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閱讀訓練專輯(44篇)_第1頁
高中文言文閱讀訓練專輯(44篇)_第2頁
高中文言文閱讀訓練專輯(44篇)_第3頁
高中文言文閱讀訓練專輯(44篇)_第4頁
高中文言文閱讀訓練專輯(44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文言文閱讀訓練專輯

福建省南安市第二中學潘志敏

0001、晁錯傳

0002、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0003>史記?袁盎晁錯列傳二

0004、黃庭堅傳

0005、張綱傳

0006、余玲傳

0007、張巡傳(1)

0008、張巡傳(2)

0009、公孫弘

0010、鄭當時傳

0011、虞延傳

0012、石奮傳

0013、王珪傳

0014、趙光逢傳

0015、王導傳

0016、胡建傳

0017、張儀傳

0018、李崇傳

0019、房玄齡傳

0020、司馬芝傳

0021、韓信傳

0022、張儉傳

0023、趙咨傳

0024、汲黯傳

0025、曹端傳

0026、蔡澤傳

0027、季布傳

0028、孫臏傳

0029、鐘離意

0030、李嗣業

0031、盧承慶

0032、李斯

0033、賈黃中

0034、王翦

0035、衛鞅

0036、班超

0037、王羲之

0039、畢士安

0038、徐績

0039、畢士安

0040、方克勤

004k郭子儀傳

0042、杜襲傳

0043、田單傳

0044、倉慈傳

0001,晁錯傳

晁錯,潁川人也。以文學為太常掌故。錯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錯為太

子家令。是時匈奴強,數寇邊,上發兵以御之。錯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詔有司

舉賢良文學士,錯在選中。由是遷中大夫。錯又言宜削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書凡三十篇。孝文雖不盡聽,然奇其材。當是時:太子善錯計策,爰盎諸大功臣多

不好錯。景帝即位,以錯為內史。法令多所更定。遷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

削其支郡。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喧嘩。錯父聞之,從潁川來,謂錯日:“上初即位,

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疏人骨肉,口讓多怨,公何為也?”錯日:“固也。不如此,

天子不尊,宗廟不安。”父日:“劉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歸矣!”遂飲藥死,日

“吾不忍見禍逮身”。后十余日,吳、楚七國俱反,以誅錯為名。上問爰盎日:“今

吳、楚反,于公意何如?”對日:“不足憂也,今破矣。”上問日:“計安出?”盎對

日:“吳、楚相遺書,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賊臣晁錯擅適諸侯,削奪之地,

以故反,名為西共誅錯,復故地而罷。方今計,獨有斬錯,發使赦吳、楚七國,復

其故地,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錯,紿載行市。錯衣朝

衣,斬東市。謁者仆射鄧公為校尉,擊吳、楚為將。還,見上。上問日:“聞晁錯死,

吳、楚罷不?”鄧公日:“吳為反數十歲矣,發怒削地,以誅錯為名,其意不在錯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復言矣。”上日:“何哉?”鄧公日:“夫晁錯患諸侯強大不

可制,故請削之,以尊京師,萬世之利也。計劃始行,卒受大戮,內杜忠臣之口,

外為諸侯報仇,臣竊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長息,日:“公言善。吾亦恨之!”

(節選自《漢書》)

相關習題:

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吾不忍見禍逮身逮:及,殃及。

B.今賊臣晁錯擅適諸侯適:通“謫”,貶謫。

c.紿我行市紿:欺騙。

D.吾亦恨之恨:痛恨。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上發兵以御之②殺之以應陳涉

B.①請諸侯之罪過,削其支郡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

C.①其意不在錯也②齊國其庶幾乎

D.①且臣恐天下之土箝口不敢復言矣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4組,全都屬于晁錯死因的一組是

①錯為人峭直刻深

②錯又言宜削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書凡三十篇

③遷為御史大夫,請渚侯之罪過,削其支郡

④劉氏安矣,而晁氏危

⑦吳、楚七國俱反,以誅錯為名

⑥獨有斬錯……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

A.①②③B.②③⑤

C.③⑤⑥D.④⑤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晁錯才學出眾,為人嚴峻剛直,因而受到文、景兩代皇帝的器重,許多法令都

按照他的;意見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錯在文帝時就進言主張削弱諸侯,還就更定法令等事數十次上書,文帝雖然

沒有完全采納他的意見,但很賞識他的才子。

C.晁錯得到景帝信任,終于達到削弱諸侯的目的,不料卻導致了吳楚七國之亂,

維護了朝廷的利益卻使自己遭到殺身之禍。

D.漢景帝聽信爰盎的話錯殺了晁錯,其危害是不但替諸侯報了仇,還從此堵住了

忠臣直言進諫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參考答案

1.D"恨”在句中是遺憾的意思。

2.A兩個“以"都是連詞,連接前后的動詞短語,表示目的;A項一個“之”是

結構助詞“的”,另一個“之”是結構助詞,起取消句子獨立性作用;B項一個“其”

是代詞,指代吳、楚七國,另一個“其”,是副詞,表示推斷語氣;C項一個“且”

是而且、況且,另一個“且”是尚且的意思。

3.C①②④不是晁錯死因:①是晁錯為人的特點,②是漢文帝時的事,不是漢景

帝時的書,④是晁錯父親的話。

4.C"終于達到削弱諸侯的目的”這個說法不符合文意。

參考譯文:

晁錯是潁川人,憑著文學才能擔任太常掌故,他為人嚴峻剛直苛刻,皇帝看重他,

于是任命他做太子家令。那時候匈奴強大,屢次騷擾邊境,皇上派兵抵御。晁錯上

書就戰事發表意見,漢文帝很賞識他。后來命令有關負責官員舉薦賢良文學士,晁

錯在人選之中。由此他升任中大夫。晁錯又進言議論應該削弱諸侯的事情,以及法

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書三十篇。漢文帝雖然沒有完全聽從他的意見,但

是認為他是個奇材。當時,太子認為晁錯的計策好,爰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歡晁錯。

漢景帝即位,讓晁錯任內史。許多法令都(按照晁錯的意見)更改修定。晁錯升任御

史大夫(以后),呈請(查究)諸侯的罪過,削減他們支系親屬的封地。晁錯所更改的法

令有三十章之多,諸侯一片嘩然。晁錯的父親得知此事,從潁川趕來,對晁錯說:

“皇上剛即位,你當權處理政務,侵害剝奪諸侯利益,疏遠人家骨肉之情,招致許

多責難怨恨,你為的是什么呢?"晁錯說:“本該如此。不這樣做,天子不得尊崇,

王室不得安寧。”晁錯的父親說:“劉家安寧了,可是晁家就危險了,我離開你回去

了。”于是喝毒藥自殺了,說“我不忍看到災禍殃及自身”。后來過了十幾天,吳、

楚七國全都造反了,名義上是說要誅殺晁錯。皇上問是盎:“如今吳、楚謀反,依你

的意見怎么辦?"爰盎回答說:“這件事不值得憂慮,現在就可以解決。”皇上問道:

“怎樣定計呢?”爰盎回答說:“吳、楚送來書信,說高祖皇帝的分封子弟為王各有

領地,如今賊臣晁錯擅權眨謫諸侯,削奪他們的土地,因此才反叛,名義是共同向

西來誅討晁錯,恢復原有的封地也就作罷。如今謀劃對策,只有斬殺晁錯,派出使

者赦免吳、楚七國(造反的罪過),恢復他們原有的封地,那么不必動用武力就完全

可以平息叛亂。”皇上沉默許久沒有說話。后來就派中尉去叫晁錯,騙他乘車在街市

上走。晁錯穿著朝服在東市就被殺害了。謁者仆射鄧公是校尉,攻打吳、楚叛軍擔

任將領。回到京城見皇上。皇上問他:“聽到晁錯已死的消息,吳、楚叛亂平息了沒

有?”鄧公說:“吳地謀反幾十年了,(這次是)發怒于削奪他們的封地,借誅討晁錯為

名,他們的本意并不在于晁錯。而且我擔心天下的土人將要封住嘴巴不敢再進言了

皇上問:“為什么呢?”鄧公說:“晁錯憂慮的是諸侯強大了無法控制,所以請求削弱

他們的勢力,借以提高朝廷的尊嚴,這是千秋萬代的利益啊。計劃才實施,突然遭

受殺身之禍,(這樣一來)在朝廷之內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諸侯報了仇,

我私下認為陛下不該這樣做。”于是景帝長長嘆息,說:“你說得對。我也感到遺憾

了!”

0002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晁錯者,穎川人也,學申商刑名于較張恢先所以文學為太常掌故。錯為人峭直刻

深①。孝文帝時:天下無治尚書者,獨聞濟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書,所九十余,

老不可征,乃詔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錯受尚書伏生所。還,因上便宜事,以書

稱說。詔以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以其辯得幸太子,太子家號日:“智囊”,

數上書孝文時,言測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書數十上,孝文聽,然奇其材,遷

為大夫。當是時.,太子善錯計策,袁盎諸大功臣多不好錯。

景帝即位,以錯為內史。錯常數請間言事,輒聽,寵幸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遷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議,

莫敢難,獨竇嬰爭之,由此與錯有谷心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皆喧嘩疾晁錯。錯父

聞之,從潁川來,謂錯日:“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別疏入骨肉,人口

議多怨公者,何也?"晁錯日:“固也。不如此,天子尊,宗廟不安。”錯父日:“劉

氏安矣,而晁氏危矣!”遂飲藥死。死十余日,吳楚七國果反,以誅錯為名。及竇嬰、

袁盎進說,上令晁錯衣朝衣斬東市。

晁錯已死,謁者仆射鄧公為校尉,擊吳楚軍為將。還,上書言軍事,謁見上。上

問日:“道軍所來,聞晁錯死,吳楚罷不?”鄧公日:“吳王為反數十年矣,發怒削

地,以誅錯為名,其意非在錯也。且臣恐天下之土噤口,不敢復言也!”上日:“何

哉?”鄧公日“夫晁錯患諸侯強大不可制,故請削地以尊京師,萬世之利也。計畫

如行,卒受大戮,內杜忠臣之中,外為諸侯報仇,臣竊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

然良久,日:“公言善,吾亦恨之。”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有刪節)

贊②日:晁錯銳于為國遠慮,而不見身害。其父睹之,經于溝瀆,亡益救敗,不

如趙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錯雖不終,世哀其思。(《漢書?袁盎晁錯傳》)

注:①峭直刻深:嚴峻,剛直,苛刻。②贊:用于紀、傳的結尾,略等于一個總

相關習題:

1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獨聞濟南伏生故秦博土,治尚書治:這里是“研究”的意思。

B.由此與錯有郤通“隙”,嫌隙,隔閡。

C.道軍所來,聞晁錯死,吳楚罷不道:從,由。

D.公言善,吾亦恨之恨:痛恨,懷恨。

1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天下無治尚書者B.因上便宜事,以書稱說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不如因善遇以

C.劉氏安矣,而晁氏危矣D.以誅錯為名,其意非在錯也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王好戰,請以戰喻

1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晁錯“峭直刻深”的一組是()

①學申商刑名于較張恢先所,以文學為太常掌故

②以其辯得幸太子,太子家號日:“智囊”

③數上書孝文時,言削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④請諸侯之罪過,削其地,收其枝郡。

⑤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皆喧嘩疾晁錯

⑥晁錯日:“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④D.③⑤⑥

1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晁錯曾經在賴縣張恢先生那時學習過申不害和商鞅的刑名學說。擔任太常掌

故后,又被漢文帝派遣前往“治尚書”的“故秦博士“濟南伏先生那里學習《尚書》。

B.晁錯做太子家令的時候,多次進言而未被漢文帝采用;漢景帝繼位后,任

命晁錯為內史,由于''寵幸傾九卿”,晁錯修改了國家的許多法令。

C.晁錯因要削減諸侯的封地而招致諸侯及大臣們的反對,連他的父親也從潁川

趕來勸說,晁錯不為所動,結果“衣朝衣:被斬于東市。

D.晁錯死后作者引用仆射鄧公的話是為了說明晁錯“削地以尊京師”是“萬世

之利”,而吳王“以誅錯為名“,只是謀反的借口。

15.聯系全文看,下列對文末班固一段話的認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晁錯削藩,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劉氏王朝的統治,是“為國遠慮”,

而把個人生死置于度外。

B.晁錯的父親看出晁錯身處險境,雖服毒而死曝于荒野,也無益于挽救敗局。

而趙母因有言在前,趙氏宗族得以保全。

C.晁錯忠心漢室,卻在吳楚叛亂時,被漢景帝下令處死,以致“天下之土噤口”,

令世人不禁為晁錯這樣的愚忠而悲嘆。

D.從這段總評看,班固表達了自己對晁錯忠心為國的肯定和對晁錯的悲劇結局

的同情。

第n卷(共105分)

1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5分)

(1)錯常數請間言事,輒聽,寵幸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譯文:

(2)及竇嬰、袁盎進說,上令晁錯衣朝衣斬東市。

譯文:

參考答案:

11.D(恨:遺憾,懊悔。)

12.C(連詞,表轉折/表并列;A代詞,……的人;B介詞,趁著;D介詞,拿,

用)

13.D

14.A(應為“太常”派遣)

15.C(“世人悲嘆”的是晁錯忠心漢室卻慘遭屠戳,而非嘆“天下之土噤口”

的后果,更非嘆他是“愚忠

四、(15分)

16.(1)晁錯多次請求皇帝單獨與他談論政事,景帝總是采納,寵幸他超過了

九卿,晁錯修改了不少的法令。(譯對“數”、“輒”各給1分,大意1分,共3分)

(2)等到竇嬰、袁盎進言,皇上就命令晁錯穿著朝服,在東市把他處死。(譯對

“及”、“衣”給1分,大意1分,共2分)

0003史記?袁盎晁錯列傳二

晁錯者,潁川人也。錯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時,詔以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家

令。以其辯得幸太子,太子家號日“智囊”。數上書孝文時,言削諸侯事,及法令可

更定者。書數十上,孝文不聽,然奇其材,遷為中大夫。當是時,太子善錯計策,

袁盎諸大功臣多不好錯。

景帝即位,以錯為內史。錯常數請間言事,輒聽,寵幸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傷。內史府居太上廟封端①中,門東出,不便,錯乃

穿兩門南出,鑿廟端垣。丞相嘉聞,大怒。欲因此過為奏請誅錯。錯聞之,即夜請

間,具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錯擅鑿廟垣為門,請下廷尉誅。上日:“此非廟垣,

乃端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謝。罷朝,怒謂長史日:“吾當先斬以聞,乃先請,為

兒所賣,固誤。"丞相遂發病死。錯以此愈貴。

遷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

議,莫敢難,獨竇嬰爭之,由此與錯有郤。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皆喧嘩疾晁錯。

錯父聞之,從潁川來,謂錯日:“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別疏人骨肉,

人口議多怨公者,何也?”晁錯日:“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錯父日:

“劉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歸矣!”遂飲藥死,日:“吾不忍見禍及吾身。”死

十余日,吳楚七國果反,以誅錯為名。及竇嬰、袁盎進說,上令晁錯衣朝衣斬東

市。

晁錯已死,謁者仆射鄧公為校尉,擊吳楚軍為將。還,上書言軍事,謁見上。上

問日:“道軍所來,聞晁錯死,吳楚罷不?”鄧公日:“吳王為反數十年矣,發怒削地,

以誅錯為名,其意非在錯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復言也!”上日:“何哉?”

鄧公日:“夫晁錯患諸侯強大不可制,故請削地以尊京師,萬世之利也。計畫始行,

內杜忠臣之口,外為諸侯報仇,臣竊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日:''公

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鄧公為城陽中尉。

太史公日:晁錯為家令時,數言事不用;后擅權,多所變更。諸侯發難,不急匡

救,欲報私仇,反以亡軀。②語日“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豈錯等謂邪!

(節選自《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注]①增(mdn):宮廟內墻以外、外墻以內的空地。廟蠕:廟門外的隙地。

②此文段未選晁錯欲除袁盎,而景帝采納袁盎誅晁錯以謝天下的建議等內容。

相關習題及答案:

11.對下列各句中加線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太子善錯計策善:使……善,改進。

B.錯乃穿兩門南出穿:越過。

C.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議,莫敢難難:反對。

D.道軍所來,聞晁錯死,吳楚罷不?道:路過。

1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欲因此過為奏請誅錯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B.錯所更令三十章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C.欲報私仇,反以亡軀

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D.臣竊為不取也

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這篇傳記的中心線索是晁錯削地收郡,這一改革舉措震蕩朝野,影響深遠。

丞相悔、公卿畏、竇嬰爭、諸侯疾、老父死,七國反、自身亡皆因此舉措而發。

B.晁父為保全家族反對兒子削地收郡,鄧公從國家利益出發贊同削地收郡。兩

人立場截然不同,但他們能認識到晁錯之策有利于鞏固中央皇權,卻是相同

的。

C.晁錯深得文帝和景帝信任,兩代皇帝都重其才識,他提出的治國建議多被采納;

在其他朝臣反對晁錯時,景帝總是信任他;但最后終為保全大局而誅殺晁錯。

D.漢景帝在殺了晁錯之后,仍對削藩造成七國之亂耿耿于懷;但聽了鄧公一席話

后,明白了誅晁錯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為自己一時的錯誤決定懊悔不已。

14.下列對這篇傳記的寫作手法和太史公贊語的分析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善用襯托手法刻畫人物。晁父堅決反對兒子削藩,勸說不果而自盡,反

襯了晃錯政治改革的堅定;鄧公為之辯護,更突顯了晁錯竭誠為君的忠心。

B.作者圍繞晁錯“峭直刻深”的性格特點,選擇多個材料加以表現。其中最具

表現力的是晁錯始終堅持“削地收郡”的改革主張、遭再大的阻力也不退縮的情節。

C.作者對晁錯其人并不贊賞,但在傳文中仍然對晁錯出眾的才能和改革的堅定

決心作了如實記述,體現出作者“秉筆直書”、“不溢美不隱惡”的史家風范。

D.太史公贊語中對晁錯頗有微辭,主要是批評他專權自用、欲報私仇,認為正

是因為晁錯執意削藩才釀成七國之亂,而他“反以亡軀”,則是勢所必然。

第n卷(共108分)

四、(18分)

1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數上書孝文時,言削諸侯事,及法令可更(3分)

(2)內杜忠臣之口,外為諸侯報仇(2分)

(3)語日“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豈錯等謂邪!(3分)

參考答案:

11.C(A項,認為……好,稱許;B項,開鑿;D項,取道、從)

12.C(A項,依據、借乘/通過、憑借;B項,助詞/名詞;C項,因;D項,

動詞,以為,認為/介詞,替)

13.B(A項.丞相悔何不先殺晁錯為的是“穿門”,是在“削地”之前。B項,

錯父言“劉氏安矣”.鄧公言“削地以安京師”,故認識同。C項,“治國建議多

被采納”錯。文中有“孝文不聽二D項,“耿耿于懷”無據)

14.D(錯在“專權白用”,文中“擅權”只是“執掌權柄”的意思;“認為正是因

為晁錯執意削藩才釀成七國之亂”,也不符合原意)

15、(1)(晁錯)在孝文帝時多次呈上奏章,論述削弱諸候(或削減諸侯封地)的

事,以及法令中可以修改、確定的地方。(省略的主語要補上,無則扣1分。“在孝

文帝時”譯錯扣1分。其它譯錯、漏的扣1分。末句譯成定語后置句不扣。“豈”譯

成“恐怕”、“也許”等皆可)

(2)對內杜塞了忠臣(進諫)之口,對外替諸侯報了仇。(“內、外”名詞作狀語未譯

出扣1分,其他錯譯扣1分)

(3)俗話說:“改變古法,擾亂常理(或倫常、倫理),即使不死也要垮臺(或“不是死

就是敗逃),是否就是說的晁錯這些人呢?(“古”、“常”、“亂”譯錯一個扣1分,“不

死則亡”可靈活譯出,意思對即可。末句譯“豈”為“難道”或漏譯“等”、“邪”

皆應各扣1分。扣完為止)

譯文:

晁錯,潁川郡人。晁錯為人嚴峻剛直,酷烈苛刻。孝文帝的時候,下詔先后任命

他做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因他善于論辯,得到太子寵幸,太子家號稱他是“智

囊”。在孝文帝時多次上書,論述削弱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改定的地方,上了

幾十次書,孝文帝雖然沒有聽取他的建議,但稱贊他的才能,提升他做中大夫,當

時,太子稱許晁錯的計策,而袁盎等各個大功臣多不喜歡晁錯。

景帝登位,任命晁錯為內史,晁錯經常請求皇帝個別聽取他的進言,皇帝總是聽

取,寵幸晁錯勝過九卿,法令多由他改定。丞相申屠嘉心里不滿,卻無力加以傷害。

內史府處于太上廟內墻外的隙地上,門在東邊,出入不大方便,晁錯就在太上廟南

面的外墻上開了兩個門,由南面出入。丞相申屠嘉知道后,非常憤怒,想以這個過

錯寫成奏疏,請求誅殺晁錯。晁錯聽到風聲,當夜請求皇帝單獨召見,詳細地說明

情況。丞相奏上這事,陳述晁錯擅自鑿開廟垣為門,請求交給廷尉殺掉。皇帝說:

“這不是廟垣,而是外墻,不算犯法。”丞相謝罪。退朝后憤怒地對長史說:“我本

當先斬后奏,卻先奏請,被這小于出賣,實在錯誤。”丞相很快發病而死。晁錯因此

更加顯貴。

晁錯升任為御史大夫,請求根據諸侯王的罪過,削弱他們的封地,收回他們的枝

郡。奏上之后,皇帝命公卿、列侯、宗室集合議論,誰也不敢反對,只有竇嬰爭議,

因此同晁錯有了矛盾。晁錯所改定的法令有三十章,諸侯都喧嘩疾恨晁錯。晁錯的

父親聽到了消息,從潁川趕來,對晁錯說:“皇帝剛剛即位,你當政辦事,侵削諸侯

勢力,疏遠人家骨肉,人們紛紛議論而多埋怨你,為什么呢?”晁錯說;“本當這樣。

不這樣,皇帝不被尊貴,國家不得安寧。”晁錯的父親說:“這個樣子,劉家的天下

安定了,而晁家就危險了,我離開你回去了!”隨即飲藥自殺,臨死時說:“我不忍

看著大禍臨頭。”死了十多天,吳楚七國果然以誅晁錯為名舉兵反叛,等到竇嬰和袁

盎進宮,皇帝就命令將晁錯穿著朝服斬于東市。

晁錯已死,謁者仆射鄧公做了校尉,討伐吳楚軍時任將軍。回朝來,上書報告軍

事情況,進見皇帝。皇帝問:“你從軍事前線回來,聽到晁錯已死的消息、,吳楚罷兵

了沒有?”鄧公說:“吳王謀反已幾十年了,因被削封地而惱怒,以誅晁錯為名,他

的本意并不在晁錯。況且我擔心天下的人都將閉口不言,不敢再進言了。”皇帝問:

“為什么呢?”鄧公答:“晁錯擔憂諸侯強大不能控制,所以建議削弱諸侯的封地,

以尊崇京師,這是萬世的利益。計劃剛剛實行,竟然遭受斬殺,對內杜塞了忠臣之

口,對外替諸侯報了仇,我以為陛下不該這樣。”景帝默然了好久,說:“你說的對,

我也為這事悔恨。”就任命鄧公做城陽中尉。

太史公說:晁錯做太子家令的時候,屢次進言奏事不被采用;后來掌握大權,進

行不少變革。諸侯發動叛亂的時候,不趕緊挽救國家的危局,卻企圖報個人的私仇,

反而送了性命。俗話說:“改變古法,擾亂常理,不是斷命也要垮臺。”也許是說的

晁錯這種人吧!

0004黃庭堅傳

黃庭堅字魯直,洪州分寧人。幼警悟,讀書數過輒誦。舅李常過其家,取架上書

問之,無不通,常驚,以為一日千里。舉進土,調葉縣尉。熙寧初,舉四京學官,

第文為優,教授北京國子監,留守文彥博才之,留再任。蘇軾嘗見其詩文,以為妙

絕當世,獨立萬物之表,世久無此作,由是聲名始震。知太和縣,以平易為治。時

課頒鹽(征收分攤鹽鋌),諸縣爭占多數,太和獨否,吏不悅,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逾年,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實

錄》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艱(遭母喪)。庭堅性篤孝,母病彌年,晝夜視顏色,及

不解帶,及亡,廬墓下,哀毀得疾幾殆。服除,為秘書丞,提點明道宮,兼國史編

修官。紹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與其黨論《實錄》多誣,俾前史官

分居畿邑以待問,摘千余條示之,謂為無驗證。既而院吏考閱,悉有據依,所余才

三十二事。庭堅書“用鐵龍爪治河,有同兒戲”。至是首問焉。對日:“庭堅時官北

都,嘗親見之,真兒戲耳。”凡有問,皆直辭以對,聞者壯之。貶涪州別駕、黔州安

置,言者猶以處善地為散(歪曲,枉曲)法。以親嫌,遂移戍州,庭堅泊然,不以

遷謫介意。蜀士慕從之游,講學不倦,凡經指授,下筆皆可觀。

徽宗即位,起監鄂州不兌,簽書寧國軍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員外郎召,皆辭不行。

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罷,主管玉龍觀。庭堅在河北與趙挺之有微隙,挺之

執政,轉運判官陳舉承風旨,上其所作《荊南承天院記》,指為幸災,復除名,羈管

宜州。三年,徙永州,未聞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學甫而不為者。善行、草書,

楷法亦自成一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游蘇軾門下,天下稱為蘇門四學士,而

庭堅于文章尤長于詩,蜀、江西君子以庭堅配軾,故稱“蘇、黃”。軾為侍從時,舉

以自代,其詞有“環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語,其重之也如

此。初,游潴皖山谷寺、石牛洞,樂其林泉之勝,因自號山谷道人云。(《宋史?黃庭

堅傳》)

配套習題:

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舅李常過其家過:經過

B.聞者壯之壯:稱贊(他的膽量)豪壯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問俾:使,讓

D.舉以自代舉:舉薦

2.加點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未聞命而卒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B.而庭堅于文章尤長于詩樊噲覆其盾于地

C.至是首問焉青麻頭伏焉

D.其重之也如此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3.分別表現黃庭堅“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組句子是()

A.時課頒鹽,諸縣爭占多數,太和獨否不以遷謫介意

B.不以遷謫介意庭堅時官北都,嘗親見之,真兒戲耳

C.不以遷謫介意至之九日罷,主管玉龍觀

D.至之九日罷,主管玉龍觀庭堅時官北都,嘗親見之,真兒戲耳

4.下列對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黃庭堅奉命修訂《神宗實錄》,他據實直書,卻被章敦、蔡卞及其黨羽誣陷并盤

問。面對盤問,他照實回答,毫無顧忌,因此被一再貶官。

B.黃庭堅在河北時與趙挺之有些不和,趙挺之掌權后,挾嫌報復,指使心腹抓住

黃庭堅《荊南承天院記》的問題大做文章,乘機將他除名管制。

C.黃庭堅的學問文章,天性生成,人們的評價很高,說他詩比杜甫,文配蘇軾,

其人其文深受蘇軾推重。

D.該傳記按時間的順序介紹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學成就,材料翔實,結構清晰,

全面真實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風貌。

參考答案:

1.A(過:造訪。)

2.D(而:連詞,前表承接,譯為“就。后表因果,譯為“因而”;于:介詞,前

表比較,譯為“比”,后表地點,譯為“在”;焉:前為代詞,譯為“他”,后為兼詞,

相當于“于之”。)

3.B("時”句表現他對百姓仁愛,“至”句反映他仁途被排擠、打擊的命運。)

4.A(B項中“指使心腹抓住《荊南承天院記》的問題”表述不當,一是《荊》文

并非真有問題,二是陳舉所為完全是出于迎合,謀在自己,并非趙挺之所指使;C

項中“詩比杜甫”錯,黃庭堅只是作詩向杜甫學習,并不是詩歌成就可與杜甫相提

并論了;D項中“按時間的順序”錯,前三段按時間的順序記敘其生平經歷,第四

段概述其文學成就。)

參考譯文

黃庭堅字魯直,洪州分寧人。幼年即機警聰明,讀書數遍就能背誦。他舅舅李常

到他家,取架上的書問他,他沒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為他是一日千里之

才。后黃庭堅考中了進土,任葉縣縣尉。熙寧初參加四京學官的考試。由于應試的

文章最優秀,擔任了北京國子監教授,留守文彥博看中了他的詩文。留他再任教。

蘇軾有一次看到他的詩文,以為他的詩文超凡絕塵,屹然獨立于千萬詩文之中,世

上好久已沒有這樣的佳作。由此他的名聲開始震動四方。黃庭堅擔任太和縣知縣,

以平易治理該縣。當時課頒鹽爽,其他縣都爭著占多數,太和縣獨不這樣,縣吏們

不高興,可是該縣的老百姓都喜歡。

哲宗即位后,召黃庭堅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過了一年,遷著作佐郎,

加集賢校理。《實錄》修成后,提拔為起居舍人。遭母喪。黃庭堅性情至孝,母親病

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顏色,衣不解帶,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傷成疾兒乎喪命。

喪服解除后,任秘書丞,提點明道宮,兼國史編修官。紹圣初,黃庭堅出任宣州知

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與其黨羽認為《實靈》多誣陷不實之辭,使前修史官都

分別居于京城附近各處以備盤問,摘錄了千余條內容宣示他們,說這些沒有驗證。

不久,經院吏考察審閱,卻都有事實根據,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黃庭堅在《實

靈》中寫有“用鐵龍爪治河,有同兒戲”的話,于是首先盤問他。黃庭堅回答道:

“庭堅當時在北都做官,曾親眼看到這件事,當時的確如同兒戲。”凡是有所查問,

他都照實回答,毫無顧忌,聽到的人都稱贊他膽氣豪壯。黃庭堅因此被貶為涪州別

駕、黔州安置,攻擊他的人還認為他去的是好地方,誣他枉法。后以親屬之嫌,于

是移至戍州,黃庭堅對此像沒事一樣,毫不以貶謫介意。四川的土子都仰幕他,樂

意和他親近。他向他們講學不俄,凡經他指點的文章都有可觀之處。

徽宗即位,起任黃庭堅為監鄂州稅,簽書寧國軍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員外

郎召用,他都推辭不就,請求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罷免,主管

玉龍觀。黃庭堅在河北時與趙挺之有些不和,趙挺之執政,轉運判官陳舉秉承他的

意向,呈上黃庭堅寫的《荊南承天院記》,指斥他對災禍慶幸,黃庭堅再一次被除名,

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轉到永州,黃庭堅未聽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終年六十歲。黃

庭堅的學問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陳師道說他的詩得法于杜甫,學杜甫而又不模仿

杜甫的詩。他擅長行書、草書,楷書也自成一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于

蘇軾門下,天下稱為四學士。而黃庭堅對于文章尤長于詩,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

都以黃庭堅配享蘇軾,并稱“蘇黃”。蘇軾做侍從官時,曾舉薦黃庭堅代替自己,推

薦詞中有“瑰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話,他看重黃庭堅竟到

了這種地步。起初,黃庭堅游濡皖的山谷詩、石牛洞,喜歡該地方林泉優美,因而

自號為山谷道人。

0005、張綱傳

張綱少明經學,雖為公子,而厲布衣之節,舉孝廉不就,司徒辟為侍御史。時順

帝委縱宦官,有識危心。綱常慨然嘆日:“穢惡滿朝,不能奮身出命掃國家之難,雖

生,吾不愿也。”漢安元年,選遣八使徇行風俗,皆耆儒知名,多歷顯位,唯綱年少,

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綱獨埋其車輪于洛陽都亭,日:“豺狼當路,安問狐貍!”

帝雖知綱言直,終不忍用。時,廣陵賊張嬰等眾數萬人,殺刺史、二千石,寇亂揚、

徐間,積十余年,朝廷不能討。以綱為廣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馬,綱獨請

單車之職。既到,乃將吏卒十余人,徑造嬰壘,以慰安之,求得與長老相見,申示

國恩。嬰初大驚,既見綱誠信,乃出拜謁。綱延置上坐,問所疾苦。乃譬之日:“前

后二千石多肆貪暴,故致公等懷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為之者又非義也。今

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祿相榮,不愿以刑罰相加,今誠轉禍

為福之時也。若聞義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豈不危乎?若不料強弱,非

明也;充善取惡,非智也;去順效逆,非忠也;身絕血嗣,非孝也;背正從邪,非

直也;見義不為,非勇也;六者成敗之兒,利害所從,公其深計之。”嬰深感悟,明

日,將所部萬余人與妻子面縛歸降。綱乃單車入嬰壘,散遣部眾,任從所之;子弟

欲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悅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綱,而嬰等上書

乞留,乃許之。綱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攜,詣府赴哀者不可勝數。

張嬰等五百余人制服行喪,負土成墳。(《后漢書?張綱傳》)

張綱單騎詣賊壘,諭張嬰而降之,言弭盜者侈為美談。然綱卒未幾,嬰復據郡以

反,綱何嘗能弭東南之盜哉!民行為盜,無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順之交,翱翔

而終思矯翩;抑且寵而榮之,望其悔過自懲而不萌異志,豈能得哉?張綱者,以緩

一時之禍,而不暇為國謀也,何足效哉!(王夫之《讀通鑒論》)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厲布衣之節厲:勸勉。B.征欲擢用綱擢:提拔

C.南州晏然晏:安定。D.言弭盜者侈為美談侈:夸耀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而綱獨埋其車輪于洛陽都亭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

B.思以爵祿相榮以亂易整,不武

C.公其深計之懼其不已,告之于帝

D.使游泳于非逆非順之交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綱年輕時就通曉經學,雖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卻磨礪布衣的節操,被舉孝

廉,他卻不赴命,后來被任命為侍御史。

B.當時順帝縱容宦官,張綱為國家命運擔心,卻因出言不遜,得罪了高官耆儒,

也讓皇帝很不高興,于是得不到重用。

C.廣陵寇亂積十多年,朝廷派張綱任太守平息寇亂。他不像前任那樣多求兵馬,

而是單車徑至賊營,分析利弊,曉以情理,結果張嬰等萬人歸降,廣陵安定。

D.張綱在廣陵任職只有一年,卻深得百姓愛戴。他去世后,百姓老幼相扶前去吊

唁。張嬰等人還穿著喪服,背土筑墳。

4.聯系全文看,下列對文末王夫之一段話的認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夫之認為,張綱單車至賊營,勸得張嬰歸降,雖然是有智有勇之舉,但沒有

解決根本問題。

B.王夫之認為,張綱死后沒多久張嬰又反叛,這是張綱的悲劇,說明他的方式并

不能平息寇亂。

C.王夫之認為,反叛的民眾已經處在非逆非順的境地,沒有了順從的意愿,不是

容易歸順的。

D.王夫之認為,張綱只是緩和了一時的災禍,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值得

效法。

參考答案

1.A[厲,磨礪,激勵]

2.D[①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在;②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向;A,而,表判

斷;B以,介詞,介憑借手段,用;C,語氣詞,表祈使語氣]

3.B[得不到重用不是得罪高官耆儒而使皇帝不高興]4.A[王夫之在文中并沒有稱

贊張綱此舉是“有智有勇之舉”]

參考譯文

張綱年輕時就通曉經學,雖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卻磨礪布衣的節操,被舉薦孝

廉,他卻不赴命,后來被司徒任命為侍御史。當時順帝縱容宦官,有識之士都恐懼

擔心。張綱慨然感嘆:“污穢丑惡之人聚滿了朝廷,如果不能挺身而出獻出生命,為

國家掃除災難,即使活著,也是我所不愿意的。”漢安元年,朝廷選派八位使者巡視

各地的風氣民情,使者大多是年老而德高的儒者和知名人士,大多先后擔任要職,

只有張綱年紀輕,官位低。其他人都奉命到位,只有張綱卻在洛陽都亭停車不行,

說:“豺狼一般暴虐奸邪的人當政,怎么還要查問那些像狐貍一樣奸佞狼狽的壞人!”

皇帝雖然明白張綱說話真率,但最終還是不愿意重用他。當時,廣陵的張嬰等人率

領數萬人反叛,他們殺了刺史、太守,在揚州、徐州一帶作亂已經有十多年,朝廷

卻一直不能討伐征服他們。于是,派張綱擔任廣陵太守。先前派遣的郡守,大多向

朝廷要求很多的兵馬,唯獨張綱卻請求輕車簡行赴命任職。到任以后,就率領差吏

兵卒十多人,徑直造訪張嬰營壘,安撫慰問,要求與頭目會見,表明國家的恩惠。

張嬰起初非常吃驚,見到張綱的誠信后,才出來拜見。張綱請他坐在上座,詢問疾

苦。勸導他說:“前任太守大多肆虐貪婪殘暴,所以致使你們各位心懷憤怒聚到了一

起。太守確實有罪,然而你們這樣做也是不義的。如今皇上仁慈圣明,要以文德勸

服反叛之人,所以派我前來,想以爵祿使你們榮耀,不想用刑法懲罰你們,現今實

在是轉禍為福的好時機啊。如若聽聞仁義卻不順服,一旦天子赫然震怒,派遣大軍

聚集于此,難道不危險嗎?如果不能正確估量雙方力量的強弱,就是不明智;冒充

美善而趨從邪惡,就是不聰明;放棄順服而效仿叛逆,就是不忠誠;自己斷送了子

孫的性命,就是不孝順;違背正道而走向邪路,就是不正直;明白正義而沒有作為,

就是不勇敢;這六方面是關系到你們成敗、利害的重要因素,希望你能夠仔細考慮

張嬰被深深地感動并醒悟,第二天,率領部下萬人和妻子兒女,雙手反綁投降歸順。

張綱就單車進入張嬰營壘,遣散了張嬰的部下,讓他們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想要當

差的,都召而來之。于是人們喜悅信服,南州一片安定。皇上給予了好評,想提拔

張綱,而張嬰等人上書乞求留任張綱,皇上應允了。張綱在郡守位上一年,四十六

歲時逝世。百姓老幼相扶到張綱府邸吊唁的人多得無法計數。張嬰等五百多人穿著

喪服為他操辦喪事。背負泥土為他壘筑墳墓。

張綱單車獨騎去到叛賊營壘,勸喻張嬰并降伏了他,主張安撫盜賊的人都把這作

為美談。然而張綱死后沒多久,張嬰又占領郡地而反叛,張綱哪里能使東南的盜賊

止息啊!民眾一旦做了盜賊,就會無法自容于世,處在既非叛逆又非順服的狀態卜,

徘徊之中始終想著展翅高飛;況且讓他受到恩寵,得到榮耀,期望他悔過自懲而不

再萌生反叛的意向,怎么做得到啊?張綱這樣的人,只能緩解一時的災禍,卻不能

用他為國家作長期的謀劃,哪里值得效仿呢!

0006、余圻傳

價大更敝政,遴選守宰,筑招賢之館于府之左,供張一如帥所居,下令日:“集眾

思廣忠益,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謀以告我者,近則徑詣公府,遠則自言于郡,

所在以禮遣之,高爵重賞,朝廷不吝以報功,豪杰之士趨期立事,今其時矣。”土之

至者,圻不厭禮接,咸得其歡心,言有可用,隨其才而任之,茍不可用,亦厚遺謝

之。

播州冉氏兄弟王進、璞,有文武才,隱居蠻中,前后鬧帥辟召,堅不肯起。聞玲

賢,相謂日:“是可與語矣。”遂詣府上,圻素聞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見之,與分庭

抗禮,賓館之奉。冉安之若素有,居數月,無所言。價將謝之,乃為設宴,圻親主

之。酒酣,坐客方紛紛競言所長,王進兄弟飲食而已。圻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玲

日:“是觀我待土之禮何如耳。”明日,更別館以處之,且日使人窺其所為。兄弟終

日不言惟對踞以堊畫地為山川城池之形起則漫②去如是又旬日請見玲屏人日某兄弟

辱明公禮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眾人也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