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課標通史版夯基提能作業(yè)本第22講20世紀50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_第1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課標通史版夯基提能作業(yè)本第22講20世紀50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_第2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課標通史版夯基提能作業(yè)本第22講20世紀50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_第3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課標通史版夯基提能作業(yè)本第22講20世紀50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_第4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課標通史版夯基提能作業(yè)本第22講20世紀50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2講20世紀50—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A組基礎過關題組一、選擇題1.(2017廣西桂林模擬)1950年2月召開的全國財政會議提出了“六個統(tǒng)一”:財政收支統(tǒng)一、公糧統(tǒng)一、稅收統(tǒng)一、編制統(tǒng)一、貿易統(tǒng)一、銀行統(tǒng)一。這表明我國()A.建立起全面計劃經濟體制B.市場調節(jié)的作用在加強C.資源配置走上計劃經濟軌道D.“左”傾思想沖擊經濟領域2.1953年12月開始實行糧食計劃收購政策,統(tǒng)購價格由中央規(guī)定,對城市人民和農村缺糧人民實行糧食計劃供應,嚴禁私商自行經營糧食。以上政策的實施有利于()A.國民經濟的迅速恢復 B.提高城鄉(xiāng)生活水平C.多種所有制經濟發(fā)展D.形成計劃經濟體制3.新中國改變工業(yè)落后面貌,開始向社會主義工業(yè)化邁進的標志性事件是()A.新中國的成立 B.三大改造的完成C.土地革命的完成 D.“一五計劃”的完成4.下圖反映了中國1952—1965年國民生產總值指數的變化,造成圖中第②階段狀況的原因是()A.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引B.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C.“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D.“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5.(2017廣東廣州模擬)1960年,中共中央發(fā)出《十二條》,肯定了農村集市在活躍農村經濟發(fā)展方面的作用;1961年,中共中央發(fā)出《農業(yè)六十條》等指示,允許和鼓勵社員種自留地和發(fā)展家庭副業(yè)。這些決策有利于()A.改變農村所有制結構B.轉移農村的剩余勞動力C.深入推進“大躍進”運動D.扭轉當時農村經濟形勢6.(2017福建莆田模擬)1960年,北京新開路縫紉廠、南官房皮件廠等街道工廠的工人,利用假日在崇文門附近的城墻上開地播種蘿卜等秋菜。這一現象折射出當時()A.“一五”計劃取得重大成功B.八字方針得到全面貫徹執(zhí)行C.城鄉(xiāng)差別逐步縮小D.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二、非選擇題7.(2017西藏日喀則模擬)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fā)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農業(yè)、農村、農民問題關系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全局。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農業(yè)生產統(tǒng)計表(金額單位:億元)年份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農業(yè)總產值461510535575610——《中國統(tǒng)計年鑒(1983)》材料二我國小麥產量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國小麥增產速度是古今中外歷史上所沒有的,更是資本主義國家所望塵莫及的。……美帝國主義者說我們人口多是“不堪重負的壓力”,我們要用更多的事實告訴他們,人口多,生產糧食更多。只要我們需要,要生產多少就可以生產多少糧食出來。——《人民日報》社論(1958年7月23日)材料三農村政策放寬以后,一些適宜搞包產到戶的地方搞了包產到戶,效果很好,變化很快……有的同志擔心,這樣搞會不會影響集體經濟,我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鄧小平《關于農村政策問題》(1980年5月31日)請回答:(1)據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國農業(yè)發(fā)展狀況。(2分)這一狀況的出現與當時在農村開展的什么運動有關?(2分)(2)對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國農業(yè)生產情況你是如何判斷的?(2分)這種情況的出現與哪兩次運動有關?(2分)這兩次運動導致的后果如何?(6分)(3)材料三中所涉及的“包產到戶”政策最先在哪兩個省份實行?為什么說“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4分)

B組能力提升題組一、選擇題1.(2017湖北武漢模擬)有學者認為,列寧的新經濟政策為中國的新民主主義經濟的過渡提供了重要參考。下列史實能為此提供有力證據的是()A.資本主義工商業(yè)掀起公私合營的高潮B.中共中央針對國民經濟實施八字方針C.農村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展開D.“一五”計劃實施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的戰(zhàn)略2.(2018湖南益陽、湘潭調研)右圖為1958年全國“打麻雀運動”時期的宣傳畫(麻雀當時與老鼠、蒼蠅、蚊子一起被定為“四害”)。據《人民日報》記載,僅北京市就發(fā)動了300萬人從4月19日至21日連續(xù)突擊3天,共殲滅麻雀40余萬只。對此認識正確的是()A.“打麻雀運動”符合當時國民經濟發(fā)展的需要B.“打麻雀運動”將直接提高糧食產量C.麻雀數字雖有浮夸,但破壞了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是事實D.“打麻雀運動”推動了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開展3.(2017福建莆田期中)1958年7月14日到18日,劉少奇來到山東壽張縣視察,隨后,一些媒體報道說:少奇同志在參觀了臺前社畝產將達3萬至5萬斤的玉米,3萬至5萬斤的谷子,30萬斤地瓜和宏偉社畝產15000斤籽棉的豐產后,贊揚說,“你們壓倒了科學家,他們沒敢想的,你們做到了,這是個革命”。這反映出()A.農業(yè)生產取得巨大成就 B.“共產風”刮向山東C.浮夸現象十分盛行D.雜交水稻培育成功4.右面是漫畫家李寸松創(chuàng)作于1958年的時政漫畫《擋不住的陽光》。下列對漫畫信息的解讀正確的是,當時()A.民眾對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有所懷疑B.創(chuàng)作者認識到經濟建設存在“左”傾錯誤C.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D.人民公社化運動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5.(2017湖北黃岡一調)下圖反映了我國某一時期經濟領域的所有制構成情況。這一情形的出現()A.掀起了農村建立人民公社的熱潮B.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C.展示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D.是改革開放發(fā)展商品生產的需要6.(2017湖北大冶模擬)“文革”后期,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調動大批城市學生到農村插隊落戶,接受農民教育;2000年以來政府開辦各種技能培訓,對進城農民工做職前培訓。這反映了()A.黨和政府掌握了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B.農村和城市對技能勞動力的需求C.中國城市化進程保持遞進態(tài)勢D.發(fā)揮政府功能干預人口流動二、非選擇題7.(2017黑龍江哈師大附中模擬)歷史地圖包含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信息。閱讀圖1、圖2,完成下列要求。圖1民國初年民族工業(yè)分布示意圖圖2“一五”計劃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依據上述兩圖的歷史信息并結合所學,說明兩個時期經濟領域的變化,并分析原因。(注:需指出兩處變化并分別進行分析)(12分)答案精解精析A組基礎過關題組一、選擇題1.D1956年我國初步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故A項錯誤;新中國成立初期,市場調節(jié)并未發(fā)揮主導作用,故B項錯誤;當時我國處于經濟恢復時期,并未走上計劃經濟軌道,故C項錯誤。2.D材料反映了1953年12月我國開始實行糧食計劃收購政策,體現了國家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的色彩,有利于形成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故選D。到1952年底,我國國民經濟恢復發(fā)展的任務基本完成,故A錯誤;B在材料中無體現,故排除;上述糧食計劃收購政策不利于私營資本主義、個體經濟等多種所有制經濟的發(fā)展,故C錯誤。3.D根據所學知識,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開始,到1957年,我國基本完成了“一五”計劃的各項建設指標,建立了一大批重工業(yè)企業(yè),開始改變我國工業(yè)落后的局面,故D正確;A、B、C不符合題意,排除。4.C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在1959—1962年,經濟發(fā)展下滑,是由于“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期,出現了“浮夸風、共產風”等不符合生產力發(fā)展實際情況的現象。故選C。5.D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60年”“1961年”中國出現嚴重經濟困難。中共中央“肯定了農村集市在活躍農村經濟發(fā)展方面的作用”“允許和鼓勵社員種自留地和發(fā)展家庭副業(yè)”應是為了解決嚴重經濟困難,扭轉當時農村經濟形勢。A、B、C三項表述都不符合史實和題意,均排除;D項表述符合題意,正確。6.D1957年“一五”計劃完成,A錯誤;八字方針是1960年冬天決定實施的,B錯誤;材料沒有體現城鄉(xiāng)差別,C錯誤。所以答案選D。二、非選擇題7.答案(1)狀況:農業(yè)不斷發(fā)展。運動:農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2)觀點:不對。運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影響:違背了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超越了歷史發(fā)展階段,導致國民經濟出現混亂。1959—1961年,我國出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3)安徽和四川。因為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革促進了生產力(經濟)的發(fā)展。解析(1)根據材料一表格內容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農業(yè)生產總值呈逐年遞增的趨勢,說明農業(yè)不斷發(fā)展。結合所學內容可知1953—1956年我國開展了農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2)根據材料二中“只要我們需要,要生產多少就可以生產多少糧食出來”可知,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這種觀點明顯是脫離實際的,結合所學內容可知與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展的人民公社化和“大躍進”運動有關,這兩個運動是“左”傾錯誤發(fā)展的表現,它們的出現不符合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最終導致了國民經濟混亂,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困難。(3)“包產到戶”指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根據所學內容可知,這種制度最早在四川和安徽開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適應了當時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促進了生產力和經濟的發(fā)展。B組能力提升題組一、選擇題1.A蘇聯的新經濟政策在工業(yè)上實行國家資本主義,將部分國有企業(yè)以租賃制或租讓制的形式轉給本國或外國資本家經營,這為中國的“資本主義工商業(yè)”改造提供了重要參考,故A項正確。2.C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打麻雀運動”名為保護莊稼,實為人們無視自然界的客觀規(guī)律,不尊重科學和生態(tài)平衡,其實質就是黨內“左”傾錯誤在經濟領域的反映,C項正確。A項說法錯誤,剿雀運動對國民經濟發(fā)展的作用不大,排除。B項說法錯誤,“打麻雀運動”破壞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最終不利于農業(yè)發(fā)展,排除。麻雀運動與人民公社化運動無因果聯系,排除D。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C。3.C材料反映的是當時“浮夸風”的表現,故A項錯誤;“共產風”指的是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絕對的平均主義與題意不符,故B項錯誤;1973年雜交水稻培育成功,時間與題干不符,故D項錯誤。4.A漫畫《擋不住的陽光》把“人民公社好”比作太陽,說明創(chuàng)作者對當時的人民公社是贊頌的,但在陽光下有“污蔑”“誹謗”,體現了當時民眾對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有所懷疑,A項正確。5.B本題考查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開展。分析圖示信息可見,國營經濟和合作社經濟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占主導地位,其他的混合經濟、個體經濟及資本主義經濟仍占有一定的比例。反映了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順利進展,有利于建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故選B項。6.D“文革”后期“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不是順應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故A項錯誤;“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是為了讓廣大的知識青年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并非勞動力需求,故B項錯誤;“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不能體現城市化進程,故C項錯誤;材料中“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對進城農民工做職前培訓”都體現了政府的引導作用,前者是城市人口向農村流動,后者是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故D項正確。二、非選擇題7.答案(1)企業(yè)類型:從以輕工業(yè)為主向以重工業(yè)為主轉變。原因:近代中國資產階級資金少、技術落后,受制于外國侵略者;新中國受蘇聯影響較大,且出于建立國防工業(yè)的需要,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2)分布地區(qū):從東部沿海、沿江向以東北為主的內地轉變。原因近代:沿海、沿江地區(qū)經濟相對發(fā)達,基礎雄厚,交通便利,便于得到外國技術設備,等。新中國:為得到蘇聯的幫助;東北地區(qū)工業(yè)基礎較好;維護國家統(tǒng)一,發(fā)展經濟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