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頁,共頁高二歷史下學期3月試卷時間:75分鐘總分:100分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48分)1.明清時期,江南市鎮外來人員逐漸增多。如明后期嘉興府崇德縣石門鎮的油坊常常“募旁邑民為傭”。康熙初年,松江府楓涇鎮有很多布局,“多雇染匠、砑匠,皆江寧人”。蘇州府盛澤鎮的練坊、染坊、踹坊,“數百年來,皆為紹興人專利之業”。這說明江南()A.手工業專業化趨勢加強B.市鎮經濟繁榮助推人口流動C.長途販運貿易較為發達D.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出現【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中國)。根據材料“康熙初年,松江府楓涇鎮有很多布局,多雇染匠、砑匠,皆江寧人”。蘇州府盛澤鎮的練坊、染坊、踹坊,數百年來,皆為紹興人專利之業。”可知,江南市鎮外來人員逐漸增多,主要是市鎮經濟繁榮吸引了外地人口流入,由此可知市鎮經濟繁榮助推了人口流動,B項正確;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材料重點強調的是市鎮中吸引外地人員,而非手工業專業化趨勢,材料沒有體現出手工業內部不同工序之間的專業化分工情況,排除A項;根據材料信息“康熙初年,松江府楓涇鎮有很多布局,多雇染匠、砑匠,皆江寧人'。蘇州府盛澤鎮的練坊、染坊、踹坊,數百年來,皆為紹興人專利之業。”可知,材料主要關于市鎮內部雇傭外地人員的情況,沒有涉及長途販運貿易的信息,無法得出“長途販運貿易較為發達”的結論,排除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雇傭關系,但是材料主要體現市鎮中外地人員務工的現象,沒有體現雇傭雙方的關系與聯系,無法得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出現”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下圖為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圖。這一布局()A.成為西方城市建設的標準B.具有鮮明的等級色彩C.反映城邦公民政治的特點D.注重對稱性和比例感【答案】C【解析】【詳解】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雅典(希臘)。從圖中可以看到,雅典城市布局中有廣場,這是公民集會、討論城邦事務、參與政治活動的重要場所。同時,眾多神廟分布其中,宗教活動在雅典城邦生活中也占據重要地位,而宗教活動往往也是公民集體參與的活動。這種布局體現了雅典城邦公民積極參與政治和公共生活的特點,反映了城邦公民政治,C項正確;僅從這一幅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圖,無法得出它成為了西方城市建設的標準,缺乏足夠依據,排除A項;圖中并沒有明顯體現出不同區域或建筑代表不同等級的信息,不能得出具有鮮明等級色彩的結論,排除B項;觀察示意圖可知,雅典城市的布局并非呈現出明顯的對稱性和比例感,排除D項。故選C項。3.1980年,中國共有“鎮”2600個,1985年增加到6600個,而到1997年底中國“鎮”的數量發展到16702個。該現象可用于佐證中國()A.經濟結構變化顯著B.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啟動C.區域經濟均衡發展D.基層自治水平不斷提升【答案】A【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后,黨在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使原來單一生產農產品的農村經濟走上農工商綜合發展的道路,興起了一大批小城鎮。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撤銷原來作為國家政權在農村的基層單位人民公社,建立鄉、鎮政府,作為基層政權。材料所述改革開放后“鎮”的數量的增加,與農村經濟體制和經濟結構變化顯著有關,A項正確,“鎮”數量增加主要與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而非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有關,排除B項;20世紀末的中國,城鄉間、東西部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仍然明顯,區域經濟均衡發展尚不能完全實現,排除C項;鄉鎮政府是基層政權,不是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排除D項。故選A項。4.20世紀初,武漢市政陸續修建中山公園、漢口府前公園、武昌蛇山公園等。公園內或是建有中式亭臺樓閣,或是建有運動場、游泳池、溜冰場、民眾教育館和中山紀念堂等。這些公園的建立()A.開啟了中國城市化進程B.改變了城市的管理模式C.是傳統經濟發展的產物D.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素養【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初(武漢)。根據材料“武漢市政陸續修建中山公園、漢口府前公園、武昌蛇山公園等。公園內或是建有中式亭臺樓閣,或是建有運動場、游泳池、溜冰場、民眾教育館和中山紀念堂等”結合所學可知,公園內有運動游藝、民眾教育館等設施。運動游藝可促進民眾的身體鍛煉和娛樂休閑,民眾教育館等可以傳播知識、開展教育活動。這些對于提高國民的素養是有積極作用的,D項正確;在19世紀中國就已經開啟了城市化進程,排除A項;這些公園的建立更多是城市建設和公共服務設施方面的發展,并沒有直接體現改變城市的管理模式,排除B項;公園的建立是現代城市建設的體現,不是傳統經濟發展的產物,排除C項。故選D項。5.1935年5月15日,蘇聯政府出于軍事方面的考慮,正式開通莫斯科地鐵。之后莫斯科地鐵不斷擴建,現全長達到277.9公里,擁有12條線路以及171個車站,其每個工作日大約能接待800余萬人次。莫斯科地鐵的建設歷程折射出()A.政府加大民生投入B.城市服務能力的提升C.冷戰局勢不斷升級D.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蘇聯)。據題意可知,1935年蘇聯開通莫斯科地鐵,之后不斷擴建,現已成為重要的城市交通系統。這折射出城市服務能力的提升,地鐵的建設和發展滿足了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B項正確;“政府加大民生投入”雖然可能是一個因素,但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城市服務能力的提升,排除A項;“冷戰局勢不斷升級”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在材料中沒有直接體現,排除D項。故選B項。6.北宋漕運分四路向京都汴京集運:淮汴之粟由江南入淮水,經汴水入京;陜西之粟由三門峽附近轉黃河,入汴水達京;陜蔡之粟由惠民河轉蔡河,入汴水達京;京東之粟由齊魯之地入五丈河達京。上述四河合稱“漕運四渠”,其中來自東南六路的淮汴之粟占主要地位。這表明“漕運四渠”()A.促使泉州成為重要的外貿港口B.與京杭大運河的路線基本相同C.體現出北宋對南方的經濟依賴D.有效緩解北宋面臨的軍事壓力【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漕運分四路向京都汴京集運”、“來自東南六路的淮汴之粟占主要地位”和所學知識可知,伴隨經濟重心南移,北宋政府對南方的經濟依賴加強,C項正確;泉州是元朝時的重要港口,材料并未涉及對外貿易,排除A項;由材料可知,北宋漕運四渠與京杭大運河路線并不相同,排除B項;材料僅提及漕運四渠向汴京運粟,與緩解軍事壓力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7.1865年,英國商人杜蘭德為向清政府宣揚鐵路的優點,在北京宣武門外自費修建了一段“迷你鐵路”供清廷參觀。當時清人視火車為“妖物”,此舉引發社會騷動。清廷見狀,趕忙役使衙門拆除鐵道,風波才得以平息。這反映出由郵票中的信息,可以推斷出()A.傳統觀念阻礙近代化進程B.清政府堅決抵制西方技術C.英國對華經濟侵略遇挫折D.民眾成為反侵略中堅力量【答案】A【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65年(中國)。據題干“清人視火車為“妖物”,清廷拆除鐵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傳統觀念(如迷信或保守思想)阻礙了鐵路等近代技術的引入與推廣,A項正確;題干未體現清政府堅決抵制(如洋務派后來推動鐵路建設),排除B項;英國對華經濟侵略未因鐵路風波受挫(如后續鐵路修建),排除C項;題干未涉及民眾反侵略(如組織或行動),排除D項。故選A項。如表為光緒年間《山東通志》的記載。據此可知()A.政府更加重視沿海地區的開發B.運河改道加速臨清走向衰落C.傳統內河航運讓位于輪船運輸D.新式交通沖擊傳統運河經濟【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和所學可知,臨清關原靠運河運輸收稅,后因黃河淤塞及輪船運輸興起,東南貨物不再依賴運河,體現了新式交通對傳統運河經濟的沖擊,D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提及政府對沿海地區開發的態度及相關舉措等內容,無法得出政府更加重視沿海地區開發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黃河水穿運導致張秋口門淤塞,以及輪船運輸對南北運輸的影響,未明確體現運河改道的影響,排除B項;“讓位于”表述過于絕對,材料只是說東南各省貨物北來更多用輪船,但不能就此說明傳統內河航運已完全被取代,排除C項。故選D項。9.1914年上海發布了《公路安全須知》,規定了行人、乘客、駕駛員、修理員等須注意的事項。其中有“協助救濟翻車,扶弱傷者行車遇險應協助救傷并據實報告,大車讓小車先行”,“過牲畜時勿使快車或急鳴喇叭”,“不要一面走路一面看報”等等。這印證了()A.民國政府著力推動交通文明普及B.中國交通近代化進程顯著加速C.道路安全法準則在上海成型固化D.近代交通文明規范逐步的確立【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4年(上海)。根據材料“協助救濟翻車,扶弱傷者行車遇險應協助救傷并據實報告,大車讓小車先行,過牲畜時勿使快車或急鳴喇叭,不要一面走路一面看報“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中規則體現了對傳統交通習慣(如隨意行走、忽視公共安全)的改造,引入西方近代城市管理理念(如分道行駛、救助義務、注意力規范),反映了中國近代城市化進程中交通行為從無序向制度化、文明化的過渡,符合“逐步確立”的階段性特征,D項正確;題干僅提及1914年上海發布了《公路安全須知》,并沒有關于民國政府著力推動交通文明普及的相關表述,排除A項;材料中主要強調的是交通安全相關的規則規定等內容,并沒有直接體現中國交通近代化進程顯著加速,重點在于交通文明規范方面,排除B項;題干只是說上海發布了《公路安全須知》,不能由此就得出道路安全準則在上海成型,“成型”表述錯誤,排除C項。故選D項。10.1805年,英國外科醫生皮爾遜給中國人種牛痘并獲得成功,起初民眾難以接受刺破手臂皮膚的接種方式,接種者寥寥無幾。同年冬,廣州地區天花大流行,人們紛紛涌到皮爾遜的診所接種牛痘。很快,牛痘疫苗的接種范圍就擴大到了中國南方的許多大城市。這體現出()A.近代中國城市公共衛生體系形成B.中西醫在碰撞中逐漸走向了融合C.技術創新推動中國衛生事業進步D.社會需求利于推動西醫的大眾化【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中國。廣州地區天花大流行,防控疫情和保障生命安全的需求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接種牛痘疫苗,促進了牛痘疫苗接種這一西醫中的天花防控舉措在中國的推廣,社會需求利于推動西醫的大眾化,D項正確;19世紀初的中國尚未步入近代社會,城市公共衛生體系遠末形成,排除A項;牛痘疫苗接種體現西醫傳入和影響中國,看不出中醫影響西方,不能體現相互碰撞和融合,排除B項;材料所述為牛痘疫苗接種的推廣,而非創新,排除C項。故選D項。11.30年代,蘇聯集體農莊組織了以村婦為主的積極分子走家串戶檢查衛生,督促改進,進行“社會主義競賽”。起初把檢查小組趕出家門的農民,也會要求再次進門檢查的衛生小組蹭干凈鞋底再進屋。直到二戰結束,蘇聯都沒有再爆發大規模傳染病。這些做法()A.保障了蘇聯社會經濟發展B.提高蘇聯農民的勞動積極性C.推動蘇聯工農業協調發展D.推動蘇聯社會保障體系建成【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30年代(蘇聯)。根據材料可知,材料中的做法有利于防患傳染病,保障蘇聯人民的健康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進而保障了蘇聯社會經濟發展,A項正確;這些做法有利于保障蘇聯人民的健康安全,但不能直接提高蘇聯農民的勞動積極性,排除B項;這些做法有利于防患傳染病,與蘇聯工農業協調發展無關,排除C項;這些做法有利于防患傳染病,但并不能推動蘇聯社會保障體系建成,排除D項。故選A項。考古資料顯示,崧澤文化晚期以后長江三角洲前端遺址的數量增加,良渚文化早期的遺址數量是崧澤文化晚期的兩倍以上。遺址數量的增加是原住民大量繁衍和外來人口遷入的結果。據此可知,該區域()A.同域外文明交流頻繁B.文化快速迭代發展C.原始農業有顯著發展D.階級對立現象嚴重【答案】C【解析】【詳解】據本題設問詞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新石器時代(中國)。良渚文化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良渚早期的遺址數量劇增,與人口明顯增加有關,結合所學,人口的供養和增長需要充足的生活資料供應,特別是糧食,故可推斷原始農業有顯著發展,C項正確;當時受限于生產力水平和交通條件等,中國同域外文明尚未建立直接和頻繁的聯系,材料所述外來人口遷入主要來自長江下游周邊,而非域外,排除A項;崧澤文化晚期和良渚文化早期在文化方面存在繼承性和相似性,而非快速迭代,排除B項;人口增長主要是數量變化,看不出貧富分化、地位差異、階級產生情況,不能得出階級對立現象嚴重,排除D項。故選C項。13.研究發現,商人多以鸮為尊崇對象,其形象多見于黃河中下游地區墓葬,在殷墟婦好墓中,鸮形尊造型氣勢威嚴;而周代則尊崇鳳凰,周代青銅器上鳳凰紋飾造型極為常見,《詩經》等典籍描繪的鳳凰寓意吉祥,象征道德與和平。這一變化反映出()A.審美觀念的世俗化B.社會主流思想的演變C.區域文化交流增強D.文化信仰體系的變革【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商周時期(中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代崇尚鸮,可能與軍事力量或神秘信仰相關(如鸮被視為戰神或通靈媒介);周代轉而尊崇鳳凰,鳳凰在《詩經》中被賦予吉祥、道德、和平的寓意,反映了周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這種從“神權至上“到“德治禮序”的轉變,正是社會主流思想(從商代重鬼神到周代重倫理)演變的直接體現,B項正確;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紋飾(如鸮形尊、鳳凰紋)主要用于禮器,其功能與宗教、政治象征緊密相關,而非日常審美需求,鸮與鳳凰的演變更多體現意識形態的變化,而非審美向世俗化的轉向,排除A項;材料中鸮與鳳凰的崇拜變化集中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商、周核心區),未涉及不同區域間的文化交流(如中原與周邊族群互動),排除C項;商周信仰體系實質上是沒有發生根本性斷裂,周代在繼承商代“天命觀”的基礎上,將“德”作為天命轉移的核心依據,屬于信仰體系的調整而非徹底顛覆,而且鸮與鳳凰的象征意義變化,更多是社會思想層面的革新,而非信仰體系的整體變革,排除D項。故選B項。下表是理學類童蒙讀物。其內容主要體現了()童蒙讀物朝代著者內容《訓蒙絕句》南宋朱熹小學:灑掃庭堂職是供,步趨唯諾飾儀容。是中有理今休問,敬謹端詳體立功。致知:此心原自有知存,氣蔽其明物又昏。漸漸剔開昏與蔽,一時俱透理窮源。良知:孩提自幼良知發,此日心蒙尚未開。既壯蒙開趨物欲,良心反喪亦哀哉!A.仁者愛人的思想觀念B.存理去欲的價值內涵C.厚德載物的精神境界D.知行合一的理論方法【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表格中是南宋朱熹編著的理學類童蒙讀物,“是中有理今休問”“一時俱透理窮源”既壯蒙開趨物欲,良心反喪亦哀哉”體現了“存理去欲”的價值內涵,B項正確;“仁者愛人”是孔子的主張,材料并未體現,排除A項;“厚德載物”出自《周易》,材料并未體現,排除C項;“知行合一”是明代王守仁的思想,材料沒有涉及其相關內容,排除D項。故選B項。15.明清之際的思想家李二曲指出,“真知乃有實行,實行乃為真知”,主張用“酌古準今,明體適用”的實學取代“憑空蹈虛,高談性命”的俗學,把那些“明體而不適用”的人皆視為“腐儒”。這一主張蘊含()A.經世致用的思想B.薄古厚今的傾向C.天人合一的精神D.社會變革的意識【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之際(中國)。據材料思想家李二曲主張用實學取代俗學,結合明末清初思想家的主張,體現了經世致用的思想,A項正確;材料“酌古準今”意思是:擇取古代之事,用來比照今天的情況可知薄古厚今說法錯誤,排除B項;天人合一的精神是西漢董仲舒提倡的,排除C項;社會變革的意識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D項。故選A項。下表所示為先秦時期關于中華文化的相關記載(部分),其蘊含的共同思想是()出處內容《禮記·中庸》“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A.崇德尚賢B.天人合一C.自然無為D.厚德載物【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先秦時期的中國。《禮記·中庸》主張“誠”是天和人共同遵循的準則,《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主張“禮”是天和人共同遵循的準則,兩者都強調天與人的相互聯系和影響,都體現天人合一理念,B項正確;《禮記》強調“誠”,《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強調“禮”,與“尚賢”“厚德”無關,排除A、D項;自然無為屬于道家思想,《禮記》《左傳》屬于儒家經典,且材料未提及順應自然和清靜無為的道家思想,排除C項。故選B項。17.北魏時期,云岡、龍門石窟中佛像的服飾與面容逐漸漢化。唐朝禪宗六祖慧能提出“頓悟成佛”,將印度佛教的繁瑣戒律轉化為契合中國士大夫精神的簡約修行方式。由此可知()A.華夏文明正統地位得到彰顯B.三教并行的態勢形成C.思想統一推動了佛教本土化D.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魏時期(中國)。北魏至唐朝佛教藝術與教義的演變,如云岡、龍門石寵佛像的漢化特征,以及慧能簡化印度佛教戒律為“頓悟成佛”,體現了佛教傳入中國后主動吸收本土文化元素,適應華夏審美與思想追求,這種對外來宗教的改造與融合,正是中華文化兼容并包、吸收創新的典型例證,D項正確;華夏文明正統地位強調文化主導性,而材料側重文化交融而非正統之爭,排除A項;三教并行指儒釋道并存,但題干僅涉及佛教本土化,未提儒道關系,排除B項;思想統一通常指官方意識形態整合,如漢武尊儒,但佛教本土化是自發調適過程,與思想統一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故選D項。18.1915年創刊的《婦女雜志》在最初數年里,以提倡賢母良妻為主,旁及婦女醫藥衛生和撫育兒童的常識。1919年后,該雜志廣泛地討論國內外婦女解放運動的諸種問題,還出版了婦女職業問題、離婚問題產兒限制問題等專號。這一變化折射出()A.婦女成五四運動主力軍B.女性政治地位的提升C新文化運動方向發生改變D.社會啟蒙向縱深發展【答案】D【解析】【詳解】從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判斷,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五四運動后的中國。據本題材料可知,《婦女雜志》的內容從早期的“賢母良妻”傳統家庭角色,到1919年后擴展至職業、離婚、節育等更廣泛的社會問題,體現了啟蒙從表層觀念向深層制度和個體權利的深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動后,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力擴大,社會批判從文學、倫理領域深入到具體社會結構,啟蒙更具實踐性和針對性,D項正確;五四運動的主力軍是青年學生和工人階級,女性雖積極參與,但“主力軍”一說缺乏史料支撐,排除A項;女性政治地位提升需通過法律或政策體現,但材料僅涉及婦女解放的社會討論,未涉及政治權利,排除B項;新文化運動初期以“民主”“科學”為核心,后期部分參與者轉向馬克思主義,但《婦女雜志》的內容變化仍屬于新文化運動的核心議題-反對封建禮教、倡導個性解放,排除C項。故選D項。19.古埃及新王國時期,喪葬文獻《亡靈書》構建了一套完整的道德審判體系:死者需在冥神奧西里斯審判庭中通過“稱心定罪”環節,心臟被置于天平上與真理羽毛對比,同時背誦400余項無罪聲明,如“我沒有殺人”“我沒有撒謊”等。這反映出古埃及()A.崇尚追求現世生活的美好B.司法審判注重程序公平公正C.神權與王權開始走向結合D.宗教文化存在一定教化功能【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埃及。古埃及有死后審判、遵守道德者才能通過審判的文化觀念,喪葬文獻《亡靈書》構建了一套完整的道德審判體系,教育警示人不要殺人、撒謊,這種宗教文化存在一定教化功能,D項正確;喪葬文獻《亡靈書》是為死者服務,體現對死后生活的重視,而非追求現世生活,排除A項;材料所述審判為宗教理念中的死后審判,而非現實生活中的司法審判,排除B項;神權與王權早在古埃及古王國時期就已經明顯結合,而非此時才開始結合,排除C項。故選D項。20.古代希臘城邦林立,要使處在戰爭狀態的各個城邦的人都感到自己是希臘人,就不能塑造某個城邦的偉人,而要塑造各個城邦公認的奧林匹斯諸神。所以,希臘藝術以神像為描述對象且必須把神像雕刻得精美絕倫。這反映出古希臘人()A.對民主政治的熱烈追求B.用文化維護國家認同C.普遍存在神靈崇拜心理D.城邦至上意識的強化【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希臘。據材料,古希臘塑造各個城邦公認的奧林匹斯諸神,以使各個城邦的人都感到自己是希臘人,也即通過共同的宗教來維護各個城邦之間的文化認同,從而增強希臘人的共同身份感,B項正確;材料強調共同的信仰和崇拜,而非都追求民主政治,且當時希臘各城邦有很多并不實行民主政治,而實行寡頭制等,排除A項;材料強調利用神靈崇拜來增進希臘人的共同身份感,“神靈崇拜心理”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C項;材料強調要使各個城邦的人都感到自己是希臘人”,強調對希臘整體而非對各個城邦的認同,排除D項。故選B項。21.《吉爾伽美什》中提到水神要用洪水滅世,因為吉尤蘇得拉虔誠敬奉水神,所以水神提前告知他修造方舟,躲避洪水。后來這一傳說傳到了古希臘,于是有了流傳至今的諾亞方舟傳說。這反映出()A.自然環境影響文學創作B.古代西亞輝煌的文化成就C.不同文明之間存在聯系D.世界文明多元一體的特點【答案】C【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據材料,古代兩河流域的故事傳入古希臘,體現不同文明之間存在聯系和相互影響,C項正確;材料未提及《吉爾伽美什》中的故事與兩河流域的自然環境有關,排除A項;材料體現古代西亞與古希臘的文化聯系,而非單獨強調古代西亞的文化,排除B項;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交通條件的限制,古代各個文明基本獨立發展,表現出明顯的多元特征,而非“一體”,排除D項。故選C項。22.羅馬征服希臘和希臘化地區后,羅馬貴族將熟練掌握希臘文作為身份的象征,出現了“一國兩語”現象:羅馬貴族上層實行希臘文和拉丁文并用,而西地中海地區下層使用拉丁文,東地中海地區下層使用希臘文。這()A.推動羅馬帝國文化的交融B.為羅馬帝國的分裂埋下伏筆C.助推羅馬融入希臘化時代D.是羅馬帝國因俗而治的產物【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羅馬。根據材料“出現了'一國兩語”現象:羅馬貴族上層實行希臘文和拉丁文并用,而西地中海地區下層使用拉丁文,東地中海地區下層使用希臘文”可知,這種現象不利于羅馬文化上的統一,為羅馬帝國的分裂埋下伏筆,B項正確;根據材料西地中海地區下層使用拉丁文,東地中海地區下層使用希臘文”可知,這種現象使得東西地中海地區語言不通,這不利于羅馬帝國文化的交融,排除A項;材料中的“一國兩語”現象更多強調的是羅馬對被征服地區語言的一種吸納和使用情況,而不是助推羅馬融入希臘化時代,羅馬有自己的文化體系,且羅馬是征服者,“融入”一詞表述不準確,排除C項“一國兩語”現象屬于羅馬帝國語言的使用情況,不屬于統治手段,無法體現因俗而治,排除D項。故選B項。23.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學作品,最初都是民眾口頭創作,后經世代流傳,增補潤色,最終在笈多時代定型。史詩內容不僅反映了當時印度的社會生活,還有雅利安人擴張的情景。由此可見,這兩部作品()A.有助于吠陀時代的到來B.沖擊了傳統的種姓制度C.植根于久遠的歷史傳統D.表達了民眾的基本訴求【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印度。根據材料“初都是民眾口頭創作,后經世代流傳,增補潤色,最終在笈多時代定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文本經歷了很長時間才在笈多時代最終定型,說明這兩部作品植根于久遠的歷史傳統,C項正確;吠陀時期是指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600年的印度歷史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逐漸建立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材料未涉及種姓制度受到沖擊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都源自民間口頭創作,后經人加工而成,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但不能說明這兩部作品表達了民眾的基本訴求,排除D項。故選C項。24.歐洲中世紀大學出現于11世紀,前期以教會辦學為主,后期以城市世俗辦學為主,課程設置上除了神學,還包括文學、醫學、法學等學科,同時還設有《幾何學》《天文學》以及探索人體和自然界的相關課程。由此可知,中世紀的大學()A.兼具宗教性與世俗性B.沖擊了基督教理論體系C.瓦解了歐洲封建社會D.受到教權和王權的影響【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歐洲。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歐洲中世紀前期以教會為主,后期以世俗學校為主,說明中世紀大學兼具宗教性與世俗性,A項正確;材料信息并未涉及中世紀大學對基督教的影響,排除B項;“瓦解了”說法錯誤,排除C項;課程設置與教權和王權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A項。二、材料題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之際,黃宗羲的民本思想頗具特色。在他看來,歷代君主“以天下之利盡歸于已,以天下之害盡歸于人”,實“為天下之大害者”。因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人君當效法堯舜等古代先賢,“不以一已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群工百官的職分是“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他宣稱:“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來,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蓋皆本也。”工商業的發展能使社會“常有千萬財用,流轉無窮”。-摘編自黃申章、董小琴《試論黃宗羲的民本思想及其歷史影響》材料二19世紀晚期的中國學者多通過傳統民本思想來理解西方民主理念。維新變法期間,關于發展工商業以富裕民生的倡議,設議院申民權以暢通上下關系的主張,雖還有明顯的民本思想傾向,但已在參用“西法”的基礎上作出了的自我調整。到20世紀初,由于清政府對列強的徹底妥協,其宣揚的民本思想完全失信于民。民本思想難以為它的時代和社會政治變革提供更多更新的東西,而迅速喪失其存在的價值。民本思想在官紳、商民等心目中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民權民主思想成為時代的寵兒。-摘編自胡波《民本思想在近代中國的演變及其特點》材料三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的民主思想與本土的民本思想精華結合起來,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理論。21世紀以來,創建服務型政府明確了我國行政管理改革目標,也繼承與發展了民本思想中“民心向背論”和保民愛民的政治主張。總之,中國歷史進程中的民本思想,作為一種強大的政治理念和現實力量,積極參與現代化的民主進程,并且顯現出新的魅力。-摘編自萬斌、諸鳳娟《論民本思想對中國民主進程的影響》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黃宗羲民本思想的主要內容。(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傳統民本思想在近代中國演變的特點及其“政治地位一落千丈”的原因。【答案】(1)內容:批判君主專制;主張君臣分工合作;強調百官對天下和萬民直接負責;提出“工商皆本”。(2)特點:與西方民主理念逐漸融合、不斷發展變化;從傳統民本思想向民權民主思想轉變。原因:列強侵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清廷已成為列強治華的工具,其宣揚的民本思想失信于民(政權合法性的動搖);西學東漸,西方民權民主思想在中國廣泛傳播;傳統經濟結構的進一步瓦解,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興起與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民主革命運動日益高漲。【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明清之際(中國)。主要內容:根據材料“在他看來,歷代君主以天下之利盡歸于己,以天下之害盡歸于人',實“為天下之大害者”得出批判君主專制;根據材料“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群工百官的職分是'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得出主張君臣分工合作,強調百官對天下和萬民直接負責;根據材料“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來,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蓋皆本也。”得出提出“工商皆本”。【小問2詳解】本題是特點題、背景題,時空是近代中國。特點:根據材料“關于發展工商業以富裕民生的倡議,設議院申民權以暢通上下關系的主張,雖還有明顯的民本思想傾向,但已在參用“西法”的基礎上作出了的自我調整”得出與西方民主理念逐漸融合、不斷發展變化;根據材料“民本思想在官紳、商民等心目中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民權民主思想成為時代的寵兒”得出從傳統民本思想向民權民主思想轉變。原因:據材料“到20世紀初,由于清政府對列強的徹底妥協,其宣揚的民本思想完全失信于民”得出清廷已成為列強治華的工具,其宣揚的民本思想失信于民;據材料“民權民主思想成為時代的寵兒”得出西學東漸,西方民權民主思想在中國廣泛傳播;據材料“維新變法期間”“民本思想難以為它的時代和社會政治變革提供更多更新的東西”可知,傳統民本思想在近代中國“政治地位一落千丈”與近代中國的社會轉型、民族危機、對救國道路的探索有關,可從當時的社會背景、經濟基礎和經濟結構的變化、階級力量的變化等方面進行總結概括,可得出列強侵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傳統經濟結構的進一步瓦解,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興起與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民主革命運動日益高漲。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哪吒的原型最早可追溯到古印度佛教中的“那吒”,是佛教中的護法神,為北方毗沙門天王的第三子,屬夜叉神體系。早期佛經描述其形象兇惡忿怒,三頭八臂,手持日月法器,腰纏迦龍,職責是降服邪魔、護衛佛法。其形象傳入中國后,民間傳說加“口”字旁,逐漸固定為“哪吒”,寓意“叱咤鬼神”之力。作為中國傳統神話中的標志性人物,歷經千年演變,到清代形成了我們今天熟知的孩童形象,期間融合了多元文化、宗教思想與社會價值觀,是中國古代歷史與文學藝術發展的縮影。唐朝《開元傳信記》載:“毗沙門天王第三子哪吒,護持佛法,擁護國土。手持金剛杵,足踏夜叉鬼。”宋元《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記哪吒為道教神祇:“中壇元帥哪吒,玉帝駕前大羅仙割肉刻骨還父,蓮花化身現法相。”明朝《封神演義》第12回描寫哪吒自刎:“李靖!我骨肉已交還與你,我與你無相干礙,你為何往翠屏山鞭打我的金身,火燒我的行宮?今日拿你,報一鞭之恨!”清朝京劇《哪吒鬧海》戲文:“俺本是陳塘關總兵子,七歲敢把龍王欺。乾坤圈打碎水晶殿,混天綾困住老龍皮!”不同時期文藝作品中的哪吒形象(1)根據材料,概括文藝作品中哪吒形象從唐至清的演變。(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文藝作品中哪吒形象的演變對研究中國古代歷史與文學藝術的發展具有的史料價值。【答案】(1)形象演變:唐代哪吒作為佛教護法神形象;宋元發生道教化轉型;明代強化了倫理沖突;清代世俗化、英雄化。(2)文學藝術作品作為歷史的一面鏡子,屬于二手史料,其中哪吒形象的演變對研究中國歷史與文學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唐代哪吒仍為佛教護法神形象,反映出佛教本土化進程中的文化調適,可用于研究唐代佛教傳播與絲綢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影響;宋元哪吒實現道教化轉型,出現“割肉刻骨還父”情節,反映了三教合流的態勢,可用于研究宋元時期理學的形成發展;明代哪吒“剔骨還父”的情節突顯了儒家孝道困境,暗含對父權制度的反叛,對于研究明代心學思想對程朱理學的沖擊以及個體意識的覺醒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清代哪吒形象以京劇為載體,突出了反抗強權的精神,適應了市民文化的發展和市民審美趣味的變化,對于研究清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影響力的增強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哪吒形象在不同時期的文藝作品中的變化,反映了中國文學和藝術形式的演變,可用于研究中國古代文學藝術與社會文化的互動。總之,作為“舶來神”,哪吒的形象經歷了本土化的演變過程,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哪吒形象的演變為研究中國歷史提供了豐富的史料,不僅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宗教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與社會價值觀的變遷,還體現了文學藝術形式的演變。但是,作為二手史料,文藝作品還帶有作者個人鮮明的主觀意識,運用其研究歷史時需與其他史料相印證,辨別其真偽。【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對比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演變:由材料“毗沙門天王第三子哪吒,護持佛法,擁護國土。手持金剛杵,足踏夜叉鬼”“中壇元帥哪吒,玉帝駕前大羅仙割肉刻骨還父,蓮花化身現法相”可得出,唐代哪吒作為佛教護法神形象,宋元發生道教化轉型;由材料“李靖!我骨肉已交還與你,我與你無相干礙,你為何往翠屏山鞭打我的金身,火燒我的行宮”“俺本是陳塘關總兵子,七歲敢把龍王欺。乾坤圈打碎水晶殿”可得出,明代強化了倫理沖突,而清代世俗化、英雄化。【小問2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古代中國。首先,根據題干要求“說明文藝作品中哪吒形象的演變對研究中國古代歷史與文學藝術的發展具有的史料價值”,結合所學史實,可以得出結論:文學藝術作品作為歷史的一面鏡子,屬于二手史料,其中哪吒形象的演變對研究中國歷史與文學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其次,由材料“毗沙門天王第三子哪吒,護持佛法,擁護國土。手持金剛杵,足踏夜叉鬼”可得出,唐代哪吒仍為佛教護法神形象,反映出佛教本土化進程中的文化調適,可用于研究唐代佛教傳播與絲綢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影響;由材料“中壇元帥哪吒,玉帝駕前大羅仙割肉刻骨還父”及所學可得出宋元哪吒實現道教化轉型,出現“割肉刻骨還父”情節,反映了三教合流的態勢,可用于研究宋元時期理學的形成發展;由材料“李靖!我骨肉已交還與你,我與你無相干礙,你為何往翠屏山鞭打我的金身”可得出,明代哪吒“剔骨還父”的情節突顯了儒家孝道困境,暗含對父權制度的反叛,對于研究明代心學思想對程朱理學的沖擊以及個體意識的覺醒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由材料“京劇《哪吒鬧海》戲文:俺本是陳塘關總兵子,七歲敢把龍王欺。乾坤圈打碎水晶殿,混天綾困住老龍皮!”可得出,清代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英語口譯考試題目及答案
- 激光可靠性測試方法試題及答案
- 衡量復習成效2024年系統規劃與管理師考試試題及答案
- 育嬰師化解沖突技巧試題及答案
- 考試壓力與心態調整2025年稅務師考試試題及答案
- 心理咨詢師考試常見心理測評工具分析試題及答案
- 激光工程師考試的標準化試題及答案
- 藥物開發的倫理考題及答案
- 文化產業管理考試秘笈分享
- 藥品注冊中的文件撰寫與審核要點試題及答案
- 食用菌資源的開發及利用
- 幼兒園繪本故事:《再見電視機》 課件
- 光伏發電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新編樣本
- 三.國際法習題之經典案例分析
- 中國傳媒大學-輿論學原理、方法與應用-課件-第一章 輿論傳播的源與流
- 妊娠滋養細胞疾病的護理課件
- 水下混凝土澆筑導管水密試驗
- 市政工程監理規劃范本(完整版)
- 污水處理站運行維護管理方案
- 小學生氣象科普知識ppt課件
- 年產噸右旋糖酐的車間工藝設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