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塊1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第1講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教學案含解析岳麓版_第1頁
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塊1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第1講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教學案含解析岳麓版_第2頁
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塊1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第1講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教學案含解析岳麓版_第3頁
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塊1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第1講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教學案含解析岳麓版_第4頁
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塊1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第1講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教學案含解析岳麓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中心集權制度——————————[框圖概覽·線索歸納]——————————【認讀導引】一個制度: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化歷程。兩大階段:先秦家國同構與秦漢至明清的專制主義中心集權。三大線索:中心集權制度的演化、君主專制制度的演化、選官用人制度的演化。第1講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心集權制度的確立考點1eq\a\vs4\al(|)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學問整合·厘清史實]一、夏商兩代的政治制度1.夏朝國家出現,出現了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出現了王位繼承的傳子制度。2.商朝(1)政治制度:實行內服與外服制度,商王具有支配內服與外服的實際權力。(2)神權色調:商王通過壟斷神權以強化王權,王朝具有很深厚的神權色調。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1)目的:對被折服的廣闊地區進行有效統治。(2)內容①周王將土地和人口分封給親族、功臣、姻親和先代貴族,廣建封國,以拱衛王室。②受封諸侯有為周王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3)作用①周人的勢力范圍不斷擴大,西周成為疆域廣闊的國家。②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統治效果得到加強。③分封制使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2.宗法制度(1)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沖突。(2)性質:是周人把血緣紐帶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的一種制度。(3)核心(即最大特點):嫡長子繼承制。(4)內容:大宗和小宗兩個體系。大宗與小宗的關系是相對的。大宗與小宗的關系不僅是家族等級關系,也是政治隸屬關系。(5)作用①保障各級貴族能夠享受“世卿世祿”的特權。②有利于凝合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③強化了以大宗為代表的貴族特權地位。3.禮樂制度(1)含義:周禮是表示等級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禮儀規定。(2)作用:周禮作為各級貴族的政治和生活準則,成為維護宗法分封制度必不行少的工具。[素養對接·融會貫穿][素養1—時空觀念]1.夏商周時代的時空定位2.分封制的演化歷程[素養2—史料實證]?探究1分封制的影響史料西周王朝建立后,歷經周公、成王、康王三世的經略,國體一改商王朝時異姓國族林立而臣服于商的運作模式,①漸漸建立起一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華夏國家……是中國古代國家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革,主要是在②上層統治者的宏觀政治決策下,③分封同姓、異姓諸侯來鞏固國土,建立起一個大小相系、上下藩屏的全國統治網絡,④進而演化成一種……帶有“華夏”性質的地域性社會政治實體?!傮w看來,⑤周天子雖表面上為天下共主,但事實上限制力有限,各諸侯國事實上都是有很大獨立性的政治實體?!獥顚幰弧稓v史學習新視野新學問》eq\a\vs4\al([問題])依據史料,指出西周政治的特點,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其影響。eq\a\vs4\al([解讀])①“華夏國家”體現分封制下周王為天下共主,顯示出統一性。②周王“宏觀政治決策”體現這一制度有確定的集權性。③說明分封制有利于西周統治秩序的穩定。④“社會政治實體”體現分封制在民族交融方面起了確定作用。⑤說明西周在國家結構上具有分散性,并對后期政治統治產生消極影響。eq\a\vs4\al([試答])特點:西周政治顯示出確定的統一性、集權性,但國家結構上仍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的特點。主動影響:形成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統治效果加強;擴大統治區域,推動民族融合。消極影響:諸侯國有確定的獨立性,隨著血緣關系的疏遠,導致東周后期的諸侯割據。?探究2宗法制的內容、特點及實質史料一史料二從整個中國歷史的角度看,西周作為短暫的一瞬消逝了,但創始于斯的宗法組織或宗法結構并沒有隨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逝。②自秦以后的中國封建社會,承襲了宗法觀念和宗法傳統……然而中國封建政治中的等級制則源于原始的血緣宗親關系,它表現為確定的君臣隸屬原則和極端的皇權主義……中國封建政治還有一個宗法性特征是③親貴合一和裙帶作風……最終導致了中國封建政治統治中的反智主義傾向,即反對理性,閱歷守舊,這是封建宗法政治的又一特色。——《中國歷史縱與橫》eq\a\vs4\al([問題])(1)“宗”是一個會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像宮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什么?(2)依據上述史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歸納宗法制的特點。eq\a\vs4\al([解讀])(1)史料一中圖片及①“宗廟”“祖廟”“家族”等信息說明宗法制是以家族為中心,按血緣關系遠近區分親疏的制度。(2)史料二描述了西周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特點。史料二以其次個省略號為界分為兩層,第一層②主要闡述了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特點“家國同構”“家國一體”,其次層③主要闡述了宗法制帶來的裙帶作風和蔭庇現象。eq\a\vs4\al([試答])(1)祖先牌位。(2)特點:①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對性。②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相結合,“國”與“家”相結合。③大宗與小宗既是宗族關系,又是政治隸屬關系。④形成森嚴的社會等級。[素養3—歷史說明]1.結合史實說明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1)神權與王權相結合:最高統治者把自己的行為說成是天的意志,通過壟斷神權來加強王權;國事以占卜方式確定。(2)深厚的部族色調:由于是從父系氏族演化而來,夏商周三代的政治、法律及選官制度都帶有深厚的部族色調。(3)最高統治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封國自主權較大,天子對諸侯領地并無實際統治權;但中心與地方的聯系越來越親密,周的文化及習俗在不斷傳播和影響著諸侯國。(4)貴族政治特征明顯:世卿世祿制下,官僚都是貴族,貴族有封地但無薪俸。諸侯國內的勞動者不對國家擔當賦稅等義務,只對諸侯履行義務。2.夏商周三代文明傳承的表現(1)文字沿革:甲骨文、青銅銘文等漸漸演化為今日的漢字,成為記載和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是夏商周三代文明對后世的突出貢獻。(2)宗法觀念:宗法思想影響至今,對民族的持續起到主動作用。(3)政治制度:專制主義中心集權制度在此時萌芽,影響整個封建社會;郡縣制影響至今。(4)傳統文化:儒家思想產生并發展,汲取其他學派思想,最終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素養4—家國情懷]立足家國情懷分析宗法制和宗法觀念的影響1.西周宗法制的文化影響(1)婚姻禮儀:宗法制使一妻多妾制成為商周社會婚姻的基本形態,并使聘娶婚成為婚姻的合法程序。宗法制婚姻滿意了宗法政治的須要,使婚姻政治化。(2)姓氏方面:姓氏是建立在血緣關系基礎上以父權和族權為象征的,是帶有階級等級的宗法制的反映。(3)信仰、觀念:宗法制調整人際關系、規范倫理道德,導致中國文化成為倫理型文化。2.宗法觀念對當今社會的現實意義(1)弘揚宗法文化中的親切友愛、團結互助的思想,有利于協調人際關系、穩定社會秩序。(2)宗法文化強調愛國、忠孝,有利于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3)傳統的宗族思想與家鄉觀念,有利于促進海外華人、華僑回鄉建設家鄉經濟,促進家鄉的旺盛富足。(4)修祠堂、宗譜有助于對家鄉有更深刻的相識,培育自己對家鄉的熱忱,對持續和發揚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1.(2024·濟南二模)武王伐紂后,曾封紂王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叔、蔡叔(均為武王之弟)于其地旁邊以為監視,是為西周第一次分封;周公允定三監之亂(三監與武庚聯合叛亂)后實行其次次分封,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衛,封王室貴族召公奭于燕,封功臣呂尚于齊。西周的兩次分封均()A.加速了民族交融和華夏族形成B.確保了貴族權力的有效承襲C.促進了邊遠地區的開發與建設D.有效防止了殷商舊族的叛亂A[兩次分封都有利于加強周人與其他民族的經濟文化溝通,從而加速民族交融和華夏族形成,故A項正確;宗法制確保了貴族權力的有效承襲,故B項錯誤;其次次分封促進了邊遠地區的開發與建設,第一次并未起到這樣的作用,故C項錯誤;依據“三監與武庚聯合叛亂”可知第一次分封并未有效防止殷商舊族的叛亂,故D項錯誤。]2.(2024·懷化三模)下表是關于古代分封的歷史記載。據此可知()原文出處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史記·黃帝本紀》(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篇》詔曰:“故衡山王吳芮與子二人、兄子一人,從百粵之兵,以佐諸侯,誅暴秦,有大功,諸侯立以為王。項羽侵奪之地,謂之番君。其以長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芮為長沙王”《漢書·高帝紀》夏四月乙丑,封皇子樉為秦王,晉王,棣燕王,橚吳王,楨楚王,榑齊王,梓潭王,杞趙王,檀魯王,從孫守謙靖江王《明史·本紀·太祖》A.分封制正式起源于黃帝時代B.分封的依據是要有功于王朝C.分封時主要賜予封地和爵號D.推行分封主要出于政治目的D[“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不能確定是分封制,故A項錯誤;“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不能體現有功于王朝,故B項錯誤;分封主要授予封地和人口,故C項錯誤;依據所學學問可知,分封的根本目的是維護統治,故D項正確。]3.(2024·南昌二模)嚴復在《社會通詮》一書譯論序中說:“唐虞(堯與舜時代)以訖于周,中間二千余年,皆封建之時代,而所謂宗法亦于此時最備。其圣人,宗法社會之圣人也;其制度與典籍,宗法社會之制度與典籍也?!睋死斫饩_的是()A.血緣親疏關系滲透社會各方面B.宗法制是實行分封制的政治基礎C.分封制與宗法制互為表里關系D.貴族統治持續時間長,社會影響大A[依據材料可知,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故A項正確;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緣紐帶而非政治基礎,故B項錯誤;材料中并沒有提及分封制,更沒有涉及二者的關系,故C項錯誤;材料中只提及了貴族政治的時間而并未涉及其社會影響,故D項錯誤。]4.(2024·蕪湖一模)學者許倬云曾說:“除了軍事與經濟資源的互為挹注,這些封君與周王室之間,也依仗宗族紐帶,用祖先崇拜的繁縟禮節,不斷加強親戚之間的關系。于是,周人統治的機制,取得了道德的意義。”材料說明西周時期()A.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緊密結合B.宗法制下形成強大的家族凝合力C.家國同構促進周代穩定與發展D.周王通過宗族紐帶維護中心集權A[由“封君與周王室之間,也依仗宗族紐帶”“周人統治的機制,取得了道德的意義”可知材料強調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即分封制和宗法制,說明西周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緊密結合,故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特點,而非宗法制的影響,故B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西周政治制度的特點而非其產生的影響,故C項錯誤;中心集權的形成是在秦漢時期,故D項錯誤。]5.(2024·山東淄博二模)有學者認為:“西周的封建社會,從縱剖面看,是一個寶塔式結構,王室之下有幾級的封君,從橫切面來看,統治階級中,也存在著以親族血緣為基礎的宗族組織。”這說明西周社會在政治上()A.具有家國同構、家國一體的特點B.建立了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中心集權C.宗族組織與政治系統截然分開D.“天下為家”起先取代“天下為公”A[材料顯示西周時期,國家和家族有著類似的結構,體現了家國同構、家國一體的特點,故A項正確;西周時期沒有建立中心集權,故B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宗族組織和政治系統一體的特點,故C項錯誤;“天下為家”取代“天下為公”指的是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它起先于夏朝,故D項錯誤。]考點2eq\a\vs4\al(|)秦朝中心集權制度的確立[學問整合·厘清史實]一、背景原有的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則遭到破壞,諸侯爭霸;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心集權的封建王朝。二、內容1.皇帝制度(1)皇權至上:秦王嬴政改稱“皇帝”,總攬國家的司法、立法、行政、軍事大權。(2)皇位世襲:“家天下”的皇位繼承制。(3)皇帝獨尊:皇帝自稱“朕”,吩咐稱“制”或“詔”,印稱“璽”,任何人對皇帝的名字都要避諱。2.中心官制——三公九卿制(1)內容三公丞相為“百官之首”,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圖籍,并負責監察百官太尉幫助皇帝管理軍務九卿諸卿分管國家和皇家的各項事務,是中心政府的職能部門(2)作用:在地位、職責和權力等方面相互協作,彼此牽制,軍國大權最終操縱在皇帝手中。3.地方行政制度——郡縣制(1)設置:地方政權機構分郡、縣兩級。郡、縣長官由皇帝干脆任免。(2)作用:有利于加強中心對地方的限制。4.用人制度:制定了一套選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5.法律制度:秦帝國制定細密、嚴苛的法律。三、影響1.由秦代起先形成的中心集權的政治體制,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2.其中心與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則為歷代王朝所繼承,對此后2000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素養對接·融會貫穿][素養1—時空觀念]秦朝從中心到地方政權組織示意圖秦朝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心集權制度包括中心和地方兩部分,中心三公權力三分,相互牽制,權歸皇帝,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直屬中心,形成了中心垂直管理地方的新形式。[素養2—史料實證]?探究從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轉變史料一(中國政制)達臻“文明”一途,實應歸功于西周的創制……西周政治里明顯有深厚的貴族色調,①而“共主”名義下的地方分權體制……與秦以后一統的君主“獨制”格局涇渭分明。因此古賢多稱周秦之間為“天下一大變局”。——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史料二②華夏國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國家形態……但是,隨著封建制賴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漸敗壞的時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國家的企圖,就難以實現了……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必需再一次重新找尋制度建構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構的征程,這就是從華夏國家到官僚制國家的嬗變?!獎⒔ㄜ娋幹豆糯袊沃贫仁v》eq\a\vs4\al([問題])(1)依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周秦所創制度的顯著差別是什么。其反映了怎樣的政治發展趨勢?(2)依據史料二分析“依靠封建制重建國家的企圖,就難以實現”的緣由,并說明后來中國又是如何實現制度的“重新建構”的。eq\a\vs4\al([解讀])(1)史料一為后世史學家評論,①“‘共主’名義下的地方分權體制”“秦以后一統的君主‘獨制’格局”等信息,主要說明西周實行分封制、秦在全國推行君主專制下的郡縣制,這是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重大變更。(2)史料二為后人的史學評論,留意理解②“封建制”“官僚制國家”,史料充分反映了國家形態從“封建制”到“官僚制”的演化。eq\a\vs4\al([試答])(1)差別:西周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確立地方分權體制,秦形成中心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趨勢: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2)緣由:諸侯爭霸,周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壞。實現途徑:建立君主專制中心集權國家;從貴族制(世卿世祿制)向官僚制轉變。[素養3—歷史說明]專制主義中心集權制度概念闡釋專制主義:指一個人或少數幾個人獨裁的政權組織形式,體現在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政大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中心集權:是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的,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需嚴格聽從中心政府的吩咐,一切受制于中心。[素養4—唯物史觀]運用唯物史觀分析秦朝大規模推廣郡縣制的緣由(1)政治上:春秋戰國時期,郡縣制的初步形成和推行為秦朝推行郡縣制奠定了政治基礎。(2)思想上:法家思想奠定了秦朝推行郡縣制的思想基礎,郡縣制本身就體現了法家中心集權思想,有利于加強中心對地方的管理。(3)疆域上:秦朝疆域空前擴大,為秦朝推行郡縣制供應了現實可能。(4)文化上: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局面的形成,加速了秦朝郡縣制的推行。1.(2024·鄭州聯考)秦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稱“始皇帝”,想把皇位寶座千萬世傳下去;漢王劉邦成為皇帝之后,約定:“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边@表明()A.中心集權得以不斷強化B.宗法制確定帝王治國思想C.分封制依舊存在D.帝王借宗法血緣維護統治D[材料沒有體現中心集權的強化,故A項錯誤;材料說的并非治國思想,故B項錯誤;秦朝廢除了分封制,故C項錯誤;材料中秦始皇的想法和劉邦的約定都是依照血緣關系維護君主對國家的統治,故D項正確。]2.(2024·菏澤一模)秦漢時期,三公九卿雖然各有執掌,分工清楚,但當時職無常守的現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職而無權,也可能有實權而未授職務。這主要表明秦漢時期()A.官員選拔留意實踐實力 B.中心官僚體制受到沖擊C.君主專制統治得到鞏固 D.世襲貴族勢力干政嚴峻C[材料中強調秦漢時期出現部分官員有職務而無實權,有些官員有實權而無職務的現象,這體現了是否授予實權全在于皇帝的信任,反映了君主集權的強化,使得君主專制得到鞏固和強化,故C項正確。]3.《千秋興亡——秦統一2235年祭(前221-2015)》中有這樣一段解說詞:秦始皇從千秋萬代著眼,比較徹底地消退了舊宗制的影響,細心構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國家制度,開創了持續2235年的中華帝國基業。對材料信息理解正確的是()A.宗法制是中國“國家制度”的核心B.確定了秦國改革對中國這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貢獻C.貴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是消退舊宗制的詳細內涵D.“中華帝國”意指國家統一、中心集權的政治局面D[專制主義中心集權是中國“國家制度”的核心,A項錯誤;由“秦統一2235年祭”“國家制度”等信息可知,材料強調的是秦始皇統一全國后,創建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非秦國,B項錯誤;“舊宗制”指貴族政治,C項錯誤。答案為D項。]4.“考秦之制……蓋內外官制同一系統,丞相與守掌民事,太尉與尉掌軍事,而御史與監,則糾察此治民治軍之官者也。”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A.開創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體制B.形成了從中心到地方的垂直管理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傳統貴族政治D.中心和地方出現機構臃腫的趨向B[由“考秦之制……蓋內外官制同一系統”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從中心到地方的行政體制,故A項錯誤;由材料可知,秦朝地方郡守、郡尉、監御史隸屬中心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從而實現了中心對地方的垂直管理,故B項正確;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標記是郡縣制的建立,郡縣長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調動,不得世襲,這在材料中不能體現,故C項錯誤;材料涉及的只是秦朝中心三公和地方郡守、郡尉、監御史等機構官員,不能體現機構臃腫,故D項錯誤。]5.秦朝推行的郡縣制與周朝后期的分封制相比是一項巨大的進步,主要是指郡縣制()A.促進了民族交融 B.擴大了疆域C.限制了朝中大臣的權力 D.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據分裂D[郡縣制主要是加強中心對地方的管理,未體現民族交融,故A項錯誤;西周分封制擴大了疆域,故B項錯誤??たh制是地方機構,不行能限制朝中大臣的權力,故C項錯誤;郡縣制有利于加強中心對地方的管理,因此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據,故D項正確。]2014-2024年全國卷考情統計與分析eq\a\vs4\al([考情分析])高考對本講內容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1.側重于對主干學問的考查。如考查分封制的內容、特點和影響以及分封制與宗法制、禮樂制度之間的關系,但考查內容不局限于現行教材的表達和內容。2.試題體現綜合性。打破模塊界限,留意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史的綜合考查,且留意以時間為線索對歷史問題進行縱向考查。3.核心素養立意的態勢日趨明顯。如分封制與時空觀念的養成、墓葬考古與史料實證的方法、對歷史概念的說明以及對歷史作用的理解、青銅器銘文、西周分封的文化認同與歷史價值的養成等等,均在本講試題中體現。試題強調實力立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留意情感看法價值觀的引導。[真題研練·感悟考法]1.考查點:商周政治制度演化(2024·全國卷Ⅱ·24)據《史記》記載:商湯見野外有人捕獵鳥獸,張設的羅網四面密實,認為這樣便將鳥獸殺絕了,“乃去其三面”,因此獲得諸侯的擁護,最終推翻夏桀,創立商朝。這一記載意在說明()A.商湯勝利緣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獵是夏商時主要經濟活動C.商朝已經留意生態環境愛護D.資源爭奪是夏商更替的主因A[材料通過商湯對鳥獸不趕盡殺絕而獲得諸侯擁護這一歷史事務,來體現商湯的勝利緣于其“仁愛”之心和基本道德意識,故選A項。]2.考查點:分封制對中華文明發展的影響(2024·全國卷Ⅰ·24)周滅商之后,推行分封制,隨著分封范圍的擴大,周朝的制度傳播天下。分封()A.推動了文化的溝通與文化認同B.強化了君主專制權力C.實現了王室對地方的干脆限制D.確立了貴族世襲特權A[題干材料反映了周滅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分封制使周的文化影響覆蓋封國所轄之處,推動了文化的溝通和文化認同,A項正確;在西周分封制下,諸侯具有較大的自主權,沒有形成君主專制局面,B項錯誤;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干脆限制的地區稱為王畿。諸侯國有相對的獨立性,周天子對地方是間接限制,C項錯誤;題干沒有提到貴族的世襲特權問題,D項錯誤。]3.考查點:西周重視歷史傳承的風尚(2024·全國卷Ⅲ·24)周代青銅器上的銘文與商代相比,字數越來越多,語句也愈加格式化。這些銘文大都記述個人業績,追頌祖先功德,希望子孫保用。這表明西周時()A.創建了一種全新的文字體系B.形成了重視歷史傳承的風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嚴峻的挑戰D.青銅器的功用發生重大變更B[這些銘文大都記述個人業績,追頌祖先功德,意味著形成了重視歷史傳承的風尚,故B項符合題意;周代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與商代一樣,都是“金文”,并沒有創建出全新的文字體系,故解除A項;題干沒有涉及宗法制度,故解除C項;商周青銅器多用于祭祀,題干信息不能說明青銅器的功用發生重大變更,故解除D項。]4.考查點:中華民族“天下一家”的文化認同觀念(2024·全國卷Ⅱ·27)福建各地族譜中有大量關于入臺族裔回鄉請祖先牌位赴臺的記載,此類現象在清乾隆年間隧然增多。這說明乾隆年間()A.族譜編修順應了移民的需求B.大陸移民已在臺灣安居繁衍C.內地宗族起先整體遷移臺灣D.兩岸居民正常往來受到阻礙B[材料所給的時間信息是乾隆年間,內容是入臺族裔回鄉請祖先牌位赴臺,反映了這一時期臺灣與大陸關系的親密。福建到臺灣定居者許多,再聯系清前期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的史實,可知B項符合題意;A項是對材料的誤會,族譜編修是宗法血緣關系的體現,突出了血脈傳承,故解除;C項表述錯誤,故解除;D項與乾隆年間的史實不符,故解除。]5.考查點:運用時空邏輯分析歷史文化現象(2014·全國卷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國貴族按“周禮”行事,學說統一的“雅言”,促進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應起源于現在的()A.河南B.河北C.陜西 D.山東C[“雅言”是周王室運用的語言,而西周的統治中心鎬京在今陜西省境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