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汕頭市潮師高級中學2025屆高三下學期一??荚嚉v史試題含解析_第1頁
廣東省汕頭市潮師高級中學2025屆高三下學期一??荚嚉v史試題含解析_第2頁
廣東省汕頭市潮師高級中學2025屆高三下學期一模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3頁
廣東省汕頭市潮師高級中學2025屆高三下學期一??荚嚉v史試題含解析_第4頁
廣東省汕頭市潮師高級中學2025屆高三下學期一??荚嚉v史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東省汕頭市潮師高級中學2025屆高三下學期一??荚嚉v史試題考生須知:1.全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全部在答題紙上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的答案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2.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在“答題紙”上先填寫姓名和準考證號。3.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有關歷史發展之動力的敘述,較為恰當的是A.地理環境制約著歷史發展的進程 B.杰出人物引領著歷史前進的方向C.決定歷史走向和發展的是“合力” D.科學技術是歷史發展的“加速度”2.抗戰前,中共在其領導下的地區實行蘇維埃制度,全部權力“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兵士及一切勞苦民眾”。1939年,《陜甘寧邊區選舉體例》規定:“凡居住邊區境內之人民,年滿十八歲者,無階級、職業、男女、宗教、民族、財產和文化程度之區別,均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這反映出,陜甘寧邊區政府A.實現無產階級專政 B.推動國共合作實現C.實行統一戰線政策 D.實踐武裝割據思想3.閱讀下列國際組織的機構示意圖,其中“?”處應填上A.聯合國 B.布雷頓森林體系 C.雅爾塔體制 D.亞太經濟合作組織4.如圖是從戰國到晚清時期的牛耕圖據如圖可知,中國古代A.精耕細作的生產觀念 B.民為邦本觀念的傳承C.重農政策的淵源流長 D.農耕技術的發展緩慢5.美國商品涌進了中國的各大城市和眾多中小城市,甚至在農村集市上也可見到美國貨。上海的永安、新新、先施等大公司,美貨占其全部貨物的80%。1946年,在天津市場上美貨所占比重是59.16%。這種狀況A.激化了列強在中國的競爭B.直接導致中國的貨幣貶值C.使中國民族工業陷入了困境D.強化了中美戰時同盟關系6.公元前5世紀的雅典出現三個享有世界聲譽的三大悲劇家,他們都善于從傳統的神話中尋取戲劇的題材,從觀眾所熟悉的故事中,體現存在于現實生活里面的思想感情上的激烈矛盾,以及由于這些矛盾而導致的不幸的遭遇。根據材料可推測這三大悲劇家的作品成功之處在于A.順應了民主政治的發展需要B.反映了現實生活中人的情感C.充分調動了人們的宗教情緒D.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7.如圖是民國十幾年上海永和實業“月里嫦娥”品牌化妝品商標注冊證,它可以用來佐證A.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 B.市場經濟法制化進程C.民族工業迎來“春天” D.社會生活水平顯著提高8.2019年12月4日,慶祝北約成立70周年的峰會在倫敦閉幕。峰會雖達成一份申明,再次強調團結與力量,但難掩成員國尤其跨大西洋國家之間的分歧。為此,美國智庫外交學會的斯圖爾特·帕特里克評價道:“在跨大西洋關系受損和大國競爭加劇之際,戰略自治對歐洲人具有明顯的吸引力?!边@說明A.西方國家已經陷入分裂 B.北約組織的土崩瓦解C.美國已成歐盟戰略對手 D.多極化趨勢不斷加強9.據學者統計,近幾十年發現的甲骨文遺址除殷墟(今河南安陽)以外另有25處,其分布情況見下表——據宋鎮豪《南靖殷墟甲骨回歸感言》整理商至周甲骨文分布范圍發生了變化,對此合理的解釋是A.文字體系逐漸成熟 B.金文取代了甲骨文C.周人統治范圍擴大 D.爭霸戰爭持續不斷10.《關貿總協定》第十八條又稱為幼稚產業保護條款,即發展中國家在進口激增有損于發展計劃時,可以臨時采取數量限制的辦法。1979年,“東京回合”確認發達國家給予發展中國家差別優惠待遇的合法性?!盀趵缁睾稀睂Πl展中國家的特殊優惠待遇原則,也在世界貿易組織中得到了進一步加強。這表明A.世貿組織內部實現了公平、平等、合作B.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已經建立C.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不斷發展與完善D.國際貿易規則對發展中國家更為有利11.從歷史敘事角度,有學者將歷史事實分為特殊事實,指具有特殊時空點位上的事實;普通事實,指有關特定時段、特定空間范圍里某種流行的事實;普遍事實,指古今中外不同時期、不同地域而普遍存在的歷史事實。據此判斷,下列屬于普遍事實的是A.公元前27年,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B.古代羅馬,奴隸只是其主人的財產,不具有任何的權利C.公元前476年,西羅馬帝國皇帝被廢,西羅馬帝國滅亡D.古代羅馬人的法制精神和法制意識則為后人樹立了榜樣12.1919年5月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與北洋政府外交部次長陳策舉行會談時,不斷詢問何時重啟西藏問題的談判,陳策答復“因青島問題,已引起國人對領土問題注意,西藏事務,恐難辦理?!贝撕蟊毖螽斁忠浴罢疅o權變更領士”一再拒絕了英人的無理要求。這表明A.五四運動激發了愛國熱情 B.尊重民意成為朝野共識C.群眾運動影響了外交決策 D.政府堅持捍衛國家利益13.如表為1914—1927年中國的凈進口貨值和凈出口貨值(單位:千海關兩)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中國半殖民地的程度不斷加深B.中國的進出口產品結構不斷優化C.中國產品在一戰后失去競爭力D.進出口貿易深受時局變動的影響14.如表可以用來說明1870年和1913年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比重英國美國德國法國俄國1870年22%8%13%10%—1913年15%11%13%8%4%A.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B.農奴制存在阻礙俄國經濟發展C.英國喪失了貿易上優勢地位 D.世界貿易形成多中心發展趨勢15.20世紀60年代開始,國際上出現了東南亞國家聯盟、海灣國家委員會、西非經濟共同體、中美洲共同市場、加勒比共同體等經濟組織。這些經濟組織的出現反映了A.國際直接投資的不斷增長B.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C.發展中國家進入世界體系D.經濟民族化發展特點16.“九鼎既成,遷于三國。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逼渲兴f的“九鼎”之所以被廣泛重視并在夏商周流轉,主要因為它是A.反映民心民意的憑據 B.國王祭祀的重要禮器C.青銅工藝水平高的標志 D.王朝統治權力的象征17.某一時期,德國人宣稱“我們的未來在海上”、法國人高唱“不要忘記色當之役”、俄國人揚言“保衛斯拉夫兄弟”。這些沖動的口號與行動,最后導致哪場戰爭?A.普法戰爭 B.克里米亞戰爭C.俄土戰爭 D.第一次世界大戰18.從秦始皇到宣統,中國的歷史是同皇帝連在一起的。……是一條分界線。在此之后,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變成了人民的公敵。文中省略的是A.太平天國運動 B.辛亥革命 C.五四運動 D.新文化運動19.1920年,陳獨秀在《談政治》一文中指出:“我雖然承認不必從根本上廢棄國家、政治、法律這個工具,卻不承認現存的資產階級(即掠奪階級)的國家、政治、法律有掃除社會罪惡的可能性?!毙纬蛇@一認識的關鍵因素是()A.國際局勢劇烈的變化動蕩 B.民主與科學成為主流思想C.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D.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反思20.唐代的“市”由“市令”專管或地方官兼職掌控,并規定“諸非州縣之所不得置市”;宋代“凡州縣皆置務,關鎮或有焉”?!皠铡背蔀楦骷壍胤绞袌龉芾砗投愂諜C構。這反映出A.地方分裂勢力增強B.重農抑商政策瓦解C.政府市場觀念變化D.坊市制度日益完善21.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報》上刊登了寧江機床廠的一則小廣告(如圖),稱該廠既可以供應機床,又可以按用戶需求加工零件。自社會主義改造后,它第一次把生產資料當成商品,可謂石破天驚。廣告刊出后,該廠一下子接到了3年的訂貨量。這表明A.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受到了沖擊 B.“統購統銷"的政策得以改變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開始實驗 D.單一公有制的結構發生了改變22.18世紀的法國令人向往,產生了一批偉大的思想家,大大發展了起源于英國的啟蒙運動。他們苦苦思索個人權利從何而來,國家權力從何而來,如何處理個人權利與國家權力的關系等核心問題。下列項中,與這些“核心問題"的思考對應正確的是A.自由平等--社會契約--理性王國 B.人民主權--自由平等--以民為本C.天賦人權--開明專制--分權制衡 D.天賦人權--社會契約--分權制衡23.公元2世紀的雄辯家阿里斯泰德熱情地贊美羅馬:“無論海洋還是陸地上任何的間隔距離都不能將一個人排斥于公民身份之外?!彼潛P的是羅馬的A.《十二銅表法》 B.公民法 C.萬民法 D.自然法24.有學者指出:“當今世界的力量分配正像一盤三維棋賽。在最高的一層,軍事是單極的,美國遠遠超過了其他國家。中間一層,經濟部門是多極的,美國、歐洲和日本占了世界總產值的三分之二。而最低的一層則代表了跨越邊界且各國政府無法控制的跨國關系,其力量結構更為分散?!痹搶W者在此A.旨在說明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極格局已形成B.認為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建成C.嘗試探討國際格局的結構層次與框架問題D.否定了世界格局多極化發展趨勢的可能性25.《全民抗戰》是在武漢創辦的政治刊物,共出版157號,下圖是其創刊號刊頭?!度窨箲稹返膭摽疉.推動了國共第二次黨內合作的實現 B.標志著報業開始參與民族救亡運動C.促進了國民政府抗戰路線的轉變 D.有利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26.西漢前期,面對土地兼并嚴重的現象,董仲舒曾建議漢武帝限制占有土地的數額并被漢武帝采納。漢武帝限制土地兼并的主要目的是A.保障農民土地私有B.防止社會貧富分化C.推行重農抑商政策D.確保國家賦稅收入27.《天演論》的出版,一石激起千層浪。1906年《民報》主要撰稿人胡漢民評價《天演論》:“自嚴氏書出,而物競天擇之理,厘然當于人心,而中國民氣為之一變,即所謂言合群言排外排滿者,固為風潮所激發者多,而嚴氏之功蓋亦匪細?!边@反映了A.《天演論》催生國人民族觀念 B.維新思想已逐漸走向成熟C.“物競天擇”觀念受民眾推崇 D.“進化論”助推革命浪潮28.在聯合國成立的問題上,各國有著相同的出發點?!跋嗤某霭l點”最主要的是()A.建立一個和平平等的世界 B.建立一個美蘇兩國操縱的世界C.處置法西斯,維護世界和平 D.成立聯合國,重建世界格局29.據《華北治安戰》記載,1938年日本華北方面軍情報記錄寫道:“可以斷定,今后華北治安的對象是共軍。”1939年他們認定:“中共勢力對華北治安的肅正工作,是最強硬的敵人。為此,應加緊收集情報,確立排除中共勢力的對策,實為當務之急?!边@反映出當時A.華北成為全國抗戰的中心B.日軍將主力轉向華北地區C.華北敵后抗戰力量的壯大D.百團大戰沉重打擊了日軍30.如圖是19世紀末西方人繪制的一幅漫畫。如果從創作者的角度出發,你認為最合適的主題當是A.可憐的東方人B.落后就要挨打C.工業化的威力D.野蠻人的下場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幾個世紀以來,在世界市場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世界的經濟中心隨著世界各地區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也在變動著,大致經歷了從亞洲到大西洋沿岸,再到亞太地區的演變過程。材料一早在1903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就說過這樣一句話:“地中海時代,隨著美洲的發現而結束了.大西洋時代正處于開發的頂峰……”。——《亞太經濟》1985年04期材料二戰后,世界經濟重心正在從大西洋地區向太平洋地區轉移。亞太地區已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它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上升,打破了二三百年來世界經濟發展一向以大西洋沿岸為中心的格局。21世紀“將是太平洋世紀”。——《亞洲新勢力——2030:世界經濟重心轉移》材料三根據上述材料回答問題(1)列舉16—19世紀的史實,說明世界經濟重心向“大西洋時代”轉移這一觀點。(2)結合材料二、三論證“世界經濟重心正在從大西洋地區向太平洋地區轉移”的觀點。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儒家學派在我國不同歷史時期國家治理的實踐中體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春秋末期,其核心是“仁、義、禮、智”;秦朝時,遭受毀滅性打擊;漢武帝時,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宣揚君權神授;到宋代,儒家思想與佛教和道教相融合,形成了新的哲學流派——理學,其中,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程朱理學主張“存天理,滅人欲”;明朝中期,形成了以王陽明為代表的心學,主張追求“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費孝通將這種由己到家、由家到國、由國到天下的通路稱為中國人的“差序格局”——摘編自李寧《“大一統”——我國歷史上的國家治理》材料二在古代歐洲,政權與教權之間的關系在國家治理結構中占據重要地位。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奴隸制的中央集權官僚體制結束,西歐長期陷入無政府狀態。在混亂動蕩的社會中,人們渴望王權與秩序,君權神授的封建君主專制思想應運而生。此后,世俗君權和宗教神權既相互支持又相互斗爭,經歷了羅馬帝國的二元平等并列、11世紀之前教權臣服于王權、12世紀到13世紀教權強盛、14世紀政教斗爭等歷史階段.——摘編自王芳《比較視角下的國家治理模式及其理論構建》(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不同時期儒家治國思想的主張。(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西方國家治理理念的異同。33.不論是尋求富國強兵,還是挽救統治于危亡,改革都是重要手段。結果是如愿以償,抑或是事與愿違,改革都是改革者應對時局訴求的回應。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昔同治初年,德相畢士麻克語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興,中國其弱乎?日本人之游歐洲者,討論學業,講求官制,歸而行之;中人之游歐洲者,詢某廠船炮之利,某廠價值之廉,購而用之,強弱之原,其在此乎?”嗚呼,今雖不幸而言中矣,懲前毖后,亡羊補牢,有天下之責者,尚可以知所從也。——梁啟超《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材料二1895年“公車上書”事件標志著維新派正式形成。他們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國建立立憲政治?!熬c民共議一國之政法”,“以國會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總之”。主張在中國實現三權分立,擬訂憲法,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中國的富強指日可待……——張豈之《中國文明十五講》材料三論者曰:中國之當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無操之過蹙;失于急激,以自貽蹉跌之憂乎?辯曰:中國之言改革,三十年于茲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舊布新,兩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茍不務除舊而言布新,其勢必將舊政之積弊,悉移而納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簡⒊段煨缯冇洝凡牧纤奈煨缇S新,雖時日極短,現效極少,而實二十世紀中國史開宗明義第一章也?!簡⒊犊涤袨閭鳌罚?)依據材料一,指出同治初年的中國人和日本人學習西方的特點有何不同。(2)依據材料二分析維新派在制度設計上有何創新。又有哪些保留?(3)材料三中關于戊戌變法失敗原因的爭論,論者和辯者的主要觀點各是什么?(4)結合所學知識,闡述戊戌變法“實二十世紀中國史開宗明義第一章”的理由。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決定歷史走向和發展的是“合力”,故C正確;地理環境、杰出人物引領作用是影響歷史發展的因素,科學技術促進歷史發展,但ABD不如C全面,排除。【點睛】本題考查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由于歷史內容極為豐富,并具有多層次性的特點,史學方法也就不能單一化,而應該豐富多樣,史學家在具體運用歷史研究方法時,亦根據不同情況,靈活運用。2、C【解析】

據材料“939年,《陜甘寧邊區選舉體例》規定:“凡居住邊區境內之人民,年滿十八歲者,無階級、職業、男女、宗教、民族、財產和文化程度之區別,均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笨芍?,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實行統一戰線政策,凡居住邊區境內之人民,年滿十八歲者,均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C正確;據所學可知,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還不是執政黨,故A說法錯誤;據材料1937年9月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就已經正式確立,B說法錯誤;D與材料無關?!军c睛】本題的關鍵信息是“1939年,《陜甘寧邊區選舉體例》”,考查的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相關知識,1937年9月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3、B【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二戰后的金融體系,包括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兩個機構,這兩個機構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共同構成了戰后經濟體系的三大支柱,故B正確;聯合國、雅爾塔體制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CD錯誤。4、D【解析】

戰國到晚清在農耕技術上未有本質上的改變,說明古代農耕技術發展緩慢,D正確;精耕細作體現的是田間管理等內容,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A;民為邦本屬于民本思想,在材料中未提及,排除B;牛耕圖未體現出政府政策屬性,C排除。5、C【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抗日戰爭結束以后,美國向中國傾銷大量商品,甚至達到獨占中國市場的局面,這是美國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的重要表現,也是造成中國民族工業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故答案為C項。抗戰結束后,歐洲列強及日本基本無力和美國抗衡,排除A項;當時直接導致中國貨幣貶值的是國民政府政策,排除B項;當時二戰已經結束,中美雖然還屬于反法西斯同盟,但已不是戰時同盟關系,排除D項。【點睛】抗戰勝利后,蔣介石為取得美國援助發動內戰,不惜大肆出賣國家主權。1946年,國民政府與美國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美國取得了在華的政治、經濟等特權。美國商品大量涌入中國市場,排擠國貨。6、B【解析】

依據材料“從觀眾所熟悉的故事中,體現存在于現實生活里面的思想感情上的激烈矛盾,以及由于這些矛盾而導致的不幸的遭遇”可知B正確。ACD均不合題干主旨。故ACD錯誤?!军c睛】本題考查古代雅典文化成就,旨在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古代雅典早期民主制度,促進文化的繁榮;經濟社會繁榮,使得人們有可能致力于文化發展;本身是地中海文明屬沿海文明,是文化繁榮的地理因素。與周邊國家文明交流頻繁,也有與東方文化交流。7、B【解析】

商標注冊證的出現以及注冊商標的法律依據說明當時對于商業活動的管理更加制度化法制化,B正確;九一八事變發生于1931年,是民國二十年,題干是民國十幾年,當時抗日救亡運動尚未興起,排除A;民國初年是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短暫春天,題干時間是民國十幾年,此時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春天已過,排除C;商標注冊是實業發展環境的優化,不能直接體現社會生活的變化,排除D。8、D【解析】

北約成員國之間的分岐反映出當今世界多極化趨勢正在不斷加強,各方面的勢力不斷在角逐,故D正確;北約并不能代表所有的西方國家,排除A;有分岐并不代表瓦解,排除B;材料沒有涉及歐盟,排除C。9、C【解析】

由表中統計數字顯示,比起商代,周朝甲骨文的遺址分布范圍更廣,說明周代的統治范圍比商朝的擴大了,C項正確;單純從甲骨文分布范圍看,無法得出文字體系逐漸成熟、金文取代了甲骨文和爭霸戰爭持續不斷等結論,ABD三項錯誤。10、C【解析】

根據材料“發展中國家在進口激增有損于發展計劃時,可以臨時采取數量限制的辦法”“對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優惠待遇原則,也在世界貿易組織中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可知,在全球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合理的相關制度和措施正在得到糾正與改善,體現了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不斷發展與完善,C項正確;A項中“實現了”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并不能表明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已經建立,排除B項;材料中既有對發達國家有利的政策,也有對發展中國家有利的政策,故D項表述不準確,排除D項。11、D【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代羅馬人的法制精神和法制意識具有普世意義,成為后人的榜樣,屬于普遍事實,D選項正確;屋大維稱帝、奴隸制度和西羅馬帝國滅亡,都是具有特殊時空點位上的事實,屬于特殊事實,ABC三項不符合題意。12、C【解析】

因為五四運動,北洋政府拒絕了重啟西藏問題的談判。這表明群眾運動影響了北洋政府的外交決策,故C正確;材料主旨說的是北洋政府的外交決策的原因,故A錯誤;B項錯在“共識”,故錯誤;材料主旨不是強調北洋政府堅持捍衛國家利益,故D錯誤。13、D【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1915年、1919年中國入超數值較小。聯系所學可知1915年袁世凱與日本簽署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消息傳出以后,國人主張抵制日貨,人人用國貨;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也掀起提倡國貨運動,可以得出進出口貿易深受時局變動的影響,故選D;單從凈出口進口貿易額不能看出半殖民地程度加深,A錯誤;BC在材料中無從體現,排除。14、D【解析】

根據題干可知,1870年英國世界貿易占比最高,反映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后英國的經濟中心地位,而1912年反映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貿易中占比大體均衡,體現了多中心的發展趨勢,D項正確;世界市場開始形成于第一次工業革命后,排除A項;題干信息不能反映俄國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排除B項;1912年英國世界貿易占比均高于其他國家,說明其貿易優勢尚存,排除C項。故選D。15、D【解析】

材料中的“東南亞國家聯盟、海灣國家委員會、西非經濟共同體、中美洲共同市場、加勒比共同體等”經濟組織都是由新興的民族國家組成的,是這些國家民族經濟發展加強區域聯合的需要。故答案為D項。A項,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國際直接投資的不斷增長”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不能體現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區域經濟組織的出現,不是強調發展中國家進入世界體系,排除。16、D【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獲取材料信息、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材料中“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的信息反映了九鼎隨著夏商周政權更迭,在夏商周流轉,說明了九鼎代表王朝統治權力的象征,故D項正確;ABC三項與題干信息不符,故排除。考點:古代中國的政治·西周的分封制與宗法制·等級制度(九鼎)17、D【解析】

一戰前的巴爾干是火藥桶,俄、德、奧匈等再次激烈爭奪,而這一地區的主要民族是斯拉夫民族,故俄國人揚言“保衛斯拉夫兄弟”。故D正確;普法戰爭不符合材料中俄國人,排除A;克里米亞戰爭不涉及德國人,排除B;俄土戰爭不涉及法國和德國,排除C。故選D。18、B【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長達兩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故B項正確;太平天國運動并未推翻君主專制體制,排除A項;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均發生在北洋政府統治時期,清朝統治已經結束,排除CD兩項。故選B。19、C【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可知,此時的陳獨秀對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已經表現出懷疑態度。結合所學可知,1919年五四運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此時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已經意識到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不能挽救內憂外患的中國,并認識到了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作用,因此C選項正確。A選項是陳獨秀形成這一認識的重要因素,但并非關鍵因素;B選項錯誤,資產階級民主和科學思想是新文化運動前期的指導思想,它與材料中陳獨秀批判資產階級政治共和制度不符;D選項錯誤,第一次世界大戰只是讓中國的知識分子看到了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缺陷,并未使其形成建立勞動階級專政的國家思想,不是形成這一認識的關鍵因素。故正確答案為C選項。20、C【解析】

根據材料內容可知,唐朝“諸非州縣之所不得置市”,規定非州縣不得設市并以市令來管理市,在宋代“凡州縣皆置務,關鎮或有焉”,規定設務來管理地方市場,說明市的管理有所變化,表明政府市場觀念發生變化,故C選項正確;材料內容體現了唐到宋,政府對市的管理方面的變化,無法體現地方分裂勢力增強,故A選項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一直貫徹重農抑商政策,故B選項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宋代時期,坊市制度打破了時空限制,而不是坊市制度日益完善,故D選項錯誤。21、A【解析】

根據材料“既可以供應機床,又可以按用戶需求加工零件”“把生產資料當成商品”結合所學,寧江機床廠按照市場需求進行生產銷售,體現了對傳統經濟體制的突破,A項正確;“統購統銷”的政策得以改變只是材料表明的部分信息,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內容,B項錯誤;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改革開放后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受到了沖擊,沒有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開始實驗,尤其無法得出“開始實驗”的結論,C項錯誤;材料內容沒有強調所有制結構的變化,無法得出單一公有制的結構發生改變的結論,D項錯誤。22、D【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天賦人權思索的是個人權利從何而來,社會契約思索的是國家權力從何而來,分權制衡思索的是如何處理個人權利與國家權力的關系,故D正確;自由平等、人民主權和個人權利從何而來無關,故AB錯誤;開明專制和國家權力從何而來無關,故C錯誤。23、C【解析】試題分析: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3世紀,公民法逐漸演變為萬民法,從題干時間2世紀可知C項正確。《十二銅表法》制定于公元前5世紀中期,公民法主要是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3世紀中葉,自然法是一種法律思想,與題干無關,排除ABD三項。故答案選C??键c:古代希臘、羅馬?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萬民法24、C【解析】

該題主要考查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點。材料中學者的意思是從不同的角度看,當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現出不同的狀態,顯示出他對世界格局的探討和見解,故C項說法正確;美國在軍事上是單極的,也只是作者觀點中的一個方面,故A項說法錯誤,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公正合理的秩序建成,故B項說法錯誤,排除;D項說法也過于絕對,不符合材料中作者的觀點,排除。25、D【解析】

《全民抗戰》寓意著一致對外,全民族抗戰,因此改雜志的創刊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起到了鞏固作用,故選D;國共第二次合作采取的是黨外合作的方式,排除A;報刊業在《全民抗戰》創刊前就已經參與了民族救亡活動,排除B;該雜志創刊沒有改變國民政府的抗戰路線,排除C。故選D。26、D【解析】

古代王朝賦稅收入主要靠一家一戶的小農承擔,限制土地兼并可以保護小農,確保國家賦稅來源,故D正確;漢武帝采取措施的主要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并非保障農民土地私有、防止社會貧富分化,排除AB;漢武帝限制土地兼并和“抑商”無關,排除C?!军c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漢武帝限制土地兼并的主要目的”,應該從統治者加強統治的角度分析解答。27、D【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進化論推動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促進了革命的發生,因此D選項正確;近代民族意識開始萌發是在鴉片戰爭后,A選項錯誤;《民報》宣傳的是革命思想而非維新思想,B選項錯誤;材料并未強調民眾對“物競天擇”觀念的態度,C選項錯誤。故選D。28、C【解析】

聯合國成立的初衷是為了處置法西斯,維護世界和平,C正確;A中“平等”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B不是各個國家“相同的出發點”,排除;D是美蘇兩國的出發點,排除。29、C【解析】

材料中“華北治安的對象是共軍”“中共勢力對華北治安的肅正工作,是最強硬的敵人”“排除中共勢力的對策,實為當務之急”信息體現出華北地區日本把中國共產黨的敵后抗日武裝作為當時進攻中國的主要對象,側面說明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華北敵后抗戰力量的壯大引起了日本的警覺,C正確;材料并不是說明華北是全國抗戰的中心,當時全國抗日中心是陜甘寧地區,A錯誤;材料說明的是華北地區對付中國共產黨作為策略,日本并沒有把主力轉向華北地區,B錯誤;百團大戰爆發于1940年,與材料時間不符合,D錯誤。30、D【解析】

漫畫反映19世紀末八國聯軍借口鎮壓義和團發動侵華戰爭,西方人把侵華看作是對野蠻人的懲罰,故D符合題意;由漫畫可知,鞭打的是清朝服飾的人而非籠統的東方人,故A不符合題意;B是站在受到欺凌對象的國家得出結論,故B不符合題意;材料中列強使用的依然是冷兵器,沒有代表工業化成就的先進武器,故C不符合題意。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新航路開辟后,英法處于大西洋沿岸有利的地理位置;憑借其海上實力對外殖民擴張掠奪財富,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原始積累;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英國的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成為“世界工廠”。工業革命后通過商品輸出、殖民擴張,使英法等國成為最大的殖民國家;隨著英美法等國為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建立,標志著“大西洋時代”的到來。(2)19世紀末美國工業超過英國,位居世界第一位,英國喪失了“世界工廠”的地位;一戰后美國紐約取代英國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通過華盛頓體系美國與英國取得相同的制海權等。日本通過一戰和戰后“凡--華”體系,擴大其在亞太地區的影響;而戰后英法開始衰落。英國喪失其海上的霸主地位,并由于經濟的衰落而喪失了“日不落帝國”的優勢地位等。二戰后,中國的發展,東盟的建立、APEC等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的成立,都提高了亞太地區在世界經濟與政治的影響力。【解析】

(1)西洋時代的建立,可以從新航路的開辟、早期殖民擴張、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工業革命及資本主義市場的確立幾個角度進行闡述。15、16世紀之交,西歐各國經過航海探險活動,開辟了歐洲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路。葡萄牙和西班牙是西歐殖民活動的始作俑者,它們的海洋探險與殖民擴張緊緊聯系在一起。繼這兩個國家之后,英、荷、法等國也先后加入殖民擴張的行列。西歐早期殖民活動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有力的推動了資本主乂的發展。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英國的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成為“世界工廠”。工業革命后,通過商品輸出、殖民擴張,使英法等國成為最大的殖民國家;隨著英美法等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建立,標志著“大西洋時代”的到來。(2)世界經濟重心轉移到太平洋地區,可以從英國的沒落、美國的崛起、日本力量的增強、中國的發展、區域經濟組織東盟與APEC的建立等方面進行論述。19世紀末,伴隨工業革命的完成,美國工業超過英國,居于世界第一位;一戰后,紐約取代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通過華盛頓體系美國取得與英國相同的制海權。二戰后,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國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日本通過明治維新、一戰及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擴大了自己在亞太地區的影響;戰后接受美國的扶持,迅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二戰后,中國的發展,東盟的建立、APEC等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的成立,都提高了亞太地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