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復習1課件資料講解_第1頁
改革復習1課件資料講解_第2頁
改革復習1課件資料講解_第3頁
改革復習1課件資料講解_第4頁
改革復習1課件資料講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商鞅變法一、時代背景:

1、政治上:大變革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宗法分封制瓦解;2、經濟上:鐵農具、牛耕逐步推廣,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3、思想文化上:百家爭鳴,法家學說成為各國變法的理論武器。二、總結商鞅變法的內容(重點)秦國商鞅的兩次變法(前356年和前350年)領域主要內容作用或特點軍事1、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2、建立什伍制度提高了戰斗力,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世襲制;兵員得到保障經濟1、廢井田,承認土地私有,獎勵耕織、重農抑商2、頒布標準器、統一度量衡提高了勞動者積極性,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政治1、廢分封制,建立縣制;2、什伍連坐制3、輕罪重刑,強化法律意識加強中央集權文化焚燒詩書加強思想文化統治特點:注重“農戰”、“法治”消極影響積極作用1、沉重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促進了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2、是戰國時期最徹底的變法,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它不僅為后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經濟和政治基礎,而且對后世的發展也產生了重大影響。1、輕罪重刑、連坐法加重了對人民的壓迫,容易造成統治者的暴政;2、文化高壓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發展;3、輕視了教化,導致社會風氣的敗壞,使政權失去了社會道德的支持。三、評價商鞅變法(難點)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統一北方黃河流域,結束了多年分裂混亂(439年),為孝文帝改革創造了條件。2、各民族相互融合的歷史趨勢出現3、北魏早期統治激化了社會矛盾4、馮太后與孝文帝的推動二、改革的內容以遷都洛陽為界,分為兩個時期前期:馮太后主持,重點是創建新制度1、均田制國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農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擔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政府掌握大批無主荒地2)前提:1)主觀目的:3)內容:保證政府的財政收入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國家征收賦稅和徭役。4)影響:北方經濟恢復發展后期:孝文帝主持,遷都洛陽---實行漢制、移風易俗2、三長制影響:許多農戶成為國家直接掌握的編戶,地方政權掌握在國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權,有利于國家征收賦稅和徭役。農民宗主北魏政權農民北魏政權(改革前)(改革后)"如身之使手,干之總條"內容:設鄰、里、黨三長,直屬州郡負責清理戶口和田畝,征發徭役和兵役3、整頓吏治2)內容:3)影響:吏治混亂、貪污現象嚴重,影響了財政收入,也激化了統治者和人民之間的矛盾;孝文帝認識到吏治問題的重要性。俸祿制:官吏俸祿由國家籌集發放,嚴懲貪污任期考核制:以勸課農桑、克己奉公、推薦賢才、懲治盜賊為主要內容。吏治得到改善,為其他改革提供條件;農民賦役負擔減輕,北方農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1)原因:(二)后期特點:孝文帝主持,實行漢制、移風易俗1、遷都洛陽2、實行漢制、移風易俗:改漢服、改漢姓、與漢族通婚、說漢語、改行漢制

這是一次政治、經濟、文化和風俗習慣的全面改革,意義重大,影響深遠。1、促進了北魏社會的發展,北方出現了魏晉以來空前的繁榮景象。2、促進民族的融合,為中國多民族國家共同發展的歷史作出了貢獻。三、改革的重大意義: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鞏固鮮卑族的統治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質:少數民族的封建化3、孝文帝改革能夠成功的原因:1、順應歷史發展潮流,變法成功的根源。2、內容全面措施得當。3、馮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則,信心堅定。4、民族融合趨勢的推動。重點知識點1、商鞅變法的時代背景?2、商鞅變法的內容?3、商鞅變法的特點及其評價?4、孝文帝改革的背景?5、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前期、后期)6、孝文帝改革的評價?王安石變法措施措施措施措施增設官僚機構擴充軍隊養兵養官戰爭賠款分散軍權冗官冗兵冗費軍隊戰斗力弱積貧局面積弱局面背景1、理財(富國之策)①青苗法:政府在青黃不接時向農民提供低息貸借(錢或糧食)③農田水利法: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二、變法的內容——②募役法:政府征收免役錢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錢)A.積極: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一定程度上緩和階級矛盾;同時增加政府收入.B.最具爭議:強制借貸,利息較高,實質是政府放高利貸,引起社會不滿.A.積極:出錢代役保證農民生產時間,保障農業生產發展,并增力政府收入B.最具爭議:農民負擔依然沉重,地主官僚強烈反對。積極:水利工程修建保證了灌溉;耕地面積增加,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政府稅收增加。⑥均輸法:政府采購物資實行就近采購,節省貨款等原則④方田均稅法:核實土地,按多少、好壞收稅積極:一定程度抑制兼并,

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減輕農民賦稅負擔。⑤市易法:設市易務,收滯銷貨,短缺時賣出,以穩定市場積極:打破了大商人對市場的壟斷;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1、理財(富國之策)二、變法的內容——1、“變法在抑制土地兼并,保障農業生產,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改變積貧局面;2、但也存在局限,具有較大爭議。新法實施中出現危害百姓現象。評價:2、強兵之法:整頓軍隊①省兵:精減軍隊,減少軍隊數量和軍費開支二、變法的內容——②強兵: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A.保甲法:政府把農民編為保甲。農戶十家一保閑時練兵戰時入軍B.保馬法:官馬由農戶保養作用:減少政府支出C.將兵法:設“將”為軍隊編制的基本單位,由固定將官帶軍隊作用:提高軍隊戰斗力作用(目的):政治:加強對人民控制,防范農民的反抗和民心渙散軍事:寓兵于民,節省軍費,確保兵源和提高戰斗力.取士之法

王安石認為,要保證變法的順利進行,就必須選拔人才和改革官制,關鍵是改革科舉制度。措施內容作用改革科舉改革考試內容和形式,要求考生聯系實際。發展了教育,使有真才實學的新進之士取代了反對改革的舊官。惟才用人擇優錄用,克服“恩蔭”的弊病。整頓太學太學生中的優異者可免試做官,開新學科,設學田。措施目的內容作用改變積貧局面,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均輸法、方田均稅法、市易法1、抑制兼并、保障農業生產、增加財政收入2、具有爭議,出現了危害百姓的現象為改變積弱局面“省兵”措施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節省了軍費開支,提高了軍隊戰斗力關注人才的選拔、培養和使用,為變法造輿論改革科舉制度、擇優錄用、整頓太學選拔了實用性人才,以新進之士取代舊官富國之法強兵之法取士之法結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最終新法被廢止,改革失敗。失敗的原因:1、觸動了上層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了他們激烈的反對。(主要原因)2、為增加政府收入,擴大稅源,“取諸民”,執行不善,引起民間不滿。3、神宗去世,“元祐更化”,保守派司馬光上臺廢止新政。4、徽宗時期,蔡京借新法之名,行聚斂之實,王安石變法精神變質。評價:性質:在不觸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是社會改良性質的改革③王安石“三不足”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進步性(歷史作用):①變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②王安石變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客觀上有利于社會的進步。②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處境沒有根本的改變,負擔依然沉重。局限性:①變法沒有、也不可能觸動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它不可能使北宋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的危機。失敗根因比較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的異同直接的目的都是為了富國強兵變法得到了王權的支持變法內容都觸動了舊勢力的利益,遭到強烈的反對變法者個人的命運基本相同變法都對生產關系作了調整相同點比較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的異同不同點背景:商鞅:發生在新舊交替的戰國時期王:發生在北宋中期統治危機四伏時期性質:商:從根本上廢除舊制度,建立封建制度王:對封建社會內部矛盾進行局部調整的改革結果:商:成功王:失敗五、歐洲宗教改革1、背景2、改革的內容3、天主教的應對措施4、宗教寬容趨勢5、宗教改革的性質和歷史意義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加爾文宗教改革英國宗教改革歐洲中世紀天主教會勢力強大建立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宣揚教權高于王權,不斷干涉各國政治權力。天主教會是西歐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各國土地的三分之一。中世紀的西歐人人都是天主教徒,每一件事情都受到天主教會的控制和影響。教會壟斷學校教育,宗教神學是主修科目.社會生活: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小結:宗教改革的原因1、天主教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已經成為歐洲社會發展的絆腳石。根本原因2、天主教會的腐敗和搜刮,建立宗教裁判所迫害進步人士的行為,引起各階級階層的強烈不滿,3、對德意志地區的剝削尤為嚴重4、導火線(直接):兜售“贖罪券”最終成為導火線1、反對贖罪券;——反對天主教會的剝削2、因信稱義,信仰即可得救;——否定羅馬天主教會和教皇的作用;3、信仰的唯一根據是《圣經》——否定了天主教說教4、簡化圣禮,神父可娶妻——反對教會的奢侈腐化,符合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要求5、世俗王權高于并支配教權——有利于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符合資產階級的要求馬丁路德的核心主張有幾條?自讀課本P59—60頁完成加爾文宗教改革主張1、《圣經》的權威至高無上,信仰得救2、先定論(內容、影響)3、主張簡化教會組織和宗教儀式,規定神職人員由信徒選舉產生。4、制定了嚴格的道德標準,要求人們過節儉的生活;5、教會監督國家、社會、家庭建立的政教合一的神權共和國大家談

請大家分析路德和加爾文的觀點有哪些異同?相同點:①信仰得救;②《圣經》是最高權威、③簡化宗教儀式;不同點:①主張先定論,鼓舞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②神職人員要由信徒選舉產生,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權共和國;③鼓勵人們大膽地追求財富與成功,更加符合資產階級的利益。正如恩格斯所言:“加爾文的信條正適合當時資產階級中最果敢大膽的分子的要求。”(三)英國王權與天主教會的決裂——獨具特色的英國宗教改革⑵形成:亨利八世時①通過《至尊法案》,英王為教會首腦,教皇無權干涉;保留天主教基本教義和儀式②解散修道院,沒收其土地財產,修士還俗伊麗莎白一世時①重申《至尊法案》②神職人員效忠英王③信仰得救,《圣經》為惟一標準2、特點: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很多天主教的成分1、英國借助王權建立起附屬于王權的民族教會:

⑴原因:①英國較早形成為統一的民族國家②婚姻繼承問題導致亨利八世與教皇決裂羅馬教會的應對

1、革除內部弊端,停止出售贖罪券,懲治貪污腐化,加強對神職人員監督。

2、對新教寸步不讓,召開宗教會議,宣布所有新教都是“異端”,教皇是宗教事務的最高權威,沒有教會解釋《圣經》普通教徒不可能得救。

3、加強宗教裁判:擴大懲治范圍,加緊打擊“異端”。4、創立耶穌會進行反宗教改革活動。布魯諾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