明代歙硯雕琢藝術簡說_第1頁
明代歙硯雕琢藝術簡說_第2頁
明代歙硯雕琢藝術簡說_第3頁
明代歙硯雕琢藝術簡說_第4頁
明代歙硯雕琢藝術簡說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明代歙硯雕琢藝術簡說“匕山端摘要 作為四大名硯之一的歙硯,在其發展歷程中經 歷了顯晦交替的命運,鼎盛的唐宋時代之后,明清時期的歙 硯日漸式微。 但即使如此, 憑借著徽派硯雕的精工細作, 歙并世”的地位得以維持。本文通過對明代徽州社會歷史背 景、硯石來源的分析, 結合古徽州地區館藏明代歙硯實物質、 形、琢方面的解讀,分析明代歙硯雕琢的藝術風格和流派特 點,以期說明明代歙硯雕琢藝術的發展梗概。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的歙硯,據文獻記載,其采制年 代始于唐,在一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歙硯經歷了顯晦交替 的命運。唐宋時期,上等石材不斷出現,制硯能手輩出,使 得歙硯聲名大顯,并一舉奠定了四大名硯的歷史地位。但

2、由 于過度開采,造成礦難不絕,終于釀成石盡山頹的局面。明 代,由于優質硯材的短缺,使得歙硯的發展略顯頹勢。但憑 借著徽派硯雕的精工細作,歙硯制作一直都保持著較高的水 準,從而維護了“端歙并世”的地位。從傳世品來看,明代 歙硯雕琢的藝術思想和技術水平仍處于一個整體上升的趨 勢,形成了“徽派硯雕”獨有的藝術風格和流派特色,并對 后世的雕琢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明代歙硯雕琢藝術發展的歷史背景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唐宋之后又一個強盛的時期,在經 歷了 “洪武之治” “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等盛世后, 國力達到鼎盛。富強的國力,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促生 了文房用品的社會需求。尤其是明代中葉以后,由于商

3、品經 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與之相適應的新文化、新 科學也隨之產生,使得包括文房用品制作在內的傳統手工業 跨入一個新階段,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而這一時期也正是 徽州社會發展史上的高速階段,得益于明代中葉的鹽法改革, 徽州鹽商逐漸興起,帶動了徽州整體商業經濟的繁榮。以鹽 商為核心的徽州商幫,足跡遍布全國,形成了 “無徽不成鎮” 的景象,徽商已達到其歷史上空前絕后的鼎盛階段。作為中 原移民后代,徽州商人秉持中國傳統的儒學思想,“崇文重教”的理念深深根植于徽州商人的心中。“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也是徽商的精神追求,所以在獲得巨額財富后, 徽商大量投入家鄉的文化教育,推動了徽州文化的進步。社

4、 會經濟和文化的繁榮,使得明代中晚期成為徽州工藝發展史 上的黃金時代。黃賓虹在新安巧工中說到:“富商顯宦, 鄰里相望,以故百藝工巧,為供士女之娛玩,常優于他處。J 由此可見,黃賓虹先生認為,徽州工藝的繁榮,正是源于社 會活動頻繁而產生的需求,而這也同樣是明代歙硯雕琢藝術 發展最為重要的推手。二、明代歙石的來源情況歙硯自唐被發現以來,婺源龍尾山就一直是其最主要和最優質硯材的供給來源,因而歙硯也被稱為“龍尾硯” 。但 由于南宋末年和元初的兩次礦洞崩塌,歙石幾乎絕產。元代 婺源人江光啟在送侄濟舟售硯序一文中對這兩次事故做 了詳細記載,分別是“至元十四年辛巳,達官屬婺源縣汪月 山求硯,發數都夫力,石盡

5、山頹,壓死數人。 ”和“今至元 五年十月二十八日夜, 堙聲如雷, 隔溪屋瓦皆震, 禽驚獸駭。 數年前工人告予, 緊足石雕鑿已盡, 予之不信, 至是果然。” 自此之后,整個明代再沒有開采龍尾硯坑的文字記載。根據 江光啟在送侄濟舟售硯序文中所載: “今之所得,皆異 時椎鑿之余,隨湍流出數里之外者,每每潦初退,工人沿流 掇拾,殘圭斷壁,能滿五寸者蓋寡。 ”以及清乾隆五年徐毅 輯歙硯輯考 :“繼則大中丞陳,暨臬憲劉,皆檄余專辦, 前后數役,凡紳士家藏古式,與硯山居民所存之老坑舊石, 悉用重價征取”的記述來看,明時歙石可能的來源:一是當 地硯工延續元時的方法,在山腳溪邊尋覓的椎鑿之余;二是 當地居民所存

6、的老坑舊石。 另外, 1991 年秋曾在龍尾山發現 一處古硯坑,根據硯坑旁遺存的鐵釬等采石工具和硯坑巖壁 上鐫刻的“大明萬歷”年款詩句判斷,應為明代采石遺跡, 這說明明代存在民間私采的情況,但可能因規模和產量都不 大,所以未見記載。由于明代歙石的來源極不穩定,產量也難以滿足社會需 求,于是便有硯商從外地販入石料彌補。根據現存實物和文 獻資料記載來看,這種販運是出于兩種目的:一是以相近石 色的硯石充做歙石借以謀利,江光啟的送侄濟舟售硯序 一文中就對這種行為作出了“今將懷舊坑真材以取不售之辱 乎?將懷偽石以為欺乎”的責問,并以偽石冠之;二是徽州 社會對端、澄泥、洮河等優質硯石的需求。古徽州地區遺存

7、 的明硯中就有很多是這些硯石所制的,甚至還有數量較多的 硯胚遺存。這些石材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錘煉了徽州硯工 的雕刻技藝,滿足了歙硯發展的需要。三、明代歙硯典型形制解讀 硯的造型、布局直接體現了琢制者的藝術思想和雕琢水 平,并且受琢制人生活時代、地域和文化特點的影響。明代 的歙硯雕琢,明顯有著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徽州三雕和新 安畫派等相關藝術的印記,并共同反映了徽州文化的審美認 知。在明代, 基于硯材難得的緣由, 歙硯雕琢在承襲宋硯 “方 正為貴,渾樸為佳”的傳統基礎上,另辟蹊徑,在隨形和仿 生形方面有了很大的創新,所以中正的大硯、雅潔的隨形硯 和靈動的仿生硯,是明代歙硯形制的典型代表。1.

8、唐宋以來歙硯就有制作方正式硯的傳統,因為自開采 伊始,歙硯就曾入貢為宮廷御用之硯。南唐時期,李后主更 在歙州設硯務官, 為宮廷雕刻官硯, 這些硯式就多為長方形。 雖然宋以后,硯式越來越多,但方正大硯仍歷久不衰。明代徽州硯工承襲這一傳統,只要石材允許,總是盡可能的按式 而作。如明長方形云紋歙硯(見圖 1),長 32.5 厘米、寬 20 厘米、高 6.5 厘米,作長方形式。硯面以卷云紋為地,琢日 堂月池相連,有窄硯邊,背平、素。此硯石色黝黑,石質極 細膩,體量在明代歙硯中實屬罕見。造型規整嚴謹,雕刻極 為細膩。又如明長方形一指池抄手歙硯(見圖2),長 25 厘米、寬 14 厘米、高 9.8 厘米。

9、作長方抄手式,門字形。硯堂 開闊略內凹為使用痕跡,硯堂上部琢一指硯池,寬硯邊,以 側壁為墻足。質地也是細膩且堅潤厚重,石色黝黑,硯堂有 魚子紋。明之方正硯式較宋時有著明顯的區別,在硯邊、額堂、 四壁等部位褶勒處不見挺直、銳利之態,線條處理上表現得 圓潤而柔美,硯面地子和硯邊,多采用古器物之夔紋、云雷 紋和幾何紋飾等,整體造型表現得典雅、簡潔和大方。2. 明以前,隨形歙硯的作品是比較少的,這是因為歙石大料 居多、成材較易,加之傳統使然,使得硯工無需隨形而制。 而明代歙石來源困窘,錐鑿之余難得大料,所以硯工在裁取 上顯得極為不舍,盡量保持石材的原貌,雕琢上就盡力配合 石材本體的表現。如明隨形蛙蜥棲

10、穴紋歙硯(見圖3),最長21 厘米,最寬 13.5 厘米,高 4 厘米,石色黝黑, 質極細膩, 有闊眉紋。硯作隨形,硯堂寬闊略內凹,墨池于硯堂上部琢 出,硯工依照原石形態在墨池、硯額巧雕出泥淖洼地,并在 墨池中浮雕一青蛙,硯邊左右各浮雕一蜥蜴,兩相呼應,構 思精巧。硯背基本保持原石形態,略做打磨。又如明隨形卵 石紋歙硯 (見圖 4),長 15 厘米、 寬 12.5 厘米、 高 4.5 厘米, 石色黝黑,質極細膩,通體細眉紋。硯作隨形,以天然卵石 為材,稍事雕刀。硯堂淺平,以石之眉紋作水波地,堂上琢 出墨池,圍繞硯面在池中、硯額和硯邊琢出卵石紋飾,整體 似山澗之態。硯背保留原石的自然形態和石紋。

11、傳世的明代歙硯,尤其是隨形硯的硯石多呈現出極其溫 潤的特質,質地較其他時期更顯瑞澤,有猶如玉石籽料般光 澤和潤度,這是由于硯材長期經過水流沖刷、浸潤的原因。 因此,硯工雖片石亦不忍舍棄,極盡巧思隨石而琢,從而造 成很多明硯形小藝精的狀況。3. 在明代,由于社會賞硯及藏硯之風甚盛,文人已經參 與到硯式的設計中,所以硯式能夠更直接地反映出其精神世 界的追求。這一時期,徽州文化整體表現出一種對精雅、寧 靜、婉約的精神訴求,因而魏晉時期以龜獸等吉祥寓意的仿 生硯式被摒棄,轉而采用取意高潔的蟬、鵝等式樣,尤其蟬 形是明代歙硯中極為常見的。如明蟬形三足眉紋歙硯(見圖 5),最長 35.7厘米、寬 20.5

12、 厘米、高 7厘米,石色黝黑, 光潔瑩潤,紋理縝密細膩,撫之如柔膚。硯作蟬形,以蟬首 為墨池,蟬身為硯堂,墨池深凹,硯堂平闊,有眉紋。自硯 額部壓塘起硯邊,雕刻出蟬的形態,線條過渡得流暢自然。硯背刻有葉梗,葉梗彎曲由硯中至下橫貫兩端,形成底部兩 足,首部落地形成另一足。又如明鵝形歙硯(見圖 6),長 16.4 厘米、寬 8.3 厘米、高 3.2 厘米,石質細膩,色青黑。 作鵝型,鵝背做硯堂,上琢出墨池,于墨池中琢出鵝首并延 伸至硯額部,硯邊刻劃鵝毛紋;背以鵝足為兩足,頭部落地 自然形成第三足。這兩方硯分別借蟬飲露之生習和羲之換鵝之意,表達出 不趨俗和不媚金的文人節操,抒發出清新脫俗的高潔雅意。

13、 琢制者對這種立意把握得十分準確,布局合理、線條工整流 暢,手法表現得駕輕就熟。可以看出明代歙硯雕琢在探索寫 實手法和自然風韻結合方面,取得了突出的進展。四、明代歙硯雕琢的藝術特點 硯的藝術價值主要在于雕琢,和當時社會政治、經濟、 文化密切相連,直接反映出思想意識和審美情趣領域的變革。 總體來看,這一時期的歙硯雕琢,其藝術特點歸納起來主要 有以下幾個方面:1. 布局上比例尺度合理,充分考慮實用功能和藝術性的 統一,在表現藝術美感的同時,不失其作為文房用具的基本 功能。說明明代歙硯,已開始從單純實用器逐漸步入裝飾工 藝品行列。2. 雕刻上以簡潔的淺浮雕線刻為主,所琢之圖案紋飾惟 妙惟肖,手法細膩

14、纖巧;不見繁瑣的立體鏤空雕,偶在局部 出現的深刀雕刻,也是出于和池、堂相呼應的目的,因而顯 得十分協調。3. 裝飾上采用繪畫技法的現象已經較普遍,而且極為注 重結合器物的形體特點,適應了整體布局的需要,因而不顯 突兀。同時,明代徽州文風昌盛,很多硯工多具有一定的文 化水平,對設計美學方面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詮釋,能夠在 琢制過程中更好地體現這一意圖,這使得很多硯臺宛若一幅 渾然天成的山水畫卷。4. 得益于加工工具的提高,使得各種線條的處理和加工 成為可能。如在隨形硯、仿生硯中就常使用卷邊的制法,即 硯邊向硯堂內弧線內卷,這起到了很好的實用作用:既阻攔 墨汁外泄,也使硯的造型更顯美觀。又如在邊、角

15、的處理上 多呈現圓潤的弧度,曲線的表現更加流暢,打磨程度也比較 高。5. 注重石材美。為了充分突出體現石材的色澤紋理,避 免喧賓奪主,盡力不加多余的裝飾,呈現出素雅樸質之美。五、明代歙硯雕琢中體現的藝術思想 明代的歙硯雕琢藝術得到了較全面的發展,其藝術風格 達到了十分精煉的程度, 具有端莊、雅致的特點, 可以用“潔” “約”“健”幾個字來形容。所謂潔,是立意上高潔而不落 俗;所謂約,是造型上簡潔而不繁復;所謂健,是手法上利 落而不贅疣。這些特點和明代文化思想的變革密不可分。明 中后期,宋元以來的程頤、朱熹派的理學已經沒落,王守仁 的“知行合一”的新理學得到流行,講求實用、注重實踐的 觀點對歙硯的制作思想影響深遠,使得歙硯的雕琢更加趨向 自然、樸實和貼近生活。因此明代歙硯更為注重藝術性、觀 賞性和實用性的結合,細節處理上講求精益求精,相較于宋 硯的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