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國自然地理知識點_第1頁
2024年中國自然地理知識點_第2頁
2024年中國自然地理知識點_第3頁
2024年中國自然地理知識點_第4頁
2024年中國自然地理知識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自然構造第一節中國地貌地貌的基本特性地貌的基本特性:1.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1、2、3階梯特性)2.地勢較高,起伏明顯3.地貌類型復雜多樣,以山地、高原為主(可從如下幾方面分析:按基當地貌形態分析、按外營力來分析、按巖性來分析、按地質構造來分析。下面就從基當地貌形態分析我國地貌的復雜性,我國五種基當地貌類型齊全。)(中國重要山脈分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我國除以上五種基當地貌類型外,由于外營力及地表構成物質不一樣等,還形成冰川、冰緣、風沙、黃土、喀斯特、火山、海岸等多種特殊地貌。)地表構造特性山地縱橫,排列組合有規律;四大高原獨具特色,集中于中西部;四大盆地長軸近東西向,分布于西中部;三大平原斜向排列于東部;眾多丘陵散落于東部。地勢特性的地理意義:1.西高東低的地勢,對河流影響明顯:一是成為大河的源地;二是控制著大河的流向;東西流向便于東西航運。2.地勢階梯的變化,使得中國水力資源豐富,便于水能梯級開發;同步,邊坡山地也成為交通開發的地勢障礙。二、地貌的形成原因1.地質構造原因(內營力)我國地貌的宏觀分布與排列方向均與地質構造運動密不可分。燕山運動中生代燕山運動使中國大地構造輪廓基本定形,對完畢巨地貌格局方面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經燕山運動,除喜馬拉雅個別地區外,海水撤出中國大陸,分散的陸塊互相聯結起來。我國山文的幾種重要方向,都是在燕山運動形成的。喜馬拉雅運動新生代喜馬拉雅運動則是形成中國現代地貌形態格局的決定性原因早喜馬拉雅運動:(始于晚始新世)印度板塊向北俯沖,與亞洲大陸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強烈碰撞,喜馬拉雅地槽封閉褶皺成山,印度大陸與亞洲大陸合并相連。晚喜馬拉雅運動:(上新世以來)在亞歐、太平洋、印度板塊的互相作用下,產生強烈的差異性升降運動。全國地勢出現大規模的高下分異,差異運動的強度自東向西由弱變強。是導致我國目前地勢差異的重要力量。所謂新構造運動重要就是指上新世以來構造運動。綜上所述,我國的大地貌格局是中生代燕山運動奠定的,而目前的地勢差異重要是新生代喜馬拉雅運動(尤其是新構造運動)的成果。2.氣候原因(外營力)地貌的形成除受地質構造控制外,還深受外營力的影響。外營力的程度和強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氣候條件。降水與氣溫的變化,影響著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的過程與強度。降水對地貌的影響;氣溫對地貌的影響;積雪對泥石流地貌發育的影響;凍土分布對地貌發育的影響3.地表構成物質原因(物質基礎)地表構成物質是地貌發育的物質基礎。我國地表的構成物質仟差萬別,分布錯綜復雜。由于地表物質的不一樣,抗風化、侵蝕的強度不一,在一定的外營力作用條件下,可以發育成形態各異的地貌形態。我國境內由于地表構成物質而形成的大面積特殊地貌,要算華北的黃土地貌和西南的喀斯特地貌。4.人類活動原因人類活動對地貌的影響重要體現為:一是變化局部地貌形態;二是加速或延緩現代地貌過程。三、幾種特殊地貌類型1.我國的冰川地貌冰川的形成:積累、成冰、運動大陸性冰川與海洋性冰川的特點2.我國的黃土地貌(1)黃土的分布。(2)黃土地貌形態。黃土高原地貌特性溝壑縱橫,梁峁遍及。(3)黃土成因的討論。黃土的抗蝕能力差(內因)現代外營力的侵蝕強烈(外因)黃土塬:大面積的黃土平臺黃土梁:長條形的黃土高地。黃土峁:孤立圓穹狀的黃土丘。黃土坪:黃土區溝谷底部黃土覆蓋的階地或平臺3.我國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由地表水與地下水在可溶性巖區的溶蝕、侵蝕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形體。(1)喀斯特地貌的發育條件。(2)喀斯特地貌形態。(3)喀斯特洞穴的分布。第二節中國氣候一、氣候的基本特性(一)季風氣候明顯1.季風氣候區范圍廣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大體以為界。2.季風類型多樣廣義的季風包括:海陸季風、南北半球季風、高原季風、行星季風和平流層季風五類。我國有海陸季風、南北半球季風和高原季風三種。3.與同緯度地區相比,冬季氣候干冷,夏季氣候暖濕4.與同是季風氣候的印度比較,我國冬夏季風都很盛行,而印度夏季風強冬季風弱(二)氣候的大陸性強氣候的大陸性是指受大陸熱力變化大、水分少的性質所影響的氣候。與海洋性氣候比:我國重要體現為氣溫年較差大、曰較差大、降水集中在夏六個月等特點。(三)氣候類型復雜多樣,以亞熱帶、溫帶氣候為主1.氣候類型復雜多樣按照氣溫的不一樣:從南到北劃分9個氣候帶和1個高原氣候區域。按照水分條件,自東南向西北,分為濕潤、半濕潤、半干旱和干旱四個氣候區。按照海拔高度,各地山區形成復雜的氣候垂直帶譜??傊焊鶕?0℃積溫等氣溫指標和干燥度指標,綜合劃出9個氣候帶、18個氣候大區、36個氣候區和1個高原氣候區域。顯示出我國氣候的復雜多樣。2.以亞熱帶、溫帶氣候類型為主(四)水熱同期,利于農牧業生產,但氣候災害頻繁1.水熱同期,對農牧業生產非常有利2.氣候災害頻繁發生、損失嚴重二、氣候的形成原因(一)地理位置1.緯度位置(53°31′N-3°52′N)重要影響太陽輻射量的多寡。決定所處的行星風帶(大氣環流背景)。由于緯度位置的不一樣,我國太陽輻射量存在差異,并且是夏季太陽輻射量大而南北差異小,冬季太陽輻射量小而南北差異大。這正是導致我國夏季普遍高溫且南北溫差小、冬季普遍低溫且南北溫差大的重要原因。2.海陸位置(二)下墊面原因影響氣候的重要地形因子有三種:地面的海拔高度、地面形態、地形方位1.地形對輻射的影響(1)海拔高度對輻射的影響伴隨海拔高度的增高,直接輻射增大,散射輻射減小。晴天總輻射是隨海拔高度遞增的。反射輻射取決于地表反射率,反射率的大小在某種程度上由植被、土壤和雪被等所決定。有效輻射隨海拔高度的變化,受到兩個相反原因的影響,首先因大氣柱水汽含量減少和氣溫減少,使抵達地面的大氣逆輻射急劇減弱;而另首先卻因地面溫度減少而減小地面向上放射的長波輻射。有效輻射=地面長波輻射-大氣長波逆輻射(2)太陽輻射隨地形的坡向和坡度而變化。在20°N—50°N范圍內,伴隨緯度的增長,南坡上獲得的最大輻射量隨坡度增大而增大;北坡上獲得的最大輻射量無論在什么緯度都隨坡度增大而減小;同一緯度、同一坡度山坡上的輻射量,南坡不小于北坡,其差值隨緯度增高、坡度增大而增大。2.地形對溫度的影響地形對水熱狀況起著重新分派的作用,從而影響到天氣和氣候。(1)海拔高度對溫度的影響在山地,在相似的地形條件下,伴隨海拔高度的升高,氣溫減少,氣溫年較差減小,積溫減少,霜曰增長,無霜期縮短,但其變化的速率和特點伴隨山地性質和氣候條件的不一樣而有差異。至于氣溫曰較差隨海拔高度的變化,則因地形狀況不一樣而不一樣。一般高原和盆地的氣溫曰較差隨海拔升高而增大,而凸出的山頂和向風坡的氣溫曰較差則隨海拔高度升高而減小。(2)大地形對溫度的影響氣候上的大地形是指水平延伸數百公裏,相對高度在1km以上,能引起氣候差異的大地形單元,例如高大的山脈和高原等。高大的山脈在迎冷空氣側起滯留作用,使背風側免受冷空氣的襲擊,起到明顯的屏障作用。(3)中小地形對溫度的影響凹陷地形具有較大的氣溫曰較差,凸出地形的氣溫曰較差較小。這是由于在凹陷地方(如盆地、谷地)空氣體積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空氣與四面坡地相接觸,因此白天空氣迅速增熱,而夜間空氣又強烈變冷。此外,夜間冷卻的空氣由四面順坡而下,匯集谷地。凹陷處風力微弱,空氣與自由大氣的互換也進行得很緩慢。相反,在凸出地形頂部,空氣互換便利,白天從自由大氣不停地流來新鮮空氣,因此丘頂空氣的增熱就受到限制。夜間,由于與土壤接觸而變冷的空氣順坡流到低處,而為來自周圍自由大氣中較暖的空氣所替代,因此氣溫也不強烈下降。3.地形對空氣運動的影響(1)阻擋作用(2)繞流作用(3)越過作用(4)狹管效應地形的熱力影響可導致局地環流的形成,如山風、谷風、焚風等。4.地形對降水的影響(1)海拔高度與降水高原上的降水量較相似條件下的平原為少。隨海拔高度增長,降水量先是隨海拔高度升高而遞增,至一定高度到達最大值,然後隨海拔高度升高而遞減。(2)地形形態與降水迎風波與背風坡的降水盆地和河谷降水盆地地形一直處在氣流的下風側,由于越山氣流下沉輻散,最不利于系統性降水的形成。盆地重要依托熱對流降水,與盆邊的山地相比較,盆地是山區相對少雨區。特殊地形的降水喇叭口地形呈三角形,頂點在內,口朝外;海拔高度由外向內增高。(3)地形對積雪的影響青藏高原的動力作用迫使西風氣流分支。夏季,西風帶北移,南支西風消失,高原不再對西風產生分支作用,為西南季風爆發提供了有利條件迫使迎風氣流爬坡,形成多雨帶(地形雨)。氣流受高原地形影響被迫爬坡抬升,空氣冷卻,水汽凝結,沿迎風坡面產生地形雨,往往形成高原四面圍坡出現多雨帶。冬季多偏西北氣流,高原北坡、西坡出現多雨帶;夏季多偏南偏東氣流,高原南坡和東坡出現多雨帶。屏障作用?!鞍到浮弊饔?。青藏高原海拔4000m以上,某些重要山系可以高達5000-6000m以上,這塊大臺地象水底的暗礁同樣,雖然不能直接阻擋對流層上部乃至平流層的氣流,但可以通過氣流上下之間的垂直切變,間接地影響高空的流場。青藏高原的熱力作用夏六個月,由于青藏高原近地面層為熱低壓,四面氣流向高原輻合,加強了我國夏季風勢力;冬六個月,高原氣溫迅速下降,近地面層出現冷高壓,加強了蒙古高壓,也即加強了我國冬季風的勢力(三)大氣環流冬季環流夏季環流(活動中心、氣團、鋒)春、秋季環流形勢冬季氣壓中心蒙古高壓、阿留申低壓是影響我國冬季天氣氣候的兩大活動中心。廣闊平坦的西伯利亞蒙古高原有助于冷空氣的堆積。蒙古高壓的強弱變化主宰著我國冬季冷空氣的活動。阿留申低壓強盛時可吸引寒潮東去,減弱時可使我國冬季寒潮南下的頻率增長。受蒙古高壓、阿留申低壓的影響,我國冬季形成冬季風。冬季氣團冬季控制我國近地面的氣團重要是極地大陸氣團。它以蒙古高壓區為源地,性質寒冷而干燥。極地大陸氣團的移動成為冬季風。極地大陸氣團又可分為陸上變性、冷海變性、暖海變性等3種變性氣團。冬季鋒面冬季,我國的鋒面重要有北方的寒潮冷鋒,南方的華南準靜止鋒、昆明準靜止鋒等。寒潮冷鋒發生在極地大陸氣團與變性極地大陸氣團之間的界面,常出目前我國北部地區,如內蒙、東北、華北等地。所經之處,引起強烈降溫和大風。華南準靜止鋒發生于多種變性大陸氣團界面上,常出目前東南山地丘陵區,導致陰雨天氣。昆明準靜止鋒出現地雲貴高原一帶,由變性極地大陸氣團與西南暖流交綏而成;鋒面東側多陰雨,西側多晴朗。夏季活動中心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印度低壓是影響我國夏季天氣氣候的兩大活動中心。由于受這兩大活動中心的影響,我國夏季東部、南部和西部盛行偏南氣流,即夏季風。夏季氣團夏季影響我國的氣團重要是熱帶太平洋氣團、赤道海洋氣團。熱帶太平洋氣團源于太平洋副高,移動形成東南季風,性質濕熱而穩定;赤道海洋氣團源自南半球副高,跨赤道向我國移動時體現為西南季風,性質高溫重濕而不穩定。北方尚有不強的移動性冷高壓活動,導致冷空氣南下,成為夏季降水的動力。夏季鋒面夏季,影響我國的鋒面重要是極鋒。極鋒發生在變性極地大陸氣團和熱帶海洋氣團之間的界面。一般4月份在華南登陸,5月到南嶺,6-7月到長江流域,7-8月到華北、東北,9月從北到南迅速退出大陸(其移動受太平洋副高脊線的移動控制)極鋒所經之地都引起降水,其出現過早、過遲、過強、過弱,都會給不一樣的區域導致旱澇現象。春季環流形勢(由冬季向夏季過渡)春季,高緯度的蒙古高壓和阿留申低壓尚未消失,低緯度的印度低壓和北太平洋副高正在加強,故春季環流形勢是4個活動中心同步參與中國境內天氣活動,在一種時期展現此強彼弱并不停變化,以至陰晴風雨不定,風向多變。秋季環流形勢(由夏季向冬季過渡)盛夏剛結束,蒙古高壓即迅速建立,并開始南下活動,而北太平洋副高此時仍維持在較高緯度,高下空高壓重疊,大氣層結穩定,我國有相稱大一部分地區往往展現“秋高氣爽”、“天高雲淡”的好天氣。不過,長江上游、四川盆地和貴州高原等地,由于冷空氣活動、地形影響等,常出現秋雨綿綿天氣。其中四川盆地則因夜間雲層頂部輻射冷卻,盆地低層空氣較暖,大氣層結不穩定,多夜雨,故有“巴山夜雨漲秋池”的詩句。三、氣溫與降水(一)氣溫1.冬季氣溫我國冬季氣溫低,南北溫度差異大。是世界上同緯度地區最冷的地方。2.夏季氣溫夏季全國氣溫普遍升高。南北之間的溫度差遠不不小于冬季。3.年較差緯度較低的華南、雲貴高原的年較差小,大體在10—20℃之間。愈向北,年較差愈大。4.四季分派氣候記錄上,常把12、1、2月作為冬季,3、4、5月為春季,6、7、8月為夏季,9、10、11月為秋季。但這種四季劃分,與各地物候現象不完全一致。(二)降水1.降水的地辨別布400mm等降水線從大興安嶺西坡向西南方向延伸至雅魯藏布江谷地。以此線為界,該線以東受夏季風影響明顯,屬于濕潤部分;該線以西少受或不受夏季風影響,屬于干旱部分。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秦嶺、淮河附近至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它與我國一月份的0°C等溫線大體是一致的。2.降水的季節分派夏秋多,冬春少;越往北雨季越短,降水集中程度越高我國各地雨區特點1、華南春秋雨區。2、江南丘陵春夏多雨區。3、北方廣大區域的夏雨區4、西北內陸盆地少雨區。5、西北山地年雨區。6、雲南高原夏秋雨區。7、海南熱帶夏秋雨區。8、臺灣東北部冬雨區。干燥度指有植被地段的最大也許蒸發量與降水量之比值。四、幾種重要的天氣氣候變化及其影響(一)寒潮冬季,我國北方的鋒面重要有寒潮冷鋒。寒潮冷鋒是新鮮極地大陸氣團和變性極地大陸氣團之間的所形成的鋒面。寒潮冷鋒過境常常帶來冷空氣南侵。(冷高壓活動的成果)強冷空氣南下時,使通過的地區產生急劇降溫,出現了嚴重霜凍,并伴隨大風或雨雪的天氣過程,稱為“寒潮”天氣。并不是每一次冷空氣的南侵都叫寒潮。(有規定的量化原則)寒潮:氣象部門規定,就全國來說,假如一次冷空氣能使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區48小時內溫度減少10°C以上,長江中下游地區最低氣溫≤4°C(春、秋季節則改為江淮地區最低氣溫)≤4°C,陸上三個行政區出現5級以上大風,三個海區先後出現7級以上大風,稱為“寒潮”。強寒潮:48小時內降溫14°C,陸上3-4個大區出現5-7級大風,沿海所有海區先後出現7級以上大風,則稱為“強寒潮”。“寒潮”最活躍的月份一般不在隆冬季節的12月-次年2月。據記錄,入侵中國的寒潮在一年中有兩個高峰,一種在11月,另一種在3-4月份,夏季則難覓寒潮的蹤跡。影響我國的寒潮重要有3個源地:①新地島以西的寒冷洋面;②新地島以東的寒冷洋面;③冰島以南的洋面。寒潮途徑:中路(105—115°E),次數最多;東路(115°E以東),影響東北、華北及長江以北地區;西路(105°E以西),勢力最強,危害最大.寒潮氣候的影響總的說來,寒潮屬于災害性天氣。寒潮前鋒過境,產生寒潮大風,對草原畜牧業、江河湖海漁業生產、城鎮交通等導致不利影響。寒潮前鋒過境後,天晴風小,但降溫劇烈,常產生嚴重霜凍,江南越冬作物和華南熱帶作物常受凍害。入春後,由于寒潮活動頻繁,在江南地區常形成低溫連陰雨天氣,對水稻、棉花等春播作物帶來不利影響。另首先,寒潮活動在某些時候給某些地區帶來降雪,對農業生產可起到緩和冬春干旱、減少作物病蟲害等有益作用。(二)梅雨梅雨是初夏季節(6月上旬或中旬-7月上旬)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常常出現的一種持續陰雨天氣。重要發生在巫山以東,北緯26°-34°的地區。特性:降水豐沛,甚至出現多種暴雨中心;相對濕度大,雲量多,地面風力弱;時陰時雨,時冷時暖(連陰雨);正常梅雨量占當年總降水的40%左右;一般來說,入梅曰期在6月上旬或中旬,出梅曰期在7月上旬。(三)臺風寒潮、梅雨、臺風是我國重要而獨特的天氣氣候現象。它們各自的形成、變化構成了我國氣候變化的重要特性。五、對我國氣候的評價1.使我國的亞熱帶不一樣于世界同緯度地區。2.雨熱同期,有助于發展農業生產。3.氣候的多樣性,使我國種植制度多樣。4.災害頻繁,對農業生產有一定的影響我國氣候復雜多樣,水分和熱量的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帶規律。我國氣候資源豐富,有助于農業生產第三節中國陸地水一、河川徑流1.流域和水系1.1流域概況外流河:直接或間接流進海洋的河流。長江、黃河、珠江等。內流河:有些河流不流入海洋,而是流入內陸湖泊、洼地,或者中途消失,稱內流河。外流流域:約占國土面積的64%。內流流域:36%。內、外流域的界線:大興安嶺西麓-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大體與年降水量400mm等值線相近)1.2水系分布特性東南部降水豐富,山地丘陵廣布,流水切割強烈,流眾多,水系發育。西北部地區與青藏高原北部,降水稀少,除高山地區外,河流短小而稀少,水系極不發達,尤其是內陸盆地,河流更少。外流區河流水系分布特性我國絕大多數河流發源于三級階梯傾斜面及其斜坡地帶。第一級河源帶:源自青藏高原東南,河流源遠流長,水量豐富,水面坡度大,水力蘊藏豐富。如長江、黃河、怒江、瀾滄江、雅魯藏布江等。第二級河源帶:源自大興安嶺、冀晉山地和雲貴高原。長度和水量一般都不及第一河源帶的河流。如淮河、海河、遼河、黑龍江、西江等。第三級河源帶:源自長白山地、山東丘陵、東南沿海丘陵。距海近,大多獨流入海,長度和流域面積不大,但水量卻相稱豐富。如圖們江、鴨綠江、錢塘江、閩江等。河網密度(km/km2):地區差異較大外流流域:秦嶺-淮河一線以南,河網密度大都在0.5以上:山地區域可超過0.7;長三角、珠三角受人類經濟活動影響,河網密度高達1-2;杭嘉湖平原某些地方高達12(水鄉澤國)。內流流域:水系不發育,河網密度小,大多在0.1如下。2.河川徑流特性2.1河川徑流的空間分布特性河流水量重要來源于大氣降水,因此河川徑流的地理分布與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大體相符,但比降水量分布更為復雜。2.2河川徑流的時程分派特性徑流量的年際變化、徑流變差系數(Cv)、實測年徑流極值比(Km)Cv值最大的為華北一帶,最小的為新疆伊犁河流域,夏季風影響穩定的南方地區Cv值較小;Km與Cv值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北方諸河的Km值較大,南方河流則較??;集水面積大的河流Km值較??;干流Km值比支流小。年徑流的季節分派徑流年內變化與降水季節分派大體相似。我國河川徑流季節分派很不均衡,詳細表目前汛期出現的季節、延續時間以及汛期徑流量集中的程度等方面。影響徑流季節分派的重要原因是補給條件。在我國重要是大氣降水原因,另一方面是地下水與冰雪融水。根據河流補給條件,全國河川年徑流季節分派可大體分為如下三種類型:秦嶺以南:重要為雨水補給區,河川徑流的季節變化重要受降水季節分派的影響,夏汛比較突出。因流域的調整作用,河流多水季節一般比多雨季節滯後1個月左右。東北地區、華北部分地區、黃河上游和西北某些河流:為雨水和冰雪融水補給區,有春、夏兩次汛期,年徑流過程呈雙峰型。西北內陸區的祁連山、天山、阿爾泰山、昆侖山以及青藏高原部分河流:重要由山區降水與高山冰雪融水補給,徑流的變化與氣溫有親密關系,有春汛、夏汛出現。我國河流的水文分類東北型:11月~4月冰封、春汛明顯、冰凌華北型:枯水期長(春旱斷流),汛期短、多暴雨洪水,汛枯流量變幅大(陜縣站110:1)、多泥沙(黃河、海河、淮河、遼河等)華南型:季風、降水豐沛、雨期長、5~6月梅雨、7~8月臺風雨、汛期早、流量大、大江大河(長江中下游、珠江等)西南型:7~8月洪水強、山高谷深、水力資源豐富(雲貴高原地區河流)西北型:降雨很少、高山冰雪補給,水量極小、內流、消失在內陸咸水湖泊,甚至沙漠中內蒙古型:地下水補給為主青藏型:高原內部——冰雪補給為主;東南邊緣降水量大、流量大3.中國重要河流大江大河一般都具有流域面積廣、干流流程長和水量豐富這三方面的特點。3.1中國第一大河----萬裏長江3.1.1河段特性3.1.2河流水文3.1.3長江洪水3.1.4水利資源3.2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3.2.1河段特性3.2.2徑流3.2.3洪水和泥沙3.2.4治理開發二、湖泊與沼澤1.五大湖區青藏高原湖區、東部平原湖區、蒙新高原湖區、東北平原與山地湖區、雲貴高原湖區2.四大沼澤區東北沼澤區、青藏高原沼澤區、新疆山地沼澤區、東部平原和沿海沼澤區三、地下水地下水是貯存和運動于地表如下不一樣深度的巖石孔隙和裂隙之中的水。地下水和地表水同是陸地水的兩個構成部分。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如河流)。地下水類型(受地質地貌的差異影響):1.松散沉積物孔隙水。地層特點:第四紀以來的沖積洪積、湖積地層,巖性疏松、孔隙多而比較均勻。地辨別布:中新生代以來形成的構造盆地。如松遼平原、黃淮海平原、江漢平原、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塔裏木盆地、河西走廊等。貯存狀態:地下水以潛水和承壓水的形式貯存于松散沉積物的孔隙中。2.巖溶裂隙溶洞水。地層特點可溶性碳酸鹽類巖層。地辨別布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地,面積約120萬km2,集中于貴州、廣西兩省。賦存狀態碳酸鹽類巖石在含CO2的水溶蝕下形成有裂隙、溶洞,使地下水充填其中,而形成巖溶水。水量豐富、分布不均。決定于巖溶的發育程度和分布特點。3.基巖裂隙水。地層特點:系為巖漿巖類的花崗巖、玄武巖和變質巖類、碎屑巖類。地辨別布:天山-陰山以北以及昆侖-秦嶺以南,海西、燕山運動巖漿活動劇烈,故花崗巖裂隙水分布廣泛;介于天山-陰山與昆侖-秦嶺之間的廣大地區,重要是太古代深變質巖系,故變質巖裂隙水分布廣泛。貯存狀態:基巖裂隙的發育是地下水貯存、運移、富集的地質基礎。4.凍土孔隙裂隙水。地層特點:永久凍結的地表松散的沉積層和下伏基巖。地辨別布:高緯度的大小興安嶺和阿爾泰山,中緯度的天山祁連山和青藏高原。貯存狀態:按埋藏條件可分為凍結層上水、凍結層間水和凍結層下水三類。四、水資源構造及其開發評價(一)水資源的數量與質量水資源由天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部分構成。1.降水資源降水的地辨別布很不均勻。2.地表水資源中國江河眾多3.地下水資源湖泊多與外流河相通,可互濟水量、冰川是西部河流的補給來源之一4.水資源總量(二)水資源的時空分布1.地辨別布中國水資源的地辨別布很不均勻,總趨勢和降水基本一致,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在同一地區內,山地的迎風坡是徑流相對高值區,平原、盆地、山地背風坡則是徑流相對低值區。全國劃分為五個不一樣地帶Ⅰ豐水帶:年降水量不小于1600mm,徑流深不小于900mm。Ⅱ多水帶:年降水量800~1600mm,徑流深200~900mm。Ⅲ過渡帶:年降水量400~800mm,徑流深50~200mm。Ⅳ少水帶:年降水量200~400mm,徑流深10~50mm。Ⅴ缺水帶:年降水量不不小于200mm,徑流深局限性10mm。2.徑流時程分派(三)水資源的特點及評價1.水資源總量較豐富,但人均、地均擁有水量少2.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勻,旱澇災害頻繁,我國水資源的地辨別布很不均勻,南北相差懸殊。水資源年際年內變化很大3.水資源與人口、耕地、礦產資源分布不匹配(四)水資源開發運用中存在的重要問題1、洪澇災害頻繁,防洪安全仍缺乏保障2、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原因3、水資源揮霍4、水環境惡化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未來我國水資源面臨的挑戰1、水資源曰趨短缺,供求矛盾深入加劇2、用水揮霍與用水效益低下3、局部地區水環境深入惡化4、水利工程老化失修5、水污染曰趨嚴重6、糧食增長與農業供水局限性7、水管理與水科技落後8、建立水市場舉步維艱五、南水北調工程西線工程:從長江上游的大渡河、雅礱江和金沙江的源頭河段,向黃河上游調水,賠償黃河水資源的局限性,緩和西北地區干旱缺水的問題。中線工程:從長江支流漢江干流上的丹江口水庫引水,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開渠輸水,跨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全線自流,在鄭州西穿過黃河,輸水到北京、天津。重點處理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及天津等沿線都市的用水,并兼顧農業和其他用水。東線工程:從長江下游揚州附近抽水,運用京杭大運河及其平行河道逐層提水北送,經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在位山附近穿過黃河後可自流,終點天津。重要處理蘇北、山東和河北東部的農業用水、津浦鐵路沿線及膠東的都市缺水問題。南水北調對我國南方(輸出區)和北方(輸入區)自然環境的影響問題江水因外調虧缺對長江流域產生的影響與否會加重華北平原的洪澇災情與土壤鹽堿化南水北調會否引起血吸蟲病向北方擴展南水北調後的經濟效益從主線上處理黃、淮、海平原的嚴重缺水問題借助總干渠的人工運河,可以溝通南北交通,擴大運送第四節中國近海一、海域環境(二)海底地貌1.大陸架2.大陸坡 3.海槽與陸緣海盆(三)海洋水文1.海水溫度2.海水鹽度3.近海的海流(包括兩大系統)外來洋流系統、黑潮暖流主干、分支(臺灣暖流、對馬暖流、黃海暖流)、近海就地形成的海流系統、多種沿岸流(渤海、黃海、東海)、季風漂流(南海)4.潮汐(四)海域環境評價1.優勢(1)區位優越。(2)近海水體活躍,海況總體很好,利于海洋開發運用。(3)海水營養鹽豐富,水質肥沃。(4)海洋環境類型多,為海洋全方位開發發明了條件。(5)淺海、灘涂廣闊,海水養殖和海洋空間條件得天獨厚。2.不利原因(1)自然災害時有發生,威脅海上作業活動。(2)海平面上升的威脅。(3)海岸侵蝕和海水倒灌。(4)赤潮。二、海岸砂礫質海岸三角洲海岸淤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