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稱論文]初中物理教學論文 運用科學探究方式 啟迪創新思維_第1頁
[職稱論文]初中物理教學論文 運用科學探究方式 啟迪創新思維_第2頁
[職稱論文]初中物理教學論文 運用科學探究方式 啟迪創新思維_第3頁
[職稱論文]初中物理教學論文 運用科學探究方式 啟迪創新思維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運用科學探究方式 啟迪創新思維 摘要:本文通過多普勒效應一節為例,設計探究性方案,讓學生自主思維、動手實驗,體驗探究過程的曲折和樂趣,發展其科學探究能力,增強他們的創新意識。 關鍵詞:科學探究 ;多普勒效應 ;創新思維 新課程標準指出:高中物理課程應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勇于實驗、勤于思考。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學習物理知識與技能,培養其科學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筆者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精心設計探究性課題,把學生置于開放、多元的學習環境中,確立 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增進獨立思考能力,啟迪創新思維。現在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物理 (人教版 )第二冊多普勒效應一節為例,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做法。 1 探究性學習的前期準備 先簡單介紹多普勒效應源于 1842 年奧地利物理學家多普勒帶著女兒在鐵道旁散步時,聽到火車汽笛聲音調變化,啟迪學生應留意生活中的物理知識,知道偉大的發現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 然后讓學生預習并自學本節的知識,以求對物理知識的大致認識,同時介紹一課外小制作,完成探究性活動的準備工作。 小制作叫 蟬 民間玩具 叫蟬是一種竹木制的民間玩具,由鳴蟬 (發音體 )、系線和甩棒構成,如圖 1 所示。轉動甩棒,使系線帶動鳴蟬做圓周運動,將聽到一陣陣音調起伏的鳴叫聲,類似蟬鳴。而且叫蟬以順時針、逆時針、低速和高速旋轉時能發出不同的蟬鳴聲。 制作方法取一小筒,用燒紅的細鐵釘在竹筒的低部戳穿一小孔,讓一細線穿孔系牢。再取一根筷子,在粗端刻一凹槽,在槽中熔入少許松香,細繩的另一端在凹槽中,可以自由轉動。用萬能膠粘一對透明薄絹作翅膀,稍加修飾,便成一叫蟬。甩動筷子,即能出音調起伏的鳴叫聲。 原因 解釋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叫蟬是由蟬體 (空腔、空腔底膜和系線組成。 甩棒使叫蟬作圓周運動時,系線被接緊,系線的一端在棒上的凹槽中轉動,由于有松香細末的參與,加大了系線與棒的摩擦,從而通過系線使得竹筒底膜發生振動,膜的振動又推動竹制空腔的空氣,產生共鳴,便聽到了聲音。 布置學生課外自己制作 “ 叫蟬 ” ,并啟迪:大家能不能設計方案探究多普勒效應呢 ? 2 探究性學習實施過程 學生制作完成后,到學校操場完成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先旋轉自己制作的鳴蟬,發現 “ 知知 ” 的聲音,不發聲的教師指導改進, 并讓學生匯報自己的探索設計方案。然后,確定以下探究方案 (學生興奮不已 ): 2 (把學生分成十組,選出叫聲較響的十個叫蟬做實驗。 )指導學生完成以下探索,研究在哪些條件下會發生多普勒效應 ?(或者讓學生做實驗并設計方案自主探索研究。 ) 第一種情況:一人在水平面內勻速率快速旋轉細線 (如圖 1),使叫蟬發聲,該組其他同學站在原地仔細聽,判斷音調是否變化,是否有多普勒效應發生 ?探究后,學生回答:有。 第二種情況:一人在水平面內勻速率快速旋轉細線 (如圖 1),使叫蟬發聲,該組的其他同學靠近或遠離叫蟬,判斷音調是 否變化,是否有多普勒效應發生 ?探究后,學生回答:有。效果比第一種情況更明顯。 第三種情況:一人在水平面內旋轉細線,使聲源 (叫蟬 )繞著人做勻速率圓周運動,此人在轉動軸心處傾聽,判斷音調是否變化,是否有多普勒效應發生 ?探究后,學生回答:有。 第四種情況:一人在水平面內旋轉較長的細線,使叫蟬做勻速率圓周運動,另一人隨著叫蟬一起運動,此人、叫蟬和圓心始終三點共線 (如圖 2),該人判斷音調是否變化,是否有多普勒效應發生 ?探究后,學生回答:有。 第五種情況:讓每組學生拿出事先帶來的小錄音機,并用粉筆在操場上畫出標準圓圈,錄音機的喇叭口放在圓心處,使其口朝上放出某一音調的音,每人沿著圓圈做圓周運動,判斷音調是否變化,是否有多普勒效應發生 ?探究后,學生回答:無。每組學生都積極主動地進行實驗,認真感知、分析,沉浸在探究的愉悅之中,在愉快中進行學習。等幾組實驗都完成后,分別讓他們匯報究結果,從而可以培養學生的信息收集處理能力、語言交流表達能力、團隊協調合作能力等等。最后,下課鈴響以后,學生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操場。 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現象呢 ?讓我們一 起仔細探討一下: 設觀察者相對于均勻介質不動,而波源運動 (就像我們站在鐵道旁聽駛來、駛去的火車的汽笛聲 ),這時波源發出的波,其波面,如圖 3 所示。當波源向右運動時,觀察者不動,波源由 S1 運動到 S2,波源右方的波面變得密集,波長變化,左方的波面變得稀疏,波長變長,但波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并沒有改變。觀察者在波源右側時,在單位時間內接收到的完全波的個數增多,觀測頻率增大,音調變高。同理,觀察者在波源左側時,其觀測頻率減小,音調變低。 第一種情況:當觀測者站著不動時,叫蟬轉過去,屬于遠離觀測者,人站在前面 單位時間內接收到的完全波的個數減少,觀測頻率小于波源頻率,故音調變低 ;反之,叫蟬轉過來屬于靠近觀測者,故音調變高。 3 第二種情況也是如此,只不過觀測者還在做靠近或遠離運動,使觀測者單位時間內接收到的完全波的個數更多或更少,效果更為明顯。 第三種情:當波源 (叫蟬 )繞著圓心 (人 )做勻速率圓周運動時,沿圓 O 的法向波面發生了變化,如圖 4 所示,使人耳單位時間內接收到的完全波的個數發生了變化,故音調發生了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波源與觀察者之間既沒有靠近,也沒有遠離,卻有多普勒效應發生。 第四種情況:人隨著叫蟬沿圓 O 的切向一起前進,勻速率旋轉的叫蟬所形成的波面,如圖 5 所示。在圓的法線方向,人始終與波源 S 的間距不變 (人、叫蟬和圓心始終三點共線 ),沿圓的法線方向波面發生了變化,故人單位時間內接收到的完全波的個數發生了變化,會發生多普勒效應。 第五種情況:人在其中的一個波面上繞著波源做圓周運動,人耳單位時間內接收到的完全波的個數并沒有改變,故不會發生多普勒效應。 3 探究性學習成果,對課本知識的創新拓展 該探究性實驗,拓寬了學生的思路,啟迪了創新思維。課本上只描述 源與觀察者相對運 4 動中的相互靠近或遠離會產生多普勒效應。通過探究性學習,同學們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波源和觀察者即使沒有靠近或遠離,也會有多普勒效應發生。如第三、四種情況。即使有相對運動,也不一定有多普勒效應發生,如第五種情況。所以教科書最好略作修改,最好多定性探討一些其他情況,以豐富學生對多普勒效應的深入認識。 4 探究性學習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們提出一些新的問題 學生通過實驗探究,興趣大增,思維的閘門打開,提出一系列新的問題: 人耳聽到警車發出的 “ 哇嗚、哇嗚 ” 的報警聲是否屬于 多普勒效應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