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高三三模語文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現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在《論語》里,孔子被描寫成一個教育家。從某種觀點看來,也的確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成人”(《論語·憲問》),所以教給他們以經典為基礎的各門知識。作為教師,他覺得他的基本任務,是向弟子們解釋古代文化遺產。《論語》記載,孔子說他自己“述而不作”(《論語·述而》),就是這個緣故。不過這只是孔子的一個方面,他還有另一方面,這就是,在傳述傳統的制度和觀念時,孔子給予它們的解釋,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觀推導出來的。例如在解釋“三年之喪”這種古老的禮制時,孔子說:“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論語·陽貨》)換句話說,兒子的一生,至少頭三年完全依賴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應當以同樣長的時間服喪,表示感恩。還有在講授經典時,孔子給它們以新的解釋。例如講到《詩》,他強調它的道德價值時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這樣一來,孔子就不只是單純地傳述了,因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東西。這種以“述”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學傳之永久,經書代代相傳時,他們就寫出了無數的注疏。后來的《十三經注疏》,就是用這種精神對經書原文進行注釋而形成的。(摘編自馮友蘭《孔子:第一位教師》)材料二:“述”的內涵非常豐富。《說文解字》將“述”解釋為“循”;在現代漢語中,“述”可以理解為“敘述”“陳述”“講述”“論述”或“闡述”等。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義和“述”是相關的。《中庸》:“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們將“孝”的這種解釋和孔子在《論語·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聯系起來,“述”的深層含義便躍然紙上,也就是“述”表達了“孝”的德性。孔子踐履“孝”這種德性的對象是天。《論語·八佾》講到,“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孔子道德追尋的是天的使命。對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傳天道,興天道。在《論語·陽貨》第十九章中,孔子說他不想再說話,但是他的弟子子貢說:“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從這段話中可以得出兩點: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終的創造者;第二,孔子認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貢則將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踐履德性的活動表達了對天的“孝”,而子貢踐履德性的活動則表達了對孔子的“孝”。因此,孔子將他對經典的傳承比作一個孝子做的事情。兒子對父親最大的孝是對父親志向、事業、夢想的繼承、實現和發揚光大。同樣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對天的孝。對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動是恢復天道,這就是對天盡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義涉及了延續文化傳統和歷史傳承的義務。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學活動與“孝”聯結起來的人。孔子與柏拉圖早期的作品《游敘弗倫》對“孝”的定義殊途同歸。蘇格拉底的詰問對象游敘弗倫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類對上天的侍奉。蘇格拉底認為自己的哲學活動就是對神靈的侍奉,自己的問答法就是對神靈的侍奉。基于蘇格拉底對上天侍奉的論證,蘇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進行哲學活動是對上天真正的“孝”。對哲學活動與孝的密切聯系,亞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說,“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認為“孝”的對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天。踐行“孝”這一德性活動是追求哲學的嚴肅義務,因為追尋哲學是為了探尋真理。孔子、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都把哲學活動和“孝”聯結起來,盡管每一個人對“孝”的理解不同,這也反映了他們做哲學的方法不同。蘇格拉底通過詰問的方式審查人的信念;亞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過對前人理論的考察、批判發現真理;孔子則認為從事“孝”的活動就是對天道的傳承。(摘編自余紀元、金小燕、韓燕麗《“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材料三:“述而不作”的信條影響深遠,達兩千年之久,成為風氣。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從這一原則,以傳授、注解經典為己任。要從事這一學問,必然熟記經文才能言而有據。因而,熟記經典成為學生的基本功。孔子教育弟子是為了讓他們從政,用子夏的話說是“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隋唐以后,科舉盛行,官方明確規定了讀書人的出路,只有為官一途。學校成為向科舉輸送考生的途徑之一。科舉使用八股文體,專以四書五經命題,以儒家經典考學生,答案闡釋以經典為準,不允許有超出范圍的見解。可以說,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條,使得他在教學中有偏重繼承、輕視創新的傾向;倫理關系與師生關系的結合,造成學生對教師的依賴,這使人們從青少年時代起就減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興趣。這樣使得傳統教育以教師解釋、學生背誦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創新精神。(摘編自李楊《“述而不作”與傳統教育》)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論語》中雖然記錄孔子說自己“述而不作”,其實孔子在傳述文化遺產的同時,也“作”了一些新的東西,后孔子時代的儒學都長期傳承并發展著這種精神。B.“述而不作”中的“述”內涵非常豐富,在古代辭書中解釋為“循”,但在現代漢語中這一含義被“敘述”“陳述”“講述”“論述”或“闡述”等含義取代。C.在儒家經典著作《中庸》一書中,認為“孝”應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說,“述而不作”中的“述”與“孝”是統一的,這種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觀點。D.“述而不作”的信條,后來成為儒學教育的一條重要原則,熟記經典成為學生的基本功,這一傳統一直影響到后來的科舉考試,并且命題答案均以四書五經為限。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為第一位教師,孔子期望把學生培養成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作為偉大的思想家,他認為從事“孝”的活動是對天道的傳承。B.孔子認為,兒子出生的頭三年完全依賴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應以同樣的時長服喪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喪”的禮制。C.“孝”在儒家思想學說中占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來,“孝”不僅限于父母,也體現在對歷史的傳承和對文化傳統的延續。D.孔子、柏拉圖、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等人都將哲學活動與“孝”聯結起來,因做哲學的方法不同,對“孝”的理解也有差異。3.下列說法中,可以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主要觀點的一項是(
)A.“上天為每個人靈魂提供了選擇機會:或是擁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寧。你可以任選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B.“倘若沒有天地,哪里會有人類生存發展的空間。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對天地自然獻上的一份崇高敬意。”C.“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D.“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4.材料二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說明。5.對影響兩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條,你是如何看待的?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認識。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豺狗和阿拉伯人[奧地利]卡夫卡①我們在一塊沙漠的綠洲上露營。我的同伴們已經睡著了,一個阿拉伯人高大的白色身影從旁掠過;他一直在照料著駱駝,此時正朝他自己的睡鋪走去。②我向后一仰,躺倒在草地上,我竭力想入睡,卻睡不著,一只豺狗在遠處嗥叫;我又坐了起來。離得十分遙遠的嗥叫聲突然一下子相當近了。豺狗們擁擠在我的周圍,眼睛閃著黯淡的金黃色的光,隨即又消失了。a它們柔軟的身軀仿佛在一條鞭子的噼啪抽打下,敏捷而有節奏地扭動著。③一只豺狗從我身后走出來,輕輕地拱到我的胳臂下面,向我擠靠著,好像它需要我的體溫,然后站在我的面前,幾乎四目相對地向我開口道:④b“我是天底下最年邁的豺狗。我很高興終于在這兒遇見了你。我的母親等待過你,還有她的母親,以及我們所有豺狗的老祖宗,一直可以追溯到我們所有豺狗的第一位母親。這是真的,相信我吧!”⑤“那可真令人感到意外,”我說道,“聽起來讓我感到太意外了。我完全是出于偶然,才從遙遠的北方到這兒來。你們這些豺狗想要什么呢?”⑥“我們知道你從北方來,”最年老的那只豺狗開始說道,“那恰恰正是我們所希望的。你們北方人所具有的那種才智,在阿拉伯人中間是找不到的,c他們捕殺動物作為食物,對于腐肉臭尸,他們是不屑一顧的。”⑦“也許,也許,”我說,“遠遠超出我本分的事,我是沒有能力評斷的。照我看來,這像是一種積年的宿怨,我想它存在于血液中,也許只有用鮮血來結束。”⑧“你非常聰明,”這只老豺狗說,它們全都開始更加快速地噓噓喘氣,盡管它們一動不動地站著,氣體卻從它們的肺里急促地往外噴吐,一股使我不得不時時咬緊牙關強忍著的惡臭從它們張開的嘴巴里泛出來,“你非常聰明,你方才所講的話,與我們古老的傳說是一致的。所以,我們將從他們那里吸取鮮血,這種宿怨也就會了結了。”⑨“那么,你們想要干什么?”我問道,試圖站起身來。但我無法站起來。⑩“先生,”它大聲喊道,所有的豺狗跟著一齊嗥叫,聽起來顯得非常遙遠,就像一支優美的樂曲。“先生,我們想要你結束這場分割世界的爭吵,你恰恰正是我們祖先所預言的天生來完成此事的人。我們再也不想被阿拉伯人煩擾,我們想要自由呼吸的空間,想要一個把他們清洗干凈的地平線;想不再聽到被阿拉伯人宰割的綿羊的咩咩叫聲,想要每一只動物都能正常地死亡;想要不受干擾地把動物尸體的鮮血吮盡喝光,并且把它們的骨頭啃得干干凈凈。干干凈凈,我們所想要的正是干干凈凈。”此刻它們全都慟哭起來,唏噓不止——“所以,親愛的先生,借助你全能的雙手,用這把剪刀剪斷他們的喉嚨吧!”它將頭一擺,于是一只豺狗便叼著一把縫紉小剪刀顛上前來,剪刀布滿了陳舊的斑斑銹跡,掛在上顎大牙處擺動著。?“哦,剪刀終于拿來了,該是停止的時候了!”我們商隊的那位阿拉伯首領大聲喝道,他已迎著風躡手躡腳地來到我們近前,噼啪一聲掄起了他的大鞭子。?豺狗們匆忙逃竄,但在不遠的一個地方重又緊密地聚成一團,所有這些野獸如此緊密而僵硬地擁擠著。?“那么,對你也進行過這番表演啰,先生。”這位阿拉伯人說著,以這個民族的節制性格所容許的快活程度呵呵笑了。“那么,你知道,這些畜生究竟要干什么嗎?”我問。“當然,”他說,“這是個常識,只要阿拉伯人存在,那把剪刀就會在沙漠中四下游蕩,并將同我們一起游蕩到我們的末日。它被奉獻給每一個歐洲人去干偉大的工作;每一個歐洲人恰恰是命運為他們選擇好了的人選。它們具有最瘋狂的希望,這些野獸們;它們不過是些傻瓜,地道的傻瓜,那正是我們喜歡它們的緣故;它們是我們的狗,比你們的任何一只都要精良的狗。現在,請注意,一只駱駝昨天夜里死去了,我已經叫人把它帶到這兒來了。”?四個人抬著這只沉重的動物尸體走上前來,把它扔在我們的面前。它幾乎還未落地,豺狗們便嗥叫起來。它們好像被不可抵抗的繩索牽拉著,一個個都開始向前搖晃,肚皮貼著地面爬行。它們忘記了這些阿拉伯人,忘記了它們的仇恨;將眼前這堆惡臭的腐肉全部消滅掉的愿望蠱惑著它們。瞬息間,它們全都爬到了尸體上面,堆積得山一樣高,共同努力著。?此刻,商隊首領揚起他那銳利刺骨的鞭子,在它們的脊背上左右交叉地鞭打起來。它們抬起了頭,心醉神迷,恍恍惚惚,看見阿拉伯人站在它們的面前,感到鞭打在口鼻上的劇痛,跳著向后倒退,逃開了一段距離。但是,那只駱駝的血已經流成了一攤攤血潭,它們經受不住這個誘惑;它們又走了回來,那位首領又一次舉起了他的鞭子,我攔住了他的胳膊。?“你是對的,先生,”他說,“我們把這些臭肉留給它們去處理吧。此外,拔營起程的時刻要到了。哦,你已經看見了它們。d它們是了不起的生物,不是嗎?可它們又多么仇恨我們啊!”(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豺狗們自知弱小,會懇求每一個見到的歐洲人,傾訴它們對阿拉伯人的厭惡,希望歐洲人把它們從阿拉伯人手中解救出來。B.“我”是線索人物,也是豺狗與阿拉伯人爭斗的見證者,“我”對豺狗的遭遇抱有同情和憐憫,有幫助他們結束這分裂世界的爭吵的意愿。C.阿拉伯人的大鞭子、豺狗銹跡斑斑的剪刀,是他們各自的斗爭武器,也是他們力量強弱的象征,暗含斗爭的結果。D.小說很多細節具有諷刺意味,例如豺狗嘴巴里“使我不得不時時咬緊牙關強忍著”的惡臭,它們在鞭子下“心醉神迷”等,耐人尋味。7.下列對畫線處語句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a處以豺狗們在“鞭子的噼啪抽打下”“敏捷而有節奏地扭動著”營造了魔幻氛圍,也為后文進一步塑造豺狗形象埋下了伏筆。B.b處豺狗說自己是“最年邁的”,然后提到“老祖宗”和“第一位母親”,目的是通過營造神秘感,來取得“我”對它們的信任。C.c處“他們捕殺動物作為食物”道出了豺狗仇恨阿拉伯人的緣由。弱肉強食在它們之間一直存在,“我”一眼看出他們的“宿怨”。D.d處阿拉伯人認為豺狗是“了不起的生物”,是被豺狗們承受銳利刺骨的鞭子的抽打的韌性觸動,這使阿拉伯人留下了駱駝的尸體。8.小說中“駱駝尸體”具有哪些象征意義?結合文本簡要分析。9.小說描寫了一場豺狗與阿拉伯人由來已久的斗爭,過程中阿拉伯首領發出了一次“快活”的笑聲(第?段),請簡析他“快活”的原因。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肇有人倫,是稱家國。史氏有事涉君親必言多隱諱雖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其有舞詞弄札,飾非文過,若王隱、虞預毀辱相凌,子野、休文釋紛相謝。用舍由乎臆說,威福行乎筆端,斯乃作者之丑行,人倫所同疾也。亦有事每憑虛,詞多烏有;或假人之美,藉為私惠;或誣人之惡,持報已仇。若王沈《魏錄》濫述貶甄之詔,陸機《晉史》虛張拒葛之鋒。班固受金而始書,陳壽借米而方傳。此又記言之奸賊,裁筆之兇人,雖肆諸市朝,投畀豺虎可也。陳氏《三國志·劉后主傳》云:“蜀無史職,故災祥靡聞。”案黃氣見于秭歸,群鳥墮于江水,成都言有景星出,益州言無宰相氣,若史官不置,此事從何而書?蓋由父辱受髡,故加茲謗議者也。(節選自劉知幾《史通·內篇·曲筆》)材料二:斛律光,字明月,少工騎射,以武藝知名。魏末,從父金西征,光年十七,馳馬射賊,矢無虛發,周文嘆曰:“此真射雕手也!”由是知名。河清三年,周將尉遲迥寇洛陽,光率騎五千逆戰。迥陣于邙山,光登高望之,謂諸將曰:“迥軍雖眾,行列不整,可破也。”乃分麾下為三隊,迭出沖陣。自旦及午,戰數十合,迥軍大潰,俘斬萬計。武帝聞之,親執其手曰:“公之威略,雖古名將何以加焉!”光性剛嚴,治軍整肅,嘗行兵,士有遺麥于路者,立斬以徇。由是部伍肅然,莫敢犯令。然頗忌刻,朝臣有忤意者,必加挫辱。祖斑用事,光惡其奸佞,每見斑,輒叱曰:“此等小人,何足與語!”斑深銜之。會周人遣間,散布謠言于鄴,云“光蓄甲兵,謀不軌”。斑因譖于帝曰:“光家藏弩甲,奴僮千數,若不早圖,恐為后患。”帝猶豫未決。斑復賂光府典簽封士讓密告光反。帝遂信之,誘光入涼風堂,力士劉桃枝自后拉殺之,血流于地,鏟之跡終不滅。光死,周武帝大喜,赦其境內。(節選自《北齊書·斛律光傳》)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史氏有事A涉君親B必言多C隱諱D雖直E道不足F而名G教存焉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謝”,文中指“道歉”。這與成語“敬謝不敏”的“謝”的意思相同。B.“蓋”,表推測語氣。與《庖丁解牛》中“技蓋至此乎”中“蓋”的用法及意思相同。C.“間”,指“間諜”。這與《鴻門宴》中“道芷陽間行”中“間”的用法及意思不同。D.“因”,表“趁機”。這與《燭之武退秦師》中“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的“因”用法及意思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認為史書應該“名教存焉”,故對君親之事可以隱晦,但不可虛構事實。B.材料一在表明作者史學觀點的同時也態度鮮明地批判了陳壽記錄歷史時的不當行為。C.材料二記載斛律光治軍嚴明,因士兵遺落麥穗而將其斬殺,并加強了問詢機制。D.材料二詳寫斛律光被誣陷謀反的過程,暗示作者對其冤屈的同情。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用舍由乎臆說,威福行乎筆端,斯乃作者之丑行,人倫所同疾也(2)公之威略,雖古名將何以加焉!14.劉知幾主張“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請結合兩則材料,分析材料二如何在“實錄”與“名教”間尋求平衡。三、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下面小題。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張孝祥湖海倦游客,江漢有歸舟。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日落君山云氣,春到沅湘①草木,遠思渺難收。徙倚欄干久,缺月掛簾鉤。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欲吊沉累②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回首叫虞舜③,杜若滿芳洲。【注】①沅湘:愛國詩人屈原曾被流放湘江,在江邊對漁夫說:“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②沉累,指沉江的屈原。③虞舜:舜帝,相傳南巡時死于蒼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下(在今湖南寧遠縣)。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上闋從自身遭際寫起,湖海漂泊,已經厭倦,乘著歸舟,由江漢返鄉,在夜晚登上岳陽樓。B.“徙倚欄干久”兩句,寫詞人憑欄遠眺,久久徘徊,直至殘月升起,表現了詞人的思緒難以平靜。C.下闋首句描寫岳陽樓的雄偉景色,并用一反問句表達贊譽之情,認為人世間的一切好處都比不上此處。D.最后兩句寫杜若花開滿了水中沙洲,以杜若花的燦爛、美好烘托作者遇到舜帝一樣的明君的驚喜之情。16.有人評論本詩“境界闊大中帶著沉郁的格調”,請結合詩歌下闋簡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寫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馬遷曾在《史記》中評價項羽居功自傲,我們也可以引用《〈老子〉四章》中的“
,
”兩句話來作出同樣的評價(2)古人在描寫女子時經常使用“香”字,如溫庭筠《菩薩蠻》中“
”一句,再如辛棄疾《青玉案》中“
”一句。(3)古人寫詩文時常常使用借代手法,使所寫內容生動形象,增添作品的感染力。如“
,
”。五、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汪曾祺先生在《人間草木》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訪友不遇,只能和門外的花坐一會兒,有“失意”也有“詩意”,訪者因“失意”而得靈感,沒準會有意想不到的美好,
①
。古代文人因訪友不遇而誕生的“不遇詩”(
甲
)。最著名的要數唐代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作者所要尋訪的人是令其敬仰和欽慕的隱者,尋人不見就有淡淡的失落,好在還有主人“門外的花”——郁郁青松與悠悠白云。青松和白云,其形象與色調恰好和云山深處的隱者身份相符。“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李白這首《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也是一首著名的以“尋人不遇”為題材的詩。早上乘興而來,到中午了卻撲了個空,詩人倚靠在門前的松樹上悵然若失。友人不在家,但其門外如世外桃園的悠靜卻吸引著詩人,眼前翠竹參天,遠處飛流直下,天竹一色、云氣相接的奇景,
②
,伴人同坐,令人流戀忘返。尋人不遇是個非常有趣的題材,《全唐詩》中以此為題村的有80多首。因為失落更容易激發靈感,使詩人展開豐富的想象,產生奇思妙想。尋人不遇的結果往往誕生一首好詩,這恐怕是尋訪者未曾料到的事。如高駢的《訪隱者不遇》“
,
。
,
。”韋應物的《休假日訪王侍御不遇》“九日驅馳一日閑,尋君不遇又空還。怪來詩思清人骨,門對寒流雪滿山。”……這些都是“不遇詩”中(乙
)的佳作。試想,
③
,便會很少“失意”,但多半因無心顧及主人“門外的花”,而少有“詩意”。只有從前的慢生活慢時光,人們才肯花上大半天的功夫,去拜訪心儀的友人。如果訪友不遇,而且愿意與主人“門外的花”坐一會兒、一首好詩也就可能誕生了。18.在文中甲、乙兩處括號內填上恰當的成語。19.文中第三段有多處錯別字,請找出兩處并改正。20.在文中標有序號的橫線處補寫上恰當的句子,使上下文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21.下面是高駢《訪隱者不遇》中的詩句,順序已經打亂,下列排序正確的一項是(
)①滿庭紅杏碧桃開
②半醉閑吟獨自來
③惆悵仙翁何處去
④落花流水認天臺A.①④③②B.②④③①C.④②③①D.③②④①o22.文中多次用到“失意”和“詩意”,有什么作用和效果?六、作文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參考答案僅供參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5屆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高三三模語文試題》參考答案1.D
2.B
3.C
4.①緊緊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為論據;②采用遞進式的論證結構,層層深入,邏輯嚴密;③論證綜合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如引證法、例證法、類比論證等。
5.①“述而不作”,有其積極的一面,孔子向弟子們解釋古代文化遺產,對文化經典的傳承以及要求學生熟背文化經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繼承的;
②但教學中偏重繼承,限制學生探索未知的興趣和創新精神,又有局限性。【導語】這篇閱讀文章通過三則材料,全面探討了孔子“述而不作”的教育理念及其深遠影響。材料一從孔子的教育實踐出發,揭示其在傳承與創新間的平衡;材料二則深入闡釋“述”與“孝”的關系,強調孔子對天道的傳承;材料三分析了這一信條對后世教育的影響,指出其在科舉制度中的體現及對創新精神的抑制。整體上,文章結構清晰,論證嚴密,觀點鮮明。1.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后孔子時代的儒學都長期傳承并發展著這種精神”錯誤。由原文“這種以‘述’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學傳之永久,經書代代相傳時,他們寫出了無數的注疏。后來的《十三經注疏》,就是用這種精神對經書原文進行注釋而形成的”可知,并非“都”“發展”,選項以偏概全,表述絕對。
B.“‘述而不作’中的‘述’……,在古代辭書中解釋為‘循’,但在現代漢語中這一含義被……含義所取代”錯誤。由原文“‘述’的內涵非常豐富。《說文解字》將‘述’解釋為‘循’;在現代漢語中,‘述’可以理解為……等等”可知,選項有兩個問題,其一為擴大范圍,把《說文解字》換成“古代辭書”;其二把文中“可以理解為”偷換成“被……所取代”,表述絕對,曲解文意。
C.“這種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觀點”錯誤。由原文“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義和‘述’是相關的。《中庸》:‘夫孝者,善繼人之態,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們將‘孝’的這種解釋和孔子在《論語?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聯系起來,‘述’的深層含義便躍然紙上,也就是‘述’表達了‘孝’的德性”可知,選項曲解文意,張冠李戴,文中關于“述”和“孝”的統一關系是作者的認識,也就是說“這種理解”的具體內容是本文作者的認識,而孔子并未論及孝的內涵,也沒有談論關于孝和述兩者間的關系,更沒有說明二者是統一的這類觀點。
故選D。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辨析的能力。B.“于是提出了‘三年之喪’的禮制”錯誤。由原文“例如在解釋‘三年之喪’這種古老的禮制時,孔子說……”可知,“三年之喪”是古代禮制,早于孔子,只是孔子對這一禮制作出了相應的解釋,并非是他提出來的。
故選B。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主要是就孔子的“孝”展開論述的,論述的中心就是延續文化傳統和歷史傳承。
A.該項說的是“真理”和“安寧”的關系,強調要擁有真理或安寧,與傳承無關,不能作為材料二“孝”的論據。
B.表達對天地自然的敬意,不能作為論據證明材料二有關“孝”傳承的觀點。
C.選項說的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能作為材料二的論據。
D.只是就孝順父母而言的,與傳承無關,不能作為材料二的論據。
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解答時,可從論點和論據的關系、論證結構、論證方法的角度進行分析。
①論點、依據:原文第一段“‘述’的內涵非常豐富”,先提出“‘述’的內涵非常豐富”;第二段選取《中庸》《論語》中的話,第三段借用了孔子將子貢對經典的傳承的類比事例,材料二以孔子的言行為論據,緊緊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述。
②論證結構:原文第一段“‘述’的內涵非常豐富”、第二段“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義和‘述’是相關的。……‘述’表達了‘孝’的德性”,先從“孝”“述”的基本含義入手;第二段“孔子踐履‘孝’這種德性的對象是天”、第三段“對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動是恢復天道,這就是對天盡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義涉及了延續文化傳統和歷史傳承的義務”,然后是有關孔子踐履“孝”的言行;最后一段“孔子、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盡管每一個人對‘孝’的理解不同,這也反映了他們做哲學的方法不同。蘇格拉底通過詰問的方式審查人的信念;亞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過對前人理論的考察、批判發現真理;孔子則認為從事“孝”的活動就是對天道的傳承”,擴而廣之,從哲學活動進一步分析不同人對“孝”的不同理解,加深論證,邏輯清晰,層層深入。
③論證方法:引用論證法:“《論語·八佾》講到,‘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等信息可知,大量引用古典書籍中相關的信息以及孔子的言論,豐富文本內容,增強說服力可信度。
類比論證法:“孔子將他對經典的傳承比作一個孝子做的事情”“同樣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對天的孝”,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傳承天道的內涵,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舉例論證:后兩段列舉了柏拉圖、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等人的事例,論據新穎典型,論證充分有力。對比論證:“孔子、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對‘孝’的理解不同……孔子則認為從事‘孝’的活動就是對天道的傳承”鮮明的對比中突出了觀點。5.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
(1)分析積極方面的作用:從材料三第一段中是“‘述而不作’的信條影響深遠,達兩千年之久,成為風氣。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從這一原則,以傳授、注解經典為己任。要從事這一學問,必然熟記經文才能言而有據。因而,熟記經典成為學生的基本功”概括為:“述而不作”其積極的一面,孔子向弟子們解釋古代文化遺產,對文化經典的傳承以及要求學生熟背文化經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繼承的。
(2)總結出消極方面的內容:從材料三第二和三兩段,孔子教育弟子是為了讓他們從政,用子夏的話說是“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隋唐以后,科舉盛行,官方明確規定了讀書人的出路,只有為官一途。學校成為向科舉輸送考生的途徑之一。科舉使用八股文體,專以四書五經命題,以儒家經典考學生,答案闡釋以經典為準,不允許有超出范圍的見解。可以說,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條,使得他在教學中有偏重繼承、輕視創新的傾向。倫理關系與師生關系的結合,造成學生對教師的依賴,這使人們從青少年時代起就減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興趣。這樣使得傳統教育以教師解釋、學生背誦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創新精神。6.B
7.D
8.①象征著利益的誘惑。豺狗對駱駝尸體的瘋狂爭奪,表現它們對食物的本能渴望。②象征阿拉伯人的控制與權力。阿拉伯人通過控制駱駝尸體,展示了他們對豺狗的支配權。③象征豺狗與阿拉伯人之間的斗爭。駱駝尸體是豺狗與阿拉伯人之間矛盾的焦點,豺狗對駱駝尸體的貪婪反映了它們對阿拉伯人的仇恨。
9.①對豺狗們愚蠢行為的嘲諷,他覺得豺狗期望歐洲人用一把小剪刀來對付阿拉伯人的行為和想法是可笑的。②對歐洲人的調侃。他知道歐洲人被豺狗寄予厚望,卻無法真正改變現狀,最終只能成為旁觀者。③對自身權力的自信。他通過鞭子輕松控制了豺狗,并且能夠主宰動物尸體,他擁有對豺狗的絕對支配權。【導語】這篇小說通過豺狗與阿拉伯人之間的斗爭,展現了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和宿怨的不可調和性。豺狗象征著弱勢群體,它們渴望自由與生存空間,卻始終無法擺脫被壓迫的命運。阿拉伯人則代表強勢力量,他們通過鞭子和駱駝尸體控制豺狗,揭示了權力與欲望的殘酷。小說通過魔幻的敘事手法和諷刺的細節描寫,深刻反映了社會中的不平等與沖突,耐人尋味。6.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有幫助他們結束這分裂世界的爭吵的意愿”錯誤,“我”只是一個見證者,雖然聽到了豺狗的訴求,但并沒有明確表現出“我”有幫助他們結束這分裂世界的爭吵的意愿。故選B。7.本題考查學生品味語言藝術的能力。D.“是被豺狗們承受銳利刺骨的鞭子的抽打的韌性觸動,這使阿拉伯人留下了駱駝的尸體”錯誤,那位首領舉起鞭子時“我攔住了他的胳膊”,然后阿拉伯人說“我們把這些臭肉留給它們去處理吧”,可見阿拉伯人留下駱駝的尸體是因為“我”攔住了他揮鞭子的胳膊,并且他也覺得可以把臭肉留給豺狗去處理,與認為豺狗了不起并無直接因果關系。故選D。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作品的體裁特征和表現手法的能力。①“駱駝尸體的腐肉是豺狗渴望的食物,代表著它們生存的利益”“它們忘記了這些阿拉伯人,忘記了它們的仇恨;將眼前這堆惡臭的腐肉全部消滅掉的愿望蠱惑著它們”,豺狗對駱駝尸體的瘋狂爭奪,象征了它們對食物的本能渴望,他們可以為了駱駝尸體暫時忘記對阿拉伯人的仇恨,所以“駱駝尸體”象征著利益的誘惑。②“四個人抬著這只沉重的動物尸體走上前來”,豺狗們便嗥叫起來,即使它們被辮鞭子抽打,“感到鞭打在口鼻上的劇痛,跳著向后倒退,逃開了一段距離”,但還是經受不住誘惑,又走了回來。“駱駝尸體”象征阿拉伯人的控制與權力。③阿拉伯人通過“駱駝尸體”控制著豺狗們,豺狗們也因此仇恨阿拉伯人,駱駝尸體是豺狗與阿拉伯人之間矛盾的焦點,象征豺狗與阿拉伯人之間的斗爭。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①對豺狗的輕蔑與嘲諷。他知道豺狗們無法擺脫對駱駝尸體的貪婪,因此他對豺狗的行為感到“快活”,認為豺狗們不過是“傻瓜”,而他自己則掌握著局勢。②對歐洲人態度的調侃。在他看來,歐洲人面對豺狗的請求時的那種困惑和不知所措是很有意思,他對豺狗有深刻的了解,他知道歐洲人即使被豺狗糾纏也無法真正改變現狀,最終只能成為旁觀者。③對自身文化和地位的自信。他在面對豺狗的挑釁和訴求時,能夠憑借大鞭子輕易地讓豺狗們逃竄,并且能夠主宰動物尸體如駱駝的處置權,這種對自身文化和地位的自信使得他在面對豺狗的鬧劇時發出快活的笑聲。10.BDF
11.B
12.C
13.(1)采用或舍棄(史料)依據于個人的主觀臆斷,他人的禍福在筆端隨意體現,這是作者的卑鄙行為,是世人共同痛恨的。(2)您的威武謀略,即使是古代的名將又憑什么能超過呢!
14.實錄方面
(1)記載戰功:詳細記錄了斛律光的英勇事跡和卓越戰功。(2)敘述性格:如實描述了斛律光的性格特點。
(3)記錄冤死:記載了斛律光被誣陷謀反并最終被殺的過程。名教方面
(1)體現忠義:斛律光武藝高強、戰功赫赫,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體現了他對國家的忠誠,符合“名教”中對臣子忠義的要求。
(2)批判奸佞:對祖珽等奸佞小人進行批判,祖珽因斛律光厭惡他而懷恨在心,趁機進讒言導致斛律光被殺,這種描寫維護了“名教”中對善惡的評判標準,譴責了奸邪小人的行為。
(3)表達同情:通過詳細記載斛律光被誣陷的過程,暗示了作者對他的同情,體現了對正義和忠良的維護,符合“名教”中弘揚正氣的價值觀。【導語】這篇文言文閱讀材料展現了史學與傳記的雙重特質。材料一以劉知幾《史通》為基,犀利批判史家曲筆現象,強調“名教存焉”的史學倫理,揭露了王沈、陸機等史家的失范行為。材料二通過斛律光傳記,既實錄其軍事才能與治軍嚴明,又暗含對其冤死的同情,體現了史家“實錄”與“隱諱”的平衡藝術。兩則材料共同構成對歷史書寫的深刻思考:如何在秉筆直書與維護倫理間取得平衡,反映了中國傳統史學“春秋筆法”的精髓。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史官記事涉及君王、父親,一定用詞有很多隱諱,雖然不夠直白,但是名教保存了下來。
“史氏有事涉君親”是一個句子,主語是“史氏有事”,謂語是“涉”,賓語是“君親”,應在B處斷開。
“必言多隱諱”是一個句子,主語是“言”,謂語是“多隱諱”,應在D處斷開。
“而名教存焉”是一個句子,“而”是表轉折關系的連詞,在其前面斷開,應在F處斷開。
故選BDF。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句意:子野和休文化解紛爭后互相道歉/恭敬地道歉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夠接受做某事。B.“用法及意思相同”錯誤。表推測語氣,大概/通“盍”,何、怎么。句意:大概是因為父親曾受剃發之辱。/技藝怎么能達到這種境界呢?C.正確。名詞,間諜/名詞做狀語,從小路。句意:恰逢周人派遣間諜,在鄴城散布謠言。/取道芷陽從小路逃走。D.正確。副詞,趁機/介詞,依靠。句意:祖斑趁機向皇帝進讒言說。/依靠別人的力量(成功),卻又去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故選B。1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并加強了問詢機制”錯誤。材料二只是說“士有遺麥于路者,立斬以徇”,體現了斛律光治軍嚴明,并未提及加強了問詢機制。故選C。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由”,依據;“臆說”,主觀臆斷;“行乎筆端”,在筆端隨意體現;“疾”,痛恨。(2)“威略”,威武和謀略;“雖”,即使;“何以”,憑什么;“加”,超過。1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信息,概括要點的能力。實錄方面(1)根據材料二“周將尉遲迥寇洛陽,光率騎五千逆戰。迥陣于邙山,光登高望之……乃分麾下為三隊,迭出沖陣。自旦及午,戰數十合,迥軍大潰,俘斬萬計”可知,這詳細記錄了斛律光面對周將尉遲迥進犯時,指揮作戰并取得重大勝利的英勇事跡和卓越戰功,這是對史實的如實記錄。
(2)根據原文“光性剛嚴,治軍整肅,嘗行兵,士有遺麥于路者,立斬以徇。然頗忌刻,朝臣有忤意者,必加挫辱”可知,這直接描述了斛律光性格剛嚴、治軍嚴格以及有些忌刻的特點,是對其性格的如實呈現。
(3)根據原文“會周人遣間,散布謠言于鄴,云‘光蓄甲兵,謀不軌’。祖斑因譖于帝……帝遂信之,誘光入涼風堂,力士劉桃枝自后拉殺之”可知,這清晰記載了斛律光被周人散布謠言、祖斑進讒言誣陷謀反,最終被皇帝殺害的過程,是對事件的真實記錄。名教方面
(1)根據原文“少工騎射,以武藝知名……周文嘆曰:‘此真射雕手也!’由是知名”“光率騎五千逆戰……迥軍大潰,俘斬萬計”等語句可知,這表明斛律光武藝高強且戰功赫赫,為國家抵御外敵立下汗馬功勞,體現了他對國家的忠誠,符合“名教”中對臣子忠義的要求。
(2)根據原文“祖斑用事,光惡其奸佞,每見祖斑,輒叱曰:‘此等小人,何足與語!’斑深銜之”“祖斑因譖于帝曰……祖斑復賂光府典簽封士讓密告光反”可知,這描述了祖斑因斛律光厭惡他而懷恨在心,進而進讒言誣陷斛律光的過程,批判了祖斑等奸佞小人的行為,維護了“名教”中對善惡的評判標準。
(3)根據原文“光死,周武帝大喜,赦其境內”可知,通過記載斛律光死后周武帝的反應,側面暗示了斛律光之死對本國的損失以及他的冤屈,體現了作者對他的同情,符合“名教”中弘揚正氣、維護正義和忠良的價值觀。參考譯文:材料一:
自從有了人倫,就產生了家國。史官記事涉及君王、父親,一定用詞有很多隱諱,雖然不夠直白,但是名教保存了下來。有玩弄文詞,掩飾過錯的,像虞預對王隱詆毀欺辱,子野和休文化解紛爭后互相致歉。采用或舍棄(史料)依據于個人的主觀臆斷,他人的禍福在筆端隨意體現,這是作者的卑鄙行為,是世人共同痛恨的。也有記事常常憑空無據,言詞多屬虛設;有的贊美別人,借以獲取私利;有的污蔑別人,借以公報私仇。比如王沈寫《魏錄》濫述貶謫甄后的詔文,陸機寫《晉史》夸大司馬懿抵御諸葛亮的聲勢。班固接受金錢才撰寫史書,陳壽向人借米才肯為人立傳。這些又是記載歷史的奸賊,撰注史書的惡人,即使把他們的丑惡行為宣揚于鬧市朝堂,把他們扔給豺狼虎豹去吃都不過分。陳壽《三國志·劉后主傳》說:“蜀國沒有史官,所以福禍的征兆都沒有記載。”但是又說黃氣在秭歸出現,群鳥墜落于江水之中,成都有瑞星出現,益州沒有宰相之氣。如果蜀國沒有設置史官,這些事從何得知?大概是因為陳壽的父親在蜀國被羞辱,受了髡刑,所以才加上這些誹謗。材料二:
斛律光,字明月,年少時就擅長騎馬射箭,憑借武藝而聞名。北魏末年,他跟隨父親斛律金西征,當時斛律光十七歲,騎馬奔馳著射擊敵人,箭無虛發。北周文帝宇文泰感嘆道:“這真是射雕的能手啊!”斛律光因此而聲名遠揚。
河清三年,北周將領尉遲迥侵犯洛陽,斛律光率領五千騎兵迎戰。尉遲迥在邙山列陣,斛律光登上高處眺望敵陣,對各位將領說:“尉遲迥的軍隊雖然眾多,但隊列不整齊,可以打敗他們。”于是他將麾下的士兵分成三隊,輪流出擊沖擊敵陣。從清晨到中午,交戰了幾十回合,尉遲迥的軍隊大敗,被俘虜和斬殺的數以萬計。北齊武成帝聽說了這件事,親自拉著斛律光的手說:“您的威武謀略,即使是古代的名將又憑什么能超過呢!”
斛律光性格剛直嚴厲,治軍嚴謹整肅。他曾經行軍時,有士兵把麥子遺落在路上,他立刻將其斬首示眾。從此軍隊紀律嚴明,沒有人敢違反命令。然而他頗為妒忌刻薄,朝廷大臣中有違背他心意的,他必定加以刁難侮辱。祖斑當權時,斛律光厭惡他的奸邪諂媚,每次見到祖斑,總是斥責道:“這種小人,哪里值得和他說話!”祖斑因此對他懷恨在心。
恰逢北周人派間諜在鄴城散布謠言,說“斛律光私藏武器甲胄,圖謀不軌”。祖斑趁機向皇帝進讒言說:“斛律光家中藏有弓弩和鎧甲,奴仆僮仆有上千人,如果不早點謀劃對付他,恐怕會成為后患。”皇帝猶豫不決。祖斑又賄賂斛律光府中的典簽封士讓,讓他秘密告發斛律光謀反。皇帝于是相信了這些話,誘騙斛律光進入涼風堂,力士劉桃枝從后面將他拉殺,鮮血濺到地上,鏟掉血跡后痕跡始終不消失。斛律光死后,北周武帝非常高興,在北周境內實行大赦。15.D
16.①“雄”“吞”“隘”字點明岳陽樓景色的雄偉、視野的開闊及地勢的險要,景物雄壯闊大;②“沉郁的格調”指詩歌中凝結深重的憂思:欲憑吊屈原而不得的遺憾、懷才不遇的辛酸困苦。【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D.“以杜若花的燦爛、美好烘托作者遇到舜帝一樣的明君的驚喜之情”錯誤。“回首叫虞舜,杜若滿芳洲”意思是:回過頭去呼喚一代英主虞舜大帝,只見杜若花開滿了水中沙洲。詞人因屈原的“離憂”而聯想到自己懷才不遇的辛酸困苦,希望有賢明的君主可以發現并重用自己,所以有了“回首叫虞舜”。但是除了滿山開得正艷的杜若花外,沒有任何人回答他的苦苦呼喚。其中花開爛漫的美景反襯出詞人心境的悲涼。故選D。16.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語言風格的能力。“境界闊大”:“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首句描寫岳陽樓的雄偉景色。“雄”直接描繪岳陽樓的雄偉;“吞”意在表現岳陽樓視野的開闊;“隘九州”,點明岳陽樓位居國內險要的地方。景物雄壯闊大。“沉郁的格調”,詩人見到如此壯景,不禁反問:“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疑問中不掩贊譽,認為人世間的一切好處,都比不上此處的景色。“欲吊”句寫詞人對曾流放此地的詩人、政治家屈原的憑吊。詞人欲要憑吊屈原,卻“無所”可吊,詞人不知道屈子沉水處,雖然心有遺憾、慚愧,但看到“漁兒樵子”不免慶幸,屈原死前與漁夫有過對話,便猜想他們可能懂得屈原離憂。詞人因屈原的“離憂”而聯想到自己懷才不遇的辛酸困苦,希望有賢明的君主可以發現并重用自己,所以有了“回首叫虞舜”。但是除了滿山開得正艷的杜若花外,沒有任何人回答他的苦苦呼喚。其中花開爛漫的美景反襯出詞人心境的悲涼。“沉郁的格調”指詩歌中凝結深重的憂思:欲憑吊屈原而不得的遺憾、懷才不遇的辛酸困苦。17.
自伐者無功
自矜者不長
鬢云欲度香腮雪
笑語盈盈暗香去
談笑間
檣櫓灰飛煙滅(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點字詞的寫法,如:矜、鬢、檣櫓、砌、戈。18.甲:數不勝數/不勝枚舉/不可勝數
乙:可圈可點/出類拔萃/膾炙人口/不可多得
19.園一源;悠一幽;戀一連
20.①成就一首好詩
②也可謂主人“門外的花”
③如果詩人見到了友人
21.C
22.①“失意”指訪友不遇而來的淡淡的失落,“詩意”指看到主人“門外的花”而意外產生的詩情、得到的靈感。②作者運用這兩個同音詞(諧音),巧妙地揭示了因“失意”而得“詩意”的現象,語言更加生動活潑,饒有情趣。③作者還借此構思行文,使得首尾呼應,結構嚴謹。【解析】18.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甲處,文中提到“古代文人因訪友不遇而誕生的‘不遇詩’”,隨后列舉賈島、李白的詩作,并指出《全唐詩》中以此為題材的詩有80多首,需形容此類詩歌數量極多。可用:數不勝數/不勝枚舉/不可勝數。數不勝數/不勝枚舉/不可勝數:均表示數量極多,無法計算或列舉。乙處,文中列舉高駢、韋應物等人的“不遇詩”,需形容這些詩作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或知名度,屬于優秀作品。可用:可圈可點/出類拔萃/膾炙人口/不可多得。可圈可點:形容事物值得肯定或贊揚,有亮點;出類拔萃:指超出同類,極為優秀;膾炙人口:比喻作品受人稱贊,廣為流傳;不可多得:強調稀少而珍貴。19.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并正確書寫現代常用規范漢字的能力。“世外桃園”的“園”應寫作“源”;“悠靜”的“悠”應寫作“幽”;“流戀忘返”的“戀”應寫作“連”。20.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①前文提到“訪者因‘失意’而得靈感,沒準會有意想不到的美好”,后文則引出“古代文人因訪友不遇而誕生的‘不遇詩’”,并舉例賈島、李白的詩作。“失意”帶來的“美好”需與“不遇詩”呼應,而賈島、李白的例子表明,這種“美好”具體表現為“創作詩歌”。因此,此處需點明“失意”與“寫詩”的關聯。應填:成就一首好詩。②前文賈島詩中用“青松與白云”比作“主人‘門外的花’”,此處李白詩中的“奇景”需與“門外的花”形成類比,強調自然景物作為友人精神象征的作用。通過類比賈島的“青松白云”,將李白筆下的“奇景”定義為“主人‘門外的花’”,既貼合前文比喻,又突出景物的象征意義,故補寫“也可謂主人‘門外的花’”。③根據后文“無心顧及門外的花”反推,假設條件為“見到友人”,應補寫“如果詩人見到了友人”,形成“遇”與“不遇”的對比。21.本題考查學生語言連貫排序的能力。唐代七言絕句通常遵循“起承轉合”結構和偶句押韻規則(首句可押可不押,韻腳需在同一韻部)。四句詩中,第2、4句末字必須押韻,首句末字若押韻則需與偶句同韻。③中“去”字不押韻,應放在第三句,排除D;這首詩勾勒出一幅訪隱不遇卻遇見美景的生動畫面,讓人感受到詩人內心的向往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游泳救生員全程考試試題
- 2024年足球裁判員職業化題及答案
- 用電安全課件題目編寫
- 2024年籃球裁判員考試快速提升技巧 試題及答案
- 模具設計師考試應對策略的試題及答案
- 游泳救生員資格認證的步驟與試題及答案
- 農作物種子繁育員考試的備考時間規劃試題及答案2024
- 2024年的裁判員考試解析路徑及試題及答案
- 深究核心內容體育經紀人試題及答案
- 游泳救生員工作勝任能力測試題及答案
- 石英砂過濾器技術參數及外形規格
- 小兒推拿簡介-【PPT課件】
- 簡單勞務合同樣本
- 2021年高校管理崗招聘流程及面試試題攻略
-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荷葉圓圓》教案
- 足浴店禁止涉黃技師協議書
- 第2章整式加減-整式的化簡求值課件滬科版數學七年級上冊
- 平流層臭氧專業知識講座
- 九年級英語復習教案
- 肝癌肝移植的問題與策略課件
- (2023年)甘肅省張掖市【輔警協警】筆試測試卷(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