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和對外交往-2025學年中考歷史重難點專練(含答案)_第1頁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和對外交往-2025學年中考歷史重難點專練(含答案)_第2頁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和對外交往-2025學年中考歷史重難點專練(含答案)_第3頁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和對外交往-2025學年中考歷史重難點專練(含答案)_第4頁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和對外交往-2025學年中考歷史重難點專練(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四: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和對外交往

一'選擇題

1.下列關于西域都護表述正確的是()

A.最早設立于公元前60年

B.標志著今西藏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王朝

C.都護府設在今天的烏魯木齊

D.頒行秦朝的號令,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的管理

2.文物雖靜默不語,卻承載著豐富的信息。如圖所示文物可以用來佐證()

壺(公元前5世紀)

A.雅典民主政治B.中西文化交流

C.西歐文藝復興D.世界市場形成

3.“軒轅乃修德振兵……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

黃帝乃徵(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禽(擒)殺蚩尤。”這則材料說明的是()

A.黃帝被尊稱為人文初祖B.炎帝曾經教民開墾耕種

C.黃帝經常入侵其他部落D.部落之間存在攻伐現象

4.王建《涼州行》中“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

的詩句描繪了唐代()

A.對外交往的盛況B.民族交融的現象

C.藩鎮割據的局面D.軍事防御的松懈

5.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當初是為從唐朝來的鑒真和尚修建的傳道場

所。以下研究鑒真東渡歷史的方法和途徑中,最不可靠的是

A.查閱歷史文獻B.參觀唐招提寺

C.咨詢專家學者D.觀看電影《鑒真東渡》

6.唐朝時,世界上有70多個國家或地區與中國有往來。當時與我國進行友好往來的亞洲國家有

......................................................()

①日本②新羅③天竺④東羅馬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觀察分析如圖年代標尺,可知我國古代對外交往()

玄奘西行

鑒立東渡

絲捌之路甕嬴T海外貿易興盛馬可波羅來華鄭和下西洋“閉關鎖國”政策

H——i——I——I——i——

兩漢時期唐朝時期宋朝時期元朝時期明朝時期清朝時期

A.清王朝不再與別國進行民間往來

B.由積極開放到逐漸封閉保守

C.實行民主開放的對外政策

D.總體呈現為開明與落后并存局面

8.唐朝時期,外國的商人、使者、藝人、學子、僧侶、工匠等云集都城長安。這體現出長安這座大

都會的()

A.規整性B.國際性C.封閉性D.創新性

9.高僧玄奘西行天竺“求法”,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

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被弟子記錄成書,成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此書是()

A.《大唐西域記》B.《竇娥冤》

C.《資治通鑒》D.《本草綱目》

10.史載唐太宗時,有大臣奏請修復長城,太宗一笑置之。唐太宗不修長城的理由是()

A.唐朝北方已無邊患

B.長城已經徹底失去防御作用

C.唐朝國力虛弱,無財力支持。

D.開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關系融洽

11.下列材料分別是四位皇帝的政務節錄,按朝代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

②告誡軍機處切勿泄密

③引見俘獲的突厥頡利可汗,諸蕃君長奉上“天可汗”尊號

④始置諸州通判;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

A.①③④②B.①④③②C.④①②③D.④③①②

12.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通過和親的方式密切與少數民族的聯系,有一位歷史人物曾經以

這樣的方式嫁給吐蕃(今西藏)贊普松贊干布,她是()

A.文成公主B.花木蘭C.蔡文姬D.王昭君

13.考古學家在對昭陵(唐太宗)附近的遺址發掘中,發現了文獻中記載的立于昭陵的“十四國蕃君

石像”,其中有“于闌王伏閽信、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這一發現可用于研究唐代的()

A.經濟水平B.社會習俗C.對外關系D.民族政策

14.梁啟超《飲冰室合集》載:“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侯(指遠古時期的部落)錯

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這反映了中華民族的

形成特點是()

A.靠部落戰爭完成統一B.由一個部落發展演變

C.通過諸侯國交流融合D.由多個部族交融而成

15.如圖為甘肅嘉峪關魏晉磚畫中的兩幅。它們共同反映了................()

漢人胡食圖胡人牛耕圖

A.政權分立B.江南地區的開發

C.中外交往D.北方民族大交融

16.形成正確的歷史時空概念,掌握正確計算歷史年代的方法是初中歷史學習的目標之一。請判斷

下列歷史事件發生在公元前1世紀的是()

A.張騫于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

B.西漢政府于公元前60年設西域都護

C.劉秀于公元25年建立東漢

D.蔡倫于公元105年改進造紙術

17.在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演進中,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共同開拓了中國的遼闊疆

土,共同締造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大家庭。該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管轄開始于()

A.秦朝B.西漢C.西晉D.北朝

18.湯曉同學要做一期手抄報,搜集的素材有:北方各族的內遷、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回

族的形成。由此判斷,該期手抄報的主題是()

A.國家統一B.政權分立C.社會變革D.民族交融

19.下圖反映的信息說明歷代統治者都很重視()

A.中外交流的發展B.西北邊疆的管轄

C.西藏地區的聯系D.東南海防的鞏固

20.課堂上老師展示了一組圖片(見下圖)。根據這組圖片判斷該學習主題為()

圖1達賴金印圖2班桂金印圖3金奔巴瓶圖4駐藏大臣金印

A.漢朝對新疆的管轄B.元朝對西藏的管轄

C.清朝對西藏的管轄D.歷代印刷術的演變

二'材料分析題

21.中華民族從分散孤立到聯結交融,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

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在漢朝政權征服大宛之后,西域諸國與之建立了臣服關系,(西)漢朝政權也逐漸開始了

對西域各族的管轄和治理,并形成諸多創新措施……確保了中國西部邊疆的穩定,成為后世效仿傳

承的范式。

——鄭言午《漢朝政權對西域民族地區的革故鼎新》

材料二東晉政府對待僑流的政策:建立僑郡縣,承認流人為僑人,給予僑民以持白籍、免除稅役

的權利。到梁代,(姑孰)附近已是“良疇美柘,畦聯相望,連宇高薨,阡陌如繡”。一派田美土肥之

象了。

——萬繩楠《江東僑郡縣的建立與經濟的開發》中國史研究,1992年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說:“國家興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靖函帝宅,河

洛(今洛陽一帶)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移風易俗,信為甚難。”

《魏書?任城王傳》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寫出西漢對西域的管理機構及其影響。

(2)根據材料二,反映了江東地區什么經濟景象并分析其出現原因。

(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北魏孝文帝在“移風易俗”的具體措施并分析其歷史意義?

(4)綜合上述材料,圍繞“民族與國家”主題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史實進行簡要論述。(要

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總結提升。)

22.唐朝是詩的國度,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詩史合一”的傳統,通過唐詩,我們可以對唐朝的歷史有

更深的理解。

(1)貞觀銅牙弩,開元錦獸張。一杜甫《復愁十二首》節選

按時序分別寫出這首詩提到的兩個唐朝盛世的名稱和當時在位的皇帝。

時序排列盛世名稱當時在位的皇帝

盛世一

盛世二

(2)某同學收集了一組唐詩,他認為這些唐詩,每一首都與歷史教材中提到的某些史實密切相

關。請仿照詩①的范例,幫助他把下表填寫完整。

序作可反應的史實和對史實

詩名詩歌節選

號者的合理解讀

白《登觀音臺望城》【示例】唐都長安布局

百千家似圍棋局,

①居注:觀音臺為長安城嚴整,規模宏大,人口

十二街如種菜畦。

易中的高臺眾多

柳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趨。…獻

《樂府雜曲?鼓吹鏡

②不占號天可汗。注:“文皇”指的是唐

歌?高昌》

元太宗

《哭晁卿衡》

李注:晁衡是唐朝時來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

白華的日本人中的杰出壺。

代表

孟春風得意馬蹄疾,

④《登科后》

郊一日看盡長安花。

杜接縷垂芳餌,

⑤《春水》

甫連筒灌小園。

(3)某同學認為上述五首詩歌能代表各個方面的盛唐氣象,請幫助他完成整理。(填寫對應詩歌

序號即可)

農業發展;外交發展;民族交融;制度發展;城市發展

答案解析部分

1.A

2.B

3.D

從“‘軒轅乃修德振兵……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禽(擒)殺蚩尤'”可知,材

料反映了黃帝與炎帝、黃帝與蚩尤之間的戰爭,這說明當時部落之間存在互相攻伐的現象,D正

確;

黃帝為中華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后人尊稱他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但這與題干“‘以與炎帝戰于

阪泉之野“'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等不符,A錯誤;

傳說炎帝曾教民開墾耕種,但這同樣與與題干“‘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等

不符,B錯誤;

題干材料反映了黃帝與炎帝、黃帝與蚩尤之間的戰爭,說明當時部落之間相互攻伐,而不是黃帝經

常入侵其他部落,且這種說法也與題干“‘軒轅乃修德振兵“'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不符,C錯誤。

故答案為:Do

本題考點是古代神話傳說。解題方法:結合所學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

4.B

5.D

6.A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除了日本與唐朝的友好往來外,天竺、新

羅和唐朝還進行友好往來,①②③選項符合題意,選項A正確;

④羅馬是歐洲國家,排除BCD。

故答案為A。

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唐朝對外交往的有關內容。

7.B

8.B

9.A

10.D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時期,注重發展與少數民族的關系。他實施開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各

個少數民族的尊重,使得當時的民族關系融洽。所以當時不需要修長城。選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本題考查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的有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對歷史事實的理解和識記能力。理解和識

記貞觀之治的相關史實是答題的關鍵。

11.A

12.A

13.D

14.D

根據題干“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侯(指遠古時期的部落)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

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可知中華民族的形成非一族所稱,從古至今,

遠古時代的部落交錯者相互往來,排除各自之間相關習俗,語言文化等方面的差異,趨向于走向統

一文化認同,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走向融合,形成統一民族,因此反映了中華民族形成的特點是由多

個部落交融而成,故選D項

部落戰爭完成統一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A項;

由一個部落發展演變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B項;

通過諸侯國交流融合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C項。

故答案為:Do

本題考查的是中華民族的形成。檢測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描述和解釋

歷史現象,論證和發展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5.D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和西北方少數民族大量進入中原,經過數百年的沖

突與交往,他們與漢族逐漸匯聚。因此,本題中這組反映當時漢人胡食生活習俗的磚畫可以用來直

接研究民族交融,D正確;

題干所給材料體現的是飲食文化,不能反映出政權并立,A錯誤;

從題干所給材料看不出江南地區的開發,B錯誤;

題干反映當時漢人胡食生活習俗,與中外交往無關,C錯誤。

故答案為:D。

本題考點是民族交融。解題方法:結合所學分析磚畫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

16.B

17.B

18.D

據材料“北方各族的內遷、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回族的形成”并結合所學可知,北方各族的

內遷、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回族的形成體現了民族交流交融,故選D項。

該期手抄報的主題是民族交融,沒有涉及國家統一,排除A項。

該期手抄報的主題是民族交融,沒有涉及政權分立,排除B項。

該期手抄報的主題是民族交融,沒有涉及社會變革,排除C項。

故答案為:Do

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古代民族交融。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

古代民族交融的相關史實。

19.B

20.C

C:根據題干圖片“達賴金印”“班禪金印”“金奔巴瓶”“駐藏大臣金印”和結合所學可知,清朝時期,

1653年,清朝順治皇帝冊封“達賴喇嘛”,1713年,康熙皇帝冊封“班禪額爾德尼”,并規定以后歷世

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1727年,雍正設置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和班禪

共同管理西藏事務,規定達賴和班禪的繼承,必須報請中央政府批準,加強對西藏的管理。清政府

為加強對西藏的管轄制定了金瓶掣簽制度。乾隆帝制定“金瓶掣簽制度”,規定喇嘛教活佛轉世人選

必須由中央頒發的金奔巴瓶抽簽決定,這一措施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題干圖片反映的是清朝管理

西藏地區的史實,C項符合題意;

A:漢朝對新疆管理是設置西域都護,A項不符合題意;

B:元朝建立后,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理權,在這一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

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B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圖片反映的歷史與清代管轄西藏有關,與歷代印刷術的演變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o

本題考查清朝對西藏的管轄,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1.(1)機構:西域都護。

影響: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有利于加強中央對西域的管轄。

(2)景象:江南地區得到開發

原因:北方的人口南遷,帶來大量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北人南遷);東晉政府優待僑民政策

(合理即可)

(3)說漢語、改漢姓、學漢禮、遵漢制等。(一點即可)

意義:促進了民族融合,也增強北魏的實力。

(4)觀點:民族融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論述:中華民族在不斷地交流和碰撞中形成多元統一體格局。如西漢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

正式歸屬中央政權,有利于加強中央對西域的管轄,維護了民族的統一與發展;三國鼎立的局面,

魏蜀吳各自發展又孕育統一的趨勢;魏晉時期北人南遷,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亦促進了中國各

地的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舉措,促進了民族的融合等。

結論:所以說民族融合是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民族融合是我國強大統

一的重要因素,應當團結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中華文化歷史大發展。)

(1)張騫通西域后,西漢王朝加強了對西域的經營。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

護,作為管理西域的最高長官。結合所學可知,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有

利于加強中央對西域的管轄。

(2)由材料“到梁代,(姑孰)附近已是,良疇美柘,畦吠相望,連宇高薨,阡陌如繡一派田美土

肥之象了“可知,江南地區得到開發;原因:由材料“建立僑郡縣,承認流人為僑人,給予僑民以持

白籍、免除稅役的權利”可知,東晉政府優待僑民政策,再加上北方人口南遷,帶來大量勞動力和先

進的生產技術是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

(3)結合所學可知,北魏孝文帝采取說漢語、改漢姓、學漢禮、遵漢制等措施來“移風易俗”。這些

措施促進了民族融合,也增強北魏的實力。

(4)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即可。綜合上述材料,我們可以擬

定觀點:民族融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中華民族在不斷地交流和碰撞中形成多元統一體格局。如西漢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正式歸

屬中央政權,有利于加強中央對西域的管轄,維護了民族的統一與發展;三國鼎立的局面,魏蜀吳

各自發展又孕育統一的趨勢;魏晉時期北人南遷,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亦促進了中國各地的民

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舉措,促進了民族的融合等。所以說民族融合是一股不可阻擋的洪

流,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民族融合是我國強大統一的重要因素,應當團結各民族人民共同創

造中華文化歷史大發展。

故答案為:(1)機構:西域都護。影響: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有利于加強中央對西域的

管轄。

(2)景象:江南地區得到開發;原因:北方的人口南遷,帶來大量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北人

南遷);東晉政府優待僑民政策(合理即可)。

(3)說漢語、改漢姓、學漢禮、遵漢制等。(一點即可)

意義:促進了民族融合,也增強北魏的實力。

(4)觀點:民族融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論述:中華民族在不斷地交流和碰撞中形成多元統一體格局。如西漢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

正式歸屬中央政權,有利于加強中央對西域的管轄,維護了民族的統一與發展;三國鼎立的局面,

魏蜀吳各自發展又孕育統一的趨勢;魏晉時期北人南遷,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亦促進了中國各

地的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舉措,促進了民族的融合等。

結論:所以說民族融合是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民族融合是我國強大統

一的重要因素,應當團結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中華文化歷史大發展。)

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南遷和江南地區的開發等相關史

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

南遷和江南地區的開發等相關史實。

22.(1)

時序排列盛世名稱當時在位的皇帝

盛世一貞觀之治唐太宗(或李世民)

盛世二開元盛世唐玄宗(或李隆基)

(2)

序作

詩名詩歌節選可反應的史實和對史實的合理解讀

號者

《登觀音臺望百千家似圍棋局,【示例】唐都長安布局嚴整,規模宏

①居

城》十二街如種菜畦。大,人口眾多

柳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邊

《樂府雜曲?鼓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

②宗各族擁戴,被尊稱為天可汗,推動了民

吹曉歌?高昌》趨。……獻號天可汗。

元族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