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四川省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調研測試
歷史試卷
試卷共6頁,20小題,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
注意事項:
1.考查范圍: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8課。
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指定位置上。
3.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
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
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
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經碳-14測定,拾年山遺址距今約6000―000年。在遺址中發現有用來刺殺野獸的石
戈、骨矛、石鍬等復合工具,有用來捕魚的網墜,還有石鋤、斧、鏟、刀等成套農具和生
活用具。據此可推知,該遺址的先民()
A.生產方式多元并存B.依托漁獵和采集生存
C.完全使用磨制石器D.掌握了養蠶堞絲技術
【答案】A
【解析】
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
據材料,遺址中“有用來刺殺野獸的石戈、骨矛、石鍬等復合工具”“有用來捕魚的網墜”“有石
鋤、斧、鏟、刀等成套農具”,說明該遺址的先民通過原始農業、捕魚業、狩獵業生存,生
產方式多元并存,A項正確;材料中不只描述了漁獵和采集,B項表述片面,排除B項;“完
全使用”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養蠶綠絲技術,排除D項。故選A項。
2.在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中記錄了“皋”“皇”“杜”等商代大族的人數、族譜和族長的名字,
還大量記錄了一些宗族間的爭斗和矛盾。這表明商代()
A.宗族制度地位重要B.外服地區部族勢力的強大
C.族譜體系較為發達D.王室缺乏對宗族的約束力
【答案】A
【解析】
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商代(中國)。
甲骨文中記錄的商代大族的詳細人數、族譜和族長的名字,以及大量宗族間的爭斗和矛盾,
體現出宗族在商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這些記錄說明宗族制度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具
有重要影響力,與社會結構和權力分布密切相關。因此,由甲骨文的記載可以得知宗族制度
在商代具有重要地位,A項正確;安陽在商代屬于王畿之地,并非外服區域,排除B項;材
料中雖然涉及甲骨文中記錄了族譜的內容,但不能說明族譜體系發達,排除C項;材料沒有
涉及王室與宗族之間關系的內容,不能得知王室缺乏對宗族的約束力,排除D項。故選A
項。
3.戰國時期,各種錢刀的流通區域,出現了越來越嚴重的相互重疊與交叉。大小參差、輕
重不等、成色各異的錢刀,完全無視諸侯國的疆界,日益頻繁地跨界流通。這反映出
()
A.國內統一市場初步形成B.工商食官制度遭到破壞
C.各國貨幣范式趨于統一D.經濟發展孕育統一因素
【答案】D
【解析】
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
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雖然仍然存在政治上的割據,但在
經濟方面,各國的交往和貿易逐漸增加,貨幣的流通區域開始有重疊現象,不同貨幣跨界流
通,反映了經濟活動的頻繁以及不同地區對外交流的加強,這是各諸侯國在經濟上越來越一
體化的表現,這種經濟上的聯系預示著未來的政治統一即將到來,因此,這種現象反映的是
經濟發展孕育了統一的因素,D項正確;戰國時期諸侯割據,沒有形成統一市場,排除A項;
材料體現的是經濟活動的頻繁不同地區交流加強,沒有涉及工商食官制度遭到破壞,排除B
項;據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各國貨幣的形制多樣,并未趨于統一,排除C項。故選D
項。
4.戰國后期,隨著各國變法修律的進行,法家之法與儒家之禮日趨并行,法家將祭祀儀
式、仁義禮教等排除在外;法與刑逐漸區分,只能由君主制定。法家不僅用“法”來表示行
為規則,還用來表示他們所主張的統治策略與方法。這說明當時()
A.儒法的合流成為趨勢B.法家具有自我調適性
C.禮樂制度已崩潰瓦解D.諸侯以倫理教化百姓
【答案】B
【解析】
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中
國)。據材料可知,法家主動將祭祀儀式、仁義禮教排除,注重自身的規則要求,重視表達
自己的政治統治策略和方法,可得出法家通過自身變革以適應社會需要,B項正確;儒法合
流與材料信息及史實相悖,排除A項;禮樂制度瓦解表現為諸侯的僭越行為,材料未涉及,
排除C項;材料不涉及倫理教化,排除D項。故選B項。
5.戰國時期,秦孝公起用商鞅進行變法,對秦政進行結構性調整;秦王嬴政認同韓非的
“集權”“法治”,與大臣李斯等謀劃統治體制。這些措施()
A.奠定了中國封建制度基本模式B.確立了大一統政治體制
C.消弭了不同區域心理文化隔閡D,開創了依法治國的先河
【答案】A
【解析】
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和秦朝時
期(中國)。商鞅變法確立了軍功爵制、土地私有制和縣制,君權得到加強,推動了秦國向
封建社會的轉型,對后來秦朝的制度產生了重要影響。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皇帝制度、三
公九卿制,推廣郡縣制,開創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上述舉措對后來封建王朝的制度產
生了重要影響,奠定了中國封建制度基本模式,A項正確;材料涉及商鞅變法,此時期尚未
確立大一統的政治體制,排除B項;C項中“消弭”夸大了材料所述措施的影響,不符合史
實,排除C項;商鞅主張的是“以法治國”,近現代意義上的“依法治國”開始于近代以后,排
除D項。故選A項。
6.下圖是某時期我國南部部分區域地方行政機構轄區示意圖。據此可知,該時期是
()
A.西周B.戰國C.秦朝D.西漢
【答案】C
【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依據圖示可知,圖示反映的
是地方一級行政機構一郡,其中的桂林、南海、象郡是嶺南三郡,是秦朝所設,C項正確;
西周時期實行的是分封制,建立的是諸侯國,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據材料“某時期我國
南部部分區域地方行政機構轄區示意圖”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統一狀態下地方管理,而戰國
時期國家尚未統一,B項不符題意,排除B項;西漢很長時間里是郡國并行制,雖然漢武帝
頒布推恩令,加強了中央集權,但郡國并行制尚存,排除D項。故選C項。
7.1980年南昌市東郊西漢墓中曾出土滑石豬;1983年湖口縣東漢墓中,除隨葬有大量的陶
罐、陶壺、青瓷壇、青瓷缽等日常器皿外,還有陶井、陶倉、陶雞、陶鴨、陶馬、陶豬、
陶狗等;南昌市東漢墓亦出土陶豬模型二件。這些隨葬品反映出當時()
A.手工業技術領先于世界B.飼養業較為發達
C.休養生息政策成效顯著D.階級分化的加劇
【答案】B
【解析】
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
題中提到的隨葬品包括陶雞、陶鴨、陶馬、陶豬、陶狗等動物模型,這些反映了當時社會重
視牲畜飼養的實際情況,顯示了飼養業的發達程度,B項正確;材料只涉及漢代墓葬中出土
的一些陶器,沒有與世界進行對比,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時間是兩漢時期,跨度較長,而
兩漢的休養生息政策主要集中在王朝初期,如文景時期、光武帝時期,排除C項;僅通過墓
葬中隨葬家禽家畜形狀的陶器,不能得知階級分化的情況,排除D項。故選B項。
8.東漢時,班固等在蘭臺撰著《世祖本紀》,記錄光武帝事跡,彰顯其創業之功,確立開
國史敘述;蘭臺文人作“漢頌”,比擬《周頌》,傳達古今同況、功成德洽之義。這些做法旨
在()
A.強化儒學思想的官方正統地位B.提高中央行政機構行政效率
C.為中央集權政體提供理論依據D.宣傳東漢王朝統治的合法性
【答案】D
【解析】
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
準確時空是:東漢時期(中國)。東漢時期,諸多知識分子通過編撰史書和文章,刻意突出
漢光武帝的功績,這一系列的做法實質上是在宣傳東漢政權建立的合法性和正統性,D項正
確;強化儒學正統地位只是手段,并非目的,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在史書和文章中突出
漢光武帝的功績,沒有涉及中央行政機構,且材料內容與提高中央行政機構行政效率沒有直
接關系,排除B項;材料中史書和文章中突出漢光武帝的功績,與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沒
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故選D項。
9.魏晉時期,玄學由一種哲學理論逐漸轉變為社會精神生活軸心。郭象發揮莊子逍遙義
的時代涵義,認為玄學在于曉諭大家承認現有秩序,各人自安其分。這一觀點()
A.折射出三教并立的思想格局B.兼采各家流派思想觀點
C.有助于鞏固儒家的正統地位D.適應了門閥政治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據本題次題干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時
期(中國)。郭象的玄學思想強調了承認現有的社會秩序和各人自安其分,這實際上是對當
時門閥士族政治的一種認可和適應。魏晉時期玄學不僅是一種哲學思潮,也深刻影響著社會
政治生活,門閥士族的存在需要一種理論來支持其既得利益和政治地位,而郭象的觀點正好
契合了這一需求。因此,郭象的觀點主要是適應了魏晉時期以門閥士族為中心的政治結構,
D項正確;材料主要涉及玄學與社會生活的關系,沒有涉及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發展情
況,排除A項;玄學并沒有兼采“各家流派”,排除B項;魏晉時期,伴隨著佛教和道教的
發展,儒家正統地位遭受沖擊,排除C項。故選D項。
10.三國時代,士族扶搖直上;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動蕩,權貴一脈相承。士族為強化
私人性關系,從爪牙、心腹和黨羽的家族里選官用人,士族子弟被認為更忠誠可靠。這表
明()
A.士族與庶族矛盾加劇B.皇權政治日漸衰微
C.統治集團內部封閉化D.政府統治基礎擴大
【答案】C
【解析】
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三國兩晉南北
朝時期(中國)。據材料可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士族通過一系列措施選拔重用家族子
弟,強化自身家族的政治勢力,排斥外來力量,使得統治集團內部被士族集團壟斷控制,說
明統治集團內部封閉化,C項正確;材料沒有講述士族與庶族矛盾加劇的信息,排除A項;
材料講述統治集團內部封閉化,而非皇權政治日漸衰微,排除B項;社會階層固化,導致政
府統治基礎相對縮小,并非是政府統治基礎擴大,排除D項。故選C項。
11.南北朝時期,南方政權曾先后采取過“土斷”“檢籍”等手段,試圖將私家蔭庇的戶口查找
出來,使之著籍于國家戶口簿籍。但是,這些舉措無一例外地遭到了世家大族的強烈反
對,導致南朝著籍戶口數遠遠少于實際戶口數。據此可知,南朝()
A.社會階層流動頻繁B.莊園經濟繁榮發展
C.皇權勢力相對軟弱D.高門士族輪流執政
【答案】C
【解析】
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
準確時空是:南北朝時期(中國)。題干中描述南朝時期試圖將私家蔭庇的戶口查找出來并
加以管理的做法,遭到了世家大族的強烈反對,導致戶口登記不完整。這說明南朝政府在推
行政策時缺乏足夠的強制力和威懾力,無法有效壓制世家大族的反對,反映出南朝時期皇權
相對來說較為軟弱,難以與強大的地方勢力對抗,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皇權與世家大族
之間的關系,沒有涉及階層的流動情況,排除A項;材料涉及世家大族對于人口的隱匿,據
此并不能得出莊園經濟的發展情況,排除B項;高門士族政治影響力較大,而非“輪流執政”,
排除D項。故選C項。
12.下圖是1970年在陜西何家村窖藏出土的港安庸調銀餅,銘文寫有“開元十九年海安縣
庸調銀十兩”字樣。游安縣在唐代屬嶺南道。這塊銀餅()
■
A.實證了兩稅法在嶺南推廣B.是游安縣送交國庫的稅銀
C.體現了唐代冶煉技術發達D.表明白銀是唐朝通用貨幣
【答案】B
【解析】
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
據所學知識可知,庸調是唐朝前中期租稅的一部分,結合材料信息及所學唐朝都城知識可知,
唐玄宗開元十九年嶺南道的庸調銀餅交到陜西,說明該銀餅應為唐朝的國庫收入稅,B項正
確;材料中的時間是開元年間,兩稅法當時尚未實施,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庸調銀餅,沒
有涉及其技術情況,無法體現冶煉技術發達,排除C項;白銀并非唐朝的通用貨幣,排除D
項。故選B項。
13.在古代,表是全功能的奏事文體。唐玄宗以前,具有實際奏事功能的諫表、奏請表、
陳情表等非禮儀性表章占比更高。但玄宗以后數量大幅減少,尤其是諫表,《全唐文》中僅
有H^一篇,僅占全部六十八篇諫表的16%。這一變化表明()
A.表的禮儀性功能已弱化B.政局變化影響諫表使用
C.玄宗后期唐朝進入盛世D.唐朝中央集權日益加強
【答案】B
【解析】
本題是本質題,時空是唐朝(中國)。唐玄宗之前,具有諫言內容的表比例較高;玄宗之后,
諫表比例下降。這意味著,群臣上書言事、監督諫言的職能在淡化。這與唐中后期安史之亂、
宦官政治、牛李黨爭具有直接關系,B項正確;唐后期表的禮儀性功能得以增強,排除A項;
唐玄宗統治后期唐朝走向衰落,排除C項;唐玄宗統治后期藩鎮勢力增強,中央集權削弱
了,D項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14.唐憲宗(778—820年)時期,李吉甫撰《元和國計簿》,總計天下方鎮四十八,州府二
百九十五,縣千四百五十三。其中鳳翔、涇原、河東、范陽、滄景、淮西等十五道七十一
州不申戶口,每歲賦稅倚辦止于浙江東西、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八道四十九
州,一百四十四萬戶。據此可知,唐朝后期()
A.北方各藩鎮完全脫離了中央的控制B.賦稅改革已經迫在眉睫
C.南方逐漸成為政府的財賦倚重之地D.全國戶口數量增長迅速
【答案】C
【解析】
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
題目中提到的“鳳翔、涇原、河東、范陽、滄景、淮西等十五道七十一州不申戶口”,說明這
些地方不向中央報告戶口和繳納賦稅,顯示出北方一些藩鎮不在中央控制之下。而“每歲賦
稅倚辦止于浙江東西、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八道四十九州”的描述,體現了政府
主要依靠南方地區的賦稅,c項正確;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北方各藩鎮并沒有完全脫離
了中央控制,排除A項;材料主要涉及到是政府的財政賦稅主要依靠南方,沒有涉及賦稅
改革的迫在眉睫,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國家賦稅依靠南方,不能得知全國戶口是否增長迅
速,排除D項。故選C項。
15.唐代逐步建立了進士、明經等常科省試的三場試制度,逐場定去留。同時還建立禮部
貢院,實行鎖院制度、中書門下復核和復試制度。這使得唐代進士科三百年取士基本做到
了“喻之明鏡,喻之平衡,未嘗不以至公為之主”。這說明唐代科舉制()
A.重視考試選拔程序的公平B.完全照搬了隋朝的科舉體制
C.優化了官僚隊伍整體結構D.有利于不同社會階層的流動
【答案】A
【解析】
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
唐代科舉制度的改革與完善,尤其是在進士考試中引入鎖院制度、中書門下復核和復試制度,
反映了對考試選拔程序公平性的重視。這些措施旨在確保選拔過程的公正和透明,使得“喻
之明鏡,喻之平衡,未嘗不以至公為之主”,強調了公平公正的考核,A項正確;材料說明唐朝
科舉在隋代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考試選拔程序更加公平,不能得知
官僚隊伍的整體結構是否得到優化,排除C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考試程序的公平公正,沒
有涉及階層流動的情況,排除D項。故選A項。
16.5世紀以前我國《后漢書》《后漢紀》《魏略》《晉書》對羅馬“大秦國”只是略有介紹,7
世紀之后的《隋書》《舊唐書》和《新唐書》中“羅馬”相關內容已經變成了以拜占庭為主的
“拂秣”(古代中國對東羅馬帝國的稱呼),并且描述文字也驟然增多。導致這一變動的主要
因素是()
A.史書作者的官職高低B.拜占庭帝國軍事實力的消長
C.中原王朝的治國水平D*絲綢之路及中西交往的發展
【答案】D
【解析】
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
漢代的絲綢之路使中西交往興起,魏晉時期因戰亂所致,與西方交流極少,隋唐時期絲綢之
路進一步拓展,綜合可知,封建大一統王朝國力強盛、與西方交往交流頻繁,D項正確;材
料反映的是中國對外交往情況的變化,史書作者官職高低與中國對外交往和對外國的了解之
間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魏晉時期中外交往少主要原因是中國的戰亂,與西方交流減
少,與拜占庭帝國軍事實力無關,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中原王朝的統一、穩定和戰亂、
動蕩影響對外交往,不涉及中原王朝的治國水平,排除C項。故選D項。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何尊于1963年在陜西出土,底部有銘文12行共122字,其中提到周武王決
定建東都于洛邑,即“宅茲中國”,與《尚書》中《洛誥》《召誥》等文獻記載互證,為“中
國,,一詞最早文字記載。
國家寶藏:何尊金質紀念幣
—摘編自騰訊網《央行官宣!何尊紀念幣來了!》
材料二《逸周書》記載武王伐商時“凡服國六百五十有二”。《續漢書》注:“至周克
商,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國,又減湯時千三百矣。”《漢書》:“昔者,周蓋千八百
國。”這些材料反映出邦國數量逐漸減少。“萬國”這一模糊的統稱,逐漸演變成較為具體的
數字。王國維評議道,至周代,“夏殷以來古國,方之蔑矣”。林立的邦國終究沒有作為一
個個獨立的國家延續下去,必定有某種內在因素支配著它們的興亡。這種因素應當就是先
秦文明“向內凝聚”的力量。
——摘編自卜憲群《先秦秦漢國家形態和國家治理的歷史演變》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何尊蘊含的史學價值,并概括西周青銅器體現的特
點。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先秦文明“向內凝聚”的政治影響。
【答案】(1)史學價值:何尊的出土表明西周青銅文明發達;銘文證明了周武王欲建東都洛
邑;銘文為早期“中國”一詞的使用提供了實物見證。(任答兩點即可)
特點:制作工藝精湛,突出美觀性;禮器兼鑄銘文,具有政治性;銘文內容豐富,史料價值
高。(任答兩點即可)
(2)影響:推動華夏族的形成;促進奴隸制王朝的發展;為后世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解析】
[小問1]
本題時空是:西周時期(中國)。史學價值:據材料可知,何尊作為西周時期的青銅器,鑄
造精美,表明西周青銅文明發達;據材料“底部有銘文12行共122字,其中提到周武王
決定建東都于洛邑”可知,銘文證明了周武王欲建東都洛邑;據材料“‘宅茲中國',與《尚
書》中《洛誥》《召誥》等文獻記載互證,為‘中國'一詞最早文字記載”可知,銘文為早期
“中國”一詞的使用提供了實物見證。
特點:據材料圖片何尊的形制可知,制作工藝精湛,突出美觀性;據材料“底部有銘文12
行共122字,其中提到周武王決定建東都于洛邑”可知,禮器兼鑄銘文,具有政治性;據材
料“‘宅茲中國',與《尚書》中《洛誥》《召誥》等文獻記載互證,為‘中國’一詞最早文字記
載”可知,銘文內容豐富,史料價值高。
【小問2】
本題時空是:先秦時期(中國)。影響:據材料“林立的邦國終究沒有作為一個個獨立的國
家延續下去,必定有某種內在因素支配著它們的興亡”及所學知識可知,推動華夏族的形
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先秦時期內聚力的發展,促進奴隸制王朝的發展;據材料“這種因
素應當就是先秦文明'向內凝聚'的力量”可知,為后世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國野制度就是從商周國家結構中發展起來的一種城鄉關系和階級關系。“國”
就是城、都,“野”就是郊之外的廣大地區。統治者通過“國”“野”的空間區分,來實現國家
治理。春秋時期,齊國“相地而衰征”、魯國“初稅畝”、楚國“書土田”等賦稅改革擴大了諸
侯的稅源、兵源,客觀上消解了國野的界限,國人、野人的社會身份與責任趨于統一。
—摘編自胡新生《西周春秋時期的國野制與部族國家形態》
材料二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內部,雖以分封制為主,但國君對所分封的卿大夫的管
理比周天子對諸侯國的管理更加嚴密,特別是卿大夫已經直接管理受封的采邑。到了戰國
時期,諸侯國漸次摒棄了分封制,取而代之的是郡(或縣)鄉里制,各級機構的主要官員
由君主派員擔任,執行中央政令,接受君主監督,其權力是自上而下的一元化體系。
—摘編自卜憲群《春秋戰國鄉里社會的變化與國家基層權力的建立》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春秋時期國野制逐漸消解的歷史背景。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戰國時期地方管理制度的變化及其歷史意義。
【答案】(1)背景:鐵犁牛耕的出現加速了私田興起、井田制的瓦解;大國爭霸、禮崩樂壞
沖擊了傳統的國野秩序;初稅畝等稅制改革客觀上使國人、野人的社會身份與責任趨于統一;
以血緣關系為基礎部族國家逐漸解體。(任答三點即可)
(2)變化:由分封制向郡(縣)制過渡。
意義:順應了國家從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潮流;促進了中央集權體制的形成;加速了諸侯的
封建化;推動了社會轉型的發展。(任答兩點即可)
【解析】
[小問1]
本題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背景:據材料“春秋時期,齊國'相地而衰征'、魯國
‘初稅畝'、楚國'書土田’等賦稅改革擴大了諸侯的稅源、兵源”可知,初稅畝等稅制改革客
觀上使國人、野人的社會身份與責任趨于統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國野制逐漸
消解的歷史背景還可以從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生產關系的變革、政治制度變革等角度進行說
明,如鐵犁牛耕的出現加速了私田興起、井田制的瓦解;大國爭霸、禮崩樂壞沖擊了傳統
的國野秩序;以血緣關系為基礎部族國家逐漸解體等角度。
【小問2】
本題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變化:據材料“春秋時期……國君對所分封的卿大夫的管
理比周天子對諸侯國的管理更加嚴密,特別是卿大夫已經直接管理受封的采邑。到了戰國
時期,諸侯國漸次摒棄了分封制,取而代之的是郡(或縣)鄉里制”可知,由分封制向郡
(縣)制過渡。
意義:據材料“各級機構的主要官員由君主派員擔任,執行中央政令,接受君主監督,其權
力是自上而下的一元化體系”可知,這有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促進了中央集權體制
的形成,順應了國家從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潮流;由分封制到郡縣制的發展,是奴隸制下
的政治制度向封建官僚政治轉變的表現,加速了諸侯的封建化;推動了社會轉型的發展。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兩漢魏晉時期,中亞地區小國林立。隨著兩漢政府同匈奴戰爭的勝利,中原
王朝的勢力和影響也逐漸滲透西域,大宛、康居和大月氏等國與中原王朝關系趨于熱絡。
南北朝時期,中原形勢發生重大變化,西亞薩珊波斯在公元3世紀興起后,導致貴霜帝國
逐漸衰落。隋唐時期,隨著中國國力強盛,與中亞的聯系進一步加強,唐朝在中亞設立羈
縻府州。中亞粟特地區正式出現的安、康、米等昭武九姓國家也頻繁與中原王朝發生聯
系,嗣后因阿拉伯人向中亞擴張,及唐王朝與阿拉伯的勢力在中亞交鋒,這種聯系更加密
切。
—摘編自張國剛《中西文化關系通史》
材料二為了加強對西域的開發,唐朝政府鼓勵內地民眾遷徙到天山南北。移民方式
主要有軍屯、民屯、駐地官員、貶黜官吏、傳法僧侶、出塞文人、發配罪犯、因胡漢通婚
而遷徙的漢人等。安西與北庭兩大都護府所統屬的軍隊人數約有4萬至5萬人,除了軍事
任務外,他們大都參加了軍屯、興修水渠與坎兒井。唐政府在各州縣設置掌管水利的“知水
官”、負責維修坎兒井的“掏拓所”等,將內地先進的耕作技術及手工業制造技術、儒學教育
體制傳到了西域。這不僅保證了行政治理的有效性,而且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文化
的發展,還增強了西域各民族對中原王朝的向心力。
—摘編自杜文玉《唐朝如何經略西域》
(1)根據材料一,指出漢唐時期西域地區國家發展的特點。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朝對天山南北的治理措施,并簡析其意義。
【答案】(1)特點:以小國為主,互不統屬;受中原王朝影響較大(或答:中原王朝對其進
行間接統治為主);處于大帝國交鋒、博弈的重要區域。(任答兩點即可)
(2)措施:建立了以都護府、州、縣為主體的一套完整的政治體制,進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派軍隊駐防;實施移民、興修水利等發展經濟的措施;傳播中原文化和教育。(任答三點即
可)
意義:保證了對天山南北治理的有效性,有利于穩定西域局勢、保護絲路商旅往來;促進了
西域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增強了西域各民族對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任答兩點即可)
【解析】
[小問1]
本題時空是:漢唐時期(中國)。特點:據材料“兩漢魏晉時期,中亞地區小國林立”可知,
以小國為主,互不統屬;據材料“中原王朝勢力和影響也逐漸滲透西域,大宛”“唐朝在中
亞設立羈縻府州”可知,受中原王朝影響較大;據材料“中亞粟特地區正式出現的安、康、
米等昭武九姓國家也頻繁與中原王朝發生聯系,嗣后因阿拉伯人向中亞擴張,及唐王朝與
阿拉伯的勢力在中亞交鋒,這種聯系更加密切”可知,處于大帝國交鋒、博弈的重要區域。
【小問2】
本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措施:據材料“安西與北庭兩大都護府”及所學知識可知,建立
了以都護府、州、縣為主體的一套完整的政治體制,進行有效的行政管理;據材料“統屬的
軍隊人數約有4萬至5萬人”可知,派軍隊駐防;據材料“唐朝政府鼓勵內地民眾遷徙到天
山南北”“他們大都參加了軍屯、興修水渠與坎兒井”可知,實施移民、興修水利等發展經濟
的措施;據材料“將內地先進的耕作技術及手工業制造技術、儒學教育體制傳到了西域”可
知,傳播中原文化和教育。
意義:據材料“這不僅保證了行政治理的有效性”及所學知識可知,保證了對天山南北治理
的有效性,有利于穩定西域局勢、保護絲路商旅往來;據材料“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
文化的發展”可知,促進了西域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據材料“增強了西域各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全國人教版初中信息技術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2課一、《從網上下載圖片》教學設計
-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三章第一節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教學設計
- 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下冊9.1溶液的形成 教學設計
- 人教部編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教學設計:1.2成長的不僅僅是身體
- 人教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1 古詩三首惠崇春江晚景教案設計
- 一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 第一單元 我的好習慣《4 不做“小馬虎”》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
- 二年級數學上冊 六 測量練習四配套教學設計 北師大版
- 人教版九年級全冊第4節 焦耳定律教學設計
- 三年級數學上冊 6 多位數乘一位數(數字編碼)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
- 人教部編版八下歷史第6課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教學設計
- 2023年赤峰龍韻城市建設有限公司招聘筆試題庫及答案解析
- (人工智能導論)課件
- 專利申請培訓課件
- DPtechIPS2000系列入侵防御系統培訓膠片課件
- 競爭性談判二次報價單
- 危大工程巡視檢查記錄
- (房屋建筑部分)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2023年版
- 空氣自動監測站運維技術服務合同模版
- (完整)康復醫學考試題(含答案)
- 延期還款申請表
- 江蘇省地圖矢量PPT模板(可編輯)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