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陵峽導游詞_第1頁
西陵峽導游詞_第2頁
西陵峽導游詞_第3頁
西陵峽導游詞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西陵峽導游詞 西陵峽導游詞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美麗的長江三峽游覽觀光!我們今天將要游覽的是西陵峽口風景區。 西陵峽口風景區位于燈影峽與三峽大壩之間,橫跨西陵峽兩岸,交通便捷,從宜昌市或三峽大壩出發,陸路經宜蓮公路,水路經長江黃金水道均可到達,同時,乘輪渡過江,還可到達南岸的石牌和三峽極頂風景區。西陵畫廊由“永遠的西陵峽”峽谷風光、江南三把刀、江北的仙人橋和地質公園、西陵峽沿江棧道組成。它以峽谷風光、地質公園為特色,是開展地質科考、書畫觀摩、觀光攬勝、徒步游三峽等旅游活動的絕佳 之地,主要景觀有震旦紀、寒武紀世界標準地質剖面、世界華人三峽石刻、仙人橋、天柱山、三把刀等。 西陵畫廊是整個三峽中最為神奇壯麗的峽谷,因而北宋領袖歐陽修留下了“西陵山水天下佳”的千古絕唱,陳毅元帥也寫有“三峽天下壯,請君乘船游,西陵甲三峽,忘返興猶稠”的豪邁詩篇。三峽大壩竣工后,從三峽大壩到葛洲壩之間長 38 公里的西陵峽段將是唯一不被淹沒的峽谷,將保持原汁原味的峽谷風光,是永恒的三峽風光,是尋夢三峽的樂園。西陵畫廊北岸蓮沱一帶的寒武紀、震旦紀地質剖面,是 20 世紀 20 年代地質學家李四光發現并命名的,是全國三大 典型地質剖面之一,揭示著地球遠古的奧秘。 仙人橋是西陵峽風光的最佳觀景點,其附近的峽谷段是三峽最窄處,兩岸峽谷壁立千刃、幽深谷底驚濤拍岸,是體味三峽雄奇風光的極佳地段。仙人橋原名天生橋,位于江北岸懸崖上,它三面絕壁,一面臨江,在兩山之間,凌空飛架,險峻奇特之至,傳說是天上的仙女與凡間樵哥一同升天時,仙女裙帶化成的彩橋。“仙人橋上白云封,仙人橋下水洶洶,行舟過此停橈問,不見仙人空碧峰”,宋代詩人田鈞當年途徑橋下,因山水兇險和不見仙女倩影而深為遺憾。而今,這里開發成為旅游區,一個雕刻精美的仙女塑像鶴立于升天臺 上,似在飄然升天,栩栩如生。站立橋上,上下百里西陵畫廊盡收眼底,但見云卷細浪,霧散輕紗,偌大長江,飄忽如帶,千輪萬舟,形如柳葉,真有白居易“路穿天地險,人續古今愁”的感受;放眼四周,美景如畫,東有石門天險,西有三把刀名峰,北有“山勢嵯峨半插天”的天柱山,南有明麗生輝的明月峽,令人目不暇接,心馳神往。 嫘祖廟 船出西陵峽,遙望西陵山,在望娘坡前綠樹叢中,那一座黃瓦白墻的仿古建設就是嫘祖廟。嫘祖廟又名西陵山廟,占地 1000 平方米,高 108 米,為紀念黃帝正妃嫘祖而建, 1993 年重建于西陵山。 蠶絲在西陵。 西陵地域遼闊,在黃帝時代西陵即諸史籍,至今已有 4000 多年的歷史。遠古西陵,即今以宜昌為中心含川東、鄂西、襄北、荊湘部分區域。西陵峽因西陵山而得名,西陵山地處長江中上游的結合部,是峽州(今宜昌)千古名山,在宋代王存所著元豐九域志中,西陵山被列為峽州六處古跡之首。 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相傳黃帝在與蚩龍的爭斗中南下西陵后與當地的村女嫘祖結為夫婦。嫘祖秀麗聰慧,發明了養蠶、繅絲和紡織,與黃帝一起組織部落里的男女老少,男耕女織,共同創造了華夏古代文明,為開創中華基業,盡心盡力,被后世尊為“先蠶”。每年農歷 3 月 15 日,是嫘祖的生日,嫘祖廟舉行“先蠶節”,盛況空前。 嫘祖與黃帝結合,一統中華大業,她日夜操勞,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她在伴隨黃帝南巡時,由于積勞成積,病逝途中,死于南岳衡山嫘祖峰前。黃帝敕封她為“祖神”、“道神”,人們又尊稱她為蠶農和紡織行業的保護神。 嫘祖圣地西陵山。早在宋代就已銘文列為峽州 古跡,明代西陵山已是古木參天,當時西陵山廟已形成相當規模。 古西陵山是祭祀軒轅黃帝正妃西陵之女嫘祖的圣 地。而西陵山上的祖廟卻毀于 1940 年 6 月的日本侵略軍的炮火。無情的歷史,記下了國土遭蹂躪、人民被屠殺、祖廟被炸毀的血海深仇,給我們提出了應當永遠牢記的“落后就要挨打”的警示。 改革開放,國運昌興,宜昌人民經過深入考證,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就提出了恢復西陵山景區,建立嫘祖紀念館的動議,跨入九十年代后,對西陵地域和西陵之婦的考證工作日趨深入,并在報刊雜志上開展了充分討論,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態勢,達到了愈辯愈有,對壘雙方雙贏局面。在充分討論、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完善了西陵風景區建設規劃 ,并于 1993 年 2 月正式破土動工。 1994 年 7 月,西陵山風景區一期工程嫘祖廟建成。嫘祖廟,是紀念性建筑,占地 925 平方米,建筑面積 1217.27 平方米,從外看像似三層,實際四層,多層重檐,棱角刺天;從底層到頂端,高 26.53 米; 24 組風鈴,懸掛翹角,隨風飄動,傳響天外。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嫘祖廟的一樓,這里是瞻仰嫘祖殿堂。大殿頂端,有精工彩繪、富麗堂皇的龍鳳呈祥圖案,其下有 8 組 16 個斗拱、 28 只丹鳳,代表炎黃子孫遍布五湖四海,四面八方。跨進大門檻,仰頭即可看見象征富麗的牡丹花,表示中華民族繁榮昌盛;彩繪 荷藕溢出清香,代表華夏兒女的人品高尚。殿堂正中,供奉著嫘祖塑像,這尊塑像高 6.3 米,是根據明代以前繪制嫘祖圖像,經重慶美院再創作而成的。嫘祖手拿蠶繭正在抽絲,兩個侍女,一個手捧金梭,另一個獻出的是絹綢。嫘祖慈祥端莊,宛如正在教民蠶傳授藝主 嫘祖廟一期工程完工后,迎來了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湖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和宜昌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全國第一次嫘祖文化研討會在宜昌召開,來自北京、湖南、四川、湖北的60 多位學者、專家云集西陵山,從不同學科深入研究嫘祖,發掘線帛文化,以大量的文獻事實,雄辯地確認宜昌是遠古西陵 歷史地位。 今日嫘祖紀念館,已成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宣傳科學文明的教育陣地。當人們走近館前廣場,嫘祖紀念館和黃帝、嫘祖塑像將映入眼簾。拾級而上,雙亭榭式碑廊,將向您敞開胸襟,銘石碑文將向您敘述千古歷史;走出碑廊,廟前左邊豎立著雷潔瓊女士在 1994 年以國家領導人的身份題寫的中華民族之母嫘祖手跡。右邊立著的是一方廟字碑,以說文解字引文,注釋了嫘祖乃民俗廟、祭祖之廟。 再拾級而上,在“人文初祖”橫額下,寫著西陵山人的七字集聯: 上聯是:軒轅宏恩比宇宙, 下聯是:嫘祖浩績貫乾坤。 這幅楹聯,以宏恩 比宇宙,浩績貫乾坤,肯定了嫘祖與黃帝齊名的始祖地位。 步入瞻仰亭,一副長聯躍入眼簾。 上聯是:桑綠四野衣被萬民偉哉斯功煌煌嫘祖華夏圣母; 下聯是:絲連九州跡耀千載榮兮茲土燦燦元妃楚峽蠶娘。 贊頌了嫘祖的歷史功績,寫明嫘祖發明養蠶繅絲為人類文明所作出的重大貢獻! 在后殿壁照,藏一幅精工制作的黃帝嫘祖桑蠶圖,這是一幅仿銅壁畫,古樸典雅,畫面人物,栩栩如生。 登上二樓,我們就步入了嫘祖業績展。在“人文嫘祖”“先蠶嫘祖”西陵蠶絲源遠流長“西陵圣跡”四個板塊中,您將看到宜昌學者、專家、實際工作者,在嫘祖課 題、西陵考證的研究工作中,十多年來,持之以恒,團結奮進,所取得的豐碩成果。他們以實事地求是的科學態度,用事實說話,文獻作證,糾正了水經注作者酈道元,將黃州“西陽”誤刻為“西陵”和唐代文人張守節、徐廣在史記 注釋中,誤引、誤注所造成千古大錯,從而再一次確認了宜昌是遠古西陵的歷史地位。 當您走出三樓歌舞廳, 您將卷進歡樂浪潮,融入嫘祖頌的樂曲聲之中,采桑、織帛、相逢、復見四個片斷的歌舞表演,將把您從遠古引向現實,您在歡快、動情的樂曲聲中,將情不自禁地走向嫘祖,敬獻鮮花,您的行動正好表達了炎 黃子孫對先祖的一片虔誠之心。當您走上四樓,您會看到“僭僭覽勝”的標牌。“僭樓”低矮,視野難展,人所共見,而嫘祖紀念館置僭樓覽勝,正是其獨道之處,在僭樓,您不僅可以領略“舉目看三峽,俯首眺葛州,四十佳景首尾占,西陵山水天下佳”的奇觀美景,還能看到宜昌從遠古西陵走向現代文明的腳印。 從僭樓下來,經過火鳳凰虛彌廟,穿過桃李林、桂花林走進西陵陶苑,在這里,您既可以看到“古龍窖”,還能看到制陶專家用現代電窯向您傳授制陶技藝,提示古陶奧秘。 桃花村 過嫘祖廟,前行不遠,便到了桃花村。桃花村原名桃樹坪,占地 123 畝,植被覆蓋率 98%以上,以桃花為景觀樹種。這里植有桃花 47 個品種,共 4000 余株,其中包括國內外珍稀品種紅碧桃、白碧桃、撒金碧桃等,生產期前后錯落,以野生桃開花最早,依此是自生桃、果桃、觀花桃,呈此起彼伏之勢。陽春三四月,滿園桃花盛開之時,游覽桃花村,觀賞桃花勝景,眺望西陵峽中和葛洲大壩,乘龍鳳船暢游長江,別有一番情趣。園內建有昭君園,有龍鳳船、昭君池、泉水音、壽字碑、昭君渡、思鄉橋等景點 23 處。相傳,公元前一世紀中葉西漢元帝時,南郡秭歸(今興山縣)村女昭君應選入宮,乘龍鳳船途經夷陵,曾留連于此,故又 名昭君園。 白馬洞 出桃花村西大門,便到了白馬洞。拾級而下 200 米,便到了“長江三峽起始點”,臨江而視,西陵秀色映入眼簾。再往前行約 200 米,便到了白馬洞口。白馬洞全長 1900 米,洞口位于山腰的崖壁之上。奇的是一泓清流從洞中流出,在洞口門外集成一小泊。游人乘舟一葉,蕩入洞中,初入時,洞口狹窄,愈行愈見開闊,舟行 200 米后,水盡岸現。步行洞中,入之愈深,見之愈奇。洞體分 5 層,重重疊疊,交錯延伸,穹頂溶石變幻千姿百態,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第一層主洞尾部陡壁上,有一組雪白的巨大鐘乳石貼壁而掛,它銀鬃高聳,四蹄欲 奔,恰似一匹栩栩如生的“白馬”。傳說它就是助唐僧去西天取經的白龍馬,因依戀峽口美景而客居于此,白馬洞故此得名。走出白馬洞,眼前一泓碧波蕩漾,便是幽幽下牢溪,隔溪相望的便是三游洞。 下牢溪 這條溪流就是下牢溪。下牢溪全長 26.7 公里,溪兩岸峰巒橫峙,上合下開,溪水清澈碧透,曲折奔流,水石相擊,如琴鳴磐奏,葛洲壩竣工以后,回水使下牢溪水位提高 20 米,是消夏避暑,游泳健身的好去處。 或許很多人覺得下牢溪這個名字很奇怪,為什么要叫這么個名字呢?相傳遠在上古時代,大禹的父親治水時曾將一條興風作浪屢釀水患的孽龍 用鐵鏈牢牢的關鎖在這里,所以人們就稱這條溪為下牢溪。現在大家明白為什么叫這個名字了吧? 三峽蹦極 車行下牢溪大橋,橋右側就是五洲休閑娛樂園的三峽蹦極項目,是國內僅有的八家之一,高61 米居全國之首。蹦極起源南太平洋島瓦努阿圖的一種成人儀式,它真正發揚光大是在新西蘭,并于 1988 年首次向社會公眾展示高空懸跳。 1997 年蹦極跳傳入中國。試想,一個人(或兩個人)從 20 多層樓頂往下跳的感覺,實屬一種戰勝自我,挑戰極限的經歷,但有驚無險。 三游洞 過下牢溪大橋不久,我們便來到了三游洞景區大門。 三游洞位于 宜昌市區西北十公里西陵山北峰的峭壁間,背靠長江,面臨下牢溪,三面環水,一面連山,洞景奇絕,山水秀麗 ,宛如一顆燦爛的明珠鑲嵌在西陵峽口。 三游洞命名的由來,可追溯到唐元和十四年( 819 年)。這一年,大文學家白居易、白行簡(白居易之弟)和元稹在彝陵(今宜昌市 )不期而遇,結伴至此洞尋幽探,賦詩遣興,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以記其事,此即“前三游”。北宋嘉元年( 1056 年),大文學家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進京赴試,途經彝陵,也慕名至此洞一游,并賦詩遣興以記其事,此即“后三游”。除蘇氏父子外,北宋另兩位大 文學家歐陽修、黃庭堅及南宋大文學家陸游,都曾來此洞暢游,并留有墨跡。從此,三游洞聲名益振。成為文人騷客向往的勝地。 龍泉洞 走出三游洞,大家請看公路對面那便是龍泉洞,因大禹治水降龍于此而得名。沿途可游覽龍泉山石林、神龜下山、臥龍山門、藏珠洞、鹿柏迎賓、斷江廳、龍池飛泉等景點,最后達到龍泉洞口。 龍泉洞寬 3.3 米,高 30 余米,全長 513 米,由龍舌橋進入洞口,沿途參觀塔林宮、瑤池宮、瀑布宮、萬壽宮、水晶宮。五宮景色各異,有龍肝、龍肺、龍刺、石鼓、玉柱、石筍等奇石,潭水澄碧,泉水涌流,天然宮殿頂鐘乳石 懸掛,宛如一盞玲瓏剔透的宮燈,洞奇景美,是一大自然景觀。 仙人溪 從龍泉洞出,乘車沿宜蓮公路走約 10 分鐘路程,便到仙人溪。仙人溪是西陵峽口的一條幽谷,溪長 6.8 公里,傳說曾有仙女在溪澗沐浴梳妝,故稱仙人溪。仙人溪有峰險、石怪、洞異、瀑碧、霧多六絕,溪內滿目翠綠,有各種樹木 100 多種,各種動物 30 余種,森林覆蓋率幾乎100%,空氣中的芬多精特別豐富,具有滅菌作用,對治療疾病有良好的效用,是進行“森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