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安治療震顫麻痹.doc_第1頁
孫國安治療震顫麻痹.doc_第2頁
孫國安治療震顫麻痹.doc_第3頁
孫國安治療震顫麻痹.doc_第4頁
孫國安治療震顫麻痹.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震顫麻痹(Parkinsons disease)又稱帕金森病。該病是一種常見于中老年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多在60歲以后發病。主要表現為患者動作緩慢,手腳或身體的其它部分的震顫,身體失去了柔軟性,變得僵硬。 可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現象,如唾液和皮脂腺分泌增多,汗分泌增多或減少,大、小便排泄困難和直立性低血壓。少數病人可合并癡呆或抑郁等精神癥狀手術治療是通過腦神經損毀手術將部分腦神經損毀來控制帕金森病,但腦神經一旦損毀就無法復原了,而且術后恢復也很困難,現在通過外科手術來治療帕金森平已經有了成果,中國已經研制出了一種新療法:分離型腦起搏器,以下是最近關于該療法的一些綜合報道:立體定向、功能神經外科發展峰會上關于威海國安醫院分離型腦起搏器在神經外科疾病治療的現狀與展望報告亞洲立體定向、功能性神經外科及 計算機輔助的神經外科第四屆國際學術會議2000年11月在 北京召開,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學會主席王忠誠院士主持了會議。世界立體定向、功能神經外科學會主席法國Marc.Sindou教授及副主席、國際立體 定向功能神經外科雜志主編美國Philip.L.Gildenberg教授參加會議并作了特別演講。來自亞洲各國、地區及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 奧地利等貴賓80余人,我國立體定向、功能 神經外科學者、教授220余人參加了會議。大會共收到論文380篇,會議交流175篇,專題報告14篇。會期4天開得活潑、緊張、嚴肅、熱烈。會議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相互交流經驗,充分顯示出當今立體定向功能神經外科國際間相互合作生龍活虎、飛速 進步的大好景象,大會就山東威海國安醫院的分離型腦起搏器在神經外科疾病治療發展的現狀及前景展望作如下評述: 一 微電極技術的發展促使帕金森氏病的手術治療由核團切除發展到開顱對病變細胞作選擇性刺激或毀損的 細胞水平再到微創經外圍磁電刺激術 帕金森氏病為錐體外系疾病的代表,多年來主要依靠藥物治療,隨著藥物逐年的更新換代使多數病人的癥狀可得到有效的控制,但也由于病情的進展及用藥所致并發癥和疊加癥狀,這些病人常需用手術方法改善癥狀,提高其生存質量。多年來一致采用基底節相關核團的切除手術治療,但因其定位困難與不準,并發癥多,易復發,廣泛開展受到限制。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腦成像技術的興起,帕金森氏病的病原學、病理學及生物、生理學研究的深入,在腦細胞微電活動的生理記錄下用腦微電極細胞毀損器聯合進行手術,使帕金森氏病的手術由核團的毀損而發展到只對病變細胞作選擇性毀損的細胞水平,使病灶定位精確度達到亞毫米水平,大大減少了并發癥,保護了正常腦細胞功能,取得了良好療效 。由于手術在局麻下進行,醫生與病人可邊手術邊交談,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確保了病人對手術的滿意度。這種手術己在我國較大城市開展應用,但由于該手術在腦深部,病人又多為老年人,多數心血管儲備能力低下,又多有潛在性的疾病在身,加之患帕金森氏病多年,因此 需認真進行術中生命體征的監測,手術操作要細致,嚴格選擇毀損的細胞,否則可能出現一些不可預測的并發癥,如電極放置不準,胸部皮下積液,耳后導線接頭處頭皮破潰,胸部皮下感染;刺激相關并發癥:肢體異動,感覺異常,情緒改變,睜眼困難,記憶輕度減退;硬件故障:脈沖發生器異常關閉,電池耗竭。最近幾年又報道孫國安教授研究發明的經顱磁電刺激新技術,成功用CT探明病理靶細胞后再對腦細胞進行磁電刺激而不毀損及腦深部刺激術(TMES),以達到治療的目的。即把幾個微型磁性內電極刺激器埋藏于患者顱骨內,然后用一定電頻率對腦細胞進行刺激,使其由過度興奮狀態變為抑制狀態,使臨床癥狀消失達到治療目的。這種方法由孫國安教授首創,己在山東威海國安醫院有較多開展。治療帕金森氏病150例,臨床癥狀消失,療效好。均隨訪5年以上,都恢復了正常工作與生活,而且這一方法由于費用較低在我國可大力開展,相信隨著時間的發展,這一微創性治療新技術將會得到迅速開展,估計未來10年將會出現一個用分離型腦起搏器磁電刺激技術治療帕金森氏病的新高潮。 二孫國安教授介紹分離型腦起搏器構成和特點分離型腦起搏器,又稱經顱磁電刺激術(Transcranial magnetic electric stimulation,TMES)由孫國安教授研究成功,是中國人自己發明的可在體外充電的腦起搏器,科技成果通過專家論證和鑒定,給予高度評價,建議臨床推廣應用,目前已在威海國安醫院臨床應用。分離型腦起搏器(TMES)由內電極、外電極、導線和脈沖發生儀四部分組成。(一)、內電極(磁場電極)內電極由極強的磁性材料組成,通過頭皮微創切口在顱骨上打磨一個空間植入其內,直徑()6-11mm,高度(h)根據顱骨厚度不同一般3-7mm不等,數量(M)根據頭顱面積計算一般植入5-12個不等。內電極有兩個功能1、導電 正常人體顱骨皮質含鈣量高電阻值大,外加電流很難導入顱內,植入內電極之后皮質去除電阻減少,外加電流容易通過。2、實現經顱磁刺激 內電極磁場強度約為1000-4000GS,這樣多個磁場內電極的合理分布,使整個頭顱的任何部位都充滿磁場,全面實現經顱磁刺激。(二)、外電極外電極不在體內,需要治療時固定在頭皮上,頭皮本身就是導體,這樣外電極通過頭皮與內電極相連,把脈沖發生儀發出的脈沖電通過導線外電極頭皮內電極顱內,實現經顱電刺激。(三)、導線導線一端連接脈沖發生儀輸出端,一端連接外電極。(四)、脈沖發生儀脈沖發生儀能發放一定強度和頻率的脈沖電,強度和頻率根據其病情需要可調。為什么稱之為分離型腦起搏器(TMES)呢?它是相對于中樞型腦起搏器(DBS)而言的。DBS由內電極、導線和脈沖發生儀三部分組成。這三部分是連在一起不能分離的,都需要植入體內。脈沖發生儀植入胸大肌內,導線沿皮下上行,在顱骨上開個洞,導線進入顱內,導線末端的一對內電極固定在特定部位,實現局部電刺激。這是一個大膽而創新的構思和設計,當然也存在不足,第一安裝手術難度大,要開顱,副作用和風險大;第二植入體內的材料要求高,價格昂貴;第三植入體內的脈沖發生儀電能耗盡,每隔2-3年要更換一次,增加風險和醫療費用;第四只能實現局部單純刺激。而TMES內電極和導線、脈沖發生儀是分離的,使用時由外電極接通。安裝手術簡單,僅微創手術將內電極植入顱骨即可,不開顱、風險小,脈沖發生儀在體外充電方便安全,醫療費用僅為DBS的十分之一。更重要的是TMES實現了經顱磁和電雙重刺激,所以臨床效果更好,治療的病種更加廣泛。分離型腦起搏器適應癥:分離型腦起搏器(TMES)對癲癇、帕金森、帕金森綜合癥、肌張力障礙(扭轉痙攣、痙攣性斜頸、書寫痙攣、梅杰氏?。⑹肿阈靹影Y(家族性發作性肌張力障礙性舞蹈手足徐動癥、發作性運動源性舞蹈手足徐動癥)、肝豆狀核變性、進行性核上麻痹、少動性錐體外系病、多動性錐體外系病、舞蹈?。ê嗤㈩D病、老年性舞蹈?。?、共濟失調(繼發性共濟失調、家族遺傳小腦性共濟失調)、抽動穢語綜合癥、發作性睡病、腦癱、腦萎縮、小腦萎縮、高血壓、重度失眠、腦梗塞、腦出血、偏癱、老年性癡呆、植物人等有顯著療效。分離型腦起搏器治病機理分離型腦起搏器(TMES)具備經顱磁刺激和經顱電刺激兩大功能。一、經顱磁刺激將如此大劑量的磁直接作用于人體頭顱從而治療癲癇、帕金森、肌張力障礙等疾病在醫學領域TMES首開先河,屬重大發明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磁為什么能治療這類疾病它的作用機理是什么?這是一門新的學向,許多機理尚不清楚,需要我們多學科合作共同努力認真探索。TMES發明人孫國安教授對此有許多新的見解提出來供大家討論。癲癇是由大腦神經細胞異常放電所引起的,多年來人們發明了許多抗癲癇藥物和開顱手術治療癲癇病,但都解決不了異常放電的電流,所以不能從根本上治療癲癇病。20多年前,孫國安教授就提出用物理方法減弱異常電流的設想,用什么?用磁!這是TMES發明的初衷。在致癇因素作用下神經細胞過度興奮,細胞膜通透性增加,大量正電荷外流到細胞間質,形成異常電流,從而電壓升高,腦電波幅增高,腦電頻率變慢。正常腦電頻率是8-13次/秒,癲癇病人變成了3-6次/秒,如何能把3-6次/秒的腦電頻率變為8-13次/秒,成為治療癲癇病的關鍵,需要腦起搏器來增快腦電頻率。其實磁場就是一個起搏器,它起搏的過程是:在磁場力(洛侖茲力)作用下,大腦(大腦是容積導體)中的電荷由直線方向運動變為切線方向移動,這樣電流分流了電流電壓波幅頻率。因而TMES最早用于治療癲癇病取得成功。在治療癲癇病的過程中發現對帕金森、肌張力障礙、共濟失調等也有很好的療效,這是為什么呢?孫國安教授對這一問題提出了新的見解。他認為人體生理功能的實現由錐體系和錐體外系兩個系統共同完成,它們不斷發出有規律的電信號,一個管運動,一個管協調,錐體系電信號過強出現慢波,臨床上就會出現癲癇發作,錐體外系電信號過強出現慢波,臨床就會發生帕金森、肌張力障礙、共濟失調等表現。這一見解得到臨床驗證,證明是正確的。磁場能夠通用抑制電流使慢波變為快波,所有能夠有效治療帕金森、肌張力障礙、共濟失調等錐體外系疾病。磁場除了能夠消除大腦異常電流外,對人體組織還有什么作用呢?國內外許多醫學家研究還發現磁場對人體有如下良好作用:1.對神經系統的作用,對過度興奮的神經細胞有抑制作用,對紊亂的神經細胞有整合作用,對缺氧受損的神經細胞有修復作用,對功能低下的神經細胞有激活喚醒作用。最近美國科學家研究還發現磁場能夠促進神經細胞的再生,防止老年性癡呆,延長人的壽命。2.對血液血管的作用,磁場可使血液中的紅細胞體積增大,血紅蛋白攜帶氧的能力增加,糾正人體缺氧。血液流經磁場時,血液被磁化,紅細胞表面負電荷增加,相互之間排斥力增加,減少了聚集性,防止血栓形成。磁場使毛細血管擴張,管徑變大,血流加速,血液粘稠度下降,血脂下降,血壓下降。3.對其他方面的作用,磁場能促使心臟血管擴張,改善心臟血液循環,提高供血能力,能預防和治療心絞痛、冠心病,對內分泌系統有調理作用,增加免疫力。二、經顱電刺激:TMES內電極的安裝,去掉了顱骨皮質,電阻減小5070%,外加電流很容易通過,其正負兩個外電極分別作用于左右兩顳葉下部,這樣脈沖發生儀發出的脈沖電流就能遍及整個大腦,治療作用較DBS的局部電刺激更廣泛,效果更好。外用的脈沖電通過超強抑制消除慢波,使腦電頻率恢復正常,從而治療疾病,我們稱之為電場調頻。分離型腦起搏器的副作用分離型腦起搏器(TMES)通過10余年的觀察未發現有副作用。1.分離型腦起搏器(TMES)是物理療法,作用于局部,不是作用于全身,對全身的器官沒有影響。2.手術不開顱,不損傷腦組織,不會出現偏癱,失語等后遺癥。3.安裝分離型腦起搏器(TMES)手術的麻醉方式是局部加誘導麻醉,非常安全。4.分離型腦起搏器(TMES)采用的電源是對人體安全的直流電源,不會對人體造成損傷。分離型腦起搏器治療帕金森綜合癥合并癲癇患者王麗娜錄像資料 下載后點擊進入實況錄像1. 王麗娜 女 17歲,因突發昏迷抽搐、肌肉僵直、震顫2月,于2009年9月17日入院?;颊哂?009年7月3日突然昏迷抽搐,在當地江西省人民醫院診斷為“病毒性腦炎”,經搶救后意識逐漸清醒,但出現癲癇發作癥狀,表現為四肢抽搐,兩眼上翻,咬牙,憋氣,每天發作1-2次,給予抗癲癇治療發作次數有所減少,之后又出現四肢僵直、震顫的臨床表現,診斷為“腦炎后遺癥 帕金森綜合癥 共濟失調 繼發性癲癇 強直陣攣性發作”,在省人民醫院住院2月余,上述癥狀未緩解來我院。病人來我院時活動受限,不能站立,四肢僵直、震顫,3天后接受分離型腦起搏器內電極安裝手術,術后肌張力降低,24小時后就能攙扶下地走動。第三天震顫和僵直都減輕,可自主行走,第七天行動自如,1個月后肌張力正常,震顫消失,癲癇也停止了發作,完全恢復了健康。家屬非常感激,自愿與其他患者交流,聯系電話討論:腦炎后帕金森綜合癥,青少年多見,其發病機理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分離型腦起搏器為帕金森綜合癥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治療手段,而且立竿見影,療效顯著。分離型腦起搏器是經顱磁刺激和電刺激雙重作用來激活受損的神經細胞,抑制大腦神經細胞異常放電,修復調節神經,從而恢復生理功能,治愈帕金森綜合癥、共濟失調和癲癇。威海國安醫院應用分離型腦起搏器治療帕金森病患者張玉香錄像資料下載后點擊進入實況錄像張玉香 女 75歲 因進行性四肢僵硬、全身震顫6年入院。患者于6年前開始無明顯誘因出現肢體僵硬伴不自主震顫,初以右上肢為主,靜止時震顫較重,當時未做特殊治療,病情呈進行性加重,逐漸發展為全身性震顫,以雙上肢及頭面唇部震顫較明顯,同時肢體僵硬感加重,在當地診斷為“帕金森病”,服用“美多巴”效果不理想,現在運動障礙明顯,走路時身體前傾,起步、停步及轉身困難,呈“慌張步態”,精細動作差,有“小寫癥”表現,伸舌震顫,飲水嗆咳,語言不清。于2010年10月27日接受了分離型腦起搏器磁場內電極置入手術,術后第2天,患者自述全身肌張力明顯降低,全身感到輕松,頭面唇舌震顫明顯減輕,指鼻試驗可以順利完成。術后第7天,患者肌張力進一步降低,走路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