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文化論文-同聲傳譯的心理過程模式與工作記憶探微.doc_第1頁
語言文化論文-同聲傳譯的心理過程模式與工作記憶探微.doc_第2頁
語言文化論文-同聲傳譯的心理過程模式與工作記憶探微.doc_第3頁
語言文化論文-同聲傳譯的心理過程模式與工作記憶探微.doc_第4頁
語言文化論文-同聲傳譯的心理過程模式與工作記憶探微.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語言文化論文-同聲傳譯的心理過程模式與工作記憶探微摘要:同聲傳譯是高強度思維多重任務并重的認知心理過程。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已引起西方認知心理學家的廣泛關注。近年來又有研究者開始嘗試對同聲傳譯過程中的“工作記憶”及其重要性進行研究,并且創造性地提出了同聲傳譯中的“心理過程模式”。對于口譯工作以及如何更加有效地提升同傳譯員的素質而言,這些理論和研究,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關鍵詞:同聲傳譯;心理過程模型;工作記憶;短時記憶同聲傳譯作業之所以成為心理語言學理論的一個最大挑戰和實驗場地,是因為同聲傳譯同時涉及語言理解和生成,對譯者語言水平和綜合素質的要求非同小可;正是因為理解與生成同時進行,同聲傳譯對“工作記憶”的要求也非常之高。另外,同聲傳譯又蘊含著極其復雜的心理認知“加工”過程,譯員在同聲傳譯作業過程中是一位獨立的個體,這顯然對譯員的“工作記憶”資源要求甚高。因此,同聲傳譯并非語言理解和生成的簡單組合,同傳理論也并非語言理解和生成理論的簡單組合,無論從理論還是從實踐方面來說,都有其自身明顯的特殊性。本文試圖對level(1989)言語生成模型、DeBot(1992)雙語口語生成模型和董燕萍的口譯心理過程模式(2005)進行一個系統的回顧和綜述,并從“工作記憶”角度對同傳譯員素質的培養提出一些建議。1口譯心理過程模式發展回顧1.1萊沃爾特(level)的“言語生成模型”萊沃爾特(level,1989)是荷蘭心理語言學家,曾經提出了一個“言語生成模型”,主要由三部分組成:概念形成器(conceptualier)、構成器(formulator)和發音器(articulator)。概念形成器產生前語言信息(preverbalmessage);前語言信息輸入構成器,構成器產生內部語言計劃;內部語音計劃被輸入發音器,發音器產生外顯的、人們可以聽到的言語。該模型還有三個輔助要素:聽辨、言語理解系統和監察。通過聽辨和言語理解系統,說話人可以對自己的話語進行監察,從而使說話人有可能發現并糾正自己的話語。萊沃爾特的“言語生成模型”,其最終目的是對自己的言語進行監察,避免失誤。1.2meesDeBot的“雙語生成模型”meesDeBot(1992)對level“言語生成模型”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并在此基礎上作了一些修正,建立起“雙語生成模型”(bilingualproductionmodel)。KeesDeBot認為,“雙語生成模型”和母語生成模型應該是一樣的,除了在以下這些方面有所不同:1.2.1在概念形成器中,“宏計劃”及其所需要的背景知識是雙語共享的,而“微計劃”在兩種語言中各自獨立。表達意圖的前言語信息包括語言的選擇,即準備使用哪種語言來表達該信息。1.2.2模型的第二部分“構成器”在兩種語言中各自獨立;前言語信息中的語言選擇激活所選語言的構成器。兩種語言共享一個心理詞庫,但詞塊和形式之間的關系不像單語中那樣一一對應,也就是說,一個詞塊可能與多種具有不同特征的形式聯系起來。在詞塊中,意義和句法信息之間的關系也不是那樣不可分割。1.2.3發音器是雙語共享的,儲存著大腦已經掌握的兩種語言所有可能的聲音。1.3董燕萍的“口譯心理過程模型”蔡小紅于2001年在以跨學科的視野拓展口譯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交替傳譯過程模式”。董燕萍(2005,144)在他人(level,1989;DeBot,1992;蔡小紅,2001)研究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口譯心理過程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步驟:1.3.1言語聽辨和理解。1.3.2言語計劃。1.3.3形式合成。1.3.4發音。另外,考慮到認知的“經濟原則”,董燕萍認為,在同聲傳譯中,兩種語言共享一個言語聽辨和理解系統,只是各自使用的心理詞庫有所不同而已。2同聲傳譯過程中的“工作記憶”上述一些模型,可以說都在某種程度上揭示出了口譯工作的心理過程,其中,每一步操作及其結果都是工作記憶中的內容,也就是說,工作記憶需要對信息進行加工,需要暫時保存從長時記憶(如百科知識、詞庫信息)中提取出來的信息,而且需要暫時保存加工的結果。認知心理學家(Baddeley,1998)從實驗心理學和神經心理學角度,以大量實驗論證了“工作記憶”的存在,認為“工作記憶”包括一個中央執行成分(thecentralexecutive)及三個緩沖區“語音環”(Phonologicalloop)、“視覺空間模板”(visio-spatialsketchPad)以及“情景緩沖器”(EpisodicBuffer)。即:圖1.1工作記憶的認知結構模型(Baddeley,1998)這一模型有助于人們了解“工作記憶”的認知結構。2.1同聲傳譯過程中的短時記憶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信息處理活動,同聲傳譯對時間限制具有極其嚴格的要求。通常情況下,譯員須在三、四秒鐘之內對目標語進行編碼并轉換成輸出語,時間間隔最多不能超過十秒。這種特點對譯員的短時記憶能力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挑戰。認知心理學家Baddeley認為,工作記憶是一種短時記憶性質的記憶體系,是在執行認知任務的過程中,既負責信息存儲又負責信息加工的一個資源有限的認知系統。在同聲傳譯過程中,譯員的工作記憶是一種極為特殊的短時記憶。一般意義上的短時記憶只具有將信息短暫存儲這種單一功能,而同傳工作中的短時記憶,其特殊性在于,譯員在同傳作業中,除了對信息進行短暫存儲,還要進行短暫的信息加工轉換。正是由于同傳工作中的短時記憶具有這種特殊的雙重處理功能,對同聲傳譯特殊性的研究已在認知心理學領域引起了廣泛的重視和興趣。2.2同聲傳譯過程中長時記憶對短時記憶的作用與影響心理學認為,根據信息貯存的時間長短,記憶可分為瞬間記憶(亦稱為感覺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三類。那么,在同傳作業中,單純負責信息存儲的短時記憶難以解釋認知加工活動中出現的許多復雜現象。這時就需要從長時記憶中提取信息和背景材料,來幫助譯員順利地完成口譯任務。此外,譯員接受到原語(originallanguage)并對其進行言語聽辨和理解時,工作記憶不僅需要處理聽辨和理解本身,而且還需要保存從長時記憶中提取的相關知識,需要保存理解后的命題或命題網絡。由于構成器需要將前言語信息轉換成語音計劃,因此工作記憶在進行語言形式的生成工作時,還需要暫時保存前言語信息、從長時記憶中提取的相關詞庫知識和轉換后的語音計劃。假如譯員已經具備了有關“意識流”這一文學概念的背景知識和長時記憶,在同傳作業中,無論遇到何種言語,只要與此內容相關,譯員就能通過短暫激活長時記憶而做到胸有成竹,順利完成這次同傳作業。3譯員素質的培養3.1“默讀復述”練習譯員可以通過“默讀復述”的方式來有效地控制和延長同傳作業中的短時記憶。認知心理學家Baddeley認為,“工作記憶”的語音信息保持量很小,時間也很短,但可以通過“默讀復述”(亦稱“默讀發音”)對所存儲的信息進行暫時性加工,不斷激活存儲的語音表征以防止記憶痕跡消退。這方面可用來進行訓練的語料甚多,如新約哥林多前書中保羅對愛的詮釋:Loveispatient;loveiskind;loveisnotenviousorboastfulorarrogantorrude.Itdoesnotinsistonitsownway;itisnotirritableorresentful;itdoesnotrejoiceinwrongdoing,butrejoicesinthetruth.Itbearsallthings,hopesallthings,enduresallthings.Loveneverends.(愛是恒久忍耐,愛是恩慈無限;愛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傲慢,不粗魯。不求自己的益處,不急躁,不憎恨,不因作惡而歡喜,只為真理而歡欣。凡事包容,凡事期盼,凡事忍耐;愛,永不止息。)3.2“組塊加工”練習美國心理學家米勒(G.Miller)在其論文神秘的七,加減二中明確提出,人的短時記憶容量為72個組塊(Chunk)。“組塊加工”在短時記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雖然短時記憶容量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固定的,但短時記憶的信息量可以通過“組塊加工”而得到擴充和提高,如,采用在短時記憶中合并“單位”,減少“單位”數量,擴大“單位”所包含的信息等等,這些手段都很常用。“組塊”大小是可變的,若能將更多的譯文儲存變成有意義的“組塊”,便可以大幅度提高人的記憶廣度。在同傳作業中,翻譯數字、年代可以說是司空見慣的事,譯員可利用數字特征對它們進行靈活多變的“組塊加工”。如,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將連續數200119841900劃分為三個熟悉的組塊2001、1984、1900,處理起來便可以得心應手。另外,在傳譯訓練中,還可以對雙語組塊進行對應性記憶,如“這就是說”是漢語的一個組塊;“Whatsitdoingsnowinginsummer”中的“WhatsitdoingX-ing”是英語的一個固定組塊,等等。通過“組塊化”的學習,合理組織和運用各種語言材料,便可以大大提高記憶和傳譯的效率。組塊的作用也許會因人而異,因為組塊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體的知識和經驗。同樣的信息,對不同的人來說,因其經驗不同,意義單元的大小也會不同。譬如,當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的“TheWasteLand”出現在傳譯過程中時,對于文學基礎扎實,而且在這方面經驗豐富的譯員來說,它只構成“一個”組塊的意義單元,而缺乏這類文學概念的人則很可能將其視為三個信息單位。3.3“跟讀”練習(shadowing)跟讀練習(shadowing)較之聽和翻譯要容易得多,這種方式應該是在同傳作業中訓練譯員注意力的一個最佳途徑,它可以使譯員更好地熟悉“組塊”,能夠將注意力瞬間集中在一點上。在國際交流中,給各國首腦人物做同聲翻譯時會發現,許多領導人講話都喜歡引經據典,甚至對不同文化中的名人名言也能夠諳熟于心,靈活運用,表現出令人敬佩的、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例如:尼克松總統1972年訪華,在其演講中就引用了毛澤東主席的一段著名詩詞:“Somanydeedscryouttobedone,andalwaysurgently;theworldrollson,timepresses.Tenthousandyearsaretoolong,seizetheday,seizethehour!”如果譯員平時注重積累大量的名人詩詞與格言警句,已經非常熟悉這些有經典意義的“組塊”,那么,立刻反映出這段詩詞的漢語原句其實就是“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應該沒有任何困難。除非對一些著名詩詞、典故等等缺乏了解,或雖然了解但缺乏熟練程度,才會造成譯員作業速度下降,甚至直接影響同傳工作的質量。在這種情況下,有時即使譯員硬著頭皮完成了任務,但在準確度方面也會有所欠缺。“工作記憶”是同聲傳譯工作中的一個最基本的要素。當然,在同傳活動中,尤其是在即時性相當突出的同聲傳譯中,不僅僅是認知資源和工作記憶需調節得當,它還涉及許多其他方面的要素,如環境、原語(originallanguage)的流利程度、說話人口音、講話速度等等。往往,在成功的同聲傳譯作業中,還需要認知資源在存儲與加工等各個環節中進行有效的轉換、分配和協調,此乃使同聲傳譯達到盡可能完美的一個必經途徑。4結語從國際學術背景來看,盡管對同聲傳譯的研究工作已經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但在國內,成果依然是鳳毛麟角。利用認知心理學的心理過程模式和工作記憶特點來分析同聲傳譯技巧、譯員素質的培養以及同傳質量的提高問題,仍然是我國翻譯界面臨的一個新課題,也是心理學界的一個巨大挑戰和機遇,值得廣大翻譯人員、語言學研究者和外語教師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作者簡介:肖劍,女,湖南益陽人,華北電力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研究生。專業方向:英語教學法。牛躍輝,男,北京人,華北電力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語言與文化、外語教學法。參考文獻:1Baddeley,A.D.Gathercole,S.E.&papago,C.(1998).ThephonologicalloopasalanguagelearningdeviceJ.PsychologicalReview,105,1582DeBot,K.1992.ABilingualProductionModel:LeveltsspeakingModelAdapted.JAppliedLinguistics13:1-24.3GeorgeA.Miller.TheMagical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