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1375-2011-毛皮動物常見皮膚傳染病防治技術規程-河北省_第1頁
DB13-T1375-2011-毛皮動物常見皮膚傳染病防治技術規程-河北省_第2頁
DB13-T1375-2011-毛皮動物常見皮膚傳染病防治技術規程-河北省_第3頁
DB13-T1375-2011-毛皮動物常見皮膚傳染病防治技術規程-河北省_第4頁
DB13-T1375-2011-毛皮動物常見皮膚傳染病防治技術規程-河北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65.020.30B41DB13河北省地方標準DB13/T1375—2011毛皮動物常見皮膚傳染病防治技術規程河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DB13/T1375—2011前言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本標準由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提出。本標準起草單位:動物科技學院。本標準主要起草人:李佩國、李蘊玉、張艷英、賈青輝、張香齋、張文香。IDB13/T1375—2011毛皮動物常見皮膚傳染病防治技術規程1范圍本標準規定了毛皮動物常見皮膚傳染病—螨病和真菌性皮膚病的診斷與防治措施。本標準適用于毛皮動物養殖場和動物疫病診療單位對毛皮動物相應皮膚傳染病的防治。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16548病害動物和病害動物產品生物安全處理規程GB18596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NY5027無公害食品畜禽飲用水水質DB13/T554豬人工授精技術規范DB13/T557狐貍養殖技術規程DB13/T717水貂飼養管理技術規程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由疥螨科和癢螨科所屬的螨蟲寄生于體表引起劇癢、皮炎、脫毛、上皮角化增厚,并具高度傳染性由小孢子真菌屬皮膚癬菌侵襲表皮及被毛、爪甲所引起的以皮屑增多、結痂、脫毛、滲出、毛囊炎、瘙癢及傳染性極強的人畜共患皮膚病,也稱脫毛癬。4.1螨病4.1.1.2螨蟲的發育過程包括卵、幼蟲、若蟲、成蟲四個階段,均在毛皮動物皮膚表面進行。4.1.1.3疥螨的成蟲呈圓形,微黃白色,大小不超過0.5mm。癢螨的成蟲比疥螨大,呈長橢圓形。1DB13/T1375—20114.1.2.1易感動物狐、貉、水貂等毛皮動物均有易感性。4.1.2.2發病日齡各齡期的毛皮動物均有易感性,其中幼齡動物常發,病情也較嚴重。4.1.2.3發病季節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寒冷的冬季和初春季節多發。4.1.2.4傳播途徑患病動物是螨病的主要傳染源,因與健康動物接觸而直接傳染,也可通過污染的籠具、飲水、飼料等間接傳播,貓、犬是重要的傳染源。4.1.3臨床癥狀4.1.3.1疥螨病a)疥螨多寄生于頭、眼、嘴、頸、尾、腿等被毛較短的部位,嚴重時波及全身。b)患部劇癢,進入溫暖場所或運動后皮溫增高時,癢覺增劇。發病動物不停地啃咬患部,并在物體上用力摩擦,致使加重患部的炎癥和損傷,同時向周圍散布大量病原。c)病變被毛脫落,皮膚潮紅、腫脹,上皮角化增厚,形成堅硬白色橡膠樣痂皮,明顯突出體表,不易剝脫。c)螨蟲侵襲耳廓時,表現外耳道發炎、充血,耳道內有多量紅褐色或灰白色分泌物,滲出物干燥后形成黃色痂皮,塞滿耳道如紙卷樣。d)螨蟲鉆入內耳,損傷鼓膜,造成鼓膜穿孔,發病動物頭呈90~120度轉向病耳一側。嚴重病例,可能延至篩骨,出現痙攣或癲癇癥狀。在患病皮膚與健康皮膚的交界處進行刮取。先將患部剪毛,用50%甘油水溶液滴于皮膚患處或外科圓刃手術刀上,使刀刃與皮膚表面垂直,刮取皮屑,直到皮膚輕微出血,將刮取物盛于平皿或試管內等容器供鏡檢。被刮部的皮膚用碘酒消毒。將病料置于載玻片上,滴加50%甘油水溶液,輔以另一片載玻片,搓壓玻片使病料散開,置顯微2DB13/T1375—2011將病部刮取物浸于40℃~45℃的水中,置恒溫箱內2h~3h,取沉渣于載玻片上,在顯微鏡下可見大量活動的螨蟲。4.1.4.4皮屑溶解法將病料適量放入試管中,加10%的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鉀溶液至試管容量的1/3處,在酒精燈上加熱煮沸5min~10min或不煮沸而靜置2h或以2000r/min離心5min,經沉淀后,吸取沉渣鏡檢,可見螨蟲的成蟲、若蟲、幼蟲或蟲卵。4.2真菌性皮膚病病原4.2.1引起毛皮動物真菌性皮膚病的病原主要為小孢子菌屬的犬小孢子菌、石膏狀小孢子菌、須發癬菌。4.2.2流行特點4.2.2.1易感動物狐、貉、水貂等毛皮動物均有易感性。4.2.2.2發病日齡各齡期的毛皮動物均有易感性,但以幼齡動物易感性強。4.2.2.3發病季節患病動物是真菌性皮膚病的主要傳染源,因與健康動物接觸而直接傳染,也可通過污染的用具、籠舍、虱、蠅、螨等間接傳播。a)患病動物面部、耳部、四肢皮膚發生丘疹、水皰,形成界限明顯的圓形或橢圓形的癬斑,久之融合形成大的不規則的癬斑,表面附有石棉板樣的鱗屑,被毛脫落或有部分長短不齊的斷毛。b)重者病變蔓延至大部分軀體,皮膚隆起,發紅變硬,有滲出液并形成淺灰色疏松的痂皮,易于剝離。4.2.4.2將病料置于載玻片上,滴加10%氫氧化鉀溶液1~2滴,加蓋玻片,用酒精燈加熱,待標本透明、軟化后顯微鏡下觀察,可見分枝的菌絲體和各種孢子。3DB13/T1375—2011采用沙堡羅葡萄糖瓊脂培養基,在培養基上預先加入青霉素、鏈霉素或放線菌酮。將不同病灶上刮取的白色皮屑至于無菌小試管內,取生理鹽水少許放入試管內浸泡皮屑30min,用接種環無菌環境下把皮屑搗碎,無菌吸取其懸液,接于所制備的培養基上,至30℃溫箱中培養48h后,據培養基上形成的真菌菌落性狀對真菌的屬種進行鑒定。若2周內仍無真菌生成,則判為陰性。5防治措施5.1預防5.1.1堅持“自繁自養”,由異地購入的毛皮動物,必須隔離飼養30d,確定健康合格后合群。5.1.2保持籠舍干燥、通風、透光。5.1.3每天定時清掃窩箱、籠舍和地面,及時清除剩食和糞便等廢棄物,并定期消毒。廢棄物按GB18596的規定進行處理。病死動物按GB16548的要求進行無害化處理。5.1.4食槽、食盒和飲水用具,每次用完需徹底清洗,并定期消毒。5.1.5按照NY5027、DB13/T554、DB13/T557、DB13/T717的要求,給貉、狐、水貂等毛皮動物提供優質的飲水和飼料,改善飼養管理。5.1.6患疥螨及真菌性皮膚病的人員不得安排做飼養員。5.1.7消滅螨蟲和病原性真菌的機械傳播者鼠類和蠅類。5.2治療5.2.1發現患病動物,立即隔離,并采用下列方法進行治療。a)將患部及其周圍3cm~4cm處的被毛剪去,用溫肥皂水沖刷硬痂,除去結痂部位的硬皮,直至露出結痂硬殼下面出血的皮膚,用5%碘酊涂擦患部,5d~7d后再進行一次。b)阿維菌素,0.02~0.04mL/kg體重,頸部皮下注射,每隔5d~7d用1次,連用3次。c)多拉菌素,0.03mL/kg體重,肌肉注射,每隔7d用1次,連用2~3次。d)患病動物臨床治愈后,間隔1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