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彈性的文獻綜述_第1頁
心理彈性的文獻綜述_第2頁
心理彈性的文獻綜述_第3頁
心理彈性的文獻綜述_第4頁
心理彈性的文獻綜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社會心理科學第 27 卷總第 133 期2012 年第 4 期總第 393 頁理論研究作者簡介:邱婷,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專業:應用心理學,研究領域:健康與臨床心理。心理彈性的文獻綜述邱婷譚文摘要:心理彈性日益為心理學界所關注,已經成為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文章追溯了彈性研究的淵源,介紹了眾多研究者對于彈性的認識,回顧了彈性領域研究的進展情況,對以往的研究進行了評價,對以后的研究進行了展望。關鍵詞:彈性綜述淵源研究進展展望1.心理彈性的概念1.2心理彈性的定義因研究時間、視角、理論背景乃至對象的不1.1 心理彈性的譯法同,對心理復原力概念的理解未能形成一致的意在心理學上,關于對 resil

2、ience 的研究始于美 見。但總體可以分為以下三種:作為個體品質進國,如何用適合自己國家的詞匯來翻譯不同國家 行定義、作為一種適應過程進行定義、作為一種的研究者存在著爭議,在中國如此。臺灣學者主 適應結果進行定義。綜合各研究者對心理彈性的張將它翻譯為“復原力”、香港學者翻譯為“抗逆 定義所強調的重點,我們總結心理彈性包含三個力”、“壓彈”,大陸學者則翻譯為“心理彈性”、 方面的要素,前提:有存在危機、壓力等負性情“韌性”。本文采用“心理彈性”的譯法,因為它 境;條件:個體自身具備積極應對的心理特質即更能形象地說明個體在經歷危險處境后能夠恢復 負性情境的承受能力和內外保護因子; (3) 結到原

3、來狀態,甚至有可能發展出一種新的應對能 果:個體處于原有心理狀態甚至更好的成長。用力,從而獲得新的成長。一句話概括心理彈性的定義:心理彈性是個體的作者簡介:譚文,湖南師范大學。9理論研究社會心理科學 第 27 卷 總第 133 期 2012 年第 4 期 總第 394 頁一種能力、潛能或者特質,通過個體與環境的交2.2 心理彈性的理論階段互作用的過程,產生出良好的適應結果,即危險此階段主要回答這些保護性的因素是如何與因子和保護因子在相互作用中產生的良好適應結危險性因素相互作用,最終使得個體在面對危機果。那危險因子和保護性因子都有哪些?什么才情境時也能保持良好的適應狀態,從更加系統的是良好適應結

4、果呢?角度來解釋人在處于危機情境時的適應性結果,關于負性情境即危險因子,相關的生活條件由此個體與環境的互動成為此階段的研究重點。或事件作為危險因子,如父母離異、暴露在社區、研究對象從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彈性的研究家庭暴力之下、貧窮、慢性疾病等;遭受創傷性擴展到對成人心理彈性的研究,從關注個體轉向事件或嚴重災難,如離婚、車禍、戰爭、地震等;關注家庭、社區等相關生態系統,注重從多水平、以上兩種情況的結合。即許多壓力或逆境往往是動態、交互作用層面進行研究設計和分析,另外共同或先后發生,即所謂的“禍不單行”。環境特殊性、彈性適應的穩定性與變化、文化對關于保護性因子即個體自身具備積極應對的彈性的影響等問題

5、開始逐漸被關注。心理特質,他們能夠通過直接的、中介的或調節該階段最突出的研究成果是整合了心理彈性的方式降低問題行為的可能性。保護因素可以分的過程與生態系統,建構了心理彈性模型。這里為個體因素和外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分為家庭特別要介紹幾種具有代表性的模型:Richardson方面和社會環境方面。的身心靈動態平衡模型;Mandeleo&peery 提出的關于良好適應性的評價標準,能否完成與文關于兒童心理彈性的系統模型及Kumpfer提出的化、性別和年齡相應的發展任務是較多研究者采彈性框架。用的方案。即個體的心理和行為反應符合文化、主要介紹 Kulnpfer 的人一過程一環境的彈性性別、年齡等的發展

6、要求。如對幼兒來說,能對框架撫養人產生安全型依戀就是適應性的表現;對學齡兒童而言,學業成就則是適當的評價指標。2.心理彈性的研究進展2.1 保護性因子的探尋階段此階段是對“為什么有些人在逆境中仍然可以適應良好”的問題的回答,也是對心理彈性特質的深化研究。最大的收獲就是對界定心理彈性的標準的認識逐漸趨于統一,都基本認同心理彈性者的甄別有兩個基本標準:一是必須有一套評估危險因素的標準;二是必須能夠對經歷過或正在經歷危險因素的個體的發展 (當時或今后) 狀況進行評估。在此階段里,盡管學者們基于不同的背景和視角對心理彈性發展現象進行了不同的研究,但所得結果不盡一致甚至相差懸殊,關于“心理彈性品質是能夠

7、習得的還是天生而不可改變的”的爭論一直存在于心理彈性的研究之中,這也使得研究的范式開始從鑒定保護性因子向探討因子起作用的機制方向轉變。Kumpfe r 的心理彈性框架(采自 P e rkins &Rorde n,2003個人一過程一環境心理彈性框架是一個頗具整合性的心理彈性理論模型,建立在社會生態觀、系統觀的基礎上,不僅包括了三方面因素外在環境中的危險因素和內外環境的保護因素以及個體的適應結果;而且包括了這三方面之間起中介作用的動態機制。兼顧了個體、環境以及適應結果各自所起的作用以及彼此之間發生的交互作用。筆者以為,這是目前心理彈性研究領域最為全面的一個心理彈性框架。2.3 以干預促進心理彈性

8、此階段研究的實質是開展實驗研究,既是心理彈性研究的進展,同時又是對心理彈性理論在實踐中的驗證。10社會心理科學第 27 卷總第 133 期2012 年第 4 期總第 395 頁理論研究隨著研究的不斷拓展,研究結果的應用取向 彈性進行評估一直是研究的焦點也是重點之一。愈加明顯,涌現出許多促成心理彈性的干預方案。 在考察心理彈性時,研究者一般采用兩種方式,如西雅圖社會性發展工程;有適用于學齡前階段 一種是通過編制的心理彈性量表直接進行測量,致力于提高那些貧困或其它社會弱勢兒童能力的 另一種是采用多個測量兒童保護因素的問卷或量方案 - 領先計劃;一些創傷性事件恢復工作也從 表來考察心理彈性。量表是目

9、前測量和評估心理心理彈性角度入手進行干預美國“9.11”恐怖 彈性的主要工具,研究者們根據他們自己對心理襲擊事件發生后的幫助措施;國外有一些學者提 彈性的不同定義,或是從典型案例,或是從心理出了如何運用敘事療法來提高心理彈性。另外, 彈性的概念內涵角度出發,編制了心理彈性量表幾個比較著名的心理彈性訓練計劃有:Stemberg 用以對心理彈性進行測量。因而,這些測量工具等提出“另一個“3R”培養方案,著名的“國際 或強調內外保護因子,或側重心理彈性的內在結韌性課題”中提出的“我是、我有、我能”操作 構。由此量表之間有的有相似之處,有的差別非化策略;“六策略訓練計劃”;以及香港學者提出 常大。但是

10、目前一些已經編制的心理彈性的量表,的針對中小學兒童的(成長的天空) 訓練計劃等。 都存在著使用的廣泛程度不高、沒有在特殊人群中施測、普遍性不夠等缺陷。3.心理彈性的評估現將已有的心理彈性測驗或量表匯總在下表:鑒于對心理彈性理解的多樣性,如何對心理心理彈性的測量工具!# $% &( )* +, - ./!# $% ( )0123!# 45 67 )(86 +8 923:;6? )+ A B CD!# $% ( )8 +AE FGH !# $% 66( )B +IJ!# $% KL( )0, & MNOPQR!# ST45 UB V )W XB!# YZ$% (V ( ) . _ab H !# $

11、% 66( )cde _!# 45 ( )0& f , _/!# $% 0&L(0 )ghijklmNOnopqrstPQRuvw!# 45 - & x )( + * + _1yz!# |45 (07 )cde _1!# $%? +. x . _93!# $% (V ) _9!# $% ( ( ) , U C , + 3E_DGPQR!# $%EKV&G( , 6 LKC . _DnoPQR!# $% _F!# $% ( ( )“P _F!# $%” _!# $%11理論研究社會心理科學第 27 卷總第 133 期2012 年第 4 期總第 396 頁4.心理彈性的研究成果5.當前心理彈性研究

12、面臨的問題及前瞻4.1心理彈性的保護性因子5.1心理彈性的操作性界定問題研究者們發現,心理彈性的保護性因素可以在心理彈性即積極適應的評估方面該領域的,分成兩個部分:內在保護因素和外在保護因素。大研究也出現十分不一致的情況:有人建議從學業、量的研究發現了積極人格特質、家庭支持系統、性格、人際關系等入手;有從心理健康 (沒有心社會支持和外在資源等保護因子,如人格中的社理或行為問題) 方面進行衡量;還有以沒有反社交能力、與人相處融洽、情緒穩定性、責任心、會行為或毒品濫用情況作為標準。其中 Masten 等有道德觀念、主動性、自律性、自信心、積極的人提出的發展任務觀點認為人在發展的每個年齡自我肯定、熱

13、情、樂觀;較高的 IQ;問題解決能階段都有著相應的主要發展任務,這些發展任務力;人際交往能力;良好的親子關系、同伴關系;成為人們對具體某年齡段的主體發展狀況的預期。家人的支持;鄰居的支持;老師的關心;學校、評價一個個體的發展狀況,就看其是否完成相應社會的關注等等。的發展任務,合乎人們對其發展的預期水準。除此之外,因為心理彈性本身兼具特質、過程與結4.2心理彈性的影響因素果等屬性,這對評定的可靠性與有效性構成了很心理彈性的情境性決定了心理彈性的影響因大挑戰。到目前盡管有上述類似的方法論可遵循,素也是各不相同的,已有研究主要在不同危險情但“視研究問題而定”仍是心理彈性研究界不宣景下的心理彈性研究:

14、 (1) 留守兒童:國內開始的定律,還是沒有一個統一的操作定義。筆者認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問題,在農村留守為,在可能的情況下,盡可能多地收集研究對象兒童心理彈性研究中指出在父母在外時間長短、的個體特質,盡量做到多方法、多渠道、多側面才與父母團聚頻率、雙親外出的情況上留守兒童的是較可靠的研究之道。心理彈性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 (2) 單親家庭:大量研究表明影響單親家庭的孩子心理彈性的因素主要包括:自身的因素:人格特質、能力等;家庭方面因素:父母角色的缺失,父母沖突,父母教養方式,經濟條件,家庭溫暖等;社會方面的因素:世俗觀念,老師態度,社會支持以及社區環境等等。 (4) 貧困家庭:貧困家庭

15、中成長的兒童在自我表達、親密關系的建立上比非貧困家庭兒童能處理得更好,而在情緒控制上的分數要低于那些非貧困家庭的兒童。在彈性分數上貧困家庭成長的兒童明顯低于非貧困家庭成長的兒童,差異顯著。從以上相關研究結果看出,心理彈性的影響因素是隨著研究對象的不同而改變的,這些影響因素均表現出一定的特定性。5.2 心理彈性研究缺乏系統性的問題最為突出的表現是研究零散,缺乏系統性。絕大部分研究從不同危險情景下個體發展的差異性研究、或者心理彈性的保護性因素確認、心理彈性發展及可能機制推理等方面展開了探討。但所得結果相當零亂、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因此,對研究結果還需要進一步的整合,使之對心理彈性的研究系統化。5.

16、3 缺乏穩定的心理彈性評估量表心理彈性量表的研究更多具有測量驅動的意味,理論建構的步伐與實證研究的進展不成比例。許多的測量工具沒有進行廣泛施測、建立常模,評估工具雜、亂、對評估結果的有效性質疑。因此進行具有廣泛操作性的心理彈性量表的編制、研究,亦是心理彈性領域亟待解決的課題。12社會心理科學第 27 卷總第 133 期2012 年第 4 期總第 397 頁理論研究參考文獻:1R utterM.Family and school influenees on cognitive development.Jou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chiatry,2001,26

17、:683- 704.2Masten&ordinarymagic:resilienceProeessesin-Development.AmericanPsychologist,2001.3Luthar S S,&Zelazo L B, R esilience And Vulnerability:Adapt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hildhood Adversitie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PP.510- 550.4Konrad,BronsonToward a middle- range the-ory of

18、resilience.Advances in nursing Seience,1997,19(3):l- 13.5Butter.R 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of psychopathology.Cambri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9,181- 214.6陽毅,歐陽娜.國外關于復原力的研究綜述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14(5):539541.7于肖楠,張建新.韌性在壓力下復原和成的心理機制.心理科學進展,2005,13(5).8馬偉娜,桑標,洪靈敏.心理彈性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述評

19、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8(26).9LutharS S.CieehettiD,DeekerD.The construct of resilence: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a scale to measur perceived self efficacy in peoplep with arthritis. arthritis and R eumatism,2000,32:37- 44.10R uttet HB.Dmgs,crime and other deviant adaptations.Drugs,crime and other deviant adapt

20、a-tions:Lomgitudinal Studies,NewYork:PlenunlPress. 1990,3- 46.11曾守錘,吳華清.兒童心理彈性的研究:進展與應用J.寧波大學學報,2007.12 S S Luthar ( Ed.),R esilience andvulnerabili-ty:Adapt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hildhood adversitie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pp. 436- 459.13E E.Wener.R 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i

21、n the Lives of Children with High- Incidence Disabili-ties.In R onald Gallimore et al.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 on Children WithHigh- Incidence Disabilities,N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1999:25- 26.14徐謙,鄭日昌.國外復原力研究進展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7,21(6):424- 427.15Masten A S.Ordinary magic:resilience pro-c

22、esses in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Vol.56,127- 238.16Weissberg,Kumpfer K L,& Seligman M E P. Prevention that works for children and youth :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3,58,425- 432.17毛俊青.離異家庭中學生的復原力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西南大學.2007.18李永鑫,駱鵬程,聶光輝.人格特征、社會支持對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的影響J.河南大學學報2009,11

23、(49).19雷萬勝,陳栩,陳錦添.大學生心理韌性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20雷鳴.貧困大學生人格特質與心理復原力的關系D.四川師范大學,2008.21胡海利.中學生心理復原力量表的編制與應用D.安徽醫科大學,2010.22于肖楠,張建新.韌性在壓力下復原和成長的心理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05,13(5).23陳倩倩,曹楓林等.多重侵害青少年情緒問題及其與心理彈性關系研究M.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0,8(25).24陳永鑫.重大事件下中學生情緒彈性的特點D.河南大學,2010.25李海壘,張文新.心理韌性研究綜述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51(3).

24、26陽毅,歐陽娜.國外關于復原力的研究綜述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14(5):539541. 27Laub J H,N agin D S,Sampson R J.Trajec-tories of change incriminal offending:Good marriages and the desistance process.American SociologicalR e-view,1998,63:225.28宋娟.優秀貧困大學生心理彈性的建構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下轉第 33 頁)13社會心理科學第 27 卷總第 133 期2012 年第 4 期總第 4

25、17 頁理論研究理現象分析 M. 湖南 :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167- 1724劉素珍,楊治良,龔佃祥,趙華.刻板印象:是否可以再分離?J.心理學報,1998,30(3):269- 2725王沛.刻板印象與社會情境因果建構的相互影響J.心理科學,2003,26(4):738- 7396杜秀芳.國外刻板印象研究新進展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6(6):105- 1087于永紅. 大學生內隱職業偏見和內隱職業性別刻板研究 J. 心理科學, 2003, 26 (4A):672- 675.8Greenwald, A. G., McGhee, D. E., & Schwar

26、tz, J. L. K.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1464- 14809蔡華儉.Greenwald 提出的內隱聯想測驗介紹J.心理科學進展 2003,11 (3):339- 34410崔麗娟,張高產.內隱聯結測驗 (IAT) 研究回顧與展望 J. 心理科學, 2004, 27 (1):161- 16411蔡華儉,楊治良.大學生性別自我概念的

27、結構研究J.心理學報,2002,34(2):167- 17312李姿 .勞動市場的性別議題淺談職業性別刻板對女性的影響J.研習資訊,2004,21(2):82- 87Search on Influence of Relation Between Percipients and Situations on Implicit Occupation-Sex StereotypeMa Wen-yaoABSTRACT: This dissertation is designed to prove the existance of implicit occupation- sex stereotype a

28、-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to analyse if there is a gender difference for this implicit occupation- sex stereotype and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s on this implicit occupa-tion- sex stereotype exert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percipients and situations.By random sampling, IAT paper based tests were carried out among 120 students from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Result shows that implicit occupation- sex stereo-type does exist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however, there is no gender differ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