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污染控制工程.ppt_第1頁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ppt_第2頁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ppt_第3頁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ppt_第4頁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郝吉明 馬廣大 主編,2,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簡介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目錄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教學大綱 九五期間大氣污染控制目標 十五期間大氣污染控制目標 十一五期間大氣污染控制目標,3,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簡介,人們對大氣污染的關注已由局地的或區域的污染擴展至全球氣候變化,關注的污染物也不僅只是常規的一次污染物,人們越來越關注二次污染物和一些微量的有毒有害物質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影響,大氣污染控制技術自身也由末端控制為主發展為以清潔生產為中心的全過程控制。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我國大氣污染控制的重點逐漸由控制燃煤污染

2、擴展至機動車污染控制。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是高等學校環境工程專業的一門必修專業課。本課程主要討論大氣污染控制的基本理論、各種控制方法的過程分析及典型控制設備的工藝設計計算,并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問題的能力。結合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實驗、課程設計及畢業設計(論文)等其它教學環節,為學生進行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設計、科研及技術管理打下必要的基礎。,4,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簡介紹,1995年修訂版的“工科本科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 對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提出如下基本要求: 1. 了解主要大氣污染物及其發生源,大氣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和綜合防治措施; 2. 了解大氣擴散的基本原理,初步學會估算大氣污染物濃

3、度和煙囪高度; 3. 掌握有關除塵技術的基本理論,具有選用除塵設備、設計除塵系統的能力; 4. 掌握氣態污染物控制的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能進行一般氣態污染物控制系統的設計和典型設備的工藝計算。,5,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目錄 第01章緒論(4學時) 第02章 燃燒與大氣污染 (4學時) 第03章 大氣污染氣象學(2學時) 第04章 大氣污染濃度估算模式(2學時) 第05章 顆粒污染物控制技術基礎(4學時) 第06章 顆粒物污染控制技術(12學時) 第07章 氣態污染物控制技術(2學時) 第08章 硫氧化物的污染控制(6學時) 第09章 氮氧化物污染控制(4學時) 第10章 VOC污染控制(2學時)

4、 第11章 城市機動車污染控制(4學時) 第12章 大氣污染與全球氣候(2學時) 第13章 集氣罩(4學時) 第14章 管道系統設計(2學時),6,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教學大綱,一、課程性質與任務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是高等學校環境工程專業的一門必修專業課。本課程主要講解大氣污染控制的基本理論,各種控制方法的過程分析及典型控制設備的工藝設計計算,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問題的能力,結合本課程的實驗、實習、課程設計及畢業設計(或論文)等其他教學環節,為學生進行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的設計、科研及技術管理打下堅實的基礎。,7,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教學大綱,二、教學基本要求 了解大氣污染的基本知識和大氣污染

5、綜合防治的措施。 掌握大氣擴散的基本原理,初步學會計算大氣污染物濃度的方法和煙囪高度的計算方法。 掌握有關除塵技術的基本理論,具備選用除塵設備,設計除塵系統的理論知識和技能。 掌握凈化氣態污染物的基本方法及原理,能進行一般氣態污染物凈化系統的設計和典型控制設備的工藝計算。 掌握集氣罩設計的方法和管道系統的計算、設計。 了解城市機動車污染控制技術和管理方法,8,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教學大綱,課程編碼:0314304 課程名稱:大氣污染控制工程 適用專業:環境工程 學分:3 考核形式:考試 學時(含實驗學時)60 先修課程流體力學、化工原理 開課學期6,9,九五期間大氣污染控制目標,按國家環境保護“九

6、五”計劃要求,到2000年全國廢氣排放總量控制在14萬億立方米。工業廢氣處理率達到8 0,其中燃料燃燒廢氣消煙除塵率84, 生產工藝廢氣凈化處理率74。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2460萬噸,煙塵排放量控制在1750 萬噸,工業粉塵排放量控制在1700萬噸。因此解決酸雨控制區和二氧化硫控制區的煙塵和二氧化硫的污染是“九五”期間大氣污染防治的重點。同時,由于“九五” 期間我國機動力仍將以較高的速度發展,到2 000年全國機動車將達到5000 萬輛,要求汽車尾氣排放達標率不低于70。因此,解決機動車尾氣排放對城市大氣環境的污染也是“九五”期間大氣污染的重點之一。 為了達到大氣環境保護的目標, 預計“九五

7、”期間大氣污染治理投資需求為 2080億元,約形成1000多億元的大氣污染治理設備需求市場。,10,十五期間大氣污染控制目標,“十五”期間,在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情況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不斷加強。2005年與2000年相比,339個城市中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的城市增加了22.2%,空氣質量劣于三級標準的城市下降了24.1%。 “十五”期間,我國煤炭消費量增加了8億多噸,其中火電行業增加了5億多噸,但脫硫機組裝機容量的比例只由2%增加到12%。2005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總量高達2549萬噸,居世界第一,比2000年增加了27%,“十五”計劃確定的削減目標沒有完成。盡管酸雨污染范圍基本穩定,但重酸雨

8、區的污染程度進一步加重。降水酸度最低值由2000年的4.1下降至2004年的3.05,酸雨頻率大于40%的城市比例由2000年的52%上升至2005年的63.9%。有關研究表明,我國每排放一噸二氧化硫造成的經濟損失約2萬元,空氣污染特別是酸雨污染已嚴重制約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實現。,11,“十五”環保計劃主要指標完成情況,12,十一五期間大氣污染控制目標,“十一五”時期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發展的時期,房地產、汽車的消費需求和基礎設施建設將繼續帶動能源和原材料工業發展。據預測,到2010年和2020年,我國煤炭需求總量將分別達到24.5億噸和29億噸,燃煤發電機組將分別增加到5.

9、5億千瓦和6.6億千瓦,全國燃煤產生的二氧化硫將分別達到3500多萬噸和4350多萬噸,煙塵、粉塵的產生量也將大幅增加,這對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 到2010年使65%以上的城市空氣環境質量二級和好于二極的天數達到80%以上。要改善能源結構,治理面源污染,強化對城市二次揚塵的防治,完善城市環境容量測算方法,實行環境空氣質量公告制度。,13,國家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基本原則,協調發展,互惠共贏。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關系,在發展中落實保護,在保護中促進發展,堅持節約發展、安全發展、清潔發展,實現可持續的科學發展。 強化法治,綜合治理。堅持依法行政,不斷完善環境法律法規,嚴格環境執

10、法;堅持環境保護與發展綜合決策,科學規劃,突出預防為主的方針,從源頭防治污染和生態破壞,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14,不欠新賬、多還舊賬。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所有新建、擴建和改建項目必須符合環保要求,做到增產不增污,努力實現增產減污;積極解決歷史遺留的環境問題。 依靠科技,創新機制。大力發展環境科學技術,以技術創新促進環境問題的解決;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和部分污染治理設施市場化運營機制,完善環保制度,健全統一、協調、高效的環境監管體制。,國家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基本原則,15,國家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基本原則,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因地制宜,

11、分區規劃,統籌城鄉發展,分階段解決制約經濟發展和群眾反應強烈的環境問題,改善重點流域、區域、海域、城市的環境質量。,16,17,環境保護重點城市名單(共113個),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重慶; 省會城市:石家莊、太原、呼和浩特、沈陽、長春、哈爾濱、南京、杭州、合肥、福州、南昌、濟南、鄭州、武漢、長沙、廣州、南寧、???、成都、貴陽、昆明、拉薩、西安、蘭州、西寧、銀川、烏魯木齊; 計劃單列市:大連、青島、寧波、廈門、深圳; 其他城市:秦皇島、唐山、保定、邯鄲、長治、臨汾、陽泉、大同、包頭、赤峰、鞍山、撫順、本溪、錦州、吉林、牡丹江、齊齊哈爾、大慶、蘇州、南通、連云 港、無錫、常州、揚州、徐州、

12、溫州、嘉興、紹興、臺州、湖州、馬鞍山、蕪湖、泉州、九江、煙臺、淄博、泰安、威海、棗莊、濟寧、濰坊、日照、洛陽、安陽、 焦作、開封、平頂山、荊州、宜昌、岳陽、湘潭、張家界、株洲、常德、湛江、珠海、汕頭、佛山、中山、韶關、桂林、北海、三亞、柳州、綿陽、攀枝花、瀘州、 宜賓、遵義、曲靖、咸陽、延安、寶雞、銅川、金昌、石嘴山、克拉瑪依。,18,城市生活質量排行榜,“衣”:要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食”:要看恩格爾系數及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 “住”:要看人均住房使用面積; “行”:要看交通便利度; “生”:要看適齡勞動力平均受教育的年限; “老”:要看社會保障覆蓋率;“ “病”:要看醫療保障及

13、公共衛生體系; “死”:要看人均預期壽命; “安”:要看公共安全體系以及非正常死亡率; “居”:要看人居環境; “樂”:要看文化娛樂休閑; “業”:要看就業機會和發展機遇。,19,恩格爾系數,1857年,世界著名的德國統計學家恩思特(恩格爾闡明了一個定律:隨著家庭和個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將逐漸減小,這一定律被稱為恩格爾定律,反映這一定律的系數被稱為恩格爾系數。其公式表示為: 恩格爾系數(%)= 食品支出總額 /家庭或個人消費支出總額100% 恩格爾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例隨收入變化而變化的一定趨勢。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間的相關關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例來說明經濟發展、收入增加對生活消費的影響程度。眾所周知,吃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較低時,其在消費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隨著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滿足的情況下,消費的重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