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十一誨人不倦論論語名師導航語文版選修_第1頁
高中語文十一誨人不倦論論語名師導航語文版選修_第2頁
高中語文十一誨人不倦論論語名師導航語文版選修_第3頁
高中語文十一誨人不倦論論語名師導航語文版選修_第4頁
高中語文十一誨人不倦論論語名師導航語文版選修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十一誨人不倦名師導航內(nèi)容感知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現(xiàn)突出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在語言方面表現(xiàn)突出的有宰我、子貢;辦理政事能力較強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獻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有一番事業(yè),對于當時政治,尤其是對于孔子思想的傳播,對于儒家的形成和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孔子愛教育、愛學生,誨人不倦,他能平等對待學生,做到教學相長,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他創(chuàng)建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nèi)容體系; 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

2、; 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范。他的教育思想即便在提倡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也很值得我們研究、學習和借鑒。基礎梳理一、重要字詞1字音字形不悱 不發(fā)( f i )2. 重要詞語貧而無諂 ( chn)如切如磋 ( cu)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改變)抑為之不厭(不過)不憤 不啟(郁結,這里指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不悱 不發(fā)(想說而說不出來的樣子)吾與 女,弗如也(贊同)富而無驕 (驕橫)起予者商也(啟發(fā))求也退 ,故進之(退卻,引申為畏縮)由也兼人 ,故退之(指敢做敢為,一個人相當于兩個人。兼,倍)3. 一詞多義用心愛心專心14. 詞類活用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形容詞活用為動詞,離開,保持距離,這里指不偏愛)求也

3、退,故進之(動詞使動用法,使進)由也兼人,故退之(動詞使動用法,使退)然后樂正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厘正)5成語積累誨人不倦: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誨,教導。有教無類: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類,類別。舉一反三: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反,類推。切磋琢磨: 古代把加工獸骨、 象牙、玉石分別稱為切、 磋、琢、磨。后以“切磋琢磨” 或“切磋”比喻道德學問上的互相研討、砥礪。聞一知十:聽到一點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類推。各得其所: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shù)奈恢没虬才拧6⑻厥饩涫?判斷句性相近也起予者商也2賓語前置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其斯之謂與何謂也天何言哉3介賓短語后置陳亢

4、問于伯魚曰4省略句繪事后(于)素禮后(于仁德)乎竊比于我(以)老彭三、文學常識古代敬辭:表示尊敬客氣的態(tài)度,也叫“尊稱” 。中國是文明禮儀之邦,自古以來使用的敬辭很多。( 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圣上、圣駕、天子、陛下等;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 2)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jié)稱節(jié)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xiàn)在多用于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3)對于對方或?qū)Ψ接H屬的敬稱有令、尊、賢、仁等。令,意思是美好的,用于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 ( 對方父親 ) 、令堂 ( 對方母親 ) 、令兄 ( 對方的哥哥 ) 、令郎 ( 對方的兒子 ) 、令用心愛心專

5、心2愛、令媛 ( 對方的女兒 ) 、令侄(尊稱對方的侄子) 、令親(尊稱對方的親戚) 。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 ( 稱對方父母 ) 、尊公、尊君、尊府 ( 皆稱對方父親 ) 、尊堂 ( 對方母親 ) 、尊親 ( 對方親戚 ) 、尊駕 ( 稱對方 ) 、尊命 ( 對方的囑咐 ) 、尊意 ( 對方的意思 ) 。賢,用于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 ( 稱對方 ) 、賢郎 ( 稱對方的兒子 ) 、賢弟 ( 稱對方的弟弟 ) 。仁,表示愛重,應用范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于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4)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后,遇丈人” ( 論語 ) 。唐朝以后,丈、

6、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5)稱謂前面加“先” ,表示已死,用于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jīng)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 稱已經(jīng)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妣, 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 6)對尊師長和用于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執(zhí)事(稱對方手下以代對方)等。( 7)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圣人,稱孟子為亞圣。后來,“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駕等。( 8)常用作敬辭的還有:拜(如拜讀、拜訪) 、奉(如奉還、奉陪、奉勸、奉送) 、惠(如惠存、惠顧、惠贈) 、恭(如恭賀、恭候、恭迎、恭喜) 、垂(如垂愛

7、、垂憐、垂青、垂詢) 、貴(如貴干、貴庚、貴姓、貴恙、貴國、貴校)等。( 9)其他敬辭:鼎力(用于請托或感謝) ,大力;包涵,請人原諒;斧正,請人改文章;留步,(用于主人送客時客人請主人不要送)止步;笑納(用于請對方收下禮物) ,請接納收下;府上,稱對方房屋;指正(用于請人批評自己的作品或意見) ,指出錯誤,使之改正;賜教,給予指教;久仰(多用于初次見面) ,仰慕已久;璧還,歸還物品,等等。四、論語名句識記1. 不學詩,無以言。2.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3.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句段剖析1. 有教無類。剖析: 在孔子之前, “學在官府” ,教育是“有類”的,就是說,授受教育的權利,把持在少數(shù)貴

8、族的手里。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進步口號。 “有教無類”的提出,打破了“學在官府”的框框,提高了私人講學的地位,受教育的范圍放寬了。這一風氣的轉(zhuǎn)變,是孔子對我國文化教育的一大貢獻。2.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剖析: 孔子注重歷代古籍、文獻資料的學習,但他又認為僅有書本知識還不夠,還要重視社會實踐活動。從論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經(jīng)常帶領他的學生周游列國,一方面向各國統(tǒng)治者進行游說, 一方面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知識和才干。但書本知識和實踐活動仍不夠,還要養(yǎng)成忠、 信的德行, 即對待別人的忠心和與人交際的信實。概括起來講, 就是書本知識、社會實踐和道德修養(yǎng)三個方面。志正則眾邪不生,心靜則眾事不

9、躁。王基3.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剖析:“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fā),謂達其辭。”可見,“憤” 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正在積極思考,急于解決而又尚未搞通時的矛盾心理狀態(tài)。這時教師應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適時給以指導,以幫助學生開啟思路,這就是“啟”。“悱” 是學生對某一問題已經(jīng)有一段時間的思考, 但尚未考慮成熟, 處于想說又難以表達的另一種矛盾心理狀態(tài)。 這時教師應幫助學生明確思路, 弄清事物的本質(zhì)屬性, 然后用比較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發(fā)” 。孔子的啟發(fā)式教學雖然只有八個字,但它不僅生動地表用心愛心專心3現(xiàn)出孔子進行啟發(fā)式教學的完整過程, 而且還深刻地揭

10、示出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將會順序出現(xiàn)兩種矛盾的心理狀態(tài), 或者說兩種不同的思維矛盾, 以及這兩種矛盾的正確處理方法。4.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謂與?”子曰: “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剖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們,都能夠達到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這樣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時對弟子的教育中,就把這樣的思想講授給學生。貧而樂道,富而好禮, 社會上無論貧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 便可以保持社會的安定了。 孔子對子貢比較滿意, 從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子貢能獨立思考、 舉一反三,

11、因而得到孔子的贊揚。 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個顯著特點。5.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剖析:“述而不作” ,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如果完全遵從“述而不作”的原則,那么對古代的東西我們只能陳陳相因, 就不再會有思想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這種思想在漢代以后開始形成古文經(jīng)學派, “述而不作”的治學方式,對于中國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結構圖解審美鑒賞談談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和主要精力從事“施教”,培養(yǎng)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學生,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形成了比較系統(tǒng)的教育思想。首先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孔子在他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創(chuàng)立了人性差異的觀念,

12、以“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作為教育實踐的指南,并進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他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主張根據(jù)學生的特點水平,進行不同的教育。雖然“因材施教”這四個字,是由南宋大儒朱熹在論語注中提出的,但孔子確實有著這種 “因材施教” 的思想,孔子的教育實踐實實在在地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思想。孔子十分注重觀察、研究學生。他采用的方法有“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以及“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為政)即通過觀察和與學生談話對學生進行全面了解。孔子十分熟悉他的學生的特點與個性,他的教育和教學就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個性特點來進行。同樣問“仁”

13、、問“孝”、問“政”,孔子的回答往往是難易、深淺、詳略、繁簡各不相同。如樊遲和顏回都問“仁”,孔子回答樊遲是“愛人”,回答顏回卻是“克己復禮為仁”。其次孔子還主張“樂學”。孔子是樂學(愉快教學)的積極倡導者。他深知,要博學,必須愉快地學,要學習得好,必須心情舒暢,所以啟發(fā)學生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之。”(述而)指出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他還把樂學作為治學的最高境界。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雍也)他以“知之” “好之”“樂之”這三種學習的態(tài)度相比較, 一層深入一層, 說明樂學的效果最佳。 所以,孔子學習起來 “發(fā)憤忘食, 樂以忘憂,用心愛心專心4不知老之將至” (述而)

14、。孔子善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 總是巧妙地把學生領入一個個引人入勝的境地, 使他們感到美不勝收,學起來輕松愉悅, “欲罷不能” (子罕)。那么孔子是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的呢?一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注重民主教學。這是學生樂學的前提。人是有情感的動物。 師生感情融洽與否, 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情緒。 師生感情冷漠, 不可能創(chuàng)造出一種和諧的學習氣氛; 師生感情融洽,師愛生, 生敬師, 這樣學生內(nèi)在的情感自然被觸發(fā),并進而如同“愛屋及烏”般喜歡上教師的講授,學習的興趣濃了,勁頭足了,正所謂“親其師而近其道” 。孔子對學生十分熱愛,與學生關系十分融洽。從不擺老師的架子,總是與學生平等地討

15、論問題,而且也能放下架子向他的學生學習。 教學態(tài)度謙和、 民主、誠懇、友愛,教學氣氛輕松愉悅。二是正面表揚激勵。這是讓學生樂學的重要手段。每個人都有一定的自尊心,有讓人肯定的心理。孔子就善于從正面表揚學生、激勵學生。 據(jù)統(tǒng)計,論語中關于孔子對學生的表揚共有 17 處,批評只有 6 處,說明孔子是以表揚為主的教育方法。即使批評學生,也總是善意的,從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如此,他的學生總是愛學習,學習起來有積極性,樂此不疲。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今天, 我們的教育者是不是也應該像孔子那樣,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不是也應該注意發(fā)揚民主, 建立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 多肯定,多表揚,創(chuàng)設輕松、愉悅、和諧的教學情境和氛圍,從而使教育活動生動活潑,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合作探究【問題】孔子長期從事教育活動,并且在教育領域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他提出了有教無類,將貴族享受的教育專利擴大到平民;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論述, 豐富了教育理論; 他弟子三千,七十二賢請以“走近孔子感知偉人的教育思想”為主題,進行一次探究活動。導思:作為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孔子對中國的教育史有著杰出的貢獻, 他雖然沒有在 論語中提出系統(tǒng)完備的教育理論,但 論語中所展示的教育學說和教育方法,在人類教育理論中,仍是最光彩的一頁。探究 : 第一步,摘錄論語中孔子教育弟子的片段描寫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