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材習題中的實驗設計匯編復習(答案版)_第1頁
高中生物教材習題中的實驗設計匯編復習(答案版)_第2頁
高中生物教材習題中的實驗設計匯編復習(答案版)_第3頁
高中生物教材習題中的實驗設計匯編復習(答案版)_第4頁
高中生物教材習題中的實驗設計匯編復習(答案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生物教材習題中的實驗設計匯總復習(答案版)高中生物教材習題中的實驗設計匯總復習(答案版)必修1《分子與細胞》1.溶酶體內含有多種水解酶,為什么溶酶體膜不被分解?嘗試提出一種假說,解釋這種現象:①溶酶體膜與其他細胞器膜相比,經過了特殊的修飾,使其不能被水解酶水解;②溶酶體內的酶只有在酸性條件下才能發揮作用,而溶酶體膜介于酸性和中性環境之間且不斷地運動著,分解它們的酶難以起作用。(P53“拓展應用”)2.溫度變化會影響水分通過半透膜的擴散速率嗎?請你提出假設,并設計檢驗該假設的實驗方案。假設:

溫度變化會影響水分通過半透膜的擴散速率。設計實驗:

準備滲透裝置(漏斗內為蔗糖溶液、燒杯內為清水、漏斗口密封半透膜),將該滲透裝置置于不同溫度的環境中,通過比較不同溫度下漏斗管液面上升速度的快慢,判定溫度是否影響水分子的擴散速度。實驗中要注意排除各種無關變量的干擾,如置于不同溫度中的漏斗內的蔗糖溶液的量和濃度必須相等,以確保實驗的準確性。(P67“拓展應用2”)3.檉柳是強耐鹽植物,它的葉子和嫩枝可以將吸收到植物體內的無機鹽排出體外。檉柳的根部吸收無機鹽離子是主動運輸還是被動運輸?如果要設計實驗加以證明,請補全下列實驗思路、實驗步驟及預期結果及結論。(P72“拓展應用T2”)(1)實驗思路:主動運輸和被動運輸的區別之一是是否需要能量而能量來自細胞呼吸,故可通過抑制根細胞呼吸,并觀察無機鹽離子吸收速率是否受影響來判斷其吸收過程屬于主動運輸還是被動運輸。(2)實驗步驟:①取甲、乙兩組生長狀態基本相同的檉柳幼苗,放入適宜濃度的含有Ca2+、K+的溶液中;②甲組給予正常的細胞呼吸條件,乙組甲組給予正常的細胞呼吸條件,乙組抑制細胞呼吸;③一段時間后測定兩組植株根系對Ca2+、K+的吸收速率。(3)預期結果及結論:①若兩組植株對Ca2+、K+的吸收速率相同,說明檉柳從土壤中吸收無機鹽為被動運輸;②若乙組吸收速率明顯小于甲組吸收速率,說明檉柳從壤中吸收無機鹽是主動運輸。

4.在玻璃瓶底部鋪一層潮濕的土壤,播下一粒種子,將玻璃瓶密封,放在靠近窗戶能照到陽光的地方,室內溫度保持在30℃左右。不久,這粒種子萌發長成幼苗。請你預測,這株植物幼苗能夠生存一段時間嗎,寫出你預測的依據。能夠生存一段時間。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無機鹽、陽光、適宜的溫度、空氣(含有二氧化碳),從給出的信息可以看出,植物生長的基本條件都是滿足的,因此,只要沒有病蟲害等不利因素,這株植物(幼苗)就能夠生存一段時間。若分析瓶中二氧化碳,你認為二氧化碳在植物體和瓶中空氣之間是能(能、不能)循環,因為二氧化碳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之一,瓶中的二氧化碳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被植物體利用,轉化為有機物。有機物通過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二氧化碳在植物體和瓶中空氣之間是可以循環的。(P106“拓展應用2”改編)

必修2《遺傳與進化》1.某種自花授粉,本來開白花的花卉,因基因突變,偶然出現了開紫花的植株,則該紫花突變屬于顯性(顯性、隱性)突變,若利用染色體變異原理及組織培養等方法,要獲得開紫花的純種,可采取的方法是:用紫花植株的花粉進行花藥離體培養,然后用秋水仙素處理,保留紫花的品種;根據基因分離定律,要獲得開紫花的純種,可采取的方法是:讓該紫花植株連續自交,直到后代不再出現性狀分離為止(或“將獲得的紫色花連續幾代自交,即將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選育再進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現白色花為止”)。(P8“思維訓練”改編)2.某農場養了一群馬,馬的毛色有栗色和白色兩種,讓栗色馬和白色馬雜交,后代既有栗色又有白色,據此能否確定栗色和白色的顯隱性?若能,請闡明理由;若不能,請提出解決方案。不能。可選用多對栗色馬和栗色馬雜交或多對白色馬和白色馬雜交,若后代發生性狀分離,則親本性狀為顯性性狀。若已確定栗色和白色分別由B和b基因控制。育種工作者從中選出一匹健壯的栗色公馬,擬設計配種方案鑒定它是純合子還是雜合子(就毛色而言)(已知在正常情況下,一匹母馬一次只能生一匹小馬。要求:在一個配種季節里完成這項鑒定),則實驗方案及相應結果和結論為:將被鑒定的栗色公馬與多匹白色母馬配種,若雜交后代全部為栗色馬,說明被鑒定的栗色公馬很可能是純合子;若雜交后代中既有白色馬,又有栗色馬,說明被鑒定的栗色公馬為雜合子。(P8“拓展應用2”改編)

3.現有某作物的兩個純合品種:抗病高稈(易倒伏)和感病矮稈(抗倒伏),抗病對感病為顯性,高稈對矮稈為顯性。如果要利用這兩個品種進行雜交育種,獲得具有抗病矮稈優良性狀的新品種,在雜交育種前,需要正確地預測雜交結果。按照孟德爾遺傳規律來預測雜交結果,需要滿足三個條件,其中一個條件是抗病與感病這對相對性狀受一對等位基因的控制,且符合分離定律。其他兩個條件是:高稈與矮稈這對相對性狀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離定律;控制這兩對相對性狀的基因獨立遺傳(或“高稈與矮稈這對相對性狀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離定律;控制這兩對相對性狀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為了確定控制上述這兩對性狀的基因是否滿足這三個條件,可用測交實驗來進行檢驗。請你設計該測交實驗的過程:將純合抗病高稈植株與感病矮稈植株雜交,得到F1,讓F1與感病矮稈植株雜交獲得F2。獲得的F2中有(有、沒有)是否有抗病矮稈品種,要獲得純合抗病矮稈品種,還需進行的操作是:將獲得的抗病矮稈植株連續自交幾代,即將每次自交后代的抗病矮稈植株選育后再進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中不再出現感病矮稈植株為止,請你將該操作過程用圖解形式表示出來:

(P16“非選擇題2”)

4.用白眼雌果蠅和紅眼雄果蠅雜交,通過眼睛顏色可判斷子代果蠅的性別;用白眼雄果蠅和紅眼雌果蠅雜交,通過眼睛顏色卻不能判斷子代果蠅的性別,這是因為:紅眼雌果蠅的基因型有XWXW和XWXw兩種類型,白眼雄果蠅的基因型為XwY。如果基因型為XWXW的紅眼雌果蠅與基因型為XwY的白眼雄果蠅雜交,則子一代無論雌雄,全部為紅眼;如果基因型為XWXw的紅眼雌果蠅與基因型為XwY的白眼雄果蠅雜交,那么子代雌果蠅和子代雄果蠅都是既有紅眼,也有白眼,因此無法通過眼睛顏色判斷子代果蠅的性別。(P32“拓展應用1”)5.果蠅眼睛顏色的雜交實驗,共有紅眼雌果蠅(XWXW或XWXw)與紅眼雄果蠅(XWY)、紅眼雌果蠅(XWXW或XWXw)與白眼雄果蠅(XwY)、白眼雌果蠅(XwXw)與白眼雄果蠅(XwY)、白眼雌果蠅(XwXw)與紅眼雄果蠅(XWY)雜交(寫出三個雜交組合)等組合。只有白眼雌果蠅(XwXw)與紅眼雄果蠅(XWY)雜交的子代,紅眼全為雌性,白眼全為雄性,因此,可以通過眼睛顏色判斷子代果蠅的性別。(P32“拓展應用1”)選擇性必修1《穩態與調節》1.科研人員用去除腦但保留脊髓的蛙(稱為脊蛙)為材料進行反射活動實驗,輕輕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觀察到該后肢出現屈腿反射。該反射的反射弧組成是感受器(趾部皮膚)、傳入神經、神經中樞(位于脊髓)、傳出神經、效應器(后肢肌肉)。用針破壞脊髓后,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該后肢不能(能、不能)發生屈腿反射;如果刺激的是傳出神經,該后肢能(能、不能)完成屈腿反應,不能(能、不能)發生屈腿反射,其原因是缺少反射弧的完整環節,沒有中樞神經系統參與,不構成反射。從該實驗你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反射需要經過完整的反射弧,缺少神經中樞,反射就不能完成。從以上實驗結果不能(能、不能)得出“蛙后肢的屈腿反射不受大腦控制’的結論,其原因是實驗并沒有反映大腦對屈腿反射的控制,只是說明了在沒有大腦的情況下屈腿反射依舊可以完成。(P25“拓展應用1”)

2.如果你家里養了貓或狗,要通過訓練讓它在固定的地點大小便,可進行的訓練是在貓、狗將要大小便的時候,將它轉移到固定大小便的地點,完成大小便后給予一定的獎勵;如果隨意大小便,便給予一定的懲罰。多次重復,直到建立起條件反射。概括地說,上述訓練是通過獎勵或懲處,使貓、狗建立定點大小便的條件反射。(P25“拓展應用2”)3.槍烏賊的神經元是研究神經興奮的好材料。研究表明,當改變神經元軸突外Na+濃度的時候,靜息電位并不受影響,但動作電位的幅度會隨著Na+濃度的降低而降低。請對上述實驗現象作出解釋:靜息電位與神經元內的K+外流相關而與Na+無關,所以神經元軸突外Na+濃度的改變并不影響靜息電位。動作電位與神經元外的Na+內流相關,細胞外Na+濃度降低,細胞內外Na+濃度差變小,Na+內流減少,動作電位值下降。如果要測定槍烏賊神經元的正常電位,應在鈉鉀離子濃度與內環境相同的環境中進行,這是因為體內的神經元處于內環境之中,其鈉鉀離子具有一定的濃度,要使測定的電位與體內的一致,也就必須將神經元放在鈉鉀離子濃度與體內相同的環境中。(P31“拓展應用1”)

4.在記憶英文單詞時,有人認為,安靜的環境有利于記憶;也有人認為,舒緩的輕音樂有利于記憶。甲、乙兩同學就“哪種環境更有利于對單詞的記憶”提出了假說,甲同學認為無關信息會干擾記憶,所以,他提出的假設是安靜的環境有利于記憶;乙同學提出的假說是舒緩的音樂有利于記憶,你認為乙同學提出假說的依據是:記憶不是由單一腦區控制,舒緩的音樂有利于刺激不同的腦區而促進記憶。請你設計實驗證明甲、乙兩同學中一位同學的假說,寫出你的實驗方案:選擇年齡基本相同的測試對象若干,隨機分成兩組,一組在安靜的環境中,另一組在舒緩的音樂環境中。在同樣的時間內測試兩組被試者記憶的單詞量。為確保實驗的準確性,實驗除需要有對照外,無關變量也必須保持一致。據此,實驗中應注意的是測試的單詞中需要記憶的字母數應該相同,兩組被試者對于單詞的熟悉程度也應該相同。若按照上述方案實驗后,你得出的結論與別的同學不同,你認為可能的原因是:可能是與記憶相關的神經系統存在著個體的遺傳或發展的差異;也可能是測試過程中對條件的控制有所不同,存在誤差。(P40“拓展應用1”)5.海蝸牛在接觸幾次電擊后,能學會利用長時間蜷縮的方式保護自己;沒有經過電擊刺激的海蝸牛則沒有類似的防御行為。研究者提取前者腹部神經元的RNA注射到后者頸部,發現原本沒有受過電擊的海蝸牛也“學會”了防御,而對照組則沒有此現象。實驗中對對照組的處理是注射從未經點擊的海蝸牛腹部神經元中提取的RNA,該實驗說明特定的RNA可以使海蝸牛“獲得”記憶,該實驗不能(能、不能)說明RNA直接決定了動物記憶的形成。你認為該實驗的意義是:有助于我們對動物記憶形成機制的研究。(P42“選擇題2)6.某科學家為了研究性激素在胚胎生殖系統發育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了如下假說。假說1:發育出雄性器官需要來自睪丸提供的激素信號,當這一信號缺失時,胚胎發育出雌性器官;假說2:發育出雌性器官需要來自卵巢提供的激素信號,當這一信號缺失時,胚胎發育出雄性器官。為此,他設計了如下實驗:在家兔胚胎生殖系統分化之前,通過手術摘除即將發育為卵巢或睪丸的組織。當幼兔生下來之后,觀察它們的性染色體組成及外生殖器的表現。實驗結果如下表,表中實驗結果驗證了假說1。如果另一個假說成立,則相應的結果為:性染色體為XX的家兔胚胎,手術后應發育出雄兔。為了進一步證實他的假說,在摘除即將發育為卵巢或睪丸的組織的同時,給予一定量的睪酮刺激。請你預測,性染色體組成為XX或XY的胚胎的性器官發育情況是:兩者都將發育出雄性器官。(P49“思維訓練”討論1、2)

7.1937年,科學家在實驗中觀察到:阻斷實驗動物垂體與下丘腦之間的血液聯系,可導致其生殖器官萎縮;若恢復垂體與下丘腦之間正常的血液聯系,生殖器官的功能也恢復正常。該實驗能(能、不能)說明垂體的活動受下丘腦控制;不能(能、不能)說明動物生殖器官的發育受垂體的直接控制;阻斷垂體與下丘腦之間的血液聯系,依據了實驗變量控制中的“減法原理”。“阻斷垂體與下丘腦之間的血液聯系”中被阻斷的激素為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該激素到達作用部位需要血液(或體液)運輸,阻斷后其生殖器官萎縮的原因是促性腺激素可調節性腺發育,阻斷后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不能作用于垂體,導致垂體不能分泌促性腺激素。(P49“概念檢測1”改編)8.斯他林等在發現促胰液素之后,繼續進行研究:把一條狗的小腸黏膜刮下來,過濾后注射給另一條狗,后者在胰液分泌明顯增加的同時,血壓還驟然下降。本實驗對照組應注射等量的生理鹽水;胰液的增加是小腸分泌促胰液素的結果;該研究不能(能、不能)說明促胰液素還具有降血壓的作用,理由是:刮下來的黏膜過濾液為混合物,血壓驟降可能是由其他物質引起的,所以,該研究并不能說明降低血壓是促胰液素的功能。過濾后的濾液中物質的作用效果多樣,不能(能、不能)說明激素不具有專一性,理由是:刮下來的黏膜過濾液為混合物,存在多種物質,所以,濾液中物質的作用效果多樣,可能是多種物質的作用結果。(P49“概念檢測2”改編)

9.實驗發現,摘除大鼠的垂體,甲狀腺將萎縮,甲狀腺激素顯著減少;如果給該大鼠注射垂體的提取物,可以部分地恢復甲狀腺的大小。該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為:垂體可產生促進甲狀腺生長及甲狀腺激素分泌的物質。實驗發現,如果向大鼠靜脈注射下丘腦分泌的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TRH),可增加垂體分泌促甲狀腺激素(TSH)的量。進一步實驗發現,將實驗動物下丘腦中分泌TRH的區域損毀,或向該動物的垂體中注射微量的甲狀腺激素后,血液中的TSH水平會明顯降低。該實驗可得出的結論為:下丘腦分泌的TRH可促進垂體分泌TSH,甲狀腺激素可抑制垂體分泌TSH。若要進一步證明甲狀腺激素可以抑制下丘腦分泌TRH,還應補充的實驗處理是:向下丘腦中注射微量甲狀腺激素。(P53“思考?討論”改編)10.若要為胰島素分泌不足的糖尿病患者設計一個隨身攜帶的智能“人工胰島”,則該智能“人工胰島”就能及時監測患者的血糖、胰島素、胰高血糖素;應該模擬人體胰島,依據血糖數據變化,及時注射相關藥物。尤其注意日常生活中飯后時間段注射較大劑量的胰島素、較小劑量的胰高血糖素,這樣更接近人體規律。(P55“拓展應用2”)11.給小口鼠注射TSH,會使下丘腦的TRH分泌減少。基于對甲狀腺激素分泌分級調節的認識,對此現象的解釋有兩種觀點:觀點1認為TSH直接對下丘腦進行反饋調節;觀點2認為TSH通過促進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甲狀腺激素對下丘腦進行反饋調節。某同學擬設計如下實驗探究哪個觀點是正確的。實驗步驟:①選取生長發育正常的小鼠分為甲、乙兩組,分別測定它們的基礎TRH分泌量。②甲組小鼠,摘除垂體,適量注射甲狀腺素,測定TRH分泌量。乙組,摘除甲狀腺,適量注射TSH,測定TRH分泌量。實驗結果及結論:如果僅是甲組TRH分泌量明顯減少,表明甲狀腺激素對下丘腦分泌TRH具有負反饋調節作用。如果僅是乙組TRH分泌量明顯減少,則表明垂體分泌的TSH對下丘腦分泌TRH具有負反饋作用。如果甲、乙組TRH分泌量均明顯減少,則表明TSH和甲狀腺激素對TRH的分泌均具有負反饋調節作用。(P64“非選擇題3”第2小題)

(P61“圖3-11”改編)取一段玉米胚芽鞘,切去頂端2mm,使胚芽鞘不再產生生長素。在上端放一塊有生長素的瓊脂,下端放一塊不含生長素的瓊脂(如下圖1所示,胚芽鞘形態學上端朝上)。過一段時間檢測,發現下端的瓊脂塊逐漸有了生長素(下圖2所示)。結論:①下端瓊脂塊上的生長素來自上端的瓊脂塊。②生長素在胚芽鞘內只能由形態學的上端運輸到形態學的下端。你認為上述實驗設計不嚴密(嚴密、不嚴密),你的理由是:上述實驗設計沒有考慮將胚芽鞘倒過來放置時的情況。從實驗結果到結論之間的邏輯推理是否嚴謹?并說明理由。結論2不嚴謹。沒有實驗證明生長素不能從形態學下端運輸到形態學上端。請你對上述實驗方案改進,以科學合理的驗證上述結論。增加一組胚芽鞘形態學上端朝下的實驗,以研究生長素能不能從形態學下端運輸到形態學上端。(P95“思維訓練”討論1、2、3)14.在用傳統方法生產啤酒時,大麥芽是不可缺少的原材料。利用大麥芽,實質是利用其中的a-淀粉酶。用赤霉素處理大麥,可以使大麥種子無須發芽就能產生a-淀粉酶,這樣就可以簡化工藝、降低成本。上述事實說明赤霉素具有促進種子萌發的作用,植物體內,赤霉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種子幼根和幼芽。已知大麥的種子在組成上包括種皮、糊粉層、胚和胚乳幾部分,大麥胚和大麥種子的糊粉層細胞都能合成α-淀粉酶。為了探究赤霉素處理未發芽的大麥種子中α-淀粉酶的來源,請利用未經處理的、未發芽的大麥種子為材料,寫出相應的實驗設計思路。將未經處理的,未發芽的大麥種子隨機均分成三組,一組保持完整、一組去掉胚保留糊粉層、一組去掉糊粉層保留胚,用相同且適宜的赤霉素溶液處理一段時間后,檢測各組α–淀粉酶的含量。(P101“事例1”改編)

15.假如現有一種用于麥田除草的除草劑剛剛研究出來。作為廠里的工程師,你的任務是研究這種除草劑在麥田除草時的濃度要求。請列出你的研究思路。用不同濃度的該除草劑分別對若干組小麥和麥田雜草進行葉面噴灑,同時用清水處理另一組小麥和麥田雜草做為對照,觀察小麥和麥田雜草的生長狀態。假如讓你來設汁這個產品的說明書,你認為說明書中除了說明濃度參考范圍外,還應該說明的有:適用于哪些莊稼的除草、能除哪些雜草、使用時間、藥物毒性及殘留、生產日期、有效期、生產者及其他注意事項等。(P104“拓展應用T2”)16.若想以發芽的玉米粒為材料證明植物根向地性的感受部位在根冠,應對實驗組的發芽玉米粒進行去除根冠處理,對照組為不去除根冠的正常的發芽的玉米粒。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擾,培養發芽玉米粒的溫度和光照環境最好是適宜的溫度和黑暗的環境。若出現對照組種子根向地生長,實驗組種子根不向地生長的結果,則可初步驗證此結論。(P108“課外實踐”)17.科學家用紅光和紅外光依次照射的方法,對一批萵苣種子進行處理,然后置于暗處。一段時間后,這些萵苣種子的發芽情況如下表所示。由表中實驗結果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紅光促進萵苣種子發芽,紅外光抑制萵苣種子發芽。萵苣種子對紅光的反應遠比紅外光敏感,如果經過紅光和紅外光處理后,將萵苣種子置于自然光下而不是黑暗條件下,萵苣種子的發芽情況是萵苣種子會發芽,因為自然光包含紅光和紅外光,萵苣種子對紅光更敏感,因此在自然光照射下會發芽。(P109“拓展應用T1”)

選擇性必修2《生物與環境》1.在對某種鼠的調查中,調查范圍為1公頃,第一次捕獲并標記39只鼠,第二次捕獲34只鼠,其中有標記的鼠15只。這個種群中鼠的種群密度大約是88只/公頃。若捕捉后該鼠不易再被捕捉,則估算的種群密度會偏高(填“偏高”或“偏低”),理由是該鼠被捕捉一次之后不易再被捕捉,再次捕獲的被標記的個體數減少,由種群數量=(初次捕獲個體數×再次捕獲個體數)/再次捕獲的被標記的個體數可知,種群數量變大,即估算值大于實際的種群密度。由此可見,在用標志重捕法調查種群密度時,若被標記個體的被重捕機會降低、標記物易脫落、標記物過于醒目導致被標記個體易于被捕食、在被標記個體稀少處捕獲等,都會造成估算的種群密度會偏高(填“偏高”或“偏低”);若由于某種原因,如被標記個體放回后還未充分融入該種群中就再次捕獲且在被標記個體密集處捕獲等,都會造成估算的種群密度會偏低(填“偏高”或“偏低”)。另外,若在調查期間,調查區域有較多個體出生和死亡或遷入和遷出,也會造成估算中出現較大誤差。(P3“教材”改編)2.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時要強調隨機取樣,這樣做的目的是:使調查結果不受主觀因素的影響,保證調查結果的準確性。(P5“探究?實踐”討論1)3.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時,樣方的多少會(會、不會)影響調查結果。樣方的數量太少,其統計結果的誤差可能就較大;一般而言,樣方越多,其統計結果越接近真實情況。但是,樣方數量太多,整體取樣花費的時間、精力就越多。從統計學上看,一定數量的樣方即可以保證統計結果的真實性。(P5“探究?實踐”討論2)4.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時,不同小組對同一種群的種群密度調查結果可能不一樣(完全相同、可能不一樣)的。種群密度的調查結果應當允許在一定范圍內波動,例如5%以內。如果超出了此范圍,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造成不一樣的原因應當首先歸結為采取不同的樣方法所致。所以,要針對實際情況,討論取樣方法是否存在問題。(P5“探究?實踐”討論3改編)

5.科技人員為了檢驗某新型除草劑對麥田雜草豬殃殃的防治效果,隨機選3塊麥田,在每塊田中做對照實驗,施藥60天后調查豬殃殃的密度。取樣方法為每個處理隨機取5個樣方,每個樣方為1m2。調査結果為對照組411.75株/m2,實驗組35.00株/m2。取樣時隨機取樣的目的是為了使調查結果不受主觀因素的影響,保證調查結果的準確性;上述結果說明該除草劑施用效果顯著。(P6“概念檢測T2”改編)6.某同學在探究落葉在不同上壤中的變化時,提出了新的問題:缺氧環境中的土壤是否也能分解落葉呢?請你幫助他完成實驗設計。①實驗思路:取含有落葉的土壤裝到玻璃瓶甲中,給予適宜的水分和溫度等條件,用橡膠塞塞緊,再用抽氣機抽氣后密閉。處理乙瓶時不抽氣,其余條件與甲瓶一樣。培養一段時間后,觀察落葉腐爛程度。②結果與結論:若甲瓶和乙瓶落葉腐爛程度相同,則缺氧條件下能分解有機物,且能力與有氧條件下相同。若甲瓶比乙瓶落葉腐爛程度高,則缺氧條件下能分解有機物,且能力比有氧條件下強。若甲瓶比乙瓶落葉腐爛程度低,則缺氧條件下能分解有機物,且能力比有氧條件下弱。若甲瓶落葉沒有腐爛,則缺氧條件下不能分解有機物。(P65、66“探究?實踐”改編)7.未交配的雌蛾能分泌一類揮發性的化學物質——性外激素,性外激素分泌后可直接散布到空氣或水中,以及其他媒介物(如濾紙)上,并且作為信號引誘同種的異性個體前來交尾。請你利用放置過未交配雌蛾的濾紙、未處理過的濾紙、未加塞的玻璃瓶若干、雄蛾若干為材料,設計一個實驗,證明雌蛾是通過分泌某種化學物質吸引雄蛾前來交配。實驗思路為:取甲、乙兩組未加塞的玻璃瓶,甲組放入放置過雌蛾的濾紙,乙組放入未處理過的濾紙,置于相同且適宜的環境條件下相同時間,統計兩組瓶子吸引雄蛾的數量。預期實驗結果:甲組吸引一定數量的雄蛾,乙組沒有。(P72“課外實踐”改編)

選擇性必修3《生物技術與工程》1.有3位同學分別采用了3種不同的發酵裝置來制作果醋。A同學用的是帶蓋的塑料瓶;B同學用了沒有蓋的塑料瓶,在發酵過程中無蓋的瓶口一直由捆綁在瓶口的8層紗布覆蓋;C同學則設計了如右圖所示的發酵裝置。結合果醋的制作原理,你認為更適合制作果醋是C同學設計的發酵裝置,理由是:出料口可以用來取樣;充氣口可以在發酵時連接充氣泵進行充氣,從而有利于醋酸菌更好地進行有氧呼吸,提高發酵效率;排氣口可以用來排出在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氣體,它通過一個長而彎曲的膠管與瓶身連接,可防止空氣中微生物的污染。若對該同學的裝置做進一步改進,你認為可以進行的改進是:在充氣口填充棉花或者安裝其他過濾裝置,這樣改進的好處是:可以防止充入的氣體攜帶外來雜菌污染發酵液等。(P8“拓展應用T3”)2.某同學欲進行“洗手能否減少手上微生物”的探究實驗,請你幫其寫出簡要的實驗思路或方案:將5個手指尖在貼有“洗手前”標簽的培養基上輕輕按一下。然后用肥皂將該手洗干凈,再將5個指尖在貼有“洗手后”標簽的同種培養基上輕輕按一下。將這兩個培養皿放入37℃恒溫培養箱中培養24h后,發現貼有“洗手后”標簽的培養皿中菌落較少。(P14“拓展應用T1”改編)3.反芻動物,如牛和山羊,具有特殊的器官——瘤胃。在瘤胃中生活著多種微生物,其中許多微生物能以尿素作唯一氮源。若設計實驗從瘤胃中分離出能夠分解尿素的微生物,則需要準備選擇培養基,在實驗設計時應參照厭氧菌的培養方法進行實驗設計,這是因為瘤胃中的微生物多為厭氧菌,接觸空氣后會死亡。(P20“拓展應用T1”)

4.已知剛果紅是一種染料,它可以與像纖維素這樣的多糖物質形成紅色復合物,但并不與水解后的纖維二糖、葡萄糖等發生這種反應。當我們在含有纖維素的培養基中加入剛果紅時,剛果紅與纖維素形成紅色復合物;而當纖維素被纖維素分解菌分解后,復合物就無法形成,培養基中會出現以這些菌為中心的透明圈。現在要從土壤中分離纖維素分解菌,其實驗流程為:土壤取樣→選擇培養→梯度稀釋→將樣品涂布到鑒別纖維素分解菌的培養基上→挑選產生透明圈的菌落。選擇培養的目的是:增加纖維素分解菌的濃度,以確保能夠從樣品中分離到所需要的微生物。“土壤取樣”應選擇纖維素豐富的環境,如樹林中多年落葉形成的腐殖土等,其原因是纖維素分解菌大多分布在富含纖維素的環境中。有同學說,可以把濾紙埋在土壤中,經過一段時間后,再從已腐爛的濾紙上篩選纖維素分解菌。請你對這一做法作出評價:這是人工設置適合纖維素分解菌生存的環境,腐爛的濾紙上很可能有纖維素分解菌。(P20“拓展應用T2”)5.下圖為啤酒的工業化生產流程,圖中數字序號處所填寫的內容依次為:①焙烤、②糖化、③蒸煮、④發酵、消毒。將大麥和水混合,在適宜條件下發芽,發芽的大麥種子可釋放淀粉酶,①操作的目的是殺死種子的胚,但要注意不使酶失活;②過程中發生的變化是淀粉分解,形成糖漿;③的目的是:產生風味組分,終止酶的進一步作用,并對糖漿滅菌;④操作前必需將糖漿冷卻,④的實質是酵母菌將糖轉化為酒精和CO2;④操作后選進行過濾,再進行⑤的操作,⑤操作可以殺死啤酒中的大多數微生物,延長它的保存期。(P24、25“啤酒的工業化生產流程圖”改編)6.某化工廠為了處理排出污水中的一種有害的、難以降解的有機化合物A,其研究團隊用化合物A、磷酸鹽、鎂鹽和微量元素等配制了培養基,成功地篩選出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細菌(目的菌)。實驗的主要步驟如下圖所示。在培養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篩選出可以降解化合物A的微生物,這種培養基屬于選擇培養基。培養若干天后,應選擇培養瓶中化合物A含量顯著降低的培養液,接入新的培養液中連續培養,使目的菌的數量擴增。若要研究目的菌的生長規律,可挑取單個菌落進行液體培養,再采用細菌計數板計數方法進行計數。預測目的菌的種群數量情況是S型增長。將目的菌用于環境保護實踐時,還需要解決的問題有:目的菌能否在自然環境中大量生長繁殖、是否會產生對環境有害的代謝物、降解化合物A后是否會產生二次污染等問題都需要研究清楚后,才能進行實踐。有人提出,可以通過改造細菌的基因來獲得能夠降解化合物A的細菌,你認為這種方法可行(可行、不可行)。(P30“復習與提高T1”)

7.某個高溫日,某校三位高中學生相約去吃冰激凌,之后兩人都出現腹瀉現象,于是他們懷疑冰激凌中的大腸桿菌含量超標。老師建議他們利用學過的有關微生物培養的知識對此冰激凌進行檢測。經過一番資料查閱,他們提出了如下實驗設計思路。立即去賣冰激凌的小店再買一個同樣品牌的同種冰激凌;配制伊紅一亞甲藍瓊脂培養基(該培養基可用來鑒別大腸桿菌,生長在此培養基上的大腸桿菌菌落呈深紫色,并有金屬光澤)、滅菌、倒平板;取10mL剛融化的冰激凌作為原液,然后進行梯度稀釋,稀釋倍數為1x10~1X105;取每個濃度的冰激凌液各0.1mL,用涂布平板法進行接種,每個濃度涂3個平板,一共培養18個平板;在適宜溫度下培養48h,統計菌落數目。他們只打算對一個冰激凌進行檢測,理由是:兩個人吃過冰激凌后,都拉肚子了,所以再檢測一個就足以說明問題。你不同意(同意、不同意)這樣的觀點,理由是只檢測一個冰激凌數據太少,不能排除偶然因素的影響。我國衛生部門規定的飲用水標準是:1mL自來水中細菌總數不可以超過100個(37℃培養24h),1000mL自來水中大腸桿菌菌落數不能超過3個(37℃培養48h)。你認為沒有(有、沒有)必要對冰激凌原液進行梯度稀釋,理由是根據國家的標準,自來水中的大腸桿菌數目應該是非常少的。即使冰激凌中大腸桿菌數目超標了,也不可能很離譜,如果進行梯度稀釋,最后培養出來的菌落數可能不在計數要求的范圍內,從而導致結果誤差大。他們認為,在用該方法統計菌落數目時不需要設計對照組,所以只準備培養18個平板。你認為在這項檢測中需要(需要、不需要)設置對照組,如不需要,請說明理由,如需要,請寫出對照組的設置及目的。應該設置兩組對照組。一組為陰性對照組,不進行涂布或者用無菌水涂布平板;另一組為陽性對照組,涂布大腸桿菌。前者可以說明培養基是否被污染,后者可以說明該培養基能否培養出大腸桿菌。在完善實驗設計思路后,三位同學進行了實驗。培養結果顯示,除了深紫色菌落,還有其他菌落存在,這說明冰激凌中不僅有大腸桿菌,還有其他細菌或真菌等。如果以菌落數代表樣品中的大腸桿菌數量,則統計結果比實際值偏少(偏多、偏少),因為有些菌落可能會重疊,統計時容易將其誤認為是一個菌落,并且這種計數方法統計的是活菌的數目。如果實驗結果顯示,檢測的冰激凌中大腸桿菌含量超標了。接下來他們應該馬上去小店告知店主這批冰激凌不能再賣了;還要告知食品衛生管理部門,以對這批冰激凌的來源進行追蹤調查。其他合理答案也可。(P30“復習與提高T2”)

8.假設用于雜交的兩種植物細胞分別為A、B,在進行雜交前必須先利用纖維素酶和果膠酶去除細胞壁,獲得原生質體,再經物理或化學方法誘導原生質體融合。在實際操作中,誘導后再生出的植物細胞可能有多細胞融合的細胞、兩兩融合的細胞、未融合的細胞。若要對融合產生的細胞進行檢測,可進行的實驗操作是:對誘導產生的細胞進行植物組織培養,然后根據得到的植物性狀進行判斷。預期結果及結論是:若得到的是一種植物的性狀,說明是未融合細胞;若得到的是具有兩種親本性狀的植物,說明是雜種植株;若得到的是具有兩種親本性狀的植物,且一種植物的性狀得到加強,則是多細胞融合體;若得到的是一種植物的性狀且效果得到加強,則是同種細胞融合的結果。(P38“圖2-4”改編)9.紫色非甜玉米(基因型為AASuSu)和白色甜玉米(基因型為aasusu)雜交(Su和su代表一對等位基因),得到的F1(AaSusu)再進行自交,F2會有紫色甜玉米的表型產生。F2中的紫色甜玉米的基因型可能為

Aasusu或AAsusu。運用常規育種方法篩選出純合的紫色甜玉米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