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蘇省興化市戴澤中學2025年高三第三次測評語文試卷注意事項1.考生要認真填寫考場號和座位序號。2.試題所有答案必須填涂或書寫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第一部分必須用2B鉛筆作答;第二部分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作答。3.考試結束后,考生須將試卷和答題卡放在桌面上,待監考員收回。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疫,這一中國古代史書中的常見名稱,是指由各種致病性微生物或病原體引起的傳染性疾病,自有人類以來,疫病就伴隨而生。中華民族始終在同疫病進行著頑強的斗爭,并在斗爭中把疫病的防治和自然環境、社會人生聯系在一起,逐步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天道、人道、醫道合一的思想。天道、人道、醫道合為一體,使得中國古代的醫學理論不僅僅是疫病醫學,還是具有豐富人文內涵,包括哲學、藝術、道德、宗教等在內的一種綜合性的人文生命學,一種被古人稱之為“生生之具”的關于生命智慧和生命藝術的學問,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華醫道以天人合一思想為核心,形成了天人感應、順應自然、整體關聯、陰陽平衡、調和致中、五行生克的陰陽五行學說和臟肺經絡學說相結合的整體醫道觀,構建起一整套“治未病”的養生之道和望聞問切診斷,針灸、按摩推拿、經方等“治已病”的理論和方法。在這種整體論的指導下,中國醫學形成了“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的疫病生成觀;形成了“醫之上者,理于未然,患居慮后,防處事先”的疫病預防觀;形成了防微杜漸,治病求本,適時為度,辨證施治、扶正祛邪的疫病治療觀;形成了“病從心起”,故“治心”“修養”的修心養性觀和飲食法地道,居處法天道,制喜制怒的養生觀;形成了驅邪避毒、齋戒沐浴、打掃庭院、撣塵掃房,強身健體的衛生健康觀;形成了“懸壺濟世”“大醫精誠、仁心仁術”“醫者仁心,醫德為先”“妙手回春,杏林春暖”的醫德觀。醫道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合理同”,密切關聯。醫道作為天道與人道在自然與人之間的體現者和踐行者,從知行合一的實踐層面把天道與人道中許多抽象的理念體現出來。因此,要理解天道和人道合一的思想,就應當對醫道有所了解,否則對天人合一的理解只能夠停留在一個抽象的哲學理論層面。以前,我們在討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時,往往忽視了這一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道人道醫道合一的思想方法和思維模式,為中國古代的疫病防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哲學思想、防治理論和實踐方法。早在西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在《周易》中探索導致疫病流行的原因,注意到氣候、飲居和疫病的關系。秦漢時期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在天人合一的思維框架下,從整體上來論述醫學,它不僅把人本身看作是一個系統整體,同時將人和自然環境聯系起來,提出“上工治未病”的養生、防治疫病的思想。東漢名醫張仲景著《傷寒論》,總結出一套認識疫病的理論,根據病情的變化制定不同治法,開創了中國醫藥對疫病的辨證施治方法。之后,經過歷代醫家對傳染病病原和傳播途徑的不斷努力探索,至近代已初步形成一個認識和防治疫病的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對防疫抗災、救黎民百姓于病難,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上醫治國”,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治理觀和醫道觀結合起來,發展創新,使其成為現代疫病防控觀的重要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并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貢獻智慧和力量。(摘編自李偉《天道、人道、醫道與疫情防控》,《光明日報》2020年03月16日15版)1.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天道、人道、醫道合一使得中國古代醫學理論由疫病醫學演變為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一種綜合性的人文生命學。B.天人合一思想作為中華醫道的核心,促進了中華醫道觀的形成,并具體指導了中國醫學對疫病的預防、治療。C.天道與人道中的許多抽象理念要通過醫道在實踐層面加以體現,因此只要了解了醫道,我們理解天人合一就會突破抽象的哲學層面。D.《周易》在探討疫病流行的原因時,注意到其與氣候、飲居的關系,此即醫道與天道、人道合一思想的具體體現。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第一段從解釋“疫”的含義發端,指出中華民族在同疫病作斗爭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天道、人道、醫道合一的思想。B.文章中間四段集中論述了天道、人道、醫道合一的思想在中國古代醫學思想理論和實踐上的重要影響。C.文章指出醫道與天人合一思想“道和理同”,對理解天道和人道思想十分重要,但在探討時卻忽視了它們之間的密切聯系。D.文章最后一段闡明把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治理觀和醫道觀結合起來并加以發展與創新對于今天抗疫的重要意義。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中國古代的醫學理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蘊含生命智慧和生命藝術。B.經過歷代醫家對疫病病原和傳播途徑的不斷探索,中醫形成了應對疫病的理論體系。C.古人說“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可見懸壺濟世與經緯治國有著本質的必然的聯系。D.中國傳統醫學觀不僅關注醫術,而且重視醫德,這對我們現代醫學觀有重要啟示。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中華文化歷來提倡“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意思是不同因素和諧融合才能產生、發展萬物。如和六律才有悅耳動聽的音樂,和五味才有香甜可口的佳肴;如果都是同一個音符便不成曲調,都是同一個味道飯菜就不好吃。把一樣的東西簡單加在一起,不是真正的發展,更不是創新。西周末年的太史伯陽父首先提出了“和實生物,同則不繼”這一重要思想。他的這一思想后來為西方學者所認同。意大利理論家恩貝托·埃科1993年訪問中國,他在演講時說:“了解別人并非意味著去證明他們和我們相似,而是要去理解并尊重他們與我們的不同。”他強調他的北京之行,不是像馬可·波羅那樣,要在中國尋找西方的“獨角獸”,而是要來了解中國的龍。這與中國傳統文化所強調的“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正好相通。文化互通共存已成為21世紀的主旋律。這首先是因為殖民體系的瓦解和經濟全球化,造就了全新的國際社會環境,原殖民地國家取得獨立地位后,面臨著確認自己獨立身份的任務,而本民族的獨特文化正是確認身份的重要因素,經濟全球化又大大促進了各種“統一中心論”的解體,世界各個角落都是聯成整體的地球的一部分,而每一部分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其次,20世紀以來,人類正經歷著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重大轉型,即從邏輯學范式過渡到現象學范式。邏輯學范式關注的是將具體內容抽空后概括成的簡約的共同形式,某種形而上的絕對原則,現象學范式研究的對象則不是抽象形式,而首先是具體的本體,是一個不斷因主體激情、欲望、意志的變動而變動的開放空間,過去,認知的開始是公式、定義、區分和推論,然后將相對確定的客體定義、劃分、歸類到我們認識論的框架之中。現象學范式的思維方式強調主體和他者在認知過程中都有所改變并帶來新的進展。這種研究方法應用到文化上,就是強調從他者視角觀察,而他者首先是不同于自我的、以差別為基礎的對象。當然,文化上的差別共存并不是靜態的、被動的、互不相干的。能使物“豐長”的“和”,首先是一種能產生新的理解和認識從而帶來新發展的“生成性對語”。這種對話不是各說各話,也不是統一思想,它要求對話者各有其文化主體性。所謂文化主體性,就是文化自覺,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文化對話的目的不是融為一體,而是進一步發揮各自特長,協調各種不同,達到新的和諧統一。以“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為重要核心價值的中華文化面對世界的根本態度,應是對自己文化的自覺熱愛,對他人文化的尊重了解。唯有各種文化都這樣做,才能產生互動和共鳴。在經濟和科技全球化大潮中,我們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長處并弘揚自我,也有能力對世界文明作出原創性貢獻。(摘編自樂黛云《文明因交流互鑒而多彩》)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為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在中西文化發展歷程中具有首創意義。B.“和六律”與“和五味”,都體現了不同因素的和諧融合,達到這種融合才能實現發展和創新。C.馬可·波羅到中國尋找西方的“獨角獸”,意味著他想要證明中華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D.現象學范式強調從他者視角觀察文化,它和邏輯學范式在研究對象、思維方式上有所不同。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篇用舉例和正反對比的方式,論述了“和實生物,同則不繼”這一思想的內涵。B.文章引用埃科演講中的話語,旨在說明“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思想后來為西方學者所認同。C.文章從社會發展和思想方法兩個角度,剖析了文化互通共存成為當今世界主旋律的原因。D.文章闡述了“生成性對話”的作用和特點,這是進一步論述“文化主體性”內涵的前提。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如果沒有經濟全球化,“統一中心論”就不會解體,不同文化的獨立性就無法建立起來。B.在文化交往中,倡導以他者視角對異質文化進行觀察,體現出對文化差異性的尊重,但也可能削弱自身文化。C.在現象學的視野下,每種文化都是具體的、變動的、開放的,不能用抽象方式予以表述。D.只有具備了文化自覺,并尊重了解其他文化,才有可能真正實現不同文化的互通共存。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對“美好生活”這一人類共同的追求,不同倫理學流派有不同的表達,尤其體現在古典時代哲學家的研究理論中。比如,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伊壁鳩魯認為快樂包含身體健康和心靈寧靜,審慎的生活才能獲得寧靜、才能獲得最高的善;斯多亞學派認為“按照自然生活”、按照理性生活,才能達到幸福。其共同特征是認為,幸福是與理性相一致的,理性內在于美好生活的普遍理想。中國文化同樣傳遞著對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尚書·洪范》中有“五福”的記載,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表達了一種整體性的幸福觀。與上述古希臘哲學家對理性強調、對求真求知的強調不同,中國文化受天人一體的宇宙觀、天下一家的世界觀、民胞物與的生命觀影響,對美好生活的描述更強調求善求美,強調幸福的整體性和完備性。比如,強調天人一體。在中國哲學里,天是萬物的生命本源,也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對此,儒家道家文獻都多有論述,比如《易經》中提出天、地、人三才之道,天之道在于“始萬物”,地之道在于“生萬物”,人之道的作用在于“成萬物”,將人與自然、人與最高道德本體的關系清楚展現出來。比如,強調德福一致。以儒家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重視德福一致,認為道德內在于幸福之中,美好生活同時也是道德的生活,因此即便“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圣人也能“不改其樂”。同時,因為道德帶有利他性,這就要求人們不能只注重個人的幸福,個人的美好生活必然融入社會的整體利益和共同發展之中,內圣外王的個人理想、“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由此趨于一致。這些特征,構成了中國文化所表達的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報告將當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精準地概括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并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40年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將千百年來的文化表達上升為國家發展的目標,鍛造成民族復興的支點,并逐漸賦予了其更加豐富更加現代化的內涵。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概括,對美好生活的新時代定義,進一步彰顯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性,體現了對“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系統性把握,對人民獲得感的全面理解,由此也彰顯出了中國千百年來所形成的文化精神。(摘編自劉文嘉《美好生活的中國表達》)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對于人類有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西方不同的倫理學派表達不同且特征各異。B.中國文化對幸福生活有著永恒的追求,源于中國哲學“天人一體”的宇宙觀。C.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的幸福整體性,就是指個人層面的幸福與社會整體性幸福。D.新時代對美好生活的表述,既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又注入了新的內涵。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引用《尚書·洪范》,是為了論證中國文化有著對美好生活的恒久守望。B.文章三、四段對傳統經典的引述,雖然內容不一樣,但論證目的卻是相同的。C.文章梳理了中外對美好生活的不同表達,論證重心則是美好生活的中國表達。D.文章論據的使用,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厚重感,也體現了作者廣闊的學術視野。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因為道德有利他性,所以應把個人幸福融入社會的整體利益和共同發展中。B.沒有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國文化表達的美好生活也就沒有獨特的民族內涵。C.新時代對美好生活的表述,既傳承傳統又立足現實,更指向人的豐富和全面。D.中外哲學家對美好生活都有深刻認知,可見美好生活是人類哲學的重要命題。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周昌者,沛人也,其從兄曰周苛,秦時皆為泗水卒史。及高祖起沛,擊泗水守監,于是周昌、風吹雨打苛自卒史從沛公。沛公以周昌為職志。從入關,破秦。沛公立為漢王,以周昌為中尉。漢王四年,乃拜周昌為御史大夫。常從擊破項羽。封周昌為汾陰侯。昌為人強力敢直言自蕭曹等皆卑下之昌嘗燕時入奏事高帝方擁戚姬昌還走高帝逐得騎周昌項,問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紂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憚周昌。及帝欲廢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為太子,大臣固爭之,莫能得。而周昌廷爭之強,上問其說,昌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①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上欣然而笑。既罷,呂后側耳于東廂聽,見周昌,為跪謝曰:“微君,太子幾廢。”是后,戚姬子如意為趙王,年十歲。居頃之,趙堯②侍高祖。高祖獨心不樂,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趙堯進問曰:“陛下所為不樂,非為趙王年少而戚夫人與呂后有隙邪?備萬歲之后而趙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憂之,不知所出。”堯曰:“陛下獨宜為趙王置貴強相,及呂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憚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誰可者?”堯曰:“獨昌可。”高祖曰:“善。”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為趙相。高祖崩,呂太后使使召趙王,其相周昌令王稱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為不遣趙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周昌至,謁高后,高后怒而罵周昌曰:“爾不知我之怨威氏乎?而不遣趙王,何?”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趙王,趙王果來。至長安月余,飲藥而死。周昌因謝病不朝見,三歲而死。(選自《史記·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有刪節)(注)①期期:口吃結巴貌。②趙堯:當時擔任符璽御史。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昌為人強/力敢直言/自蕭曹等皆卑下之/昌嘗燕時入奏事/高帝方擁戚姬/昌還走/高帝逐得/騎周昌項/B.昌為人強力/敢直言/自蕭曹等皆卑下之昌/嘗燕時入奏事/高帝方擁戚姬/昌還走/高帝逐得/騎周昌項/C.昌為人強力/敢直言自/蕭曹等皆卑下之/昌嘗燕時入奏事/高帝方擁戚姬/昌還走/高帝逐得/騎周昌項/D.昌為人強力/敢直言/自蕭曹等皆卑下之昌/嘗燕時入奏事/高帝方擁戚姬/昌還走/高帝逐得/騎周昌項/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從,指直系親屬,文中的“從”與《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從”的意思相同。B.職志,是秦、漢軍隊中掌管旗幟的官員。職,意為“掌管”;志,意思是“旗幟”。C.陛下,帝王衛士在皇宮陛下兩側進行戒備,后演變為對帝王的尊稱。陛,指臺階。D.跪,古人兩膝著地,臀部落在小腿上,稍欠身子即為跪。跪謝,即跪著感謝對方。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周昌征戰有功,歷任多種官職。他隨著高祖入關破秦,曾經跟隨高祖打敗了項籍,先后被高祖封為卒史、職志、中尉、御史大夫以及趙王相國等官職。B.周昌性情耿直,尤為高祖畏懼。高祖曾讓周昌評價自己是個怎樣的君主,周昌直說高祖就像夏桀、商紂一樣的君王,高祖雖然笑了,但特別畏懼周昌。C.周昌極力勸諫,反對另立太子。高祖想廢除太子另立戚姬之子,周昌在朝廷勸諫時態度強硬;皇上問他理由,周昌憤怒地說,這樣做不行,臣不奉詔。D.周昌一片忠心,設法欲保趙王。呂后曾多次派使臣去召見趙王,周昌堅決不送趙王回京,為此遭到呂后貴罵:趙王飲藥而死之后,周昌托病不見呂后。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高祖獨心不樂,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2)爾不知我之怨威氏乎?而不遣趙王,何?5、送友人尋越中山水李白聞道稽山去,偏宜謝客①才。千巖泉灑落,萬壑樹縈回。東海橫秦望②,西陵繞越臺。湖③清霜鏡曉,濤白雪山來。八月枚乘④筆,三吳張翰杯。此中多逸興,早晚向天臺。注釋:①謝客,即謝靈運,浙江會稽人。②秦望,山名,在紹興南部。③湖,指鏡湖。④枚乘,西漢辭賦家,古淮陰人,因在七國叛亂前后兩次上諫吳王而顯名。1.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一、二句扣題落筆,點明了去處,巧用典故,盛贊友人風流才干堪壓謝靈運。B.三、四句有動有靜,簡筆勾勒出會稽山千巖競秀、萬壑爭流的靈動與氣勢美。C.九、十句以"枚乘筆”“張翰杯”側面表現越中山水美景與美食佳肴的魅力。D.全詩情感充盈,覽山水之興,觀人文之趣,抒胸中之情,可謂“逸興”飛揚。2.“湖清”一聯,有使“通篇生色”的美譽,請賞析這一聯的妙處。6、下面是一位學生寫給老師的書信,其中有五處表達不得體,請找出并作修改。先生:您好!音問久疏,垂念已久,上周得先生所寄大作,拜讀之余,唯嘆文筆清麗、管見非凡。又聞先生家兄近日來滬參加學術會議,若他有空閑,學生愿撥冗拜訪,邀其游滬,以盡地主之誼。學生近日習字有得,去信附上墨寶一副,煩請先生雅正。學生:王一2019年5月10日7、“成績排名”,一直是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的重要手段。但近日,我省出臺的有關條例明確規定,學校公布按照考試成績的排名屬于“違法”。對此,有人提出了疑問:不排名,拿什么激勵學生?對這個疑問,請你作一回答。字數在80字以內。8、從下面三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①中華民族有著英雄書寫的悠久歷史。遠古時代,“鯀禹治水”“精衛填海”等故事,讓我們感受到堅忍不拔和一心為民的品質與情懷;在現當代,英雄主義的書寫被賦予極強的“喚醒”功能。請從《平凡的世界》《紅巖》《吶喊》《邊城》中選擇一個英雄人物,談談他(她)的“喚醒”功能。要求:符合原著,表達清晰。②垃圾分類是一種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生活環境,節約使用資源。繼上海之后,北京將于2020年5月1日大力推行垃圾分類。為助力此項措施的推行,請提出你的合理性建議。要求:觀點明確,條理清晰。③“逆行者”是指那些災難來臨之際逆著逃生的方向朝著災難點兒進發的人們。不管是在撲滅四川涼山森林火災時不幸殉職的多名消防戰士,還是在疫情蔓延時臨危受命的84歲的鐘南山、73歲的李蘭娟和那些不懼生死的白衣天使,他們都是和平年代的“最美逆行者”。請你為他們寫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詩歌。要求:感情真摯,語言流暢。9、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莊子在《逍遙游》中寫宋榮子能夠分清物我之區別,能不為榮辱左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峽》中描寫因夏天水漲,河流揣急,行舟可一日千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一句寫出琵琶女彈奏的聲音宛轉流暢,又用“____________”描寫曲終琵琶聲戛然而止的聲音。
參考答案1、1.D2.C3.C【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這類題目首先要速讀題干,明確對象及要求,解答時要整體理解題干指定材料的內容,尤其是對中心句的理解,要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比對理解,還要辨明檢索區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本題選“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A項,“由疫病醫學演變為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一種綜合性的人文生命學”說法有誤。原文說的是“天道、人道、醫道合為一體,使得中國古代的醫學理論不僅僅是疫病醫學,還是具有豐富人文內涵,包括哲學、藝術、道德、宗教等在內的一種綜合性的人文生命學”,選項曲解文意。B項,“并具體指導了中國醫學對疫病的預防、治療”說法有誤。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種哲學思想,不能對中國醫學提供具體指導。C項,“因此只要了解了醫道,我們理解天人合一就會突破抽象的哲學層面”說法有誤。原文說的是“要理解天道和人道合一的思想,就應當對醫道有所了解,否則對天人合一的理解只能夠停留在一個抽象的哲學理論層面”,選項說法過于絕對。故選D。2.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第一步,逐項審查每一個選項有幾個分句,分句與分句之間是什么關系,一般的有因果、條件、假設、目的等關系。第二步,比對每一分句的意義在原文是否有依據,分句與分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據。本題選“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C項,“但在探討時卻忽視了它們之間的密切聯系”說法有誤。原文說的是“要理解天道和人道合一的思想,就應當對醫道有所了解,……以前,我們在討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時,往往忽視了這一點”,所以忽視的不是“它們之間的密切聯系”,選項張冠李戴。故選C。3.本題考查學生篩選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考生應先明確題干所問;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選項的內容,進行比對,一看內容是否吻合,二看選項所答與題干所問是否一致。這類題目考查的其實是學生的細心和耐心。本題要求選“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C項,“可見懸壺濟世與經緯治國有著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說法有誤。是為國為民服務的兩種重要途徑,“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可以看出在古人的觀念里“良相”“良醫”于國于民同樣重要,但不能由此得出“懸壺濟世與經緯治國有著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懸壺濟世”指醫德,“經緯治國”指謀劃、治理國家,兩者之間并無必然聯系。故選C。2、1.C2.D3.D【解析】1.此題考核篩選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題時要仔細對讀選項和原文,重點注意選項的表述和文中內容的整合或轉述的差別。題中C項,“意味著他想要證明中華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不當。根據第二段可知,“馬可·波羅到中國尋找西方的‘獨角獸’”,意為在中華文化中尋找跟西方文化相似的東西。故選C。2.此題考核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答題時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為論點是否正確,論據證明的是什么觀點和論證的方法。題中D項,“這是進一步論述‘文化主體性’內涵的前提”不當。根據第五段可知,“對話者各有其文化主體性”,才能進行“生成性對話”。故選D。3.此題考核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側重根據文意進行推斷。重點注意選項的表述和文中內容的整合或轉述以及句子之間的關系的細微差別。題中A項,程度夸大。根據“經濟全球化又大大促進了各種‘統一中心論’的解體”可知,“經濟全球化”是促進的條件,而不是唯一的條件。B項,無中生有。“但也可能削弱自身文化”于文無據。C項,曲解文意,“不能用抽象方式予以表述”不當,于文無據。故選D。【點睛】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重點集中在對文中的觀點的正誤進行考核,錯誤類型注意有無中生有,張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換概念、混淆范圍、強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變句子含義從而出現選項的觀點和文中的觀點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觀點和作者的觀點混淆,對文中的觀點概括錯誤等方式。3、1.D2.A3.B【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要求選出的是“正確的一項是”,然后瀏覽選項的內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最后進行辨析。A項,“西方不同的倫理學派表達不同且特征各異”錯誤,縮小范圍。由原文“對‘美好生活’這一人類共同的追求,不同倫理學流派有不同的表達,尤其體現在古典時代哲學家的研究理論中”可知,原文只是說“不同倫理學流”,并不是“西方”不同的倫理學派。A錯誤。B項,“源于中國哲學‘天人一體’的宇宙觀”錯誤,由原文“中國文化受天人一體的宇宙觀、天下一家的世界觀、民胞物與的生命觀影響,對美好生活的描述更強調求善求美,強調幸福的整體性和完備性”可知,中國文化對幸福生活有著永恒的追求,不只是源于“中國哲學‘天人一體’的宇宙觀”,還有“天下一家的世界觀、民胞物與的生命觀影響”。B錯誤。C項,“就是指個人層面的幸福與社會整體性幸福”錯誤,由原文“《尚書·洪范》中有“五福”的記載,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表達了一種整體性的幸福觀”可知,“長壽”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壽綿長。“富貴”是錢財富足而且地位尊貴。“康寧”是身體健康而且心靈安寧。“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寬厚寧靜。“善終”是能預先知道自己的死期。臨命終時,沒有遭到橫禍,身體沒有病痛,心里沒有掛礙和煩惱,安詳而且自在地離開人間。由此可知,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的幸福整體性,就是指個人層面的幸福,沒有“社會整體性幸福”。C錯誤。D項,正確。故選D。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梳理文章的內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觀點、論據,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為論點是否正確,論據證明的是什么觀點和論證的方法。A項,“是為了論證中國文化有著對美好生活的恒久守望”錯誤,文章引用《尚書·洪范》,是為了論證中國文化對美好生活的描述更強調求善求美,強調幸福的整體性和完備性。A錯誤。故選A。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明確題干的提問方式,然后瀏覽選項,到文中圈出相關的句子,再進行比對,設題的誤區如下:因果關系不當、于文無據、以偏概全、說法過于絕對化、變未然為已然。B項,“沒有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國文化表達的美好生活也就沒有獨特的民族內涵”說法過于絕對。B錯誤。故選B。【點睛】解答此題時要在原文中找對應句。先在選項中選定需要“定位”的關鍵詞語,依據選定的“關鍵詞”尋找、確定選項在原文中的對應句。然后首先將題干與選項進行對比,看題干問的是什么,選項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問類試題。如果題干中出現“不屬于”“不能說明”這類詞,考查的就是這類題;如果題干中僅出現“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則可以不考慮此步驟。其次將選項與對應句進行比較,比較選項和對應句時,應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異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確選項,否則是錯誤選項。最后選項與選項進行比較,選出錯誤或者最恰當的一項。4、1.D2.A3.A4.(1)高祖獨自心中悶悶不樂,悲傷地唱起歌來,群臣不知道皇上這樣做的原因(為什么會這樣)。(2)你不知道我怨恨戚氏嗎?竟然不派送趙王回京,為什么?【解析】
1.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斷句是解讀文言文的重要環節,常見的斷句方法有名詞斷句、修辭斷句、對稱結構斷句、虛詞斷句等。文言斷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構以及語段中動詞的賓語或補語等斷句。本題中劃線句的意思是“周昌為人剛強堅毅,敢說直話,就連蕭何、曹參等人都尊敬懼怕他。周昌曾經在高祖休息的時候入宮奏事,高皇帝正摟著戚姬,周昌轉身就跑。高皇帝追上抓住周昌,騎在周昌的脖子上”。“昌為人強力”“敢直言”,“強力”和“敢直言”都是周昌的性格特征,之間斷開,排除A;“自蕭曹等皆卑下之昌”“自”,從,由,一般放在句首,之前斷開,排除B;“自蕭曹等皆卑下之昌”“昌”是“蕭曹等皆卑下”的對象,之后斷開,排除C;故選D。2.此題考查文化常識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識是一個高中生必須具有的基本常識。復習中要注意突出重點,不糾纏于細枝末節,注意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和體系,建立知識樹,同時加強積累,注重歸納,分類記憶。A項,“從,指直系親屬”錯誤,“從”指“堂房親屬”,宗族中次于至親的親屬。故選A。3.本題考查把握文章內容要點和鑒賞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通讀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對選項中的句子進行觀察,在原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看看有沒有答非所問、偷換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條件、輕重范圍失當等問題,在此基礎上判斷正誤。A項,“先后被高祖封為卒史”錯誤,“卒史”是周昌在秦朝時就擔任的官職,并非“被高祖封”。故選A。4.此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翻譯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將所要翻譯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貫后連,把握大意;第二:確定考查重點,命題者在命題時從文段中選擇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識點,如詞類活用、特殊句式、重點實虛詞等,要通過審題抓住命題意圖,確定考查點;第三:連綴詞義成句,直譯求“字字落實”(留、刪、換),意譯求“文從字順”(調、補、變);第四:認真審讀檢查,書寫規范清楚。在確定文言句子中的語法現象全部落實到位后,做到書寫規范清晰。本題,(1)“獨”,獨自,單獨;悲歌”,“悲”要作狀語,“歌”要翻譯為動詞,悲傷地唱起歌來;“上”,皇上;“所以”,原因;“然”,這樣。(2)“爾”,你;“怨”,怨恨;“而”,竟然,居然,卻,但是;“遣”,遣送,派送;“何”,為什么。【點睛】掌握正確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個步驟:在考試過程中,不少的同學在讀完一遍文言文后就開始作答,這種做法是很不正確的。解答文言文題目,應遵循三個步驟:第一步:初讀全文,整體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穩住神,快速地瀏覽一遍。初步明確“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了什么話”等等,讀懂個大概即可,因為高考作為選拔性的考試,要一遍把他全部讀懂,很少人能夠辦到;第二步:細讀題目,認真研讀字、詞、句,在這一步閱讀中,要根據題干得要求,結合各選項的具體內容,一一落實,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詞、句、段在文段的位置,運用課內所學的知識(實詞、虛詞、活用、句式等),解決完成較為容易的題目;第三步:再讀全文,加深理解。這一步是要解決較難的題目,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又糾正前兩步中出現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復核的過程。參考譯文:周昌,是沛縣人。他的堂兄叫周珂,秦朝時都是泗水郡的卒史。到高祖在沛縣起義時,打敗了泗水的郡守和郡監,這時周昌、周珂便以卒史的官職隨從沛公。沛公就用周昌做職志。跟隨沛公進入關中,推翻了秦朝。沛公被立為漢王。任用周昌做中尉。漢王四年,就任命周昌為御史大夫。周昌曾隨從漢王打敗項籍。周昌被封為汾陰侯。周昌為人剛強堅毅,敢說直話,就連蕭何、曹參等人都尊敬懼怕他。周昌曾經在高祖休息的時候入宮奏事,高皇帝正摟著戚姬,周昌轉身就跑。高皇帝追上抓住周昌,騎在周昌的脖子上,問道:“我是怎樣的君王呢?”周昌抬頭說:“陛下是夏桀、商紂一樣的君主。”于是高祖笑了,然而特別敬畏周昌。等到高帝想要廢除太子,而立戚姬的兒子如意為太子時,大臣們竭力諫爭,但沒有結果。而周昌在朝上勸諫時態度強硬。皇上問他理由,周昌先天口吃,又正是大怒的時候,說:“陛下雖然想要廢棄太子,但我期期不能奉命。”皇上高興得笑了起來。散朝以后,呂后側著耳朵在東廂房偷聽,看到周昌,就對他欠身道謝說:“假如沒有您,太子幾乎就要被廢棄了。”這以后,戚姬的兒子如意就被封為趙王,年紀僅十歲。過了不久,趙堯侍奉高祖,高祖獨自心中悶悶不樂,悲傷地唱起歌來,群臣不知道皇上這樣做的原因。趙堯上前請安問道:“陛下之所以不高興,莫不是由于趙王年紀小,而戚夫人跟呂后又有嫌隙嗎?擔心陛下萬歲以后,趙王不能保全自己嗎?高祖說:“是的,我私下里擔憂這件事,但不知道該怎么辦。”趙堯說:“陛下應該特地為趙王安排一個尊貴而又剛強的相國,又要是呂后、太子和大臣們平時所敬畏的人才行。”高祖說:“是的,我考慮的也想這樣,但大臣中有誰能勝任呢?”趙堯說:“只有周昌行。”高祖說:“好。”于是調御史大夫周昌擔任趙王的相國。高祖去世后,呂太后派使臣去召見趙王,趙王的相國周昌讓趙王假托生病不去。使臣數次往返,周昌堅決不送走趙王回京。于是高后憂慮起來,就派人召見周昌。周昌回到京城,謁見高后,高后惱怒地罵周昌說:“你不知道我怨恨戚氏嗎?竟然不答應派趙王回京,為什么?”周昌被召回京后,高后又派人去召見趙王,趙王果然來了。他回到長安一個多月后,就喝毒藥死了。周昌因此托病不見高后。三年后周昌就死了。5、1.A2.①鏡頭轉換,動靜相宜。鏡湖遼闊平靜,東海波濤洶涌,兩個特寫鏡頭,一靜一動,動靜相宜;②對比映襯,色彩鮮明。“湖清”“雪白”,與“萬壑樹”之碧綠,兩相映照,更顯山清水秀,風景宜人。③運用修辭,形象生動。上下兩句均運用比喻手法,平靜湖面如清霜染鏡,洶涌波濤似雪山傾倒,形象生動,強化了詩人的主觀感受,增強了感染力。④運用想象和聯想,充分體現詩人浪漫飄逸的情懷。【解析】
1.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參看注釋,逐句翻譯詩句,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A項,“偏宜謝客才”,“偏宜”意為“特別合適”,整句詩的意思是“會稽山水如畫最適宜您這如謝客的詩才”。“堪壓謝靈運”錯。故選A。2.本題考查詩歌的表達技巧。判斷時,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詩整體,首先從抒情方式、結構、構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慮局部的描寫、修辭技巧。答題時,也應盡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說清楚。“詩人采用什么手法表達作品的主旨?試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答題思路為首先明確手法,盡量找全,然后結合詩句解釋。比喻修辭首先指出本體喻體,效果也要點出來,最后總括情感。“湖清霜境曉,濤白雪山來”,意思是“八百里鏡湖的水面明澈如鏡,洶涌澎湃的潮水打來好似雪山傾倒”,此句運用比喻手法,將水面比喻為“明鏡”,寫出湖面的平靜;將潮水比喻為“雪山”,寫出浪花的潔白與浪頭的高聳;形象生動,強化了詩人的主觀感受,增強了感染力。同時這兩句一動一靜,動靜相宜,寫出不同的感受。從色彩上看,湖的“清”,浪的“白”,與萬壑樹的“綠”,構成一幅色彩清新的圖畫,更顯得山清水秀,風景宜人。“八百里”湖面如清霜染鏡,不只是眼前看到的,更有作者的聯想和想象;“雪山”一樣高的浪頭,帶有夸張色彩,充分體現詩人浪漫飄逸的情懷。他善于把自己的個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筆下的山水丘壑也無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用胸中之豪氣賦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對自然偉力的謳歌,也是對高瞻遠矚、奮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禮贊,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渾然一體的。【點睛】詩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現手法、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以及修辭手法。描寫手法包括:(1)襯托,分正襯和反襯。反襯又有動靜襯、聲寂襯、樂景襯哀情、哀景襯樂情;(2)聯想和想像(又叫虛實結合);(3)對比;(4)白描。修辭手法包括:比喻、擬人、夸張、雙關、用典,此外還有設問、反問、借代、對偶等。表現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題步驟: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6、“垂念”改“思念”;“管見”改“見解”;“家兄”該“尊兄”;“撥冗”改“登門”;“墨寶”改“拙作”。【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準確、鮮明、生動的能力。得體就是語言表達符合具體的情境、對象、語體,要求分清不同場合、不同時間、不同身份、不同對象、不同目的,選用恰當的語句來表情達意。材料是學生寫給老師的書信。“垂念已久”中,垂念指上對下掛念,也用做敬辭,指別人對自己掛念(如,承蒙垂念,不勝感奮)。語境中,學生對老師,不是上級對下級,也不是老師對自己的掛念。可改為“思念”。“管見非凡”中,“管見”,管中窺物。比喻所見淺小。多用為自己意見的謙詞。語境中是學生表達對老師作品的評價。使用不當,可改為“見解”。“又聞先生家兄近日來滬參加學術會議”中,“家兄”是說自己的兄長,語境中是說老師的兄長,詞語使用不當,可改為“尊兄”。“學生愿撥冗拜訪”中,“撥冗”是客套話,請對方推開繁忙的事務,抽出時間。用于說自己或學生不得體,可改“登門”;“去信附上墨寶一副”中,“墨寶”用來尊稱別人寫的字或畫的畫,該詞使用不當,可改為“拙作”。【點睛】語言表達得體,主要是指使語言體現語境和語體的要求。所謂“語境”包括內容(詞語、句子、段落和整體和諧)、場合(時間、地點、氛圍),說話的對象(稱謂、語氣),目的(說什么、怎么說)以及說話人自己的身份;所謂“語體”主要指是口語(談話、演講、辯論、廣播稿)還有書面語(政論語體、科技語體、文藝語體、應用語體)。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詞。后者需要根據所使用的文體而定,例如應用語體包括啟事、通知、申請(假條通俗易懂、簡潔平實),廣告(形象生動、多用修辭),廣播稿(通俗化、口語化)等。7、激勵學生不一定非要靠排名,因為“排名”往往會挫傷一大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勵學生可以有多種方法: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飲料分銷代理合同
- 2025銷售勞動合同模板
- 2025公司服裝供貨合同
- 2025維修合同 設備維修合同
- 2025辦公室租賃合同附加協議
- 瓷磚銷售類勞動合同協議
- 班干部任職合同協議
- 病人護理中介合同協議
- 電力作業人員合同協議
- 皮卡配件供貨合同協議
- 非洲自然災害
- 2023詩詞大會知識競賽200題題庫(含答案)
- TL226 大眾試驗測試標準
- 2023借款協議書Word模板
- 生產設備拆除工程施工方案
- (完整版)年產30萬噸合成氨合成工段工藝設計畢業論文
- 無障礙公共設施建設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
- 臨床醫學(專科)畢業綜合考復習題
- 石家莊市存量房買賣合同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3版教學設計第六章 學習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養
- 自來水廠調試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