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學類論文-漢代自耕農經濟的初步探析 .doc_第1頁
農林學類論文-漢代自耕農經濟的初步探析 .doc_第2頁
農林學類論文-漢代自耕農經濟的初步探析 .doc_第3頁
農林學類論文-漢代自耕農經濟的初步探析 .doc_第4頁
農林學類論文-漢代自耕農經濟的初步探析 .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農林學類論文-漢代自耕農經濟的初步探析在漢代社會中,除地主經濟外,還普遍存在著自耕農經濟。然當時自耕農的數量有多少?其經濟狀況如何?自耕農經濟的興衰對整個社會經濟有何影響?本文試圖就這些問題做一初步探討。一、自耕農的產生及其數量變化經典作家在論述封建生產方式時,曾多次談到自耕農問題。恩格斯說:在中世紀,到處存在以生產者的生產資料的私有為基礎的小生產,在農村中占支配地位的是自由的或農奴的小農經營。a斯大林也說:在封建制度下,除了封建所有制以外,還存在農民和手工業者以本身勞動為基礎的個體所有制,他們占有生產工具和自己的私有經濟。b這就告訴我們,在封建制社會中,除封建地主的大土地所有制外,還存在著以個體勞動為基礎的自耕農小土地所有制。自耕農這個階層,一般地說,它自己擁有小塊土地,從事個體生產,勞動所得歸自己支配。它只承擔國家的租賦徭役,而不向地主交納地租,因此處于相對獨立的地位。_恩格斯:反杜林論,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0281頁。斯大林:列寧主義問題,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650661頁_在中國秦漢時期的自耕農,與西歐有別。它具有典型性的群體,是編戶齊民的主體,國家賦役來源的基礎。這種自耕農的顯著特征是: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男耕女織,以農為主,耕織結合,自食其力。就漢代自耕農的模式和經濟狀況來說,通常是五口之家,一堂二內,兩個勞動力,擁有一定數量的耕地和家庭副業。其經濟結構,雖然比不上當時的地主經濟,且較脆弱,但和佃農、雇農等貧困下戶相比,則顯得優越一些。漢代自耕農經濟的大量存在,不僅是當時維持封建中央集權制國家生存的經濟支柱,而且也是地主制生產關系和再生產的必要前提之一。自耕農的產生,是從井田農民份地的私有化開始的。自春秋中后期起,隨著生產力發展,私有土地的出現,逐漸沖破奴隸主貴族對土地所有權的壟斷。其時擁有私有份地的農民,有的發展成為地主,有的便成為自耕農、半自耕農。而自耕農的形成和大量涌現是在戰國以后,或者說是從戰國開始才普遍跨入歷史行列。它是伴隨著土地私有制的發展而發展的。史實表明,于戰國初期,在魏國力主變法的李悝,就曾以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作為典型事例,具體描述了自耕農的生產、生活狀況。秦國在商鞅變法的過程中,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爰田制,招誘三晉之民,給以田宅,復之三世,獎勵耕織,增加了不少的自耕農。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于公元前216年頒布令黔首自實田,在全國范圍內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使地主階級也包括自耕農在內的土地私有制得以合法化和法典化。_漢書卷二十四食貨志。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崔骃集解注引徐廣曰。_西漢立國之后,由于秦末農民戰爭對地主階級的打擊,部分調整、改變了原有的土地占有關系,使大批奴婢、庶子、貧苦農民獲得土地,上升為自耕農。同時,漢初一度推行名田制。這種以名占田,實屬肯定私田,進一步承認了地主、自耕農的土地私有制。再者,統治者為穩定封建統治秩序,長治久安,還采取了其他一些政策措施,扶植自耕農經濟的發展。例如:放免奴婢,勸趣農桑,輕免田租,減省徭役,與民休息等。故史記律書載:文帝時,百姓無內外之徭,得息肩于田畝,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錢,鳴雞吠狗,煙火萬里,所謂和樂者乎自年六十翁亦未嘗至市井,游敖嬉戲如小兒狀。自耕農在文、景之時發展到了高峰。自西漢中期以后至東漢,自耕農的處境雖然逐漸惡化。自耕農經濟不甚穩定。但在農本思想的指導下,統治者為保證賦役來源,十分強調地著,為使農民固著在土地上,當時對失去生產資料的農民,或賦民公田、賜民公田,或假貸種、食等,因而自耕農仍然為數不少,自耕農經濟在整個社會經濟中仍然占有相當重要的比重。由此可見,戰國秦漢時期,自耕農的形成和發展不是偶然的。一是由于當時鐵農具的使用與推廣,使農民有可能用剩余勞動來開墾荒地,而獲取小塊土地;二是和劇烈的社會變革有關,當時在社會的轉型或更替過程中,從所有制到階級關系都經歷著重大的變化。大規模的政治、階級斗爭,無不沖擊著原有的生產善系,沖擊著原有的土地所有制,使部分土地轉化到農民手中,使無地農民變成自耕農。三是和重農政策有關。當時的重就是說農政策,主要是培植新興地主階級、發展地主經濟,但對自耕農的形成和發展,也起有促進作用。那么,漢代自耕農的數量究竟有多少?它在全國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及其發展變化如何?這個問題,古籍缺乏具體記載,很難準確地掌握其詳細數據。但也不是無蛛絲馬跡可尋。據載:漢初,訖高帝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時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戶口可得而數裁十二三,是以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逮文、景四五世間,流民既歸,戶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萬,小國自倍,富厚如之。武帝元光年間,由于征伐四夷,師出三十余年,天下戶口減半。昭帝之世,與民休息。宣帝以后,數世不見煙火之警,人民熾盛。到了哀、平之際,百姓貲富雖不及文、景,然天下戶口最盛矣。從這些史實中,可以看出西漢的人口有個消長過程,其變化大體上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即漢初至武帝初年為一階段,這是人口由少到多,人口自然增長速度比較快的時期;武帝中、后期為另一階段,這是人口遞減。由多到少的轉變時期;昭、宣以后至哀、平之際為第三階段,全國人口又開始了由少到多的發展。在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是西漢人口最盛的時期。這說明,漢代全國人口的總數及其增長率,在前期和后期是不同的。這里,僅就西漢二百余年中自耕農的數量變化做些粗略測度。西漢前期:據估計,秦統一六國后的人口為二千萬左右。經過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戰爭之后,漢初剩下的人口約為八百萬左右。若按照當時十八個侯國人口增長的統計,漢初全國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約為每年增長百分之二十,則西漢前期到武帝時的人口總數,當接近或超過秦統一全國后的人口數,即在一千_漢書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漢書卷二十七五行志。漢書卷九十四匈奴傳。漢書卷二十四食貨志。梁任公:飲冰室全集卷二十,第957頁。后漢書志第十九郡國志劉昭補注。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甲表12。_五百萬以上到二千萬左右,若包括既歸流民,數字可能還要略大。我們知道,在關于漢初社會階級構成的史料中,為人傭耕者不多,假田民、佃農也屬少見。而官僚、豪商地主,則開始是受到秦末農民軍的懲處,隨后又受到漢政權經濟政策的某些限制,故其數量也不會太多。因此,在西漢前期約計的二千萬人口中,有相當大的數量應是屬于自耕農、半自耕農。換言之。西漢前期的自耕農應是當時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漢后期,據:訖于孝平,凡郡國一百三,縣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國二百四十一,民戶干二百二十三萬三千六十三,口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漢極盛矣。我們根據當時一百零三個郡國的具體統計,發現在平帝時,平均每戶五口左右者,三十九個郡國,占38;平均每戶四口左右者,四十個郡國,占388;平均每戶六口左右者,十-t郡國,占106;平均每戶三口左右者,八個郡國,占76;平均每戶七至八口左右者,五個郡國,占47。這個情況多少說明即使是在西漢后期,五口上下的農戶在當時仍然為數不少。如果晁錯等人以五口之家作為自耕農的標準可以成立的話,則它在全國人口中也還占有相當的比例。至于東漢時期,隨著大土地私有制發展,豪商地主勢力惡性膨脹,他們大量兼并土地,興建田莊,控制依附人口。史稱: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干群,徒附萬計。因依附農民增多,自耕農數量在全國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比西漢時期有所減少。_關于各郡國每戶平均人口數,在小數點以后的數。采用四舍五入的計算法。:墨口之家與自耕農有關,但其他階級也當有五口之家者,在史料簡缺的情況下,暫且權用之于說明大概。后漢書卷四十九仲長統傳。_通過以上的粗略分析,我們似可得出一個大體上的結論:隨著漢代全國人口的演變,自耕農的數量也有個變化過程。、西漢前期,自耕農數量多、比例大。當時土地問題不甚緊張,全國有不少耕地當為自耕農所擁有。西漢后期至東漢,由于土地兼并和賦役剝削加重,自耕農發生了分化,數量相對減少,在全國人口中所占比例漸趨下降,而豪富大姓和中小地主擁有的土地急速增長。故荀悅在漢紀中說:漢代輕田租,適足以資豪富耳!二、自耕農的土地面積和耕作能力測估漢代的自耕農,在法律地位上,高于有市籍的商賈、巫、百工。他們是小塊土地所有者。然自耕農擁有的耕地面積是多少呢?這往往因時間、地區不同以及耕作方法之差而有別。戰國時代,自耕農的土地通常以一夫百畝為標準。如當時的李悝、孟子、荀子等人都曾提到農民是一夫五口,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問題。當然,這是在授田制推行期間的情況。因為當時農民的份地是由國家授給的,授田數額比較劃一,故大體上能夠做到一家百畝。至西漢前期,文帝詔日:夫度田非益寡,而計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於古猶有余。自耕農的耕地面積也還有一戶百畝的情況。如漢書食貨志記晁錯之言日: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_見孟子梁惠王、孟子盡心、荀子-王制、荀子大略、漢書食貨志等。漢書卷四文帝紀。_但是,有漢一代在授田制廢止的條件下,各個農戶擁有的土地量很難整齊劃一。史云:漢無授田之法,富者貴美且多,貧者賤薄且少。美薄之收不通,相倍蓰而上中下也。土地所有權是動態的,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所謂一戶百畝的標準。漢時在實踐上很難得到保證,必然會出現參差不均的情況。讓我們先看文獻記載:陳平,少時家貧,好讀書,有田三十畝,獨與兄伯居。伯常耕田,縱平使游學。揚雄,有田一堰,有宅一區,世世以農桑為業。貢禹,(向元帝上書日)臣禹年老貧窮,家資不滿萬錢,妻子糠豆不贍,短褐不完,有田百三十畝。再從出土的簡牘材料來看,有些地區的農戶,土地不滿百畝的情況更為殊多。如據江陵鳳凰山十號墓簡牘鄭里廩簿:_史記卷五十六陳丞相世家。漢書卷八十七揚雄傳。漢書卷七十二貢禹傳。李均明、何雙全編:散見簡牘合輯,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70-72頁。_戶人圣能田一人口一人田八畝812戶人*牜+“得”右能田一人口三人田十畝813戶人擊牛能田二人口四人田十二畝814戶人野能田四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