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能力素質體系的重建_第1頁
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能力素質體系的重建_第2頁
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能力素質體系的重建_第3頁
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能力素質體系的重建_第4頁
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能力素質體系的重建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 13卷 現代教育技術 Vol. 13 2003年第 1期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No. 1 2003 收稿日期: 2002年 7月 15日 32 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能力素質體系的重建 信息時代教育技術學專業課程體系研究(一) 楊果仁 四川宜賓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 宜賓 644007 【 摘要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教育技術學專業原有的人才培養能力素質指標體系已不適應信息社會對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的需求,必須從人文素質、理論素質、應用素質、創新素質四方面重新構建具有時代性、前瞻性、靈活性的能力素質體系,培養大量適應信息社會需求的教育技術專門人才,為教育現代化鋪平道路。 【 關鍵詞 】 信息時代,信息技術,教育技術,教育技術學,能力素質 【 中圖分類 號 】 G40-057 【 文獻標識碼 】 A 【 論文編號 】 1009 8097( 2003) 01 0032 06 一、引言 隨著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以此為基礎的信息技術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教育信息化已是擺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在眉睫的大事。作為專門培養研究教育理論、教育手段、教育資源合理配置的教育技術學專業,在這場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的教育革命浪潮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經廣泛調查、研究表明,高等院校的教育技術學專業的課程體系都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仍然沿用老的課程架構 模式:將部分學科的部分課程進行組合,形成所謂的綜合類學科,而整個學科專業的培養目標、學生能力、素質要求并不明確。造成學生什么都在學,什么都沒有學好。 其次,教育技術學的本身含義是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運用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手段,針對具體的教學對象,對其教育資源、教育過程、教學內容、教學環境等進行合理的系統設計配置,以取得最優的教學效果與教學效益,從而體現出整體設計的思想。而普遍的現象是在對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學生進行培養的過程中,只注重了現代教育理論中的媒體理論的講述、灌輸和媒體手段的運用、媒體技術的培養, 缺乏針對具體學科教學能力的研究。也即缺乏對課程教學技術的研究與培養、缺乏對教育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應用。 其三,在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建設過程中,忽視了專業學科特色的建設,以致于讓很多人認為教育技術就是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教育技術學專業就是計算機專業,使教育技術學從一級學科,降為二級學科,再從二級學科降了另一二級學科的衍生學科。這樣是不利于整個教育技術專門人才的培養與教育技術的推廣。因此,必須通過具有特色的學科課程建設,凸現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的不可替代性。 針對此狀況,我們專門成立了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教育技術學 專業課程體系研究科研課題小組,對信息技術條件下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培養目標、能力素質要求、理論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環節、創新教學體系、專業運作模式等方面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經過全面深入細致的討論,形成一致意見: 首先重建了教育技術學專業的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建立起與教育學科、自然學科、技術學科、人文學科具有緊密聯系,同時又較為獨立的理論體系的應用類學科課程體系(包括理論課程體系和與之配套的實踐課程體系)全面提高學生的能力。 其次,通過課程體系研究,理順教育技術學與教育學科、電子技術學、計算機技術學、信息技 術學等的相互關系,在更廣的范圍內實現多門學科的資源互用,優勢互補,人才互通,信息互流的良好系科發展局面,推動了應用型學科的發展。并利用應用型學科的優勢,組建了我校的“學習資源中心”,使我校的現代化教育、教學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由于此課題涉及面廣,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很多,因此分若干專題進行論述。本文中主要論述教育技術學專業在信息時代的能力素質要求及重建策略。 二、信息時代對教育技術專門人才能力素質的基本要求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信息技術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信息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方興未艾,教育正處于 向信息社會教育轉化的轉型期。信息技術正在構造一個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虛擬化有機結合的教育環境,一座無限開放的自由學習平臺得以嶄新架構,所有的教育資源將得到有效溝通,新的教育教學規律將要在這個平臺上產生并得以運行。因此,在信息技術環境中,不僅需要人們掌握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更需要用先進的教育技術理念去重新審視和指導信息技術環境下教育教學活動的各個領域和環節。既要培養出能夠滿 33 足工業化社會需求的知識型和知識應用型人才,又要造就信息時代所需的高素質創新型教育技術人才。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提高教育技術,完善和充實 教育技術學,利用教育技術學對專業人才培養的突出作用,培養大量具有現代信息素質的教育技術學專門人才,迎接教育技術面臨的極大的機遇與挑戰,才能擔當教育現代化的排頭兵,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 促進教育的現代化進程。 (一)技術文化占主流 在信息時代,一個不懂信息技術工具和手段的人是無法有效完成教育教學信息的傳遞和表達。因此,在目前,學習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就成為信息時代的主要學習特征。人們更多地關注如何熟練地使用計算機進行各種工具軟件的操作、使用什么樣的集成軟件完成多種媒體的有機綜合、怎樣編輯網頁構建網 站將信息傳遞。很少考慮技術基礎之上的文化層面的內容。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絕大多數人將花大量的時間停留在技術的層面上學習。衍生出的技術文化將會成為我們教與學的重點,也成為專業人才能力素質培養的重點。因此對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數字應用技術能力素質的要求必須加強。 (二)建構主義成主體 作為主觀主義范疇的建構主義將認知的重點放在認知的主體 人上,強調主體(人)在認知過程中的主動建構性,強調對任何事物的認知都與主體有關,認知過程充滿了主體積極的意義建構、知識建構和能力建構,而不過多注重研究知識內容本身的客觀性問題 。而這一特性恰與信息時代信息傳播的平臺 網絡文化密切相關。在網絡環境中,有著豐富多樣的信息建構方式、有著各種各樣提高技術水準的應用型網站、有著開闊知識視野的交流途徑。因此很多人士對網絡的神奇魅力倍加贊賞,認為只要通過網絡這個信息化平臺,就能獲得想要的各種知識,了解到各種建構知識體系的方法,能夠組織起自己的知識網絡,形成較強的網絡生存能力,充分展現人的創造才能,體驗自身建構獲得成功的喜悅。所以,以網絡為主體的信息時代,更好地凸現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充分體現了建構主義以人為本、以人為主的知識論觀點。建構主義成為 信息時代的主流知識論。因此必須強化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對建構主義理論的學習、研究與提高,使學生成為樂于主動建構知識、能力體系的專業人才,適應信息時代飛速發展的要求。 (三)信息處理是關鍵 雖然教育技術學是依據教育科學理論,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領域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成果,開發人及人以外的學習資源,優化教學過程,以求達到最優化教學效果的知識范疇體系 1,但其實質仍然是一個研究教育教學信息如何有效收集、存儲、傳播、表達等的信息處理的技術范疇體系。我們使用硬件媒體、構建軟件媒體、組建媒體環境,都圍繞怎樣將教育教學信息進行 最優化表達、高效接收認可的問題展開。在這一過程中,教育技術的關鍵仍然是信息處理,只不過在信息時代,我們的信息處理方式插上了數字化的翅膀,實現了非線性的信息處理方式,更加有利于知識的傳播、表達和接收。所以對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的能力素質要求最關鍵的信息處理(信息收集、歸類、分析、存儲、傳播、接收)的能力和素質。要強化對專業人才的信息處理能力和素質的要求。 (四)教學平臺網絡化 中國電教經過漫長的 50年發展,駛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認真追述電教發展研究的過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電教經歷了媒體論、過程論、綜合論 、環境論。教學平臺的網絡化再一次凸現教學環境建設的重要性。網絡技術已經引起目前教育系統的重組和社會教育資源的重新分配。學校除大力應用網絡技術,建立校園網甚至網上學校外,還要廣泛普及網絡知識,掌握網絡技術,學習網絡文化,構建能進行終生學習的網絡教育環境?!肮I時代我們走向學校,而在信息時代,學校將走向我們”。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網上教育與學校教育一樣將會成為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對網絡化教育教學平臺構建、運用、研究的能力素質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 (五)教學手段多樣化 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的出現,極 大地豐富了信息表達的方式。網絡化的多媒體教學形式不僅保留了廣播電視教學的全部優點,而且利用影視和多媒體技術,既能見到原子、分子結構、生物細胞、基因等微觀世界,也能見到宇宙、大洋、原子彈爆炸等宏觀過程,不僅能在較短時間內,傳授更大的信息量等等,而且還能增添新的特色,如實現教學雙向互動,使教學過程更加生動形象。多樣化的媒體由僅僅作為教師演示和講解用的輔助工具轉變為指導學生學習、交流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媒體不應是傳遞教學刺激的載體,而應是教師創設情景、激發和維持學生動機、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探索知識、延伸自己 潛能的工具。因此,加大數字化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影像媒體知識的學習、制作、運用和綜合成為信息時代必須要解決的課題。數字媒體替換傳統媒體的制作運用能力和素質成為構建信息時代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的重要組成部 34 分。 三、教育技術學專業培養人才的信息技術特征 (一)變傳統電教手段為數字化電教手段 也就是由單一媒體手段變為計算機集成的數字化多媒體手段。傳統電教媒體由于各種限制,不能在構建獨立的教育教學環境上做出更大的貢獻,無法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數字化媒體及相關技術的出現,為這一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在信息時代,要廣泛采用多媒體信息集成技術,創設和展示具有濃厚文化氣息的情境,增強學生的人文素質,提高學生的求異和洞察能力,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活動。也就是通過大量數字化技術手段的運用,構建對學生個人有意義的或有關的問題,增強學習的現實性。通過構建與所教的課程相關的事實性、意境性、示范性、原理性和探究性的情境,創設生動的網絡社會文化、虛擬的自然情境,讓學生通過接近真實生活環境的現象、問題的觀察、思考、比較、分辨,從而理解是什么,幫助學生思考“為什么?”。只有在這種數字化的教育教學環境中,學生才能自主地比較事物的 相似性和特異性,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系,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二)變線性信息傳播為非線性信息傳播 信息時代,信息的來源多樣化,不可能再大量采用線性、單向的信息組織方式進行信息收集、存儲、傳播、知識傳授、能力訓練。信息量的急劇膨脹也使單向結構的一維知識組織方式顯得極為蒼白,急需新的信息組織形式。超文本、超級鏈接技術的出現,使信息組織的多向化、網絡化、多維化變為可能。信息非線性組織、傳播形式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信息的密度,適應了社會飛速發展的現實。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也必須學會多向收集信息、多向處理信息、多向傳播信 息和表達信息。 (三)變單一媒體傳播為多媒體綜合傳播 瞬息萬變的世界已無法用單一媒體表達其全部內涵。對一個信息的處理,也更需要多種感官的刺激。計算機多媒體綜合傳播已勢在必然。利用多媒體內容的多樣性和綜合性,技術手段的交互性和控制性,可以充分調動學習者探求知識的積極性。獲得知識學習成功的喜悅。因此,在信息時代,有機掌握、綜合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就成為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重要能力素質的標識。 (四)變教師為主的知識構建為學生為主的環境構建 在信息時代,教師應當會從傳播知識的繁重任務中解脫出來,由原來的處于中心地位 的知識權威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合作伙伴、設計者、開發者、社會文化的詮釋者、教育的研究者,更多關注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和開發。特別在網絡環境中,教師更主要地是專注于對信息教學系統的設計、監控、研究和評價。在信息技術的環境中,學生應該被看作為待點燃的火把,學生地位應該由被動的知識容器和知識受體轉變為知識的主宰、學習的主體,成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知識的積極建構者。學生通過與學習環境進行交互從而完成知識建構,這種建構無法由他人來替代。教學不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教學由向學生傳遞知識轉變為發展學生 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主體性、個性、創造性和實踐能力。因此,在信息時代,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的職能由傳統教學中的實施者轉變為知識建構的組織者和管理者,更重要的工作是內容的組織、環境的創建,而不再是信息傳播的實施者。要更多地研究如何組織更好的知識、更好地組織知識、更好地創建環境、創建更好的環境。 四、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須重新定位 通過近 4 年的廣泛了解、資料收集,得到的信息無一不表明:很多設有教育技術學專業的院校在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上都很保守,沒有很好地體現人才培養的時代性、前瞻性和靈活性 。 (一)人才培養的目標必須體現時代性 一個專業能否很好地生存,得到學生、家長和社會的廣泛認可,就是看這個專業畢業的學生的就業情況,就業后的工作情況。如果在大學所學的知識、形成的能力和素質不能適應時代飛速發展的要求,這樣的人才是不受歡迎的,更談不上普及教育技術和推動教育發展。只有準確把握時代需求,密切關注教育發展趨勢,緊緊抓住該專業的適應性、師范性、應用性特點,適時變更并找準專業與社會的切入點,縮短供求差距,體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時代性,培養出高質量的專業人才才能得到保證。 (二)人才就業的市場必須體現前瞻性 到目前為止,還有不少院校該專業的教師認為:我們培養的專業人才是從事教育的,要占領廣大城市和農村的中、小學校的教育市場。要盡量考慮到去條件較差的地方開展教育技術工作的可能性,大力培養學生常規電教技能,從而忽視了更加先進,切合時代需求的現代教育技術專業技術的學習提高。沒有充分意識到我國推進中小學校信息化建設、校校通工程的巨大力度,沒有意識到國家經濟發展的強勁勢頭。導致在這種就業市場觀念指導下的畢業生剛走上工作崗位就面臨著被淘汰的尷尬局面。因此,對于人才就業市場的層次應該從好處著想,從高層次入手,對市場的人才需求 應有前瞻性,充分預計技術發展、經濟改善、環境改觀的可能性。 35 (三)人才能力的變通必須體現靈活性 對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的能力和素質的要求,應更多考慮根據社會需求,如何設置由少數幾門課程就可以有效構建適應社會需要的技能。在能力素質體系中應該體現出動態的觀念、靈活的制度、方便的調控。用不同的專業方向體現人才能力需求的靈活性。 五、常規電教時代的能力素質體系的缺陷 1999年,我們通過對四川 200多所電化教育開展情況比較好的學校調查,提出了當時處于媒體觀、過程論思想下的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能力素質體系結構 。 具體目標是:面向 21世紀,主動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需要,培養熱愛和忠誠教育事業,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懂得教育技術基礎理論、掌握教育技術基本技能的積極從事電化教學、開展電教活動、善于在中學推動電化教育工作的中級學校(中學、中師、中專、職中)所需的電教教師和影視工程中級技術人員。 具體能力素質體系是: (一)學科基本知識 1、了解教育技術的發展歷史及其理論基礎、了解教育技術的范疇、研究對象和學科體系。 2、了解教學設計的意義及其與教育技術的關系、了解教學設計的基本指導思想、基 本概念和主要的理論基礎。 3、了解教育哲學的理論知識、了解教育學、教學理論、學習理論的基礎知識。 4、了解教育心理學的理論知識、管理學的基礎知識。 5、了解傳播學的理論知識、遠程教育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規律。 6、了解計算機輔助教育的基本理論和概念。 7、了解媒體在傳播中的地位和價值以及同認知的關系。 8、了解開路、閉路電視系統的教育價值及如何在教育中應用。 9、了解遠程開放教育在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和終生教育中的作用。 10、了解教育技術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與教育改革之間的關系。 11、知道教育技術解決 教育、教學問題的基本思想和實踐方法。 12、熟悉有關美學的知識。 13、掌握教學設計解決問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4、掌握制作幻燈片、投影片的技術知識。 15、掌握制作錄音帶的技術知識。 16、掌握制作電視節目的技術知識。 17、掌握多媒體技術的知識。 18、掌握有關網絡的知識。 (二)維護維修技能 1、能維修硬件設備和器材。 2、能維護閉路電視教學系統。 3、能維護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 4、能維護遠程教育系統(衛星地面接收設施)。 (三)設計制作技能 1、能根據教學需要設計并制作幻燈片、投影片、錄音帶。 2、能根據教學需要設計并制作電視教學節目(編寫腳本、攝像、編導)。 3、能根據教學需要設計并制作多媒體教學軟件(編寫腳本,編程實現)。 4、能根據教學需要研制一些特定的硬件設備、實驗教學系統。 5、能在考慮實際條件的基礎上根據需要配置硬件設備和器材。 6、能根據需要構造教學系統(語言實驗室,電視教學、網絡教學系統)。 (四)組織管理技能 1、能制定出實驗室教學系統的管理制度并執行。 2、能監督管理軟件開發項目的順利進行。 3、能制定各種媒體的教材、教學軟件和資料的貯藏與管理制度并實施。 (五)選擇評價技能 1、能運用科學的評價方法對開發出來的教學軟件進行評價。 2、能根據教學或培訓需要收集、保存各種音像、文字資料、教學軟件。 3、能根據教學需要選擇使用媒體和教學軟件。 4、能根據教學需要指導學生使用多媒體教學網絡資源。 5、能根據教學效果,評價教學軟件,總結媒體的使用效果。 6、能利用計算機技術手段處理教育信息。 7、能在分析學習環境、學習者特征和學習任務的基礎上編寫測驗項目。 8、能應用課堂分析技術分析師生之間的相互作用,促進教學經驗總結。 (六)教學設計技能 1、能根據教學需求設計一門課程的目標。 2、能 根據教學需求設計一個教學單元的目標。 3、能根據教學需求設計一堂課的學習目標。 4、能利用有限的學習資源,設計學習環境,優 36 化學習過程。 5、能根據實際的學習環境設計相應的教學模式。 6、能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相應的教學策略。 7、能進行有關課程開發的分析和設計。 8、能將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應用于教學設計的實踐中去。 以上的培養目標和能力素質體系,是適合當時中國中小學校對電教專門人才能力素質要求的實際情況,著重體現了媒體設計、媒體運用的電教理念,體現了過程論的思想。但整體能力素質體系的模型、邏輯結構關系不突出, 特別是對數字化媒體的知識和能力要求不夠,對媒體綜合運用以及構建學生自主學習的網絡化平臺方面考慮不夠。將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主要定位于實踐應用型、教輔管理型,培養的專業人才未能直面教學、承擔直接將教育技術的先進理論、技術、方法用于一線的教學實踐,未能體現教育技術的發展性、動態性和研究性,因此不能很好適應社會的飛速發展對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的更高要求。不能更好地占領教育教學改革的制高點。 六、重建信息時代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能力素質體系 由于計算機網絡技術、數字視頻技術、視音頻壓縮技術、光纖通信技術、有線電視雙向傳輸 技術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在教育領域的廣泛運用,以及電視制作設備的數字化,對教育技術專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視教材制作設備數字化,要求教育技術專業人員具備較高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和應用水平。數字視頻技術、計算機視音頻處理技術引起了電視節目制作設備和編輯手段、編導思路的重大變革,非線性編輯系統、影視制作工作站、數字化攝錄設備及計算機播出系統在電視教材中的運用,使電視和計算機這兩大媒體在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分化發展后,開始趨向融合,并正在呈現出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發展趨勢。因此對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的計算機操作能力 、專業知識、業務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多媒體教學和網上教學等新的教學模式的出現,要求教育技術專業人員有較強的綜合素質。 因此,在重新審視技術進步、信息時代的全面到來的現實基礎之后,通過廣泛的調查,我們的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更加具有時代性、前瞻性、靈活性。 具體內容是:精通教育理論,熟悉教學規律;構建教育技術學的思想、知識和技能體系,掌握解決和處理教育教學中技術性問題的方法;能利用各種教學開發軟件設計和開發多媒體教學軟件,具備教學軟件開發能力;能根據教學需要設計多媒體教室和進行校園網組網、管理和維護 ,具備教學環境設計能力;掌握網上教學和現代遠程教學的規律、方法和手段,具備教學系統開發的能力;根據時代科學技術水平,學習和掌握以社會主流技術構建的物化平臺的操作和應用技術;具備較強的學術科研和從事教學實驗研究能力等。學生畢業后,可從事電子出版部門、信息技術公司、電視臺、高校電教中心、省市各級的電化教育機構、普教的教育技術工作。 要架構出具有時代特色的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能力素質體系,必須結合社會需求、從教育技術的概念出發。 教育技術自誕生到現在,理論與實踐都有相當成熟的積淀。影響巨大,認同度很高的定義是AECT1994 年的定義:教育技術是關于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與評價的理論與實踐。該定義既指出了教育技術的學科性質(是一門綜合性、交叉性科學),又指出了教育技術的理論基礎(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傳播理論、電子理論、美學理論以及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等)、技能要求(媒體技術、傳播技術、系統設計技術、環境配置技術、設計技術、應用技術、管理技術、評價技術等)、研究領域(學科理論基礎研究、資源研究、過程研究、績效研究等)。 作為培養教育技術專門人才的教育技術學專業,其專門人才的能力素質體系就是緊緊圍繞如 何體現學科特點、滿足社會需求、促進人的發展三個方面進行架構。 因此,我們從能力素質體系的總體特征、結構模型、邏輯體系三個方面來把握信息時代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的能力素質體系。 (一)能力素質體系的總體特征 通過教育技術學專業的系統學習,具有扎實的教育理論基礎、深厚的文學藝術基礎、精湛的媒體技術功底、嫻熟的教學設計能力。 (二)能力素質體系的結構模型:如圖 1所示 圖 1 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能力素質體系的結構模型 社會需求 學科基本知識要求 人文理論素養 媒體技術素質 應用研究創新 學科能力素質體系 37 ( 三 ) 能力素質系的邏輯架構:見圖 2 圖 2 能力素質體系的邏輯架構 七、結束語 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的能力素質體系構建,關系到教育技術的人才培養、理論建設和實踐開展的水平。我們必須從教育資源的設計與開發、教育資源的管理和利用、教育過程的設計與開發、開展教育研究等多個層面出發,才能構建具有時代性、前瞻性、靈活性的綜合能力素質體系。為教育現代化做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 馮秀琪教育技術學科建設任重而道遠 J電化教育研究, 2002,( 6) To Reconstruct Evaluation System for Professionals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es on the Curriculu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ajor in the Information Era (Part One) Yang Guoren Abstract: In the information era, the original evaluation on professional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outdated. In order to cultivate qualified professionals, an updated, durable and flexible evaluation system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The new system should evaluate professionals humanism performance, academic accomplishment, implementation and creativity. In this way the new evaluation syste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