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同風 九州共貫.doc_第1頁
六合同風 九州共貫.doc_第2頁
六合同風 九州共貫.doc_第3頁
六合同風 九州共貫.doc_第4頁
六合同風 九州共貫.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六合同風 九州共貫”中國古代的大一統傳統來源:學習時報作者:王學斌2019-12-23 大一統理念的提出西漢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五月,漢武帝劉徹詔令各郡國舉孝廉,策賢良,就國家內外大政問計于天下英才。彼時漢朝政局走向恰處于變動的拐點。就在上一年,一貫主張以黃老之術治國的太皇太后竇氏剛駕崩,同時圍繞是否出兵百越安靖邊疆問題,漢武帝與淮南王劉安進行了一場激烈辯論,強調“漢為天下宗,操殺生之柄,以制海內之命,危者望安,亂者卬治”,這兩件大事無疑引發了劉徹對未來如何調整與構建西漢王朝“天下”秩序的深沉思考。況且經歷過幾代帝王的開拓與發展,至漢武帝初年,國勢已今非昔比,據漢書食貨志載,“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乘牸牝者擯而不得會聚。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誼而黜愧辱焉。”物質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便意味著自漢初所制定的旨在鞏固統一,與民休息的國策業已完成,下一步如何基于既有的執政實踐,因時因勢而變,擬定新的治國方案迫在眉睫。申言之,治術的調整必然會引發治道的變更。漢武帝求國策于賢良,可謂順勢而為。于此次君臣論政中,廣川大儒董仲舒脫穎而出,其所提供的政治綱領“天人三策”為之后漢武帝進行國家治理奠定了理論基礎,也給后世留下了治國之范本。在這篇著名政治文本的末尾,董仲舒提出了“大一統”的政治理念: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該主張被漢武帝所采納,于是這一理念由書齋進入了廟堂,升格為規范主流思想與國家治理的核心原則,具備了意識形態和政治統馭的雙重涵義。綜合而言,董仲舒的“大一統”理論,既是對先秦以來有關學說的承襲,可謂淵源有自;同時經他個人發揮,加之漢代之推崇,被后世王朝奉為圭臬,堪稱影響深遠。大一統思想貫穿中國歷史縱觀五千多年中國史,大一統傳統之形成與完善,大致經歷了五個重要階段: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及明清。漫長的先秦時期是大一統的濫觴期。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最初由炎黃二族演變而來,他們原是古代兩個部族,在長期交往中結合為一體。楚辭天問有云:“焉有虬龍,負熊以游”,炎族的圖騰龍背負黃族圖騰熊出行,說明兩族已高度融合,“炎黃子孫”遂為中華民族大一統之象征。進入商周時代,禮樂文明逐漸發達,這為大一統思想的孕育奠定了必要的文化基礎,詩經里面所宣揚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即是最生動的體現。降至春秋戰國,周王室衰落,禮壞樂崩,諸侯林立,天下苦亂久矣,反而催生了大一統思想的發展。公羊傳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這是“大一統”三字的最早出處。大,意指尊崇;大一統,即尊崇一統。后來儒家幾位重鎮皆接續該理念,如孔子盛贊齊桓公和管仲“一匡天下”,孟子力主“天下定于一”,荀子追求“天下為一,諸侯為臣,通達之屬,莫不振動從服以化順之”,都是在倡導一統天下的主張。最終,由崇尚法治的秦國完成了統一大業,秦始皇廢分封、設郡縣,書同文、車同軌,為兩千多年的中央集權確立了新的政治制度基礎官僚制與郡縣制。如此看來,董仲舒“大一統”理論的學說淵源和制度樣本無不是來自前人。自漢武帝將“大一統”納入其構建王朝治理的實踐后,對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可以說歷朝無一不將之貫通于治道的因革損益與治術的進退消長之中。經歷了四百多年的政治動蕩與民族交融,隋唐終于再度實現了國家統一。在如此長時段的歷史變遷中,大一統思想被賦予了新的內涵。中原民族與邊疆民族經過反復的雙向碰撞和互動,一方面改變了既往的以“大一統”為主要內容的天下觀,開邊疆族群入主中原成為“天下共主”之先河,而邊疆族群入主“中國”促進了邊疆地區尤其是北疆地區和中原地區的凝聚。與此同時是突破了“嚴華夷之辨”的界限,使得唐代在以唐太宗為代表的統治者心目中“華夷一家”的觀念成為一種重要的“治國”理念,“天下”可以是華夷共同參與治理的“天下”。故唐太宗在處理民族關系上強調“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這正是該時期大一統思想的新特征。與之配套,隋唐君主在制度設計上也無不圍繞大一統展開。如在中央決策機制層面,唐代設立三省六部,通過制度程序與剛性律法,來約束之前漸趨泛濫的皇權,從而保證決策的合理性;在人才選拔層面,隋唐開創科舉制,為廣大庶族子弟開放政權,從而使得中央與地方之間可以更加順暢的互動,保證權力可以下沉到最基層,而且獲取功名的士子作為鄉紳享有參與地方治理的資格,成為穩固大一統局面的最敏感觸角;此外當時尚有隋時疏浚開鑿的大運河,這不僅加強了齊魯、中原地區與江南地區的文化交融,歷經千年更把漢唐的長安、洛陽,兩宋的開封、杭州和金、元、明、清的北京為首的文化中心聯為一體,以這種獨特的交通方式使各區域文化融合為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的大一統文化。兩宋、遼、金、西夏時期,政治版圖上的“大一統”局面雖不復存在,但思想文化領域的大一統理念依然主導著各并峙政權。宋是以漢人為主體所建的王朝政權,統治者多將遼、金、西夏視為蠻夷之地,所以宋儒更多用力于闡述與彰顯春秋一書中“尊王攘夷”思想。遼為契丹人所建政權,自稱“遼之先,出自炎帝”,因此為“中國之北朝”。金由女真人建立,同樣自稱為中華正統,所以海陵王完顏亮明確表示“自古帝王混一天下,然后可以為正統”。元朝結束了晚唐之后長達近五百年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主導的全國性大一統政權。元世祖忽必烈秉承大一統思想,依據易經中“大哉乾元”之義,建國號“大元”。元朝統治者在地方設立行省、中央設置宣政院,并提出“天下一家”思想,推動了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強化了華夷一體、天下一統的整體觀念。可見雖政權紛立,然大一統思想已深入人心。明清時期,大一統已成為國家治理的核心要義。明太祖朱元璋稱“朕即為天下主,華夷無間,姓氏雖異,撫之如一”。無獨有偶,清雍正帝自命“所承之統,堯舜以來中外一家之統也;所用之人,大小文武中外一家之人也;所行之政,禮樂征伐,中外一家之政也”,并且將該理念成功靈活地運用在處理邊疆民族關系和多元文化當中。清人對西藏和蒙古等邊疆少數民族及文化習俗,深入了解,精心謀劃,諸如采取“金瓶掣簽”、滿蒙聯姻、盟旗制度、內外札薩克、王公封爵、駐藏大臣、回疆伯克制、改土歸流、避暑山莊外八廟、木蘭行圍等政策,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可謂成效卓著。即使到了近代,傳統政治制度的優勢在西方沖擊下逐漸衰減,但大一統思想依然在眾多仁人志士的救國方案中不斷被喚醒與重塑,實現了近代語境下的創新與轉化。康有為、梁啟超發出“保國、保種、保教”的時代呼聲,其主旨就在于維護“大一統”的中華民族的整體存續。孫中山無論是在革命前期提出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目標,還是后來的“三民主義”革命綱領都蘊含著“大一統”的思想內涵。面對日寇侵略,毛澤東深刻地指出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轉變為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號召中華民族包括海外僑胞、華人要團結為一個整體,同仇敵愾,共同對抗帝國主義侵略者,并建立各革命階級共同參與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解放戰爭時期,為反對國民黨的獨裁統治,又建立起由各民主人士共同參與的革命統一戰線。這都是大一統思想在近代的延續與發展。中華民族的共同價值觀五千年中國史,大一統貫穿始終,延續不輟,代有遞嬗。雖然具體的政治制度不斷更迭,但其背后蘊含的制度精神內核之一的大一統思想卻不曾泯滅,這也啟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