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師資格考試標準預測試卷物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級中學)(科目代碼:306)教師資格考試物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級中學)標準預測試卷(六)參考答案及解析 教師資格考試物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級中學)標準預測試卷(七)參考答案及解析 教師資格考試物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級中學)標準預測試卷(八)參考答案及解析 教師資格考試物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級中學)標準預測試卷(九)參考答案及解析 教師資格考試物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級中學)標準預測試卷(十)參考答案及解析 教師資格考試物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級中學)標準預測試卷(六)參考答案及解析一、單項選擇題1.【答案】D。解析:題圖為測量鋁塊浸沒在水中所受的浮力的實驗原理圖,鋁塊浸入水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小,這說明浸人水中的鋁塊受到了浮力的作用。2.【答案】C。解析:由圖可知,A、B二者開始時相對地面靜止,當拉力為3N時開始相對地面滑動,故與地面間的最大靜摩擦力為3N;當拉力為9N時,A、B相對滑動,此時A的加速度為4m/s2;當拉力為13N時,B的加速度為8m/s2;對A分析可知,μ1g=4,解得A、B間的動摩擦因數μ?=0.4;對B分析可知,13-3-μ1mAg=8mg,對整體有9-3=4(mA+m),聯立解得m=0.5kg,ma=1.0kg;由μ?(m+mg)g=3,解得B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μ?=0.2。3.【答案】B。解析:由題知輸入電壓U?=220V,,則由此可得副線圈的電壓為44V,而電壓表測的是熱敏電阻R?的電壓,故電壓表示數應該小于44V,A項錯誤。當出現火警時,溫度升高,電阻R?減小,副線圈的電流變大,由于原副線圈電流比值不變,故電流表A的示數變大;R?兩端的電壓增大,由于副線圈總電壓不變,所以通過R?的電壓減小,則電壓表V的示數減小,B項正確,C項錯誤。由上述分析可知,通過R?的電流增大,由功率公式P=I2R?可知電阻R,的功率增大,D項錯誤。4.【答案】D。解析:由△U=W+Q=-1.0×10?J+2.5×10J=1.5×10?J可知,氣體內能增加,溫度升高;由于氣體對外做功,所以體積增大,密度減小。5.【答案】D。解析:大圓線圈在圓心處的磁感應強度為,方向垂直于紙面向里。小線圈的磁矩P?=I?πr2,方向垂直于紙面向里。所以,小線圈受到的磁力矩為M=P?×B?=0。6.【答案】D。解析:正電荷在P點靜止釋放時,會沿電場線切線方向運動,所以不能運動到Q點,A項錯誤。P點的電場線比Q點的電場線密集,所以電荷在P點所受電場力大,加速度也大,B項錯誤。沿著電場線方向電勢逐漸降低,所以負電荷在P的電勢能低于在Q的電勢能,C項錯誤。若取無窮遠處的電勢為0,正電荷附近P點電勢高于0,負電荷附近Q點的電勢低于0,所以負電荷從P移動到Q,其間必經過有一點電勢為0,該點電勢能也為0,D項正確。7.【答案】C。解析:當MN運動時,相當于電源,其兩端的電壓是外電路的電壓即路端電壓。MN運動產生的感應電動勢E=Blv,則路端電壓由右手定則可知電流方向由N到M,則流過固定電阻的電流方向由b到d。8.【答案】D。解析:n=4的一群氫原子可以輻射出C2=6種光子,A項錯誤。根據能量守恒定律,輻射出光子后,電子能量減小,B項錯誤。從n=4躍遷到n=3的光子能量為0.66eV<2.13eV,不能使該金屬發生光電效應,C項錯誤。初動能最大的是從n=4到n=1的光子照射金屬后產生的光電子,最大值為(12.75-2.13)×1.6×10-1?J=1.7×10-18J,D項正確。9.【參考答案】教學重點就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是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及由內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也可以稱為學科教學的核心知識。教學難點是指學生不易理解的知識或不易掌握的技能和技巧。通常意義上所說的教學難點,即與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之間存在較大的落差的新內容。以歐姆定律為例,其教學重難點如下。教學重點:①用控制變量法研究電流與電壓、電阻關系的活動探究。②歐姆定律的內容和表達式。教學難點:①運用歐姆定律進行簡單計算。②探究電路中的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的實驗方案的設計及評估。(1)設置情境導入展示一架直升機拉著巨幅廣告在空中“靜止”不動,請同學們思考,扔出去的鉛球、踢到空中的足球會落向地面,為什么直升機卻能停在空中不動呢?由此引入新課。(2)溫故知新導入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物體在不受外力的時候總要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但是現實情況是一切物體都要受到力的作用,物體保持靜止或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的情況也是普遍存在的。那么這二者之間有什么聯系呢?從而引入新課。(3)游戲活動導入組織甲、乙兩隊同學進行課前拔河比賽。當繩子被拉緊而不動時,甲隊對繩子的拉力和乙隊對繩子的拉力有什么關系?以此了解學生的前概念,引入新課。(1)該習題旨在幫助學生掌握重力、壓強公式、功率的計算。(2)正確解答:坦克的重力G=mg=2×10?kg×10N/kg=2×10?N。②由固體壓強公式得③由功率公式得W=Pt=1000×103W×10×60s=6×10°J。(3)教學片段:師:在應用固體壓強公式時,我們需要注意什么呢?大家還記得嗎?師:固體壓強公式中涉及三個物理量,在求壓強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找準壓力和受力面積,受力面積一般是兩物體的接觸面積,如人在走路時和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一樣嗎?師:大家解釋得非常好,看來大家已經明白了。那么,回到這道題目,大家看一下這道題的解答有問題嗎?生:第二問中,面積代入的數據有誤,坦克靜止時兩條履帶著地,因而受力面積是4m2。師:很好。接下來我們再看第三問,由功率求功的公式是什么呢?師:在應用這個公式時,有什么注意事項嗎?生:各物理量的單位必須是國際單位。師:那這幾個量的單位應該用什么呢?生:它們應該分別用J,W,s。師:那我們這一問的求解正確嗎?師:很好,大家再回顧下這道題,想想求解這一類問題時的注意事項。(1)該教學片段存在以下幾個問題。①該片段中教師采用了灌輸式教學方法,這樣的教學雖然能夠讓學生學會基本的知識,但是學生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無法得到應有的鍛煉,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應該摒棄。②在教學引入當中使用的方法過于單調,不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深入了解。③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過于單一,且沒有針對性,這不利于學生求知欲的養成,不利于學生養成熱愛物理的(2)教學片段:師:在上課前我們先來進行一個接力游戲,我說季節的名稱,大家用最簡短的文字來描述這個季節的特征。春季——春暖花開;夏季——火熱;秋季——秋高氣爽;冬季——寒冷。師:在季節轉換的過程中,同學們感受到最明顯的變化是什么?師:物體的冷熱程度用溫度表示。有誰知道今天的溫度是多少嗎?師:很好,看來大家在生活中都是非常有心的,接下來我們看看今天的天氣預報,哪位同學來體驗一次氣象發布員。師:很好!大家說他讀得是否規范呢?應該怎么讀呢?(師糾正學生讀法)師:攝氏度是溫度的單位。大家要注意符號℃的正確寫法跟讀法。大家還能說出一些具體的溫度嗎?生:人體的正常體溫是37℃;水沸騰時的溫度是100℃……師:還有嗎?水的凝固點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生:水的凝固點是0℃,表示水在溫度為0℃時會凝固變成冰。(1)實驗中移動另一端的夾子的設計意圖: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鉛筆芯的長度來改變接入電路中的電阻,從而改變電路中的電流,起到了滑動變阻器的作用。(2)教學片段:師:我們都知道石墨是導電的,如果我們在電路中接入一根自動鉛筆芯,接通電路后小燈泡會不會亮呢?(學生的答案不統一)師:好,我們現在就來試試。(老師按照圖中所示的接法連接好電路,用兩個夾子分別夾到鉛筆芯的兩端)師:老師現在要接通電路了,大家看好了,看看小燈泡會不會亮。(接通電路后小燈泡亮了)師:那么如果老師向一個方向慢慢移動其中一個夾子的位置,另一個不動,小燈泡還會持續亮嗎?它的亮度會改變嗎?(學生互相討論,老師隨機點名讓學生回答)小明:我覺得小燈泡還會繼續亮,而且小燈泡會越來越亮。師:是這樣的嗎?接下來我們演示一下,同學們注意觀察。(老師向一個方向慢慢移動夾子)師:大家看到了什么?生:小燈泡變亮了。師:如果我想讓小燈泡變暗,夾子應該怎么移動?生:向反方向移動夾子。(老師按學生說的操作)師:小燈泡果然變暗了。大家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小剛:在移動夾子位置的時候,接人電路中的鉛筆芯的長度改變了,所以燈泡的亮度就變了。師:接入電路中鉛筆芯的長度改變了,燈泡的亮度為什么會改變?小馬:接入電路中鉛筆芯的長度改變了,接人電路中的電阻就會改變,根據歐姆定律,電路中的電流就會改變,所以燈泡的亮度就改變了。師:完全正確!正是因為移動夾子改變了接入電路中的電阻,從而改變了電路中的電流,通過燈泡亮度的變化可以體現出來。這就是滑動變阻器的工作原理。(1)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叫作彈力。(2)教學設計如下:彈力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知道什么是彈力,彈力產生的條件。(2)了解彈簧測力計的原理。(3)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2.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究使用彈簧測力計的過程,進一步掌握使用測量工具的基本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對彈簧測力計使用的探究,養成樂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科學道理的情感。(2)在實驗中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講授法、實驗法。思考:撐竿跳高、跳板跳水比賽中運動員怎樣才能取得好成績?蹦極中的選手為什么感受力與美的結合,的求知欲手后,結果有何不同呢?總結得出彈性、塑性并板書畢,進行交流,互相解決問題,出來,共同討論最后得出結論由直觀到抽象,從親身的體驗及身邊的現象中歸納事物的二、彈力思考:不讓橡皮筋發生形變,能把粉筆頭彈出去嗎?當使橡皮筋、彈簧、氣球發生形變的同時,你的手有何感覺?這又說明了什么呢?歸納總結:任何物體只要發生形變就一定會產生彈力。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對支持面的質都是彈力。小的力拉,再用較大的力拉,使它發生較大形變。觀察后一種情況下,撤去力后彈簧還會到物體的彈性形變是有一定限度的三、探究并驗證彈簧的伸長與拉力的關系學生提出猜想,并設計簡單的得出彈力大小與彈性形變的關系能夠參與教學,提高興趣和探究能力(續表)設計意圖四、觀察并使用彈簧測力計思考:根據物體的形變與外力的大小的對應出示彈簧測力計,知道測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內,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被拉得越長。觀察彈簧測力計,說出彈簧測力計的構造由彈簧、秤鉤、指針、刻度盤組成。讓學生說出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分度值,加分組實驗:按照課本中安排的實驗步驟練習事項。多媒體展示其他形式的測力計。論等方式認識彈簧測力計,知確使用測力計的方法:“一看”,量程、分度值、指針是否指零;"二調",調零;“三讀",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注意事項:(1)要先輕輕拉秤鉤幾次,以(2)被測的力要施加在秤鉤上,被測力的方向要沿彈簧的軸線方向,以防摩擦或其他阻礙;(3)加在彈簧測力計上的力不能超過它的最大量程;(4)當指針相對于刻度盤靜止時方可讀數,讀數時視線必須和刻度盤垂直通過多種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始新知識的能力。過對彈簧測力計的法的探究與認識,了解一般儀器的使用方法,培養應用的能力小結究的問題?流,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小結能力教師資格考試物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級中學)標準預測試卷(七)參考答案及解析色光。紅光波長最長,紫光波長最短;紅光偏折最小,紫光偏折最大。2.【答案】B。解析:衛星在圓周軌道上繞地球做圓周運動,萬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可解得,r?<r?,則v?>v?,進而可得E<E,可解得。r?<r?,則T?>T?;另外,由于衛星從半徑為r?的高軌道變到半徑為r?的低軌道的過程中,需要克服高空稀薄氣體的阻力做功,一部分機械能會轉化為內能E-Ir=12V-0.12×1V=11.88V,即電壓表示數接近11.9V,電流表示數為120mA。4.【答案】C。解析:根據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在波形圖的同一側可知,質點P此時刻的振動方向沿y軸負方向,A項錯誤。簡諧橫波傳播時沒有能量損失,P、Q兩點振幅相同,B項錯誤。由圖可知此波的波長為4m,故此波的周期為s,經過3s,質點Q通過的路程s=12A=12×0.05m=0.6m,C項正確。簡諧振動傳播的是振動形式,質點不隨波遷移,D項錯誤。于r?,分子間的作用力表現為斥力,B項錯誤。由圖可得,r等于r?是分子之間的平衡位置,所以分子間的作用力為零,C項正確。在r由r?變到r?的過程中,分子間的作用力做正功,D項錯誤。6.【答案】A。解析:在t=π時刻,圓環中磁通量為零,但正在增加,此時磁場方向要轉變成垂直紙面向外。根據楞次定律,閉合線圈中會感應出垂直于紙面向里的磁場,感應電流的方向是順時針方向,A項正確。在時間內,磁場的變化率不變,故感應電動勢恒定,感應電流大小、方向恒定;安培力F=BIL,磁感應強在而感應電流,而R=2πrr。,則通過圓環橫截的電荷量,C項錯誤。在一個周期內的發熱量,D項錯誤。確定,A項錯誤。小環碰到釘子P時,物塊M做圓周運動,在最低點時拉力與重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因此繩中的張力大于Mg,與2F的大小關系不確定,B項錯誤。根據機械能守恒定律,減小的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則有,則物塊上升的最大高度為,C:項錯誤。夾子對物體的最大靜摩擦力為2F,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對物塊受力分析有,解得,D項正確。物理實驗教學的基本過程如下。(1)明確實驗目的,理解實驗原理。要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首先要確定本實驗的實驗目的:通過實驗了解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滑動時,影響該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其中,完成實驗時用到了二力平衡的實驗原理。(2)猜想與假設。的大小可能跟“接觸面所受的壓力”“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等因素有關。(3)設計實驗與制訂計劃。利用控制變量法,改變單一物理量“接觸面所受的壓力”或“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分別驗證這兩個因素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同時,確定引人甲、乙、丙三組(4)選擇實驗器材,組合實驗裝置,自主進行實驗。進行學生實驗時,應讓學生在理解實驗方案的前提下,自己選擇實驗器材,組合實驗裝置,自主進行實驗。組實驗是彈簧測力計拉著木塊都在長木板上勻速運動(接觸面粗糙程度一致),其中甲組木塊上無砝碼,乙組木塊上放置1個砝碼;乙、丙兩組實驗使彈簧測力計拉著木塊(木塊上放有相同數量的砝碼)分別在長木板上和毛巾上勻速運動。(5)設計實驗表格,收集并處理實驗數據。鼓勵學生開動腦筋主動設計實驗記錄表,并記錄數據。這樣既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實驗,又有利于學生形成實驗探究能力。(6)論證與形成實驗結論。小組形成結論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小組匯報與交流。通過聽取其他小組對結論和實驗過程的不同意見,進一步修正和完善實驗過程及結論。物理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不斷超越自己的歷史。每一個劃時代觀點的萌芽甚至被人們所接受都是在同頑固勢力以及自己狹隘思想的斗爭中產生的。以下是歷史上著名的不迷信傳統理論、挑戰權威的例子在古代,“堅實的大地是不動的”這一觀點是符合人們經驗常識的,另一方面托勒密的地心說體系可以很好地和當時的觀測數據相吻合,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期,普通民眾和學者大都認為,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但為了與更多的天文觀測數據相吻合,哥白尼經過詳細的觀察和分析,科學地闡明了天體運行的現象,推翻了長期以來居于統治地位的地心說,提出了“日心說”。雖然以現代的觀點來看,“日心說”同樣是不完善的理論,(1)固體壓強公式、液體壓強公式及其運用。(2)正確解答:①由圖知茶壺內水深為12cm,則水對茶壺底部的壓強p=pgh=1.0×103kg/m3×10N/kg×0.12m=水對茶壺底部的壓力F=pS=1.2×103Pa×40×10??m2=4.8N。②茶壺對桌面的壓力為水的重力和茶壺重力之和。茶壺的重力G=mg=0.4kg×10N/kg=4N。茶壺對桌面的壓力F=G水+G=6N+4N=10N。茶壺對桌面的壓強(3)教學片段:師: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壓強的計算公式以及液體壓強的計算公式p=pgh,那么這道題中,我們從題干能得出哪些信息呢?生1:茶壺的質量以及底面積、茶壺內水的質量、水平桌面的面積。生2:還有茶壺內水的高度。生1:水對茶壺底部的壓力就等于茶壺內水的重力。師:是這樣的嗎?還有沒有其他回答。生3:應該先求出水對茶壺底部的壓強,然后再求水對茶壺底部的壓力。生2:老師,茶壺形狀是不規則的,壺內水對茶壺底部的壓力與水的重力并不相等,第一種解法不正確。師:生2分析得非常好,確實,在這里,由于茶壺的形狀不規則,壺內水對茶壺底部的壓力與水的重力并不相等,所以這種解法是錯誤的。生1,你說一下這一問的正確解法。生1:根據液體壓強公式p=pgh,先求出水對茶壺底部的壓強,再根據F=pS來求出水對茶壺底部的壓力。師:對的,以后我們再碰到這一類問題時,首先要考慮容器是否規則,在計算固體壓強時,一般先求壓力再求壓強;計算液體壓力時一般先計算壓強,再求壓力。大家明白了嗎?(1)上述片段中,教師沒有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積極評價,沒有寬容對待學生的“錯誤”,錯失了發展學生思維的時機,對學生的想法只是簡單地加以否定。有些學生理解牛頓第一定律時很容易走進思維誤區,所以教師更要結合實例幫助學生走出思維誤區,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真正地會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2)教學片段:教師在生甲提出“力撤掉后所有物體都要停下來”之后進行如下教學。師:你提出的問題能聯系實際生活,非常有代表性。順著他的思路我們思考,力撤掉后所有物體都要停下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師:對,正是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物體的運動狀態才發生了改變。如果力撤掉后沒有摩擦力及其他外力的作用,物體會做什么運動?師:對,所以說沒有力的作用,物體也會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力是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的原因,但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1)使用定滑輪不省力,但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使用動滑輪可以省力,但不改變力的方向,且費距離。(2)教學方案:針對圖12.2-3,請學生觀察,看兩種方法提升鉤碼時有哪些不同?在比較軸是否移動的基礎上總結出定滑輪和動滑輪的定義。思考:我們知道力有三要素,就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定滑輪能改變力的方向,是否能改變力的大小?動滑輪不能改變用力的方向,能否改變力的大小?下面通過實驗進行探究。請同學們結合實驗,思考以下問題:①使用定滑輪的好處是什么?②使用定滑輪可以省力嗎?③使用定滑輪可以省動力作用點移動的距離嗎?總結:使用定滑輪不省力,不省距離,但可以改變力的方向。請同學們結合實驗,思考以下問題:①使用動滑輪能改變動力的方向嗎?②使用動滑輪可以省力嗎?③使用動滑輪可以省動力作用點移動的距離嗎?總結:使用動滑輪可以省力,但費距離,且不改變力的方向。14.【參考答案】(1)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當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時,成倒立、等大的實像。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時,成正立、放大的虛像。(2)教學設計如下: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①理解凸透鏡的成像規律。②知道凸透鏡成放大或縮小、正立或倒立、實像或虛像的條件。2.過程與方法①能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和方法。②通過對凸透鏡成像現象的觀察分析,總結出凸透鏡成像規律,并用列表的方法歸納出凸透鏡成放大或縮小、正立或倒立、實像或虛像的條件,掌握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①通過研究凸透鏡成像的實驗以及對其成像規律的分析,逐步具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②通過探究活動,學生增強了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并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規律。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教學難點:科學探究中實驗數據的處理和分析。三、教學過程環節一:新課導入學生活動一:讓學生用凸透鏡觀察書上的字,同學們都能看到放大的字,這是他們已有的知識體驗。然后讓學生通過凸透鏡觀察老師,學生會觀察到老師倒立、縮小的像,引發他們與已有經驗的沖突。同時,也引發他們的思考,為什么透過同一凸透鏡卻看到不同的情景?進而引入新課。學生活動二:讓學生用另一個焦距不同的凸透鏡,與前一透鏡并排放置,同時觀察課本文字,學生通過對比,得出所觀察到的像是不同的,進而引發學生對凸透鏡的成像可能與透鏡焦距有關的猜想。學生進行觀察并描述看到的像的特點,提出猜想。【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老師創設的情景中進行自主探究,親身感受到凸透鏡成放大的像還是縮小的像與凸透鏡到物體的距離有關,引發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猜想。通過以上體驗活動,學生從中感悟到凸透鏡成像是有規律的,物距和焦距都會影響到所成的像,由此完成猜想。環節二:新課講授1.提出問題通過上一節的學習,大家知道了照相機、投影儀里面都有凸透鏡,放大鏡本身就是一個凸透鏡。它們都利用凸透鏡使物體成像,但成像情況各不相同。照相機所成的像比物體小,而投影儀所成的像比物體大;照相機、投影儀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而放大鏡所成的像是正立的。通過凸透鏡能觀察到豐富多彩的像,對此大家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提出問題:凸透鏡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體的位置有什么關系?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猜想。2.做出猜想啟發學生對提出的問題做出猜想:前面學生在活動一中,凸透鏡離書上的字較近,成正立、放大的像;老師離凸透鏡較遠,成倒立、縮小的像;照相時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較大,成倒立、縮小的像;而投影儀中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較小,成倒立、放大的像。看來凸透鏡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即物距)有關。通過學生活動二,可以看出凸透鏡的焦距也會影響到所成的像。因此,物距和焦距可能都會影響到所成的像大小、正倒和虛實。3.設計實驗要發現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必須進行實驗。實驗要研究的問題就是凸透鏡所成像的大小、正倒和虛實與物距和焦距有怎樣的關系?實驗時,可以在凸透鏡焦距不變時,不斷改變物距,觀察所成像的特點。還要研究在物距不變時,換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鏡,觀察所成的像是否改變。思考:如何區別像的正立、倒立?怎樣觀察實像和虛像?學生思考回答: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與物體的上下位置相比較是否顛倒。實像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虛像不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形成的,無法用光屏承接。4.進行實驗介紹實驗器材: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蠟燭、火柴、凸透鏡、光屏。思考:(1)怎樣測量凸透鏡的焦距?(讓凸透鏡正對著太陽光,拿一張白紙在它的另一側來回移動,直到紙上的光斑最小最亮,用刻度尺測出光斑到凸透鏡中心的距離,即為該凸透鏡的焦距)(2)在光具座上放置蠟燭、凸透鏡、光屏時,誰在中間?(凸透鏡)(3)為使像成在光屏,實驗中燭焰、凸透鏡和光屏還應滿足怎樣的位置關系?(在同一高度)(4)怎樣固定蠟燭?怎樣利用光具座上的刻度確定物距、像距?(利用蠟燭燃燒滴下的蠟油固定蠟燭;利用物體、像與凸透鏡所在刻度的差確定物距、像距)(5)怎樣在光屏上得到一個清晰的像?(將光屏向左右兩個方向移動一點點,像都比原來模糊,則原來那個位置的像就是最清晰的像,這時光屏到透鏡的距離才是像距)(6)如何觀察虛像?可以示范當物由遠及近靠近凸透鏡時,光屏無論怎樣移動都不成像,這時把眼放在光屏這一側,透過凸透鏡觀察燭焰,可觀察到虛像,與放大鏡觀察物體相同。在思考討論的基礎上,學生按課本上的步驟進行實驗,把觀察到的現象和測量的數據記入表格。在測得了幾組成倒立、縮小的像和倒立、放大的像的數據以后,思考:在什么情況下可以得到等大的像?理論和實驗指出,當物距是焦距的二倍時,像和物等大。通過實驗做一做,并觀察此時的像距是多少?像是正立的,還是倒立的?當蠟燭移到透鏡的焦點時,在光屏上看不到蠟燭的像,繼續把蠟燭向凸透鏡靠近,這時在光屏上能看到蠟燭的像嗎?拿走光屏,用眼睛直接對著凸透鏡觀察蠟燭的像,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正立的還是倒立的?此時的像是實像還是虛像?5.總結歸納總結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凸透鏡既能成實像,也能成虛像;既能成放大的像,也能成縮小的像;既能成正立的像,也能成倒立的像。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當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時,成倒立、等大的實像。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當物距小于焦距時,成正立、放大的虛像。進一步總結升華:老師:通過實驗我們能發現,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是成像的兩個重要分界點,分別是成什么像的分界點?老師:實驗并思考,當物體從一倍焦距逐漸遠離凸透鏡時,像距和像的大小怎樣變化?從一倍焦距逐漸靠近凸透鏡時,像的大小又怎樣變化?(在真實實驗的基礎上也可用計算機模擬整個過程。直接觀看凸透鏡成像的整個動態變化,從而對凸透鏡成像形成一個宏觀的整體的認識)老師:為了幫助大家記憶,老師編了一個口訣:一焦分虛實(即物體在一倍焦距以內成虛像,一倍焦距以外為實像)二焦分大小(即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成放大的像;大于二倍焦距,成縮小的像)實像異側倒(成實像時,物和像總在透鏡的兩側,且像是倒立的物遠像近小(物體離透鏡越遠,所成實像離透鏡越近,且像越小)虛像同正大(成虛像時,物和像總在透鏡的同側,且像是正立、放大的)物近像變小(物體離透鏡越近,所成虛像越小)其中一、二兩句是對成像情況的總體把握,三五兩句是成像情況的靜態分析,四、六兩句是成像情況的動態描述。思考:1.在做“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時,某同學在光具座上將蠟燭放置在凸透鏡前,然后移動光屏,可無論怎樣移動光屏,都無法在光屏上觀察到燭焰的像。請你分析發生這一現象的可能原因。2.凸透鏡成實像時,像與物體上下是顛倒的,此時像與物體左右是否相反?教師引導學生可以通過實驗進行研究。最簡單的方法是輕輕吹一下燭焰,看光屏上燭焰的像向哪個方向飄動,若飄動的方向相同,則說明像與物體左右不相反;若飄動的方向相反,則說明像與物體的左右也相反。也可以取一高一低兩支蠟燭同時放在凸透鏡前,要使它們緊靠在一起并且物距相同,光屏上便出現高低不同的兩個燭焰的像,比較燭焰和它們的像的位置關系,便可知道像與物體的左右是否相反。學生思考并回答。【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理解,使學生學會應用凸透鏡成像規律回答問題。環節三: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學生梳理本節課知識內容,把學到的知識與同學交流,最后總結出本節課的知識點。教師做最終總結。【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記憶。教師資格考試物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級中學)標準預測試卷(八)參考答案及解析一、單項選擇題1.【答案】C。解析: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如果畫框和中垂線是平行的,則畫框是豎直的,否則畫框不豎直。為了把年畫貼正,應調整年畫,使年畫的長邊與重垂線平行。2.【答案】D。解析:對P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它受到地面對它的水平向左的滑動摩擦力2μmg,繩子對它的水平向左的拉力T,Q物體給它的水平向左的滑動摩擦力μmg。由于P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所以它受力平衡,有F=T+μmg+2μmg。又由于Q物體勻速向左運動,受到拉力和滑動摩擦力,二力平衡,所以T=μmg。因3.【答案】A。解析:M、N均做類平拋運動,在垂直于電場方向的位移和速度均相同,所以其在兩極板間運在沿電場方向的位移之比為2:1,可得加速度之比為2:1,電場力之比為所受電場力之比為2:1、沿電場方向的位移之比為2:1,可得電場力做功之比為4:1,所以,電勢能減少量之比和動能增量之比均為4:1,B、C兩項錯誤。4.【答案】C。解析:圖線斜率k>k,則V。<V。氣體由狀態a變到狀態c,體積變大,故氣體對外做功;溫度降低,其內能減少,A項正確。氣體由狀態a變到狀態d,溫度升高,其內能增加;體積變大,故氣體對外做功,B項正確。氣體由狀態d變到狀態c,溫度降低,其內能減少;體積不變,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U=W+Q,知,氣體向外放出熱量,D項正確。5.【答案】B。解析:從圖中可以看出,為使上表面射入的光線經兩次折射后從右側面射出,0?和θ?都必須6.【答案】A。解析:通過分析可知,電路中,L?和R并聯,然后再和L?串聯,電壓表V測路端電壓,電流表A?測總電流,電流表A?測通過R的電流。當滑動變阻器的滑動端向右移動時,接入電路中的電阻變大,總電阻增大,則總電流減小,電流表A?讀數變小,B項錯誤。根據U內=Ir可知,內電壓減小,路端電壓U=E-U內,則路端電壓增大,電壓表V的讀數變大,A項正確。由串聯電路分壓可知U并=U-UL?,故電路中并聯部分電壓增大,通過L?電流增大,而總電流減小,則電流表A?讀數變小,C項錯誤。電路中總電流變小,由P=7.【答案】C。解析:高斯定理表明靜電場是有源場,電荷就是靜電場的源,它要求電場線在無電荷處不能有關。8.【答案】C。解析:光電效應是電子在某些特定頻率的電磁波的照射下會被光子激發出來而形成電流,天然放射現象與光電效應沒有關系,A項錯誤。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由原子核決定,與外界的溫度無關,B項錯誤。放射性元素的放射性與核外電子無關,故放射性元素與別的元素形成化合物時,仍具有放射性,C項正確。一個原子核在一次衰變中放出α、γ兩種射線時,動量守恒定律仍然適用,D項錯誤。二、簡答題9.【參考答案】(1)教師可以提出疑問:既然分子在不停地運動,那么固體和液體中的分子為什么不會分散開,而總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體積呢?實驗一:在一個注射器內裝入一些水,用手堵住注射口,用力壓活塞,發現水的體積并沒有明顯的變化。既然分子間有間隙,為什么水的體積沒有輕易被壓縮呢?實驗二:用美工刀把鉛柱的底面刮干凈、削平,然后緊緊地壓在一起,兩個鉛柱就會結合在一起,甚至下面吊一個重物都不能把它們拉開。該實驗說明了什么?通過實驗和問題,學生能認識到物體的分子間存在著力的作用。教師講授:物體的分子間存在空隙,并且還有引力。那么為什么壓縮固體和液體很困難呢?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時存在的。當固體被壓縮時,分子間距離變小,作用力表現為斥力;當固體被拉伸時,分子間的距離變大,作用力表現為引力。學生通過觀察演示實驗感知、理論分析、操作實踐,漸漸對分子間的作用力有深刻的認識。(1)通過故事,讓學生有感性認識。向學生介紹阿基米德的故事。兩千多年以前,希臘學者阿基米德為了鑒定金王冠是否是純金的,要測量王冠的體積,冥思苦想了很久都沒有結果。一天,他跨進盛滿水的浴缸洗澡時,看見浴缸里的水向外溢。他忽然想到,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不就是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嗎?(2)實際操作,讓學生實踐。學生做實驗,將空易拉罐按入水中,進一步體會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跟物體排開水的體積的關系。因為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等于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所以我們把決定浮力的兩個因素改成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3)理性思考,提出疑問。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跟物體的質量有什么關系?跟液體的重力有什么關系?進一步思考浮力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可能是什么關系?明確實驗要探究的問題就是浮力的大小跟物體排開液體所受重力的關系。(1)知識點:串、并聯電路分析,功率及焦耳定(2)正確解法:①根據可知,燈L正常發光時的電阻是12Ω。阻R。在60s內產生的熱量是90J。③要使整個電路消耗的電功率最小(且電路電流不為0),需斷開S?、S?,閉合S?,此時燈L與電阻R。串聯,電路中阻值最大;此時的最小電功率為(3)教學片段:師:同學們,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道題。大家有什么不同的見解嗎?生1:我覺得這位同學做得很好。生2:我覺得存在一定問題,我的第一問和第三問與他不一致。師:你們誰先來說一下自己的思路?生1:首先根據功率得出,電壓是3V,功率是3W,所以電阻為3Ω。生2:老師,不對,題中問的是小燈泡正常發光時的電阻,電壓應用6V來計算,所以電阻為12Ω。師:是這樣嗎?大家同意誰的說法?生:生2說得對。師:對的。我們一起看這道題。首先我們用的公式應該是功率的計算式,生1的求法中用到的功率是3W,這個3W是什么功率呢?師:那小燈泡要想正常發光,電壓應該是什么電壓呢?師:那額定電壓是不是6V呢?生1你明白了嗎?生1:明白了。(1)①該教師設置的課堂導入環節,并未引發學生思考,也沒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遵循課堂導入的啟發性與目的性原則。②該教師的課堂提問沒有效率,沒有做到重點突出、難易適中且具有啟發性,也沒有起到課堂評價的功能,無法正確分析學生的學習程度。③該教師對教師角色的把握不到位,一味地灌輸,照本宣科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且學習效率不高,沒有達成教學目標。(2)教學片段:師: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家庭電路的結構和組成,也了解了試電筆的使用。那么,為什么家長總會對我們說,電很危險,要注意安全用電呢?老師問問同學們,大家知道哪些與安全用電有關的生活常識呢?生:不能在插排上連接太多電器。師:為什么不能在插排上連接過多電器呢?生:因為接入電路的電器越多,電器產生的熱量就會越多,這是一個安全隱患。師:剛才這位同學說在一個插排上連接很多電器,尤其是大型電器,可能導致產生的熱量過多,大家思考生:每個電器接入電路后的電流分別是I會;電路中的總電流I=I?+I?+I?+…+I。由此可知,接入電路中的電器越多,產生的電流就越大,進而產生更多的熱量。因此路的危險之一就是電流過大。師:這位同學說得非常好,他說的就是電功率的公式P=UI的實際應用,對于電壓不變的電路,功率越大代表電流越大。我們換一個角度思考,根據歐姆定律,什么情況會導致電流過大呢?生:(紛紛回答)電阻很小的時候。師:家庭電路中,有時會出現這種電阻很小的狀態,即短路。由于各種原因,零線和火線的絕緣性變差,此時電路中的電流非常大,很容易造成火災。但是,短路通常由于電路老化或者磨損,不仔細檢查一般也不容易發現,有的在電路內部,根本無法發現,而生活中又離不開家用電器。生:那家庭電路豈不是很危險?師:人們也想到了這個問題,為此發明了保險絲……(1)分別在A、B、C處用同樣大小的力推門,是為了說明力的作用點是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之一。(2)教學片段:師:前面我們學習了力的作用效果,誰能說一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呢?生甲:改變物體的形狀,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師:非常好!大家想一想,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呢?生:可能與力的作用位置有關,可能與力的大小有關,可能與力的作用方向有關。師:那么如何驗證第一個猜想呢?師:(走到門邊,用粉筆在門上標出了A、B、C三點)下面我們請一位同學到老師這,分別在A、B、C這三點處用同樣大小的力推門,感受一下推門的難易程度。生乙:(實際操作)可以感受到在A點容易把門推開。師:(請乙回到座位)大家想想,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說明了什么問題?生:說明了力的作用點影響力的作用效果。師:同學們總結得非常好!接下來我們來驗證其余兩個猜想。(1)兩個小燈泡依次相連,然后接到電路中,我們就說這兩個小燈泡是串聯的。兩個小燈泡的兩端分別連在一起,然后接到電路中,我們說這兩個小燈泡是并聯的。(2)教學設計如下:串聯和并聯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認識常見的電路符號,會畫簡單的電路圖。(2)能連接簡單的串、并聯電路。(3)初步了解開關在電路中不同位置時的控制作用。2.過程與方法(1)學習用實驗的方法探究串、并聯電路的區別,通過實驗具備觀察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2)從簡單的物理現象和實驗中總結規律,并能口頭或書面表達自己的觀點,體會分析、歸納、論證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性。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實驗具有相互合作的精神和對科學的求知欲,體驗戰勝困難、解決物理問題的喜悅。(2)通過舉例生活、生產中的簡單串、并聯電路的實際應用,認識科學技術對于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多媒體課件,視頻展示臺,初中物理電學磁性元件一套,1.5V干電池40節,2.5V的小燈泡(燈座)40個,開關40個,導線若干。環節一:新課導入教師引導學生復習常見電路元件符號的畫法,并出示一長串小彩燈,接通電源,使它發光。學生觀察小彩燈的發光情況,思考小彩燈及家用電路元件的連接。【設計意圖】學生進一步鞏固電路元件符號的畫法。通過觀察小彩燈的發光現象及家庭電路中用電器的工作情況,激發學生學習的求知欲。環節二:新課講授1.組成串聯和并聯電路①教師強調電學安全操作要領,防止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安全事故。學生牢記電學安全操作要領。②教師介紹常見實驗器材。學生認識各種器材。③教師提問:能否選用一些器材使一盞燈亮?讓學生上前演示,并讓學生畫出電路圖。④教師接著提問:如果有兩盞燈和一個電源,能同時使兩燈都發光嗎?有幾種接法?學生動手、動腦,相互討論,然后畫出電路圖,再連接實物圖。【設計意圖】使學生樹立安全用電意識,學生能認識常見的電路元件,培養學生初步的電學實驗的操作技能以及初步練習根據實物圖畫簡單的電路圖。培養學生設計簡單的電路實驗,體驗戰勝困難,解決物理問題的喜悅。2.探究串、并聯電路的特點①在學會連接串、并聯電路后,引導學生對照實際電路,觀察比較在不同電路中,各元件的連接方式、電流路徑、開關在不同位置的控制作用有何不同。學生小組討論、相互交流,匯報討論結果。②師生共同對各組匯報的問題進行初步的評價和篩選,確定部分合理的問題進行探究。③要求各組學生根據設計好的實驗方案畫好電路圖。④學生連接電路,教師巡回指導。教師強調要注意觀察開關在不同位置的控制作用。學生按照電路圖沿著一定的順序連接好電路,并進行實驗。⑤教師準備視頻展示臺。學生到視頻展示臺上展示自己的實驗成果,同時也分享其他同學的成果,彌補自己的不足。⑥師生共同分析歸納串、并聯電路的特點,并板書結論。學生對結果進行分析、討論、實驗驗證。【設計意圖】學生經歷從簡單的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科學規律,并能口頭表達自己的觀點,過程中學生體會到分析、歸納、論證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性。在相互交流過程中,學生敢于提出與別人不同的見解,勇于放棄或修正自己的錯誤觀點,體驗成功的樂趣。環節三:鞏固提升1.多媒體播放:夜晚的路燈,滿天星彩燈串,高大建筑物上的裝飾彩燈。2.多媒體投影電路圖:A、B、C、D這四個電路哪個是串聯電路,哪個是并聯電路?為什么?3.問題:比較串、并聯電路有哪些不同?【設計意圖】通過觀察五彩繽紛的燈的世界,使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能產生美的感覺,從而樂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提升其對科學的求知欲。再通過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討論,加強對所學知識的鞏固。環節四:小結作業1.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2.做練習冊相應題目。【設計意圖】學生自主回憶、總結,加深對本節課內容的認識與理解,培養歸納總結的能力。教師資格考試物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級中學)標準預測試卷(九)參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A。解析:在這個實驗中,酒精燃燒時產生的熱量傳給水和水蒸氣;塞子受到水蒸氣的壓力而沖出去,水蒸氣的內能轉化為塞子的動能。這就是熱機的原理。的作用,A項錯誤。當F逐漸增大到1.5T時,對整體有,對質量為3m的物體有F-T?=3ma,解得T?=0.75T,故當F逐漸增大到1.5T時,輕繩還不會被拉斷,C項正確,B項錯誤。輕繩剛要被拉斷時,系統的加速度為,,對質量為m的物體,即質量為m和2m的木塊間的摩擦力-,D項錯誤。粒子在磁場中做勻速圓周運動,設軌道半徑為R,由幾何關系可得,半徑與直線MN夾角正好等于θ,得出4.【答案】B。解析:核反應前后核子數相等,核反應遵循質量數守恒而不是質量守恒,A項錯誤。核反應方程22U→23Th+2He屬于α衰變,B項正確。核反應方程N+2He→"0+{H屬于人工核反應,C項錯誤。β衰變是原子核的衰變,與核外電子無關,β衰變時釋放的電子是由核內一個中子轉化成一個質子的同時釋5.【答案】D。解析:兩個自感系數的半環式螺線管放在一起的自感系數為兩個加上兩者之間的互感,故若將該螺繞環鋸成兩個半環式的螺線管,則兩個半環螺線管的自感系數都小于-6.【答案】A。解析:通過光路圖可以看出,b光的偏折程度大,則b光的折射率較大,a光的折射率較小,A項正確。由光的色散可知,a光的頻率小于b光的頻率,a光的波長大于b光的波長,B、C兩項錯誤。兩束單色光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大小不等,所以在玻璃磚中傳播的時間也不相同,D項錯誤。A項錯誤。由圖(b)知,質點的振動周期為T=0.4s,由圖(a)知,波長λ=20m,則波速50m/s,B項錯誤。因,則,C項正確。t=0.3s時,質點B處在平衡位置,且是向y軸正方向運動,D項錯誤。8.【答案】A。解析:鐵餅離手時的角速度s,鐵餅的角加速度二、簡答題9.【參考答案】前概念是指學生在學習某科學概念之前由長期的日常經驗形成的對事物、現象的看法和觀念。物理前概念對物理的學習既有積極的作用也有消極的作用。有利影響:正確的物理前概念是物理學習的良好基礎和鋪墊,它的正遷移作用可成為物理概念學習的資源,可使學生盡快地掌握新的概念和知識結構,如學生在學習電流概念之前,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對用電器的了解,對電的知識或多或少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只是沒有系統和理性的研究過,這些就是新知識學習的基礎,有助于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物理的興趣。不利影響:對物理現象、過程、概念的片面或錯誤理解而產生的前概念,將會成為學生學習物理的障礙。如在學習電流時,受到電流概念中“流”的影響,學生認為越靠近電源正極的地方,電流會越大;電流通過電路元件時,后面的電路元件得到的電流是前面用完剩下的;當電流經過所有電路元件后,剩下的部分回到電源負極……類似這種錯誤的前概念,如果得不到及時糾正,將影響對物理新知識的同化和順應,使學生形成錯誤的思維,變成學生學習物理的障礙。10.【參考答案】討論合作學習將學習過程置于多向交流中,常常有認同、碰撞、吸納、排斥……創新的火花閃爍其間。討論合作學習的一般步驟可以是定標一引導一自結。(1)定標,即確定論題或討論目標。以“噪聲的危害與控制”為例,論題可以確立為噪聲的危害和噪聲的(2)引導。首先針對“噪聲的危害”這一內容,鼓勵學生各抒已見,指導學生討論時,做到有理有據、自信、有分寸地表達。如:噪聲會影響休息和睡眠,進而影響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噪聲能引發多種疾病,它的損害以神經系統癥狀最明顯,使人出現頭暈、頭痛、失眠等癥狀,并伴有耳鳴、聽力減退等;噪聲還是造成心臟病和高血壓的重要原因。其次,拓寬思路,將討論引向深入。如:交通噪聲、工業噪聲、生活噪聲和其他噪聲從各個方面影響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最后,提出“噪聲的控制”這個論題,展開討論,引導學生總結出在噪音的輸出、傳播和接收等方面采取措施,以便有效地對噪聲加以控制。(3)自結,即指導學生概括要點,進行小結。討論的同時引導學生自結并達成共識:噪聲與人類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想要從源頭減少噪聲的產生,我們要積極植樹造林,做到低碳出行并養成綠色生活的習慣。三、案例分析題11.【參考答案】(1)知識點:串、并聯電路中電阻的特點,電功率及其計算公式的應用。當開關斷開時,電路中只有電阻R?,故R?消耗的電功率答:R?和R?的電功率之比為1:4。(3)教學片段:師:同學們,題目中出現的“電流表兩次示數之比是1:5”指的是哪兩次電流之比?生:開關閉合前的電流和開關閉合后的電流之比。師:本題要求解的“R?和R?的電功率之比”是什么情況下的比值呢?師:這兩個電功率應該怎么算呢?生:可以通過計算。生:這個電路中,兩個支路的電壓相等,求兩功率比值師:沒錯。開關閉合后,兩個電阻組成了一個并聯電路,R?和R?兩端的電壓都為U。只要算出R?和R?的比值,就能成功求出功率之比。那么,如何求得R?和R?的比值呢?生:我們可以利用開關閉合前后“電流表兩次示數之比是1:5”計算出R?和R?的比值。師:非常好。在處理這類習題時,同學們要認真辨別題午中的已知條件,正確選用公式,問題就能迎刃而解。(1)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了一種由生活經驗導入的方法,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課程理念,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過多重視課本知識的灌輸,從而導致教學導入沒有持續對學生產生吸引力;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做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沒有使學生真正地融入知識的探索中去,違背了教學的探究性、積極性和啟發性原則;對于學生的疑惑,教師沒有及時地加以啟發引導,而是直接給出答案,違背了教學評價的啟發性原則。(2)教學片段:師:那你們能描述一下燒開水過程中的現象嗎?師:白霧大家知道是什么嗎?生:水蒸氣液化成的小水滴。師:很好,看來大家對于前面所學知識掌握得非常透徹。那水蒸氣又是從哪里來的呢?師:這個汽化和我們之前學的有什么區別嗎?師:也就是說水沸騰其實是水內部和外部比較劇烈的汽化現象。那這種現象怎樣才能產生呢?大家猜想一下。生1:溫度要達到100℃。生2:要有火。師:大家的想法非常好,那大家能不能自己驗證一下?下面以小組為單位,大家一起做一下水沸騰的實驗,看一下你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叮囑學生注意安全以及溫度計的放置)師:我看大家都做完了,大家有什么結果呢?現在小組內討論,然后全班分享一下。生1:我們在燒水的過程中發現,當水的溫度在100℃之前,水不會沸騰,溫度會隨著時間升高;當溫度達到100℃時,水會沸騰,但溫度卻不會升高了。師:很好,觀察得非常仔細,描述也十分標準。還有同學補充嗎?生:當沸騰后,如果撤掉酒精燈,水的沸騰就會停止。師:對的,這位同學不僅在實驗時認真,而且敢于大膽去操作,非常有探索精神。看來大家的實驗都非常成功,那么,水的沸騰條件是①要達到100℃,即水的沸點,②持續加熱。四、教學設計題13.【參考答案】(1)功與做功所用時間之比叫作功率,它在數值上等于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2)教學片段: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功,知道了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生: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師:非常好!看來上節課的內容大家都掌握得不錯。那么大家想一想,如果爬同樣高的樓梯,一個初中生快速跑上去和慢慢走上去,感覺有什么不一樣呢?生:爬同樣高的樓梯,同一個人兩次所做的功相同,但是快速跑上去和慢慢走上去所用的時間不同。跑上去感覺比較累。師:如圖所示,一個老人和一個小孩,一起爬相同的樓梯,他們做的功相同嗎?生:爬相同的樓梯,他們移動的距離相同,老人比小孩質量大,兩者做的功不一樣,老人做的功比小孩多。師:如果兩個人在相同的時間內爬完,做功的快慢是怎樣的呢?生:如果兩個人在相同的時間內爬完,做功的快慢不相同,老人比小孩做功快。師:如果兩個人所用時間不同,那么又如何比較做功的快慢呢?師:在這里,大家可以想一想我們之前速度概念建立的過程。生:速度是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路程與時間的比值即是速度。我們可以用功與做功所用時間的比值來表示做功的快慢。師:非常好!這個比值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的物理量——功率。14.【參考答案】(1)電荷間相互作用規律是: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2)教學設計如下:電荷間相互作用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認識摩擦起電現象,會用摩擦起電解釋生活中一些簡單的現象。知道自然界有兩種電荷及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2.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兩種電荷及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感受人們在認識自然界中兩種電荷的過程中所用的推理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實驗,認識到電現象的有趣性,產生利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的欲望。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培養學生學習電學的濃厚興趣。認識摩擦起電現象及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教學難點:自然界中只有兩種電荷的確定。1.摩擦起電現象【教師活動】演示導入:用干燥的手用力捋散開的塑料包裝繩、引導學生。說出看到的現象。提出問題:當空氣干燥時用塑料梳子梳頭發,為什么頭發會隨梳子“飄”起來。如果我們穿了化纖衣服,衣服會粘在皮膚上、在晚上脫衣時,有時會發出響聲,甚至出現火花。這些現象發生的原因是什么?【學生活動】學生動手完成以下小實驗:(1)用塑料尺、筆桿與頭發摩擦,再靠近碎紙屑,觀察現象。(紙屑被吸引)(2)用塑料梳子梳頭發再靠近自來水、觀察現象。(水流被吸引)【師生總結】摩擦過的塑料刻度尺跟不摩擦的塑料刻度尺有了不同的性質,物體有了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我們就說物體帶了電或者說帶了電荷。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帶電就叫作摩擦起電。【設計意圖】通過貼近生活的小實驗,使物理貼近生活。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結合生活實際探究物理規律的能力。2.兩種電荷及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教師活動】教師演示實驗:有兩根同祥的玻璃棒、兩根同樣的橡膠棒。(1)同時都用絲綢摩擦玻璃棒、使它帶電,將一根放在支座上,用另一根玻璃棒的帶電端靠近這根玻璃棒的帶電端,觀察發生的現象;(2)然后都用毛皮摩擦橡膠棒,重做剛才的實驗;(3)再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重做剛才的實驗。【學生活動】記錄實驗現象。【教師活動】提出問題:從這些實驗現象中能發現什么呢?【學生活動】學生回答。(1)支座上的玻璃棒會遠離靠近的玻璃棒;(2)支座上的橡膠棒會遠離靠近的橡膠棒;(3)支座上的玻璃棒(橡膠棒)會被靠近的橡膠棒(玻璃棒)吸引。【設計意圖】通過演示實驗,直觀地向學生證明兩種電荷的存在,并驗證了電荷間的相互規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實驗中感悟物理規律。【教師活動】提問:在這個演示實驗中可以總結的規律。【學生活動】不同學生給出不同的片段式的規律。【教師總結】總結引入兩種電荷,并總結兩種電荷的規律。人們發現帶電物體凡是跟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互相排斥。也就是說物體帶的電荷要么跟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電荷相同,要么跟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電荷相同,沒有第三種可能,自然界中只有這樣兩種電荷。為了研究方便,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對這兩種電荷做出規定: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荷叫作正電荷,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的電荷叫作負電荷。【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片段式的總結,教師給出系統的、條理清晰的物理規律,為學生建立電荷的知識體系,通過先讓學生總結,可以使學生對新知識加深印象。結論1:自然界中只有兩種電荷: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的電荷叫作正電荷;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的電荷叫作負電荷。結論2:兩種電荷的相互作用: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1.【答案】B。解析:從實驗可以看出,摩擦可以使物體帶電。這種起電方式叫作摩擦起電。該內容最適宜幫助學生學習的知識是摩擦起電。向上的拉力的大小關系,不能判斷出P與斜面之間是否有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的方向;開始時Q受到重力、斜面的支持力、彈簧A向下的拉力以及彈簧B向下的推力,所以Q一定受到斜面的向上的摩擦力。撤去彈簧A的瞬間,由于不知道P與斜面之間的摩擦力的情況,所以物體P不一定將下滑;撤去彈簧A的瞬間,彈簧B的長度不變,所以彈簧B的彈力不變,物體Q受到重力、斜面的支持力、彈簧B向下的推力以及摩擦力的作用,由于沿斜面向下的力少了彈簧A的拉力,所以摩擦力減小,Q仍然將靜止。A、B兩項錯誤。撤去彈簧B的瞬間,彈簧A的長度不變,故彈簧A的彈力不變,因而物塊P3.【答案】B。解析:根據愛因斯坦質能方程△E=△mc2可求出核反應釋放的能量。氘核聚變的核反應方程為{H+2H→He+on,核反應過程中的質量虧損為△m=2m。-(m。+m)=0.0035u,釋放的核能為△E=△mc2=0.0035u×(3×10?m/s)2≈3.3R,則由題可知,當光線從G點入射到圓弧面G?點時,恰好發生全反射。當入射點在G?的右側時,入射角大于臨界角,將發生全反射,光線將不能從圓弧射出。當入射點在G?的左側時,入射角小于臨界角,不發生全反射。所以光線只能從圓弧NG?射出。R?并聯;當滑片向b端移動時,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中的電阻減小,則電路中總電阻減小;由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可知,電路中電流增大,路端電壓減小,同時R?兩端的電壓增大,故并聯部分的電壓減小;由歐姆定律可知流過R?的電流減小,則流過R?、R?這一支路的并聯部分的電流增大,故電流表示數增大,B項錯誤。因并聯部分電壓減小,而R?中電壓增大,故電壓表示數減小,A項正確。帶電質點P原處于靜止狀態,則其所受電場力和重力平衡,因而質點所受電場力方向向上;因電容器兩端電壓減小,故質點受到的向上電場力減小,則重力大于電場力,質點向下運動,C項錯誤。因R?兩端的電壓減小,由可知,R?消耗的功率減小,D項錯誤。8.【答案】C。解析:無限長載流直導線外的磁感應強度與導線的電流及導線的距離r之間的關系為B=么應用?我們坐在汽車上,當突然剎車時,身體向哪個方向傾斜?什么叫作參照物?在學習“升華和凝華”時,可以提問:冰凍的衣服在低于0℃的冬天也能變干,為什么?白熾燈泡通常做成“梨形”,這樣設計有什么道理?猜想與假設為制訂探究計劃、設計實驗方案奠定必要的基礎。在實施猜想與假設過程時,要先向學生進行背景知識的介紹。在此基礎上針對準備研究的課題,引導學生提出兩方面的猜想:一方面是猜想問題的成因;另一方面是猜想探究結果。例如,在講“樂音與噪聲”過程中,教師可以在研究音調高低與振動頻率時,先讓學生聽男高音和男低音演唱對比,再讓學生聽不同音調的音叉,感受音調高低。然后用壓在桌邊緣的鋸條振動發出的聲音讓學生感受,進而引導學生猜想音調高低和振動快慢的關系。向我們襲來,我們怎樣保護自己呢?現在讓我們發揮聰明才智,先猜想一下,怎樣可以防御聲波?”這樣的問題本身具有發散性,易引導學生形成猜想與假設。(1)該題旨在幫助學生掌握歐姆定律和串聯電路電阻分壓的知識點。(2)正確解答:解:①當滑片在a端時,滑動變阻器短路,電阻R?兩端的電壓U?I,R?=0.6A×5Ω=3V;所以電源電壓也為3V。②當滑片在b端時,電阻R,兩端的電壓U?=U-U?=3N-2V=1V,電路中的電流滑動變阻器R?的最大阻值(3)教學片段:師:同學們這道題考查我們的是什么知識呢?生:歐姆定律和串聯電路的特點。師:那么誰能說說串聯電路的特點呢?生1:串聯電路各電阻分壓,路端電壓等于各電阻電壓之和。生2:串聯電路各處電流都相等。師:同學們回答得非常好,那么讓我們來看下這道題,當滑片在b端時,電阻R?和R?是怎么連接的呢?師:那么總電阻是多少?師:在第(1)問當中我們已經求出了電源電壓,那么電路中的電流怎么求?生:根據歐姆定律,用電源電壓除以總電阻。師:總電阻我們知道嗎?師:那我們應該怎么求?想一想串聯電路電流的特點。生:R?兩端的電壓可以求出來,R?的電阻是已知的,所以可以用R?的電壓除以R?的電阻來求電路中的電流。師:那我們來求一下吧。12.【參考答案】(1)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繞著某固定的點轉動,這根硬棒就是杠桿。杠杠的平衡條件:動力×動力(2)該教學片段存在以下幾個問題。①教學片段反映出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雖然在教學過程中有提問的環節,但是問題缺乏引導性,缺乏思考的價值,不符合新課程改革中提出的學生是學習主體的要求,也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②教學內容處理不靈活,在課程導入過程中,僅僅采用讀課本的方式,不利于學生理解杠桿的概念。③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太過單一,且沒有針對性,不利于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培養。(3)教學片段:師:同學們,請看大屏幕,這是一幅什么圖?生: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師:作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金字塔,它的建造多年來一直是個謎,其中,最主要的謎團是古代埃及人民在沒有現代工具的條件下,如何來搬運重達200多噸的石塊呢?(投影出課本古代埃及人民搬運石塊的圖片)師:現在,人們利用物理知識對它的建造進行了科學的猜測。聰明的古代埃及人民可能就是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把巨大的石塊一步步地搬運到金字塔頂部的。以上只是人們的猜想,要解決問題光靠猜想行不行?師:那好,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那段歷史,通過實驗來驗證一下,怎么樣?生:好(興高采烈地說)。(師出示自制教具:一省力杠桿、鉛球、50克重的鉤碼)師:用鉛球代表巨大的石塊,用鉤碼的拉力來代表人的拉力,用這一裝置代表如圖所示裝置,現在,用這一個小鉤碼把沉重的鉛球吊起,你相信嗎?生:相信(但也有個別學生搖頭表示不信)。師:好,那我們就用實驗來說明問題吧,誰上來操作一下?(一生上講臺演示,鉤碼把鉛球吊起,當學生吊起鉛球時,教師指著這一裝置問其他同學)師:在物理上這類裝置叫作什么呢?師: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就來學習杠桿。師:日常生活中你見過或者使用過哪些杠桿?大家互相交流一下。師:誰起來說一下?生1:桿秤、蹺蹺板。生2:指甲鉗、撬撬棒。(教師再補充幾個例子并板書出這幾種杠桿名稱)師:由此可見,杠桿在我們生活中處處可見,是我們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現在,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杠桿。(師板書:一、認識杠桿)(投影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杠桿:桿秤、蹺蹺板、壓井杠、撬撬棒)師: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這些常見杠桿,思考它們有哪些共同特征?同桌間討論一下。師:誰來說一下?生1:都有一個固定點。生2:都可以轉動。生3:杠桿都受到兩個力的作用。生4:組成杠桿的桿材料都很硬。師:現在請同學們畫出以上四種實物的示意圖。師:這幾位同學的示意圖基本一樣,唯獨蹺蹺板的畫法不一樣,我們能否把蹺蹺板的示意圖畫成一條直線?生:可以。師:現在,你認為杠桿還有別的共同特征嗎?生:都是一根硬棒。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大家能不能根據杠桿的共同特征定義一下杠桿呢?生1:能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作杠桿。生2:我認為應該是在力的作用下,能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作杠桿。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杠桿實際就是一根能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1)這個實驗說明了聲音能夠傳遞能量。(2)師:大家已經知道了聲音可以傳遞信息,如醫生通過聽診器可以了解病人的心、肺等的工作狀況。那么聲音還有其他應用嗎?接下來我們來看一個演示實驗。(教師演示實驗)師:大家看到了什么?生:蠟燭火焰搖擺不定,最終熄滅。師: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呢?生:有能量傳遞過來了。師:揚聲器在這里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新員工入職安全培訓考試試題答案下載
- 高中科學課題結題報告的寫作范文
-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協調措施
- 建筑行業紀律教育活動月學習心得體會
- 醫院垃圾中轉站建設流程
- 大學生身體素質提升計劃
- 工業自動化系統實施方案與質量控制措施
- 氧化鋅納米陣列憶阻器特性及其突觸仿生研究
- 唐代宮廷胡樂興衰史論
- 人教版九年級上學期語文教學計劃評估與反饋
- 對數的概念說課稿課件
- DB52∕T 1559-2021 朱砂 工藝品-行業標準
- 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專升本)學士學位考試復習題
- 精神障礙檢查與診斷試題
- 《功能材料概論》期末考試試卷及參考答案,2018年12月
- 【原創】《“備-教-學-評”目標一致性的實施策略》講座PPT
- 【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設計-總復習《數的認識》(1)
- 中醫護理原則和方法
- 機房專用精密空調巡檢維護
- 換流站控制保護軟件Accel簡介
- 動、靜平衡原理及平衡方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