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氣象學講解_第1頁
農業氣象學講解_第2頁
農業氣象學講解_第3頁
農業氣象學講解_第4頁
農業氣象學講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緒論 ? 氣象:發生于大氣中的物理現象及物理過程。 ? 氣象學:研究發生于大氣中的物理現象及其過程,總結其發生發展變化規律,并運用這些規律對未來天氣做預測預報的科學。 二、大氣 1、干潔大氣 定義:指的是去除水分及固液態雜質的大氣常定成分。 組成成分:主要由氮氣和氧氣組成,還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氬氣、其它微量等。 2、干潔大氣在環境中的作用 (1)氮氣:a、生物體的主要組成成分之一,參與生命活動的全過程。大氣中的氮元素進入生物體的途徑:大氣放電過程及生物固氮。b、大氣中性質比較穩定的氣體,稀釋氧濃度,穩定大氣的組成及結構,保護生物體的生存。 (2)氧氣:a、生物體的主要組成成分之一,參與生命

2、活動的全過程。b、氧氣主要起氧化作用,通過有機物的氧化釋放能量供生命活動所需。 (3)臭氧:吸收中短波紫外線;殺菌消毒;降低作物產量和品質。 (4)二氧化碳:a、溫室效應。b、光合原材料 3、大氣中的水分 來源:地表潮濕物體的蒸發蒸騰,并隨氣流向周圍擴散。 分布:高溫潮濕地區含量高,低溫干燥地區含量低;地表含量高,高空含量低。 在大氣中的作用:a、水汽是大氣中常溫常壓下唯一能發生相態變化的成分;b、水汽是大氣中能量傳遞的重要載體;c、具有強烈的溫室效應。 4、大氣中的雜質 組成:灰塵、煙粒、鹽粒、花粉、孢子、微生物、懸浮的液滴、冰晶等。 來源:自然源與人工源。 在環境中的作用:a、吸收、阻擋太

3、陽輻射;b、對地面起保溫作用;c、參與水汽凝結,為其凝結核;d、對生物生長發育有較大危害; 5、大氣的污染 定義:污染:某些物質的增加使得環境中原有的平衡被打破,稱造成了環境污染,這些造成污染的物質稱污染物。 種類:含 C 類、含 N 類、含 S 類、含 Cl 類、粉塵、各類有機物、重金屬顆粒等 大氣污染物對環境的影響:a、對農業的影響:SO2、HF、NOx、Cl2、HCl 等;b、酸雨與酸霧;c、溫室效應:CO2、CH4、NOx 等。 6、大氣的分層 厚度:a、物理上界:大氣中發生的物理現象的最高高度,約 1200Km。 b、臨界高度:相當于星際物質密度的高度,約 3000Km。 分層(根據

4、不同高度上溫度分布、成分、電荷等物理性質的差異來分) a、 對流層 厚度:隨對流強弱而不同,對流強則厚度大。 物理性質:1.溫度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平均 0.65/hm;2.對流強烈;3.溫濕度等氣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勻,常發生大規模的平流現象;4.約擁有 3/4 的大氣質量及幾乎全部的水汽。 b、平流層 范圍:對流層頂到約 55Km 高度空氣層。 水汽含量極 3.臭氧濃度較高,有一臭氧層存在;2. 溫度隨高度的增加而增加;1.特點:少,偶爾會凝結成云; c、中間層 厚度:55Km85Km; 特點:1.溫度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到頂部可達-100;2.頂部在白天出現電離現象,夜晚消失; d、電離層

5、(暖層) 高度:85Km800Km 特點: 1.空氣呈高度電離狀態;2.溫度隨高度急劇增加,到 300Km 處,溫度可達 1000,再上,溫度增加不明顯;3.反射無線電波;4.空氣非常稀??; e、散逸層(外層) 高度:800Km3000Km; 特點:1. 溫度很高,在 1000以上;2. 高度電離;3. 粒子不停地向宇宙空間逃逸; 三、輻射 1、輻射:物體以電磁波形式傳遞能量的一種方式。 (1)自然界中任何物體都在不停地向外發送電磁輻射 (2)電磁輻射傳播不需要任何介質 2 輻射能與輻射強度 (1)輻射是以光子形式存在的,每一光子的能量為:e h hC/ 式中 h 為普朗克常數:6.63*10

6、-34 J.s 每個光子的能量很小,實際應用中常用摩爾光量子為單位,1 摩爾光子稱作 1 愛因斯坦(Ei) (2)表示輻射強弱的物理量稱作輻射強度。按照輻射方向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稱呼: 輻出度:從物體表面向外發送的輻射,單位面積上單位時間內發送的輻射能稱輻出度。 輻照度:某表面單位時間內單位面積上接受周圍物體向其發送的輻射能。 輻射通量密度:單位時間內穿過空間單位面積的輻射能。 3、輻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 自然界的物體對于到達其表面的輻射能一部分吸收,一部分反射,部分可以透過物體。即: Q總 Q 吸Q 反Q 透。等式兩邊同除 Q 總,去除量綱, 則分別表示吸收率、反射率和透過率。a r d

7、1 4、有關輻射的基本定律 (1)Stefan-Boltzman 定律 表達式: E T4 E 為黑體的輻射強度,T 為其表面溫度, 為 Stefan-Boltzman 常數。 5.67 * 10-8 w/m2k4。 (2)Wein 定律 描述的是物體輻射能量的主要分布波段范圍。 表達式:max 2897/T T:物體表面溫度,max:最大單色輻射波長 5、地球的公轉與自轉 (1)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公轉軌道面橢圓性,稱為黃道面。 (2)太陽處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另一焦點在太陽邊緣。 (3)地球公轉一周稱一回歸年,為 365.2422 個太陽日。 (4)近日點距太陽 1.47 億公里,遠日點距太

8、陽 1.52 億公里,平均距離為 1.50 億公里,稱一個天文單位。 (5)地球自轉軸與公轉軌道面成 6633,形成地球上季節的變化。 二十四節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6、經緯度和時區 )為標定地球表面任一點的具體位置設定經緯度;1(2)把經過地軸的平面與地球表面的交線稱經圈,經圈被南北極點一分為二為兩個半圓,稱作子午線或經線; (3)將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威治天文臺舊址的子午線定為本初子午線,即 0經線,向東的稱為東經,向西的稱西經。 (4)把垂直于地軸的平面與地表面的交線稱作緯圈; (5)經過地心的垂直于地軸的平面與地表面交線為赤道,定義為緯度 0

9、; (6)赤道以北的稱北緯,以南的稱南緯; (7)地表任一點的緯度為該點與地心連線與赤道面的夾角。 (8)以太陽直射本地經線定義為地方時 12 點 (9)以 0經線時間為基準,東西各 7.5的區域為 0 時區,向東西各增加 15為一個新的時區,分別為東一區、東二區、西一區、西二區,該區域內時間以中間經線時間為其區時,相鄰時區時間相差 1 小時,東邊的早,東西十二時區重疊。 7、太陽輻射 (1)太陽輻射能量隨波長的分布稱太陽輻射光譜太陽輻射光譜。 (三個區:紫外線區 7、可見光區 50、紅外線區 43) (2)單位時間穿過單位面積的太陽輻射能稱為太陽常數。數值上約 13677 w/m2 (3)大

10、氣上界,太陽輻射產生的平均光照強度為 1.351.4105lx,稱太陽光量常數太陽光量常數。 (4)太陽高度角太陽高度角指太陽平行光線與地平面的夾角。 (h 正午90+ 其中 為緯度, 為赤緯,23.5) 赤緯赤緯:太陽直射點的地理緯度,北半球為正,南半球為負 (5)日照時間日照時間:從日出到日落所持續的時間稱可照時間。 實際上,由于大氣的折射作用,實際日長比理論日長要略長,這種差異隨緯度的增加而增加,我們將其稱作曙暮光曙暮光。 (6)實際上,由于地形、植被、天氣等因素,實際得到的日照時間要少得多,我們將實際得到的日照時間稱作實照時數實照時數,它與理論上得到的日照時間(可照時間)的比值稱日照百

11、分率日照百分率。 8、大氣對太陽輻射的減弱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作用、散射作用、反射作用(減弱的作用) 吸收作用 ? 大氣把太陽光譜中 0. 29m 以下的紫外輻射幾乎全部吸收了。 ? 大氣中吸收太陽輻射的物質主要是氧、臭氧、水汽和液態水,其次是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塵埃等。 散射作用 ? 光波在遇到大氣分子或氣溶膠粒子等時,便會與它們發生相互作用,重新向四面八方發射出頻率與入射光的相同,但強度較弱的光(稱子波),這種現象稱光散射。 ? 分子散射具有選擇性,它的散射強度與入射光的波長四次方成反比。所以,不同入射光被散射的比例差別很大。 (為什么晴朗天空呈蔚藍色?) ? 當散射粒子的

12、尺度與入射光波長可比擬時(例如飄塵粒子對可見光的散射),散射光的強度分布不對稱而是分布復雜,稱為米散射。米散射(粗粒散射)沒有選擇性,所以入射光與散射光在光譜組成上是一致的。 (霧的顏色) ? 散射對太陽輻射減弱作用強烈,使得直射光一大部分變成了散射光,即天空 ;輻射(或稱散射輻射) 反射作用 ? 大氣中云層和較大顆粒的埃塵能將太陽輻射中的一部分能量反射到宇宙空間去。其中反射最明顯的是云。不同的云量,不同的云狀,云的不同厚度所發生的反射是不同的。 直接輻射 自太陽表面發射,未被大氣散射而直接到達地表的太陽平行光的輻射強度稱直接輻射。 影響直接輻射數值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太陽高度角、大氣透明度、大

13、氣質量數 散射輻射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散射作用而使部分部分輻射自天空到達地表的稱散射輻射。 影響散射輻射數值變化的因素:太陽高度角、大氣透明度 總輻射 直接輻射和散射輻射之和稱總輻射。 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一部分被地面吸收,其余的被地面反射回大氣層,而透過的量可以忽略不計。 地面反射量的大?。ǖ孛娣瓷渎剩┡c地表的性質相關 各種下墊面對短波輻射的平均反射下墊面性反射率下墊面性反射率 1 大多數農作 183 干黑鈣綠草 2 潮2 大草 2 干黃 1 葡萄 181 潮3 落葉 152 干淺灰 1 針葉 101 潮 4 沼澤 1 干白沙 1新 809 潮5 陳 427h5 水 h902 9、長波輻射 (

14、1)地面有效輻射:地面一方面通過長波輻射向大氣傳遞熱量,同時,接收大氣的逆輻射。地面長波輻射與大氣逆輻射被地面所吸收的部分之差稱地面有效輻射。 (2)地表凈輻射:地面吸收的太陽短波輻射與地面有效輻射的差值,稱地表凈輻射(或地表輻射差額)。 ? 影響凈輻射大小的主要因素:為太陽短波輻射,地面有效輻射由于地溫和氣溫的變化不大,對其影響較小,所以太陽短波輻射強弱的日變化和年變化基本上就決定了凈輻射的日、年周期變化。 ? 年凈輻射量隨緯度的增加而減小,極圈內常為負值 (3)地面輻射平衡 ? 地面獲得的平均凈輻射一般都大于 0,但地球并沒有因此使地表溫度持續上升,因為獲得的能量用于了加熱空氣、蒸發水汽等

15、,就總體來說,全球能量是平衡的。 ? 輻射平衡表達式: RnH+LE+G ? 輻射平衡各因子占凈輻射能的比例的高低是決定一個地方小氣候的物理基礎。 ? 例:沙漠與綠洲小氣候的差異 10、輻射與農業生產 (1)光合有效輻射:太陽輻射中對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譜成分。 (葉綠素:紅光 640660 納米、藍紫光 430450 納米) (2)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單位時間通過單位面積的光合光量子數,數值單位是 mol/m2.s,測量儀器為光量子輻射儀。 (3)植物的光補償點和飽和點: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的同時,也在進行著呼吸作用,當一定光強下的光合積累與呼吸消耗相平衡時,稱此光強為植物的光補償點;在光補償

16、點以上,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植物的凈光合速率逐漸增大,但當光強達到一定程度時,凈光合速率達到穩定甚至下降,此時的光強稱光的飽和點。 (4)植物的光照類型: 陽性植物:菠蘿、劍麻、腰果、香茅、桉樹、芒果等 陰性植物:蘭花、鳳梨、棕櫚藤、益智、砂仁、香草蘭等 耐蔭植物:香蕉、橡膠、生姜、咖啡等 (5)光周期現象:植物的開花時間受到白天與黑夜、光照與黑暗的交替及其時間長度的影響,這種現象稱植物的光周期現象。 (6)植物的光周期類型:長日照植物(溫帶) 、短日照植物(熱帶、亞熱帶) 、日中性植物(四季豆、西紅柿、早稻等) (7)光能利用率:作物固化的太陽能與生長期間到達田間的太陽能的比值。 固化太陽能

17、:燃燒值經濟產量(生物學產量、同化量等) 太陽輻射能:總輻射、光合有效輻射 (8)提高光能利用率途徑: 選擇優良品種合理的種植制度和種植方式:間作套種、密度、行向行距等水肥管理:營養均衡環境調控 (9)引種 ? 緯度相近地區間引種,成功的可能性較大; ? 短日照作物:南種北引,生育期延長,后期的低溫對于其花芽分化及開花影響很大,可能造成其不能開花結果;北種南引,生育期縮短,影響產量。 ? 長日照作物:北種南引,延長生育期;南種北引反之。 ? 引種要考慮收獲物為營養體還是果實。 ? 引種要堅持試種的原則。 ? 事例:假稻種的原因(光照強度) 四、溫度 1、有關溫度的統計量: 氣溫、水溫、土溫、體

18、溫、平均溫度、極端溫度、日較差、年較差。 、氣溫 2 (1) 氣溫是指離地面 1.50 米氣層的平均溫度。 (2) 氣層的平均溫度:由于大氣是流動的,所以小范圍內空氣溫度是相對均勻的,只要保證空氣是自由流通的即可認為任一點的氣溫為其平均溫度。 3、土壤溫度 (1)土壤的流動性很差、成土母質和含水量及其上植被等各有不同,因此,土壤溫度不象空氣溫度那樣相對均勻,即沒有代表性,而且垂直梯度很大,所以,不能說籠統說某地土壤溫度,而要具體說明某地點某深度的土壤溫度。 (2)一般我們所說的土壤溫度指的是 020cm 土層的溫度,分別測定其 0、5、10、15、20cm深度的土壤溫度。 (3)土壤溫度對植物

19、種子的萌發、根系的生長、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土壤生物的活動以及土壤理化性質的變化等都會產生直接影響,是農業生產十分關注的環境因子。 4、水溫 (1)水溫影響到水中藻類、水生生物、水體的理化性質等 (2)水溫的變化程度介于空氣溫度和土壤溫度之間,它沒有空氣流動性強烈,但相對土壤來說,其均勻性要好得多。 5、體溫 (1)體溫即生物體表的溫度,對于生物體來說,體溫是直接反映其生理狀態的外在特征。 (2)體溫包括植物的葉溫、莖干溫度,動物的體表溫度等,目前應用較多的是葉溫。 (3)植物的葉溫受環境和自身生理狀況影響,不同個體差異較大,常用葉氣溫差來表示葉片的生理活動狀況。 6、日平均溫度 (1)以每天北

20、京時 02h、08h、14h、20h 的溫度值的算術平均來表示。 (2)溫度值以正點百葉箱中玻璃溫度表的測定值為準,如果沒有 02h 的觀測數值,以自動觀測值來替代,若沒有自動觀測值,也可以用下式的計算結果來替代: t02(前一天(前一天 t20今天今天 tmin)/2 (3) 主意事項:想取樣要均勻、不同的統計方法得到的數據不具有可比較性、需要有說明。 7、極端溫度:包括極端最高(低)溫度、某時段內最高(低)溫度、平均最高(低)溫度。 8、日較差:一天中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的差值,或稱之為溫度日變幅。 影響日較差大小因素:緯度、季節、地形、土壤性質、天氣 9、年較差:一年中,最熱月的平均溫度和

21、最冷月的平均溫度之差。 10、土壤的熱特性 (1) 熱容量(cv):單位容積土壤溫度變化 1所吸收(放出)的熱量(J.m-3.-1)稱作容積熱容量。分析比較疏松與板結、潮濕與干燥土壤溫度的變化情況。分析比較疏松與板結、潮濕與干燥土壤溫度的變化情況。 (2) 導熱率():在單位溫度梯度的兩個界面間,單位時間通過單位面積的熱能,稱作導熱率(J.m-1.s-1.-1)。解釋說明:霜容易形成于哪些地方,為什么?解釋說明:霜容易形成于哪些地方,為什么? 容積熱容量 導熱率 導溫率 成土壤J.m-1.s-1.106J.m-3. 分 10-6m2.s-1 -1 -1 0.392.43 固體 2.052.8

22、0.81.15 16 0.021 0.0013 空氣 0.15 0.59 4.19 水11、土壤表面熱收支狀況 在地面熱量平衡中,假定土壤熱通量密度分為表面熱收支與深層熱通量,則該表達式可以寫作: RBSt(1-r)RlnGHLEG+GdHLE GSt(1-r)RlnGdHLE 則:tG/Cv 顯然,當顯然,當 G0 時,地表溫度增加,反之當時,地表溫度增加,反之當 G0,地表溫度降低。,地表溫度降低。 12、影響土表溫度變化的因素 影響到達地表的總輻射數值大小的因子: 緯度、季節、不同時刻、大氣透明度、坡度、坡向 影響地表反射率的因子: 顏色、植被、土壤含水量 影響地面有效輻射的因子: 地表

23、溫度、空氣溫度、云狀、云量、空氣中塵埃 影響土壤熱通量大小的因子: 土壤類型、土壤濕度、空隙度、土層溫度垂直梯度 影響地表蒸發速度的因子: 土壤濕度、空氣濕度、地表風速、地形、大氣壓 影響顯熱通量大小的因子: 氣溫垂直梯度、風場、空氣濕度 13、土壤溫度的變化 (1) 日變化:一天中溫度變幅即日較差,隨緯度、地形、季節、離海遠近、土壤性質、天氣等而不同。 (2) 年變化:土溫的年較差大小主要決定于太陽輻射能的年變化,隨著緯度的增加,年較差變大;另外也隨著離海遠近而有一定的差異,沿海小而內陸較高。 (3) 垂直變化:土溫隨深度的增加,其振幅減小、位相落后,到某深度后,其日(年)較差為 0 稱為日

24、(年)恒溫層 14、分子熱傳導 (1) 熱傳導指的是物質系統(氣體、液體或固體) ,由于內部各處溫度不均勻而引起的熱能(內能)從溫度較高處向溫度較低處輸運的現象。 (2) 土壤間熱量傳遞以熱傳導方式為主,而空氣間這樣傳遞量很小,一般可以忽略,但在研究邊界層的熱量流動時需要重點考慮。 15、對流與平流 (1) 對流:空氣的垂直運動成為對流。按照成因可以分為自由對流(熱力對流)和強迫對流(動力對流)兩種。對流是基層大氣能量流動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水汽和污染物質、灰塵等輸送的最主要途徑。 (2) 平流:指空氣的水平方向運動或其運動的水平分量。平流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水平方向氣壓的不均勻(實際上是由于

25、溫度場的不均勻造成的) ,空氣從高壓向低壓方向運動,所以,平流是不同溫度空氣團的位置交換,與對流相類似,在平流的同時發生熱量、水汽等的交換,地表空氣的熱量流動基本上是通過這種方式實現的。 16、蒸發與凝結 (1) 蒸發將地面熱量通過水汽輸送到高空,再通過凝結而釋放,也可通過結露(霜) 等形式將熱量輸送到地表。 (2) 蒸發輸送的熱量相當驚人,地表約有一半的熱量是通過這種形式來輸送的。 (3) 蒸發與凝結調節著地表的溫度,使地表溫度變化和緩,如無霜的霜凍要比有霜的霜凍對作物傷害更大。 (4) 水汽的蒸發與凝結也是有些天氣系統(如熱帶低壓、臺風)等存在和加強的基礎。 17、湍流 (1) 空氣的不規

26、則運動稱為湍流(亂流) 。湍流一般發生于邊界層空氣與下墊面之間的相對運動。這種運動是邊界層熱量交換的重要方式。 18、溫度的垂直變化 ? 對流層空氣溫度隨離地面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平均來說,每升高 100 米,降低 0.65; ? 氣溫垂直梯度:每升高 1hm,空氣溫度下降的數值。 ? 形成這種溫度分布的原因? ? 問題:溫度下高而上低會不會產生自由對流? ? 臨界氣溫垂直梯度:1/hm。即當每升高 100 米氣溫下降超過 1時,可發生自由對流,而小于這個數值時,氣層是穩定的。 ? 如氣溫垂直梯度小于 0,表面隨高度的增加氣溫在增加,在對流層中發生這種現象稱為逆溫,發生逆溫的氣層稱逆溫層。 19

27、、逆溫的原因及種類、意義 (1) 輻射逆溫:由于下墊面夜間強烈輻射而形成的。 (2) 平流逆溫:暖平流到達冷的下墊面,由于熱交換而形成。 (3) 山地逆溫:山區夜間山頂冷空氣下滑迫使谷中暖空氣抬升而形成。 (4) 鋒面逆溫:冷暖氣團相遇,在其交界面形成。 逆溫對于農業生產的意義: 利用逆溫現象防霜凍(熏煙,逆溫層空氣層結穩定) ; 噴灑農藥; 作物種植地塊的選擇; 昆蟲的遷徙與逆溫。 20、溫度對農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 影響作物的分布界限、產量、生長期、花芽分化、光合作用與蒸騰作用 21、三基點溫度:最適溫度、最高溫度、最低溫度。 22、活動積溫和有效積溫 (1)活動積溫:大于或等于作物的生物學

28、下限的日平均溫度稱為活動溫度,活動溫度的累積稱為活動積溫;Yti 當當 tiB 時,取值為時,取值為 0 (2)有效積溫:活動溫度和生物學下限溫度的差值稱為有效溫度,有效溫度的累積稱為有效積溫。Y(tiB) 當當 tiB 時,時,(tiB)取值為取值為 0 23、積溫的意義及應用 ? 是作物與品種特性的重要指標; ? 作為物候期預測的重要依據; ? 表示一個地區熱量資源的重要統計量; ? 安排農作物種植的重要依據; ? 可作為災害等級預測的參考因子 24、土壤溫度與農業生產 ? 影響種子的發芽與齊苗; 影響作物根系的生長; ? 影響作物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 ? 影響塊根、塊莖的膨大; ? 影響

29、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等; ? 對土壤理化性質產生一定的影響。 25、調控溫度的農業生產措施 ? 塑料大棚、拱棚、網室、陽畦等; ? 灌溉、熏煙; ? 耕作松土; ? 壟作、溝播; ? 施有機肥等。 五、大氣中的水汽 1、大氣中水汽的表示方法: 絕對濕度、水汽壓、飽和水汽壓、飽和差、相對濕度、露點溫度 2、絕對濕度:單位容積空氣中含有的水汽質量數,記做 a 或 。單位為 g/m3。 (露) (1)絕對濕度直觀地描述了空氣中水汽的含量,多為通過水汽壓而計算得到。 3、水汽壓:水汽在大氣中的分壓稱作水汽壓,以 e 表示,單位為 hPa (1)水汽壓與絕對濕度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下式表示:a217e / T

30、 式中:a 為絕對濕度,單位為 g/m3 e 為水汽壓,單位為 hPa T 為空氣溫度(絕對溫標) ,單位為 K。 (2)水汽壓是從動力學上反映空氣中水汽含量的(壓力大的向壓力小的運動) 4、飽和水汽壓:空氣中能容納的水汽量是有限的,空氣中所能容納的最大水汽量在大氣中的分壓稱為飽和水汽壓。用 E 表示。 (1) 空氣是否達到飽和取決于蒸發面上單位時間逸出的水分子數,即蒸發面的溫度和溶液濃度、形狀等。 (2) 純水平面上飽和水汽壓可以用下面半經驗公式表示: EE010(7.5t /(237.3+t); 式中:E0 為 0時水面飽和水汽壓 6.1078hPa (空氣溫度替代凝結核表面的溫度) 5、

31、飽和差:表示空氣中尚能容納的水汽量 (1) 表達式為:dEe;式中:E 為空氣的飽和水汽壓,e 為空氣的實際水汽壓 (2) 飽和差實際上反映了潮濕物體表面蒸發的速度,即其蒸發力,飽和差越大,則其蒸發越迅速。 (3) 對于具體物體表面的蒸發,則其蒸發力為該物體表面飽和水汽壓與空氣中水汽壓的差值,溫度越高的蒸發力越大,也越容易蒸發。 6、相對濕度:表示空氣達到飽和的程度 (1) 表達式為:RHe/E100 (2) 相對濕度表示空氣的干濕程度,數值越大,則越潮濕。 (3) 相對濕度是最常用的表示空氣中水汽含量的物理量,通常我們所說的空氣濕度就是指其相對濕度,比如,說濕度為 85,即其相對濕度為 85

32、。 7、露點溫度:簡稱露點(td),指的是當空氣中水汽壓不變情況下,降低空氣溫度使空氣剛 好達到飽和時的溫度。 、蒸發:水面蒸發和土壤蒸發 8 )影響水面蒸發的因素:(1 水面的飽和水汽壓與空氣中水汽壓之差; 水面上風速; 溶液濃度; 水面上大氣壓。 )土壤蒸發(2 (穩高階段) 重力水階段:? 土壤在充分灌溉或較長時間降水后,其水分含量超過本身能夠容納最大持水量,多 蒸發速度稱重力水。此階段水分的蒸發類同于水面蒸發,余的水分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滲漏, 取決于表面氣象條件,甚至比水面蒸發速度更大。 毛管水階段:(速降階段)? 氣象條件此階段的土壤蒸發取決于兩方面: 土壤通過其顆粒間的空隙儲存的水分

33、。 以及土壤性質。生產上應采取適當的措施降低該階段的土壤蒸發,如覆蓋、中耕等。 (穩低階段) 束縛水階段:?當土壤水分持續降低,表層土壤中毛管斷裂,形成干土層,此時,土壤顆粒周圍也 但緊緊被其吸附不能為作物所吸收,此時,土壤水分蒸發基本停滯,只是經存在部分水分, 土壤孔隙,下層土壤水分通過分子擴散的形式向表層輸送。 、蒸騰:植物蒸騰和農田水分蒸散 9植物蒸騰:植物的蒸騰既是物理過程,也是其生理過程,是作物根系吸收水 1) (分和礦物質等的動力來源。其蒸騰量(速度)取決于葉片溫度和空氣中水汽 壓以及葉片表面湍流。植物整個生長期吸收的大量水分主要用于蒸騰,我們把農作物生長期內總的蒸騰耗水. 量與作

34、物收獲的干物質量的比值稱為作物的蒸騰系數: 2()農田水分蒸散農作物生長過程中,土壤蒸發與植物蒸騰同時存在,其共同消耗的水分稱為農田水 ? 分蒸散,簡稱蒸散。 ? 農作物不同生長時期,水分消耗的方式有所差別:苗期主要是土壤蒸發,當作物封行后,蒸騰就是其主要方式了。 ? 農田水分蒸散的計算、估測是精確農業的一個重要方面,歷來是研究農田水分需求的重點和熱點,也有諸多的估算公式,但受到不同農作物、不同氣象條件和土壤條件的影響,其實際蒸散差異較大。 ? 常用的農田水分蒸散的估算辦法主要有:水分平衡法、桑斯威特法、彭曼法、鮑恩 比法等。 ? 任一種農田水分蒸散模型計算結果都小于自由水面水分蒸發速度。 1

35、0、水汽的凝結:水汽的凝結條件和水汽的凝結物 (1)水汽的凝結條件:空氣中水汽達到飽和或過飽和 A、增加空氣中水汽含量 B、降低空氣的飽和水汽壓 a、降低空氣的溫度(輻射降溫、平流降溫、絕熱降溫和混合降溫) 充足的凝結核(作用為降低空氣的飽和水汽壓) (2)水汽的凝結物: A、地表的水汽凝結物露、霜 地表凝結面溫度大于 0凝結為露,反之為霜,其它還有霧淞、雨淞等; 露和霜形成的降溫方式:輻射冷卻。 形成露和霜的有利天氣條件:夜晚晴朗微風的天氣。 霧淞形成原因:蒸發霧遇到冷的物體(樹枝等)在其表面凝結而形成。 雨淞形成原因:雨水在冷的凝結面上凍結而成。 露水可以補充作物(土壤)由于蒸發、蒸騰等消

36、耗的水分,有效性強,重露其降水量可接近0.3mm。 植物葉片上凝露對微生物的繁殖非常有利,是誘發作物病害的一個重要條件;露水對牛、羊等食草動物采食有不利的影響。 霜與霜凍是不同的概念,霜凍是指初冬,植物表面的溫度下降到冰點以下的低溫而使其體內組織凍結產生的短時間低溫危害。 B、近地氣層的水汽凝結物霧 按照形成的原因的不同,霧可以分成: 輻射霧:由于地面和近地層空氣輻射冷卻,使空氣達到過飽和而凝結形成。 平流霧:暖空氣流經冷的下墊面,其下部與冷的下墊面接觸,逐漸降溫而形成。 地形霧:主要為夜間山上冷空氣下沉,山谷中暖濕空氣被抬升降溫而形成。 蒸發霧:初冬季節,水面溫度較高,蒸發強烈,蒸發的水汽輸

37、送到空氣中,空氣溫度較低,飽和水汽壓較小,水汽達到過飽和而形成的水汽凝結物。 鋒面霧:地面鋒線附近,暖空氣被抬升而形成。 C、自由大氣中水汽凝結物云 云形成的降溫方式:絕熱降溫。 形成與維持云存在的必要條件:空氣的上升運動。 云底高度:凝結高度,數值上等于(t-td)hm。如果地面溫度、水汽壓差異不大,云底高度也就基本相同,所以云底一般都是平的。 11、大氣降水 (1)原因:降水的形成過程就是云滴增大的過程。 云滴增大的途徑:凝結增大和沖并增大 (2)類型: 、按形成原因分:熱對流降水、地形降水、氣旋降水、鋒面降水、臺風降水 、按形態分:雨、雪、霰、冰雹 (3)表示方法: 、 降水量:從云中降

38、落到地面的水汽凝結物,未經蒸發、滲漏和流失,在水平面上所積聚的水層深度稱降水量,單位: mm。 、降水強度:單位時間的降水量,一般以小時、日為單位,按不同降水強度可將降水分為小雨、中雨、大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等級別。 、降水變率:表示降水量年際間變動程度的統計量。 六、氣壓和風 1、氣壓與氣壓系統 (1)氣壓及其單位: 大氣壓:單位面積上空氣柱的重量,簡稱氣壓。 氣壓的單位:用帕斯卡(Pa)或百帕(hPa) ,1hPa1mb0.75mmHg 大氣壓分布特點:A、水平方向分布不均勻;B、垂直方向,隨著高度的增加大氣壓逐漸減小;C、有日變化和年變化規律。 (2)氣壓場:等壓面、等高面、等壓線、等高線 等壓面:空間大氣壓相等的點構成的面。形狀類似地表,但其為連續的面。 等高面:空間位勢高度相等的點構成的面。 等壓線:一組等壓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