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氣功九功法源流考略(二)[權威精品]_第1頁
健身氣功九功法源流考略(二)[權威精品]_第2頁
健身氣功九功法源流考略(二)[權威精品]_第3頁
健身氣功九功法源流考略(二)[權威精品]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8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健身氣功九功法源流考略 (二 )-權威精品 本文檔格式為 WORD,感謝你的閱讀。 最新最全的 學術論文 期刊文獻 年終總結 年終報告 工作總結 個人總結 述職報告 實習報告 單位總結 1 八段錦 “ 八段錦 ” 是由八段動作組成的傳統健身功法。談到八段錦的文獻記載,一般都認為最早見于宋代洪邁的夷堅志卷九: “ 政和七年,李似矩為起居郎。 嘗以夜半時起坐,噓吸按摩,行所謂八段錦者。 ” 但事實上,不管是 “ 八段錦 ” 之名還是有關八段錦的動作描述,早在此前都已 見其蹤影。 “ 八段錦 ” 一名,西晉葛洪的神仙傳卷五中已有記載,作者稱此為 “ 導引吐納 ” ,符合八段錦的基本特征。另外,道藏中輯有署名 “ 許遜 ” 的靈劍子引導子午記一書。靈劍子引導子午記學界一般認為是宋代道教徒的托名之作,但為厘清后世八段錦歌訣具有一定價值。該書中的 “ 引導訣 ” 與宋明流傳的八段錦歌訣非常相近,一些動作也頗為雷同,為了便于比較,不妨將原文引錄如下: 仰托一度理三焦(雙手極力向上,如擎天狀托之,左右各三次),左肝右肺如射雕(先左引,次右引,極力為之如前);東肝單托西通腎(右手握固柱右腎 堂,左手極力托之;左手握固柱左腎堂,右手手極力托之,左右各三次),五勞回顧七傷調(右手抱左肘則左顧,左手抱右肘則右顧,皆極力三作);游魚擺尾通心臟(雙展兩臂擺之,數多為妙),手攀雙足理于腰(正坐,舒展雙足,雙手取足心,極力三攀之);次鳴天鼓三十六,兩手掩耳后頭敲(雙手緊掩兩耳,叩齒三十六下,以第二指敲耳后旁)。 1 近時,有學者 “ 把歷代大量散在的、凡屬防病治病為特點的功式與套路歸納在一起 ” ,統稱為 “ 八段錦 ” , 2就學術研究而言不能說毫無意義,但未免易流于枝蔓不清。因此,本文基于明確記有 “ 八段錦 ” 之名的材料進行梳理。 宋代是古代八段錦發展的重要時期。首先,有關八段錦的文獻記載增多,并已形成多家功法。除了為人們熟知的郡齋讀書志與夷堅志所記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曾慥于紹興辛未( 1151)仲春所寫的 “ 臨江仙 ” 一詞與道樞 眾妙篇中輯錄的八段錦功法內容。曾慥,字端伯,號至游子,福建晉江人,南宋初道教學者。他的 “ 臨江仙 ” 詞,見于修真十書卷二十三,其云: “ 子后寅前東向坐,冥心琢齒鳴鼉。托天回顧眼光摩。張弓仍踏弩,升降轆轤多。三度朝元九度轉,背摩雙擺扳拿。虎龍交際咽元和。浴身挑甲罷,便可 躡煙蘿。 ”“ 煙蘿 ” ,泛指幽靜修道之處。從詞中的 “ 東向坐 ” 及“ 托天 ” 、 “ 張弓 ” 等詞語看,描述的當為坐式八段錦。尤其是曾慥詞后的那段 “ 跋文 ” ,更是難得可貴: 鐘離先生八段錦,呂公手書石壁上,因傳于世。其后又有竇銀青八段錦與小崔先生 “ 臨江仙 ” 詞,添六字氣于其中。恨其詞未盡,予因釋諸家之善,作 “ 臨江仙 ” 一闕。簡而備,且易行,普勸遵修,同證道果。 文中記錄的八段錦已有四種之多:鐘離先生八段錦,竇銀青八段錦, “ 添六字氣于其中 ” 的小崔先生八段錦,以及“ 釋諸家之善 ” 的曾慥八段錦。由此足證,宋代的八段錦已 經相當成熟了。除曾慥所記之外,另有修真十書卷十九中收錄的托名唐代鐘離權所傳之 “ 鐘離先生八段錦 ” ,其五言總訣云: 閉目冥心坐,握固靜思神。叩齒三十六,兩手抱昆侖。左右鳴天鼓,二十四度聞。微擺撼天柱,赤龍攪水渾。漱津三十六,神水滿口勻。一口分三咽,龍行虎自奔。閉氣搓手熱,背摩后精門。盡此一口氣,想火燒臍輪。左右轆轤轉,兩腳放舒伸。叉手雙虛托,低頭攀腳頻。以候逆水上,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畢,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響,百脈自調勻。河車搬運訖,發火遍燒身。邪魔不敢近,夢寐不能昏。寒暑不能入,災病不能迍。子 后午前后,造化合乾坤。循環次第轉,八卦是良因。 明人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活人心法所記坐勢八段錦歌訣,全出于此。 “ 鐘離先生 ” 即鐘離權,也即八仙中的“ 漢鐘離 ” 。稱此法出自漢鐘離,當然不確,因唐代尚未出現“ 八段錦 ” 名稱,而且署名鐘離權及其弟子呂巖合著的靈寶畢法、鐘呂傳道集等文獻中,也未見只字提及,或為宋元時的作品。 其次,宋代已經形成了坐式八段錦與站式八段錦。坐式如修真十書中的 “ 鐘離先生八段錦 ” 與上面曾慥 “ 臨江仙 ” 中的八段錦,站式則見于道樞 眾妙篇。文中所記功法未冠名,但動 作內容無疑即是八段錦,其云: “ 仰掌上舉,以治三焦者也;左肝右肺如射雕焉;東西獨托,所以安其脾胃矣;返復而顧,所以理其傷勞矣;大小朝天,所以通其五臟矣;咽津補氣,左右挑其手,擺鱔之尾,所以祛心之疾矣;左右手以攀其足,所以治其腰矣。 ” 文中的 “ 左右手以攀其足 ” ,可溯自漢代引書的 “ 右手據左足而俯左右 ” 及 “ 撟左手而俯左右 ” ; 3而 “ 仰掌 ” 、 “ 左肝右肺 ” 等,則可與靈劍子引導子午記中的 “ 引導訣 ” 一脈相承,只是少了后來的 “ 怒目攢拳 ” 一式。此外,宋元之際陳元靚事林廣記 修真旨要中輯有 “ 呂真人安樂法 ” 。 “ 呂真人安 樂法 ”在修真十書中直接記為 “ 八段錦 ” ,該書的卷二十中記有“ 養生篇 ” 八十一章,其第五章曰: “ 呂公八段錦文,更有六字氣訣,盡是安樂法門。 ” 呂真人,即唐代的呂洞賓。此法在相傳是陳摶的房術玄機中萃纂要亦有引錄,其名為呂公安樂功,兩者文字基本相同,引錄如下: 雙手一度理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東脾西腎須單舉,元海華池內顧朝;搖頭擺手去心病,手扳涌穴理胸腰;每宵如法三度許,方才把火遍身燒;請君子前午后行,管取延年百病消。 4 就其功法內容而言,顯然為站式八段錦。并且,清晚期流傳的 “ 兩手托 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調理脾胃須單舉,五勞七傷往后瞧;搖頭擺尾去心火,背后七顛百病消;攢拳怒目增氣力,兩手攀足固腎腰 ” 八句歌訣,與此有明顯關系。 還有,宋代已有題名 “ 八段錦 ” 的專著梓行問世。如宋人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記: “ 八段錦一卷,不題撰人,吐納導引之術也 ” ,朱子語類中有提到 “ 別有一書甚少,名八段錦,看了便真以為是神仙不死底人。 ” 5兩書都提到了當時有八段錦一書,朱熹說此書 “ 甚少 ” ,說明該書在社會的傳播并不廣泛。 至明清,八段錦在前代基礎上有明顯發展,主要反映在三 個方面: 第一是功法內容更為完善,并漸趨穩定成熟。明洪武十三年( 1379),朱權刊行了他的活人心法,其中輯錄了“ 八段錦導引法 ” ,該法圖文并茂,由八種坐式動作組成。自活人心法的 “ 八段錦導引法 ” 問世后,明人著作如類修要訣、修齡要旨、夷門廣牘、赤鳳髓、遵生八箋、三才圖會等,以及清人著作如壽世傳真、頤養詮要、衛生要術等均有收錄。并且,此時期正式形成了 “ 坐八段 ” 與 “ 站八段 ” 兩種功法形式,各種如按摩、叩齒、漱津、鳴天鼓及搓手浴面等,與八段錦有機結合一起。至于后世為人 熟知的八段錦歌訣,據唐豪先生考證,最早見于光緒初上海同文書局出版的梁世昌易筋經圖說中,此訣又見于 1890 年的幼學操身和 1898 年的新出保身圖說。 第二是增演出諸如 “ 十段錦 ” 、 “ 十二段錦 ” 及 “ 十六段錦 ”等功法內容。由于受 “ 八段錦 ” 的文化影響,所以明代又出現了名為 “ 十段錦 ” 、 “ 十二段錦 ” 及 “ 十六段錦 ” 等功法。如元末明初冷謙的修齡要旨中已載有 “ 十六段錦法 ” ,胡文煥的格致叢書中輯錄的 “ 河濱丈人 ” 所撰攝生要義一書 “ 導引篇 ” 中,也有被后世稱為 “ 十六段錦 ” 的十六式導引術。正如篇末的 “ 按語 ” 中 說的那樣,其十六式出自 “ 老子導引四十二勢,婆羅門導引十二勢,赤松子導引十八勢,鐘離導引法八勢,胡見素五臟導引法十二勢 ” 。之所以名其為 “ 十六段錦 ” ,無疑亦與宋代以來的 “ 八段錦 ” 影響有關,修齡要旨記述的 “ 十六段錦 ” 功法如 “ 閉目握固,冥心端坐,叩齒三十六通 ” 和 “ 復以兩手,一向前一向后,如挽五石弓狀 ”等,清楚說明了這一點。清初,尤乘的壽世青編卷上輯有“ 十二段動功 ” ,該功法在稍后馮曦的頤養詮要中稱為“ 內養十二段錦 ” 。至清乾隆三十六年( 1771),徐文弼編著的壽世傳真中正式載有 “ 十二段錦歌 ” 及與此相配的 十二圖訣。清咸豐八年( 1858),潘霨在他的衛生要術中把壽世傳真中的 “ 十二段錦歌 ” 與十二圖易名為 “ 十二段錦總訣 ” 。順便一提的是,大概由于明代 “ 八段錦 ” 與 “ 十二段錦 ” 在社會上的廣泛影響,故一些與卻病健身并無關系的文學作品也以此為名。如明初朱元璋孫子朱有燉著有雜劇十段錦一書,明正德六年( 1511)狀元楊升庵也曾編撰過詞語半雅半俚的歷代史略十段錦彈詞。 第三是與武術發生融合。明代起,武術與氣功開始發生文化交融,以致其后有人直言: “ 嘗有世之論捶者而兼論氣者矣! ” 6正是在這一文化背景下, “ 八段錦 ” 、 “ 十段錦 ” 之名為武術所用。如一份明晚期的易筋經義抄本中,就有 “ 外壯神勇八段錦 ” ,所謂八段者,即提、舉、推、拉、揪、按、抓、墜八種練功法; 7浙東黃宗羲之子黃百家1676 年所寫的王征南先生傳中,曾云其習練的內家拳主要是 “ 六路 ” 與 “ 十段錦 ” ,所謂 “ 十段錦 ” ,乃滾斫進退的拳法。兩者習練內容雖與原先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其間的文化關系是顯然的。 近代以后,由于站式八段錦的盛行,站式八段錦幾乎成為 “ 八段錦 ” 的全部,至今依然,就歷史原貌而言,這無疑是不完整的。 2 易筋經 易筋經又名 “ 易筋經義 ” ,是本集武術、導引及房中術等多種內容為一書的古代文獻。至清代道光年間,由于加入了 “ 十二勢 ” 導引功法的 “ 易筋經十二勢 ” 逐漸盛行社會,以致后人往往將此十二勢直接稱之為 “ 易筋經 ” ,加上長期以來武俠故事小說的渲染,更使得人們對易筋經的認識猶如霧中之花、魯魚之訛時有發生,幾成一個學術公案。以下,圍繞該書的作者、成書年代及內容流變三個主要問題作一簡要論述。 易筋經的作者為何人,長期以來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為南北朝時的天竺僧達摩,一為明代天啟年間天臺紫凝道人宗衡。易筋經的作者 是達摩,其論的根本依據就是署名唐代 “ 李靖 ” 者所寫的 “ 序 ” , 2000 年,被譽為 “ 達摩祖師所傳,在少林寺屬于上乘功法 ” 的 “ 易筋經 ” 正式收錄于少林武功醫宗秘笈中,由中華書局隆重出版發行。然而對于此說,自清乾嘉至近代,已有不少學者指出其偽。如清乾嘉時期的凌廷堪在他的校禮堂文集 與程麗仲書中對易筋經的李、牛兩 “ 序 ” 進行了逐條舉證分析,認為該書 “ 舊傳初祖達摩所授,蓋依托也 ” ; 8稍后的另一知名學者周中孚在他的鄭堂讀書記中對易筋經一書持相同觀點,認為“ 李序 ” 是偽托, “ 以神其授受也 ” 。 9至近代,徐 哲東先生在 1928 年著成的國技論略 辨偽第三中認為 “ 易筋經、洗髓經不出達摩 ” ,該書 “ 蓋明清間人為之,而托其傳于達摩 ” ;唐豪先生則在他的少林武當考及所編著的行健齋隨筆中專門論及易筋經兩序之偽及作者問題,他據書中記述的有關房中術內容,提出 “ 是書為羽流者所作 ” 的觀點。 10 易筋經作者 “ 天臺紫凝道人說 ” ,是自唐豪先生五十年代提出后被普遍接受的一個觀點。目前資料中較早提及“ 紫凝道人 ” 的有三份,一為國家圖書館古籍部所藏、原由著名學者鄭振鐸先生捐獻的明抄本易筋經義,另一為臺灣圖書館藏 述古堂錢遵王抄本易筋經,還有嘉道學者周中孚的鄭堂讀書記,但三份資料都未注明 “ 紫凝道人 ” 為何時、何地人。至五十年代,唐豪言之鑿鑿提出了 “ 易筋經乃明朝天啟四年( 1624)由天臺紫凝道人所著 ” 的觀點,至今已成為一個 “ 眾口一詞 ” 的不易之論。但支撐其易筋經作者是“ 紫凝道人 ” 的具體材料是什么?唐先生并無說明。關于紫凝道人,官私典籍不見記載,但言其 “ 天臺 ” ,尚有間接材料可證。天臺,地處浙江東部,四面環山。在距縣城西南近四十里地方,據說有一山因天臺宗創始人智顗大師在此經常頌經而使紫云環護,故取名曰 “ 紫凝山 ” ,天臺山方外志中又記為“ 紫凝峰 ” ,該地目前設有名曰 “ 紫凝 ” 的行政鄉。據筆者調查,該地原先僧、道兩教香火很旺,尤盛道教,祖輩上就有“ 千僧萬道 ” 之說。據此,在 “ 紫凝道人 ” 名前加 “ 天臺 ” 二字,并非空穴來風。但天臺紫凝道人是否為明天啟年間人,以及其俗名是否叫 “ 宗衡 ” ,目前尚無任何材料佐證。 關于易筋經的成書年代,史料中缺乏直接記載。然而,國家圖書館藏西諦本易筋經義中李靖 “ 序 ” 所云 “ 各逞己意,演而習之,竟趨旁徑,落于技藝 至今少林僧眾僅以角藝擅長,是得此徑之一斑也 ” ,透露出了有關其成書年代的重 要歷史信息。據史料可知,自少林寺建寺迄元代,并未有薪火代傳的習武活動,大概從明中期開始,少林寺才逐步成為天下的 “ 武中道場 ” ,以致有了 “ 夫今之武藝,天下莫不讓少林 ” 的美譽。 11西諦本云少林寺僧 “ 各逞己意,演而習之,竟趨旁徑,落于技藝 僅以角藝擅長 “ 云云,自然與這一時期少林寺以武名揚天下有關。如此,易筋經成書自然不會早于此前。因而,諸如健身氣功 易筋經一書中曾斷言的 “ 少林寺僧侶改編的易筋經不會晚于北宋 ” ,實為毫無史料支撐的臆測。 盡管自清晚期以來易筋經之名已廣為人知,但它的內容究 竟是什么,答案并不一致,有人認為是部 “ 導引養生專著 ” ,而有人則說它是 “ 武功秘笈 ” 。然而,就目前所掌握的易筋經文本來看,不同時期的易筋經文本,其內容也有所不同,總體上是一個逐步增演、不斷豐富的過程。此過程大致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明末至清嘉慶年間。就目前掌握的文本而言,這時期的易筋經全為抄本,如國家圖書館藏的晚明時期的西諦本易筋經義,臺灣中央圖書館藏的清初述古堂本易筋經,以及浙江省圖書館藏的嘉慶年間的浙圖本易筋經等。其中西諦本上、下二卷,共二十七則內容,述古堂本增加一則,為二 十八則,其數與清嘉慶學者周中孚在他的鄭堂讀書記中所提到的抄本易筋經義“ 其書凡二十八則 ” ,完全相同。浙圖本易筋經與前兩本稍有異,但出入不大。就內容而言,三份抄本基本可分三大部分:一是旨在強身延年的導引功法,二是旨在克敵制勝的武術功法,三是旨在可鏖戰求嗣的房中術。其中,歸屬第一部分的導引練氣功法占了很大比重,如在 “ 膜論 ” 中明確提出了 “ 修煉之功,以氣為主 ” 的觀點。其次,具體練功方法也有所介紹,如 “ 內壯論 ” 所云的 “ 須含其眼光,凝其耳韻,勻其鼻息,緘其舌氣,四肢不動,一念冥心,存想中處,先存后忘,漸漸至于 如如不動,是名曰守 ” ; “ 揉法 ” 中記有 “ 其則有三 ” 的自我按摩法;還有如 “ 日精月華 ” 中的 “ 宜初出時,登高默對,調勻鼻息,細吸光華,令滿口,閉息凝神,細細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宮,是為一咽 ” ,以及諸月行功法等,但無后來廣為人知的 “ 易筋經十二勢圖 ” 。 第二階段是從清道光至咸豐年間。此時期的易筋經多為刻本,如有道光三年( 1823)刊刻的傅金銓本易筋經,稍后的來章氏本易筋經,以及咸豐八年( 1858)吳縣人潘霨刊印的衛生要術等。在內容上,傅金銓本易筋經與西諦本與述古堂本基本無異,只是多出了托 名 “ 慧可 ”序的洗髓經。洗髓經在此前的諸本中均有提及,但未見內容,首載洗髓經,則是傅金銓本易筋經。來章氏本易筋經分上、下卷,未有具體的鐫刻年代,該本除了有洗髓經外,因第一次出現了 “ 易筋經十二勢圖 ” ,故唐豪在解放初期所寫的嵩山少林傳習的和匯輯的體操中認為是清 “ 道光年間出版 ” 。 12關于 “ 易筋經十二勢 ” ,章氏本清清楚楚記曰 “ 此功昉自釋門 ” ,故唐先生關于來章氏本刊印時間的判斷,并非毫無原由。除了 “ 易筋經十二勢圖 ” 外,來章氏本中還有不少內容為前代所無,如上卷中的 “ 搓膀腕法 ” 、 “ 撻煉手足 ” 、 “ 煉指法 ” 和下卷中的 “ 玉環穴說 ” 、“ 骨數 ” 、 “ 筋絡 ” 等。潘霨的衛生要術是一本記錄了諸如 “ 十二段錦 ” 、內功靜坐氣功圖說、易筋經及卻病延年法等多種功法的養生典籍。其中的 “ 十二段錦 ” 、“ 分行外功訣 ” 等取自乾隆年間的壽世傳真,而 “ 易筋經十二圖勢 ” ,則取自來章氏本易筋經。但是,有關其十二圖勢的來源,兩書不一:來章氏本中曰 “ 此功昉自釋門 ” ,而衛生要述則將此附會是 “ 達摩西來,傳少林寺 ” 。對于“ 十二圖勢 ” 的具體文字注解,兩者也存在有較大區別,來章氏本中有的圖勢有注,有的則無,而衛生要術則通 篇為或四、或五、或七言韻文,尤其在文末衛生要術增加了以下內容: “ 厥功維備,總考其法,圖成十二,誰實貽諸,五代之季,達摩西來,傳少林寺。有宋岳侯,更為鑒識,卻病延年,功無與類。 ” 據此,唐豪曾在舊中國體育史上附會的達摩文中提出: “ (易筋經)十二勢的附會達摩是從公元 1858 年開始的 ” ,也即由潘霨的衛生要術開始的。就來章氏本的“ 易筋經十二勢 ” 而言,不少動作應是在吸取了前代導引術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如其中的 “ 餓虎撲食勢 ” ,與陶弘景養性延命錄輯錄的 “ 五禽戲 ” 中 “ 四肢距(據)地 ” 的 “ 虎戲 ”非常相近;其 “ 打躬 勢 ” 在漢代的引書中有類似記錄:“ 兩手據地,前后足出入閒(間) ” , 13并與宋明時期站式八段錦中的 “ 雙手攀足 ” 十分相近;其 “ 三盤落地勢 ” 要求的 “ 睛瞪口裂 ” ,與養性延命錄 “ 五禽戲 鳥戲 ” 中的“ 揚眉鼓力 ” 可謂異曲同工。即便其 “ 十二 ” 之名,也很可能是受明清時期 “ 十二段錦 ” 、 “ 十二導引法 ” 的影響所致。 第三階段是從清光緒年間至近代。此時期較有代表性的易筋經文本有:王祖源光緒七年( 1881)在衛生要術基礎上刊印的內功圖說,光緒十年( 1884)重刻的易筋經義服氣圖說,光緒二十一年( 1895)周述官編印的 17 卷本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以及 1917 年由上海大聲書局出版的少林拳術精義、 1920 年席裕康的內外功圖說輯要等。其中的 17 卷本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因有“ 少林真本 ” 四字,故被收于 2000 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的少林武功醫宗秘笈之中。總體上,自來章氏本之后,易筋經基本沿著兩個內容體系發展。一個體系是在原來基礎上輯錄了更多的導引養生內容,如王祖源的內功圖說、易筋經義服氣圖說及周述官編印的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等。其中的易筋經義服氣圖說干脆將易筋經之內容 全部演編為導引養生,該書開宗明義以 “ 吞氣為行功最為緊要 ” ,通篇是六十四式導引圖勢。另一個體系是逐步突出易筋經武功方面的意蘊。如 1917 年出版的少林拳術精義,不僅把 “ 易筋經 ” 直接更名為 “ 少林拳術精義 ” ,而且其書中內容也有較大變動,增加了屬于排打功法類的 “ 打功 ”訓練,并將原屬房中術的 “ 下部行功法 ” 改名為 “ 鐵襠功 ” ,其目的為 “ 功足氣堅,雖曰隱處,亦不畏椎梃也 ” ,顯然在練功的價值取向上兩者發生了差異。從社會學角度分析,如果說易筋經的導引養生方面內容是以知識階層為主要群體,而武功方面內容,則長期來在廣大民 眾間產生了強烈文化影響,尤其被冠以 “ 少林 ” 名號后,這種影響就更為顯著,這對后來武俠小說將其作進一步的鋪張演義,提供了創作素材。 參考文獻 1高鶴亭主編 .中華古典氣功文庫,第 4 冊 M?郾北京出版社, 1991. 2王卜雄等 .中國氣功學術發展史,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