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其它相關論文-對非洲自主維和行動的思考.doc_第1頁
政治其它相關論文-對非洲自主維和行動的思考.doc_第2頁
政治其它相關論文-對非洲自主維和行動的思考.doc_第3頁
政治其它相關論文-對非洲自主維和行動的思考.doc_第4頁
政治其它相關論文-對非洲自主維和行動的思考.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政治其它相關論文-對非洲自主維和行動的思考非洲自主維和行動的產生與發展(一)冷戰時期,非統在調解國家間沖突,協商解決邊界和領土爭端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努力。歷史上,長期的殖民統治破壞了非洲國家間關系的正常發展,歐洲列強為解決相互間的利益沖突隨意就殖民地人民的利益進行交易,造成了許多遺留問題,成為非洲國家獨立后沖突不斷的根源之一。1964年,非統設立調解、和解和仲裁委員會,正式通過了“關于非洲國家邊界不可更改”的決議,強調所有會員國保證尊重國家獨立時業已存在的邊界,并應通過和平方式,完全在非洲范圍內解決國家間沖突。非統一貫堅持的維持非洲國家現存邊界的立場,為解決非洲國家間的邊界沖突提供了基本原則,保證了非洲的總體穩定局面。冷戰時期非洲自主維和行動有如下特點:1.非統是維護非洲和平秩序的主要力量。這一時期,非洲次區域組織如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以下簡稱“西共體”)等大多處于初創階段,關注的領域多為經貿合作而較少涉及安全與防務問題,因此還無力聚合成員國的力量以有效關注本地區的戰亂與沖突。(注:冷戰時期,西共體在對外防務安排上有初步的嘗試,但沒有涉及內部國家間和國內沖突的解決問題。西共體于1981年通過了防務互助議定書,規定共同體在緊急需要時建立一支干預部隊,以幫助成員國反對外來侵略。)2.非統關注的多為國家間沖突和外來勢力的干涉,而較少涉及主權國家內部的沖突與動蕩。3.冷戰期間非洲的沖突大都直接受到美蘇等外部勢力的操縱,非統的影響力十分有限。(二)冷戰結束后,非統和部分次區域組織的維和作用與維和功能明顯加強。其一,非統在維和機制的建構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嘗試。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非統秘書長薩利姆就建議非統建立一個預防、處理和解決沖突的機制,一方面通過外交、政治和法律手段執行和平使命,另一方面在出現沖突時,通過派遣維和部隊平息爭端(注:建議的主要內容是:(1)擴大秘書長和秘書處在處理沖突中的權力與作用;(2)建立非統首腦會議執行局,由主席一人和代表非洲五大地區的其他代表組成,代表非洲國家元首發揮監督作用和決定軍事觀察員與維和部隊的部署;(3)建立由著名法學家組成的臨時仲裁法庭,處理國家間的邊界糾紛;(4)建立由非洲各國提供武裝人員的維和部隊;(5)撥出非統年預算額的5%為“和平基金”,用于非統和各次區域組織開展維和行動的費用。詳見夏吉生:冷戰結束后非洲的一個新課題依靠集體力量解決內部沖突,載西亞非洲,1993年第5期,第27頁。)。在薩利姆的建議下,1993年非統第29屆首腦會議通過了關于建立預防、處理和解決沖突機制的宣言,表示將建立一個專司和平解決非洲內部沖突的機構。這一機構著重強調采取“預防性外交”以防止沖突的發生,同時,在已出現沖突的地區,發揮締造和維持和平的作用。1996年6月,非統首次討論建立一支非洲快速反應部隊以預防和干預地區突發性沖突的問題。1999年非統第35屆首腦會議通過了阿爾及爾宣言,把非統優先考慮的重點放在防止和解決內部沖突上,并鼓勵次區域性國家組織及地區大國在維護非洲和平事業中發揮獨特作用。依靠這些機制,非統先后參與調解了索馬里、盧旺達、布隆迪、利比里亞、塞拉利昂、安哥拉、莫桑比克、蘇丹和剛果(金)等國的國內沖突,成功地調解了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間的領土爭端、埃塞俄比亞和蘇丹間的邊界糾紛。非洲聯盟(以下簡稱“非盟”)的成立為非洲自主維和行動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非盟于2001年7月宣告成立,并于2002年7月正式取代非統。非盟在其憲章中明確宣布:“認識到沖突是阻礙非洲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必須把和平、安全、穩定作為非洲發展與統一的先決條件。”(注:ConstitutiveActofTheAfricanUnion,/en/home.asp/)非盟除了繼承非統相關的安全原則(如尊重現有邊界、不干涉別國內政等)外,在安全目標和運行原則方面有新的發展。非盟規定的安全目標有:(1)實現非洲國家和人民更廣泛的統一與團結;(2)維護成員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3)促進非洲的和平、安全與穩定。為此,非盟規定了有關安全方面的運行原則,即:主權平等和相互獨立;尊重獨立時的邊界現狀;建立非洲的共同防務政策;在聯盟大會同意下通過適當方式和平解決非洲國家間的沖突;成員國間禁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脅;不干涉別國內政;成員國間和平共處,共享和平與安全;成員國有權請求聯盟干預以恢復國內的和平與安全。非盟是非洲聯合自強的新起點,它必將進一步促發非洲國家自主發展的意識,從而推動非洲自主維和行動深入發展。其二,次區域組織在平息成員國國內沖突、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方面開始發揮日益明顯的作用。冷戰結束后,面對地區沖突特別是國內戰亂明顯增多的現實,非洲的一些次區域組織積極嘗試推動本地區的安全與防務合作,試圖靠本地區的集體力量自主解決地區內部沖突。在1989年12月利比里亞爆發內戰后,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迅速做出反應,不僅建立了西共體常設調解委員會對沖突各方進行調解,還建立了一支西非國家維和部隊以平息利比里亞國內沖突。在該共同體的不懈努力下,利比里亞內戰最終得以基本控制。此次維和行動是非洲第一次靠次區域組織的集體力量對本地區主權國家內部沖突所采取的行動,也是冷戰結束后非洲第一次用新辦法解決內部沖突的有益嘗試(注:參見羅建波:西共體在利比里亞的維和行動反思,載西亞非洲,2002年第2期,第33頁。)。此后,西共體采用這一辦法對幾內亞比紹內亂(1999年)和塞拉利昂內戰(19972000年)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干預。為了賦予共同體解決成員國國內沖突的合法性,西共體在1999年多哥峰會上做出建立一個集沖突預防、控制和解決為一體的地區性和平與安全機制,并對輕型武器的制造、進出口進行嚴格控制。這樣,西共體日益體現出對成員國內部事務的“介入性”(注:LouiseFawcett&AndrewHurell(eds.),RegionalisminWorldPolitics:RegionalOrganizationandInternationalOrder,Oxford:OxfordUniversity,1995,p.3.)與此同時,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中非國家經濟共同體、大湖國家經濟共同體等次區域組織也對本地區內部沖突進行了積極干預,參與調解安哥拉、莫桑比克、索馬里、盧旺達、布隆迪、蘇丹、剛果(金)、剛果(布)等國的國內沖突,促成科摩羅和平解決因外國雇傭軍侵入而釀成的軍事威脅,幫助萊索托擺脫因王權更迭引起的政治危機。如今,中非國家經濟共同體、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正在積極促成剛果(金)和平進程的實現及大湖地區爭端的和平解決。冷戰結束后,非洲自主維和行動有較大發展,其主要表現在:(1)非統(今非盟)和部分次區域組織的安全機制有所深化,解決爭端的能力也有明顯提高。(2)非洲自主維和行動出現了“兩個輪子”并駕齊驅的局面,也即非統與各次區域組織在維護和平方面相互協調與合作的良性互動。實踐證明,在處理國家內部沖突或相對地區化、低烈度的國家間沖突方面,次區域組織有某種特殊能力,可以彌補聯合國、西方大國和非統的某些不足。非洲自主維和行動的基本動因非洲自主維和行動的產生和發展并非歷史的偶然,而是有其特定的思想淵源、理論基礎和現實原因。(一)泛非主義是非洲自主維和行動的思想基礎。早期(二戰前為第一階段)的泛非主義旨在復興“黑人精神”或“黑人特性”、要求種族平等和實現世界黑人大團結,提倡和致力于非洲的復興與解放。二戰后(第二階段),泛非主義的核心由原來的“黑人民族主義”發展成為“非洲民族主義”,其主要任務在于實現非洲的徹底解放和獨立,維護非洲的和平與穩定,并在此基礎上實現非洲的最終統一。泛非主義強調非洲國家間的聯合自強和自力更生,這一精神直接促成非統的建立和自主維和思想的產生。20世紀80年代后,特別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第三階段),非洲面臨日益嚴重的經濟困難、政局動蕩和社會危機。為了共同應對嚴峻挑戰,泛非主義再次振興,非洲國家聯合自強意識明顯增強,靠集體力量解決內部問題特別是內部沖突與戰亂的思想迅速勃興。(二)聯合國憲章為非洲自主維和行動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據(注:從法理上講,區域組織不是聯合國的組成部分,二者也沒有行政上的隸屬關系,但在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方面,區域組織處于合作與補充的地位,聯合國是區域組織強制執行行動的授權者。)。該憲章有關區域組織解決爭端的規定有以下幾條:1.爭端當事國于爭端之續存在足以危及國際和平與安全之維護時,應盡先以談判、調查、調停、和解、公斷、司法解決、區域機關或區域辦法之利用,或該國自行選擇之其他和平辦法,求得解決(第33條第1款);2.只要符合聯合國之宗旨及原則,區域辦法或區域機關可以用來對付有關國際和平及安全之維護而宜于區域行動的問題(第52條第1款);應鼓勵各國在將地區爭端提交安理會之前利用區域辦法或通過區域機關將其解決(第52條第2款);安理會對于職權內之強制執行行動可以在適當情形下利用區域辦法或區域機關解決地區爭端(第53條第1款);除非是針對重新實施侵略政策的前軸心國,否則,若無安理會授權不得依區域辦法或區域機關采取任何強制執行行動(第53條第2款);依區域辦法或區域機關已經采取或正在采取的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之行動,隨時應向安理會充分報告(第54條)。此外,還包括與第51條密切相關的區域組織集體自衛權,但此項權利的行使不影響安理會依憲章隨時采取其所認為必要行動之權責(第51條)。(注:以上條款引自許光建:聯合國憲章詮釋,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128、367、381382頁。)(三)區域組織和次區域組織安全合作的深化及地區主義的勃興為自主維和行動提供了基本動力。二戰結束后,非洲地區主義的發展經歷了從“舊地區主義”到“新地區主義”的過渡和演變。20世紀6080年代,非洲的區域和次區域性安排主要涉及經貿合作、政治協商、對外防務安排等內容。除非統以外,非洲各次區域組織還較少關注本地區的內部安全問題,未能建構一套成型的安全機制。80年代以來,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的雙重作用下,地區主義再度復興并顯現出諸多新特征,其中重要的一點是地區一體化逐漸向縱深發展,地區安全與防務一體化明顯加強。特別是冷戰結束后,非統和一些次區域組織的維和意識與維和能力都有很大發展。由于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問題是目前非洲各國家組織關注的主要議題,因此有學者將非洲的地區主義稱為“發展型地區主義”和“安全型地區主義”。(注:DavidJ.Francis,ThePoliticsofEconomicRegionalism:SierraLeoneinECOWAS,Aldershot:AshgatePublishingLtd,2001.)(四)冷戰結束后非洲急劇增加的動亂與沖突引起了非洲國家的密切關注。美蘇對峙格局的消失使非洲喪失了原有的力量均勢,加上西方掀起的“多黨民主”浪潮的猛烈沖擊,非洲出現了嚴重的力量失衡。長期被掩蓋和抑制的部族、種族、宗教、領土、政治派別等矛盾迅速激化,各種內部沖突急劇增多。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90年代的10年間,出現戰爭、沖突或騷亂的非洲國家即達30多個,占非洲國家的半數以上。(注:參見王鶯鶯:世紀之交對非洲局部沖突的再認識,載國際問題研究,2001年第2期,第41頁。)沖突與動亂殃及整個地區的安全與穩定,也嚴重制約國家的經濟發展。據估計,當前全世界2200萬跨境難民中,有810萬生活在非洲。(注:JohnStremlan,“EndingAfricasWars”,ForeignAffairs,NewYork,Jul./Aug.2000,p.32.)非洲國家普遍認識到,沒有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實現非洲的全面發展就是一句空話。因而,求和平、謀發展已成為多數非洲國家的共識。(五)非洲國家認識到,單靠外部力量干預難以解決非洲的安全問題。19562000年間,聯合國在非洲采取了18次維和行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為維護非洲的和平與穩定做出了相應貢獻(注:/Depts/DPKO/p-miss.htm;/Depts/DPKO/c-miss.htm.)。但由于非洲并非世界政治的重心,也由于聯合國維和資源的相對不足,聯合國對非洲的介入力度難以令人滿意。在剛果(金)、剛果(布)、利比里亞、塞拉利昂、科特迪瓦等國的國內沖突中,聯合國的介入力度十分有限。非洲國家意識到,西方大國對非洲的干預和介入往往使非洲沖突更趨長期化和復雜化。一方面,英法等殖民宗主國在非洲有廣泛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安全利益,維護非洲原有政治格局或插手非洲內部沖突以取得于己有利的政治安排是它們心照不宣的政策;另一方面,冷戰結束后美國妄圖建立以它為首的世界秩序并增強自身在非洲的利益,非洲的沖突與動蕩為美國施展外交企圖提供了機會和舞臺。例如,近年來大湖地區局勢的動蕩就與美國對非政策不無關系。此外,西方大國對非洲國家歷史、文化和部族關系的不甚了解也是維和不力甚至失敗的重要原因。美國在索馬里現眼的慘劇自然應主要歸咎于美國自身,但也與維和部隊對索馬里國情的漠視不無關系。(注:PreetiPatel&PaolaTripodi,“TheChallengeofPeacekeepinginAfrica”ContemporaryReview,Cheam,Sep.2001,p.27.)非洲自主維和行動的合法性自主維和行動必須符合聯合國維和行動的相關原則和法律程序,如不干涉內政,公平、公正和中立,強制執行行動必須經聯合國授權以及維和行動應得到當事國(方)同意。由于內外因素的制約和主觀認識的淡漠,非洲自主維和行動往往難以滿足上述要件,造成嚴重的“合法性缺失”問題。為此,筆者認為:(一)區域組織解決爭端應尊重沖突當事國的主權和獨立。主權平等和不干涉內政是聯合國的基本原則,這一精神必須在維和行動中得到體現。在利比里亞的維和行動中,由于西非維和部隊的武裝干預行動未經聯合國授權,也未經沖突各方同意,致使維和行動難以擺脫“干涉內政”和“侵犯主權”之嫌。但是,我們也反對把主權概念神圣化和絕對化。冷戰結束后,由國內政治、經濟、民族和宗教問題引發的國內沖突已成為非洲安全與穩定的主要威脅。因此,是否將國內沖突以及在何種情況下將國內沖突列為維和行動實施的對象,不僅是可以爭論的理論問題,也是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事實上,冷戰結束后非洲自主維和思想的發展與實踐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針對沖突多為內戰這種新局面,因此要將國內沖突完全排除于自主維和行動之外是很困難的。但是,對國內沖突實施維和行動,可能會與尊重主權和不干涉內政等公認國際法和國際關系準則發生沖突,因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