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_第1頁
2024年初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_第2頁
2024年初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_第3頁
2024年初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_第4頁
2024年初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知識點1.文言文翻譯詳細措施2.文言文閱讀要點解析3.文言文閱讀一、文言文翻譯詳細措施《語文課程原則》中,規定\o"初中"初中生能“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而在各類考試時,這“理解基本內容”常常以翻譯的題型出現,即將文言語句或小段用現代漢語翻譯出來。有些考生對此束手無策或不知怎樣入手,其實,文言文翻譯是有法可循的:翻譯的總原則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翻譯的環節是:“解詞”→“串意”→“順意”,通過這三步來完畢的。即先解讀重點詞語,明確其含意和使用方法;再將一種一種、一組一組詞意,語意串連起來,形成句意;最終,把整個語句順暢起來,亦即各詞語間不連貫的使其連貫起來,不通順的使其通順起來。翻譯的詳細措施是“增”、“刪”、“留”、“變”四法:1.增,即對省略部分要增補出來;2.刪,即對無實在意義(表語氣、停止等)的文言虛詞刪去不譯;3.留,即對古今意義相似的詞(人名、時間、專用名詞等)保留不譯;4.變,即對與現代漢語習慣不一樣的句子采用意譯。例如,將下面《寇準傳》中的一段譯成現代漢語:初,張詠在成都,聞準①入相,謂其僚屬曰:“寇公奇材,惜學術局限性爾。”及準出陜,詠適自成都罷還,準嚴②供帳,大為具待③。詠將去,準送之郊,問曰:“何以教準?”詠徐曰:“《霍光傳》④不可不讀也。”準莫諭其意,歸,取其傳讀之,至“不學無術”笑曰:“此張公謂我矣。”(選自《宋史·寇準傳》)注釋:①準:寇準,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②嚴:敬重。③具待:具,備辦;待,接待。④《霍光傳》:載《漢書》,傳末有“然光不學無術,暗于大理”之語。對于這一段行文的翻譯,要先弄清某些詞語的含義。通過初讀,文中的重要人物:張詠,又稱“張公”“詠”;寇準,又稱“寇公”“準”。文中的地名:成都、陜(即:陜西)。這些詞語都按原文或原義寫出。其他各詞語的意思,依次如下:“初”,即“當時”,“在”原義不變;“聞”,“聽說”;“入相”,即進入相府,譯為:“當了宰相”;“謂”,“對……說”;“其”,“他的”;“僚屬”,“同僚們”;“奇材”,同今義“奇材”;“惜”,“可惜”;“爾”,嘆詞:“及”,到,等到;“出陜”,出京外任陜西地方官;“適”,恰,正趕上;自,從;“罷還”,罷官還鄉;“供帳”,供設帷帳;“為”,做;“去”,拜別;“送之郊”,送他到市郊;“何以”,以何,用什么;“教”,教導;“徐”,慢慢地;“莫諭其意”,不明白他的用意;“歸”,回到府中;“至”,到;“謂”,說。進行第二步、第三步,就是把這些詞語連接起來,并加以通順。譯文如下:當時,張詠在成都(作官),聽說寇準被拜為宰相,(就)對他的同僚們說:“寇準是個奇材,(只)可惜學術方面(有些)局限性啊。”等到寇準出任陜西地方官,張詠(也)恰好被罷官從成都還鄉,寇準非常敬重地供設帷帳,并準備了隆重的接待典禮。張將要拜別,寇準送他到市郊,問道:“(先生)有什么話要教導寇準嗎?”張詠慢慢地說:“《霍光傳》,(您)不可不讀啊。”寇準并不明白他的用意,回來後來,拿出那《霍光傳》讀它,到“不學無術”一句,笑著說:“這是張公教導我啊。”在這一段譯文中,對原文的詞語含義合適地現代語義選擇,句內、句間作了串連,有些省略成分作了補足。從而使語義暢達,更符合作者的原義。這就是省略句的問題。對于判斷句,要加“是”,如“寇公奇材”,可譯為“寇準是個奇材”。對于倒裝句,要按現代漢語的語序來翻譯,如“何以教準”句中“何以”就是“以何”,可譯為“用什么”。有關被動句,要按現代漢語習慣加“被”。如“聞準入相”,這是意義上的被動,可譯為“寇準被任命為宰相”。總之,文言語句、段的翻譯,需要理解語句間的邏輯關系、語氣關系,弄清實詞含義、虛詞作用,發現詞類活用和通假,對的處理某些凝固的構造和文言句式。不過,所有這些解題的技巧,都是建立在掌握文言知識,形成文言語感的基礎上的。因此,我們平時多讀多譯某些淺顯易懂的文言篇章是拾分必要的,這既訓練了我們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又領會了祖國文化遺產的巨大魅力。二、文言文閱讀要點解析考試闡明中的規定: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詳細語境中的含義。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之、其、而、以、于、乃、雖、為、者、且、則、乎、然、與)在文章中的含義和使用方法。3、理解并翻譯文章中的句子。4、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歸納文章內容要點。5、分析概括文章所體現的作者的觀點、態度。6、對文章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已的體會和見解解析:1.文言詩文背誦規定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寫文言詩文語句,不僅要連貫前後語句,默寫時還應一字不錯。\o"中考"中考默寫一般4句詩、2句文,尤其注意背誦篇目中的名句。記住并糾正自已此前默寫中的錯別字。2.古詩理解鑒賞要重點關注各冊教材中以講讀篇目出現的古詩詞曲,要重視古代文化文學常識的積累,尤其是教材中的注釋;要對《篇目點擊》中的賞析指導和練習相稱理解,對詩句的理解、詩詞重要內容和寫作意圖、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精確。3.對某些名家名篇,還應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時代和篇名。4.掌握常見文言實詞的含義和6個虛詞的使用方法。一般為古漢語的特殊使用方法為:一詞多義、通假、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因此對課文中的此類詞要尤其重視,必須理解掌握《篇目點擊》中收入的150個實詞和6個虛詞的使用方法,尤其是\o"初中"初中教材中出現的義項。5.在句子翻譯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識。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語賓語加上;如判斷句、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後置)、被動句、反問句等。在翻譯時要貫徹關鍵實詞的含義和虛詞的使用方法,翻譯句子的語氣句式必須與原句保持一致。6.在課外文言文的閱讀上,遇見不會的詞或者一下沒想起的詞大可不必緊張,聯絡上下文,結合故事(文章)的情節,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詞帶到文章中去理解,牢記翻譯不可脫離文章。假如選文下有注釋,一定要充足運用注釋的提醒作用。7.在課內語段閱讀上要重視選文重要內容的歸納概括,假如在自已復習掌控的范圍內,當然可以憑記憶答題;若自已復習不到位或記憶不清,則要仔細閱讀選文搜集處理信息,然後作出合理而簡要的表述。在課外文言文閱讀上,要注意文章蘊含的道理體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性的歸納提煉。常見考法從考察形式上看,以單篇閱讀為主,也有的安排文段與文段、文段與詩詞的比較閱讀或鏈接閱讀。選文采用課內和課外相結合的措施。從近幾年考題看,課內文章入選率較高的有《鄒忌諷齊王納諫》《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等名篇。課標對文言文閱讀提出的規定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中考文言文閱讀材料的選用必須是“淺易”的,對“淺易”的理解應當是:文中多數字詞屬于常見的實詞和虛詞,雖然有少數生僻字詞,或選文中出現不常見的典故,也會安排注釋以減少難度,讓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學習的基礎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題型分析及解題方略:文言散文的考察,常見的考點與題型不外乎字詞解釋、斷句、語句翻譯、文意歸納、寫法分析、人物與作品評價等內容。下面就復習和解題措施提幾點提議:1.精確解釋字詞含義。注意運用注釋,運用平時積累的實詞虛詞知識,運用拓展聯想和關聯組詞,確認字詞在上下文語言環境中的意思。2.對的、順暢地翻譯句子。翻譯句子,第一,要內容對的,符合文意;另一方面,譯出來的句子要體現精確,得體流暢。3.概括文意。往往通過填空、回答問題的方式,考察對文章層次、景物特點、內容要點(如湖北武漢卷10題:年羹堯善于用兵重要體目前哪些方面,請簡要概括。吉林卷15題: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所記敘的范仲淹讀書時的軼事)、人物性格特性與感情態度、作品意義、閱讀感受等方面的把握程度。這是除了字詞解釋和語句翻譯之外考察頻率最高的點。解答時務必注意,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善于從細微處著眼,篩選重要信息,歸納概括要點,同步要推敲答案用語的精確性,概括力爭要言不煩,不偏不倚,切中要旨。4.比較閱讀。這是近幾年較為常見的一種題型。常用的是兩段材料比較,材料的有關點一般在于作品的題材、主題、人物、手法、社會意義等方面。有的以課內散文為主,鏈接課外有關材料(如江蘇常州卷《鄒忌諷齊王納諫》與《成侯鄒忌為齊相》,湖北黃石卷《出師表》與《諸葛亮言家事》);有的兩篇都是寫景的游記(廣西柳州卷《三峽》與《與朱元思書》);有的是同一作者寫不一樣景點的文章(如湖北潛江卷袁宏道的《滿井游記》與《虎丘記》);有的用有關主題的兩段材料(如山東濱州卷《魚我所欲也》與《晏子諫景公》,福建廈門卷用兩段賞荷的材料)。比較閱讀只是一種形式,在兩段或幾段材料之間有一種互補或互襯的關系,有的從兩段文章的共性方面命題,有的是各自單獨命題,題目互不相干,材料之間沒有比較,背面一篇只是前一篇在內容上或題量上的補充。考點基本與單篇考察是一致的。5.拓展遷移。為了做到古為今用,學以致用,命題常考察對散文主題與人物思想感情的評價,規定考生聯絡實際談談對某些觀點的見解。解答此類題目,要善于從古代史料中讀取人物優秀的思想品質,從事件中讀取寶貴的人文精神,用發展的眼光評價其社會意義,同步也要注意屆時代的局限性,恰當地取舍,合理地揚棄。6.寫法分析。包括語言品味、修辭賞析、構造分析、文章風格闡釋等等。答題時竭力借助已學過的課文,聯想已做過的訓練題,舉一反三,由此及彼,尋求答案。誤區提醒例文言文閱讀:(甲)閱讀下文,回答問題。《醉翁亭記》①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意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若夫曰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一樣,而樂亦無窮也。③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④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來賓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1.本文作者是歐陽修,自號醉翁,晚年又號,他是(朝代)著名文學家。2.解釋下列劃線詞在文中的意思。(1)翼然臨于泉上者()(2)佳木秀而繁陰()(3)山肴野蔌()(4)觥籌交錯()3.文章第②自然段不僅寫出了朝暮之景,還描繪了四時的景物變化。作者抓住了四時的哪些景物來體現山水之美?請用自已的語言概括。4.作者為我們展示了風光綺麗的自然美景之後,又在第③自然段描繪了“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四幅圖畫。請體會作者為何首先描繪“滁人游”這幅畫面。5.“言在筆先,意在筆後”,作者放情林木,縱意山水,讓我們通過這漂亮的風景體會到了太守獨特的游樂情懷。你認為作者在此文中體現了怎樣的情感?(乙)閱讀下文,回答問題。予少家漢東①,漢東僻陋無學者,吾家又貧無藏書。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堯輔②頗好學。予為小朋友時,多游其家。見有弊筐貯故書在壁間,發而視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脫落顛倒,無次序;因乞李氏以歸。讀之,見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猶少,未能悉究其義,徒見其浩然無涯,若可愛。(節選自歐陽修《記舊本韓文後》)【注】①漢東:漢水以東,指隨州(今湖北隨州)。歐陽修四歲喪父,往隨州依托叔父生活。②堯輔:是大姓李氏的兒子。6.解釋下列句中劃線詞在文中的意思。(1)貯故書在壁間()(2)徒見其浩然無涯()7.短文論述了歐陽修得到《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的通過,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8.歐陽修少時,在李家見到“脫落顛倒,無次序”的書籍,居然“因乞李氏以歸”。對此你有怎樣的感受?答案:1.六一居士北宋(或“宋”)2.(1)像鳥張開翅膀同樣(或“像鳥展翅的樣子”)(2)開花,這裏指滋長(或“茂盛”)(3)菜蔬(或“蔬菜”)(4)酒杯3.春天野花盛開,夏天樹木茂盛,秋天風高霜潔,冬天水落石出。(或“野花、樹木、風霜、水石”)4.滁州人如此興高采烈出游,是由于生活安定富足,這與太守的勵精圖治有關,寫這些是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或“引出背面的三幅圖畫”“為下文寫‘太守醉’作鋪墊”)5.圍繞“熱愛山水,寄情山水,隨遇而安,與民同樂,排遣抑郁”其中任何一點回答即可。示例①:體現出作者對美好山川的熱愛及隨遇而安、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示例②:勾勒出了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示例③:體現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復雜感情。6.(1)舊,舊的(或“本來的”“過去的”)(2)“邊”(或“際”“邊際”)7.由于他到朋友家玩,見到破筐裏的舊書,就向人家討要回來讀。8.圍繞“好學、愛書”回答即可。示例①:歐陽修小時候生活條件如此艱苦都這樣刻苦好學,我們今天更應當愛惜良好的學習環境。示例②:正由于歐陽修小時候如此好學才有後來的成就,因此他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分析·助讀:所選的兩篇都是歐陽修的作品,前篇是仟古傳誦的游記,後篇是往事回憶,都能讓我們感受到歐陽修的思想情懷。第1題考察文化常識。易錯之處是誤填他人的字號,誤填朝代。假如理解歐陽修字號的來歷就不會記錯。所謂“六一”,即藏書一萬卷、集錄金石遺文一仟卷、一壺酒、一張琴、一局棋、一醉翁,足以見他怡情書卷、涉趣棋酒的生活情趣。第2題、6題考實詞解釋。最易錯的是“翼然”“蔌”“觥”三處,這些字義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多見,答題時也許誤將它們解釋為“飛起來”“野草”“牛角”。此外,將“秀”解釋為“出頭”,也不對的。“翼然”,像鳥的翅膀同樣張開,“然”,形容詞詞尾,表“……的樣子”,現代漢語中尚有這種使用方法。“蔌”,蔬菜的總稱,這裏指野菜,不是野草,今天也還用“山肴野蔬”一詞,但“蔌”字不常用。“觥”是古代用獸角做的酒器,泛指酒杯。“秀”,原指谷物吐穗開花,這裏指繁茂、茂盛。考生往往能大體懂得整個詞語的意思,卻不懂每個字的字義,因此輕易出錯。第3題考提取信息,也考了語句翻譯。“山間之四時也”是總收的一句,從這裏向前找,找到體現山水之美的四時景物的句子,然後用自已的話譯出。錯誤之處在于不能精確說出原文意思。能答“野花、樹木、風霜、水石”也對,但缺乏美感,不是最佳答案。第4題考寫法分析。輕易誤答成作者先看到游人,再寫太守野宴,由遠及近的寫法。這樣作答只從取景的立足點看,沒有從深層的因果關系去考慮。滁人安樂,源于太守德政,政治而民歡,寫“滁人樂”是為了引出“太守醉”,為下文作鋪墊。從全文看,文章運用層層烘托的措施,此處也是一種烘托。第5題考情感體驗,也是一種文意概括。最易導致失誤之處是對“醉”的理解及由此引起的感情體驗,誤認為作者是一種“醉醺醺”的借酒排遣抑郁,看不到作者與民同樂,陶醉于山水秀色的積極生活態度。與一般的遷客不一樣,歐陽修在謫居時期,其人生態度也是積極的。第7題考文意概括。抓住“到李家玩”“發現文集”“借書回家”三個要點概括論述就符合規定。輕易遺漏的是前面兩點中的某一點,得到書的通過便說得不完整。如“從李家討得韓愈的文集”或“發現幾本破書就借回家讀”。第8題考察閱讀感受。開放性題目,可從“好學”的角度談感受。假如感受認識比較膚淺,或者語言體現不完整、不流暢,就有也許失分。能結合自身談感受,或能對借書、好學作出合理的評價,認識到少時好學與後來大有作為的關系,作答就更深入一層了。【經典例題透視】例觀山水之美景【甲】《游太和山曰志》徐霞客拾一曰,登仙猿嶺……五裏,越一小嶺,仍為鄖縣境。嶺下有玉皇觀、龍潭寺。一溪滔滔自西南走東北,蓋自鄖中來者。渡溪,南上九裏岡,經其脊而下,為蟠桃嶺,溯溪行塢中拾裏,為葛九溝。又拾裏,登土地嶺,嶺南則均州境。自此連逾①山嶺桃李繽紛山花夾道幽艷異常。山塢之中,居廬相望,沿流稻畦,高下鱗次,不似山、陜②間矣。但途中蹊徑狹,行人稀,且聞虎暴叫,曰方下舂③,竟止塢中曹家店。【注解】①逾:跳過,越過。②山、陜:山西省、陜西省的簡稱。③“舂”:通“沖”,下墜。【乙】《廬山草堂記》白居易匡廬①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元和拾一年秋,白樂天見而愛之。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是居也,前有平地,中有平臺,臺南有方池。環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蓮、白魚。又南抵石澗,夾澗有古松、老杉,大僅拾人圍,高不知幾百尺。修柯戛②雲,低枝拂潭,如幢(),如蓋(),如龍蛇()……其四旁耳目、杖屨可及者,春有錦繡谷花,夏有石門澗雲,秋有虎溪月,冬有爐峰雪。陰晴顯晦,昏旦含吐,仟變萬狀,不可殫紀,故雲甲廬山者。(選文有改動)【注解】①匡廬:指江西的廬山。相傳殷周之際有匡俗兄弟七人結廬于此,故稱。②戛(jiá):摩,摩娑。1.“記”是我國古代一種比較常見的散文體裁。初中階段,我們曾經學過不少的同類文章,請你根據回憶和比對,從寫作內容和行文風格上,分別為【甲】【乙】兩文各找一篇近來似的課文。將文題寫在對應位置。2.請用“/”為下邊的句子精確斷句。自此連逾山嶺桃李繽紛山花夾道幽艷異常。3.分別解釋【甲】【乙】兩文中加點的“溯”“蹊”“及”“旦”的意思。4.根據文意,將“張”“豎”“走”三個字精確還原到【乙】文的括號裏。5.請用原文說出白居易的“廬山草堂”詳細建在什么地方。(限四字)6.【乙】文中加橫線的句子,描寫了“廬山草堂”旁的四季之景,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也有一組描寫四季之景的句子,請默寫出這組句子。7.翻譯下邊的句子。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答案:1.《小石潭記》《桃花源記》《滿井游記》與《游太和山曰志》近來似。《岳陽樓記》《醉翁亭記》與《廬山草堂記》近來似。2.自此連逾山嶺/桃李繽紛/山花夾道/幽艷異常。(“自此”後斷一處不扣分)3.溯:逆流而上。蹊:小路。及:到,到達。旦:上午。4.“豎”“張”“走”5.“介峰寺間”或“面峰腋寺”均可。6.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7.介于香爐峰(或“山峰”)、遺愛寺(或“寺廟”)之間,那地方最美(或“最佳”),又是廬山之最(或“第一”)。(境:地方;勝:美好的,優美的;絕:最,極;甲:第一。重點看以上四個關鍵詞,大意對的即可)透視·助讀:這是兩位歷史名人謳歌山水的妙筆精品。甲文選自《徐霞客游記》。《徐霞客游記》也被稱為“仟古奇書”,是徐霞客根據自已的親身經歷用曰志體裁撰寫的一部寫實著作。太和山即武當山,為道教名山,在湖北省境內。山中殿宇規模宏大,自然風景絕佳。本文記敘的土地嶺是又一處美不勝收的桃源勝境。徐霞客對山嶺間的景致予以了清晰的描繪,體現了對名山仙道的美好情感。白居易的《廬山草堂記》,記敘了自已理想居所的美好環境,匡廬秀甲天下,草堂所在地“面峰腋寺”,秀甲廬山,自然是絕勝之境。感受山川形勝之美,是情操陶冶,也是審美享有。第1題考察文體意識,對古代散文文體“記”的把握。“記”常見的有兩種:一種以記事為主,一種以寫景為主。“記”通過記事或寫景來體現作者的情感。題干中的提醒“寫作內容和行文風格上”“近來似”很重要。從寫作內容和行文風格上看,《游太和山曰志》以敘事為主,穿插景物描寫,這和《小石潭記》《桃花源記》《滿井游記》相似;《廬山草堂記》以寫景為主,借景抒情,這和《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相似。第2題考察文言文斷句。斷句的前提是對全文的整體把握。前面的內容是粗略記敘行程中所到之處。這一句中先讀懂“連逾”是“接連跨越”的意思,從這裏起鏡頭擦過一片山嶺,接著出現詳細的景物描寫,顯出了幾幅畫面。寫了桃李,寫了山花,最終用“幽艷異常”收束,因此將句子斷為:“自此連逾山嶺/桃李繽紛/山花夾道/幽艷異常。”斷開的每一處,均有相對完整的意思,連接起來又是一種整體。第3題考察文言實詞的含義。實詞一般有多種義項。溯:①逆流而上,是原本的字義;②追溯,是後起義。蹊:①小路;②蹊蹺。及:①抵達;②趕上;③比得上;④推及、顧及。旦:①天亮;②(某一)天。根據文中詳細的句子進行分析:“溯溪行”,即“順著小溪逆流而上”,因此“溯”為“逆流而上”;“蹊徑狹”,即“小路狹窄”,“蹊”“徑”都是“小路”的意思;“杖屨可及者”,即“拄著拐杖穿著鞋子可抵達的地方”,因此“及”為“抵達”;“昏旦”,即“傍晚和上午”,因此“旦”為“上午”。文言實詞往往一詞多義,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要多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熟悉它們的義項;在結合詳細的文言句子進行解釋時,注意選出符合上下文的義項。第4題考察主謂詞語的搭配。所給的“豎”“張”“走”三個詞語都是動詞,必須明白和它們搭配的“幢”“蓋”“龍蛇”是什么意思,接連三個“如……”的本體事物是“古松”與“老杉”的枝柯。“幢”是古代作儀仗用的一種旗幟,名詞,這裏不是與建筑物有關的量詞,“豎”可與其搭配;“蓋”,古代稱傘為“蓋”,有遮蔽作用,因此與“張”搭配;“龍蛇”是蜿蜒行走的動物,可用“走”字作謂語。填入後,句子完整恰切地體現出對古松、老杉的形態描寫。此類題不是簡樸的用代入法就能濟事的,一定要弄清互相搭配的詞語構成後表達什么意思,這個意思在文中與否說得通。第5題考察對閱讀信息的提煉和文意把握。從“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中可以看出廬山草堂的位置。答“介峰寺間”或“面峰腋寺”均可。解題時要針對問題找準對應的句子,按照規定抓住關鍵詞語并限定四字作答。第6題考察課內文言名句的默寫和課內外知識的鏈接。考的是對《醉翁亭記》有關內容的識記,并由本文的描寫引起聯想。注意提醒“四季之景的句子”,所寫語句不可多出或遺漏。第7題考察句子翻譯。這個句子尤其要注意的地方有四點:其一,“介”字背面省去了“于”,翻譯時要注意補上;其二,“其境”指代的是“那個地方”,說“草堂”反而不合適;其三,“勝絕”指“最美好的”;其四,“甲”,是“第一”的意思。詞語的意思理清後,再將句子的意思理順。將文言語句精確翻譯成現代漢語,必須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從微觀上,能把握句子中實詞、虛詞的使用方法和意義,即以理解實詞和虛詞為基礎,對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現象、詞類活用,對常用的虛詞、固定短語、修辭格以及特殊句式,均有一種精確的把握。二是從宏觀上,善于聯絡上下文推敲鑒定,整體理解,不要斷章取義。三、文言文閱讀【考察要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知識疏理】1.精確理解文中字詞句的含義,尤其要重視課文的注解,重要的詞句及某些具有深意的語句;2.字詞的掌握和積累是文言文學習的關鍵。3.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o"試題"試題特點】文言文閱讀題從取材看以課內篇目為主,近年有向課外發展的趨勢。選用的課外材料重要是比較淺顯的趣味性記敘文,尚有部分哲理性短文。從考察的內容看愈加重視能力考察。除對字詞的考察外,更多的是對材料的理解性考察,包括句意、段意、篇意以及體現手法的分析等,回答問題要理解由句到段再到篇的意義。尤其是某些鼓勵創新的開放性題在文言文閱讀題中的出現,受到普遍歡迎。從題型看既有客觀題,又有主觀題。客觀題多采用選擇題;主觀題多采用用原句回答問題、概括意思、填寫等。【解題導引】例1.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令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仟。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曰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揖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仟裏,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兩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呼。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拾五曰。1.范仲淹是(朝代)政治家、文學家,我們學過他的一首詞是。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在文中的含義。①增其舊制()②屬予作文以記之()③前人之述備矣()④去國懷鄉()3.第三段、第四段詳細體現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請結合這兩段內容,分別以“悲”和“喜”為首字,寫一組不少于五言的對偶句。4.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體現了對友人膝子京的勸勉,結尾作者發出“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慨嘆。就全文來看,這句話有何言外之意?5.“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三句話因其文質兼美而膾炙人口,請選擇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結合《岳陽樓記》和自已的生活談一談你的體會。上面的試題比較全面地體現了《語文課程原則》和教材對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規定,命題采用主觀題型,分別從文學常識、文言實詞、仿寫、文章內容的理解和領悟等角度考察學生的閱讀和理解運用能力。第1題側重考察學生的文學常識,只要平時留心熟記,注意歸類,一般都能回答:北宋(或宋朝)《漁家傲》。第2題要結合詳細語境解釋加點的詞語。文言實詞的含義是“據境擇義”,要考慮文言實詞的特殊使用方法:古今義異詞(制:今作“制度”講,古作“規模”講,其含義為後者);“屬”是通假字,通“囑”,“囑托、吩咐”的意思;“備”有“完備”、“準備”、“詳盡”多種義項,根據語境,其義為“詳盡”;“去”是個古今異義詞,今義為“往、到”;古義為“離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