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譯(練習)-高考語文二輪復習(解析版)_第1頁
文言文翻譯(練習)-高考語文二輪復習(解析版)_第2頁
文言文翻譯(練習)-高考語文二輪復習(解析版)_第3頁
文言文翻譯(練習)-高考語文二輪復習(解析版)_第4頁
文言文翻譯(練習)-高考語文二輪復習(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點十八文言文劇譯

——突破高考第13題(解析版)

第一組

文段一:

李溥為江淮發運使,每歲奏計,則以大船載東南美貨結納當途,莫知紀極。章獻太后垂簾時,溥

因奏事,盛稱浙茶之美,云:“自來進御,唯建州餅茶,而浙茶未嘗修貢。本司以羨余錢買到數千斤,

乞進入內。”自國門挽船而入,稱“進奉茶綱”,有司不敢問。所貢余者,悉入私室。溥晚年以賄敗,

竄謫海州,然自此遂為發運司歲例。發運使人奏,馳臚蔽川,自泗州七日至京。予出使淮南時,見有

重載入汴者,求得其籍,言“兩浙箋紙三暖船”,他物稱是。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每歲奏計,則以大船載東南美貨結納當途,莫知紀極。

(2)本司以羨余錢買到數千斤,乞進入內。

(3)所貢余者,悉入私室。溥晚年以賄敗,竄謫海州,然自此遂為發運司歲。

(4)他物稱是。

(一)

(1)每年的年底進京奏報財務情況,就用大船裝載東南地區珍貴土產交結賄賂朝中當權大臣,沒有

限度(不知收斂)。

(2)我用節余的錢買到數千斤浙江茶,請求允許貢入內宮。

(3)那些進貢剩余的茶葉,他都裝入了私囊。李溥晚年因為賄賂遭查處落敗,被貶官流放到海州,

然而他首開的茶貢從此成為江淮發運司每年例行的進貢。

(4)其他人都稱道認為是正確的。

李溥為江淮發運使,每年的年底進京奏報財務情況,就用大船裝載東南地區珍貴土產交結賄賂朝

中當權大臣,沒有限度(不知收斂)。章獻太后垂簾聽政時,李溥利用奏事的機會,大肆夸贊浙江茶葉

的美味精致,又說:“自來向皇宮進貢的,只有建州的餅茶,而浙江茶不曾成為貢品。我用節余的錢

買到數千斤浙江茶,請求允許貢入內宮?!保ㄋ{度的運茶船)直接從京城大門下的汴水道牽挽到城

里,號稱“進奉皇帝的茶綱”,有關部門都不敢盤查。那些進貢剩余的茶葉,他都裝入了私囊。李溥

晚年因為賄賂遭查處落敗,被貶官流放到海州,然而他首開的茶貢從此成為江淮發運司每年例行的進

貢。每當發運使入奏茶綱進京,長長的大船遮蔽河面,從泗州連行七日到達京城。我出使淮南時,見

有滿載著貨物準備入汴京的船只,曾設法弄到這些船只的貨物單,上面雖寫著“兩浙箋紙三暖船”,

其實所運送的其他貢物或私載的貨物,都不亞于簿子上所登記的物品的數量。

文段二:

仆射李靖、侍中王珪繼至,吏改館宮御以舍靖、珪。帝聞,怒目:“威福由是等邪!何輕我宮人?”

詔并按之。征目:“靖、珪皆陛下腹心大臣,宮入止后宮掃除隸耳。以此按吏,且駭天下耳目帝悟,

寢不問。后宴丹霄樓,酒中謂長孫無忌日:”魏征、王珪事隱太子、巢剌王時,誠可惡,我能棄怨用

才,無羞古人。然征每諫我不從,我發言輒不即應,何哉?”征日:“臣以事有不可,故諫,若不從

輒應,恐遂行之?!钡墼唬骸暗芗磻殑e陳論,顧不得?“征再拜日:“陛下導臣使言,所以敢然;

若不受,臣敢數批逆鱗哉!”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威福由是等邪!何輕我宮人?”詔并按之。

(2)帝悟,寢不問。

(3)事隱太子、巢剌王時,誠可惡,我能棄怨用才,無羞古人。

(4)弟即應,須別陳論,顧不得?

(5)陛下導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數批逆鱗哉?

(二)

(1)“難道威福出于李靖、王珪等人嗎!為什么怠慢我的宮女?”下詔一并審訊查辦。

(2)皇帝醒悟,停下不再追究。

(3)侍奉隱太子、巢剌王時,的確可惡,我能放棄怨嫌任用人才,無愧于古人了。

(4)只要答應一聲,再另行陳述議論,難道不可以嗎?

(5)陛下引導臣說話,所以敢這樣;如果陛下不接受臣下的建議,臣又怎敢屢次觸犯陛下啊!

魏征不久任檢校侍中,晉爵郡公。唐太宗臨幸九成宮,宮女住在漳川宮下。仆射李靖、侍中王珪

接著來到,官吏便把宮女安排在別處住而讓李靖、王珪住下?;实鄣弥螅l怒說:“難道威福出于

李靖、王珪等人嗎!為什么怠慢我的宮女?”下詔一并審訊查辦。魏征說:“李靖、王珪都是陛下的

心腹大臣,而宮女只不過是在后宮打掃清除的奴仆罷了。用這件事審訊官吏,將會驚駭天下人的耳目?!?/p>

皇帝醒悟,停下不再追究。后來唐太宗在丹霄樓宴飲,酒席間唐太宗對長孫無忌說:“魏征、王珪侍

奉隱太子、巢剌王時,的確可惡,我能放棄怨嫌任用人才,無愧于古人了。但魏征每次進諫而我不聽

從時,我發話他就不馬上答應,這是為什么?”魏征說:“臣認為事情不可行,所以進諫;如不聽從

就隨便答應,害怕就要去施行。”皇帝說:“只要答應一聲,再另行陳述議論,難道不可以嗎?”魏

征連連拜謝說:“陛下引導臣說話,所以敢這樣;如果陛下不接受臣下的建議,臣又怎敢屢次觸犯陛

下?。 ?/p>

文段三:

貞觀六年,文武官請封禪,上口:“卿輩皆以封禪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義安,家給人

足,雖不封禪,庸何傷乎!且事天掃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巔,然后可以展其誠敬乎!”群臣請之不

已,上欲從之,魏征獨以為不可。上目:“公不欲朕封禪,以社稷未安邪?”目:“安矣?!薄叭粍t何為

不可封禪?"對目:“陛下雖有此數者,然今戶口未復,倉腹尚虛,且遠夷君長,皆當扈從,此乃引

戎狄入內且示以虛弱也。況賞赍不贊,未厭遠人之望;給復連年,不償百姓之勞。崇虛名而受實害,

陛下將焉用之!”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卿輩皆以封禪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

(2)雖不封禪,庸何傷乎?

(3)群臣請之不已,上欲從之,魏征獨以為不可

(4)皆當扈從,此乃引戎狄入內且示以虛弱也

(5)賞赍不贊,未厭遠人之望。

(三)

(1)你們都認為登泰山封禪是帝王的盛舉,朕不認為是這樣的。

(2)即使不去封禪,又有什么妨礙呢?

(3)群臣請求這件事不停止,皇帝想要聽從這個意見,惟獨魏征認為不可以。

(4)都應當跟從,這是引戎狄進入國內,并且把我方的虛弱展示出來。

(5)賞賜供給無數,不能滿足這些遠方人的欲望。

貞觀六年,文武百官一再請求唐太宗舉行泰山封禪大典。太宗說:“你們都認為登泰山封禪是帝

王的盛舉,朕不以為然,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去封禪,又有什么傷害呢?而且侍奉

上天掃地而祭祀,何必要去登泰山之頂峰,封筑幾尺的泥土,然后才算展示其誠心敬意呢!”群臣還

是不停地請求,太宗也想聽從此意見,惟獨魏征認為不可。太宗說:“你不想讓朕去泰山封禪,認為

大唐不安定嗎?”答道:“安定?!薄澳敲礊槭裁床豢梢孕蟹舛U禮?”答道:“陛下雖然有上述幾點

理由,然而現在戶口沒有恢復,國家府庫糧倉還很空虛,而且遠方夷族首領跟從,這是引戎狄進入大

唐腹地,并展示我方的虛弱。況且賞賜供給無數,也不能滿足這些遠方人的欲望;幾年免除徭役,也

不能補償老百姓的勞苦。像這樣崇尚虛名而實際對百姓有害的政策,陛下怎么能采用呢?”

文段四:

時(米)信族屬多在塞外,會其兄子全自朔州奮身來歸,召見,俾乘傳詣代州,伺間迎致其親屬,

發勁卒護送之。既而全宿留逾年,邊境斥候嚴,竟不能致。信慷慨嘆曰:“吾聞忠孝不兩立,方思以

身徇國,安能復顧親戚哉。”雍熙三年,征幽薊,敗契丹于新城。契丹率眾復來戰,王師稍卻,信獨

以麾下龍衛卒三百御敵,敵圍之數重,矢下如雨,信射中數人,麾下士多死。會暮,信持大刀,率從

南大呼,殺數十人,敵遂小卻,信以百余騎突圍得免。坐失律,議當死,詔特原之,責授右屯衛大將

莖。明年,復授彰武軍節度。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俾乘傳詣代州,伺間迎致其親屬,發勁卒護送之。

(2)既而全宿留逾年,邊境斥候嚴,竟不能致。

(3)王師稍卻,信獨以麾下龍衛卒三百御敵

(4)會暮,信持大刀,率從騎大呼,殺數十人,敵遂小卻,信以百余騎突圍得免。

(5)坐失律,議當死,詔特原之,責授右屯衛大將軍。

(四)

(1)讓他乘驛馬到代州,伺機把親屬們迎接來,派勁卒護送他

(2)不久米全住了一年多,邊境偵察兵很嚴格,最終不能迎其親屬。

(3)朝廷的軍隊漸漸退卻,獨獨米信率領部下龍衛卒三百人抗御敵軍。

(4)適逢天黑,米信手持大刀,率領跟從的騎兵大聲吶喊,殺死幾十名敵人,敵軍才略微退卻,米

信率領百余騎兵突圍得以免死

(5)因犯違反法令的罪,議罪判處殺頭,詔令特地原諒他,貶任右屯衛大將軍。

當時米信的宗族親屬們都在塞外,他哥哥的兒子米全從朔州跑來投歸,接見他后,讓他乘驛馬到

代州,伺機把親屬們迎接來,派勁卒護送他。不久米全住了一年多,邊境偵察兵很嚴格,最終不能迎

其親屬。米信慨嘆說:“我聽說忠孝不兩立,現在正想以身殉國,怎能顧及親戚呢?”雍熙三年(986),

征伐幽薊時,在新城打敗契丹軍隊。契丹率領部隊又來進攻,宋軍稍微退卻,米信獨以部下龍衛卒三

百人抗御敵軍,敵軍把他們重重包圍起來,箭如雨下,米信射中幾名敵兵,部下士卒大多戰死。適逢

天黑,米信手持大刀,率領跟從的騎兵大聲吶喊,殺死幾十名敵人,敵軍才略微退卻,米信率領百余

騎兵突圍得以免死。因犯失律之罪,議罪應當殺頭,詔令特地原諒他,貶任右屯衛大將軍。第二天,

仍然授任彰武軍節度使。

文段五:

先生王斗造門而欲見齊宣王,宣王使謁者延入。王斗日:''斗趨見王為好勢,王趨見斗為好士,

于王何如?”使者復還報。王日:“先生徐之,寡人請從。”宣王因趨而迎之于門,與入,日:“寡人

奉先君之宗廟,守社稷,聞先生直言正諫不諱?!蓖醵穼θ眨骸巴趼勚^,斗生于亂世,事亂君,焉敢

直言正諫?!毙醴奕蛔魃?,不說。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先生王斗造門而欲見齊宣王,宣王使謁者延入

(2)王趨見斗為好士,于王何如?

(3)宣王因趨而迎之于門,與入。

(4)王聞之過,斗生于亂世,事亂君,焉敢直言正諫。

(5)宣王忿然作色,不說。

(五)

(1)先生王斗造門而欲見齊宣王,宣王使謁者延入

先生王斗登門要拜見齊宣王,宣王派傳達的人延請王斗進來。

(2)大王小步快走迎接我是禮賢下士,大王認為怎么樣?

(3)宣王于是小步跑到門口去迎接王斗,與他一塊兒進來。

(4)大王聽錯了,我生在亂世,又侍奉亂君,怎么敢直言批評呢。

(5)宣王怒形于色,很不高興。

先生王斗登門要拜見齊宣王,宣王派傳達去領王斗進來。王斗說:“我拜見大王是愛慕權勢,大

王迎接我是禮賢下士,大王認為怎么樣?”傳達匯報王斗的話。宣王說:“讓先生等一會兒進來,我

去迎接?!庇谑?,宣王跑到門口去迎接王斗,與他一塊兒進來,宣王說:“我繼承先王的大業,得以

治理國家,聽說先生能直言批評,無所忌諱?!蓖醵坊卮鹫f:“大王聽錯了,我生在亂世,又侍奉亂

君,怎么敢直言批評呢?!毙趼牶螅斡谏?,很不高興。

第一組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存亡禍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誡敬慎所忽。夫不誡不思,而以存身當國者,亦難矣。

魏安釐王十一年,秦昭王謂左右目:“今時韓、魏與秦孰強?”對口:“不如秦強?!蓖跞眨骸敖駮r

如耳、魏齊與孟嘗、芒卯孰賢?”對曰:“不如孟嘗、芒卯之賢。"王曰:“以孟嘗、芒卯之賢,率強韓、

魏以攻秦,猶無奈寡人何也;今以無能如耳、魏齊,而率弱韓、魏以伐秦,其無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

皆曰:“然”。申旗伏瑟而對口:“王之料天下過矣!當六晉之時,智氏最強,滅范、中行氏,又率韓、

魏之兵以圍趙襄子于晉陽,決晉水以灌晉陽之城,不滿者三板。智伯行水,魏宣子御,韓康子為季委。智

伯日:'吾始不知水可以亡人國也,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魏宣子肘韓康子,

康子履魏宣子之足,肘足接于車上,而智氏分,身死國亡,為天下笑。今秦雖強,不過智氏;韓、魏雖弱,

尚賢其在晉陽之下也。此方其用肘足之時,愿王之必勿易也!”于是秦王恐。

齊頃公,桓公之子孫也,地廣民眾,兵強國富,又得霸者之余尊,驕蹇怠傲,未嘗肯出會同諸侯,乃

興師伐魯,反敗衛師于新筑。輕小嫂大之行甚。俄而晉、魯往聘,以使者戲。二國怒.歸求黨與助,得衛

及曹。四國相輔,期戰于鞍,大敗齊師,獲齊頃公,斬逢丑父。于是慢然大恐,賴逢丑父之欺,奔逃得歸。

吊死問港,七年不飲酒,不食肉,處金石絲竹之聲匹妲女之色出會與盟里工諸侯。國家內得行義,聲問震

乎諸侯。

晉文公出亡,修道不休,得至于饗國。文公于是憫申烏之微,任咎犯、先軫、陽處父,畜愛百姓,厲

養戎士。四年,政治內定,則舉兵而伐衛,執曹伯,還敗強楚,威震天下。明王法,率諸侯,而朝天子,

英敢不聽,天下曠然平定,周室尊顯。文公于是霸功立,期至意得,湯、武之心作而忘其眾,一年三用師,

且弗休息,遂進而圍許,兵亟弊,不能服,罷諸侯而歸。自此而怠政事,為狄泉之盟不親至,信衰義缺,

如羅不補。威武訕折不信,則諸侯不朝,鄭遂叛,夷秋內侵,衛遷于帝丘。

(節選自《說苑?敬慎》)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輕小嫂大之行甚。俄而晉、魯往聘,以使者戲。

(2)且弗休息,遂進而圍許,兵亟弊,不能服,罷諸侯而歸。

【答案】(1)他輕視小國,欺侮大國的行徑非常過分。不久,晉、魯兩國派人前來通問修好,

齊頃公又戲弄這兩國的使者。(2)而且沒有休養生息,就進軍圍攻許國,軍隊疲備到極點,

不能降服許國,只好讓諸侯罷兵回去。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嫂”,欺侮;“甚”,厲害、過分;“聘”,探訪、訪問。

(2)“休息”,休養生息;“亟弊”,疲備到極點;“服”,使……服,降服。

參考譯文:

人的生死存亡災禍幸福,那關鍵全在自己。圣人特別注重警戒自己在恭敬謹慎方面所忽略的事。不警

戒、不思考,而能保存自身、保全國家,也是很難啊。

魏安釐王十一年時,秦昭王對左右的人說:“現在的韓、魏兩國與秦國相比,哪一個強大?”左右的

人回答說:“都不如秦國強大?!鼻卣淹跽f:“現在的如耳、魏齊與孟嘗、芒卯相比,哪兩人賢能?”左

右的人回答說:“當然不如孟嘗、芒卯賢能?!鼻卣淹跽f:“憑著孟嘗、芒卯二人的賢能,率領韓、魏兩

國軍隊來攻打秦國,也不能把我怎么樣;現在靠如耳、魏齊這樣無能的人,率領弱小的韓、魏兩國軍隊來

攻打秦國,他們不能把我怎么樣也就更清楚了。”左右的人說:“那是當然的!”申旗伏在瑟上應對說:

“大王這樣預料天下形勢,那就錯了!當晉國六卿先后掌權時,智氏最強,他滅掉了范氏、中行氏,又率

領韓、魏兩氏的軍隊在晉陽城將趙襄子圍困,決開晉水來淹晉陽城,水離城墻上沿不到六尺高。智伯巡察

水勢,魏宣子駕車,韓康子為車右。智伯說:'我當初不知道水可以滅亡別人的國家,現在明白了??磥?/p>

汾水也能用來淹安邑,絳水能用來淹平陽。'魏宣子用手肘頂碰韓康子,韓康子用腳踩魏宣子的腳,手肘

和腳在車上交接暗示,就使智氏的領地被瓜分,身死國亡,被天下的人所恥笑?,F在秦國雖然強大,但也

比不過智氏;韓、魏兩國雖然弱小,但他們情況比在晉陽城下時還要好。這正是他們用手肘和腳來接觸暗

示的時候,希望大王一定不可掉以輕心!”于是秦王這才感到恐懼。

齊頃公是齊桓公的孫子,國土廣闊,人口眾多,軍隊強大,國家富有,又繼承了霸主的余威,驕橫乖

戾怠惰傲慢,從不肯外出與諸侯會盟,興師攻打魯國,回師時又在新筑擊敗衛國軍隊。他輕視小國,欺侮

大國的行徑非常過分。不久,晉、魯兩國派人前來通問修好,齊頃公又戲弄這兩國的使者。晉、魯兩國使

者大怒,回國后尋求同黨幫助,找到了衛國與曹國。四國結成聯盟,與齊國在鞍地會戰,大敗齊師,擒獲

齊頃公,砍傷逢丑父。這時齊頃公才大為震驚和害怕。他依靠丑父欺騙了敵軍,才得逃脫回國。齊頃公回

國后吊唁死者,慰問百姓疾苦,七年不飲酒不吃肉,攘除聲樂,遠離女色;外出參與會盟,自甘卑下結交

諸侯。國家內部能推行仁義。他的聲望震動了諸侯。

晉文公逃亡在外時,從不停止修養道德,所以能享有晉國。他執國政時,憤懣于周王室的衰微,任用

咎犯、先軫、陽處父,養育愛護百姓,精心訓練戰士。經過了四年,國內政治穩定,就出兵討伐衛國,捉

住了曹共公,隨即打敗了強大的楚國,聲威震動天下。晉文公使王法彰明,率領諸侯朝拜天子,沒有人敢

不聽從,廣大遼闊的天下處處安定,周王室的地位尊崇而顯榮。晉文公在這時建立了霸主的功業,愿望實

現便得意起來,興起了要像商湯、周武王一樣統一天下的心思,就忘記了他的民眾,一年內多次用兵,而

且沒有休養生息,就進軍圍攻許國,軍隊疲備到極點,不能降服許國,只好讓諸侯罷兵回去。晉文公從此

就懈怠政事,召集諸侯在狄泉會盟也不親自到會,信譽衰落道義虧損,猶如網破不補。威武屈折不守信用,

諸侯不再朝拜周王,鄭國終于叛晉,夷狄入侵中原,衛國遷都到帝丘。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于所忽之中,而亂常起于

不足疑之事。豈其慮之未用與?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當秦之世,而滅諸侯、:天下,而其心以為周之亡在乎諸侯之強耳;變封建而為郡縣。方以為兵革不

可復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漢帝起隴畝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漢懲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

為諸侯,以為同姓之親,可以相繼而無變,而七國萌篡弒之謀。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勢,以為無

事矣,而王莽卒移漢祚。光武之懲哀、平,魏之懲漢,晉之懲魏,各懲其所由亡而為之備。而其亡也,蓋

出于所備之外。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求人于疑似之際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見

五代方鎮之足以制其君,盡釋其兵權,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孫平困于敵國。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蓋世之才,其于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慮切于此而禍興于彼,終

至亂亡者,何哉?蓋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變,非智慮之所能周,非法術

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謀詭計,而唯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

故其子孫雖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國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慮之遠者也。

(節選自明?方孝孺《深慮論》)

材料二:

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

之惑,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指過者,秦俗多忌

諱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闔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

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敵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內叛矣。野諺目:"前事之

不忘,后事之呼也?!笔且跃訛閲?,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去就有序,變化因

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節選自西漢?賈誼《過秦論》)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勢,以為無事矣,而王莽卒移漢祚。

(2)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

【答案】(1)漢武帝、漢宣帝之后,逐漸分割諸侯封地,削弱他們的勢力,這樣便以為平安無事了,然而

王莽最終奪取了漢家的皇位。

(2)秦二世接受帝位,沿襲始皇的做法沒有改變,(行事)殘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禍患。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稍”,逐漸;“卒”,最終;“移”,奪?。弧办瘛?,皇位。

(2)“因”,沿襲;“以“,以致,導致;“禍”,禍患。

參考譯文:

材料一:

籌劃國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艱難危險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隨時會出現的可怕事件,

而遺漏不足疑慮的事件。然而,災禍常常在疏忽之際發生,變亂常常在不加疑慮的事上突起。難道是考慮

得不周到嗎?大凡智力所能考慮到的,都是人事發展理應出現的情況,而超出智力所能達到的范圍,那是

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滅諸侯,統一天下后,認為周朝的滅亡在于諸侯的強大,于是改封建制為郡縣制。滿以為這

樣一來就會根除戰爭動亂,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卻不知漢高祖在鄉野間崛起,最終顛覆了秦朝的江

山。漢王室鑒于秦朝的孤立無輔,大肆分封兄弟、子侄為諸侯,自以為憑著同胞骨肉的親情,可以共輔江

山,不生變亂,然而吳王劉沸等七國還是萌生了弒君篡位的陰謀野心。漢武帝、漢宣帝之后,逐漸分割諸

侯封地,削弱他們的勢力,這樣便以為平安無事了,然而王莽最終奪取了漢家的皇位。光武帝劉秀借鑒了

西漢(哀、平)的教訓,曹魏借鑒了東漢的教訓,西晉借鑒了曹魏的教訓,各自借鑒其前代的教訓而進行

防備??伤麄儨缤龅母?,都在防備的范圍之外。唐太宗聽傳言說:將有帶“武”字的人殺戮唐室子孫,

便將可疑之人找出來統統殺掉。可武則天每天侍奉在他身邊,卻怎么也沒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節度

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節度使的兵權,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對付,哪料想子孫后代竟在敵國的困擾下逐步

衰亡。

這些人都有著超人的智慧、蓋世的才華,對國家亂亡的誘因,他們可謂考慮得細致,防范得周密了。

然而,思慮的重心在這邊,災禍卻在那邊產生,最終免不了滅亡,為什么呢?或許智力謀劃的只是人事的

因素,卻無法預測天道的安排。古代的圣人,知道國家將來的變化,不是人的智謀能考慮周全的,也不是

政治手段能控制的,不敢濫用陰謀詭計,只是積累真誠,用大德來感動天心,使上天顧念他(對百姓)的

恩德,像慈母保護初生嬰兒那樣不忍心舍棄。盡管他的子孫有愚笨不賢良足以使國家滅亡的,而上天卻不

忍心立即滅其家國,這才是思慮得深遠呀!

材料二:

秦王滿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錯到底而不改變。二世承襲父過,因循不改,殘暴苛虐以致加重

了禍患。子嬰孤立無親,自處危境,卻又年幼而沒有輔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覺悟,秦朝滅亡,不也

是應該的嗎?在這個時候,世上并非沒有深謀遠慮懂得形勢變化的人士,然而他們所以不敢羯誠盡忠,糾

正主上之過,就是由于秦朝的風氣多有忌諱的禁規,忠言還沒說完而自己就被殺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

只能側著耳朵聽,重疊雙腳站立,閉上嘴巴不敢說話。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進諫言,

智士不敢出主意。所以秦朝強盛的時候,峻法嚴刑,天下震驚;等到它衰弱的時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

俗話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币虼司又卫韲?,考察上古的歷史,來驗證當代的情況,還要通過

人事加以檢驗,從而了解興盛衰亡的規律,審度謀略和形勢是否適宜,做到取舍有序,根據時事而變化,

所以歷時長久而使國家安定。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先生年逾四十,家貧不娶,李丞相迪將以其弟之女妻之??捉o事道輔為人剛直嚴重,不妄與人,聞先

生之風,就見之。介執杖屣侍左右,先生坐則立,升降拜則扶之,及其往謝也亦然。魯人既素高此兩人,

由是始識師弟子之禮,莫不嘆嗟之,而李丞相、孔給事亦以此見稱于士大夫。先生諱復,宇明復,姓孫氏,

晉州平陽人也。少舉進士不中,退居泰山之陽,學《春秋》,著《尊王發微》。魯多學者,其尤賢而有道者

石介。自介而下,皆以弟子事之。

其后介為學室,語于朝日:“先生非隱者也,欲仕而未得其方也?!皯c歷二年,樞密副使范仲淹、資政殿

學士富弼言其道德經術宜在朝廷,召拜校書郎、國子監直講。嘗召見邇英閣說詩,將以為侍講,而嫉之者

言其講說多異先儒,遂止。

七年,徐州人孔直溫以狂謀捕治,索其家,得詩,有先生姓名,坐貶監處州商稅。翰林學士趙概等十

余人上言:“孫某行為世法,經為人師,不宜棄之遠方?!蹦藦蜑閲颖O直講。居三歲,以嘉祐二年七月二十

四日以疾卒于家,享年六十有六,官至殿中丞。

先生治《春秋》,不惑傳注,不為曲說以亂經。其言簡易,明于諸侯、大夫功罪,以考時之盛衰,而推

見王道之治亂,得于經之本義為多。方其病時樞密使韓琦言之天子選書更給紙筆命其門人祖無擇就其家得

其書十有五篇錄之藏于秘閣。

(選自《唐宋八大家文鈔》)

文本二

張孝先口:“傳道授業必有師,古之學者莫不然,而后世鮮有行之者。涔P以下.伊洛盛矣。二程之吟

風,游楊之立雪,師弟子之義,至今猶令人景慕。乃余觀孫明復隱居泰山,石介師禮事之。賓客至,介侍

立執杖屣甚恭謹。魯人皆嗟嘆,謂乃今復見師弟子禮。此在周、程未起時,亦宋朝道學之盛有開必先耶!

余感古道而識于此?!?/p>

(選自《唐宋八大家文鈔》)

[注]游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