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51“語文與其他學科滲透”之古詩詞鑒賞(1份思維導圖+突破10大易錯點+考點解讀+常見題型+考查要點+解題技巧)(解析版)_第1頁
專題51“語文與其他學科滲透”之古詩詞鑒賞(1份思維導圖+突破10大易錯點+考點解讀+常見題型+考查要點+解題技巧)(解析版)_第2頁
專題51“語文與其他學科滲透”之古詩詞鑒賞(1份思維導圖+突破10大易錯點+考點解讀+常見題型+考查要點+解題技巧)(解析版)_第3頁
專題51“語文與其他學科滲透”之古詩詞鑒賞(1份思維導圖+突破10大易錯點+考點解讀+常見題型+考查要點+解題技巧)(解析版)_第4頁
專題51“語文與其他學科滲透”之古詩詞鑒賞(1份思維導圖+突破10大易錯點+考點解讀+常見題型+考查要點+解題技巧)(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51“語文與其他學科滲透”之古詩詞鑒賞目錄導航思維導圖(見壓縮文件中1份pdf):感知全局,了解知識要點知識清單:考點解讀常見題型考查要點解題技巧典例精析:對考點考法進行細致剖析和講解,全面提升易錯易混:學科融合題突破10大易錯點,高效查漏補缺真題賞析:精選熱點地區2024年真題,感受中考,知己知彼“語文與其他學科滲透”之古詩詞鑒賞解題策略1.理解詩歌的結構和語言藝術古詩詞的結構通常遵循“起承轉合”的規律,理解這一結構有助于把握作者的思路和全詩的內容。詩歌的語言藝術體現在煉字、意象和意境等方面。煉字是古詩詞的重要特點,通過比較鑒賞法,分析字詞的字面意思和表達效果,可以深入理解詩歌的精妙之處。2.結合歷史和文化背景古詩詞往往與歷史事件、文化傳統緊密相連。了解詩歌創作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有助于更準確地理解詩歌的主題和情感。例如,通過了解杜甫的生活經歷和時代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春望》中“望”字的雙重含義。3.運用修辭手法分析古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包括比喻、擬人、夸張、對偶等。掌握這些修辭手法的特點和作用,可以幫助分析詩歌的表達效果。例如,通過分析“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中的比喻手法,可以理解詩句所表達的哲理。4.關注詩歌的情感和思想內涵古詩詞的情感表達是鑒賞的重點。通過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和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詩歌的內容。例如,《觀滄海》中通過描繪大海的壯闊景象,表達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政治抱負。5.進行跨文本的比較分析將不同詩歌進行比較分析,發現它們在主旨情感、表現手法等方面的異同,可以加深對詩歌的理解。例如,比較辛棄疾《南鄉子》和李商隱《賈生》在寫法上的共同點和各自表達的情感。6.探究情感產生的緣由分析詩句中情感產生的緣由和寫作技巧運用的奧妙,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詩歌的內涵。例如,分析白居易《夜泊旅望》中“愁”的原因,以及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中用“寒”字而非“黑”字的奧妙。一、考點解讀中考語文古詩詞鑒賞跨學科考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歷史與文化的結合古詩詞往往與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緊密相連。考生需要了解詩人的生平經歷、思想感情、藝術風格以及詩詞創作的歷史背景。例如,李白的詩歌反映了他的憤世疾俗和清新飄逸的風格,而杜甫的詩歌則體現了他的憂國憂民和沉郁頓挫的風格。2.地理知識的融入古詩詞中常常描繪自然景觀和地理特征,考生需要具備一定的地理知識來理解詩詞中的意境。例如,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反映了地理上的季節更替和時間的流轉。3.哲學思想的體現古詩詞中常常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如儒家的仁愛、道家的自然、無為而治以及佛家的空靈等。例如,《論語》中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體現了儒家關于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4.藝術手法的運用古詩詞鑒賞還需要了解各種藝術手法,如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夸張等)、描寫手法(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等)、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和語言風格(清新自然、豪放奔放等)。5.情感與價值觀的共鳴古詩詞中表達了詩人的情感和價值觀,考生需要能夠體會這些情感,并將其與自己的生活體驗相結合。例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中“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切思念和情感寄托。二、常見題型中考語文古詩詞鑒賞跨學科題型是一種綜合性的考試形式,它要求考生將古詩詞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進行分析和解答。這類題型通常包括以下幾種:1.煉字品析:考查考生對古詩詞中關鍵字的理解和賞析能力。例如,分析某個字在詩句中的表達效果,以及它如何增強詩歌的意境和情感。2.內容理解:要求考生理解詩句所敘述的事、詠嘆的人或描繪的景,有時還需要根據對詩詞內容的理解進行推斷、概括、分析或探究。3.描繪畫面:考查考生通過詩句想象和描繪畫面能力。例如,根據詩句描述一個場景或景象。4.情感體味:要求考生體味和解析詩歌中的情感。例如,分析詩人通過詩句表達的情感及其原因。5.主旨領悟:考查考生對詩歌主旨的理解和領悟能力。例如,總結詩歌的主題思想或作者的寫作意圖。6.形象感知:要求考生感知和分析詩歌中的人物形象或自然形象。例如,分析詩人如何通過描寫塑造某個形象。7.景物描寫:考查考生對詩歌中景物描寫的理解和賞析能力。例如,分析景物描寫在詩歌中的作用和意義。8.意境欣賞:要求考生欣賞和分析詩歌的意境。例如,討論詩句如何營造特定的氛圍或意境。9.名句鑒賞:考查考生對古詩詞名句的鑒賞能力。例如,分析名句的文學價值及其在詩歌中的作用。10.表達賞析:要求考生賞析詩歌的表達技巧。例如,分析詩人如何運用修辭手法來增強詩歌的表達效果。11.典故溯源:考查考生對古詩詞中典故的理解和溯源能力。例如,分析某個典故的來源及其在詩句中的意義。12.綜合評價:要求考生對詩歌進行綜合評價。例如,從多個角度分析詩歌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12跨學科題型通常會結合歷史、地理、藝術等學科知識,考查考生對古詩詞的綜合理解和應用能力。例如,考生可能需要根據古詩詞內容分析歷史背景、地理特征或藝術風格。這種題型不僅考查考生的知識儲備,還考查他們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創新思維。三、考查要點中考語文古詩詞鑒賞的跨學科考查要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文學與歷史的結合考查學生對古詩詞中歷史背景、文化常識的理解。例如,通過詩詞內容了解古代社會生活、習俗、文化傳統等。2.文學與地理的結合分析詩詞中的地理元素,如山川、城市等,了解詩詞中的地理知識及其在表達情感中的作用。3.文學與藝術的結合鑒賞詩詞中的繪畫元素,如色彩、線條、構圖等,理解詩詞與繪畫藝術的相通之處。4.文學與哲學的結合探討詩詞中的哲學思想,如道家、儒家思想,了解詩人的人生觀、世界觀。5.文學與心理學的結合分析詩詞中人物的心理活動,理解詩人的情感變化和心理狀態。6.文學與語言的結合鑒賞詩詞的語言美,包括修辭手法、音韻美、意境等,理解語言在表達情感和營造氛圍中的作用四、解題技巧中考語文古詩詞鑒賞不僅考察學生對詩詞本身的理解,還涉及到跨學科的知識和應用。以下是一些跨學科解題技巧:1.結合歷史背景了解詩詞創作的歷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有助于更深層次地理解詩詞的主題和情感。例如,杜甫的《春望》反映了他對安史之亂中國家命運的憂慮。2.運用地理知識詩詞中常涉及地理名稱和自然景觀,了解這些地理特征可以幫助想象畫面和理解情感。例如,王維的《山居秋暝》中對山水的描寫,可以結合地理知識想象其意境。3.結合藝術欣賞詩詞與繪畫、音樂等藝術形式有相通之處。可以借鑒藝術欣賞的方法,如注意色彩、線條、節奏等元素,來欣賞詩詞的美感。例如,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通過細膩的景物描寫,營造出一種寧靜而生動的畫面感。4.運用心理學知識分析詩詞中人物的心理活動、情感變化,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詩詞的內涵。例如,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通過回憶表達了對逝去美好時光的懷念和傷感。5.運用哲學思考詩詞中常蘊含哲理,思考詩詞中的哲學思想,可以提升對生活的感悟。例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通過登高望遠的描寫,表達了人生的廣闊視野和遠大志向。6.運用語言學知識分析詩詞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夸張等,可以更好地理解詩詞的語言魅力。例如,李白的《靜夜思》通過簡單的語言和生動的比喻,表達了深深的思鄉之情。通過跨學科的視角和方法,可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欣賞古詩詞,提升中考語文古詩詞鑒賞的能力。(2024·海南)閱讀下面古詩,完成下面小題。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1.下面是李楊同學的學習筆記,請你幫他補全表格中的內容。詩句易混淆字詞義探究結果示例: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崔顥《黃鶴樓》)萋(凄)萋萋:草木茂盛的樣子。凄:寂寞、冷落,凄慘。“芳草萋萋鸚鵡洲”描繪的是鸚鵡洲綠樹成蔭,草木茂盛,一派生機盎然的自然景象,而“凄”的意思不符合此景,所以此處不能寫作“凄”。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杜甫《望岳》)決(絕)決:斷,斷裂(極言睜眼之大之久)。絕:極、非常;最。2.同學們集體朗誦《望岳》,你覺得哪種風格的音樂更適合作背景音樂?請選擇并說明理由。A.歡快明朗

B.慷慨激昂1.“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描繪了詩人望見層層云氣升騰,心胸為之蕩漾,張大眼睛遠望歸鳥入山的景象。而“絕”的意思不符合此景,所以此處不能寫作“絕”。2.B慷慨激昂。理由:《望岳》一詩表達了詩人俯瞰眾山的壯志豪情。慷慨激昂的音樂能夠更好地烘托出詩歌所傳達的豪邁、壯闊的情感氛圍,與詩歌的主題和情感相契合。【導語】杜甫的《望岳》描繪了泰山的雄偉壯麗和其對自然景象的崇敬之情。全詩通過高度凝練的語言將眼前的景色和內心的豪情融合,表達出詩人對攀登高峰、俯視眾山的壯志豪情,以及對自然力量的贊美與敬畏。1.本題考查理解古詩內容。作答時先理解詩句含義,“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的意思是:層層疊疊的云氣升騰,使人心胸為之蕩漾。極力張大眼睛遠望歸鳥入山。“決眥”極言睜眼之大之久,這句詩生動地描寫出詩人被泰山景色所吸引,全神貫注張大眼睛遠望歸鳥入山的狀態。接著分析字詞含義,結合整體意境判斷,從詩句所營造的意境出發,判斷字詞的準確性。“決”指斷,斷裂(極言睜眼之大之久),這個字強調了詩人因被泰山的壯麗景色所震撼,極力睜大雙眼的狀態,體現出詩人對泰山景色的專注和驚嘆,這符合整首詩的意境。而“絕”的含義與詩句中想要表達的睜大雙眼遠望歸鳥的情境不相符,所以此處不能寫作“絕”。2.本題考查理解詩歌的情感和閱讀拓展。《望岳》這首詩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泰山的贊美、敬仰之情以及對宏大、壯美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詩中充滿了豪邁、壯闊的情感,詩人以一種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態度來描寫泰山,表達了自己渴望登上絕頂、俯瞰眾山的壯志豪情。選項B“慷慨激昂”的音樂風格往往具有強烈的節奏感和宏大的氣勢,能夠增強詩歌所傳達的豪邁、壯闊之感,與詩人的壯志豪情相得益彰;選項A“歡快明朗”的音樂風格通常給人輕松、愉快的感覺,更適合表現活潑、歡樂的場景,與《望岳》所表達的豪邁壯闊、壯志豪情不相符;故選B。中考語文古詩詞鑒賞是考試中的重要部分,學生在復習和答題過程中常會遇到一些易錯易混的點。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錯誤類型和避免方法:1.時空錯誤問題:將時間說成空間,或者在時間長短、空間大小、季節、時段上設置錯誤;把由早到晚說成由晚到早;把由遠及近說成由近及遠。避免方法:仔細分析詩句中的時間、空間描述,結合上下文和詩歌背景進行判斷。2.表現手法分析錯誤問題:混淆表現手法,如將“樂景襯哀景”說成“哀景襯樂景”,將“反襯”說成“正襯”等。避免方法:熟悉各種表現手法的定義和特點,結合詩句具體分析。3.意象意境分析錯誤問題:對古詩詞中典型的意象分析錯誤,如將“芭蕉、梧桐、杜鵑鳥”等意象的情感寄托理解錯誤。避免方法:了解常見意象的象征意義,結合詩歌的整體情感進行分析。4.抒情方式分析錯誤問題:對詩詞中重點句的抒情方式分析有誤,如將直抒胸臆誤認為借景抒情等。避免方法:掌握不同的抒情方式,明確其特點和應用場景。5.鑒賞形象無從下手問題:不會結合原文分析人物形象,或者分析不具體。避免方法:整體感知詩歌,確定人物身份,關注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描寫,分析其性格特征。6.審題失誤問題:審不清題干要求,答題偏離題目要求。避免方法:仔細閱讀題目,理解題目要求,有針對性地回答問題。7.手法誤認問題:將一種手法誤認為另一種手法,如將托物言志誤認為借景抒情。避免方法:熟悉各種手法的定義和特點,結合詩句具體分析。8.表達紊亂問題:答題時表達不清,邏輯混亂。避免方法:組織好語言,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答題。9.積淀先入問題:對作者或詩歌有先入為主的印象,影響對詩歌的正確理解。避免方法:摒棄先入為主的觀念,結合詩歌本身進行分析。10.比較粗疏問題:在比較鑒賞時,分析不夠細致。避免方法:仔細比較,找出詩歌之間的異同點,進行深入分析。一、(2023·浙江湖州)閱讀下面宋詞,完成學習任務。浣溪沙〔宋〕張元幹①山繞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②樓下欲三更。霧柳暗時云度月,露荷翻處水流螢,蕭蕭散發到天明。【注】①張元幹(ɡān):字仲宗,永福(今福建永泰)人,號蘆川居士。②據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三“水晶宮”條云:“吳興謂之水晶宮。”這首詞是作者晚年游湖州時所作。1.化用前人詩句,是比較常見的現象。某同學由“山繞平湖波撼城”,聯想到了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的前四句詩。請你寫出這四句中連續的兩句。2.為提升亞運熱度,同時向國內外友人展示“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湖州市正制作“湖州宋韻文化日歷”。日歷上選用了這首詞(如下圖),給出的理由是“景生情,情襯景,相得益彰”。請結合相關內容分析。1.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2.這是一首描寫湖景的清新雋永的小詞,上片寫湖水由晝至夜的變化,始而波涌撼城,繼而平靜如鏡,浸山映樓。下片寫夜景變化,月陰時柳晤籠霧,荷翻時露流如螢。詩情畫意,使詞人流連至天明。總觀這首詞,它的重心在于寫景,通過景觀的變化帶動情緒的升沉。表達出詞人對山水美景的陶醉和難以釋懷之情。1.本題考查名篇默寫。《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詩是一首投贈之作,通過描述面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無舟的感嘆以及臨淵而羨魚的情懷而曲折地表達了詩人希望張九齡予以援引之意。前四句寫洞庭湖壯麗的景象和磅礴的氣勢,后四句是借此抒發自己的政治熱情和希望。前四句為: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根據本詩首句的意思“連綿的山巒環繞著平湖,波濤很大,有搖動城墻之勢”可知此句化用的是《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兩句的詩意。2.本題考查詩歌賞析。根據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從“景生情,情襯景,相得益彰”(情景交融)的角度進行分析。《浣溪沙·山繞平湖波撼城》是宋代詞人張元干所寫的一首詞。這首詞既寫了湖光山色之美,又寫了詞人沉浸在山水自然風光中的流連神態,情景相生,表達出詞人對山水美景的陶醉和難以釋懷之情。詩歌大意:連綿的山巒環繞著平湖,湖中波濤洶涌,有搖動城郭之勢。湖水的波光里倒映著山巒的影子,浸染著青翠山色。將要到三更時分了,湖水泛著波光照到樓上,如同水晶一樣。天上的流云時不時度過月前,遮掩了月光,如霧煙柳在這若隱若現的月色下時明時暗。帶著露珠的荷葉被風吹動,葉上的水珠閃亮如螢火。散開的頭發花白稀疏,就這樣靜靜地待到天明。上片一開始,詞人以雄渾的氣勢推出了一個蕩人心魄的畫面:平湖環繞,波濤震天,孤城獨立。下句意境突變,“湖光倒影浸山青。”詞人展現了一個平靜而恬淡的畫面:湖光瀲滟,山色青蔥,蕩漾著沉醉的氤氳。這恰恰和以上波濤震天的懾人氣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畫面的轉換不但體現了動中有靜、剛中有柔的自然景觀上的復雜的情趣,而且在情緒上帶來了大起大落。末句“水晶樓下欲三更”是對以上畫面意境上的補充,它為詞人所詠嘆的景物籠罩上了一層朦朧的神秘的氛圍。“三更”點明時在深夜,從而為下闋對夜景的具體描繪作了過渡性的鋪墊。到了下片,詞人意猶未盡,仍然陶醉于自然景觀之中。所不同者,此時詞人所刻畫的夜景主題愈加明了,“霧柳暗時云度月,露荷翻處水流螢”這兩句不僅意境幽美,而且對仗和遣詞也極為精工、貼切。由于詞人從細微的感觸著筆,表現了一種纏綿的風情。詞人疲于世情的心靈也得到了凈化與升華,滋長了一種放曠的情懷。這首詞,它的重心在于寫景,通過景觀的變化帶動情緒的升沉。因此,全詞只有末句直抒胸臆,但詞人思想與情感卻暗藏于全詩,于“景”的空靈中無處不感到“情”的滲透與激蕩。據此總結作答即可。二、(2024·湖南長沙)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詠芭蕉鄭燮芭蕉葉葉為多情,一葉才舒一葉生。自是相思抽不盡,卻教風雨怨秋聲。【注】鄭燮:號板橋,清代書畫家、文學家。其詩、書、畫,人稱為“三絕”。《詠芭蕉》是詩人懷人之作。3.下列對這首詩歌的理解或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題為《詠芭蕉》,詩歌從芭蕉葉的形態、長勢著筆來描寫芭蕉。B.詩中“多情”一詞將芭蕉葉擬人化,賦予芭蕉葉以人的情態。C.詩中用“抽不盡”寫出了詩人相思之情的綿綿不絕。D.“卻教風雨怨秋聲”一句直接抒發了詩人對秋風秋雨和秋天的怨恨之情。4.詩畫攝影協會準備以《詠芭蕉》為素材制作一段視頻,請你完善下面的拍攝腳本。鏡頭鏡頭描述情感鏡頭一:芭蕉葉葉茂盛、層層疊疊的芭蕉葉相思懷人鏡頭二:葉舒葉生(1)鏡頭三:雨打芭蕉(2)3.D4.(1)鏡頭描述:大的芭蕉葉舒展著,小的芭蕉葉生長著。情感:相思綿綿。(2)鏡頭描述:風雨吹打著芭蕉葉,芭蕉葉被打的低低的、顫顫的。情感:愁怨風雨。3.本題考查詩歌賞析理解。D.“自是相思抽不盡,卻教風雨怨秋聲”意思是芭蕉自己相思之情舒卷不盡,倒也罷了,風雨吹芭蕉作一片秋聲,更能惹動無限愁思。詩人把自己主觀的情感賦予本為無情的芭蕉,認為“一葉才舒一葉生”,將芭蕉寫得繾綣多情。詩人又用外來的風雨比喻外界對于芭蕉的摧殘,益發增加了芭蕉哀怨的情致。所以這首詩是托物言志,借芭蕉來抒發自己的情感,故題干“直接”二字理解錯誤;故選D。4.本題考查意象和情感。“鏡頭描述”是把鏡頭內的景物描繪出來,突出其特點;“情感”則是分析景物蘊含的情感。結合“一葉才舒一葉生”的翻譯“一片葉子才舒展開一片葉子又生長了”可知,這里寫出了芭蕉葉一片一片舒展、生長的樣子,芭蕉葉中既有成熟的、展開的葉子,也有新生的、稚嫩的葉子,大小葉子參差有致。故可描述鏡頭:大的、舒展的芭蕉葉下是小的、嫩嫩的芭蕉葉。結合“芭蕉葉葉為多情”和“自是相思抽不盡”可知,芭蕉葉被作者賦予了相思之情,芭蕉葉不斷生長,就如同相思之情綿綿不斷,故情感是:相思不斷或相思綿綿。結合“卻教風雨怨秋聲”意思“風雨吹芭蕉作一片秋聲,更能惹動無限愁思”可知,這里有風雨、有芭蕉葉這兩個意象,詩句描繪了風雨吹打著芭蕉葉的畫面。故鏡頭描述:風雨吹打著芭蕉葉,芭蕉葉被雨打的顫顫巍巍、高低起伏。結合全詩可知,芭蕉葉象征著相思,風雨對芭蕉葉進行吹打,風雨對相思進行吹打,一個“怨”字寫出了芭蕉葉對風雨的怨恨,也表達了詩人對外界如同風雨一般惡劣環境的怨恨。故情感是:愁怨滿懷。三、(2024·甘肅臨夏)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題目。【甲】月夜憶舍弟

【乙】秦州雜詩①(其一)杜甫

杜甫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遲回度隴怯,浩蕩及關愁。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水落魚龍②夜,山空鳥鼠③秋。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西征問烽火,心折此淹留。【注】①秦州:甘肅天水古稱。安史之亂后,杜甫棄職攜眷西行,客居秦州三個月,寫下著名的《秦州雜詩二十首》。【甲】詩也寫于秦州。②魚龍:指魚龍川,今名北河。③鳥鼠:指鳥鼠山,位于今甘肅渭源縣。與“魚龍”指代秦州境內山水。5.安史之亂使杜甫弟兄分散,【甲】詩從兩個感官角度描寫了籠罩著悲涼氣氛的邊地秋夜之景,【乙】詩則借兩個地名來表現秋的肅殺凄涼,暗示秦州也不是樂土。6.兩首詩創作背景相同,請簡要說說抒發了杜甫怎樣的情感。5.視覺、聽覺魚龍、鳥鼠6.兩首詩都抒發了杜甫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飽受艱難困苦的憂慮關懷之情,對身處戰亂、兄弟離散的憂慮、牽掛和思親之情,對自身輾轉漂泊、老病無成的傷感之情,以及渴望安寧、向往和平的愿望。5.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第①空:根據“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戍樓上的更鼓聲斷絕了人行,秋夜的邊塞傳來了孤雁哀鳴)”可知,“戍鼓”即邊塞駐軍的鼓聲,其聲悲壯而沉重。“邊秋一雁聲”則通過視覺和聽覺的結合,進一步增強了悲涼的氣氛。詩人選取了一只孤雁在秋空中悲鳴的意象,與“戍鼓”相互映襯,形成了一幅荒涼而悲戚的畫面。由此可知感官角度是:視覺和聽覺。第②空:根據“水落魚龍夜,山空鳥鼠秋。”可知,借“魚龍”和“鳥鼠”兩個地名來表現秋的肅殺凄涼。這里的“魚龍”和“鳥鼠”都是秦州地區的地名,詩人通過這兩個地名,以及“水落”和“山空”的描繪,展現了秦州秋季的荒涼和蕭條。這樣的景象與“秋”的季節特點相結合,進一步加深了詩的悲涼氛圍,暗示秦州也不是樂土。6.本題考查詩歌情感主旨。甲詩首聯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路斷行人,戍鼓聲聲,孤雁哀鳴。接下來從視聽角度描繪了邊塞的荒涼冷落。最后寫兄弟因戰亂而離散,居無定處,杳無音信,生死未卜。尾聯點題,“寄書長不達”,音訊隔絕,久未通音信。乙詩開篇兩句即言所見,蘊含了詩人對國事的憂慮和對家事的傷心。接著兩句寫初到秦州時所見景色,水落魚龍夜,山空鳥鼠秋,秦州地近邊塞,其景蕭瑟荒涼。最后兩句寫詩人西眺秦州,心為之“折”,壯志難酬,報國無門,只有對景傷嘆。由此可知,抒發了杜甫對故鄉的思念,對親人的憂慮,以及身處亂世,報國無門的無奈與感慨。兩首詩都表達了對戰亂的厭惡和期望和平的愿望。四、(2024·江蘇無錫)閱讀下面的詩詞,補全對話。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①岑參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蝶戀花·上巳召親族②李清照永夜懨懨歡意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注]①作于安史之亂長安陷落后。②作于李清照南渡后,當時統治者安于現狀。據我了解,上巳節是我國古代的一個節日,在農歷三月三日。:是的。我也了解到,在這一天人們會與親友結伴到水邊洗沐,去垢除災。:你看,詞人李清照和親友相聚時把酒品梅,“①”一句可見她心情愉悅。:但是,我們還能夠感受到她心中那揮之不去的愁緒,你看“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就是在訴說她②的心情。:對。她身處江南,仍夢憶長安。此處“長安”說的就是北宋都城汴京。:是啊。岑參也寫到都城長安,他借“故園菊”表達③。:李清照對長安魂牽夢縈,實際上是希望南宋統治者④。:可見,許多文人心中都有一座“長安”,這個“長安”看似是一座城,實則是深藏在文人心中的⑤。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對春光流逝、年華老去的無奈與感傷的心情表達對故園的思念、對國事的憂患,以及對飽經戰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對和平的渴望能夠收復失地,恢復中原的繁榮深藏在文人心中的家國情懷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和情感把握。第一空,“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意思是簡便的宴席,雖然菜很一般,酒卻是美酒,味道也很合口,一切都讓人稱心如意。“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暗示了詞人通過美酒與酸梅來暫時忘卻憂愁,享受與親友相聚的歡樂。第二空,“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意思是喝醉了將花插在頭上,花兒不要笑我,可憐春天也像人的衰老一樣快要過去了。透露出詞人內心深處的無奈與感傷。她借花自喻,感嘆春光易逝,人生易老,表達了對時間流逝的無奈和對青春逝去的哀傷。第三空,“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意思是我在遠方想念長安故園中的菊花,這時應正寂寞地在戰場旁邊盛開。表達了詩人濃郁的思鄉之情,更寄托著對飽經戰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對和平的渴望。第四空,“永夜懨懨歡意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意思是漫漫長夜讓人提不起一點精神,心情也郁郁不歡,只能在夢里夢見京城,還能認出那些熟悉的京都街道。上片首句“永夜懨懨歡意少”開門見山。南渡以后,清照雋永含蓄的風格,一變而為沉郁蒼涼。上巳雖是傳統的水邊修禊節日,但詞人此時心情不愉,歡意甚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寫長夜輾轉反側,夢見汴京,看到汴京的宮闕城池,然而實不可到,故說“空”,抒寫對汴京被占的哀思和沉痛。李清照對長安魂牽夢縈,實際上是希望南宋統治者能夠收復失地,恢復中原的繁榮。第五空,兩位詩人雖然生活在不同的時代,但他們的作品中都流露出對故土的深深眷戀和對和平生活的向往。李清照的《蝶戀花》通過細膩的情感描繪,展現了詞人在個人情感與國家命運之間的掙扎與無奈;而岑參的《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則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故園的思念和對戰爭的痛恨。許多文人心中都有一座“長安”,這個“長安”看似是一座城,實則是深藏在文人心中的一種情懷與象征。它不僅僅指代古代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更是文人們精神寄托與理想追求的所在。對于岑參而言,“長安”或許是他魂牽夢繞的故土,是戰亂中難以觸及的安寧與繁榮,是他對和平生活的深切向往;而在李清照的心中,“長安”則象征著往昔的繁華與安寧,是她對故國舊夢的追憶與感慨,也寄托了她對時局動蕩、家國淪喪的無奈與哀愁。因此,“長安”在文人筆下,往往超越了其地理上的意義,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承載著他們的家國情懷。(2024·四川廣元)閱讀古詩,完成小題。登泰山張養浩①風云一舉到天關,快意生平有此觀。萬古齊州煙九點②,五更滄海日三竿。向來井處③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覺寬。笑拍洪崖④詠新作,滿空笙鶴下高寒⑤。【注】①作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