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業綠色建筑在地震災區的應用方案_第1頁
建筑行業綠色建筑在地震災區的應用方案_第2頁
建筑行業綠色建筑在地震災區的應用方案_第3頁
建筑行業綠色建筑在地震災區的應用方案_第4頁
建筑行業綠色建筑在地震災區的應用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建筑行業綠色建筑在地震災區的應用方案TOC\o"1-2"\h\u22298第1章綠色建筑與地震災區概述 4313591.1綠色建筑理念與特點 4204901.1.1生態環保:綠色建筑在設計及施工過程中,充分考慮地形地貌、水資源、植被等因素,保護生態環境,降低對土地、水、能源等資源的消耗。 4314621.1.2節能降耗:綠色建筑采用高效節能的技術和材料,降低建筑物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306621.1.3低碳減排:綠色建筑通過優化建筑設計、使用低碳材料和能源,減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 4186861.1.4功能合理:綠色建筑注重室內空氣質量、采光、通風、隔音等功能,為居民提供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 4320601.1.5循環再生:綠色建筑推廣使用可循環利用的材料,提高建筑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率。 4108831.2地震災區建筑特點與問題 4162801.2.1災害風險:地震災區地理位置特殊,地震頻繁,建筑需具備較高的抗震功能。 5309241.2.2災害損失:地震災區建筑損毀嚴重,重建任務繁重。 5138961.2.3災后重建:地震災區建筑重建過程中,需考慮災民的居住需求和心理需求。 528691.2.4抗震功能不足:部分建筑抗震設防標準低,難以抵抗強烈地震。 5190051.2.5資源浪費:重建過程中,建筑材料浪費嚴重,資源利用效率低。 5250681.2.6環境污染:建筑廢棄物處理不當,導致環境污染。 5127951.3綠色建筑在地震災區的意義 5317841.3.1提高抗震功能:綠色建筑采用先進的抗震技術和材料,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功能,降低地震災害風險。 5121591.3.2節約資源:綠色建筑注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建筑廢棄物,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5238261.3.3保護環境:綠色建筑在設計及施工過程中,充分考慮生態環境保護,減少環境污染。 5179241.3.4提升居住品質:綠色建筑關注室內環境質量,為災民提供健康、舒適的居住空間。 57392第2章綠色建筑政策與技術標準 5284522.1國家綠色建筑相關政策 540922.1.1《綠色建筑行動方案》 5209842.1.2《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572102.1.3《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十三五”規劃》 6215232.2地震災區綠色建筑技術標準 6215092.2.1《地震災區綠色建筑技術導則》 6234492.2.2《地震災區綠色建筑設計規范》 6295232.2.3《地震災區綠色建筑施工與驗收規范》 647932.3綠色建筑評價體系 6273842.3.1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概述 6164712.3.2地震災區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指標 624983第3章地震災區綠色建筑設計原則 798993.1安全性設計原則 7302423.1.1結構安全性 782153.1.2防災減災能力 7153243.1.3應急避難功能 7131973.2節能減排設計原則 7255153.2.1優化建筑布局 7259083.2.2高效能源利用 7257613.2.3綠色建筑材料 7279543.3生態環保設計原則 7179583.3.1生態環境保護 735233.3.2水資源利用 8493.3.3綠色景觀設計 8192043.3.4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 819046第4章綠色建筑結構設計 866844.1結構抗震設計 8146204.1.1設計原則 827274.1.2抗震設計措施 8162754.2綠色建筑材料選擇 8175584.2.1選擇原則 8104714.2.2建筑材料選用 9178814.3結構體系優化 9259824.3.1優化原則 9262574.3.2優化措施 914595第5章綠色建筑節能技術 980935.1高效保溫隔熱技術 9300025.1.1材料選擇 9119625.1.2構造設計 10196085.1.3施工工藝 1060925.2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 1032105.2.1太陽能利用 10243075.2.2地熱能利用 10314195.2.3生物質能利用 10162685.3智能化節能控制系統 10299685.3.1能源監測與管理系統 1090385.3.2智能化控制系統 10235865.3.3預測性維護技術 105931第6章綠色建筑室內環境質量保障 11258416.1室內空氣質量控制 11124626.1.1空氣質量監測系統 11228446.1.2高效空氣凈化設備 11315996.1.3室內通風設計 11173256.2室內熱環境優化 1159216.2.1保溫隔熱設計 11118216.2.2恒溫恒濕系統 11130546.2.3被動式太陽能利用 1131076.3室內光環境設計 11147466.3.1自然采光設計 11305766.3.2智能照明系統 11226406.3.3照明質量保障 12241526.3.4光伏發電系統 1210398第7章綠色建筑水資源利用 12291217.1雨水收集與利用 12109197.1.1雨水收集系統設計 12241807.1.2雨水利用措施 1254397.2生活污水資源化處理 12289867.2.1生活污水處理技術 12141797.2.2污水資源化利用 1212937.3災區水資源合理配置 12287507.3.1水資源供需分析 12214367.3.2水資源優化配置措施 125137第8章綠色建筑生態景觀設計 13175768.1生態景觀規劃理念 1325098.1.1以人為本的生態景觀設計 13293288.1.2生態恢復與重建 1363728.1.3生物多樣性保護 13103658.1.4節能與環保 13175718.2災區植被恢復與綠化 13223508.2.1植被恢復策略 13210318.2.2綠化設計 13206038.2.3植物配置與景觀營造 14129478.3生態景觀設施設計 14143348.3.1生態駁岸設計 1471228.3.2生態停車場設計 14283008.3.3生態休閑設施設計 14113758.3.4生態景觀照明設計 14323828.3.5雨水收集與利用系統 1470038.3.6生態修復技術 1410522第9章綠色建筑在地震災區施工管理 14149859.1綠色施工技術與管理 14243569.1.1綠色施工技術概述 1430229.1.2綠色施工管理策略 1417469.2施工過程質量控制 15249399.2.1施工前期質量控制 15170599.2.2施工中期質量控制 1541289.2.3施工后期質量控制 15183449.3災區建筑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 1599289.3.1建筑廢棄物處理 1518439.3.2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15327059.3.3建筑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政策建議 1520251第10章綠色建筑在地震災區案例解析 152526610.1國內綠色建筑案例分析 152378810.1.1汶川地震災區綠色建筑案例 152494410.1.2雅安地震災區綠色建筑案例 1695410.2國際綠色建筑案例分析 161255610.2.1日本地震災區綠色建筑案例 161675510.2.2美國地震災區綠色建筑案例 16213110.3綠色建筑在地震災區的發展趨勢與展望 161840710.3.1政策支持與推廣 16595510.3.2技術創新與發展 162428110.3.3社會參與與可持續發展 16186310.3.4跨學科合作與協同創新 16第1章綠色建筑與地震災區概述1.1綠色建筑理念與特點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設計、施工、運營、維護、拆除等全過程中,充分考慮生態環保、節能降耗、低碳減排、循環再生、功能合理、健康舒適等因素,以降低建筑對自然環境和資源的影響,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建筑理念。綠色建筑的特點主要包括:1.1.1生態環保:綠色建筑在設計及施工過程中,充分考慮地形地貌、水資源、植被等因素,保護生態環境,降低對土地、水、能源等資源的消耗。1.1.2節能降耗:綠色建筑采用高效節能的技術和材料,降低建筑物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1.1.3低碳減排:綠色建筑通過優化建筑設計、使用低碳材料和能源,減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1.1.4功能合理:綠色建筑注重室內空氣質量、采光、通風、隔音等功能,為居民提供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1.1.5循環再生:綠色建筑推廣使用可循環利用的材料,提高建筑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率。1.2地震災區建筑特點與問題地震災區建筑具有以下特點:1.2.1災害風險:地震災區地理位置特殊,地震頻繁,建筑需具備較高的抗震功能。1.2.2災害損失:地震災區建筑損毀嚴重,重建任務繁重。1.2.3災后重建:地震災區建筑重建過程中,需考慮災民的居住需求和心理需求。地震災區建筑面臨以下問題:1.2.4抗震功能不足:部分建筑抗震設防標準低,難以抵抗強烈地震。1.2.5資源浪費:重建過程中,建筑材料浪費嚴重,資源利用效率低。1.2.6環境污染:建筑廢棄物處理不當,導致環境污染。1.3綠色建筑在地震災區的意義在地震災區推廣綠色建筑,具有以下重要意義:1.3.1提高抗震功能:綠色建筑采用先進的抗震技術和材料,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功能,降低地震災害風險。1.3.2節約資源:綠色建筑注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建筑廢棄物,實現資源循環利用。1.3.3保護環境:綠色建筑在設計及施工過程中,充分考慮生態環境保護,減少環境污染。1.3.4提升居住品質:綠色建筑關注室內環境質量,為災民提供健康、舒適的居住空間。通過在地震災區推廣綠色建筑,有助于實現災區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第2章綠色建筑政策與技術標準2.1國家綠色建筑相關政策2.1.1《綠色建筑行動方案》我國對綠色建筑高度重視,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推進綠色建筑發展。《綠色建筑行動方案》作為國家層面的指導性文件,明確了綠色建筑的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政策措施,為地震災區綠色建筑的應用提供了政策支持。2.1.2《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為規范綠色建筑的評價,我國發布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該標準從節能、環保、舒適、健康等方面對綠色建筑進行了全面評價,為地震災區綠色建筑的設計、施工和評價提供了依據。2.1.3《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十三五”規劃》該規劃明確了“十三五”期間我國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的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為地震災區綠色建筑的應用提供了有力保障。2.2地震災區綠色建筑技術標準2.2.1《地震災區綠色建筑技術導則》針對地震災區的特殊環境,我國編制了《地震災區綠色建筑技術導則》,對綠色建筑的抗震功能、安全性、舒適性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以保證地震災區綠色建筑的推廣應用。2.2.2《地震災區綠色建筑設計規范》該規范對地震災區綠色建筑的設計原則、設計方法和設計要求進行了詳細規定,為地震災區綠色建筑的設計提供了技術支持。2.2.3《地震災區綠色建筑施工與驗收規范》為保證地震災區綠色建筑的質量,我國制定了《地震災區綠色建筑施工與驗收規范》,對施工過程和驗收標準進行了明確,以保證綠色建筑的施工質量。2.3綠色建筑評價體系2.3.1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概述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是對綠色建筑功能進行評估的工具,主要包括節能、環保、舒適、健康、經濟等方面。地震災區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應在遵循國家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基礎上,結合地震災區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優化。2.3.2地震災區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指標地震災區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應重點關注以下指標:(1)抗震功能:評價綠色建筑的抗震設計、抗震措施和抗震效果。(2)安全性:評價綠色建筑在地震發生時的安全性,包括結構安全、人員安全等。(3)節能與環保:評價綠色建筑的節能效果、環保功能和資源利用效率。(4)舒適性與健康:評價綠色建筑的室內外環境質量、舒適性和對人體健康的影響。(5)經濟性:評價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包括投資成本、運行成本和回收期等。通過以上指標的評價,可以全面了解地震災區綠色建筑的功能,為地震災區綠色建筑的應用提供參考。第3章地震災區綠色建筑設計原則3.1安全性設計原則3.1.1結構安全性在地震災區,建筑物的結構安全性是設計首要考慮的原則。綠色建筑應采用抗震功能優越的建筑材料和結構體系,保證在地震發生時,建筑物能最大限度地承受地震作用,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3.1.2防災減災能力綠色建筑設計應充分考慮地震災區的特點,提高建筑物的防災減災能力。通過采用合理的建筑布局、空間組織和構造措施,降低地震災害風險,減輕地震災害損失。3.1.3應急避難功能地震災區綠色建筑應具備應急避難功能,為居民提供安全、可靠的避難場所。設計時應考慮避難區域的合理布局、疏散通道的暢通以及應急設施設備的配置。3.2節能減排設計原則3.2.1優化建筑布局綠色建筑在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地形、氣候等因素,優化建筑布局,提高建筑物的采光、通風功能,降低能耗。3.2.2高效能源利用采用先進的節能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如利用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減少傳統能源消耗。3.2.3綠色建筑材料選用環保、節能、低碳的綠色建筑材料,降低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3.3生態環保設計原則3.3.1生態環境保護在綠色建筑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地形地貌、水資源、植被等自然因素,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3.3.2水資源利用合理利用地震災區的雨水、地下水等水資源,采用節水型設備和措施,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3.3.3綠色景觀設計結合地震災區特點,打造生態、環保、美觀的綠色景觀,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促進生態恢復。3.3.4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加強對建筑廢棄物、生活廢棄物等固體廢物的處理與資源化利用,降低環境污染,提高資源利用率。第4章綠色建筑結構設計4.1結構抗震設計4.1.1設計原則在地震災區,綠色建筑的結構設計應遵循安全、經濟、環保的原則。針對地震災害特點,結構抗震設計應著重考慮以下方面:(1)采用先進的抗震設計理念和方法;(2)保證結構具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延性和耗能能力;(3)優化結構布局,降低地震作用效應;(4)提高結構的整體穩定性。4.1.2抗震設計措施(1)采用隔震、減震技術,降低地震能量傳遞到上部結構;(2)合理設置防震縫,使結構具有較好的變形能力;(3)選用抗震功能優越的構件和連接方式;(4)優化結構布局,提高結構抗側力體系的有效性;(5)考慮地震作用下的結構動力特性,進行動力時程分析。4.2綠色建筑材料選擇4.2.1選擇原則綠色建筑材料的選擇應遵循以下原則:(1)符合國家相關標準和規定;(2)具有良好的力學功能和耐久性;(3)低污染、低能耗、可循環利用;(4)適用于地震災區的環境特點。4.2.2建筑材料選用(1)混凝土:優先選用高功能混凝土、再生混凝土等;(2)鋼材:選用高強度、抗震功能好的鋼材;(3)木材:采用強度高、環保的木材;(4)砌體材料:選用輕質、高強、保溫功能好的砌體材料;(5)其他綠色建筑材料:如綠色屋頂、綠色墻面等。4.3結構體系優化4.3.1優化原則結構體系優化應遵循以下原則:(1)滿足功能要求,提高結構功能;(2)降低結構自重,減小地震作用效應;(3)簡化結構體系,提高施工效率;(4)考慮建筑全壽命周期,降低維護成本。4.3.2優化措施(1)采用框架剪力墻、框架核心筒等結構體系;(2)合理布局構件,減小結構冗余度;(3)采用新型結構體系,如裝配式建筑、木結構等;(4)結合綠色建筑特點,優化結構細部設計;(5)利用BIM技術,實現結構體系的精細化設計和管理。第5章綠色建筑節能技術5.1高效保溫隔熱技術在地震災區,綠色建筑的推廣和應用具有重要意義。高效保溫隔熱技術不僅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率,同時也能減少災后重建過程中的資源消耗。以下是針對地震災區的高效保溫隔熱技術應用方案。5.1.1材料選擇選用高功能的保溫材料,如真空絕熱板、巖棉等,具有優良的保溫隔熱功能和耐久性。應考慮材料的環境友好性,選擇無毒、無害、可再生的保溫材料。5.1.2構造設計結合地震災區的氣候特點,優化建筑物的構造設計,提高建筑物的整體保溫隔熱功能。例如,采用雙層幕墻、屋頂綠化等技術措施,降低建筑物的能耗。5.1.3施工工藝在施工過程中,采用先進的施工工藝,保證保溫隔熱層的連續性和完整性,提高保溫隔熱效果。同時加強施工管理,減少施工過程中的資源浪費。5.2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地震災區綠色建筑應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對傳統能源的依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5.2.1太陽能利用利用太陽能熱水器和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為建筑物提供熱水和電力。在災區重建過程中,推廣太陽能熱水器和光伏發電系統的應用,減少能源消耗。5.2.2地熱能利用針對地震災區的地熱資源,采用地源熱泵等技術,實現地熱能的高效利用。地源熱泵在夏季可制冷,冬季可供暖,為建筑物提供舒適的室內環境。5.2.3生物質能利用利用災區豐富的生物質資源,如農作物秸稈、林木廢棄物等,通過生物質能發電、生物質燃料等技術,為建筑物提供能源。5.3智能化節能控制系統智能化節能控制系統可根據建筑物內外環境變化,自動調節能源使用,實現節能降耗。5.3.1能源監測與管理系統通過安裝能源監測與管理系統,實時監測建筑物的能源消耗,為節能提供數據支持。同時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優化能源管理策略,降低能源浪費。5.3.2智能化控制系統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統,對建筑物內的照明、空調、熱水等設備進行集中控制。通過傳感器、控制器等設備,實現室內環境的自適應調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5.3.3預測性維護技術利用物聯網技術,對建筑設備進行實時監測和預測性維護。通過數據分析,及時發覺潛在的故障隱患,降低設備能耗,延長設備壽命。第6章綠色建筑室內環境質量保障6.1室內空氣質量控制6.1.1空氣質量監測系統在地震災區,綠色建筑應采用先進的空氣質量監測系統,實時監測室內污染物濃度,如PM2.5、甲醛、TVOC等,保證室內空氣質量符合國家標準。6.1.2高效空氣凈化設備選用高效空氣凈化設備,如新風系統、空氣凈化器等,有效去除室內空氣中的有害物質,為災區人民提供清新健康的室內空氣環境。6.1.3室內通風設計優化室內通風設計,保證室內外空氣交換,提高室內空氣質量。通過設置合理的通風口、通風道等,促進室內空氣流通,降低污染物濃度。6.2室內熱環境優化6.2.1保溫隔熱設計針對地震災區的氣候特點,采用高效的保溫隔熱材料,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室內熱舒適度。6.2.2恒溫恒濕系統綠色建筑可配備恒溫恒濕系統,根據室內外氣候條件自動調節室內溫度和濕度,為災區人民提供舒適的居住環境。6.2.3被動式太陽能利用利用被動式太陽能設計,通過合理的建筑布局和朝向,提高室內溫度,降低冬季采暖能耗。6.3室內光環境設計6.3.1自然采光設計優化室內布局,采用大窗戶、天窗等設計手法,提高室內自然采光效果,減少照明能耗。6.3.2智能照明系統運用智能照明系統,根據室內外光線變化自動調節照明亮度,實現節能降耗。6.3.3照明質量保障選用高品質的照明設備,避免光污染,提高室內照明質量,營造舒適的視覺環境。6.3.4光伏發電系統在綠色建筑中,可利用光伏發電系統為室內照明提供清潔能源,降低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實現可持續發展。第7章綠色建筑水資源利用7.1雨水收集與利用7.1.1雨水收集系統設計在地震災區,綠色建筑應充分考慮雨水的收集與利用。建筑屋面、廣場及道路等區域應采用透水鋪裝,提高雨水的滲透能力。設計合理的雨水收集系統,包括集水井、過濾設施、存儲設施等,保證雨水資源的有效收集和利用。7.1.2雨水利用措施收集的雨水可用于綠化灌溉、道路沖洗、洗車等非飲用水用途。同時采用先進的過濾和消毒技術,保證雨水利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7.2生活污水資源化處理7.2.1生活污水處理技術在地震災區,綠色建筑應采用高效、低耗能的生活污水處理技術。如采用生物接觸氧化、膜生物反應器(MBR)等技術,實現污水的深度處理和資源化利用。7.2.2污水資源化利用經過處理的生活污水,可應用于沖廁、綠化、景觀水體補給等非飲用水領域。通過蒸發冷卻等技術,可實現污水資源的進一步利用。7.3災區水資源合理配置7.3.1水資源供需分析針對地震災區的水資源狀況,開展水資源供需分析,為綠色建筑的水資源合理配置提供依據。7.3.2水資源優化配置措施根據水資源供需分析結果,采取以下措施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1)節水措施:采用節水型衛生器具、高效用水設備等,降低建筑用水量。(2)非傳統水資源利用:充分利用雨水、再生水等非傳統水資源,減少對傳統水資源的依賴。(3)水資源循環利用:通過中水回用、雨水回收等技術,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4)智能化管理:建立水資源監測與管理系統,實時監測水資源利用狀況,為水資源合理配置提供數據支持。通過以上措施,綠色建筑在地震災區的水資源利用將更加高效、環保,有助于減輕災區水資源壓力,促進災區可持續發展。第8章綠色建筑生態景觀設計8.1生態景觀規劃理念8.1.1以人為本的生態景觀設計在地震災區的綠色建筑生態景觀設計中,應充分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關注災區居民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創造舒適、美觀、安全的生態景觀環境。8.1.2生態恢復與重建結合地震災區生態環境特點,以生態恢復與重建為核心,運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制定合理的生態景觀規劃方案。8.1.3生物多樣性保護在生態景觀設計中,注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提升,利用當地物種,構建層次豐富、結構穩定的生態系統。8.1.4節能與環保充分考慮綠色建筑與生態景觀的節能與環保要求,運用低碳、環保的設計理念和技術手段,降低能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8.2災區植被恢復與綠化8.2.1植被恢復策略根據地震災區植被破壞情況,制定針對性的植被恢復策略,包括植物種類選擇、植被配置模式、植被恢復技術等。8.2.2綠化設計結合綠色建筑特點,進行災區綠化設計,注重選用適應性強、生長快速、具有生態功能的植物種類,提高綠化效果。8.2.3植物配置與景觀營造根據不同功能區域,合理配置植物種類,營造多樣化、層次分明的植物景觀,提高生態效益和景觀美感。8.3生態景觀設施設計8.3.1生態駁岸設計在地震災區的水體邊緣,采用生態駁岸設計,提高水體自凈能力,營造自然、美觀的濱水景觀。8.3.2生態停車場設計合理規劃生態停車場,選用透水鋪裝材料,減少地表徑流,提高雨水利用率,降低熱島效應。8.3.3生態休閑設施設計結合綠色建筑周邊環境,設計生態休閑設施,如座椅、廊架等,采用環保、節能材料,提供舒適的休閑空間。8.3.4生態景觀照明設計運用綠色照明技術,合理規劃生態景觀照明,提高照明效果,降低能耗,保護生態環境。8.3.5雨水收集與利用系統設計雨水收集與利用系統,將收集的雨水用于綠化灌溉、景觀水體補給等,實現雨水的資源化利用。8.3.6生態修復技術在生態景觀設計中,運用土壤改良、植被恢復等生態修復技術,提高災區生態環境質量。第9章綠色建筑在地震災區施工管理9.1綠色施工技術與管理9.1.1綠色施工技術概述在地震災區,綠色建筑不僅要關注環保和節能,還需重視施工過程中的資源節約與環境影響。本節主要介紹適用于地震災區的綠色施工技術,包括新型建筑材料、節能施工設備以及綠色施工方法。9.1.2綠色施工管理策略為保證綠色建筑在地震災區施工過程中的有效實施,制定合理的綠色施工管理策略。本節將從組織管理、制度管理、過程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闡述綠色施工管理的關鍵環節。9.2施工過程質量控制9.2.1施工前期質量控制分析地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