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試卷及答案_第1頁
古代漢語試卷及答案_第2頁
古代漢語試卷及答案_第3頁
古代漢語試卷及答案_第4頁
古代漢語試卷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訓詁學考試試卷(a) 學號 姓名 分數一、單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30分)1、許慎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指的是 ( a )a、象形 b、指 c、會意 d、形聲2、下列各字全是形聲字的一組是 ( c )a、苗聞病功 b、領宇斧暮c、穎閣辯霖 d、肌籬衷眉3、下列選項全為假借字的一組是 ( a )a、飛蜚 伸信 b、與予 十什c、伸信 母毋 d、與予 韋圍4、下列句子中,括號內的字是簡化字的是 ( a )a、窈窕淑女,(鐘)鼓樂之。b、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c、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d、予畏上帝,不敢不(正)。5、判定同義詞可以采用互訓的方式,下列同義詞可以采用此種方式的是 (

2、 a )a、追,逐 b、糧,食 c、伐,侵 d、獨,寡6、“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句中的“莫”字,其詞性是 ( d )a、副詞 b、名詞 c、形容詞 d、無定代詞7、下列句子,具有前置賓語的一句是 ( a )a、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b、誰與,哭者?c、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d、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8、“太后之色少解”的“少”字,其詞性是 ( a )a、副詞 b、形容詞 c、名詞 d、動詞9、代詞中的兩個無定代詞是 ( d )a、焉,諸 b、者,所 c、若,然 d、或,莫10、“斗”的詞義由“酌酒器”引申為“斗星”,引申義與本義的聯系是 ( a )a、引申義與本義所指稱的對象有相似之

3、處b、引申義與本義所指稱的對象相互關聯,彼此牽涉。c、引申義與本義之間有因果關系。d、引申義與本義之間有條件關系。11、在古代漢語里,有些詞可以根據一定的表達習慣而靈活運用,在句子中臨時改變它的詞性和基本功能,這種現象就叫 ( c )a、使動用法 b、意動用法 c、詞類活用 d、詞類借用12、“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句中“絕”字的意思是 ( b )a、達到極點 b、穿過 c、斷絕 d、極遠的13、古代漢語中指代性的副詞是 ( c )a、皆 咸 b、大 至 c、相 見 d、幸 伏14、下列雙聲詞語中,屬于疊韻連綿詞的是 ( a )a、逍遙 b、參差 c、憔悴 d、荒忽15、“明月松

4、間照”一句的平仄是 ( c )a、平平平仄仄 b、平平仄仄平c、平仄平平仄 d、平仄仄平平二、填空題(每題2分,共10分)1、引申義與本義之間聯系,歸納起來主要有(相似)、(相關)、相因三種聯系。2、“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敝械摹百v”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3、形容詞的活用主要有三種情況:(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和活用為一般動詞。4、古詩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兩類,近體詩又包括(律詩)和(律絕)兩種。5、隸變是對漢字結構形體的調整,這一演變過程中的采用的方式和方法主要有(同化)、(異化)和省變。三、釋詞題(10分)解釋下列句中的詞語的意義。1、(蘇秦)將說楚王,路過洛陽。父母聞之,清宮除

5、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 張:陳設,設置。2、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 弭:消除,制止。3、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 聚:指聚集民眾。4、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 作:起來,興起。5、吾懼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為寒心。 僇:羞辱,侮辱。四、簡答題(每題5分,共10分)1、下列各組字有互相代用的情況,試分析每一組字,找出古今字和假借字,并說明兩者之間有什么關系。a、伸信 b、叛畔 c、大太 d、適適 e、振賑答:ab為假借字,cde為古今字。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古今字與假借字有交叉現象,但兩者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古今字立足于時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則立足于

6、文獻中文字所表示的意義跟它的本義是否有關。2、解釋下句括號內的詞的古今意義,并以此為例,分析說明古今詞義在詞義的輕重和感情色彩方面的不同。(1)而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2)垂鞭欲渡羅敷水,(處分)鳴駒且緩驅。(3)(下流)多謗議。(4)馮唐已老聽(吹噓)。答:恨的古義為遺憾今義為仇恨,。處分的在句中的意思為吩咐而今義為對犯了罪或犯了錯誤的人的處理,古義輕今義重。下流在句中的意思為地位或處境低下而今義則為品德惡劣,并且帶有明顯的貶義。吹噓在古代用于人事或言語多有替人宣揚或稱揚,而今義則多指說大話吹牛,并且帶有貶義。這是詞在古今意義上的感情色彩上的不同。五、古文標點題。(每小題10分,共10分

7、)夫以子之不遇時,茍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哉?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為我悼望諸君之墓,而觀于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乎?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绷⒐盼姆g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陳相曰:)“從許子之道,則市買不貳,國中無偽;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麻縷絮絲輕重同,則賈相若;五谷多寡同,則賈相若;屨大小同,則賈相若?!保献樱┰唬骸胺蛭镏积R,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從許子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

8、能治國家!” 1、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即使小孩子到市場上去買東西,也不會有誰來欺騙他。) 2、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事物的品種、質量不同,這是事物的本性決定的。) 3、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有的相差三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 4、子比而同之(你都一樣把它們等同起來) 5、惡能治國家(哪里能夠治理國家!,)七、古文閱讀題。(共12小題,20分)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嚴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闭埦咕又?,謂之京城太叔。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 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

9、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勿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一)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文(10分) 1、制,嚴邑也,虢叔死焉。(制是個險要的城邑,虢叔就死在那里。) 2、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大夫的都邑城墻超過三百丈長,就是諸候國的禍害。) 3、今京不度,非制也。(現在京邑不合規定,這不是先王規定的制度) 4、姜氏何厭之有。(姜氏哪里有滿足時候!)5、多行不義必自斃!(多干不合道義的事情,必然會自己摔跟頭?。ǘ┱f明文中加括號的詞的詞性和意義,若無意義,則說明其語法作用。(5分) 1、虢叔死(焉)。 焉:指示代詞兼語氣詞,等于說“在那里”

10、 2、佗邑(唯)命。 唯:副詞,“只”的意思 3、早(為)之所 為:動詞,這里指安排。 4、(況)君之寵弟乎 況:連詞,何況的意思。 5、子姑待(之) 之:代詞,指叔段終將垮臺的結果。(三)、給句中括號內的字注音,并解釋。(5分) 1、(為)之請制。 為:wei,介詞,替。 2、謂之京城(大)叔 大:tai,古代用于對人的尊稱。 浙江師范大學成教2006學年第2學期訓詁學考試試卷(b)學號 姓名 分數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30分)1、已知的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是 ( b )a、仰韶文化原始陶文 b、商代文字 c、籀文 d、小篆2、下列各組漢字全是指事字的一組是 ( b )a、本末刀斗 b

11、、令瓜田下 c、刃亦寸朱 d、長門上斤3、下面選項不是古今字的一組是 ( a )a、其箕 b、員圓 c、昏婚 d、飛蜚4、“人”“民”這組同義詞之間的差別在于 ( a )a、范圍廣狹不同 b、性情狀態不同c、側重的方面不同 d、語法功能不同5、“排,擠也;抵,擠也;催,擠也”這里使用的詞義訓釋方式是( c )a、互訓 b、遞訓 c、同訓 d、都不是6、下列句子,不屬于判斷句的一句是 ( c )a、是社稷之臣也。b、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c、(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d、千金,重幣也。7、“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字是 ( b )a、使動用法 b、名詞作狀語 c、名詞用作一

12、般動詞 d、意動用法8、“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钡摹案F”字是 ( b )a、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b、形容活用作一般動詞c、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d、都不是9、“君為我呼入”中的“為”字,其詞性與語法作用是 ( c )a、動詞,作謂語。b、介詞,在被動句中引進動作的實際發出者。c、介詞,引進動作行為的的服務對象。d、介詞,引進動作行為的目的。10、下列句子,“之”連接主謂結構的一句是 ( a )a、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b、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虱c、姜氏何厭之有?d、仲了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與?盜拓之所筑與?11、在古代漢語里,謂語動詞在一定條件下具有使賓語怎么樣有意思,這種用法就叫 (

13、 a )a、使動用法 b、意動用法 c、詞類活用 d、詞類借用12、下面對“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中的“逝”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 )a、往 b、跑 c、死 d、通“誓”,發誓。13、在古代漢語中的代詞不能單獨作句法成分的是 ( c )a、誰 孰 b、安 焉 c、者 所 d、胡 奚14、下列雙音詞中,屬于雙聲連綿詞的是 ( d )a、逍遙 b、恣睢 c、契闊 d、栗烈15、初唐以后,詩人按照相館古詩的形式寫作,只要求押韻和句式大致整齊,叫做 ( c )a、律詩 b、絕句 c、古體詩 d、今體詩二、填空題(每小題2分,共10分)1、引申義可分為(直接引申義)和(間接引申義)兩種。2、“

14、未得高枕而臥也”中的高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3、古代漢語中的判斷句有表示(類屬)關系和表示(等同)關系兩種基本的表達功能4、律詩八句,可以分成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5、近體詩的對仗主要有工對、(寬對)和流水對。三、釋詞題(每小題2分,共10分)說明下列句中加著重號的詞的詞性和意義;如果沒有實在意義,則說明其語法作用。 1、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莫:無定代詞,沒有誰的意思 2、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 且:副詞,將的意思。 3、君安與項伯有故? 安:疑問代詞,怎么的意思。4、載玄載黃,我朱孔陽。 孔:副詞,很。5、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枝,出入周衛之中。 幸:

15、表敬副詞。無意義。四、簡答題(每題5分,共10分)1、古代漢語中的代詞主要有哪幾種?答:古代漢語中的代詞主要有1、人稱代詞2、指示代詞3、輔助性代詞4、疑問代詞2、根據文學的觀點,“莫”字的本義是昏暮,但是它主要被借用來表示語言中的無定代詞,表示“沒有(誰)什么”,昏暮的意思后來用“暮”字表示。“夫”字的本義是在年男子,但是它同時也被借用記錄語言中的指示代詞,如“夫執與者為誰”。“?!弊值谋玖x是疲勞,但古書里疲勞的意思用“罷”來記錄。請分析一下這三種用字現象的共同點及區別。答:共同點是莫作無定代詞。夫作指示代詞,罷表示疲勞的疲都是假借現象(或同音假借)。區別是莫借作無定代詞為本無其字的假借;但

16、莫字的本義由后起字暮承擔夫的借作指示代詞為本無其字的假借,夫字兼表本義和借義(或未造后起字)。罷借作疲為本有其字的通假(或假借)。五、古文標點題。(每小題10分,共10分)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彰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又告于鞏曰:“愿有記!”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況仁人志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六、古文翻譯題。(每小題2分,共10分)小國寡民。使有十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

17、,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1、小國寡民。(使國家小,使人口少。)2、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然有船有車,卻沒有人乘坐它們)3、使有十百之器而不用(使效率高十倍百倍的工具不能使用)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讓各小國的人們認為他們的糧食香甜,認為他們的衣服好看,認為他們的住宅安適,認為他們的習俗令人滿意。5、雞犬之聲相聞(雞叫狗叫的聲音相互聽得見)把下列短文中帶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文。七、古文閱讀題(本大題共11小題,共20分) 語曰:“白頭如新,傾蓋如故?!焙蝿t?知與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借荊軻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齊之魏,臨城自剄,以卻齊而存魏。夫王奢、樊於

18、期非新於齊而故於燕魏也,所以去二國、死兩君者,行合於志,而慕義無窮也。是以蘇秦不信於天下,為燕尾生;白圭戰亡六城,為魏取中山。何則?誠有在相知也。蘇秦相燕,人惡之於燕王,燕王按劍而怒,食以駃騠;白圭顯于中山,人惡之于魏文候,文候賜以夜光之璧。何則?兩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豈移于浮辭哉?故女無美惡,入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嫉。昔司馬喜臏腳于宋,卒相中山;范睢拉肋折齒于魏,卒為應候。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書,捐朋黨之私,挾孤獨之交,故不能自免於嫉妒之人也。(一)、分析下列句子的“之”和“以”字的詞性并解釋其意義,如無意義則說明其語法作用。(每小題2分) 1、故樊於期逃秦之燕。 之:動詞,到去 2

19、、人惡之從於燕王。 之:代詞,指代蘇秦 3、皆信必然之書。 之:連詞,連接定語和中心語,“的”意 4、文候賜以夜光之璧。 以:介詞,引進動作所涉及的對象,“把” 5、是以蘇秦不信於天下。 以:連詞,連接兩個動詞詞組,“來;以便;”(二)解釋下列句子中括號內的詞的意義(每小題1分)。 1、人(惡)之于魏文候。 惡:說壞話,詆毀。 2、(捐)朋黨之私,挾孤獨之交。 捐:棄(三)翻譯下列句子。(每小題2分)1、以卻齊而存魏。譯:以便使齊國退兵而使魏國得到生存。2、所以去二國死兩君者。譯:離開齊、秦兩國愿意為魏、燕兩國君主而死的原因。3、兩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譯:燕王與蘇秦、魏候與白圭這兩個君主和兩

20、個臣子之間,推心置腹,互相信任。4、故女無美惡,入宮見妒。譯:因此女人不論貌美還是貌丑,進了后宮就會被嫉妒。浙江師范大學成教2006學年第2學期訓詁學考試試卷(a) 學號 姓名 分數一、單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30分)1、許慎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指的是 ( )a、象形 b、指 c、會意 d、形聲2、下列各字全是形聲字的一組是 ( )a、苗聞病功 b、領宇斧暮c、穎閣辯霖 d、肌籬衷眉3、下列選項全為假借字的一組是 ( )a、飛蜚 伸信 b、與予 十什c、伸信 母毋 d、與予 韋圍4、下列句子中,括號內的字是簡化字的是 ( )a、窈窕淑女,(鐘)鼓樂之。b、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

21、。c、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d、予畏上帝,不敢不(正)。5、判定同義詞可以采用互訓的方式,下列同義詞可以采用此種方式的是 ( )a、追,逐 b、糧,食 c、伐,侵 d、獨,寡6、“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句中的“莫”字,其詞性是 ( )a、副詞 b、名詞 c、形容詞 d、無定代詞7、下列句子,具有前置賓語的一句是 ( )a、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b、誰與,哭者?c、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d、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8、“太后之色少解”的“少”字,其詞性是 ( )a、副詞 b、形容詞 c、名詞 d、動詞9、代詞中的兩個無定代詞是 ( )a、焉,諸 b、者,所 c、若,然 d、或,莫10、

22、“斗”的詞義由“酌酒器”引申為“斗星”,引申義與本義的聯系是 ( )a、引申義與本義所指稱的對象有相似之處b、引申義與本義所指稱的對象相互關聯,彼此牽涉。c、引申義與本義之間有因果關系。d、引申義與本義之間有條件關系。11、在古代漢語里,有些詞可以根據一定的表達習慣而靈活運用,在句子中臨時改變它的詞性和基本功能,這種現象就叫 ( )a、使動用法 b、意動用法 c、詞類活用 d、詞類借用12、“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句中“絕”字的意思是 ( )a、達到極點 b、穿過 c、斷絕 d、極遠的13、古代漢語中指代性的副詞是 ( )a、皆 咸 b、大 至 c、相 見 d、幸 伏14、下列雙

23、聲詞語中,屬于疊韻連綿詞的是(a)a、逍遙 b、參差 c、憔悴 d、荒忽15、“明月松間照”一句的平仄是 ( )a、平平平仄仄 b、平平仄仄平c、平仄平平仄 d、平仄仄平平二、填空題(每題2分,共10分)1、引申義與本義之間聯系,歸納起來主要有( )( )和相因三種聯系。2、“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敝械摹百v”是( )活用為( )3、形容詞的活用主要有三種情況:( )( )和活用為一般動詞。4、古詩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兩類,近體詩又包括( )和( )兩種。5、隸變是對漢字結構形體的調整,這一演變過程中的采用的方式和方法主要有( )、( )和省變。三、釋詞題(10分)解釋下列句中的詞語的意義。

24、1、(蘇秦)將說楚王,路過洛陽。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 張: 2、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弭: 3、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 聚: 4、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 作: 5、吾懼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為寒心。 僇: 四、簡答題(每題5分,共10分)1、下列各組字有互相代用的情況,試分析每一組字,找出古今字和假借字,并說明兩者之間有什么關系。a、伸信 b、叛畔 c、大太 d、適適 e、振賑2、解釋下句括號內的詞的古今意義,并以此為例,分析說明古今詞義在詞義的輕重和感情色彩方面的不同。(1)而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2)垂鞭欲渡羅敷水,(

25、處分)鳴駒且緩驅。(3)(下流)多謗議。(4)馮唐已老聽(吹噓)。五、古文標點題。(每小題10分,共10分)夫以子之不遇時茍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哉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為我悼望諸君之墓而觀于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乎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六、古文翻譯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陳相曰:)“從許子之道,則市買不貳,國中無偽;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麻縷絮絲輕重同,則賈相若;五谷多寡同,則賈相若;屨大小同,則賈相若?!保献樱┰唬骸胺蛭镏积R,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萬。子比

26、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從許子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 1、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 ) 2、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 3、或相倍蓰,或相什伯( ) 4、子比而同之( ) 5、惡能治國家( )七、古文閱讀題。(共12小題,20分)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嚴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闭埦?,使居之,謂之京城太叔。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 君將不堪?!惫唬骸敖嫌?,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勿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

27、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一)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文(10分) 1、制,嚴邑也,虢叔死焉。( ) 2、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3、今京不度,非制也。( ) 4、姜氏何厭之有。( )5、多行不義必自斃?。?)(二)說明文中加括號的詞的詞性和意義,若無意義,則說明其語法作用。(5分) 1、虢叔死(焉)。 焉: 2、佗邑(唯)命。 唯: 3、早(為)之所 為: 4、(況)君之寵弟乎 況: 5、子姑待(之) 之: (三)、給句中括號內的字注音,并解釋。(5分) 1、(為)之請制。 為: 2、謂之京城(大)叔 大: 浙江師范大學成教2006學年第2學期訓詁學考試試卷(b)學號 姓名 分數一、單項

28、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30分)1、已知的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是 ( b )a、仰韶文化原始陶文 b、商代文字 c、籀文 d、小篆2、下列各組漢字全是指事字的一組是 ( b )a、本末刀斗 b、令瓜田下 c、刃亦寸朱 d、長門上斤3、下面選項不是古今字的一組是( a )a、其箕 b、員圓 c、昏婚 d、飛蜚4、“人”“民”這組同義詞之間的差別在于 ( a )a、范圍廣狹不同 b、性情狀態不同c、側重的方面不同 d、語法功能不同5、“排,擠也;抵,擠也;催,擠也”這里使用的詞義訓釋方式是( c )a、互訓 b、遞訓 c、同訓 d、都不是6、下列句子,不屬于判斷句的一句是 ( c )a、是社稷之臣也。

29、b、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c、(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d、千金,重幣也。7、“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字是 ( b )a、使動用法 b、名詞作狀語 c、名詞用作一般動詞 d、意動用法8、“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钡摹案F”字是 ( b )a、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b、形容活用作一般動詞c、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d、都不是9、“君為我呼入”中的“為”字,其詞性與語法作用是 ( c )a、動詞,作謂語。b、介詞,在被動句中引進動作的實際發出者。c、介詞,引進動作行為的的服務對象。d、介詞,引進動作行為的目的。10、下列句子,“之”連接主謂結構的一句是 ( a )a、民之有口,

30、猶土之有山川也。b、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虱c、姜氏何厭之有?d、仲了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與?盜拓之所筑與?11、在古代漢語里,謂語動詞在一定條件下具有使賓語怎么樣有意思,這種用法就叫 ( a )a、使動用法 b、意動用法 c、詞類活用 d、詞類借用12、下面對“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中的“逝”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 )a、往 b、跑 c、死 d、通“誓”,發誓。13、在古代漢語中的代詞不能單獨作句法成分的是(c)a、誰 孰 b、安 焉 c、者 所 d、胡 奚14、下列雙音詞中,屬于雙聲連綿詞的是 ( d )a、逍遙 b、恣睢 c、契闊 d、栗烈15、初唐以后,詩人按照相館古詩的形式寫

31、作,只要求押韻和句式大致整齊,叫做 ( c )a、律詩 b、絕句 c、古體詩 d、今體詩二、填空題(每小題2分,共10分)1、引申義可分為( )和( )兩種。2、“未得高枕而臥也”中的高是( )詞的( )用法。3、古代漢語中的判斷句有表示( )關系和表示( )關系兩種基本的表達功能4、律詩八句,可以分成首聯、( )、( )和尾聯5、近體詩的對仗主要有( )、( )和流水對。三、釋詞題(每小題2分,共10分)說明下列句中加著重號的詞的詞性和意義;如果沒有實在意義,則說明其語法作用。 1、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莫: 2、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 且: 3、君安與項伯有故? 安:

32、4、載玄載黃,我朱孔陽。 孔: 5、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枝,出入周衛之中。 幸: 四、簡答題(每題5分,共10分)1、古代漢語中的代詞主要有哪幾種?2、根據文學的觀點,“莫”字的本義是昏暮,但是它主要被借用來表示語言中的無定代詞,表示“沒有(誰)什么”,昏暮的意思后來用“暮”字表示?!胺颉弊值谋玖x是在年男子,但是它同時也被借用記錄語言中的指示代詞,如“夫執與者為誰”?!捌!弊值谋玖x是疲勞,但古書里疲勞的意思用“罷”來記錄。請分析一下這三種用字現象的共同點及區別。五、古文標點題。(每小題10分,共10分)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彰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又告

33、于鞏曰:“愿有記!”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況仁人志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六、古文翻譯題。(每小題2分,共10分)小國寡民。使有十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1、小國寡民。( )2、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3、使有十百之器而不用( )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5、雞犬之聲相聞( )七、古文閱讀題(本大題共11小題,共20分) 語曰:“白頭如新,

34、傾蓋如故?!焙蝿t?知與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借荊軻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齊之魏,臨城自剄,以卻齊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於齊而故於燕魏也,所以去二國、死兩君者,行合於志,而慕義無窮也。是以蘇秦不信於天下,為燕尾生;白圭戰亡六城,為魏取中山。何則?誠有在相知也。蘇秦相燕,人惡之於燕王,燕王按劍而怒,食以駃騠;白圭顯于中山,人惡之于魏文候,文候賜以夜光之璧。何則?兩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豈移于浮辭哉?故女無美惡,入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嫉。昔司馬喜臏腳于宋,卒相中山;范睢拉肋折齒于魏,卒為應候。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書,捐朋黨之私,挾孤獨之交,故不能自免於嫉妒之人也。(一)、分析下列句子的“之

35、”和“以”字的詞性并解釋其意義,如無意義則說明其語法作用。(每小題2分) 1、故樊於期逃秦之燕。 之: 2、人惡之從於燕王。 之: 3、皆信必然之書。 之: 4、文候賜以夜光之璧。 以: 5、是以蘇秦不信於天下。 以: (二)解釋下列句子中括號內的詞的意義(每小題1分)。 1、人(惡)之于魏文候。 惡: 2、(捐)朋黨之私,挾孤獨之交。 捐: (三)翻譯下列句子。(每小題2分)1、以卻齊而存魏。譯: 2、所以去二國死兩君者。譯: 3、兩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譯: 4、故女無美惡,入宮見妒。譯訓詁學試卷答案(a)一、單項選擇題1、a 2、c 3、a 4、a 5、a 6、d 7、a 8、a 9、d

36、 10、a 11、c 12、b 13、c 14、a 15、c 二、填空題1、相似、相關 2、形容詞、動詞 3、使動用法、意動用法 4、律詩、律絕 5、同化、異化三、釋詞題1、陳設,設置。2、消除,制止。3、指聚集民眾。4、起來,興起。5、羞辱,侮辱。四、簡答題1、答:ab為假借字,cde為古今字。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古今字與假借字有交叉現象,但兩者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古今字立足于時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則立足于文獻中文字所表示的意義跟它的本義是否有關。2、答:恨的古義為遺憾今義為仇恨,。處分的在句中的意思為吩咐而今義為對犯了罪或犯了錯誤的人的處理,古義輕今義重。下流在句中的意思為地位或處境低下而今義則為品德惡劣,并且帶有明顯的貶義。吹噓在古代用于人事或言語多有替人宣揚或稱揚,而今義則多指說大話吹牛,并且帶有貶義。這是詞在古今意義上的感情色彩上的不同。五、古文標點題夫以子之不遇時,茍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哉?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