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度廣東省廣州市高二下學期月度測試(二)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1頁
2024-2025學年度廣東省廣州市高二下學期月度測試(二)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2頁
2024-2025學年度廣東省廣州市高二下學期月度測試(二)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3頁
2024-2025學年度廣東省廣州市高二下學期月度測試(二)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4頁
2024-2025學年度廣東省廣州市高二下學期月度測試(二)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頁,共頁2024-2025學年高二第二學期月度測試二試卷科目:歷史(B)卷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文化是獨具中華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下列關于其歷史價值及當代傳承的說法,正確的是()A.起源于秦漢時期的君子文化是儒家文化的核心B.君子文化只強調個人道德修養而忽視社會責任C.內涵豐富的君子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價值觀D.君子文化在現代社會中應該與西方文化互相融合【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先秦(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君子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價值觀,C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君子文化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時期,形成發展于春秋戰國時期,時間不符,排除A項;君子文化既強調個人品德修養、行為規范,又強調社會責任,通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踐,旨在推動個體和社會的和諧發展,排除B項;君子文化在現代社會中應該與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借鑒,而不是互相融合,排除D項。故選C項。2.理學討論的主要問題:格物致知出自《大學》,知行出自《論語》,心性出自《孟子》,道心人心出于《尚書》,天理人欲出于《禮記》,已發未發出于《中庸》,這些經典問題經過不同詮釋獲得了新的意義。這反映了()A.傳統儒學受到新挑戰B.理學是道家的新階段C.鄉約教化滲透到基層D.中華文化具有連續性【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明(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這些經典問題經過不同詮釋獲得了新的意義,說明宋明理學在繼承傳統儒學的基礎上,對儒學進行了發展和創新。這反映了中華文化在繼承上發展,具有連續性,D項正確;雖然理學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傳統儒學的挑戰,但材料中強調的是理學的繼承和發展,而不是挑戰,排除A項;理學是儒學的新階段,而非道家,排除B項;鄉約教化是儒家思想在基層社會的一種實踐方式,而材料主要討論的是理學對傳統儒學經典的重新詮釋和發展,排除C項。故選D項。3.漢唐時期佛教文化傳入,唐宋時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傳入,中華文化在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精華的基礎上再創輝煌,并回饋給世界其他國家。這一文化現象的世界意義主要體現在()A.輻射其他國家文化B.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C.普及中華文化智慧D.推動文明間的交流融合【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唐宋(中國)。據本題材料中華文化在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精華的基礎上再創輝煌,并回饋給世界其他國家”可知,中外文明的不斷交流,推動了世界文明間的發展,D項正確,“輻射其他國家文化”只是體現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影響,不全面,排除A項,“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只體現了外來文明對中華文明的影響,與主旨強調文明間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B項“普及”表述過于絕對,材料說的是文明間的交流,排除C項。故選D項。4.有一種文字在阿拉伯語中被稱為“釘頭文字”,多為圖像符號,公元前500年左右成了西亞大部分地區通用的商業交往媒介,推動了研究中東古代史的學科-亞述學的發展。下列關于該文的表述正確的是()①該文字是印章文字②那爾邁調色板是該文字的代表③由蘇美爾人所創④由表音符號、表意符號和限定符號組成A.②④B.③C.①③D.②③④【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古代西亞。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印章文字是古印度的早期文字,與題干中的“釘頭文字”“西亞”不符,①錯誤;那爾邁調色板是埃及象形文字文物的代表,與題干中的“西亞”不符,②錯誤;由“釘頭文字”“多為圖像符號”“西亞大部分地區通用”等信息并結合所學西亞的相關知識可知,上述文字為西亞的楔形文字,是由蘇美爾人創造的,③正確;埃及象形文字由表音符號、表意符號和限定符號組成,而不是西亞的楔形文字,④錯誤。B項正確,排除ACD項。故選B項。5.柏拉圖認為“學園”作為統治者的一個訓練基地,不僅僅是維護一種特殊的政治理論,而且還對那些已經獲得政權的成員們,提供實際的指導”,因此“學園”積極承擔政治咨詢和法律的修改、制定等工作。這反映了柏拉圖的“學園”()A.注重發揮教育的經濟功能B.關注公民的個性解放C.傳承了古希臘的城邦文化D.致力于維護民主政治【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古希臘城邦政治文化是一種公民政治,公民熱心于政治活動,而柏拉圖的“學園”訓練“統治者”,進行政治咨詢工作等,都體現了這種城邦政治文化,C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政治功能,而非經濟功能,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個性解放問題,排除B項;材料看不出維護民主政治,只能看出其積極參與政治,排除D項。故選C項。6.有學者認為希臘文化為拜占庭提供了文化思維的基礎和范疇;羅馬人為其提供了政治制度和法律思想;基督教為這一文化提供了思維的框架和方向;阿拉伯人以及其他的東方民族為這一文化提供了科學和哲學的因素。該學者意在強調,拜占庭文化()A.多元起源,彼此借鑒B.開放包容,創新發展C.推陳出新,影響深遠D.東西匯流,獨具一格【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的拜占庭帝國。材料“希臘文化為拜占庭提供了文化思維的基礎和范疇”“羅馬人為其提供了政治制度和法律思想”“阿拉伯人以及其他的東方民族為這一文化提供了科學和哲學的因素”體現的是拜占庭文化對東西方文化的吸收和借鑒,說明其文化東西匯流,獨具一格,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多元起源的說法,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東西匯流,非創新發展和推陳出新,排除BC項。故選D項。7.古印度《摩奴法典》規定:“對于再生人之男,首先須與同種姓之女結婚。”佛教文獻在形容某一婆羅門血統的純正時,常常使用“七世以來,父母真正”這一句慣用語。這就是說,七代不發生混血被認為是“美德”。這些規定及宣傳旨在()A.樹立法律在社會治理中的權威B.維護高級種姓的特權地位C.以宗教手段逐步推進社會教化D.遏制不同種姓通婚的現象【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印度。根據材料“婆羅門血統的純正”、“七代不發生混血被認為是美德”并結合所學可知,婆羅門為了保證自己的特權和地位不致因通婚而發生混亂,制定種姓內婚制原則,防止低種姓通過婚姻來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跨越階級的婚姻不僅不會提升較低一方的社會地位,反而還會被打入“賤民”的行列,B項正確;樹立法律權威、推進社會教化都不是材料內容的目的,排除A項;遏制不同種姓通婚是手段和過程,不是目的,排除D項。故選B項。8.阿拉伯文學名著《一千零一夜》中共有200多個故事,包括古代埃及、波斯、伊拉克、印度的許多民間故事。其中有些篇章如《辛伯達航海旅行的故事》《裁縫的故事》中的人物與“中國”“航海”“經商”這三個詞相關。材料重在強調阿拉伯帝國()A.與時俱進的民族精神B.海納百川的文化氣象C.開放包容的對外政策D.歷史悠久的重商傳統【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國)。根據材料“阿拉伯文學名著《一千零一夜》中共有200多個故事,包括古代埃及、波斯、伊拉克、印度的許多民間故事。”可知,阿拉伯文化對世界其他地區優秀文化的吸收,融合,體現出文化兼容并包、海納百川的特點,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與時俱進的特點,排除A項;材料并非強調其對外政策,排除C項;材料沒有反映的其歷史悠久的重商傳統,排除D項。故選B項。9.1874年,李鴻章與秘魯外交代表葛爾西耶談判,簽訂條約,迫使秘魯政府保證,此后將“實力保護”華工。1877年,中國與西班牙就《會訂古巴華工條款》簽字,規定廢除契約勞工制,禁止使用誘騙和強制的方式拐賣華工出國,對華工在古巴生活權益、中國派遣領事官員予以保護等問題亦做出了詳細規定。以上材料反映出()A.清政府嚴格限制華工出國規模B.華工在海外獲得了自由發展的權利C.中國在國際事務中影響力提升D.清政府運用外交手段維護華工利益【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清政府與秘魯、西班牙簽訂條約維護華工,體現了清政府運用外交手段維護華工利益,D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清政府對華工出國數量的限制,排除A項;根據所學可知,華工在海外的地位并不高,排除B項;清政府的舉措有利于改善在秘魯和古巴的華工境遇,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影響力提升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故選D項。10.1998年,唐代沉船“黑石號”在印尼海域被發現,出水了大量陶瓷器、金銀器、銅器、鐵器、錢幣、玻璃器、各類香料以及生活用具等,共計6.7萬余件,其中長沙窯瓷便有5.6萬余件之多。長沙窯瓷紋飾題材和內容豐富,涵蓋雄獅、胡人舞蹈、椰棗樹、棕櫚樹、佛塔、唐詩、花鳥圖案、山水畫等。這反映了唐代長沙窯瓷()A.逐漸形成一家獨大的制瓷格局B.貿易范圍最遠至東南亞C.為迎合歐洲市場接受外銷定制D.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唐代的長沙窯瓷,一方面吸取“雄獅、胡人舞蹈、椰棗樹、佛塔”這些洋溢著西亞與南亞域外風格的元素,另一方面也傳播“唐詩、花鳥圖案、山水畫”這些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這反映了唐代長沙窯瓷在處理文化差異問題上的靈活性,D項正確;“黑石號”沉船出水長沙窯瓷占絕大多數,并不代表唐朝制瓷格局以長沙窯瓷為“一家獨大”,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據材料“唐代沉船在印尼海域被發現”,無法推斷出唐代長沙窯瓷貿易范圍最遠至東南亞,事實上唐朝海上絲綢之路最遠可到達波斯灣,排除B項;唐代長沙窯瓷主要是為了迎合西亞與南亞的市場需求而專門生產的外銷定制瓷,并非迎合歐洲市場,排除C項。故選D項。11.印歐人生活在東歐平原上,作為游牧民族,他們最先馴養馬匹,發明了馬拉戰車,這從本質上說明()A.生活實踐需要推動技術革新B.印歐人一直重視科技發明C.印歐人善于吸取其他民族的長處D.印歐人和農業居民互動頻繁【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歐洲)。據材料“作為游牧民族,他們最先馴養馬匹,發明了馬拉戰車”及所學知識可知,印歐人之所以發明馬拉戰車,是為了滿足其游牧生活的需要,反映了生活時間推動技術革新,A項正確;材料只反映馬拉戰車的發明,不能說明印歐人“一直重視”科技發明,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印歐人發明馬拉戰車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成果,排除C項;印歐人發明馬拉戰車是游牧生活的需要,與農業居民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12.經濟全球化改變著全球勞動力的市場結構,大約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全球勞動力的流動呈現出新的趨勢,移民中的“知識精英”在跨國公司的國際業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關于這種變化出現的原因,下列分析正確的是()A.貿易、公共服務等行業就業機會增加B.發達國家的留學生發揮重要作用C.新興產業的發展和發達國家的產業升級D.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吸引了許多移民【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正向題。時空范圍為當代(世界)。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興產業發展,而發達國家在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實現產業升級,在此背景下,全球勞動力的流動呈現出新的趨勢,移民中的“知識精英”在跨國公司的國際業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C項正確;貿易、公共服務等行業并不能推動“知識精英”在地位上升,排除A項;材料中涉及的“知識精英”是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排除B項;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吸引的移民并非“知識精英”,排除D項。故選C項。13.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的相關統計,此表反映出近代人口遷移特點。正確的是()時間主要移出地1500~1850年歐洲、非洲1850~1945年歐洲、亞洲主要移入地關洲關洲人口遷移數量至1850年,黑奴約為1500萬,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歐洲移出4800萬,1834--1941年亞洲移出1200--3700萬①人口遷移規模更大②從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遷移③從舊大陸向新大陸遷移④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遷移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組合型選擇題。時空是近代世界。依據材料概況可知,從全球國際人口遷移的相關統計,從1850年,黑奴約為1500萬和1850-1945年,從歐洲移出4800萬,1834-1941年亞洲移出1200~3700萬,可知人口遷移的規模更大;從移入地為美洲和移出地為非洲,可知人口遷移的特點是從舊大陸向新大陸遷移,①③正確;②錯在美洲包括南美洲和北美洲,北美洲不屬于欠發達地區;④錯在移出地歐洲為發達地區,不能說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遷移。C項正確,排除A、B、D項。故選C項。14.日爾曼人在遷徙過程中建立了諸多王國,由此可以推知,日耳曼人的遷徙()A.打斷了歐洲的農耕文明進程B.直接原因是阿拉伯人擴張C.促進了區域文化交流與發展D.強勢征服了羅馬帝國文化【答案】C【解析】【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原因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歐洲。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地圖反映了日爾曼人遷徙過程中建立的諸多王國,從而促進了區域文化交流與發展,C項正確;日耳曼人仍然延續歐洲的農耕文明,排除A項;日耳曼人的遷徙直接原因是匈奴人的西征,排除B項;日耳曼人部分的吸收借鑒了羅馬帝國文化,排除D項。故選C項。15.張騫出使西域后,中國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方的使者、商人也紛紛東來。經這條路運往西方的商品有蠶絲、絲織品、鐵器等,從西方輸進中國的商品有良馬、葡萄、石榴等。這些活動A.反映了以物易物的商貿方式B.推動了中外農業生產的發展C.促進了中外物質文化的交流D.拓展了農耕文明的統治范圍【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經這條路運往西方的商品有蠶絲、絲織品、鐵器等,從西方輸進中國的商品有良馬、葡萄、石榴等。”可知張騫出使西域后,中外物質文化交流加強,C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商貿方式,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物質文化交流,而非農業生產的發展,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拓展了農耕文明的統治范圍,排除D項。故選C項。16.有史書論及明代茶馬貿易:“諸茶場地設茶課司,定稅額,陜西兩萬六千斤有奇,四川一百萬斤......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山后歸德諸州,西方諸部落,無不以馬售者。”由此可知當時的茶馬貿易()A.本質上是朝貢貿易B.促進了區域間的經貿往來C.在榷場中進行貿易D.成為了明代主要稅收來源【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代(中國)。根據材料諸茶場地設茶課司,定稅額,陜西兩萬六千斤有奇,四川一百萬斤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山后歸德諸州,西方諸部落,無不以馬售者”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南地區的茶馬貿易,屬于內地與邊疆地區商業貿易的主要形式,促進了區域間的經貿往來,B項正確;茶馬貿易不屬于朝貢貿易,排除A項;榷場是宋遼金元時期位于民族政權交界地區所設的互市市場,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材料僅講述茶馬貿易的概括,未體現它成為了明代主要稅收來源,排除D項。故選B項。二、非選擇題(17題14分,18題10分,19題14分,20題14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中國文化發生過三次歷史性融合。漢代學者對先秦文化進行了整理和發揮,這屬于本土文化內部的綜合提升。這是中國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國文化與佛教文化的融合,屬于東方文化的局部交流。西域文化的滲入,特別是唐代玄奘大師從印度帶回佛教經典,開辟了傳統秦漢文化與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時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國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學,并對宋代理學和明代心學產生深刻影響。這是中國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來,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在傳播西方宗教的同時,也帶來了某些科學工藝。這是中國文化第三次融合的開始。-摘編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禪宗一支,是先秦儒學演進到宋明理學的真正的階梯。宋明理學的出現,說明中國學術思想發展到空前成熟的時期。它極大地深化了傳統的儒學,進一步凸顯了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體地位。儒、釋、道的分界變得不那么重要了。它們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學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華,并進入了人們的精神世界,進入了社會生活王守仁的學說雖然沒有像朱熹那樣得到官方的認可,但在士林的影響卻是很大的,特別在晚明,幾成籠罩之勢。-摘編自劉夢溪《中國現代學術經典·總序》等材料三唐朝三百年間,由于學生、學問僧學來和帶回的中國文化產物,不斷給予日本新的啟迪,中國前進,日本也前進。因此,日本的文化一刻也沒有停滯,不斷吸收中國的優點,經過整理提煉、咀嚼融化,終于在平安中期以后,在各個方面都逐漸擺脫了唐風,產生了優美、典雅的日本文化。-日本學者木宮泰彥(1)根據材料一,從文化區域的角度,指出中國文化三次融合的對象有何不同。(2)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以宋明理學為例,指出中國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的具體表現分別是什么?(3)根據第(2)小問和材料三的案例,并結合本課第一目第二目相關史實,分析中華文化對世界有何意義?【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內部融合;第二次:東方文化內部的融合(東方文化的局部交流);第三次:東西方文化的融合(與西方文化的融合)(2)包容力: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產生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儒、釋、道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學中得到了升華,并進入了人們的精神世界,進入了社會生活。生命力:宋明理學極大地深化了傳統的儒學,進一步凸顯了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體地位。(3)意義:①中華文化通過吸納與借鑒外來文化不斷發展、升華,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推動中國社會進步。②中華文化不斷向外輻射和傳播,既擴大了中華文化圈和影響力,又豐富了外來文化內涵,推動了各國各地區文化的發展和社會進步。③總作用:豐富了世界文化文明內涵,推動人類文明進程和社會發展。【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國古代。據材料一“漢代學者對先秦文化進行了整理和發揮,這屬于本土文化內部的綜合提升”可知,第一次:本土文化內部融合;據材料一“第二次是中國文化與佛教文化的融合,屬于東方文化的局部交流”可知,東方文化內部的融合(東方文化的局部交流);據材料一“明代中期以來,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在傳播西方宗教的同時,也帶來了某些科學工藝。這是中國文化第三次融合的開始”可知,東西方文化的融合(與西方文化的融合)【小問2詳解】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宋明(中國)。首先包容力,據材料一“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國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學,并對宋代理學和明代心學產生深刻影響”可知,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產生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據材料二“它們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學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華,并進入了人們的精神世界,進入了社會生活”可知,儒、釋、道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學中得到了升華,并進入了人們的精神世界,進入了社會生活。其次生命力,據材料二“宋明理學的出現,說明中國學術思想發展到空前成熟的時期。它極大地深化了傳統的儒學,進一步凸顯了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體地位”可知,宋明理學極大地深化了傳統的儒學,進一步凸顯了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體地位。【小問3詳解】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國古代。據第(2)小問可知,中華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力”和“生命力”,這使得中華文化通過吸納與借鑒外來文化不斷發展、升華,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推動中國社會進步。據材料三“日本的文化一刻也沒有停滯,不斷吸收中國的優點,經過整理提煉、咀嚼融化,終于在平安中期以后,在各個方面都逐漸擺脫了唐風,產生了優美、典雅的日本文化”可知,中華文化不斷向外輻射和傳播,既擴大了中華文化圈和影響力,又豐富了外來文化內涵,推動了各國各地區文化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結合選必三第2課的知識可知,豐富了世界文化文明內涵,推動人類文明進程和社會發展。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拜占庭文明是亞歐中世紀文明中一枝獨具特色的奇葩。首先,它立足于東方希臘化地區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從其產生的那一時刻起就帶有明顯的東方色彩。其次,它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最后,拜占庭文明還具有明顯的羅馬因素。在許多方面,特別是在政治法律體系及官僚統治體系方面,拜占庭幾乎全面繼承了羅馬帝國的傳統,使之成為中世紀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骨架。-摘編自徐家玲《走進拜占庭文明》材料二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拜占庭皇帝們始終緬懷羅馬大帝國的光榮,特別是在拜占庭帝國早期,皇帝們無不以恢復和重振羅馬帝國昔日輝煌為己任。拜占庭帝國所在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不僅在經濟上獨享東西南北商業匯集的便利,而且使它能夠比較容易地進行多種文化間的交流活動。活躍的商業和頻繁的軍事活動成為拜占庭文化與其他文化交流的媒介。應該說,拜占庭文化的開放性也是其歷史演化的必然結果。-摘編自陳志強《論拜占庭文化的獨特性》材料三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后的長期動亂中,許多希臘、羅馬古典作品遭毀壞流失,一部分通過拜占庭帝國流傳到阿拉伯帝國。阿拉伯的學者不但認真研究,還把許多古代作品如亞里士多德的著作譯成阿拉伯文。許多希臘著作,阿拉伯人不但加以保存,而且廣為傳播,對以后的西歐文藝復興產生了很大影響。-摘編自熊家利《世界通史綱要:古代部分》(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拜占庭文明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成因。(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阿拉伯帝國在文明傳播與交流中的作用。【答案】(1)特點:包容性、開放性;與宗教密切聯系;融匯東西方文化。成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促進了多種文化間的交流;活躍的商業和頻繁的軍事活動,成為與其他文化交流的媒介;統治者的重視。(2)阿拉伯帝國保留了許多希臘、羅馬的古典作品,同時廣為傳播,為后來西歐文藝復興產生了很大影響。【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拜占庭帝國)。特點:根據材料一“它立足于東方希臘化地區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從其產生的那一時刻起就帶有明顯的東方色彩。”得出是具有包容性、開放性;根據材料一“其次,它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得出:與宗教密切聯系;根據材料一“首先,它立足于東方希臘化地區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最后,拜占庭文明還具有明顯的羅馬因素"得出:融匯了東西方文化。成因:根據材料二“拜占庭帝國所在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不僅在經濟上獨享東西南北商業匯集的便利,而且使它能夠比較容易地進行多種文化間的交流活動。”得出:特殊的地理位置,促進了多種文化間的交流;根據材料二“活躍的商業和頻繁的軍事活動成為拜占庭文化與其他文化交流的媒介。”得出:活躍的商業和頻繁的軍事活動,成為與其他文化交流的媒介;根據所學可得出:統治者的重視。【小問2詳解】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國)。作用:根據材料三“許多希臘、羅馬古典作品遭毀壞流失,一部分通過拜占庭帝國流傳到阿拉伯帝國”許多希臘著作,阿拉伯人不但加以保存,而且廣為傳播,對以后的西歐文藝復興產生了很大影響”等信息可知,阿拉伯帝國在文明傳播與交流中的作用主要是保留了許多希臘、羅馬的古典作品,同時廣為傳播,為后來西歐文藝復興產生了很大影響。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紀中期,歐洲人外遷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動力來自于對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會經濟機會的強烈要求。歐洲強國在軍事和技術上的優勢是它不斷擴張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勞動力遷移的因素之一。工業的增長刺激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和移民的發展,歐洲移民開始到達城市地區,后來漸漸移入其他國家。歐洲移民改變了一些地區的人口結構和政治版圖,使生產商品在世界各個地區實現,移民家庭將新的語言帶到了自己所在地區,改變了傳統的世界語言區,也將世界上的許多地區聯系起來。-摘編自帕里特克·曼寧《世界史上的移民》材料二19世紀中期,列強設立通商口岸后,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和新興的工礦城市吸收了大批農村和小城鎮人口,形成一股新移民浪潮。隨著近代工商業的發展,遷入城鎮的城市化移民發揮了與傳統移民完全不同的作用。中國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在城市移民中產生,成為中國歷史舞臺上的新角色。近代列強對廉價勞動力的需求以及東南沿海的人口壓力.使東南沿海地區勞工出國成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這一遷移的過程持續、分布廣泛。遷入東南亞、美洲等地的華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勞動,也充當礦工。中國移民對遷入國在經濟、文化、政治和社會諸方面的貢獻和影響,已為舉世公認。-摘編自葛劍雄《簡明中國移民史》(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19世紀中期歐洲移民和中國移民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這一時期中國和歐洲海外移民的主要不同之處。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共同作用。【答案】(1)背景:歐洲:工業革命的開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世界市場的形成;殖民擴張的推動;交通工具的革新。中國:列強侵略;社會動蕩;自然經濟逐步解體;近代工商業發展;東南沿海人口壓力。(2)不同之處:歐洲:先進生產方式對外擴張的需要。中國:迫于生存的壓力。作用:改進生產方式,促進經濟發展;改變人口結構,擴大生存空間;促進文化交融,增強各地聯系。【解析】【詳解】(1)背景:歐洲的背景依據一“工業的增長刺激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和移民的發展”的信息可知是工業革命的開展;依據材料一“歐洲移民開始到達城市地區”的信息可知是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所學從世界市場、殖民擴張和交通工具革新等角度回答。中國的背景依據材料二“19世紀中期,列強設立通商口岸后”的信息可知是列強侵略以及自然經濟的解體;依據材料二“隨著近代工商業的發展”的信息可知是工商業的發展;依據材料二“近代列強對廉價勞動力的需求以及東南沿海的人口壓力”的信息可知東南沿海人口壓力。(2)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一“歐洲強國在軍事和技術上的優勢是它不斷擴張的重要原因”“工業的增長刺激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和移民的發展”的信息可知歐洲是先進生產方式對外擴張的需要;依據材料二“近代列強對廉價勞動力的需求以及東南沿海的人口壓力,使東南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