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6古本《尚書》研究的重大進展_第1頁
0456古本《尚書》研究的重大進展_第2頁
0456古本《尚書》研究的重大進展_第3頁
0456古本《尚書》研究的重大進展_第4頁
0456古本《尚書》研究的重大進展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XX尚書研究的重大進展讀XX尚書文字研究(首發)XX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今文尚書詰屈聱牙,素稱難讀。古本尚書由于夾雜了許多古文和 俗字,就更加古奧難懂了。尚書學有不少聚訟千年的難題,如尚書的 源流,今古文尚書經文的去偽存真,各種不同版本的古本尚書之間的 源流關系,古本尚書文字的釋讀、文本的闡釋,等等。林志強先生迎難而 上,向難題挑戰,在 21世紀開初就確定了古本尚書的研究課題。令人欣喜 的是,經過多年的刻苦鉆研、辛勤耕耘,他的努力終成碩果 一一古本尚 書文字研究面世了。古本尚書文字研究以顧頡剛、顧廷龍合輯的尚書文字合編為 主要材料,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一)尚書源流與XX尚書;(二)XX

2、尚書的序列及其源流關系;(三)古本尚書的文字特點以及古文與俗字、俗字與經書的關系;(四)對二十二個古本尚書隸古定字進行考釋,并以此為基礎總結出 隸古定文字的形音義特點,揭示隸古定的作用以及隸古定字詭異的原因;(五)XX尚書俗字研究;(六)上博簡、郭店簡引書與古本尚書校議;(七)新出材料與尚書文本的解讀;(八)據古本尚書論衛包改字。這些研究對于尚書學、文獻學、 文字學等學科來說,都是很有意義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從文字學的角度對古本尚書文字現象進行專題研究,在國內外尚 屬首創。古本尚書中的特殊文字,既保留了許多古字形,也產生了不少新寫 法,有的可能還是獨此一家的特殊字形,它們上可追溯商

3、周以來的先秦文字, 中可聯系漢魏碑刻印章,下可聯系楷書和俗字,對于探討漢字的源流演變,具 有不可忽視的價值。但以往的尚書文字研究多為校證和考訂,顯得零散不 系統。林志強先生接受過系統的古文字學和文字學研究的訓練,有文字學研究 的專長,他從文字學的高度對古本尚書的文字現象進行歷史的、動態的考 察,觀察細致,研究深入,因此創獲頗豐,所得成果也非常重要,主要有:1.揭示了孔傳尚書文字的流變軌跡。作者對 65 個古本尚書中的特 殊文字進行了字樣調查,制成構形異同表,并進一步梳理每個字異體之間的關 系,考察其演變的軌跡。先生指出:從總體上看,古本尚書的文字特點是正體楷字、隸古定字和俗字兼而 有之,存古形

4、、顯新體、示變化,體現出懷舊與趨新兼備、尊經與從俗并存的 風格。具體來說,則有以下幾個特點:a.異體繁多,一字往往有多種不同的寫法。這是由于隸古定字缺少規范,且 古本尚書抄手非一所造成的現象;b.訛混。有形近義同相混、單純義同相 混、形近義不同相混三種情況;c.古本尚書在抄寫的過程中,常見使用“符。 “=符”在古本尚書中的作用有三:一是表示字、詞的重復,二是表示一個字中相同偏旁的重復,三是表示偏 旁的省略。 3.作者考定了古本尚書中的二十二個隸古定字,并進一步分析了 隸古定字在形音義上的特點。在形體方面,隸古定文字在解散篆體的過程中產 生了象形裂變、偏旁訛混等現象;在語音方面,隸古定的因聲假借

5、非常普遍, 而且有些假借似乎已形成定勢,有著長期沿用的系統,存在一定的變化規律; 隸古定文字在意義上的聯系主要表現為同義字的替換,大致有四種情況:一是有關形義的替換,二是有關音義的替換,三是單純義同義近的替換, 四是形音義的綜合作用。研究隸古定文字也要形音義三者相結合,不可偏廢。 至于隸古定文字詭異的原因,主要有筆畫變異、偏旁移位、以借字為本字等。這些看法對我們今后進一步研究古本尚書中的隸古定文字以及其他傳世典 籍中的隸古定字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4.作者還論列了九個(組)俗字之例,指 出古本尚書中俗字的構形有草書楷化、構件或筆畫的簡省和增繁、偏旁訛 混以及改換聲符等四個特點。尚書中的俗字表明

6、 “經書不用俗字 ”只是一個神話。二、對尚書古寫本的研究推進了一大步。在書中,林志強先生為我們理清了尚書文字合編所收唐寫本和日本古 寫本的序列及其源流關系,得出不少重要結論,主要有: 1.日本古本寫中,內野 本和上 八本淵源甚密,足利本和上 影本如影隨形。不過,四本同出一源,皆 來源于唐寫本。這說明敦煌等地所出的尚書寫本和傳入日本的尚書古 抄本,實為一系,前者是源,后者是流。2.敦煌等地所出之編號不同的古本尚書或為一本所裂,或為前后相承。 如伯3605、3615、3469、3169 乃一本所裂,抄寫時間當在高宗時或高宗后。伯5543、3752、 5557原亦一本,乃天寶改字前一年寫本。至于各本

7、的抄寫年 代先后關系讀者可參看該書第 17 頁古本尚書抄寫年代簡明表,便可一 目了然。 3.在衛包改字之前,尚書傳本已經出現今字本,而改字之后,古字 本還仍然有所留存,衛包改字并非古字本和今字本的分水嶺。作者所論,證據 確鑿,當無可易。三、啟發我們重新思考古書流傳和孔傳本古文尚書真偽問題。通過作者的研究,我們對古書流傳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通過梳理二十余 種尚書古本的序列以及它們之間的源流關系,林志強先生指出:“古書的傳抄是在承繼舊本又有所變化的過程中進行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古 書,肯定不可能完全保留其原來的樣子,但也不可能面目全非。 ”1書中對隸古 定字和俗字所作的個案分析和疏證,為我們揭示了古

8、書傳抄過程中抄手在文字 使用上的主觀性所造成的用字上的復雜性及其給后人解讀帶來的困難;作者還 對衛包改字的問題作了深入細致探討,認為古本尚書中文字的古今之變并 非全是衛包所為。同時指出,尚書在流傳過程中,在尊經觀念并不嚴格的 情況下,必然有古今雜糅的傳抄之本,必然有今字之本以逐漸取代古字之本, 當然也有古字本在不絕如縷地延續著,其情況并非如后人所想象的那樣非此即 彼,簡單純粹。凡此皆表明,古書的流傳過程是很復雜的,其文本會因時因地 或多或少地發生一定的變化,經典的傳抄也一樣。東晉初梅賾所獻的孔安國古文尚書傳,自宋代吳棫、朱熹開始備受懷 疑,特別是清代閻若璩古文尚書疏證論定孔傳本為偽書后,長期以

9、來學術 界的主流看法是將孔傳本古文尚書視為偽書。近年來,隨著郭店簡、上博 簡中有關尚書文字的發現,古文尚書的真偽問題又一次成為學者們關 注的熱點。林志強先生的研究生動、細致、詳實地揭示了古本尚書流傳過 程的復雜性。他指出,就目前所獲得的新材料而言,確實還不足以證明古文 尚書是真正的先秦傳本,但像尚書這樣歷經諸多波折的古書,要完全 保留先秦的模樣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以真、偽來評判孔傳 本古文尚書。我們今天看到的孔傳本古文尚書是 “層累形成 ”的。四、語言文字學研究和文獻研究相結合。上述第三點的研究,涉及古書流傳的通例和尚書傳本的源流,已經可 以看出其中所具有的文獻學意義。除此之外

10、,本書的文獻學意義還表現在以下 兩個方面:第一,將文字研究和文獻整理有機地結合起來,為走面向文獻整理的文字 研究之路提供了范例。作者將上博簡、郭店簡引書中能與古本尚書直 接對應的十二句文例進行對校,不但有文字學上的分析,還有文獻校勘上的討 論。如 “小民亦惟曰怨咨 ”句,作者在逐字分析了 “小”、“惟”、“曰”、“怨”諸字在 形體上的異同之后,說:“末尾之 咨,今本緇衣、上博簡、郭店簡皆無,尚書傳本此字當 是后加,原因當是傳尚書者誤解上句 咨(資、晉) 之義而歸上讀,故于下 句末增 咨字以求對稱。可見今本君牙確是經過后人的改造加工。 ”2第二,注重運用語言學的方法解讀文本,有語法分析,有語意指

11、向和句法 層面的考察。語法分析如大禹謨:“帝曰:俾予從欲以治,四方風動,惟乃之休。 其”中“惟乃之休”句,內野本作 “惟 女之休”,足利本、上 影本同。上八本作“乃”,旁注“女”。雖然“女(汝) ”、“乃”均是第二人稱代詞,但在從語法的角度看,還是有區 別的。句中 “乃”或“女(汝) ”是做“休”的定語,而 “乃”做定語按例是不能加 “之” 的,可見此句作 “女(汝) ”要比作“乃”更為妥當,當以古本作 “女(汝) ”為是。 這是古本勝于今本的一個例子。 3 作者又指出:“漢語意合的特點,有的時候需要將語義層面和句法層面分開看,透過表面 的不同來考察其深層的含義。 ”例如,君陳:凡人未見聖,若

12、不可見;既見聖,亦不克由聖。”此句禮記 緇衣作 未見聖,若己弗克見;既見聖,亦不克由聖。 ”上博簡緇衣第 10-11簡作“未見 (聖),女(如)丌(其)弗克見;我既見,我弗胄(聖)。 ”郭店簡緇衣 第 19 簡作 “未見聖,如其弗克見;我既見,我弗迪聖。”其中明顯的異文是:凡人”二字,禮記緇衣以及上博簡、郭店簡均無,而禮記 緇衣之“己”、楚簡之 “我”又不見于今本君陳。其中的差異,值得考察。作者對禮 記緇衣和楚簡中的 其”、我”、己”的指代作用進行語意分析后指出:這些詞都不是特指某個人的自己,而是泛指 “任何人”的自己,在指稱上與 今本君陳的 “凡人”實際上沒有太大的區別。故今本君陳增加 “凡人”,刪 除“己”、“我”,只是使前后語氣一貫,而不是改變句意。君陳的這個句子, 可以看出尚書的文本在傳承的過程中確實經過增刪調整,這是無可懷疑 的。 4以上所論為筆者拜讀古本尚書文字研究之后的一點心得體會,聊 記數語,與博雅君子共同分享。由于筆者學識淺陋,難識真金,未能真正把握書中要旨,所以本文只是拋磚引玉,希望有識之士關注此書,關注古本尚 書研究的這一重大進展。當然,正如林志強先生在結語中所說的,古本尚書的研究并未就此結 束。他認為古本尚書中無論是文字的考證、文本的解讀,還是尚書學 史的研究,都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清楚。目前,清華簡中的尚書材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