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高中語文第三單元第9課說“木葉”導學案新人教版必修5_第1頁
2024-2025學年高中語文第三單元第9課說“木葉”導學案新人教版必修5_第2頁
2024-2025學年高中語文第三單元第9課說“木葉”導學案新人教版必修5_第3頁
2024-2025學年高中語文第三單元第9課說“木葉”導學案新人教版必修5_第4頁
2024-2025學年高中語文第三單元第9課說“木葉”導學案新人教版必修5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8第9課說“木葉”林庚核心素養目標1.語言:品嘗語言,鑒賞評價。2.思維與審美:(1)把握作者觀點,理解理據關系;(2)分析文章例證法、引證法運用的效果;(3)鑒賞本文作為文藝隨筆的藝術特色。激趣導入文學作品中,一個字精妙與否,足以確定作品是流光溢彩,還是黯然失色。尤其是中國古典詩詞,用簡短的幾個字,造就的卻是豐富的情感與博大的意境。讀后滿口余香,卻是妙處難與君說。這跟詩歌的語言密不行分。今日,我們就通過《說“木葉”》一文,對中國古典詩詞語言特質做一番探幽。在誦讀全文的基礎上,依據結構導圖的提示,填出空缺處相應的內容。答案①疏朗空闊②示意性微任務活動一把握作者觀點,理解理據關系1.為什么在古典詩歌中很少見到“樹葉”這個詞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樹”具有繁茂的枝葉,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樹”和“葉”之間有太多的一樣,二者在概念和意味上并沒有什么不同,只是因為古代詩人文字洗練,又習于用單詞。2.結合文章有關段落,分析“樹葉”與“木葉”、“落葉”與“落木”的區分有哪些,并將下面的表格補充完整。意象顏色觸覺意味樹葉褐綠色密密層層、濃陰繁密充溢木葉(1)(2)(3)落葉(4)(5)(6)落木比“木葉”更顯得空闊,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疏朗與綿密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答案(1)微黃(2)干燥、不潮濕(3)疏朗、飄舞之意(4)繁密綠色(5)飽含水分(6)春夏之交3.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示意性”問題,而標題卻擬為“說‘木葉’”,若改為“談談詩歌語言的‘示意性’”,你以為如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把標題定為“說‘木葉’”,就可以把古詩中的意象“木葉”作為論題,圍繞它綻開全文。作者先解除古代詩人考慮文字洗練的因素,再探尋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蘊含落葉的因素,最終從中得出詩歌語言的示意性問題,并加以闡發。這樣論述,從現象談到本質,從個別談到一般,從詳細談到抽象,既深化淺出地闡發了理論,又易于為廣闊讀者所接受。假如把題目定為“談談詩歌語言的‘示意性’”,也不是不行以,但那勢必是另一種行文思路,或許是擺起架子大講理論,不大簡單寫得深化淺出。4.本文所談詩歌的“示意性”對我們觀賞詩歌有什么啟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文談到“這示意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它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所謂“概念中的意義”,大約是指在字典、辭典上可以查到的詞語的意思。有人稱之為言內義,它明白確定。而作為概念的影子的示意性,所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義,如象征義、深層義、言外義等,這樣的意義是不確定的、有彈性的,是要依據上下文、整首詩來表達或理解的。在詩歌鑒賞中,不僅要玩味語言的言內義,而且要玩味概念以外的意義,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和鑒賞詩歌的旨趣。中國詩歌語言的特點,就是注意語言的示意性,追求含蓄不盡。詩歌的語言是有盡的,但它包含的意思,賜予讀者的示意、啟發則是無盡的。我們鑒賞詩歌,要從語言入手,但不要被語言局限,應當從言內到言外,品嘗那些言外的微妙味道。微任務活動二分析文章例證法、引證法運用的效果1.在第1段中,作者列舉了謝莊《月賦》、陸厥《臨江王節士歌》、王褒《渡河北》的詩句,其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說明從屈原《九歌》起先,“木葉”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由此引出文章論說的對象和主題——“木葉”。2.第2段引用了《橘頌》、《招隱士》、無名氏古詩中的詩句,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引用這些詩句作例證,可以說明“樹”的意象比較常見,并由此引導讀者深化思索,引發讀者探究的愛好。同時也為后文的分析做鋪墊。3.第2段中,作者通過大量的舉例分析,總結出了哪些帶有規律性的學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詩人運用文字洗練,而洗練卻不能作為“葉”字獨用的理由;用“樹葉”沒有產生過精彩的詩句;“木葉”為詩人所鐘愛,發展為“落木”。4.第5段中,作者舉周邦彥的例子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目的是比較“木”與“樹”的不同,以及說明“樹”與“葉”的形象之間是非常一樣的,以此進一步揭示詩歌形象的示意性特征。這樣寫更能引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微任務活動三品嘗語言,鑒賞評價1.結合課文內容,依據示例,賞析下列詩句中“木葉”意象的作用。詩句賞析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描繪了萬木落葉飄飛的景象,渲染了凄美的意境。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①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②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③答案①以“木葉”“江波”“云”“山”等景物組成一幅氣象開闊、氣韻凄清的秋景圖,生發出濃重的秋思,筆調明凈,氣氛凄冷。②“木葉”在秋風中紛紛飄落,與洞庭水浩蕩的水紋相像,極其委婉地表達了詩人的思念之情。③深秋九月的搗衣聲,催落樹上的枯葉,引發了詩中主子公對遠在邊關的丈夫的思念。2.“然則‘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如何理解句中的“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這句是說“木”和“樹”在概念上是一樣的,但在形象意義上卻不同:“木”一般是于秋風葉落的情景中取得顯明的形象,空闊、單純;而“樹”則要借助樹葉的多來表達飽滿的感情。“高木”比“高樹”更顯空闊。3.“這示意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神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試分析此句中運用的修辭手法及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這示意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運用的是擬人手法,“躲”字形象顯明,生動地說明白示意性和概念之間的關系。概念意義,也就是我們平常理解的意義,或者說是字面上的相對固定的意義,一般稱之為“言內義”。而所謂“示意意義”也就是詩歌語言的潛在意義,“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一般稱之為“言外義”,它能構成“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4.“把這些潛在的力氣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它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我們,它之富于感染性啟發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如何理解句中的“一言難盡”和“富于感染性啟發性”?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一言難盡”是指詩歌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含蓄性特征,它是由詩句的示意性確定的。課文注釋中引用《莊子·外物》中的話:“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這個“意”就是詞語字面意義之外的意味,也就是課文所說的語言形象的“潛在的力氣”。(2)“富于感染性啟發性”是說詩句的示意性最能引發鑒賞者的想象和聯想,從而受到感染,如由“木”引起的落葉的聯想。微任務活動四鑒賞本文作為文藝隨筆的藝術特色1.選題小,論理深。文章旨在闡釋文藝學原理——詩歌語言的示意性。若從純理論的角度入手,唯恐會寫成比較艱深的學術論文,故作者選取“木葉”形象作為論題,把深邃的道理附著并滲透于有關“木葉”的詩句的品讀玩味中,言近而旨遠。2.巧探究,如剝筍。全文的論述層次和每一段的層次,都體現出逐層深化、水到渠成的特點,就猶如剝筍,層層揭示,最終讓讀者豁然開朗。作者先從現象分析入手,引用一些名家名詩,發覺在古人的詩詞中,為什么常見“木葉”,而“樹”與“葉”很少連用?于是作者由現象而到本質,進行深化探討,從而得出“木”的兩個藝術特征。由于作者采納這種層層設問、逐步深化的方法,使文章有條不紊、綱目清晰,最終水到渠成,讓讀者對文章要談論的問題了然于胸。林庚先生認為,詩歌語言的精妙在于它的示意性,這種示意性常常會形成一個奇妙的傳統。但是也有人認為,這種傳統一旦形成,會給文學創作造成俗濫的流弊。對于這個問題,你是怎么看的?請依據自己的閱讀閱歷談談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觀點一)我贊同林庚先生的觀點。詩歌語言富于示意性,這示意性成為一種“潛在的力氣”,成為令人玩味無窮的“精妙”的詩歌語言。在吟詠之間,那些“潛在的力氣”便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讀者,感染啟發著讀者,讓人情思靈動,視通萬里。(觀點二)助讀材料1.詩人學者一肩挑的林庚林庚(1910—2006),聞名學者、詩人。1933年畢業于清華高校中文系,當時,他與吳組緗、季羨林、李長之4名學生風流倜儻,才華出眾,被稱為清華園里的“四劍客”。林庚專于中國文學史,尤長于楚辭、唐詩探討,并將創作新詩和探討唐詩完備地統一起來。主要著作:詩集《夜》《春野與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問路集》等,古典文學專著《詩人李白》《中國文學簡史》《詩人屈原及其作品探討》《天問論箋》《新詩格律與語言的詩化》等。2.林庚與《〈西游記〉漫話》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庚無以排遣心中的困惑,就常常夜讀《西游記》。就這樣,白天被批判的林庚,晚上在書齋里攤開書卷,從文學中找尋寬慰和愉悅。最終他將《西游記》爛熟于心。難得的是,他將自己的人生感悟融進了對小說的理解,在80歲高齡時出版了《〈西游記〉漫話》這樣一部“極具特性的充溢詩人氣質和瀟灑筆意的快意之作”。古代文學探討大家程千帆教授在給先生寫的信中說,他是在病中收到了林庚先生的著作,看了書竟愛不釋手,自己看不完,就讓學生給自己念,“興奮得不得了,說這書是‘蓋自有《西游記》以來之第一篇文章也’”。必備學問積累卡片1.字詞學問(1)寒砧(zhēn):寒秋的搗衣聲。詩詞中常用來象征凄涼蕭瑟的景象。砧,搗衣石。(2)亭皋(ɡāo):水邊的平地。亭,平。皋,水邊的高地。(3)窸窣(xīsū):形容細小的摩擦聲音。(4)翩翩(piān):形容輕快地跳舞,也形容動物飄舞;形容舉止瀟灑(多指青年男子)。(5)不落于言筌(quán):不在語言運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跡。筌,捕魚的竹器。2.文化常識——古代服飾民俗“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柳惲《搗衣詩》)“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沈佺期《古意》)可見洗練并不能作為“葉”字獨用的理由。搗衣:古代婦女把織好的布帛,鋪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松軟熨帖,好裁制衣服,稱為“搗衣”。多于秋夜進行。寒砧:在古典詩詞中,凄冷的砧杵聲稱為“寒砧”,用以表現婦女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一、“讀林庚”傳記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詩袁行霈林庚先生逝世已經三年多了,他那特有的瀟灑自如與寬容大度,仍舊常常出現在我的眼前。我總覺得他并沒有離開我們,還生活在我們中間。林庚先生自幼穎悟,北國的晴空、古都的文化以及家庭的教養,在他的心里埋下了詩的種子。林先生在高校期間就已致力于詩歌創作。最初熱心于舊體詩詞,語言渾成,意境高遠。但林先生感到寫舊體詩詞難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來確定改寫新詩。先后出版了《夜》《春野與窗》《北平情歌》等詩集。林先生寫詩先是自由體,后來轉向新格律詩。抗日斗爭爆發后,林先生任教于廈門高校中文系。1938年1月,隨廈門高校遷至閩西山區長汀,與外界幾乎處于隔絕狀態,這時才把主要精力放到古典文學探討上,并于1946完成了《中國文學史》。1947年,林先生回到北京,任燕京高校中文系教授。除接著探討古典詩歌和文學史外,還在各報刊上發表新詩和有關新詩創作的文章。1952年院系調整后他任北京高校中文系教授,在講壇上才華橫溢,名言雋語層出不窮。對整個中國文學的宏觀相識,結合著對詩句的細密分析,再加上那詩人的風度,吸引著每一個聽課的學生。在教學的同時,林先生出版了《中國文學簡史》等享譽學術界的著作,直到90歲高齡,還出版了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詩集《空間的馳想》。林庚先生寫詩,一方面致力于把握現代生活和現代漢語的新節奏;另一方面則追溯中國詩歌民族形式發展的歷史閱歷和規律,并創建性地運用到新詩的寫作中來。林先生力求以最自然的語言傳達生活中最干脆的感受,取得深化淺出明朗不盡的藝術效果。有的詩仿佛脫口而出,沒有一點斧鑿痕跡,是何等的透亮,又是何等的蘊藉。有的詩令人如癡如醉,一種少年的精神伴隨著完備的節奏呈現在眼前,其簇新的程度真如旦晚才脫筆硯者。有的詩表現的是現代意識,而詩的形式卻又帶著顯明的民族特點。語言是那么淺顯,含意卻又那么深邃。林庚先生首先是詩人,是以詩人為基點從事文學史探討的,他探討古典詩歌的目的是從中尋求創作的閱歷,以及詩歌形式發展的規律。他在詩壇上曾經輝煌過,經過歲月的淘洗,他的詩必將重新贏得新一代的讀者。正是因為他抱著這樣的目的,并且對包括詩歌在內的文學藝術有敏銳的感受力,所以他的學術探討才能獨具慧眼,并取得非凡的成就。就古典文學探討而言,林先生長于文學史的總體把握和宏觀探討,他的《中國文學簡史》高瞻遠矚,犖犖大端,有一種卓然不群的氣象。他關于屈原和《楚辭》的考證獨辟蹊徑,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他關于李白的探討,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林先生標舉“少年精神”“建安風骨”“盛唐氣象”,贊揚創建力,給學術界留下一筆珍貴的遺產。林庚先生的過人之處原委何在?就在于他的詩歌、學問與人格的統一,詩歌魅力、學術魅力與人格魅力的交融。他為人清高,藝術趣味高雅,學風既嚴謹又敏捷,有一股樸實純真的靈氣貫注于其詩其學其人之間。林庚先生享年96歲,桃李滿天下,直至晚年仍保持著青年人的朝氣與活力。詩人的氣質,學者的胸襟,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備地統一起來。古代學問分子的風骨,現當代學問分子的追求,二者也在林庚先生身上完備地統一起來。他是中國近百年來文學史、學術史和教化史上的一位標記性人物,有了他,這段文學史、學術史和教化史,才顯得完整。林庚先生的生命就是一首詩,他的生命之消逝也是一首詩。他離去得那么從容,沒有苦痛,只有瀟灑。假如說有一點缺憾的話,也只是想再看一次月圓,而沒有看到。他仿佛是為詩而生的,為中國這個詩的國度而生的。他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指向一個境地,那就是青春、志向和美。我們都為物欲橫流、精神蒼白的某些現狀而痛心,我還為缺少志向主義、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而缺憾。在這種背景下,更覺得我們的老師林庚先生之珍貴。愿更多的人了解他,敬重他,學習他,愿他的精神經過我們而得以發揚光大。賞析林先生自幼心里埋下詩的種子,一生堅持詩歌創作,詩意新穎 ,意識現代,語言淺顯而含意深邃;林先生的學術探討交融著他的人格魅力,始終保持著青年人的朝氣與活力;詩人的氣質、風骨和學者的胸襟、追求完備地統一在林先生身上。二、“讀林庚”散文林庚:熱鬧時代里的隱退者張偉假如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體報道,林庚好像已被人們遺忘了。今年中秋節的前兩天,這位96歲的老人在睡夢中辭世,人們這才又記起早年與吳組緗、李長之、季羨林并稱清華“四劍客”、后來又與吳組緗、王瑤、季鎮淮并稱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北大中文系教授錢理群曾告知自己的每一個學生,要去接觸林庚,探望林庚,因為這位老人有著故去的學問分子們身上最深厚、最值得傳承的精神財寶。這筆精神財寶近20年來始終隱居在北京高校燕南園里。上世紀80年頭,林庚從北大退休,便始終居住在這里。學生們從門口間或路過,能看到林庚先生正靜坐在藤椅上,他的側影清癯而安詳。這些學生再也聽不到林庚講課了。據聽過課的人們回憶,林庚講課,有時身著白襯衣,吊帶西褲,有時身著絲綢長衫。他腰板挺直,始終昂著頭,大多時間垂著雙手,平緩地講著,講到會心關鍵處,會舉起右手,輔以一個有力的手勢,他從不用講稿,間或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萬籟俱寂,仿佛連“停頓的片刻也顯得意味深長”。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為他支配了一堂“告辭課”。盡管從1933年在清華高校給朱自清當助教起先,林庚已經執教半個世紀,但他的講課題目還是幾經更換才定下,講課內容也斟酌一再,教案足足打算了一個多月。這一課,講的是“什么是詩”。講課那天,他穿一身經過細心設計的黃色衣服,配黃皮鞋,頭發一絲不亂。照錢理群的說法,“美得一上臺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講來,滔滔不絕。但是,課后當錢理群送他回家,他一進門便倒下,大病一場。晚年,燕南園里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經少問世事,不接受媒體訪問,淡出公眾視野,甚至,連那些從他門口路過的學生,有些也已經不知道他是誰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經完全從先生的心里消逝。”張鳴說。隱居中的林庚,只有在有人請他為學生講課時絕不推辭。“對學生,對年輕人,林庚有一種超乎尋常的感情和期盼。”張鳴說。在他那間20多年毫無變更、簡樸陳舊的客廳里,他面對來訪的學生,很簡單激烈起來。陽光從東、南、西三面的窗戶里灑進來,學生們“坐在他面前,甚至連仰慕的心都很難產生,他實在太隨和,太真誠”。學生袁行霈回憶,他從不對學生耳提面命,疾言厲色,也不愿當面表揚,或者說些慣常的客套話。學生去探望他時,他起身迎接。離開時,又總是要送出大門,說聲“感謝”。這位曾經的北平現代派詩人、后來的古典文學探討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學”和“布衣感”。他推崇不在權貴面前低頭、“貴者雖自貴,視之若塵埃。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的骨氣。他的學生袁行霈至今記得先生的一句話:“人走路要昂著頭,我一生都是昂著頭的。”不過,“文革”中林庚曾被選調入“兩校寫作小組”。這段歷史,成為有人指責林庚的罪名之一。但錢理群向記者轉述,在一次為一本古書做注的探討會上,江青曾送給林庚一枝花,托他“轉交夫人”。林庚不卑不亢,接過花,順手放在桌上,沒有任何受寵若驚的表情。“這至少說明林庚先生的看法。他是溫柔的,他不是激烈抗拒型的文人,這與他的性格,一向相符。而他對政治里的事情,原本并不清晰。”錢理群說。他認為,此前和此后,林庚與政治再無半點瓜葛,可以作為一個證明。而林庚晚年的隱居,被錢理群看作“從根底上是自由的精神”。“在做人上,他是勝利的。”錢理群評論,“相比一些在世時被推上高位,被別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結局是最美的。”“他并不顯赫,社會上的人或許并不知道他是誰,然而學生卻恒久牢記。”錢理群說,這是作為一個老師,可以得到的最高評價。(選自《民國那些人》,有刪節)賞析這篇文章中作者著力刻畫林庚先生身上蘊含著的“最深厚、最值得傳承的精神財寶”,挖掘他治學嚴謹、淡泊名利、真誠謙和、不媚權貴、清貧自守的名貴品質。文中多處引用了錢理群、張鳴等人評述林庚先生的話,這些引文多為爭論,對表現林庚先生的精神和人品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這兩篇文章在“讀林庚”上的側重點有何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詩》作為一篇傳記,對林庚一生堅持詩歌創作進行了較全面的介紹,強調了先生的過人之處在于“詩歌魅力、學術魅力與人格魅力的交融”。《林庚:熱鬧時代里的隱退者》則側重于表現林庚身上所蘊含的“最深厚、最值得傳承的精神財寶”。你對林庚有怎樣的相識與評價?請寫出你的想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你是一位詩人,一位追求超越的詩人,超越平凡以達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極致;你不僅寫詩,更把你對詩的感悟注入了生命之中,你的生命因之始終充溢了詩意與詩情,你給我們留下了一個青春和創建的世界。你是一位學者,一位有博大的胸懷和兼容的氣度、對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索的“九五之尊”,留給了后人“太陽般明朗的形象”。你是一位導師,一位“有童心,毫不世故”的導師,始終堅守你的布衣精神,以平常心,做平常事,過平常的日子。你是北大的傲慢,你的學術操守、人格力氣,始終代表著北大的傳統精神。你,就是被稱為清華“四劍客”之一的林庚。素材點擊在《說“木葉”》中,作者從人們最為熟識、習以為常的“木葉”說起,援引了大量的詩句,分析了中國古典詩歌用“木葉”而不用“樹葉”,又由“木葉”發展為“落木”的緣由,經過深化的探討,從“木葉”蘊含的豐富的內容發覺詩歌的語言是有盡的,但它包含的意思,賜予讀者的示意、啟發則是無盡的。正如林庚先生所說:“詩歌能于一瞬見千古,于微小顯大千,能使我們超越有限直面無限。”“讀詩”不只是停留在理解的層面,應當是有見識的深化閱讀、觀賞,即與作者同呼吸、共命運。文中所舉“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落下的窸窣飄舞透些微黃的葉子,使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從繽紛的落葉讀出了詩句中凄清、悲涼的感受。讀詩就要讀出表面文字后深藏的內涵,從而進入到藝術形象的領域。角度運用精彩運用我們生長在一個詩的國度里,風雅頌是詩,古樂府是詩;三閭大夫的狂放是詩,詩仙太白的神游是詩;大江東去是詩,把酒臨風也是詩。詩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是我們的傲慢,也是我們提升個人素養的香茗。讓我們從名利場中走出來吧,讓我們放松一下繃緊的神經和勞碌的身心吧,靜靜地坐下來傾聽詩,品嘗詩,吟誦詩,在霞光滿天的早晨,在小雨淅瀝的黃昏,在萬籟俱寂的深夜……愛詩,其實是在愛著我們的生活。奇妙引用詩詞出華章課文借鑒作者圍繞“木葉”引用了大量的古典詩歌,以深厚的學養與豐富的聯想力,通過精要的比較、分析,對“樹”與“木”、“樹葉”與“木葉”、“木葉”與“落葉”所造成的詩的意境的差別,作出了極為精細的美學辨析,闡發了詩歌語言示意性的特質。作者不僅深諳詩歌的妙道,而且在詩的海洋里游弋自如,在行文中很多有關“木葉”的古詩信手拈來。這樣不僅使析理有憑有據,而且使文章增加了文化內涵,令人讀之賞心悅目,使我們既受到美的熏陶,又對古詩詞藝術的精微之處有了更深的體會。運用點撥1.巧借古詩文擬題文章標題引用古詩文名句,能讓題目顯得高雅蘊藉,富有文學情趣。詩句擬題有兩種方式:一是干脆引用,如福建一考生作文《一蓑風雨任平生》,引用蘇軾《定風波》里的詞句作為題目,既緊扣所選的歷史人物,貼切凝練,又昭示文章題旨,寫出了蘇軾的豁達與超脫,可謂“一石雙鳥”;二是化用詩句。2.妙引古詩文名句開篇在文章開頭嵌入詩詞佳句,以此領起全篇,能夠使語言顯得凝練精辟。如《找尋歡樂,精彩人生》的開頭:閑逛于秋日落葉緩緩的小徑上,不禁吟了一句:“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愁緒滾滾來。”慨嘆落葉的悲傷與不幸。其實,落葉的生命或許就是這樣,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繽紛。換個思維方式,龔自珍曾說過“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嘛!我們應當欣喜,享受落英繽紛的秋景。這個開頭由情景入手,化用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自然地引出對落葉的聯想,然后再引用龔自珍的名句,恰當地詮釋了“歡樂華蜜與我們的思維方式”這一哲理話題的內涵。這樣處理,使文章在開頭便顯得意蘊深刻,詩意靈動,從而避開了“開宗明義”式說理可能會有的干巴枯燥。3.巧用古詩詞結尾升華在文章收尾處引用古典詩文,具有畫龍點睛之效,能夠啟人心智、升華主題,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令讀者掩卷深思,回味無窮。如《照海倚天》的結尾:“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流年似水,時間如電般消逝,或許只有歷史,才能讓“無字碑頭鐫字滿”;或許只有歷史,才能最好地詮釋曾國藩在天京城破、黃袍欲加身之時寫盡生平心境的一句話:倚天照海花多數,流水高山心自知。三處引用貼切自然不顯斧鑿,使文章文采飛揚,情理交輝,意蘊深遠,辯證而深刻地評價了曾國藩這一歷史人物,實在是一記美麗有力的“豹尾”。4.巧借古詩文點題、過渡這種語段的構成主要是連用古詩文名句形成整句,也可在段首或段尾加總提句或總結句。如:“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是戀情的思念;“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是親情的思念;“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是友情的思念;“君自家鄉來,應知家鄉事”,是鄉情的思念!連用古詩文名句形成排比,既總結,又引出下文。5.連用古詩詞刻畫亮點段孤獨是什么?曾幾何時,有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或許,孤獨便是皓月當空,好風如水,萬籟俱寂時形影相吊的那種感覺吧!曾幾何時,有李后主感慨“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孤獨梧桐深院鎖清秋”,或許,孤獨正是深宮大院,國愁家愁人也愁的情絲糾纏吧!曾幾何時,有陳子昂感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或許,孤獨就是芳草照舊,天際照舊,物是人非的空虛心境吧!于是,我問月亮,廣寒宮的嫦娥告知我,孤獨是“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孤獨究竟是什么?我無法回答。(《孤獨的意韻》)上文所選語段連用五句古詩詞名句,讓“孤獨”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內涵,使文章底蘊厚實,充溢高雅蘊藉的詩意和豐富的人文氣息。即時訓練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里,月亮成了歷代文人吟詠不厭的對象。人們喜愛把自己的喜怒哀請以“古詩詞中的月”為標題寫一個片段,闡述你對古詩詞中“月”這一意象的理解。要求:運用引用、排比的修辭手法,闡述“月”在不同意境中的不同內涵,200字左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古詩詞中的月月給了詩人奇妙的靈感,給了詩詞豐富的意蘊。若無月這一意象,詩人們或許就會失去藝術靈感,詩壇上就會失去一朵美麗的仙葩。在古詩詞中,明月能夠跨越時空的隔絕。戍守邊疆的征夫、苦待閨中的思婦,將月看作他們的一種寄予和幻念,此時的明月,千里相共,流照親人。詩人們用這種情結自由地創建了月和邊塞的相行相隨相撫相慰的空間美。在古詩詞中,月還是有心情的:“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的凄惻孤寂;“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蘊藉深厚;“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的潸然淚下……在詩人的筆底,月亮已與詩人們的境遇緊緊結合在一起。月亮已成了詩人們對人生、前途、命運的一種深深的思索。Ⅰ必備學問鞏固訓練1.下列各句中加點成語的運用,全都不正確的一項是()①其次展廳的文物猶如一部濃縮的史書,舉重若輕地展示了先民們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堅韌抗爭、繁衍生息的漫長歷史。②作為學者,林庚先生是出類拔萃的;作為老師,林庚先生是平易近人的;作為人,他用自己的平凡表現出他做人的崇高境界。③畢業后他的同學大都順理成章地走上了音樂創作之路,而他卻改換門庭,另有所愛,一頭扎進中國古代文化探討中。④就對后世的影響來說,我們一樣認為《封神演義》雖然比不上《西游記》,但和《聊齋志異》是可以并行不悖的。⑤趙翼在《論詩》中提出了“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簇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主見,其大氣與狂放由此可見一斑。⑥“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金。A.①③④ B.②⑤⑥C.③④⑥ D.①②⑤答案A解析①舉重若輕:舉重東西就像舉輕東西那樣。形容做繁難的事或處理麻煩的問題輕松而不費勁。修飾對象一般為人,用在此處不合適。②出類拔萃:形容超出同類。指才能、實力、實力大大高出同類而拔尖。③改換門庭:變更門第出身,提高社會地位;投靠新的主子或勢力,以圖維持、發展。用在這里不合語境,可改為“改弦易轍”。④并行不悖:同時實行,互不沖突。用在這里屬望文生義。比方兩本書水平相當,不分高下,可用“并駕齊驅”。⑤可見一斑:比方見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體。⑥相去無幾:指二者距離不遠或差別不大。2.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A.不但“木”讓我們簡單想起樹干,而且還會帶來“木”所示意的顏色性。B.“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落下的絕不是碧綠松軟的葉子,而是窸窣飄舞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和游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的形象之所以如此生動的原因。C.文學作品中,一個字精妙與否,足以確定作品的流光溢彩。尤其是我們的古典詩詞,用簡短的幾個字,造就的卻是豐富的情感與博大的意境。D.經過了肯定時間的文化沉淀,“木葉”這個詞就往往出現在清秋的氛圍中,形成了較為固定的示意性。這樣的現象在我國的古典文學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條、明月等等。答案D解析A項關聯詞語位置不當,“不但‘木’”應改為“‘木’不但”。B項搭配不當,“聽見”和“游子的漂泊”不搭配,應改為“想起了游子的漂泊”。C項兩面對一面,應改為“足以確定作品是流光溢彩,還是黯然失色”。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連接最恰當的一組是()從概念上說,“木葉”就是“樹葉”,原沒有什么可以辯論之處。可是到了詩歌的形象思維之中,①____________________像“無邊落木蕭蕭下”這樣大膽的發揮創建性,②____________________而我們的詩人杜甫,卻寧可冒這危急,創建出那千古流傳、形象顯明的詩句。A.①后者則無人過問,前者則不斷發展。②莫非不怕死心眼的人會誤以為是木頭自天而降嗎?B.①后者則無人過問,前者則不斷發展。②不怕死心眼的人不會誤以為是木頭自天而降。C.①前者則不斷發展,后者則無人過問。②莫非不怕死心眼的人會誤以為是木頭自天而降嗎?D.①前者則不斷發展,后者則無人過問。②不怕死心眼的人不會誤以為是木頭自天而降。答案A解析B、D兩項②句均為陳述語氣,且語意同文段主旨相悖,由此可解除這兩項。據①句后面闡述引文的意義,可推知A項恰當。4.用一句話概括下面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過30個字)“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自從屈原歌頌出這動人的詩句,它的顯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很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如謝莊《月賦》說:“洞庭始波,木葉微脫。”陸厥的《臨江王節士歌》又說:“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則其所受的影響更是明顯了。在這里我們乃望見“木葉”是那么突出地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木葉”自屈原的《九歌》中歌頌出而成為詩人們鐘愛的形象。解析這段文字共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說屈原的《九歌》首先歌頌出“木葉”,影響了歷代詩人;其次個層次說受到屈原影響的詩人及其詩句;第三個層次說“木葉”成為詩人們鐘愛的形象。這段文字闡述的對象是“木葉”。答題時把上面的分析綜合起來,用一句話表述即可。5.古代詩歌中有很多如“木葉”與“落葉”一樣耐人尋味的意象,不同的意象可以營造不同的意境。依據本課所學學問,在下面兩組意象中任選一組,通過描寫營造所對應的意境。不超過100字。第一組:明月楊柳杜鵑——凄婉、哀傷其次組:落日大江遠山——雄渾、壯美選擇第________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第一組——孤獨的河流在夜的黑暗中靜靜流淌。即將遠行的人兒,駐足河岸,因了月光的牽引邁不開啟程的腳步。他放眼四顧,只望見天上的明月灑下清冷的光線,他知道月光深處是恣肆滿溢的眷念。楊柳的青絲是無助的手臂,它挽得住春風,卻挽不住杜鵑的悲啼,游子的悲傷。其次組——大江在崇山峻嶺中匍匐前行。在它的左岸,遠山被落日的微光鍍上了一層金黃,燕雀噤若寒蟬,唯有雄鷹在蒼茫的天地間翱翔。這個季節,塞外的野草瘋狂生長,在陰山腳下,長城終點,手執長纓的騎士,踏碎嗒嗒的馬蹄,朝向大漠的深處,絕塵而去。Ⅱ關鍵實力突破訓練——分析概括作者在論述類文本中的觀點看法追源課本“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看法”要求在分析歸納有關內容的基礎上,提煉出作者在文中的觀點看法,并對其進行概括。《說“木葉”》一文,作者著重分析了中國古典詩歌用“木葉”而不用“樹葉”,又由“木葉”發展為“落木”的緣由,深化挖掘了“木”字的意義,從而闡發了“詩歌語言具有示意性”的特點。對接高考“分析”指能從作者所處時代的實際狀況動身,對作者的思想傾向、感情色調加以剖析。“概括”指在讀懂所給材料后能用簡潔的語言揭示作者對所寫之人、所寫之事的看法。“作者在文中的觀點看法”指作者通過文章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即贊成什么或者反對什么。解題技巧:1.從概括性強的句子入手有的文章的觀點是干脆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強而又表達某種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觀點看法。2.從文中運用的材料入手文中運用的材料,不論是事實還是文獻資料,總是要表達肯定的觀點的。因此,從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觀點看法的重要途徑。3.從作者的評述入手有時候,作者把自己的觀點看法隱含在詳細的評述之中而不干脆說出。這就要求我們從分析詳細的評述入手,找出精要,對其進行概括或推斷。精確解答“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看法”類選擇題的步驟如下:即時對練[課內精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要說明“木”字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示意性的問題。這示意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神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于能相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氣,把這些潛在的力氣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它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我們,它之富于感染性啟發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示意著落葉的原因。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周邦彥《滿庭芳》)這里假如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非常一樣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樣,“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于用單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匯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須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其次個藝術特征。1.下列關于“詩歌語言中示意性的問題”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歌語言的示意性其實就是說詩歌語言簡單引起讀者的聯想和想象。B.示意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有意不讓人察覺。C.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是示意性語言的創建者,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不存在,就沒有詩歌語言的示意性。D.具有示意性語言的詩歌往往給人以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感覺。答案C解析原文中說“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于能相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氣,把這些潛在的力氣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沒有說“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是示意性語言的創建者”,且“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不存在,就沒有詩歌語言的示意性”說法太肯定。2.下列關于古代詩歌中常用“葉”來代替“樹葉”的緣由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樹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B.用“樹葉”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C.“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非常一樣。D.在習于用單詞的古典詩歌中,“樹葉”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答案B解析原文說“這里假如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就是說用“木葉”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3.下列對這段文字的分析和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這段文字以“木葉”和“樹葉”為例,說明白詩歌語言的特征。B.文中“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中的“筌”喻指詩歌的語言。C.文中引用周邦彥《滿庭芳》中的詞句,意在說明“樹葉”與“木葉”在詩歌中的意象效果不同。D.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