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應知應會_第1頁
院感應知應會_第2頁
院感應知應會_第3頁
院感應知應會_第4頁
院感應知應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醫院感染管理應知應會學習,普外一科,醫院感染監測手衛生消毒滅菌抗菌藥物使用管理多重耐藥菌管理職業防護傳染病管理醫療廢物管理,一、醫院感染的定義 醫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獲得而出院后發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開始或入院時已存在的感染。醫院工作人員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也屬醫院感染。 二、醫院感染診斷原則(一)無明確潛伏期的感染:入院48小時后發生的感染屬于醫院感染。(二)有明確潛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時起超過平均潛伏期后發生的感染屬于醫院感染。(三)下列情況也屬于醫院感染:1本次感染直接與上次住院有關。,醫院感染監測,2在原有感染基礎上出現的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膿毒血癥遷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體基礎上又分離出新的病原體(排除污染和原來的混合感染)的感染。3新生兒在分娩過程中和產后獲得的感染。4由于診療操作激活的潛在性感染,如皰疹病毒、結核桿菌等的感染。5醫務人員在醫院工作期間獲得的感染。(四)下列情況不屬于醫院感染:1皮膚粘膜開放性傷口只有細菌定植而無炎癥表現。2由于創傷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產生的炎癥表現。3新生兒經胎盤獲得(出生后48小時內發病)的感染,如單純皰疹、弓形體病、水痘等。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醫院內急性發作。,三、醫院感染病例判斷方法1.體溫單:觀察體溫變化(38應重視);2.病程記錄單:了解疾病發展變化情況,綜合分析;3.檢查單:結合檢驗結果、影像診斷結果等判斷;4.具體診斷參考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2001。四、醫院感染暴發和疑似醫院感染暴發的定義 醫院感染暴發:是指在醫療機構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時間內發生3例以上同種同源感染病例的現象。 疑似醫院感染暴發:指在醫療機構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時間內出現3例以上臨床癥候群相似、懷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懷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徑的感染病例現象。,四、醫院感染散發病例及暴發上報(一)散發醫院感染病例診斷后在24小時內報告院感-預保科,出現暴發流行趨勢應即時報告院感-預保科。 (二)當發現以下情形時,院感-預保科應當于12小時內向龍泉驛區衛計局報告,并同時向龍泉驛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15例以上疑似醫院感染暴發;23例以上醫院感染暴發。 (三)發生以下情形時,應在2小時內向龍泉驛區衛計局報告,并同時向龍泉驛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110例以上的醫院感染暴發;2發生特殊病原體或者新發病原體的醫院感染;3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響或者嚴重后果的醫院感染。,一、手衛生為醫務人員洗手、衛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總稱。 洗 手:醫務人員用皂液和流動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膚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過程。 衛生手消毒:醫務人員用速干手消毒劑揉搓雙手,以減少手部暫居菌的過程。 外科手消毒:外科手術前醫務人員用皂液和流動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劑清除或者殺滅手部暫居菌和減少常居菌的過程。使用的手消毒劑可具有持續抗菌活性。 目的:通過加強醫務人員手衛生,可直接降低醫院感染發病率30%40%,特別是耐藥菌株的感染傳播,絕大部分是通過醫務人員手進行傳播的。,手衛生,二、手衛生中“六步洗手法”步驟 1、手指并攏,掌心對掌心相互揉搓 2、手指交叉,掌心對手背相互揉搓,兩手互換 3、手指交叉,掌心對掌心相互揉搓 4、雙手互握互搓指背,兩手互換 5、拇指在掌中揉搓,兩手互換 6、指尖在掌心中揉搓,兩手互換 七步洗手法口訣:“內、外、夾、弓、大、立、腕 ”,三、手衛生(洗手與衛生手消毒)的基本原則 1當手部有血液、體液或其他肉眼可見的污染時,必須用肥皂(皂液)和流動水洗手。 2手部沒有肉眼可見污染時,可選用速干手消毒劑消毒雙手代替洗手。,四、醫務人員在哪些情況下應先洗手,然后進行衛生手消毒? 1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以及被傳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2直接為傳染病患者進行檢查、治療、護理或處理傳染患者污物之后。五、手衛生的五個指征(即五個時刻)“兩前三后”接觸患者前,無菌操作前,接觸患者后,接觸患者環境后,接觸患者血液體液后。六、實施手衛生的具體要求 1直接接觸每個患者前后,從同一患者身體的污染部位移動到清潔部位時; 2接觸患者粘膜、破損皮膚或傷口前后,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傷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脫隔離衣前后,摘手套后; 4進行無菌操作、接觸清潔、無菌物品之前; 5接觸患者周圍環境及物品后; 6處理藥物或配餐前。,七、手套使用具體要求 【使用指征】1診療操作中,當醫務人員手部有破損時須使用手套;2在可能接觸到患者血液、體液等潛在傳染性物質時須使用手套;3對“接觸隔離”患者實施操作時須使用手套。【手套使用中注意事項】1、護理不同患者時應更換手套;2、護理同一患者,從污染部位再到清潔部位,應更換手套。4使用手套不能替代手衛生,脫去手套后必須洗手。八、手消毒效果應達到哪些要求?1衛生手消毒,監測的細菌菌落總數應10cfu/cm2。2外科手消毒,監測的細菌菌落總數應5cfu/cm2。,一、消毒和滅菌的概念 滅菌:指殺滅或去除物體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抵抗力極強的細菌芽胞。 消毒:指殺死物體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可能仍存活。用以消毒的藥品稱為消毒劑。二、消毒滅菌的基本原則1重復使用的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應先清潔再進行消毒或滅菌。2耐熱、耐濕的手術器械,應首選壓力蒸汽滅菌,不應采用化學消毒劑浸泡滅菌。3環境與物體表面一般情況下先清潔再消毒,當受到患者的血液、體液等污染時,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潔消毒。三、醫療器械消毒滅菌要求1進入人體組織、器官、腔隙或接觸人體破損皮膚、破損粘膜組織的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應進行滅菌。2接觸完整皮膚、完整粘膜的療器械、器具和物品應進行消毒。,消毒滅菌,四、消毒物品與無菌物品的使用管理1、抽出的藥液和配制好的靜脈輸注用無菌液體,放置時間不應超過2h;啟封抽吸的各種溶媒不應 超過24h。2、無菌棉球、紗布的滅菌包裝一經打開,使用時間不應超過24h;干罐儲存無菌持物鉗使用時間不應超過4h。3、盛放用于皮膚消毒的非一次性使用的碘酒、酒精的容器等應密閉保存,每周更換2次,同時更換滅菌容器。一次性小包裝的瓶裝碘酒、酒精,啟封后使用時間不超過7天。4、治療車/換藥車上物品應擺放有序,上層放置清潔與無菌物品,下層放置使用后物品。5、無菌物品存放存放環境溫度低于24,相對濕度低于70%,同時應離頂50cm,離地面20cm,離墻5cm.6、嚴禁在非清潔區域進行注射準備等工作,配藥、皮試、胰島素注射、免疫接種等操作時,嚴格執行注射器“一人一針一管一用”,一次性無菌物品應一次性使用。,一、抗菌藥物分級原則 1非限制使用級抗菌藥物:安全、有效,對細菌耐藥性影響較小,價格相對較低。如頭孢拉定、頭孢唑啉、頭孢呋辛、頭孢克洛、頭孢克肟、頭孢曲松2限制使用級抗菌藥物:該類藥物在療效、安全性、對細菌耐藥性影響、藥品價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為非限制級藥物使用。如頭孢西丁、拉氧頭孢、頭孢唑肟、頭孢地尼、頭孢噻肟、頭孢哌酮舒巴坦鈉3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具有明顯或嚴重不良反應,不宜隨意使用的抗菌藥物;需要加以保護以免細菌過快產生耐藥而導致嚴重后果的抗菌藥物;新上市不足五年的抗菌藥物,其療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臨床資料尚較少,或并不優于現用藥物的;藥品價格昂貴的抗菌藥物。如美羅培南、萬古霉素、莫西沙星,抗菌藥物使用管理,二、抗菌藥物的分級管理1.限制使用級抗菌藥物:由具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醫師開具處方/醫囑2.特殊使用級的抗菌藥物:由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醫師開具醫囑3.緊急情況下(僅限于非正常工作時間)臨床醫師可以越權使用高于權限的抗菌藥物,但僅限一天用量,并做好相關病歷記錄。三、抗菌藥物治療性使用的基本原則1診斷為細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應用抗菌藥物;2盡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據病原種類及細菌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用抗菌藥物; 3按照藥物的抗菌作用特點及其體內過程特點選擇用藥; 4抗菌藥物治療方案應綜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種類及抗菌藥物特點制訂。,四、圍術期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的原則1、外科手術預防用藥目的:主要是預防手術部位感染,包括淺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術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與手術無直接關系的、術后可能發生的其他部位感染。2外科手術預防用藥基本原則:圍手術期抗菌藥物預防用藥,應根據手術切口類別、手術創傷程度、手術部位細菌污染機會和程度、可能的污染細菌種類、手術持續時間、感染發生機會和后果嚴重程度、抗菌藥物預防效果的循證醫學證據、對細菌耐藥性的影響和經濟學評估等因素,綜合考慮決定是否預防用抗菌藥物。但抗菌藥物的預防性應用并不能代替嚴格的消毒、滅菌技術和精細的無菌操作,也不能代替術中保溫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預防措施。,一、多重耐藥菌的定義 多重耐藥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對臨床使用的三類或三類以上抗菌藥物同時呈現耐藥的細菌。 常見多重耐藥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耐萬古霉素腸球菌(VRE)、產超廣譜-內酰胺酶(ESBLs)細菌、耐碳青霉烯類腸桿菌(CRE)和耐碳青霉烯類鮑曼不動桿菌(CR-AB)、多重耐藥/泛耐藥銅綠假單胞菌(MDR/PDR-PA)。二、多重耐藥菌管理與處置流程 1.檢驗人員檢出多重耐藥菌后,出具報告至臨床并報告院感-預保科; 2.臨床醫生:接到微生物報告通知后,下達“實施接觸隔離”的長期醫囑; 3.臨床護士參照“接觸隔離”要求,實施接觸隔離措施并記錄。,多重耐藥菌管理,三、多重耐藥菌接觸隔離的基本要求1嚴格實施隔離措施。醫生要下接觸隔離醫囑,護士在患者床單位顯眼處懸掛接觸隔離標識。2首選單間隔離,條件不允許時可床旁隔離,同類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可收治在同一房間。不能將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與氣管插管、深靜脈留置導管、有開放傷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間。3嚴格執行手衛生規范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床旁放置快速手消液。4非急診儀器設備如聽診器、體溫表、血壓計等做到專人專用。5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環境、儀器設備的表面每日應徹底進行清潔消毒處置。6醫務人員在實行診療、護理操作中,當有可能接觸患者血液、體液,應戴手套、穿隔離衣。7所有廢棄物歸為醫療廢物處置。,一、標準預防的定義標準預防:是將普遍預防和體內物質隔離的許多特點進行綜合,認定病人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傳染性,需進行隔離,不論是否有明顯的血跡污染或是否接觸非完整的皮膚與黏膜,接觸上述物質者必須采取防護措施。根據傳播途徑采取接觸隔離,飛沫隔離,空氣隔離,是預防醫院感染成功而有效的措施。二、標準預防具體措施1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時應戴手套,脫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 2醫護人員的工作服、臉部及眼睛有可能被體液等濺到時,應當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醫用防護口罩、防護眼鏡或者面罩,穿隔離衣或圍裙;3處理所有的銳器時應當特別注意安全,防止刺傷; 4患者接觸的環境及用后的醫療器械、器具應當應及時消毒;5接觸飛沫傳播的疾病患者,需戴外科口罩;6接觸空氣傳播的疾病患者,需帶醫用N95口罩。,職業防護,三、醫務人員職業暴露及分類醫務人員職業暴露:是指醫務人員在從事診療、護理活動過程中接觸有毒、有害物質,或傳染病病原體,從而損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類職業暴露。分類:感染性職業暴露,放射性職業暴露,化學性(如消毒劑、某些化學藥品)職業暴露,及其他職業暴露。四、感染性職業暴露后的局部處理方法1保持鎮靜,按常規脫去手套,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清冼污染的皮膚,用生理鹽水沖洗粘膜。2如有傷口,應當在傷口旁端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進行沖洗;禁止進行傷口的局部擠壓。傷口沖洗后,應當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進行消毒,并包扎傷口。3濺入口腔、眼睛等部位,用清水、自來水或生理鹽水長時間徹底沖洗。,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頒發實施時間?修訂實施時間? 1.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頒發實施時間是1989.9.1 2.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修訂后實施時間是2004.12.1二、傳染病的分類1傳染病分為甲類、乙類和丙類,共計39種。2甲類傳染病是指:鼠疫、霍亂。3乙類傳染病是指: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4丙類傳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5對乙類傳染病中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按照甲類傳染病管理與防控。,傳染病管理,三、傳染病的上報時限1甲類傳染病和乙類傳染病中的肺炭疽、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或發現其他傳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發時,應于2小時內將傳染病通過網絡報告。2其他乙、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規定報告的傳染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