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天來先進事跡材料_第1頁
吳天來先進事跡材料_第2頁
吳天來先進事跡材料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吳天來先進事跡材料 吳天來先進事跡材料 吳天來,百色凌云縣泗城鎮(zhèn)隴雅村黨總支部書記。 在吳天來的帶領下,隴雅村山變綠了、村變美了,人也變富了,一條條寬闊的公路連接著千家萬戶,一棟棟漂亮的樓房掩映在青山綠樹中,隴雅成了名副其實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吳天來舍小家為大家,致力于解民之困,帶領群眾修建了總容量為 12000 立方米的大水池 ,修通 11 條 27 公里長的屯級公路,架設了 93.6 公里的高低壓電路,解決村民行路難、飲水難問題,使隴雅村民結束了點煤油燈,沒見過電燈電話的歷史。他致力于幫助群眾脫貧致 富,調整產業(yè)結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村 100 的村民解決了溫飽, 100 的農戶住上了瓦房,100 的農戶用上了電燈, 100 的屯修通了公路, 65 的群眾安裝了電話。他無私奉獻,幾年來,他為貧困農戶無償捐款 5 萬多元,為村公益事業(yè)墊資 60 多萬元。 1999 以來,先后榮獲自治區(qū)勞動模范、全區(qū)優(yōu)秀共產黨員、全區(qū)十佳村黨支部書記,全國扶貧貢獻獎、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和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人生格言: 1、為了生存,永不放棄。 2、黨員是黨的種子,無論到哪里都要生好根,發(fā)好芽,結好果。 3、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就是我最 大的幸福。 4、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5、錢是身外之物,人辦事要講良心。 為了生存,永不放棄 在桂西北的喀斯特大山中,坐落著一個個綠樹成蔭、環(huán)境優(yōu)美、居家獨特、干凈整潔的小村莊 這就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凌云縣泗城鎮(zhèn)隴雅村。近兩年,上至各市、縣的黨政領導下至一般群眾都紛紛來該村觀摩學習,若是到桑葉成熟季節(jié),你到該村,時時聽見如雨雪般的沙沙聲,這更是蠶吃桑葉的聲音,并有更多的群眾不分白晝地護理著他們的蠶寶寶,到處呈現出一派富裕的景象。十年前,該村曾是“老、少、邊、山、窮”的代表,現而今,全村人均純收入達 3135 元,比全縣平均數高近 1000 元,該村如何能在 10 年間從污水橫流、臭氣沖天、經濟薄弱的村到“生產發(fā)展、生活寬裕、鄉(xiāng)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全縣小康文明示范村的轉變 ?群眾都感謝他們心中的好支書 吳天來。 吳天來,男,漢族, 1959 年 1 月出生 ,1996年 5 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高中文化,現任隴雅村黨總支部書記。 1999 年 6 月被自治區(qū)黨委評為“全區(qū)優(yōu)秀共產黨員 ;1999 年獲全國扶貧貢獻獎 ;2000 年 5 月被評為自治區(qū)勞動模范, 2001 年又被評為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自治區(qū)優(yōu)秀共產黨員, 2005 年榮獲全國勞動模范 等稱號。同時他的先進事跡多次被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及主流網站等新聞媒體刊播,而備受關注。 抓基礎 ,千金撒盡為鄉(xiāng)親 10 多年前,隴雅村是一個典型貧困山村,有句俗話:“對面能說話、見面走半天,地無三分平、出門就是坡,人無三文錢、戶無隔年糧。”這就是當時隴雅村的真實寫照。村四周綿延不絕的大山,村里所需的生產生活資料靠人背馬馱,人均收入不足 200 元。 1981 年,因貧困輟學的高二學生吳天來,看到許多鄉(xiāng)親連一碗稀飯都保不住,在他心里一直暗暗地尋找著一條適合隴雅村脫貧致富的路。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發(fā)現隴雅 村石山上竟然有銻礦,當地多種野生藥材在山外也很受歡迎,極富經營頭腦的吳天來馬上組織鄉(xiāng)親們開采銻礦,采收和種植藥材,自己則挖空心思拓展銷路,等到手頭有了些閑錢的時候,他還開了個代銷店,用馬車拉來了第一車商品,經銷糖煙酒類和一些生活日用品,為當地群眾提供化肥、農藥、農具、水泥、飼料等賒銷服務。不幾年,這些首創(chuàng)讓吳天來家底逐漸厚了起來,成為聞名十里八鄉(xiāng)的致富能人,到 90 年代初已積攢下近百萬元的個人財富。就這樣窮山娃的吳天來富了起來。 富裕起來的吳天來,究竟把錢花到哪里去了 ? 1995 年,還只是預備黨員的吳天來 ,一是帶領全村群眾開展了飲水大會戰(zhàn),先后拿出 5.2 萬元,領著大伙建成了總蓄水量達 36263 立方米的大小水池 240 個,使全村所有農戶用上了自來水 ;二是取出 6 萬元存款,架起了 13.8 公里的高壓線路和 80 多公里的低壓線路 , 解決了本村 42 個自然屯照明問題。同時,還輻射到其他鄉(xiāng)鎮(zhèn) 100 多個自然屯 800 戶,有 4000多人從此告別了點煤油燈的歷史 ;三是先后墊付 13.7 萬多元資金,帶領群眾修通了村至鄉(xiāng)府、村至縣城共 27.14 公里的公路,解決了群眾行路難問題。除此之外,吳天來又拿出 1 萬元存款為 12 個困難戶安裝衛(wèi)星地面接收 站和購買了電視機。如今,全村廣播電視普及率已經達到了 100,架起了山區(qū)與外界的信息橋梁。 由于他一次又一次地慷慨解囊,連他母親也把兒孫孝敬的養(yǎng)老費都拿來用在村里的公益事業(yè)上,到 2002 年吳天來家已欠下 8 萬多元外債。從而,吳天來由“富”變“窮”了。 抓班子,打造過硬“指揮部” 俗話說: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帶。 1999 年,吳天來被廣大黨員群眾推選為村支書 ,他感到自己的責任更為重大。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吳天來帶領班子成員多次深入到群眾家中傾聽群眾的呼聲,找出問題的癥結,制定措施,進行整改,狠抓黨員干部隊伍建設 ,著力抓好村級班子建設,為打造大石山里新農村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一是抓黨員干部的思想教育,對照檢查、自我剖析,制定出整改措施 ;二是抓村級班子建設,通過民主選舉選出村組干部 ;三是建立健全村務公開、財務公開制度,順民心民意 ;四是狠抓作風建設,要求黨員干部勤政務實廉潔奉公。因此隴雅村“兩委”成員以及黨員在村民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使黨支部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堅強戰(zhàn)斗堡壘,成為核心村屯建設強有力的標兵。 2006年,為了改善村干辦公條件,方便群眾辦事,在上級資金尚未到位的情況下,吳天來自己墊支了 18 多 萬元新建一棟面積 605 平方米集辦公、會議、活動、醫(yī)療衛(wèi)生室等為一體的綜合樓。經過 6 個月時間的努力建設,該綜合樓建成并交付使用。 抓基建,改善人居環(huán)境 2008 年 1 月 15 日晚 9 時,天色已晚,可隴雅村隴堆屯機聲隆隆,吳天來同志正組織群眾加班加點進行道硬化 ;第二天凌晨,泗城鎮(zhèn)隴雅村隴堆屯和平常一樣,吳天來組織全屯村民對屯內進行清潔,忙著整理亂堆柴草、護花澆水,以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自從該村定為我縣新農村建設試點以來,吳天來同志都帶領村里的群眾凌晨忙著綠化、美化家園,白天忙著硬化道路。記得在晚上一次工作中, 由于趕時間,疲憊不堪,第二天終于病倒在床,當屯里群眾都要求他來縣進行醫(yī)療時,他全然不肯,并竭力說:現正是我們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我去醫(yī)病怎對得起你們 ?村民看著他樣子淚盈滿框,并架著他來到建設工地現場指揮大家。吳天來在新農村建設工作中這樣的事例一件又一件,件件動人心。一年來,通過吳天來的努力,以隴雅村隴堆屯為新農村建設核心屯,大力開展道路硬化,房屋改造,人畜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如今隴堆核心屯基本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沼氣池、民房、庭院的“五通一建兩改”,戶戶安裝了無線電話或手機, 100 的農戶安 裝了電視信號接收臺,沼氣池入戶率達 100,新增生態(tài)造林 900 畝,修通了環(huán)屯道路和 4.7 公里入戶道路,屯內所有道路實現硬化,建起了一個村博物館,樓房修建 40 座 5550 平方米,民宅立面裝修全面完成,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為縣、鎮(zhèn)核心村屯建設建立了樣板,成為市加強核心村屯建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型。 抓產業(yè),增加群眾收入 吳天來為了更進一步的把新農村建設好的,使農民有更多的收入,他說:“基礎設施現在我們幾乎就已經搞清楚了,我們下一步主要是搞生產發(fā)展這一塊,生產發(fā)展我們主要是搞桑葉發(fā)展,鞏固原來的,抓好原來 的桑園管理,把桑蠶做大做強,把它做大做強以后呢,我們再從養(yǎng)殖豬花和種植中草藥材這幾個方面增加群眾的收入。”隴雅村現共有桑園面積 2500 畝,種桑養(yǎng)蠶是該村的主導產業(yè)。如何進一步培育壯大種桑養(yǎng)蠶業(yè),吳天來同志與群眾共同分析,并把怎么壯大、培育什么新產業(yè)的決定權交給群眾掌握,決定把自己精力放在服務上。通過組織和發(fā)動,成立了種桑養(yǎng)蠶協(xié)會,全村 243 戶養(yǎng)蠶戶全部加入了協(xié)會,通過發(fā)揮協(xié)會為蠶農提供生產、銷售服務的作用, 2008 年全村新種桑樹 800 畝,桑蠶新技術新品種應用推廣 100畝,全村全年養(yǎng)蠶達 2000 張,比 2007 年增加養(yǎng)殖 500 張,養(yǎng)蠶戶戶年均增收 500元以上。 為拓寬致富門路,吳天來又號召群眾發(fā)展養(yǎng)豬業(yè)。利用隴雅村正在進行新農村建設的這一契機,動員核心屯隴雅屯戶戶進行人畜分離,家家建豬舍,帶頭辦養(yǎng)豬場。現隴雅村隴堆屯共建有豬舍 42 棟 6000 平方米,母豬存欄 250 頭,肉豬存欄 500 頭,豬花存欄 250 頭。養(yǎng)豬業(yè)的穩(wěn)步推進,這不僅增加了群眾收入,還優(yōu)化了當地群眾居住環(huán)境。在隴堆屯的示范帶動下,全村群眾紛紛發(fā)展養(yǎng)豬業(yè)來增加收入。 同時,吳天來同志還非常注重發(fā)揮村里經濟能人示范帶頭作用。 2008 年,在他的鼓勵和動員下, 村里經濟能人吳長政、吳長遠等同志在隴雅村隴堆屯建立起了一個占地面積 250 平方米,投入資金 7 萬元的食用菌種植基地。目前基地已生產并初見成效。 抓培訓,培育新型農民 為了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講文明、守法制并熟悉黨和國家有關農業(yè)與農村經濟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guī),具有鮮明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就業(yè)觀念的新型農民,吳天來同志與支部班子一道采取多種措施,結合本村特有的桑蠶、養(yǎng)殖、中草藥種植等產業(yè)對全全黨員、組干、骨干進行理論知識和農業(yè)科技的學習培訓。尤其是根據本村在春節(jié)等節(jié)日期間多數外出務工村民均返鄉(xiāng)過 節(jié)日的特點,在節(jié)日期間認真開展各類培訓活動。在擔任“農家課堂”培訓戶期間,吳天來支書嚴格按照上級要求,在自家正常舉辦“農家課堂”培訓活動,免費為周邊群眾培訓種桑養(yǎng)蠶技術,并毫不保留把養(yǎng)蠶技術與經驗傳授周邊群眾,前來他家求學的蠶農絡繹不絕。據統(tǒng)計: 2008 年,吳天來組織群眾培訓 5 期 452 人次,帶領群眾外出河池宜州、鳳山等地參觀、學技術 2 次 45 人,發(fā)放種桑養(yǎng)蠶培訓資料 1250 份,爭取到桑樹專用化肥 120 噸,新建小蠶供育室 2 個,為群眾解決疑難問題 120 個,讓全村勞動力都掌握 2 門以上致富技能。 抓文化,精神生活上 檔次 吳天來為活躍群眾文化生活,改變村民文化生活單調的現狀,一個大膽的設想在他頭腦中逐漸形成 建一個高標準的文化廣場。這一想法雖得到了黨員及村民代表的支持,但農村建廣場畢竟是件新鮮事,這對和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百姓來說,多多少少有些不理解。隨著工程的推進,百姓風言四起,吳天來頂著壓力繼續(xù)施工。 2008 年春節(jié),占地 200 平方米的廣場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