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選修四第一章第一節聚落的形成和發展同步測試卷_第1頁
人教版高中地理選修四第一章第一節聚落的形成和發展同步測試卷_第2頁
人教版高中地理選修四第一章第一節聚落的形成和發展同步測試卷_第3頁
人教版高中地理選修四第一章第一節聚落的形成和發展同步測試卷_第4頁
人教版高中地理選修四第一章第一節聚落的形成和發展同步測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師”之概念,大體是從先秦時期的“師長、師傅、先生”而來。其中“師傅”更早則意指春秋時國君的老師。說文解字中有注曰:“師教人以道者之稱也”。“師”之含義,現在泛指從事教育工作或是傳授知識技術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長值得學習者。“老師”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師”。“老”在舊語義中也是一種尊稱,隱喻年長且學識淵博者。“老”“師”連用最初見于史記,有“荀卿最為老師”之說法。慢慢“老師”之說也不再有年齡的限制,老少皆可適用。只是司馬遷筆下的“老師”當然不是今日意義上的“教師”,其只是“老”和“師”的復合構詞,所表達的含義多指對知識淵博者的一種尊稱,雖能從其身上學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識的傳播者。今天看來,“教師”的必要條件不光是擁有知識,更重于傳播知識。家庭是幼兒語言活動的重要環境,為了與家長配合做好幼兒閱讀訓練工作,孩子一入園就召開家長會,給家長提出早期抓好幼兒閱讀的要求。我把幼兒在園里的閱讀活動及閱讀情況及時傳遞給家長,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長朗誦兒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長共同配合,一道訓練,幼兒的閱讀能力提高很快。宋以后,京師所設小學館和武學堂中的教師稱謂皆稱之為“教諭”。至元明清之縣學一律循之不變。明朝入選翰林院的進士之師稱“教習”。到清末,學堂興起,各科教師仍沿用“教習”一稱。其實“教諭”在明清時還有學官一意,即主管縣一級的教育生員。而相應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員者則謂“教授”和“學正”。“教授”“學正”和“教諭”的副手一律稱“訓導”。于民間,特別是漢代以后,對于在“校”或“學”中傳授經學者也稱為“經師”。在一些特定的講學場合,比如書院、皇室,也稱教師為“院長、西席、講席”等。人教版高中地理選修四第一章第一節聚落的形成和發展同步測試卷一、 選擇題 1. 世界上第一批城市誕生于( ) A.多瑙河流域、亞馬孫河流域 B.尼羅河谷地、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C.長江流域、密西西比河流域 D.黃河流域、剛果河流域 2. 關于鄉村與地理環境關系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沿河道、山谷發育的村落多呈帶狀 B.我國華北平原的村落大多呈多邊形 C.河湖眾多的平原地區,村落多呈圓形 D.鄉村最初形成的自然環境是地勢較高,土地肥沃,并靠近河流的平原谷地 3. 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全部誕生在河流中下游是因為( ) A.水源充足 B.交通方便 C.灌溉農業發達 D.利于防御 4. 下列有關鄉村聚落的區域差異在我國的表現,敘述正確的是( ) A.北方多平頂房,住宅沒有院落 B.北方多大型村落,密度較小 C.南方以團狀聚落為主 D.西部地區沒有固定型聚落 5.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世界城市的發展特點是( ) A.城市一般以中心商務區為中心 B.封建時期歐洲城市的人口規模較大;而在亞洲的中國、日本、土耳其和非洲的埃及,城市發展水平更高 C.歐洲城市中心往往被教堂所占據,道路常以中心廣場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 D.城市不僅是消費中心,也是生產中心 6. 關于鄉村聚落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鄉村聚落多沿河湖分布是因為便于水運 B.一般來說,鄉村聚落的選址都盡可能地接近水源地,以便獲得足夠的淡水 C.社會因素對鄉村聚落的影響不大 D.手工業和農業相分離產生了鄉村 7. 下圖是“某地區19501980年人口增長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30年間該地區( ) A.鄉村人口增長了2 000萬 B.城市人口增長了500萬 C.總人口增長了兩倍 D.鄉村人口增長了兩倍 (2)30年間該地區城市化水平( ) A.大幅提高 B.略有提高 C.沒有變化 D.略有下降 8. 城市聚落與鄉村聚落相比較,其主要差異是() 人口的文化素質、生活方式有很大差異人口從事的職業、性別構成有很大差異 人口年齡結構、人口規模有很大差異人口從事的職業、人口密度有很大差異 A B C D 9. 古代城市多表現出數量不多、城市職能以軍事和行政管理為主,其原因是() A自然經濟為主,生產力水平低 B發展歷史較長 C當時人口不愿居住在城市 D社會制度的阻礙 10. 讀圖,制約圖示區域城鎮分布及城鎮人口規模的主導因素是() A交通線分布及線路等級B地表形態及土地面積 C熱量條件及農作物產量D水資源分布及數量 11. 下列民居最能反映人文環境特征的是() A B C D 12. 古代的鄉村聚落多分布于河流兩岸或河流交匯處的高爽平坦之地,原因是( ) 地勢較高,沒有洪水浸淹之患土地肥沃,近河有利于農耕、畜牧和漁獵 用水和交通比較便利 便于搬遷和居住 A. B. C. D. 13. 從城市出現的社會文化角度看,城市出現最需要的基本條件是() 農業生產的發展社會分工的促進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農村人口的增長 A BC D 14.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世界城市的發展特點是() A城市一般以中心商務區為中心 B封建時期歐洲城市的人口規模較大;而在亞洲的中國、日本、土耳其和非洲的埃及,城市發展水平更高 C歐洲城市中心往往被教堂所占據,道路常以中心廣場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 D城市不僅只是消費中心,而且也是生產中心 15. 關于聚落的敘述,正確的是() A聚落是指房屋建筑的集合體 B所有的聚落都在不斷發展變化 C聚落是人類適應、利用自然的產物,也是人類的活動中心 D聚落受地理環境的深刻影響,不受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制約 16. 關于鄉村與地理環境關系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沿河道、山谷發育的村落多呈帶狀B我國華北平原的村落大多規模較大 C河湖眾多的平原地區,多密集型村落 D鄉村最初形成的自然環境是地勢較高,土地肥沃,并靠近河流的平原谷地 17. 古代的鄉村聚落多分布在河流兩岸或交匯處地勢較高且平坦的地方,原因是() 地勢較高,減小洪水浸淹之患土地肥沃,近河,有利于農耕、畜牧和漁獵用水和交通比較便利便于搬遷和居住 A B C D 18. 城市的密集性主要表現在() A農業人口與非農業生產活動高度密集 B非農業人口與農業生產活動高度密集 C農業文化與鄉村建筑高度密集 D人口、建筑和產業活動高度密集 19. 關于鄉村聚落的敘述,正確的是() A鄉村聚落多沿河湖分布是因為便于水運 B一般說來,鄉村聚落的選址都盡可能地接近水源地,以便獲得足夠的淡水 C社會因素對鄉村聚落的影響不大 D鄉村是當代人類社會最重要的聚落形態 20. 布依族民居為干欄式建筑,又叫“麻欄”。北史南寥傳:“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闌。”北史南寥傳文中描述的布依族民居屬于_村落階段 () A巢居 B穴居 C原始村落 D村落完善 二、 非選擇題 21. 完成下列問題。 (1)中國是世界文明發源地之一,也是最早誕生城市的地區之一,我國早期的城市多分布在_。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社會,_地區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帶動下,一批近代工商業城市迅速發展,如沿海的上海、天津等;而廣大內地經濟發展緩慢,城市發展基本上處于停滯狀態。 (2)從地形上看,我國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_,原因是_;從氣候上看,我國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_,原因是_。這些大城市大多是各級行政中心,這說明_對城市的影響較為深刻。 22. 讀下圖,完成下列問題。 世界上最早出現城市的地區示意圖 (1)世界上最早出現城市的地區是:A_,B_,C_,D_,E_,F_。 (2)從上圖分析,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多誕生在_。這些地區首先出現城市的原因是_,_。 (3)從這些城市的出現,分析城市產生的物質基礎:_。 23. 讀圖,完成有關城市起源的知識網絡。 (1)將代表不同含義的字母分別填入上圖中的方框內。(每個字母限填一次) A農業生產技術創新,勞動生產率提高,農產品有剩余 B貨物集散和商品交換的場地 死記硬背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但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死記硬背被作為一種僵化的、阻礙學生能力發展的教學方式,漸漸為人們所摒棄;而另一方面,老師們又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煞費苦心。其實,只要應用得當,“死記硬背”與提高學生素質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礎。C優越的自然條件,河流中下游平原 D集市 E社會勞動分工,手工業興起,手工業產品豐富 (2)由以上聯系圖可以歸納出:人類曾經在_條件優越的地區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但某些古代城市為什么不能延續到今天? 24. 讀下面兩幅景觀圖,完成下列問題。 (1)根據聚落的景觀,A是_聚落,B是_聚落。A、B兩聚落相比,_是人類利用、改造自然環境最強烈的場所。 (2)聚落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A、B之間存在較大差異,請分析在景觀、規模和功能方面的差異。 在景觀上的差異:_; 在規模上的差異:_; 在功能上的差異:_。 (3)A、B之間也存在著密切的聯系,_為_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帶動_的發展;_為_提供勞動力,基本的生活、生產資料。 25. 農村的發展應該在黨和政府政策的引導下,統籌規劃,因地制宜,注重實效。完成下列問題。 (1)說明圖中所示地區村落分布特點,并指出地形對村落規模的影響。 (2)簡述圖中所示地區農業土地利用狀況。 第 1 頁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 B2、 C3、C4、 B5、 C6、 B7、 (1)B(2)C8、D9、A10、D11、B12、 C13、A14、C15、B16、C17、C18、D19、B20、A二、非選擇題21、 (1)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沿海、沿江 (2)地勢的第三級階梯上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農業發達,有利于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筑投資,人口集中東部季風區氣候適宜,降水較豐富,氣溫適中政治22、 (1)尼羅河谷地南歐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印度河谷地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中美洲 (2)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這些大河的沖積平原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農業生產的發達地區,能為城市提供大量的農副產品 (3)大河沖積平原農業發展條件較好,再加上勞動者的農業創新,使農業生產有一定的剩余產品23、(1)見下圖: (2)自然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開發利用中,毀壞了天然生態系統,導致古文明在那些地區消失。 24、(1)鄉村城市B (2)A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