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規程 第1部分:病害_第1頁
馬鈴薯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規程 第1部分:病害_第2頁
馬鈴薯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規程 第1部分:病害_第3頁
馬鈴薯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規程 第1部分:病害_第4頁
馬鈴薯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規程 第1部分:病害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65.020.01

CCSB16

DB52

貴州省地方標準

DB52/T1522.1—2020

馬鈴薯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系列規程

第1部分:病害

SeriesofRegulationsThatGreenPreventionandControlTechnologyfor

PotatoDisease,InsectPestsandWeeds

Part1:Disease

2020-11-13發布2021-03-01實施

貴州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

DB52/T1522.1—2020

馬鈴薯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系列規程第1部分:病害

1范圍

本文件規定了馬鈴薯[SolanumtuberosumL.]病害綠色防控技術的基本要求、綠色防控策略、綠色防

控措施、商品薯農藥殘留要求。

本文件適用于貴州省馬鈴薯生產的病害綠色防控。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276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2763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

GB18133馬鈴薯種薯

GB38400肥料中有毒有害物質的限量要求

NY/T496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

NY/T1276農藥安全使用規范總則

DB52/T1425馬鈴薯晚疫病預警及信息發布系統技術應用規程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綠色防控

采取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態調控以及科學、合理、安全使用農藥的技術,達到有效

控制農作物病蟲害,確保農作物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安全,促進農業增產、增收的目

的。

3.2

中心病株

馬鈴薯種植區域內田間首次出現的零星發病植株為中心病株。

3.3

殺秧

在馬鈴薯收獲前通過物理或化學方法去除馬鈴薯植株地上部分的措施方法。

1

DB52/T1522.1—2020

4綠色防控策略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貫徹落實“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針對馬鈴薯病

害種類(詳見附錄A)和發生特點,綜合考慮影響病害發生的各種因素,以生態調控為基礎,優先協調

運用植物檢疫、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輔以科學用藥,實現馬鈴薯病害的全程綠色防控。

5基本要求

5.1種薯

選用健康脫毒種薯,脫毒種薯應符合GB18133的規定。

5.2肥料

應符合GB38400和NY/T496的規定,提倡施用馬鈴薯專用肥或配方施肥,禁止使用未經國家農業部

門或省級農業部門登記的化學和生物肥料。

5.3農藥

農藥使用應符合NY/T1276規定,優先使用生物源農藥、礦物源農藥和低毒有機合成農藥,不同作

用機理的農藥交替使用和合理混用。

6綠色防控措施

6.1植物檢疫

種薯調運應遵守植物檢疫規定,發現檢疫性有害生物的按照《植物檢疫條例》等相關規定進行處置。

6.2農業防治

6.2.1選用抗性品種

在馬鈴薯不同種植區域,選擇相應的抗性品種進行栽培。

6.2.2合理輪作

土傳病害重發區域,宜與十字花科、禾本科等非茄科作物進行輪作。

6.2.3種薯選擇

按5.1執行,提倡小整薯播種。

6.2.4切刀消毒

在種薯切塊前,切刀應放入75%酒精或0.5%~1%高錳酸鉀溶液消毒不少于1min,每切5min或切到

病薯時應更換已消毒的刀具。

6.3物理防治

6.3.1色板誘殺

在有翅蚜蟲發生初期,宜采用田間插掛黃色粘蟲板誘殺,插掛密度按5m×6m/塊。

2

DB52/T1522.1—2020

6.3.2設置防蟲網

種薯生產中,宜使用40目防蟲網籠罩。

6.3.3殺秧

在馬鈴薯成熟期,選用人工或機械等物理方式將馬鈴薯植株地上部分打碎。

6.4生物防治

6.4.1保護利用天敵

倡導釋放和保護利用食蚜蠅、蚜繭蜂、七星瓢蟲等天敵,控制蚜蟲等傳毒害蟲。

6.4.2生物農藥

優先選用生物農藥,防治藥劑及使用方法見附錄C。

6.5科學用藥

6.5.1用藥技術

對癥選藥,大田噴霧時采用低容量噴霧、靜電噴霧等精準施藥技術;倡導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聯

防聯治。種薯處理推薦藥劑及方法見附錄B,主要病害防治藥劑及方法見附錄C。

6.5.2防治適期

6.5.2.1馬鈴薯晚疫病

根據DB52/T1425規范,確定防控適期。

6.5.2.2其它病害

早疫病、炭疽病、青枯病、病毒病等病害在發病初期為防治適期。

7商品薯農藥殘留要求

商品薯農藥殘留符合GB2762、GB2763規定。

3

DB52/T1522.1—2020

AA

附錄A

(資料性附錄)

馬鈴薯主要病害癥狀及發生規律

A.1晚疫病

A.1.1病原

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infestans(Mont.)deBary],屬卵菌門霜霉目疫霉屬。

A.1.2癥狀

病菌可侵染馬鈴薯的葉、莖和薯塊。葉片發病,多從葉尖和葉緣開始,初為水漬狀褪綠斑,在冷涼

潮濕的條件下,病斑迅速擴大變為暗綠色至褐色圓斑,甚至可擴大至全葉,葉背常生白色霉層。嚴重時

葉片萎垂,發黑,可造成全株枯死。干燥時病斑變褐干枯,質脆易裂,無白霉,且擴展速度減慢。莖部

受害,出現長短不一的褐色條斑,天氣潮濕時,通常會長出白霉,但較為稀疏。薯塊受害,初為小的褐

色或稍帶紫色的病斑,以后稍凹陷,病斑可擴大。切開病部,可見皮下薯肉呈褐色,且逐慚向四周及內

部發展,病薯在高濕下培養2d~3d后,亦可長出白色霉狀物。帶病種薯長出的病苗,莖部條斑與地下

塊莖相連。薯塊可在田間發病并爛在田里,也可在貯藏期發病引起爛薯。

A.1.3發生規律

氣候條件與發病、流行有極為密切的關系。當條件適宜,病害可迅速暴發,從開始發病到全田枯死,

最快不到半個月。病菌喜高濕涼爽的氣候條件,病菌侵入寄主體內后,溫度在20℃~23℃時菌絲在寄

主體內蔓延最快,潛育期最短;溫度低,菌絲生長發育速度減慢,同時減少孢子囊的產生量。因此天氣

陰雨連綿或多霧、多露,相對濕度高,有利于晚疫病的發生和流行。

A.2早疫病

A.2.1病原

茄鏈格孢菌(Alternariasolani(Ell.etMart.)JonesetGrout]),屬子囊菌門格孢腔菌目鏈格孢屬真菌。

A.2.2癥狀

病菌主要危害葉片,也可侵染葉柄、莖和塊莖。植株染病多從下部葉片開始,逐漸向上部蔓延。初

期表現圓形褐色凹陷的小斑,后逐漸擴大成黑褐色,圓形或近圓形,具同心輪紋,大小3mm~4mm。濕

度大時,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層,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發病嚴重時病斑連片,葉片干枯脫落,

田間植株成片枯黃。塊莖染病產生暗褐色稍凹陷圓形或近圓形病斑,邊緣分明,皮下呈淺褐色海綿狀干

腐。

A.2.3發生規律

病原菌分分生孢子最適宜侵染溫度為12℃~16℃,發病最適溫度為24℃~30℃,而相對濕度要

在80%以上,早晨、傍晚或雨日有水滴形成時侵染率更高。早熟品種容易感病,而晚熟品種相對抗病。

偏施氮肥、磷肥會導致發病加重。

4

DB52/T1522.1—2020

A.3馬鈴薯炭疽病

A.3.1病原

球炭疽菌(Colletotrichumcoccodes),屬子囊菌門小叢殼目刺盤孢屬。

A.3.2癥狀

葉片染病后,葉片顏色變淡,頂端葉片稍向上反卷,莖桿染病后顏色變為褐色至深褐色,中間部位

凹陷,上部生長停止,病部上生許多灰色小粒點。發病后期整株褐色萎蔫死亡。地下根部染病從地面至

薯塊的皮層組織腐朽,易剝落,側根和須根變為褐色逐慚壞死,后期植株易拔出,莖基部空腔內長很多

黑色粒狀菌核。

A.3.3發生規律

該病主要以菌絲體在種薯或病殘體中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隨雨水傳播,分生孢子產生芽管,從

植株傷口或直接侵入,高溫高濕條件下傳播蔓延迅速。

A.4黑痣病

A.4.1病原

病原菌為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solaniKtihn),屬于擔子菌門傘菌目絲核菌屬。

A.4.2癥狀

要危害馬鈴薯的幼芽、莖基部及塊莖。塊莖發病多以芽眼為中心,生成褐色病斑,往往造成不出苗

或晚出苗,出苗幼芽染病頂部出現褐色病斑,嚴重時形成芽腐,造成缺苗斷壟。出土后染病初期,植株

下部葉片發黃,莖基形成褐色凹陷斑,大小1cm~6cm。病斑上或莖基部常覆有白色菌絲層,輕者癥狀

不明顯,重者莖基部變黑腐爛,可形成立枯或頂部萎蔫。在成熟的塊莖表面形成大小形狀不規則的、堅

硬的、土壤顆粒狀的黑褐色或暗褐色的菌核。

A.4.3發生規律

以病原菌核在病薯塊莖中或土壤中越冬,帶菌病薯是翌年主要初侵染來源,也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

途徑。溫度偏低、土壤濕度大、中性肥沃的土壤特別適宜該病的發生,播種早、播種后溫度低、濕度大

的區域發病重。

A.5青枯病

A.5.1病原

青枯假單胞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Smith)Smith。

A.5.2癥狀

典型維管束病害,病菌侵入維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導管,妨礙水分運輸導致萎蔫?植株感病后,

葉片從下部開始萎焉,初期早晚可恢復,幾天后整株萎焉死亡,但莖葉保持青綠色,橫剖莖部可見維管

5

DB52/T1522.1—2020

束變褐,擠壓切面時溢出白色菌膿。薯塊感病后,嚴重時切開薯塊,維管束圈變褐,擠壓可見溢出白色

菌膿。

A.5.3發生規律

病薯是傳病的主要來源,病菌可通過灌溉水或雨水傳播,病菌從植株莖基部或根部傷口侵入或透過

導管進入相鄰的薄壁細胞,后在植株莖部出現不規則水浸狀斑?該病菌喜高溫,最適溫度35℃~37℃,

一般27℃~32℃最適宜發病。高溫、高濕、連作田、低洼地均利于發病,一般酸性土發病重?

A.6黑脛病

A.6.1病原

胡蘿卜軟腐歐文氏菌馬鈴薯黑脛亞種Erwiniacarotovorasub.sp.Atroseptica(VanHall)Dye。

A.6.2癥狀

該病菌以侵染莖或薯塊為主,從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發病。種薯染病后,病部黑褐色,自臍部呈放

射狀向髓部擴展,易腐爛,呈黏團狀,不發芽或剛發芽即腐爛。幼苗染病,初期癥狀不明顯,待株高

15cm~18cm時開始顯癥,具體表現為植株矮小、節間短縮,或葉片卷縮黃化,或脛部變黑萎蔫。

A.6.3發生規律

主要由種薯帶菌,病原菌可通過切刀傳播,通過維管束或髓部進入植株進行侵染,引起地上部分發

病?田間灌溉水?雨水或昆蟲均可傳播該病菌,病菌初期由植株傷口侵入引起發病,后傳到新生薯塊上?

貯藏期間病、健薯塊接觸引起該病菌傳播?

A.7病毒病

A.7.1病原

馬鈴薯病毒病的種類復雜,癥狀表現不一,根據癥狀表現常常將馬鈴薯病毒病分為馬鈴薯花葉病和

馬鈴薯卷葉病兩大類。病原主要由為PotatovirusX(PVX)馬鈴薯X病毒、PotatovirusY(PVY)馬鈴薯Y病毒、

PotatovirusS(PVS)馬鈴薯S病毒、Potatoleafrollvirus(PLRV)馬鈴薯卷葉病毒侵染導致。

A.7.2癥狀

在田間常表現為花葉、壞死、卷葉3種類型癥狀。花葉型:葉片顏色不均勻,葉面呈濃綠相間或斑

駁花葉,嚴重時引起葉片皺縮畸形,植株矮化,有時葉脈透明。壞死型:在植株葉片?葉脈?葉柄、

枝條?莖部出現褐色壞死斑,后病斑發展連接成壞死條斑,嚴重時全葉枯死或萎蔫脫落。卷葉型:葉片

沿主脈或自邊緣向內翻轉,變硬、變脆,嚴重時葉片卷曲呈筒狀?此外復合侵染可導致馬鈴薯發生條斑

壞死?

A.7.3發生規律

病毒主要在帶毒薯塊內越冬,為播后初侵染源。田間主要通過蚜蟲吸食汁液傳播,高溫、干旱,田

間管理粗放,引起蚜蟲數量大,發病嚴重。25℃以上高溫會降低寄主對病毒的抵抗力,有利于傳毒媒

介蚜蟲的繁殖?遷飛及傳病,使病害擴展蔓延,加重受害程度。

6

DB52/T1522.1—2020

BB

附錄B

(資料性附錄)

種薯處理推薦藥劑及使用方法

表B.1馬鈴薯主要病蟲害防控藥劑推薦表

序號藥劑名稱作用對象用量

1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馬鈴薯晚疫病、早疫病等真菌性病害100g/100kg

222%氟唑菌苯胺懸浮種衣劑馬鈴薯黑痣病8ml/100kg~12ml/100kg

3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馬鈴薯黑痣病100g/100kg

7

DB52/T1522.1—2020

CC

附錄C

(資料性附錄)

馬鈴薯主要病害防控藥劑推薦表

表C.1馬鈴薯主要病害防控藥劑推薦表

病害名稱藥劑名稱使用劑量施用方法

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

500克/升氟啶胺懸浮劑1200~1500倍液

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

10%氰霜唑懸浮劑1500~2000倍液

75%百菌清水分散粒劑1500倍液

1000億芽孢/克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

2.1%丁子·香芹酚水劑450~750倍液

50%烯酰嗎啉水分散粒劑750~1500倍液

68.75%氟菌·霜霉威懸浮劑600倍液任選1種噴霧防治,按

50%錳鋅·氟嗎啉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照6.5.3確定防治適期

晚疫病

60%唑醚·代森聯水分散粒劑750倍液進行防控,注意輪換用

18.7%烯酰·吡唑酯水分散粒劑600倍液藥。

60%嘧菌酯·霜脲氰水分散粒劑1500倍液

68%精甲霜·錳鋅水分散粒劑500~600倍液

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

250克/升嘧菌酯懸浮劑1500~2000倍液

47%烯酰·唑嘧菌懸浮劑1500~2000倍液

60%丙森·霜脲氰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

50%烯酰·膦酸鋁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

28%霜脲·霜霉威可濕性粉劑750倍液

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

250克/升嘧菌酯懸浮劑1500~2000倍液

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任選1種噴霧防治,按

早疫病500克/升氟啶胺懸浮劑1200~1500倍液照6.5.4提示時間進行

80%戊唑醇水分散粒劑3000~3750倍液防控,注意輪換用藥。

42%戊唑醇?百菌清SC1500~2000倍液

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3000倍液

75%嘧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劑3000倍液

任選1種噴霧防治,按

40%唑醚·咪鮮胺水乳劑1000~1500倍液

炭疽病照6.5.4提示時間進行

0.2%苯丙烯菌酮微乳劑750倍液

防控,注意輪換用藥。

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

青枯病3%噻霉酮可濕性粉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