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中的除草處理的方法.doc_第1頁
有機農業中的除草處理的方法.doc_第2頁
有機農業中的除草處理的方法.doc_第3頁
有機農業中的除草處理的方法.doc_第4頁
有機農業中的除草處理的方法.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有機農業中的雜草處理美國農業研究中心的科學家,發現侵染蒼耳、曼陀羅等雜草根部的某些細菌能起到除草的效果。細菌在雜草根部細胞壁的縫隙中繁殖。這些細菌分解雜草根部細胞壁或將毒素傳遞至雜草葉中,減少葉綠素的合成,此外,還會干擾雜草激素的平衡,使雜草對干旱、病害等更敏感。專家們還發現一些根部細菌能使雜草種子腐爛。科學家篩選出這些細菌,經過大量繁殖,噴灑在田里,7天至10天之后,雜草全部死亡。有機蔬菜雜草防治技術。 因為不能使用除草劑,一般采用人工或機械方法除草,利用黑色地膜覆蓋,抑制毀草生長。提倡合理的水旱輪作,對某些水生有機蔬菜要以采用在水田中養殖魚類的方法減少毀草生長。另外,在使用含有雜草的有機肥料時需使其完全腐熟。雜草的處理:用預離栽培技術來防治,限制生長(例如:合理的輪作、種植綠肥、平衡施肥管理等),使用物理除草方法,禁止使用除草劑,生長刺激劑。EM有效微生物技術,能夠很好地克服今天農業系統存在的問題。可以說,由這項技術所產生的原則是糧食生產和環境保護的基礎。這項技術的基本理論就是在自然界建立一個沒有污染的能量平衡,真正地實現有機農業的有效運作和實現。雖然任何存在的物質都會變老而不會再生是自然界的一個原則,但也有可更新的原則,根據這個原則,有害物質可分解成有用物質。開始于無機物質的地球之所以能夠保留如此多的生命,就是因為它包含的系統和過程能夠把有害物質轉變成無害物質,作為自我增加的能源用于自我維持的結果。根據我們在作物上已經進行的EM有效微生物應用試驗,發現由于土壤條件和使用方法不同,微生物作用的差異很大。尤其是我們發現發酵型和合成型微生物共存于土壤中時,能有效抑制施入土壤中新鮮有機物熱量和氣體的產生,對作物生長和產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影響和促進。如果新鮮有機物施入含有腐敗微生物的土壤,就會產生有害氣體和熱量,對作物生長不利;但是我們也觀察到,如果土壤中的微生物是發酵型的占主導地位的話,施入土壤中的有機物將會變成對作物有用的氨基酸和糖類(碳水化合物),并可作為有機能源而循環。與此相類似的,在我們的生活中十分常見的例子很多,如利用發酵過程生產醬(大豆醬)、醬油、發酵飼料、釀酒等。這些和腐敗過程不同,在發酵過程中有機物通過分解轉化成水溶性物質,蛋白質轉化成氨基酸,而淀粉、纖維素、木質素轉化成糖類,等等。腐敗型的土壤中,有機質以熱和氣體的形式向大氣中釋放能量,引起污染,然后被分解成無機物質,使土壤有機質回到低水平的平衡;而發酵型的土壤中,有機質可以以水溶性能量(物質)而貯存,作為有機能為作物所利用,不產生氣體和熱量,不造成污染。由于植物固定的能量在這一過程中被再利用時,不轉化成CO2和水。作為一種技術這個過程能夠起到抑制由于CO2和熱造成的能量損失和環境污染的作用;或者說一個能重新獲得能量的技術,也就是說地球通過農業生產貯存糧食而重新獲得能量。既然大多數固定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都能夠在此過程中被再利用,那么如果世界人口的增長速度不再增加的話,糧食短缺就不會發生。如果土壤變成發酵型和合成型土壤,發酵型微生物和合成型微生物共存其中,不僅能使有機物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土壤本身的肥力增加。由于在自然過程中,此種土壤產生的光合作用和發酵作用能夠轉化有害物質,所以腐敗的分解者和病菌本身就無法保存自己。農業必須和病、蟲、害作斗爭。加強土壤的抑病能力建立發酵型和合成型土壤,就會阻擋病蟲害的侵襲,事實證明這一原則也可以用來防除農田雜草。除草劑在土壤中產生極有害的影響,如污染環境和破壞活的微生物層,但是由于除草劑可節省大量勞動,至今仍被大量應用,因此,可以說它是個“不能甩掉的魔鬼”。如果把發酵型和合成型微生物引入土壤,可以打破雜草種子的休眠,使曾經是雜草叢生的農田中的雜草同時像草坪一樣發芽生長,然后用拖拉機進行耕翻使其埋入土壤就很難再生長了。在稻田中使用這種方法控制雜草比除草劑更有效。至于多年生的雜草和球莖植物,當耕翻時它們根部受傷并露在地表,而它們的莖葉被同時翻入土壤,由于水解作用而轉變成肥料。這樣我們又不能不感謝雜草了,因為它提供了有機質的來源,如果和綠肥種植結合,土壤培肥就很容易做到。雜草與作物爭奪養分、光線和空間,如何清雜草是農業生產的一大難題。常規農業已普遍使用除草劑清除雜草,而有機農業則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農用化學品,因此如何控制雜草是有機農業生產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1、雜草的一般特征 雜草是指那些非作物植物或生長在不希望他們生長的地方的植物1。他們往往較作物植物更易適應不良的環境條件,更易在田地中生長。在生態上雜草具備以下一些特性:雜草的發生是以群體的方式出現,很少只有一種雜草單獨產生,這使雜草能更加有效地利用可獲得性資源;雜草間的競爭可引起種群結構的變化,即人為地控制某種雜草可能使另一種雜草變為優勢種,如在田間使用對單子葉雜草有殺傷能力的除草劑很可能助長雙子葉雜草的生長;雜草具有高遺傳變異性,能迅速適應不利的環境條件;許多雜草生長迅速,種子產生量大再生能力強;雜草種子往往具有傳播輔助器官,如刺、絨毛,羽翅等,可遠距離傳播;有的雜草種子存活期長,深埋土中也可長時間保持活力;雜草一般較作物具更強的抗病能力,較作物有更強的競爭優勢。因此,雜草一直被認為是作物生產的大敵,尤其是那些與作物生長周期同步并能很好地適應此種作物耕作方式的雜草,如水稻生產中的稗草、小麥生產中的黑麥草、草幕生產中的看麥娘等。如果不及時清除則會導致減產,甚至作物全被雜草取代。因此人們普遍以敵對的態度對待雜草,生產的除草劑也盡可能殺滅所有的雜草,但結果往往事與愿違,除草劑不僅增加了雜草的抗性,而且影響某些作物的生長,污染了環境,所以,要成功控制雜草必須改變策略以及對待雜草的觀念。2、有機農業的雜草觀 有機農業生產禁止使用化學除草劑控制雜草,其對待雜草的基本觀點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干擾農業生產行為的雜草確實有多方面的危害。他們與作物爭奪空間、光線、養分與水分,有些雜草與作物生長習性相似,若不去除會嚴重影響作物生長;作物生長收獲后,雜草可成為病蟲的替代寄主,雜草種子混人作物中也影響產品的質量;有時作物地周圍的雜草為害蟲爆發提供了先決條件。對上述雜草應予以清除,但必須采用非化學方法進行控制,以免損害土壤與作物,且低密度的雜草是可以容忍的。 第二,雜草還可指示土壤結構與營養狀況出現的問題。一些有害雜草或雜草的聚集顯示田間有機物腐化過程的不適當或腐化不完全,一些雜草的出現則指示土壤有酸化現象,施用石灰可控制這類雜草的生長。 第三,某些雜草在維持土壤肥力、減少土壤侵蝕、提高土壤生物活性、控制害蟲、提供牲畜營養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這類雜草應得到保護。許多農民在休耕期允許雜草旺長,就是因為雜草可保護土壤、防止養分流失,起到綠肥的作用。 第四,控制雜草不能全部清除。全部清除既減少了田間生物多樣性也忽視了雜草的益處,雜草控制要以能達到與作物間協調平衡為度。低水平的雜草不會對作物造成經濟威脅,低于經濟閡值的雜草沒有必要控制。3、主要控制手段 從有機農業的雜草觀可知,有機農業充分考慮雜草的利弊,控制雜草的中心方法是調控作物與雜草的關系,創造有利于作物而不利于雜草的環境條件,使作物生長超過雜草生長2。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控制手段。 第一,防止雜草種子的傳播。播種前清除作物種子中夾雜的雜草種子,使用的有機肥必須充分腐熟。 第二,作物種植前清除雜草。在作物播種、移栽前對田塊進行翻耕、灌溉使雜草萌芽,然后再翻耕一次,清除萌發的雜草;作物生長過程通過灌溉管理防草,如在水稻生長早期保持淹水3cm,生長后期淹水10cm可控制大多數雜草的生長。 第三,利用太陽能除草。采用透明塑料薄膜在晴天覆蓋潮濕田塊1周以上,使溫度超過65,以殺死雜草種子、減少雜草數量,同時也可殺死一些病原菌。有人在小面積地塊用透鏡聚光照射,幾秒內溫度升高至290,可殺滅幾乎所有的雜草種子。 第四,改進播種、栽培技術。如增大播種率、縮小作物行距,對難萌發作物改直播為移栽等,使作物迅速占領生長空間,減少雜草對營養、水分、光線的獲取,抑制雜草的生長。 第五,應用覆蓋物控制雜草、保護土壤。用黑薄膜、作物秸稈、樹皮等進行覆蓋,阻擋光線透人,抑制雜草萌發;在果園與行栽作物地種植活的覆蓋作物(如玉米地超量播種三葉草)也可抑制雜草生長;在水稻田放養紅萍既可起到固氮培肥作用,又能抑制雜草生長。 第六,適時進行機械與人工除草,尤其在作物生長早期。作物生長早期比較脆弱,不能形成對雜草的競爭優勢,且雜草生長早期為主要養分吸收期,對養分的吸收效率較作物高,若不清除則會影響作物生長。如水稻秧苗移栽后20d一30d對雜草最敏感,若不及時除草,則損失很大。實踐表明,除草越晚,所需勞力越多,對作物造成的影響也越大。除草時機也要準確把握,即選擇盡可能多的雜草種類萌發而不威脅作物時為最佳除草期,這樣可降低除草次數。歐美國家大規模有機種植主要采用機械除草,農民大多擁有多種大型的除草機械。 第七,作物輪作減少雜草生長。連作使那些與作物生長相伴隨的雜草群體越來越大,而輪作由于不同作物的耕作方式不同,作物的生長習性也不同,不利于雜草體系的建立。一般可一年生作物和多年生作物輪作,生長稠密、郁閉度高的作物與生長稀疏、郁閉度低的作物輪作。另外,在輪作計劃中應安排種植綠肥,如首楷、三葉草、黑麥草、大麥等,抑制雜草萌發,并可減少下季作物雜草數量 第八,生物防治控制雜草。目前昆蟲除草應用不多,但真菌除草劑應用較廣泛,如利用已商業化生產的棕桐疫霉防治柑桔園中的莫倫藤、盤長抱狀刺盤抱防治水稻和大豆田中的弗吉尼亞合萌。也可用大型動物除草,如利用鴨子或稻田養魚可防治水稻雜草,如40只一50只成年鴨子一天放養3h,連續放養3d,則可為100m3的水稻田除草。 第九,火焰槍燙傷法除草。此法只有當作物種子尚未萌發或長得足夠大時才可應用,并在雜草低于3rm時最有效。如種植胡蘿卜,種子床應在播種前10天進行灌溉,促使雜草萌發,而在胡蘿卜種子發芽前(播種后5d一6d),用火焰槍燒死雜草。 第十,植物毒素抑制雜草生長。一些覆蓋作物,如黑麥草、大麥、燕麥、煙草,除競爭外主要是通過分泌植物毒素抑制雜草生長。科研人員正在試圖分離鑒定植物毒素,以制成生物除草劑。 第十一,應用堆肥作為控制雜草和病蟲害的重要手段。堆肥過程產生的高溫可殺死動物糞便中的雜草種子和一些病蟲休眠體;堆肥也可避免大量作物殘體翻人土壤中產生毒素的潛在危害。同時堆肥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微生物活力,以提高作物對雜草的競爭能力和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由于堆肥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使土壤疏松,也使雜草易于拔除。 總之,有機耕作過程中雜草的控制,首先在于通過對雜草的特點和雜草與作物的關系的認識,采取適當的農業、生態措施預防雜草發生,再輔之于一些人工與機械或生物除草法將雜草控制在經濟為害水平之下。國臺灣大學農藝系四級專題討有機農業或自然農法下的雜草管主講學生:修巧指導教授郭華仁教授時間2005 6 月 9 日上午 1020 地點:農藝系 112R1Page 2摘要由於傳統農業長久以大使用化學合成的肥與農藥(包括蟲、菌及草劑),已造成環境生態的破壞與污染,人們逐漸意到保育環境生態、水資源及土壤永續經營之重要性,並追求高品質、無污染、無殘毒之農產品,近遂提倡有機農業或自然農法之栽培方式。由於此法允許使用任何化學農藥及肥,病蟲害防治,雜草防除尤為困難,本文即探討在有機農業或自然農法下的雜草管方式,分從物或機械性、生物性、耕作制、雜草種子庫等方面明近期研究與固有方法,期望對實際操作此栽培體系之雜草管有所助。前言有機農業或自然農法是一種較污染環境、破壞生態,並能提供消費者健康與安全農產品的生產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為興經濟,充裕食,達到增產食目的,大使用化學肥、農藥以及機械化耕作的化學農法受到鼓,但長久以對地球環境造成負面影響。至一九七代,由於能源危機發生,各國逐漸意到地球資源有限,環境受到嚴重汙染,僅破壞生態環境,也導致農業生產衰退,如何維護環境品質與生活水準及確保後代永續生存空間,逐漸受到世界各國重視。另外,消費者對農產品消費型態轉向多樣化、緻化,也特別關注農產品的健康性與安全性,於是近有機農業或自然農法乃蓬勃發展。由於此栽培方式在作物生育過程中,完全使用化學合成農藥(除草劑),使雜草常為影響有機作物產最嚴重的威脅。雜草為生活功能及生產價值尚未釐清而未能大經濟栽培的植物,為生物多樣性的一環,與作物競爭空氣、水分、養分、陽光等,低作物品質與產,增加農業生產成本,雖然如此,合的雜草管方式絶非將雜草除之而後快,而是控制其在一可被接受的下,因雜草對生態系的維持及生物多樣性扮演重要角色,具水土保持、增強地、化環境等功能。如何在有機栽培體系下審慎評估其與作物、環境間之交感,合防除雜草,確是一門值得深思之課題。以下將探討有機栽培體系下配合之雜草管技術,希望能有效低有機農業或自然農法下之雜草危害,以發揮生產、生活與生態之三生一體的功能。2Page 3物或機械性雜草防除此法已在傳統農耕過程被人應用百之久,由於有機農業禁止使用化學除草劑,使傳統除草方法仍有其重要性。1. 人工除草:拔草是一種相當有效的除草方法,特別在小面積栽培、雜草發生十分散或其他機械無法除草作業時。但應在雜草開花結果前實施,以避免種子再次掉萌芽。可在拔草前適灌溉,使土壤鬆軟,或用其他工具,以且較將雜草根拔除。2. 割草與剪草:以鐮刀或割草機等其他工具割除雜草地上部,主要目的在防止雜草種子產生,低種子庫的種子,常用於草坪、旁、放牧地與水土涵養之坡地,長期續的割草可減弱多生雜草生長勢,使生長變緩,低危害程。割草最佳時機在片全面發育且値開花期,因此時地下根部貯存物質含最低。3. 覆蓋除草:用透光物質覆蓋土表,使雜草無法獲得生長所需光線,而抑制雜草生長。常用覆蓋物質為稻草、塑膠布及樹皮等。此法除可抑制雜草生長,還可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溫,為有機材,亦可提供土壤有機質含。4.耕犁除草:由表土翻耕清除已萌芽的雜草,同時將土中雜草種子翻至土表,促使發芽,再次翻犁以清除。深耕大以曳引機拖動各種犁耙翻轉土壤,翻埋枯枝及雜草,許多雜草枝條與種子深埋土中後,會失去生機,但具休眠性的種子,再翻至土表,仍有發芽危害的能。在深耕作業後,配合乾燥曝曬,可將發芽之一、二生雜草與多生雜草根莖死。深耕後浸水,也有效。5.火焰或蒸汽除草:高溫可導致細胞蛋白質凝固與酵素活性,於植物熟乾枯後,放火燒毀,可兼具除部份病蟲害之效,近期發展火焰器以油或液態瓦斯(丙烷)為燃,對土壤噴射高溫火焰或蒸汽,以達除草效果。在此以火焰或蒸汽除草為,明近期研究與防除成效。(一)Ascard(1998)以火焰器噴施土壤之五種角作實驗(往前往後各 45 與 67 、90 垂直噴施),除對照組外,各處間的效果無顯著差,但以與地面夾角 67 持火焰器往身後移動操作,可將雜草減至最低,如圖一。各角之試驗結果如圖二。雜草為生長點有保護構造者,對火焰較具耐性;而片對熱敏感及生長點之雜草物種,以火焰噴施3Page 4多具防除效果。(二)Melander et al.(2005)研究指出以蒸汽除草,在土溫達 61時,可減少 90雜草種子萌芽;土溫再上升 10,可減少 99雜草種子萌芽。在蔬菜作物種植前,以蒸汽噴施畦床對抑制雜草萌芽有很好的效果,但蒸汽噴施法有消耗高能與工作效低等缺點。火焰或蒸汽除草常用於道、溝渠、廣場等雜草防除,功效甚佳。(陳與王 2004)。圖一:火焰器側視圖。往後方與地面夾角 67 ,黑色箭頭代表操作方向。Ascard(1998)。圖二:雜草種子二到齡時,以火焰器相對土表噴施同角防除之影響。往前為 F,往後為 B,丙烷用為每公頃 49 公斤,直線為標準差。Ascard(1998)。4Page 5生物性雜草防除病原、昆蟲或其他生物對植物可以造成傷害甚至於傷亡,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現象,因此可以援作為雜草的生物防除。此法是一種長期有效,對環境無污染之防除法,但使用慎,可能引起新的病蟲害或直接危害作物生產,或者造成生態上的災難,需審慎評估才可施。而此法常只能對一種或種雜草發生作用,且雜草防除後的生態空隙,容被其他雜草填補,使防除效果低,施時必需加以考慮。此法可用的生物種繁多,包括病原、昆蟲及草食動物等,成功的先決條件為(1)被防除的雜草,需為非本地原產,而由外地引進,才可避免受旣存天敵影響,破壞自然生態平衡。(2)選用的防除原需在本地無天敵存在,以免防除原之族群無法升高至足以抑制雜草族群的密。(3)雜草需為週生長,才可提供防除原週食源。而防除原的選用,必需是絕對的單一食性,能快速繁殖並散佈,且至於危害經濟作物。(蔡 2004)。從過去成功的子,可發現以應用昆蟲最頻繁,如夏威夷的馬纓(Lantana camara)用蛾(Crocidosema lantana)與潛蠅(Agromyza lantana)的幼蟲蛀食馬纓的花及果實;美國西海岸一帶,引進一種甲蟲(Chrysolina spp.)清除地耳草(Hypericum perforatum);以雙甲蟲(Chrysolina quadrigemina)肯食具毒性的多生雜草貫絲桃(Hypericum perforatum)等,皆為草食昆蟲防除雜草之成功實。(蔡 2004)。在微生物病原方面,大多用以除草的均為真菌,也有病毒、細菌甚或線蟲等。在全球生物性除草劑市場具先驅地位的真菌是一種炭疽病菌,學名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f. sp. aeschynomene,商品名為 Collego,是用於防除野豌豆,對作物較具傷害性,但需長時間才能效,效果可達 99;此外,銹病菌(Puccinia chondrillina)可導致植物產生銹病,以此特性防除骨骼草(Chondrilla juncea)。其他商品化的真菌除草劑有 DeVine(Phytophthora palmivora),防除 strangler vine(Morrenia ordorata);Casst(Alternaria cassiae),防除鈍決明(Cassia obtusifolia)。(蔡 2004)。其他生物如以鵝、火雞放果園,可清除禾本科雜草;壽魚(Tilapia mosaambica)放灌排水渠以清除溝渠中雜草;黑芥(Brassica nigra)種植牧野,用相剋物質抑制矮橡樹種子萌芽(蔡 2004);臺灣地區尚用稻鴨共棲生產合鴨米。合鴨為一種雜交鴨,母本是番鴨與京鴨雜交後代,父本是正番鴨,鴨子有好動與雜食習性,將其養於水田,與水稻栽培結合,可啄食其雜草與害蟲等,藉以防除水田雜草,且鴨蹼攪動水田土具中耕作用,可促進水稻5Page 6生育,排泄物尚可供水稻需肥,為一舉得之雜草管方式。合鴨之雜草防除原主要為覓食過程中,回游走,使田水混濁,萌發之雜草幼苗因此缺乏陽光,無法生長,也使得雜草種子無法萌芽,且鴨蹼踐踏下,幾可完全抑制插秧後萌發之雜草。鴨可減少稻田雜草 9299,在合鴨耕作制下,對雜草的抑制效果是取決於合鴨的活動習性,由於臺灣地區水稻田壽危害嚴重,養合鴨尚可將壽啄食乾淨,大幅低壽危害。(陳與王 2004)。在此以 MTB-951,明微生物在雜草防除的應用。MTB-951 是由真菌Drechslera monoceras 萃取出的微生物除草劑,主要感染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 L.)以防除之。Hirase et al.(2004)以稗草各生長期與同環境條件試驗 MTB-951 的防除功效,發現稗草種子萌後施用 MTB-951,在 1 齡與 1.5 齡時,浸水深淺對防除效果無顯著差,3 到 9 公分的浸水深,防除效果皆可達 80以上,1齡時施用的效果比 1.5 齡好,浸水越深,防除效果也越好;比較 2 齡與2.5 齡之施用成效,發現同浸水深淺對防除效果有較明顯差。此試驗結果顯示:萌後施用 MTB-951,隨著稗草齡生長,防除效果越低;而稗草浸水程越深,防除效果越好,如圖三所示。由其推稗草對 MTB-951 的抗性隨著生長時期而漸增,且 MTB-951 可能只在水中才能感染稗草。比較稗草萌前與萌後施用 MTB-951,其防除功效於萌後施用為佳,如圖四所示,隨著萌前、發芽至萌後時期,防除功效漸增。由其推相較於稗草萌前之芽鞘與萌後之莖部,MTB-951 較感染後者,且很可能 MTB-951 在稗草萌前施用時,稗草尚未萌芽,MTB-951 早已沉於土表發芽至死亡,失去防除功能。而於低溫施用 MTB-951,防除功效較高溫者為佳,如圖五所示,這是因為MTB-951 真菌之生長適溫為 25,低於 20或高於 30將生長。綜合 Hirase et al.(2004)研究結果,告訴我們影響 MTB-951 防除效果的重要因子有稗草生長之水深淺、施用時期與溫,如能於各防除稗草最佳的因子下施以 MTB-951,將可有效抑制稗草生長。6Page 7圖三:於稗草浸水同深與同齡施用MTB-951 之防除效果。水深:3 公分、5 公分、7 公分與 9 公分。MTB-951 施用為每公頃3X1011conidia,直線為標準差。Hirase et al.(2004)。圖四:於稗草同生長時期施用MTB-951 之防除效果。MTB-951 施用為每公頃 3X1011conidia,此試驗水深為 5 公分,直線為標準差。Hirase et al.(2004)。圖五:溫對MTB-951 施用稗草防除效果的影響。溫:() 35/25(日/夜各 12 小時);()25/15(日/夜各 12 小時)。此試驗稗草齡為1.5,MTB-951 施用為每公頃 3X1011conidia,直線為標準差。Hirase et al.(2004)。7Page 8耕作制防除雜草此法是根據作物特性如株高、生長習性、植冠形成、片方位、適應性與活等,針對雜草的缺點,充分用作物的優點而施。有用競爭性作物及品種、作、間作、混作、種植密、草生栽培、覆蓋作物等。競爭作物需具有快速生長勢、植株高大、莖茂盛、強覆蓋,可與雜草競爭空氣、水分、養分、日光等,而能抑制雜草,一般常用者有玉米、高、向日葵、苜蓿等,競爭作物的選擇尚需考慮氣候土壤環境,以期適時適地適作;作方面,通常每種作物有其自身雜草種,適當作可有效用土壤與氣候環境,增強作物生長勢,並減弱雜草對同作物之適應性(蔡 2004);間作方面,其主要著眼土地最大用與減低歉收風險,並抑制雜草生長(蔡 2004);混作方面,可提供較佳的雜草競爭,增加土中有機質,低土壤沖刷並改善水分穿透(蔡 2004);種植密方面,經由提高播種、縮短株距等措施,增加種植密,以提高作物對雜草的競爭性,高種植密產生遮蔭效果,可防止雜草種子萌芽出土與盤據(蔡 2004);草生栽培方面,主要應用於果樹的雜草管,因果樹生育初期的樹相及群密無法覆蓋整個地面,有雜草滋生,用地被植物覆蓋果園草生栽培,可抑制土壤沖蝕、低管成本、增加土壤有機質並防除雜草(陳與王 2004)。Liebman et al.(2000)出單作大麥及大麥間作紅苜蓿對雜草產之影響,指出大麥收穫時,有間作紅苜蓿,會比同時期單作大麥大幅減少雜草,如圖所示。他並出五種覆蓋作物防除雜草之效果,顯示白芥菜可覆蓋 92試驗土表並減少雜草覆蓋面積至 4,有最佳防除效果,如圖七。圖:單作大麥及大麥間作紅苜蓿對雜草產之影響。Liebman et al.(2000)。8Page 9圖七:在西田間試驗五種覆蓋作物對雜草防除之效果。Liebman et al.(2000)。很多蔬菜作物如韭菜與雜草相比,具較弱生長勢,因而造成高昂之雜草管成本,將芹菜與韭菜同時栽種,使芹菜也為韭菜外之經濟作物,可有效抑制單種韭菜之雜草生長。Baumann et al.(2000)以芹菜為韭菜之間作物,一種韭菜,一種芹菜,如此間作,相較於單種韭菜之栽培方式,可縮短雜草防除時間,使雜草減少 41。圖八為比較單種韭菜、單種芹菜與間作韭菜芹菜三種試驗於同時期之雜草涵蓋比,由圖可知,單種芹菜,雜草防除效果幾乎與間作韭菜芹菜一樣好,顯示芹菜對抑制雜草生長有很好的效果;由此可知,芹菜與韭菜式間作之所以能有效克服雜草的問題,是由於芹菜競爭強所致。然而這也是芹菜與韭菜間作的缺點,因為雖然此間作模式比單種韭菜或芹菜提升 10相對總產(圖九),然而可能由於芹菜的遮蔭,使得芹菜顯徒長,莖部較細,有損其市場價值。因此最合適的間作模式,使得在維持芹菜品質與產的同時,又能有效地抑制雜草,仍應進一步探討。9Page 10圖八:雜草在單種韭菜(白色)、單種芹菜(黑色)與間作韭菜芹菜(灰色)三種試驗後四到八週涵蓋土表之比。柱圖上的直線為標準差。Baumann et al.(2000)。圖九:單種韭菜(X)、單種芹菜()與間作者()之產關係圖。Baumann et al.(2000)。10Page 11Liebman et al.(2000)以前人研究為,比較馬薯經修正與未經修正之綜合栽培模式對雜草產影響,發現自 1994 到 1998 五間,修正之綜合栽培模式比未經修正者能減少 73雜草且增加 20馬薯產。此試驗使用Atlantic 馬薯為主作物,未經修正之栽培系統為其與大麥每作並使用大合成肥;修正者為作物與肥(燕麥紫花豌豆苕子)每作並施以牛糞與低合成肥。模式皆以機械防除雜草,完全施除草劑。試驗結果如圖十所示,可修正模式比未修正者大幅減低雜草產,並提高馬薯收。圖十:雜草產(A)、Atlantic 馬薯塊莖產(B)與修正(黑色)、未修正(白色)綜合栽培系統之影響。US no.1 產為未經病蟲害侵襲,塊莖大小在 4.8 到 10.2 公分間之馬薯。Liebman et al.(2000)。11Page 12雜草種子庫運用到雜草防除雜草種子存於土中,發芽與否主受休眠性、氣候與土壤環境(溫、水分)等控制,發芽的種子沒其他生物侵襲,就會在土中形成種子庫(郭 2004),研究種子生態及雜草種子庫的組成,可供農民在有機栽培體系下做兼顧各項之雜草防除。一般以機械耕犁的方式,促使土中雜草種子萌芽,翻至土表移除,並避免額外之雜草種子產生,可有效低土中雜草種子。Melander et al.(2000)設計一種之耕種系統以防除一生雜草,如圖十所示。在第一種植榖作物,促使寬間無作物帶(25 公分)之雜草萌發,消耗其上層 05 公分土中雜草種子庫,經過翻犁後,第二於此帶栽種其他作物,以低其雜草危害(圖十)。圖十:耕種系統模式圖。Melander et al.(2000)。Forcella et al.(1993)研究如何用雜草種子庫達到減低除草劑的使用,試驗結果指出,在某個雜草界密下,大豆產會受到影響(圖十一)。土表 0 10 公分深的雜草種子庫密在春耕作業前小於每平方公尺 100 種子,其後萌發之雜草族群密會小於每平方公尺 40 棵幼苗,需加以防除,也就會造成大豆減產;雜草種子庫在 100 1000 /平方公尺間,其後萌發之幼苗族群會小於 400 棵/平方公尺,此規模尚可以機械耕犁方式防除;雜草種子庫大於 1000 /平方公尺,會造成大之雜草幼苗族群,此時單以非化學方法防除雜草,亦無法阻擋作物大減產。12以此研究為根基,配合土中雜草種子庫的估算方式,研究雜草種與生長特性,結合環境評估,依其發芽條件決定是否休耕、耕或同耕犁程以低土中雜草種子庫,可使農民做最有效之雜草管,節管成本並兼顧作物豐產。圖十一:美國明尼蘇達州 Morris 之大豆損失產與雜草種子庫(狐尾草為主)密關係圖,相關係r2為 0.76。Forcella et al.(1993)。結有機農業或自然農法之推動目標為確保農業的永續經營,在環境生態破壞日嚴重的今日,實為作物生產之迫需求,然而同於傳統農業,有機農業使用化學農藥,在此體系下,要維持作物高產,首要問題即為雜草管。合的雜草管方式必需視當地環境、作物種及栽種時期等做長期綜合的評估,決定能有效控制雜草,並維持作物高質的綜合管系統,未能以現有研究為根基,積極建構出符合各地之最佳雜草管模式,低生產成本,必可提升有機農業的施,以達農業永續經營之生產、生活與生態三生想。13考文獻1. 郭華仁。2004。雜草種子生態學。楊純明、王慶裕、俊義編雜草學與雜草管。政院農委會農試所。第 12 頁。2. 陳世雄、王淑敏。2004。有機栽培體系之雜草管。楊純明、王慶裕、俊義編雜草學與雜草管。政院農委會農試所。第 59、62、69-70 頁。3. 黃璋如。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站。.tw/。國宜大學應用經濟學系。4. 蔡竹固。2004。雜草管-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