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課時提升作業五2.1地球的結構、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新人教版(20210211150447)_第1頁
2019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課時提升作業五2.1地球的結構、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新人教版(20210211150447)_第2頁
2019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課時提升作業五2.1地球的結構、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新人教版(20210211150447)_第3頁
2019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課時提升作業五2.1地球的結構、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新人教版(20210211150447)_第4頁
2019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課時提升作業五2.1地球的結構、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新人教版(20210211150447)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9課時提升作業 五地球的結構、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R 堪礎幼(建議用時:吉分忖讀某地層結構圖,回答1、2題。1.地震波在傳遞過程中發生明顯變化的是A.AB之間B.AC之間C.CD之間D.DE之間2.巖石圈包括A.ABB.ABCC.ABCDD.ABCDE【解析】1選B,2選B。第1題,根據圖中深度可知,圖中包括地殼與地幔部分,其中地面以下平均33千米處存在莫霍面,地震波經過時橫波和縱波加速。第2題,A、B分別為大陸與海洋的地殼,D為軟流層,因此A+B+C是巖石圈。2017年10月11日,位于日本九州南部的新燃岳火山當天早晨發生小規模噴發,噴煙高度達到約300米。讀新燃岳火山景觀圖和地球的內部

2、圈層結構圖,完成3、4題。3.從火山噴發出的熾熱巖漿,直接形成地面B.噴出巖A.沉積巖C.侵入巖D.變質巖4.下列關于地球圈層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A.圈層的厚度海洋較陸地大B. 圈層橫波不能通過C. 圈層最可能為液態D. 圈層的溫度、壓力和密度都最小【解析】3選B,4選C。第3題,火山噴發的巖漿在地表冷凝形成噴出型巖漿巖。第4題,為地殼,海洋部分較陸地小。為地幔,地震波通過其與的莫霍面時波速加快。 和為地 核,溫度、壓力和密度都很大。圖示的巖石循環模型說明巖石通過不同的過程可以從一種形態轉化成另一種形態。讀圖回答5、6題。5. 大理巖是石灰巖經過程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A. 溫度升高,壓力降

3、低B. 溫度降低,壓力升高C. 溫度升高,壓力升高D溫度降低,壓力降低6. 圖中能夠反映大洋中脊處新的洋殼形成過程的代碼是()A. B. C.D.,這個過程需要,故為代碼?!窘馕觥?選C,6選G第5題,過程是指沉積巖經過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 高溫高壓。第6題,大洋中脊處新的洋殼形成是指巖漿上升冷卻形成巖漿巖【誤區警示】(1)不明確大理巖、石灰巖所屬的巖石類型。(2)不理解圖中巖石圈物質循環各箭頭的含義。(2018 鹽城模擬)位于澳大利亞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巖(圖1),是一塊巨大而完整的花崗巖體,大約在25億年前形成。經過日積月累的風雨沖刷和早晚劇烈的溫差變化,漸漸地被侵蝕成波浪的形狀。據此完成7、8

4、題。導學號08620104圖I7. 圖2為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波浪巖與圖中數字表示的巖石類型一致的是()A. B.C.D.8. 波浪巖的形成過程依次是()A.固結成巖一風化剝蝕一侵蝕搬運一地殼抬升B巖漿侵入一地殼抬升一風化剝蝕一侵蝕搬運C. 地殼抬升一侵蝕搬運一巖漿侵入一風化剝蝕D. 侵蝕搬運一巖漿侵入一地殼抬升一固結成巖【解析】7選B,8選B。第7題,波浪巖屬于花崗巖,花崗巖屬于巖漿巖。 由圖2可知,碎屑物 形成巖石,則為沉積巖;巖漿和巖漿巖可以互相轉換,則為巖漿,為巖漿巖,為變質 巖。第8題,波浪巖屬于花崗巖,其形成是巖漿先侵入地層,冷卻凝結,然后經地殼抬升作用, 出露地表,受風化剝蝕作

5、用影響,最后在外力侵蝕搬運作用下形成波浪的形狀。9. 讀圖,完成下列各題。A(1)地點1和地點3處的巖石是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巖,從圖中可看出該巖石具有兩個重要的特征是:含有 、具有構造。(2) 地點2處的巖石,A屬于型巖漿巖,B屬于型巖漿巖,B巖體周圍附近可能形成巖。(3) 地點2處的巖漿活動發生在地點1和3處巖層形成的時代之 (前或后)。【解析】第(1)題,圖中地點1和地點3處的巖石具有層理構造和含有化石,故巖石為沉積巖。第(2)、(3)題,地點2處的巖石穿插在沉積巖層中,其形成年代應在地點1和3處巖層形成之后,該處巖石是巖漿噴發冷卻形成的,其中侵入巖與周圍巖石接觸處可能使周圍巖石變質形成變

6、質巖。答案:(1)沉積化石層理噴出侵入變質后仟扌是升紐(建議用時:藥分鐘讀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完成1、 2題。大氣的上界* 、1. 關于圖中各圈層的敘述正確是()A. A、B、C D為地球外部圈層,C為生物圈B. 地球內部圈層由E、F、G三部分組成C. A、B、CD E共同形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D. 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傳播速度減為02. 有關巖石圈的敘述,正確的是() 包括地殼和地幔 主要是由各種巖石組成的 位于軟流層以上 厚度不一,大陸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A. B. C. D.【解析】1選C,2選B。第1題,A、B、C分別為大氣圈、生物圈和水圈,是地球的外部圈層;D、F、

7、G為內部的地殼、地幔和地核。地震波在經過古登堡面時,橫波降為0,縱波降速。第 2題,巖石圈是指軟流層以上的E和Do【知識拓展】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及組成特點”均探詢】7 km 亠務論希和km 軟甌展4耒縈療地(KH)km二7( (5 000 km ).?(2018 南陽模擬)讀我國大陸部分地殼厚度線圖,回答35題。3. 圖示地區的地殼厚度變化趨勢大體為()A.由東向西逐漸增大B.由北向南逐漸增大C.由西向東逐漸增大D.由南向北逐漸增大4. 若繪制地殼厚度剖面圖,則0千米為 ()A.海平面B.巖石圈底部C.莫霍面D.軟流層中部5. 下列剖面圖中,能正確表示a b沿線地殼厚度變化趨勢的是()A【解析】

8、3選A,4選C,5選A。第3題,由圖中地殼厚度線的走向和分布的一般規律,由東向西逐漸增大。第4題,莫霍面以上的部分被稱作地殼,若繪制地殼厚度剖面圖,應以莫霍面為0千米起點,海平面是海拔0千米的起點,地殼和軟流層以上的地幔部分是巖石圈。第5題,a外圍等值線為42,根據“大于大的,小于小的”這條判斷規則,a處地殼厚度應小于 42 km;同 理b處大于38 km,故a b沿線地殼厚度變化趨勢圖是A圖。讀圖,完成6、7題。6. 組成該山體巖石的礦物直接來自()A.地表B.地殼上部C.地殼下部D.地幔7. 在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中,該山體巖石在地球表層可轉化為()A.噴出巖B.侵入巖C.沉積巖D.變質巖【

9、解析】6選D,7選C。第6題,組成該山體巖石的礦物是巖漿巖 ,是火山噴發出來的巖漿冷 卻形成的,巖漿來自上地幔頂部的軟流層。第 7題,該山體巖石為巖漿巖,在地球表層外力的 作用下,可轉化為沉積巖。噴出巖和侵入巖只能由巖漿形成,變質巖不能在地球表層轉化。(2018 楊浦模擬)美國科羅拉多州國家自然保護區內,有一塊巨大的紅色砂巖,它上面的身軀龐大,下面的底座狹窄,科學家們稱它為“平衡石”。下圖為“平衡石”景觀圖和三大類 巖石與巖漿之間的相互關系示意圖。據此,完成& 9題。導學號086201058. 圖示“平衡石”巖石類型屬于右面關系圖中的()A.aB.bC.cD.d9. 形成“平衡石”的地質作用過

10、程是()A.巖漿活動一冷卻凝結一地殼抬升一風化侵蝕B巖漿活動一變質作用一風化侵蝕一地殼抬升C沉積作用一固結成巖一地殼抬升一風化侵蝕D沉積作用一變質作用一風化侵蝕一地殼抬升【解析】8選A, 9選C。第8題,紅色砂巖屬于沉積巖。根據右圖可知 ,變質作用形成的c 為變質巖。d為地殼物質循環的起點與歸宿 ,為巖漿。b由巖漿活動形成,為巖漿巖。因此 a 為沉積巖。第 9題,“平衡石”是在低洼地帶經過外力沉積、固結形成的,后期地殼抬升,巖石出露地表,受外力風化侵蝕形成上寬下窄的形態。【加固訓練】大理巖又稱大理石,因中國云南省大理縣盛產這種巖石而得名。自古以來,大理石就是建筑材料和雕塑原料,讀地殼物質循環圖

11、,回答(1)、(2)題。(1)有關大理巖的特征()A. 可以在大理巖中發現海洋生物的化石B. 具有明顯的層理構造C. 是由碳酸鹽類巖石變質形成的D. 具有流紋和氣孔構造(2)上圖中能代表大理石及其形成的是()A.a 和 4B.b 和 3C.c 和 5D.d 和 2【解析】(1)選C,(2)選D。第 題,大理巖屬于由沉積巖中的石灰巖變質形成的巖石。第(2)題,根據巖石圈物質循環規律,結合圖中“外力作用”這一信息,可以確定a為巖漿,4、6、 7為重熔再生作用;b為巖漿巖,3為巖漿冷卻凝固作用;c為沉積巖,5為外力作用;d為變質 巖,1和2為變質作用。10. (能力挑戰題)讀地殼物質循環簡圖,回答下

12、列問題。(1) 寫出圖中字母所代表的巖石類型名稱:A;B;C。(2) 圖中序號代表的地質作用: ,。(3) C巖石的形成過程中,地面有時會發生 活動禾廿。(4) 和兩種地質作用,其能量來自地球內部的是 (填數碼)。(5) 根據C處巖層放大圖分析,各巖層、巖體的生成時代按由老至新的順序依次是什么?【解析】第(1)題,地球內部的巖漿,在巖漿活動過程中上升冷卻凝固,形成巖漿巖。在地殼內部冷凝形成的為侵入巖,噴出地表冷凝形成噴出巖。已生成的巖石經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故A為變質巖,B為侵入巖,C為噴出巖(火山巖)。第(2)題,圖中由沉積巖到變質巖應為變 質作用;各種巖石到沉積巖應為外力作用。第(3)題,

13、巖漿活動地帶可能會有巖漿(火山)活動和地震。第 題,是外力作用,其能量主要是來自地球外部,如太陽輻射。是內力作用,其能量主要是來自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的衰變。第(5)題,解答此題的關鍵在于明確以下幾點一般來說,大致呈水平狀態的沉積巖層 ,越向下巖層越老,越向上巖層越新。侵入巖穿過 某巖層,則說明該侵入巖是后來侵入的,巖層較新?;鹕饺蹘r噴出地表 ,形成火山錐。答案:(1)變質巖 侵入巖 噴出巖(火山巖)(2)侵蝕、搬運、堆積(外力作用)變質作用巖漿(火山)地震 沉積巖3、沉積巖2、火成巖1、火成巖2、沉積巖1?!痉椒记伞克膫€關系判斷巖層新老(1) 巖層上下關系。沉積巖是受沉積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規律是巖層年齡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巖層年齡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2) 巖漿巖與沉積巖的關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