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語文高效課堂教學設計:(授課日期:年9月6日星期班級班)詩兩首《雨巷》《再別康橋》三維目標1.知識與技能:理解詩中意象的含義,感知詩歌的意境美。2.過程與方法:反復朗誦,訓練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詩中濃郁的感情,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授課題目再別康橋擬1課時第1課時明確目標理解詩中的意象,體會詩的意境美。重點難點重點:理解詩中的意象,體會詩的意境美。難點:理清本詩的情感脈絡,把握詩歌的主旋律。課型□講授□習題□復習□討論□其它教學內容與教師活動設計一、導入新課:由《人間四月天》將學生帶入徐志摩的話題中,讓學生講述對他的了解補充:徐志摩(1896-—-—1931),筆名云中鶴、南湖等,浙江海寧人,他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資產階級紳士詩人,“新月派”代表詩人,深受英國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影響,創作講究意境創造和音律和諧。著作有《志摩的詩》、《猛虎集》、《云游》等,《再別康橋》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使詩人獲得巨大聲譽的詩作.這首詩寫于1928年,詩人第三次重游英國,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讓徐志摩寫下了這首傳世之作,表現出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二、聽錄音,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三、整體感知,把握本詩的感情脈絡讓學生把七節詩分別用兩字概括:作別——金柳-—水草(青荇)——潭水——尋夢——沉默--告別詩人感情波瀾的起伏:全詩以離別康橋時的感情起伏為線索,詩人的感情從惆悵到熱烈,在第五節達到高潮,第六節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最后只能帶著無限的悵惘離去。這種感情的變化正是基于對康橋不可遏制的愛,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詩的開始用了三個“輕輕的”,仿佛母親怕驚醒熟睡的嬰孩一樣,詩人對康橋的那份憐惜,那份依戀躍然紙上。既抒發了詩人對康橋依依不舍的淡淡憂愁,又定下了全詩哀而不傷的抒情基調。因為眷戀,所以當詩人即將離去時,尋常的景物在詩人充滿感情的目光中也變得不尋常起來.二到四節作者融情入景,為我們營造出一個色彩鮮明,幽婉怡人的意境。第五節詩人的迷戀達到了高潮,想要撐一只長篙,劃向康河深處放歌,去尋他“彩虹似的夢"。然而夢畢竟是夢,詩人不得不面對現實,第六節,詩人的思路急轉,由幻想回到現實,只有在沉默中體會別離的惆悵。最后一節與開頭呼應,“云彩”本不能帶走,詩人卻強調“不帶走一片云彩”,悄悄地離開,不驚醒這里的一花一草,這種夸張手法表現出詩人不愿驚動康橋的溫柔情意。全詩快樂與惆悵交織,柔美與傷感并存,優美的景物描寫中寄寓了作者的深情厚意。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里跌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正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詩人仿佛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嘆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離緒完美地統一在一起。全詩淡淡起頭,又淡淡結尾,抒發眷念深情時熱烈而有分寸,令人回味。詩人的情懷并不是直白的顯露,而是融情入景,為我們展現了康橋旖旎的風光.四、對比閱讀,把握送別基調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江淹《別賦》)抒離別之情的詩作可謂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有哪些詩詞?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色輕輕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問1:與古代送別詩詞作比,《再別康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何獨特之處?明確:送別的對象特別。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問2、大家看過柳永《雨霖鈴》這首詞嗎?“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種離別的氣氛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沉重)就是詞中所說的“多情自古傷離別”,從以上送別詩作中,我們看到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如柳宗元有《別舍弟宗一》:“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都是兩眼淚汪汪的離情別緒,那徐志摩的這首詩呢?大家讀了有沒有這種沉重之感?明確: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營造的氣氛輕松)五、從詩歌意象入手賞析1、設想一下,如果你們要遠行,將如何描寫離別場景呢?明確: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云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營造出一種脫俗的清新感。(意象的選擇新穎)2、作者選取了哪些景物,融入了什么感情?明確: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輝等,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依戀。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筑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癡如醉。3、意象的描繪好在什么地方,請找出你認為最美的意象并作簡單說明?A、金柳:“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離別詩中經常出現“柳"這一意象,因“柳”與“留”諧音,來表達惜別之情。以“柳"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舉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李叔同《送別》)4、“金柳”,為什么不說楊柳、綠柳?既與夕陽相映,落日熔金.同時金又是最富貴的一種顏色.這里的柳已經不是普通柳樹了,而是代表著整個康橋,作者對康橋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選擇了柳樹最美的時刻來加以描繪,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時刻,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暗喻手法的運用,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B、青荇→招搖;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讓人有親近的愿望;“油油的”光潤的樣子,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多含貶義,常與“過市”連用;另有“逍遙”一義。用“逍遙”寫水草,擬人,顯現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這種水草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微風輕拂,水波輕涌,水質清澈,那些象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自在安閑。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6、為什么本來很尋常的景物在詩人的眼里變得如此美好?明確:因為這些景物上寄予著作者對于康橋的無限留戀。柳草本無情,有情的是詩人,當它們變為詩人筆下的形象時,也就融入了作者的情思。這時候,我們就稱作者筆下的這些景物為意象。如果沒有負載這種情感,就只能稱物象了。而這首詩是通過一組意象來抒發作者情懷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種氣氛,那種藝術境界,我們就稱之為意境.物象――意象――意境。物象是客觀的,意象是融入了詞人主觀情感的物象,意境,是詩人對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感受后產生的一種情懷。一般說來,詩詞都是借助“意象”來抒情的詩人將自己的愛和眷戀與對自然景色的歌詠熔于一爐,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表現出對康橋的一片深情,真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六、在詩歌的形式美方面,徐志摩作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三美的詩學主張建筑美明確:建筑美,是結構的勻稱和句式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四行一節,每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于參差中見整齊,每句字數相近,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第一節連用三個“輕輕的”,最后一節以兩個“悄悄的"與首節對應。首尾回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音樂美明確: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主要體現在節奏感、旋律美和彈跳性等方面A、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跌宕起伏和輕柔舒緩的旋律感。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B、“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運用,使音節趨于和諧,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C、回環復沓。首末兩節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音響效果。詩歌的第一節,三次使用“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二節到第六節舒緩而悠揚,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也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這優美的節奏如漣漪般蕩漾開來,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繪畫美明確:繪畫美,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全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給人帶來視覺上美的享受。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七、自由質疑1、為什么詩人一開始說“輕輕的我走了”而不是“我輕輕地走了”,后者不是更符合語法規范嗎?明確:前面講過調整語序的作用,一個是強調,一個是音韻的需要。這里主要是強調,而且這樣一寫,音韻上感覺也好一些。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連用三個,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康河給詩人留下的最美的印象,就是她的寧靜與和諧“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作者為什么會這么說?這表現了詩人怎么樣的情感體驗?=1\*GB3①景美,表現對康橋的永久戀情②象征著作者追求的自由,回歸自然,體現作者的文化選擇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閑、自由、正是詩人向往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情緒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做水草:感情深化,不想走了.留戀.2、怎樣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悄悄無聲,笙簫有聲,這是一對矛盾,但在作者這里卻達成了統一。詩人內心一定翻滾如大海,但是離別愁緒壓倒了一切,所以痛苦的笙簫離別曲只能在心中回蕩.這是多么沉重的痛苦啊。(別離的笙簫是悄悄的,看似矛盾,實際上在這里達成了統一,悄悄有孤寂的意思,離別的笙聲更加劇了作者內心的孤寂)3、如果僅僅是對劍橋大學的美好回憶,那為什么不說我輕輕地揮手,告別劍橋圖書館?康橋的風光是十分優美的,詩人稱康橋為“全世界最美麗的一條水”。在詩人對康橋的眷戀里,飽含著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向往.這種熱愛與向往不是—般人的游山玩水,而是詩人性情與大自然深深的契合.詩人說過:“我是一個生命的信仰者……人是自然的產兒,就比枝頭的花與鳥是自然的產兒;但我們不幸是文明人,入世深似一天,離自然遠似一天……從大自然,我們取得我們的生命;從大自然,我們應分取得我們繼續的資養。”這里的康橋世界,已成為大自然的象征。康橋世界的自然風光滋潤著詩人的心靈,一次次地給詩人帶來欣喜和快樂;同時也一次次地撫平詩人心頭的創傷,蕩滌去了詩人的“煩悶,枯索"。所以詩人對康橋的描寫并不是完全寫實的,而是擷取了最具典型意義的幾樣景物,遺其貌而取其神,精心構筑了幾幅色彩斑斕,對比柔和的畫面;夕照河柳,碎影披金;柔波漾漾,水草搖搖:潭映彩虹,浮藻如夢:星落清泉,斑斕多姿……這里看不到車水馬龍,聽不到嘈雜的市聲,完全是一片幽美迷離的自然世界,是大自然最美的幾個片斷。就連詩人也仿佛踮著腳尖走路,來去無聲,但對大自然的一片癡心卻早就融入到這優美的景色之中了.胡適嘗言:“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下冊認識方程練習題
- 全州縣2024-2025學年六年級下學期小升初招生數學試卷含解析
- 四川工業科技學院《現代模具制造》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西藏拉薩北京實驗中學2025年初三年級語文試題月考試卷含解析
- 南充電影工業職業學院《安裝工程施工技術與造價審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石家莊市重點中學2025屆初三下學期9月月考化學試題試卷含解析
- 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電動汽車故障檢測與診斷》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西藏山南地區扎囊縣2024-2025學年四下數學期末學業水平測試模擬試題含解析
- 四川美術學院《在經濟統計中的應用》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山西財經大學《現代交換原理與技術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4-13-01-06 國家職業標準檔案數字化管理師S (2025年版)
- 資產分紅合同協議
- 中國高職院校畢業生薪酬報告(2024年度)
- 江蘇省南京市聯合體2024-2025學年下學期八年級數學期中練習卷(含部分答案)
- 山東省濟南西城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月考地理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跨學科實踐制作簡易桿秤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
- 消毒供應中心規范培訓
- 口腔門診6S管理
- 沉浸式體驗活動設計合同
- 易制毒化學品銷售人員崗位職責
- 2025四川九洲建筑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生產經理等崗位6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