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三章第三章 道家的文學觀道家的文學觀老子及老子成書老子及老子成書 老子,姓李,名耳,又稱老聃,中國道家老子,姓李,名耳,又稱老聃,中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學派的創始人。 老子大約生于公元前老子大約生于公元前570570年左右,卒年沒有年左右,卒年沒有記載記載 。關于老子的生平,由于歷史記載非。關于老子的生平,由于歷史記載非常簡略,至今沒有定論。常簡略,至今沒有定論。老子及老子成書老子及老子成書 老子老子,又稱,又稱道德經道德經,是老子的語錄,是老子的語錄,經過老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的整理,大約成書經過老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的整理,大約成書于戰國中期,基本反映了老子的思想。于戰國中期,基本反映了老子的思
2、想。 史記史記“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老子老子“大道廢,有仁義;法令滋章,盜賊大道廢,有仁義;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多有?!?道家的哲學思想道家的哲學思想 道在中華文化中的含義有:道在中華文化中的含義有: 道是世界的本原和本體;道是萬物運行道是世界的本原和本體;道是萬物運行的規律、法則和必然;道是事物內在的的規律、法則和必然;道是事物內在的規定性和本質;道是人類社會最合理的規定性和本質;道是人類社會最合理的準則和規范;道是真理和最深邃的認識;準則和規范;道是真理和最深邃的認識;道是公正、善、高尚;道是美,是藝術道是公正、善、高尚;道是美,是藝術的真諦;道是人們生存和取
3、勝的依據。的真諦;道是人們生存和取勝的依據。(一)何謂道(一)何謂道道家的哲學思想道家的哲學思想 儒家:道德本體論框架,道主要是指儒家:道德本體論框架,道主要是指人道、仁道,為人倫道德之本。在先秦人道、仁道,為人倫道德之本。在先秦時期缺少本體論環節,后經漢儒董仲舒時期缺少本體論環節,后經漢儒董仲舒和宋明理學發展,才將道德倫理及其規和宋明理學發展,才將道德倫理及其規范與宇宙、天道相聯系。范與宇宙、天道相聯系。 道家:自然本體論框架,道的特點是道家:自然本體論框架,道的特點是合乎自然,是合乎自然,是“無為無為”“”“無己無己”的自然的自然之道,具有本體論意義。之道,具有本體論意義。 (一)何謂道(
4、一)何謂道 老子說: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曰大”。 又說:又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莊子說:莊子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生地。
5、” 道家的哲學思想道家的哲學思想(一)何謂道(一)何謂道(二)道如何?(二)道如何?(“道道”的主要特的主要特征)征)1、“道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可以為天下可以為天下母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 2、“道道”具有抽象性和超驗性。具有抽象性和超驗性?!暗乐疄榈乐疄槲?,惟恍惟忽物,惟恍惟忽”、“道可道,非常道;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名,非常名”。“道隱無名道隱無名”。3 3、“道道”是不斷運動的。是不斷運動的。 老子老子2525章章說:說:“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道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
6、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一?!?0”40章又說:章又說:“反者道之動。反者道之動。” ” “逝逝”,是指道的周流不息;,是指道的周流不息; “ “遠遠”是是指道無所不窮及;指道無所不窮及;“反反”,一是指返回到,一是指返回到原點,二是指相反相成。原點,二是指相反相成。(二)道如何?(二)道如何?(“道道”的主要特的主要特征)征) 4、“道道”以自然為法則。以自然為法則?!暗婪ㄗ匀坏婪ㄗ匀弧?老子將老子將“自然之道自然之道”用之于社會政治,主用之于社會政治,主張張“無為而無不為無為而無不為”,強調順應自然。,強調順應自然。 老子的老子的“自然之道自然之道”用
7、于文學,主要是在用于文學,主要是在言辭表達上要合乎自然。言辭表達上要合乎自然。 (二)道如何?(二)道如何?(“道道”的主要特的主要特征)征) 老子的文學思想老子的文學思想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自然自然 “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社會。社會。 劉勰文心雕龍劉勰文心雕龍情采:情采:“老子疾偽,故老子疾偽,故稱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則非棄美矣。稱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則非棄美矣。” 老子的文學思想老子的文學思想 一是對一是對“象象”的論述的論述 “大音希聲,大象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無形” 從審美的角度對藝術創造的客體所要達從審美的角度對藝術創造的客體所要達到的標
8、準的描述到的標準的描述 二是對二是對“虛靜虛靜”的論述的論述 “致虛極,守靜致虛極,守靜篤篤”。 從心理的角度對審美主體所提出的要求從心理的角度對審美主體所提出的要求對對“象象”的論述的論述 “大音希聲大音希聲”“”“大象大象無形無形” “象象”這個概念,可能是老子最先引入哲學領域這個概念,可能是老子最先引入哲學領域的。的。 甲骨文:象形字,本意為自然界中的一種大型動甲骨文:象形字,本意為自然界中的一種大型動物。商代中原地區本有象,但周代以后象在中原物。商代中原地區本有象,但周代以后象在中原消失。消失。 “象象”:引申出想象的意思。韓非子:引申出想象的意思。韓非子喻老篇喻老篇說:說:“人希見生
9、象,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人希見生象,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象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象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 韓非并以此來解釋老子所謂韓非并以此來解釋老子所謂“象象”的概念及的概念及其與道的關系。其與道的關系?!敖竦离m不可得聞見,圣人執其今道雖不可得聞見,圣人執其見功以處見其形,故曰見功以處見其形,故曰無狀之狀,無物之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象?!?“象象”與與“道道”的關系的關系 “道之為物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其中有物。窈。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
10、甚真,其中有信。有信?!?不同之不同之“物物” “道之為物道之為物”:抽象的指稱性概念,指哲:抽象的指稱性概念,指哲學意義的某種本體、實體學意義的某種本體、實體 “其中有物其中有物”:指稱具體存在的名詞:指稱具體存在的名詞 “象象”則介乎二者之間,它既不是抽象的則介乎二者之間,它既不是抽象的“道道”,也不是具體的物,而是抽象的具,也不是具體的物,而是抽象的具象或具象的抽象,象或具象的抽象, 既是外部世界在人的頭腦中的概括的反映,既是外部世界在人的頭腦中的概括的反映,也是人的主觀心靈對外部世界的感性把握。也是人的主觀心靈對外部世界的感性把握。 王弼注意到王弼注意到“象象”在中國哲學思維中的重在中
11、國哲學思維中的重要意義,周易略例要意義,周易略例明象指出:明象指出:“夫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尋言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依存意,得意而忘象。象而忘言;象者所依存意,得意而忘象?!?王弼在這里強調言與意的關系,即象與人王弼在這里強調言與意的關系,即象與人的主觀思維的關系,但并不是就否定了的主觀思維的關系,但并不是就否定了“象象”與客觀事物
12、的聯系。與客觀事物的聯系。 “大音希聲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象無形” 現在對現在對“大音希聲大音希聲”的理解:的理解: 1 1、韓非子、韓非子喻老最早解釋了老子。楚莊喻老最早解釋了老子。楚莊王與右司馬談論一種鳥,右司馬問楚莊王:王與右司馬談論一種鳥,右司馬問楚莊王:“有鳥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有鳥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嘿然無聲,此為何名?”王曰:王曰:“三年不翅,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本薮缶薮蟮穆曇粜枰L時間的積聚才能夠發出
13、,故而,的聲音需要長時間的積聚才能夠發出,故而,人們難以聽到。人們難以聽到。 “大音希聲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象無形” 2 2、王弼、王弼老子注老子注認為,大音是最完美的聲認為,大音是最完美的聲音,是各種聲音的根本,所以,它不可能被音,是各種聲音的根本,所以,它不可能被演奏,也不可能被聽見。王弼說:演奏,也不可能被聽見。王弼說:“聽之不聽之不聞曰希,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有聞曰希,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宮而商矣。分則不能統眾,故有聲者,分則不宮而商矣。分則不能統眾,故有聲者,非大音也。非大音也?!?” “大音希聲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象無形” 3 3、錢鐘書認為,、錢鐘
14、書認為,“大音大音”是是“此時無聲勝此時無聲勝有聲有聲”。“聆樂時,每有聽于無聲之境,樂聆樂時,每有聽于無聲之境,樂中音聲作與止,交織輔佐,相宣互襯。中音聲作與止,交織輔佐,相宣互襯。寂之于音,或為先聲,或為遺響。當聲之無,寂之于音,或為先聲,或為遺響。當聲之無,有聲之用。有聲之用。靜故曰希聲,雖希聲而蘊響靜故曰希聲,雖希聲而蘊響醞響,是謂大音。醞響,是謂大音?!保ü苠F編)(管錐編) 4 4、蔣孔陽認為、蔣孔陽認為“大音大音”是指音樂本身,是音是指音樂本身,是音樂之道。樂之道。 “大音希聲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象無形” 5 5、顧易生、顧易生先秦文學批評史先秦文學批評史:“大音大音”是是自然
15、完美的聲音。它蘊蓄宏深,變化多端;自然完美的聲音。它蘊蓄宏深,變化多端;其聲悠揚回蕩,若斷若續,混沌杳渺,莫辨其聲悠揚回蕩,若斷若續,混沌杳渺,莫辨宮商,達到了高度的和諧。聞者既不能聽清,宮商,達到了高度的和諧。聞者既不能聽清,也不勝聽。也不勝聽。 王振復王振復中國文化的文脈歷程中國文化的文脈歷程 “大大”決非決非“大小大小”的的“大大”,而是指原樸、,而是指原樸、原始之意,可作本原意義理解。原始之意,可作本原意義理解。 所謂所謂“大音大音”“”“大象大象”,就是原樸之音、,就是原樸之音、原樸之象,指自然、生命之初始的混沌狀原樸之象,指自然、生命之初始的混沌狀態,即態,即“惟恍惟惚惟恍惟惚”“
16、”“昏昏默默昏昏默默”的原樸的原樸狀態,這是原始先民對狀態,這是原始先民對“道道”的一種體悟,的一種體悟,是老子對是老子對“道道”所做的一種勉為其難的描所做的一種勉為其難的描述述“大音希聲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象無形”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所謂所謂“大音大音”“”“大象大象”,即音樂與形象的,即音樂與形象的“道道”。老子說過:。老子說過:“有物混成有物混成無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無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可見可見“大大”為為“道道”的同義語。老子認為的同義語。老子認為現實的音樂雖然有聲音,現實的形象雖然現實的音樂雖然有聲音,現實的形象雖然有形狀,但是它
17、們的有形狀,但是它們的“道道”卻不在這物質卻不在這物質性的聲音和形狀上。相反的,音樂和形象性的聲音和形狀上。相反的,音樂和形象的最真實的的最真實的“道道”是無聲無形的。最美的是無聲無形的。最美的音樂是沒有聲音的,最美的形象是沒有實音樂是沒有聲音的,最美的形象是沒有實際形狀的。際形狀的。 王弼在這兩句下注道:王弼在這兩句下注道:“聽之不聞名聽之不聞名曰希,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曰希,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宮而商矣。分則不能統眾,有分則不宮而商矣。分則不能統眾,故有聲者,非大音也。故有聲者,非大音也?!薄啊薄坝行蝿t有有形則有分,有分者,不溫則涼,不炎則寒。分,有分者,不溫則涼,
18、不炎則寒。故象而形者,非大象。故象而形者,非大象?!?“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事物的最高境界常隱于事物的最高境界常隱于“無名無名”之中。之中。“大音希聲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象無形”的思想,的思想,意味著將順應自然,體味藝術的最高意味著將順應自然,體味藝術的最高境界視為文藝批評的最高標準。境界視為文藝批評的最高標準。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如何體會如何體會“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境界呢?的境界呢?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蜒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蜒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
19、當其無,有室之用。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老子老子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境界,總是要有的境界,總是要有某種具體的某種具體的“聲聲”和和“形形”來暗示、引導、來暗示、引導、象征,方能使人聯想和體會到。象征,方能使人聯想和體會到。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境界體現了絕棄的境界體現了絕棄人工、委任自然的審美特征,是一個有無人工、委任自然的審美特征,是一個有無相生、虛實相成的完美境界,與中國藝術相生、虛實相成的完美境界,與中國藝術虛實相生的審美本體論完全溝通。虛實相生的審
20、美本體論完全溝通。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對對“虛靜虛靜”的論述的論述 “致虛極,守靜篤致虛極,守靜篤”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 虛虛”是一種虛空的心理狀態,即是一種虛空的心理狀態,即“竭力去掉主觀竭力去掉主觀偏見,使作家以客觀的態度處理進入大腦的各種偏見,使作家以客觀的態度處理進入大腦的各種各樣的物象,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先入為各樣的物象,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先入為主的心理方式,從而可以深入地探尋物象的真諦,主的心理方式,從而可以深入地探尋物象的真諦,做到做到“虛其心虛其心”,方可以觀,方可以觀“道道”。 “靜靜
21、”是一種清靜、靜止的心理狀態,人心受客是一種清靜、靜止的心理狀態,人心受客觀環境的影響而容易浮躁,從而影響人的判斷力觀環境的影響而容易浮躁,從而影響人的判斷力和思維力,只有清靜下來,方可以觀察到客觀事和思維力,只有清靜下來,方可以觀察到客觀事物的真實面貌。物的真實面貌。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滌除玄覽,能無疵乎乎?” 主體的審美心胸只有達到了主體的審美心胸只有達到了“滌除玄覽滌除玄覽”的境界之后,方能使藝術創造完全合乎自的境界之后,方能使藝術創造完全合乎自然而具有然而具有“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之妙。之妙。因此,虛靜、玄覽乃是老子所倡導的一種因
22、此,虛靜、玄覽乃是老子所倡導的一種特殊的審美觀照方式。特殊的審美觀照方式。對對“虛靜虛靜”的論述的論述對對“虛靜虛靜”的論述的論述 老子的老子的“虛靜虛靜”說揭示出創作心理中的一說揭示出創作心理中的一條重要規律,對后世的文學理論和美學產條重要規律,對后世的文學理論和美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生了重要的影響。 荀子荀子“虛一而靜虛一而靜” 劉勰劉勰“陶鈞文思,貴在虛靜陶鈞文思,貴在虛靜” 宗炳宗炳“澄懷味象澄懷味象 ” ” 結束語結束語 詩之至處,妙在含蓄無垠,思致微渺,其詩之至處,妙在含蓄無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間,其指歸在可解不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間,其指歸在可解不可解之會,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離可解之會,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離形象,絕議論而窮思維,引人于冥漠恍惚形象,絕議論而窮思維,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物流專業托管承包合同
- 普法宣講【法律學堂】第八章 訴訟保全申請書-ldfjxs004
- 肇慶市實驗中學高三上學期語文高效課堂教學設計:詩歌鑒賞3
- 沈陽化工大學《汽車文化》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2025年三下數學期末質量檢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玉溪市通海縣2025年五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期末檢測試題含答案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華清學院《運動控制系統》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吉林市昌邑區2025屆數學三下期末復習檢測試題含解析
- 深圳市華僑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初三下-期中考試生物試題試卷含解析
- 內蒙古鄂托克旗2025年初三下學期二模(4月)生物試題含解析
- 《習近平法治思想概論(第二版)》 課件 11.第十一章 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 2024版編劇網絡劇保密及收益分配協議3篇
- 李四光《看看我們的地球》原文閱讀
- 2025年道德與法治二輪專題復習課件: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
- 2024年全國“紀檢監察”業務相關知識考試題庫(附含答案)
- 湖南長沙長郡中學2025屆高考英語二模試卷含解析
- 科技改變生活英文課件
- DB22JT 143-2015 住宅工程質量常見問題防控技術規程
- 更換窗戶施工方案
- 建筑施工項目職業病危害防治方案
- 幼兒園大班安全《湯灑了怎么辦》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