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德州市某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年級上冊12月月考歷史試題_第1頁
山東省德州市某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年級上冊12月月考歷史試題_第2頁
山東省德州市某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年級上冊12月月考歷史試題_第3頁
山東省德州市某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年級上冊12月月考歷史試題_第4頁
山東省德州市某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年級上冊12月月考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級高一12月月考歷史試題

一、選擇題:本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1.良渚古城遺址是人類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是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之一。在良渚古城遺址

中,考古

學家發現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和陶器,以及規模宏大的水利工程。這些發現能夠證明當時

A.農業生產已經相當發達B.手工業技術達到較高水平

C.社會已經出現階級分化D.城市規劃和建設能力高超

2.眾所周知,分封制在西周達到鼎盛,郡縣制在秦朝得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讀下面分封制與郡

縣制的對比圖,可知

A.分封制下地方已完全失控B.郡縣制下貴族政治已消失

C.分封制有利于天子的集權D.郡縣制能對地方垂直管理

3.下表為不同史書有關秦朝的記述。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秦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埋谷,千八百里《史記?蒙恬列傳》

秦時,常^略通五尺道,,諸此國頗置吏焉《史記?西南堯列傳》

秦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漢書?貨山傳》

A.秦王朝修筑了陸路交通網B.古代長城的修建始于秦朝

C.秦朝暴政遭到史書的批評D.秦修建道路旨在便利交流

4.漢武帝即位之后,采納了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把王國的領地割裂成許多侯國。此外,

漢武帝還以“左官律”(官吏違反規定私自到諸侯國任職,構成左官罪)等立法手段,控制了

人才資源。上述舉措

A.有利于人才選用B.消除了地方割據隱患

C.推動了律令合一D.豐富了國家治理手段

5.一位學者曾寫道:“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稱日南渡。南渡之人,未

有能北返者。晉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文中提到

的“晉人南渡”

A.加快了中國經濟重心南移速度B.改變了中國傳統的經濟格局

C.開創了南北朝對峙的政治局面D.為江南地區開發創造了條件

6.開元以來,逐漸出現邊將久任,十余年不換將領的現象。后來朔方、隴右、河東、河西諸鎮皆

置節度使,以數州為一鎮,節度使即兼統此數州,而州刺史盡屬之。這一狀況的出現

A.提高了武將的忠誠度B.緩解了統治危機

C.有利于邊疆地區穩定D.削弱了中央集權

7.宋代在知州以外設“通判某州軍事”一職,簡稱“通判二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須經通判的附署方

能生效,通判還可直接向朝廷奏事。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A.制約地方長官B.控制財政大權C.提高行政效率D.牽制中書門下

8.據學者統計,唐朝約300位宰相,出自100個家族,宋代有130多位宰相,出自120多個家族,

分布范圍更廣。這一變化反映出宋代

A.中央集權日益加強B.科舉考試制度嚴密

C.人身依附關系減弱D.社會流動性的增強第1頁

9.明中后期以來,蘇州、松江等地民多“取辦于木棉,以花織布,以布貿銀,以銀來米,以米兌

軍運(糧賦)”,當地食用糧反要依賴進口,這說明當地

A.民戶與市場聯系緊密B.政府大力扶植棉紡織業

C.自然經濟已完全解體D.資本主義萌芽得到發展

10.據考證,清雍正二年,全國人口約1.2億人。僅僅過了42年,到乾隆三十一年,人口爆炸性

地翻了約2倍,達2億零9百萬人。道光二十九年,人口又翻了一番,達4億7千萬人。這一

時期人口的增長

A.為統治危機出現埋下隱患B.緣于生產方式的根本改變

C.促進新型生產關系的產生D.是工商業發展的必然結果

11.據學者估算,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兩國的戰爭支出分別約為3000萬兩和1263萬兩白銀,各自

占中英兩國1840年財政收入的70%和8%o而同時期中國GDP約占世界總量的20%,英國GDP

約占世界總量的5隊這反映了

A.物質基礎決定戰爭勝負B.關稅成為清廷主要財源

C.兩國政府執政能力不同D.中國經濟發展遠超英國

12.新聞畫報是以刊載攝影照片、繪畫為主要內容的期刊,用形象直觀的圖像傳播信息。圖為19

世紀中期《倫敦新聞畫報》對中國報道的文章數的變化曲線圖,與圖中數據峰值出現相關的重

要因素是

A.中英矛盾進一步加劇B.中英貿易往來的擴大

C.中英文化交流的發展D.中英政治制度的沖突

13.1854年,英國駐上海領事館某官員在一份考察太平天國活動的報告中寫到,“原本以為一個年

輕的剛剛通過斗爭而生存的勢力,將會是一心渴望得到歐洲人的幫助和合作……實際情形并非

如此:這反映出

A.太平天國中斷與外國的通商貿易B.列強試圖扶持太平天國取代清政府

C.太平天國外交政策的獨立自主性D.列強開始與清政府聯合鎮壓太平軍

14.有人對晚清旗人總督和漢人總督人數及比例做過統計,在嘉慶朝,旗人總督為31人,占比59.6%,

漢人總督21人,占比40.4%;在光緒朝,旗人總督為13人,占比27.7%,漢人總督34人,

占比72.3%?這一變化表明

A.晚清政治和權力結構出現了重大變化B.滿洲貴族勢力已經失去國家治理能力

C.西方列強積極支持漢族官僚集團崛起D.漢族官僚比滿洲貴族更具近代化意識

15.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通過引進西方的軍械制造、紡織、鐵路、電信等近代工業技術,開辦了

軍用企業21家和民用企業40家;還創辦了京師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北洋水師學堂等新式

學堂,培養了一大批近代人才。這反映了洋務運動

A.移植了西方近代的生產方式B.以興辦大量軍事工業為開端

C.遵循“中體西用”指導思想D.建構了完整的西學知識體系

16.1861年初,奕聽等人奏準聘請英國軍官采用西法訓練兵勇,并選派京營八旗兵丁到津沽一同

接受訓練。奕沂等人意在

A.學習西方技術B.發展資本主義

C.傳播自強思想D.提升國防力量

第2頁

17.“這場戰爭帶給中國巨大的傷害,精神上的傷害一直都沒有完全消解。至于屬國、土地、賠款

更是讓中國人痛心疾首,革命由此發生,主要因為不能接受這樣的失敗二材料中的“這場戰

爭”

A.證明了洋務運動的破產B.使清廷成為“洋人之朝廷”

C.導致了鴉片貿易合法化D.促使魏源等人開眼看世界

18.下圖是一幅甲午戰爭時的日本漫畫:“列強在圍觀一身穿清兵服裝,傷痕累累,拖著長尾巴無

A.列強希望趁機獲取利益B.列強支持革命派的活動

C.中國已完全淪為半殖民地D.日本受到西方列強的孤立

19.1896年,英法達成協議,云南、四川的一切權利兩國共享;1898年,英德達成協議,規定天

津到山東南部的鐵路由德國修建,山東南部到鎮江對岸的鐵路由英國修建。這表明

A.英國再次發動侵華戰爭B.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C.列強勾結占領中國山東D.清廷喪失對地方的管控權

20.下表所列不平等條約與解釋對應正確的是

不平等條約解釋

A《南京條約》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B《北京條約》促使西方帝國主義國家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C《馬關條約》進一步把中國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D《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21.下圖是1901年發表于西方雜志的一幅漫畫《亞洲的潛在憂患》,桌上有一大盤水果,上面標著

“中國賠款”,用一根細繩懸掛在桌子上方的是一把巨大的劍,上面寫著“中國的覺醒二該漫

畫旨在揭示

A.中國民族意識開始覺醒B.義和團運動阻止了列強侵華的步伐

C.清朝統治日益腐朽無能D.列強徹底瓜分中國的圖謀難以實現

22.1896年8月梁啟超等人在上海創辦《時務報》;1897年,嚴復在天津創辦《國聞報》;1898年

2月,譚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商學會,創辦《湘報》。維新派創辦這些報刊

A.動搖了封建統治的理論基礎B.促進維新思想走向成熟

C.意在利用報刊啟迪民智思想D.推動了清政府新政改革第3頁

23.識別和運用歷史地圖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之一。如圖所示形勢的出現與近代某條約的簽訂密

切相關。該條約是

A.《天津條約》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D.《辛丑條約》

24.1901年,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會奏變法事宜,認為“立國之道,大要有三:一

日治、二曰富、三日強。國既治,則貧弱者可以力求富強……整頓中法者,所以為治之所具也;

采用西法者,所以為富強之謀也”。這反映了

A.變法從根本上維護封建統治B.維新思潮推動變法開展

C.變法始終維護農民階級利益D.洋務運動主張中體西用

25.1912年1月15日,上海“工商全體休息一天,升旗懸燈,公賀總統履任,補祝紀元”;中法

大藥房還打出了促銷廣告“南北兩店,凡承蒙賜顧者,概贈孫大總統紀念照一紙”“要與我同

胞相更始,共伸慶祝,留一永遠之紀念而已二據此可知

A.城市商業競爭日趨激烈B.資產階級革命逐漸興起

C.民主共和思想影響漸廣D.民族資本主義得以發展

26.下圖為1914—1926年中國面粉業出口概況,對這一現象解讀合理的是

單位萬擔

500

400

300

200

100

0

A.歐洲列強卷土重來使面粉業走向衰落B.面粉業兩次繁榮均源于列強放松侵略

C.反帝愛國運動給面粉業發展提供機遇D.國內環境的相對穩定促進面粉業發展

27.如表所示為一戰前后在中國農商部注冊的工業公司情況,導致表中數據變化的外部原因是

時間注冊工業公司數資本總額

1914年8月前146個41148205元

1914年8月至1920年272個117434500元

A.洋務企業的刺激B.西方列強忙于歐戰

C.戊戌變法的推動D.實業救國思潮影響

28.一位歷史學家在描述中國近現代某一歷史時期的狀況時寫道:”專制與民主的激烈較量,政治

分崩離析,割據混戰,政局動蕩,但社會出現了一些新氣象。”該時期是

A.清末新政實行時期B.兩次鴉片戰爭期間

C.北洋軍閥統治時期D.國共十年對峙時期

第4頁

29.1917年,中國用“以工代戰”的形式,站在協約國一方參加戰爭。十幾萬中國勞工在歐洲戰

場從事各種艱苦工作,約有3000名華工在這次戰爭中獻出了生命。這使得

A.中國順利收回了山東主權B.協約國勝利有了根本保障

C.中國的國際聲譽有所提高D.北洋軍閥消除了派系斗爭

30.小剛同學在研究性學習中搜集到部分中國近代歷史文獻(如下圖)。據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題

最有可能是

A劃

B

?T

-?W,

:俄a

?r

人r

1

ft3

-.

??

A.農民階級的反清斗爭B.資產階級的變法革新

C.無產階級的思想宣傳D.近代救亡圖存的探索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40分)

31.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帶來了深遠影響。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22分)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產美洲的玉米、紅薯等高產作物傳入中國,提高了糧食的單位面積

產量,使許多耕地可改種棉花、蠶桑等經濟作物。在松江府,婦女們“晨抱綿紗入市,易木棉

花以歸,機杼軋軋,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楓涇鎮成為棉紡業專業市鎮。湖州府雙林鎮的絲織

業,廣東佛山鎮的鐵器業等,也遠近馳名。隨著工商業市鎮的勃興,由中小商人和手工業者構

成的市民階層形成,明代階級結構發生新變化。

——摘編自卜憲群《簡明中國歷史讀本》

材料二隆慶元年(1567)部分開放海禁后,海外貿易蓬勃發展。中國精美的絲綢和瓷器等

產品,在世界市場上有著極好的銷路,白銀便源源不斷地往中國內流。到萬歷年間,白銀的使

用已相當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銀的徽商幾乎遍布全國各地,進行大宗的商品長途販賣。明朝

后期,許多富商帶著大量資本經營起礦冶業等產業。在這種歷史潮流推動下,徽州的士人十之

七八“以儒而賈”,甚至“左儒而右賈”,習以為常。

——摘編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銀的大量內流及其影響》

材料三中國、西歐社會經濟發展部分數據比較表

占世界GDP份額(世界人均GDP(1990年國際

=100)元)

時間

中國西歐中國西歐

15002517.9600774

160029.219.9600894

182032.923.66001232

——數據來源:安格斯?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第5頁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高產作物傳入中國后,明朝農業和手工業發生的變化。(4分)

(2)據材料二,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貿易蓬勃發展”的國內因素,概括白銀內流推動的商業發展

表現。(4分)

(3)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明清時期經濟發展對當時思想、文學的影響。(4分)

32.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歷史,也是一部抗爭與探索的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

材料一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列強在中華大地上恣意妄為,封建統治者孱弱無能,中

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遭受

了前所未有的劫難。英雄的中國人民始終沒有屈服,在救亡圖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爭、一次次

求索,展現了不畏強暴、自強不息的頑強意志。

——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材料二“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這段話出自康有為的《上清帝第

六書》,代表了維新派的共識。最后兩句,批評了慘淡經營30年的洋務運動;同時,又說明了

近代社會演變過程中的質、量、度。洋務運動帶來的小變并不是壞東西,但那不過是一種量變。

與這種“小變”不同的,是全變。

一—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1)指出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材料一中“文明蒙塵”的典型例子。列舉1840—1900年間的重

大史實(除洋務運動外),實證中國各階級“在救亡圖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爭、一次次求索,

展現了不畏強暴、自強不息的頑強意志。”(6分)

(2)列舉洋務派的三個代表人物。結合所學知識,扼要分析材料二中的“洋務運動帶來的小

變并不是壞東西,但那不過是一種量變”。(9分)

第6頁

3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3分)

材料一從1840年到1905年的66年中,中國人民一直被籠罩在列強侵華戰爭的硝煙之中。

幾乎所有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強國都參與了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西方列強在中國的活動,是

以享受條約所賦予的特權為基本特征的。數以百計的不平等條約、章程、專條,像一張無所不

至的巨網,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束縛著中國,使中國在列強無盡的索取面前

寸步難行,動輒得咎,而列強則據此為所欲為。甲午戰爭后,除在華企業投資外,對中國政府

的貸款成為帝國主義控制中國財政、爭奪“勢力范圍”和左右中國政局的工具,在列強對華資

本輸出中占有愈來愈重要的地位。它們通過各種手段,把經濟侵略的觸角從中國的通商都市一

直伸到窮鄉僻壤,并在中國造成了為帝國主義服務的買辦資產階級。

一一摘編自《鴉片戰爭與近代中國社會的演變》

材料二1913-1918年中國進口貿易貨值表

——摘編自《中國經濟發展史(1840T949)》第3卷

(1)根據材料一,指出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強侵華的主要手段并概括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7分)

(2)根據材料二,分析1913—1918年中國進出口凈值變化的原因。(6分)

第7頁

高一歷史12月考答案

31.【答案】(1)變化:農業:糧食產量增長;經濟作物大量種植;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手工業:家庭手工業日益市場化:手工業專業市鎮大量興起。(4分)

(2)國內因素:中國手工業品精美暢銷;明政府開放海禁。(2分)

表現:白銀成為主要貨幣;商人資本雄厚;長途販運發展較快;商業資本轉向生產領域。(2分)

(3)影響:思想:傳統的賤商觀念出現改變:出現了反思傳統觀念的思潮。

文學:明清小說的世俗化傾向進一步發展。(4分)

32.【答案】(1)例子:英法聯軍搶劫(洗劫)、焚毀(火燒)圓明園。(2分,一例即可)

實證:地主階級“睜眼看世界”、農民階級進行了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進行了戊戌

維新運動(戊戌變法或維新變法運動)。(4分)

(2)人物:奕近、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三個即可,3分)

分析:A.一方面它引進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生產技術,是中國早期現代化(近代化)的嘗試。B.另一方面

它只引進技術,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礎上修修補補(或沒有改變封建統治),必然失敗(或洋務新政的目的未

能達到)。(6分)

33.【答案】(1)主要手段:資本輸出。(1分)

影響:①政治,帝國主義加緊爭奪“勢力范圍”,干預政局,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②經濟,經濟侵略擴展

至城鄉,列強控制財政;③階級關系,催生買辦階層,加劇半殖民地化。(3點6分)

(2)原因:①西方列強忙于歐戰,減少了對中國的商品輸出;②國內民族工業得到迅速發展,減少了對外國商

品的依賴,進口相對下降:③戰時需求增加,中國商品出口增加。(3點6分)

1.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

空是:新石器時期(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考古學家在良渚古城遺址中發現的大量精美的玉器和陶器,以

及規模宏大的水利工程,說明當時的社會己經具備了高度的組織能力和技術水平,出現了階級分化,C項正確;

雖然農業生產的發展是支持這些技術和工程能力的基礎,但在提供的資料中并沒有直接的證據表明農業生產己經

相當發達,排除A項;材料主要涉及良渚文化的社會發展狀況,沒有涉及手工業技術水平,無法得出“手工業技

術達到較高水平”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提及“規模宏大的水利工程”等信息,這主要反映良渚文化的社會組

織能力,無法得出“城市規劃和建設能力高超”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

2.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

空是:西周(中國)。根據題干“分封制與郡縣制的對比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郡縣制下,皇帝或中央直接

任免郡縣的主要官員,中央對地方實行垂直管理,D項正確:A項“完全失控”表述太絕對,排除A項;秦朝之

后仍然存在貴族,B項“消失”表述太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分封制下,天子是天下共主,中央集權尚

未形成,排除C項。故選D項。

3.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

空是:秦朝(中國)。據材料中“通道……千八百里”“五尺道”“馳道”表明,史書記載了秦王朝重視陸路交通

的修建,并構筑了陸路交通網,A項正確:秦長城是在原有北方諸侯國舊長城基礎上修建的,排除B項;材料只

涉及秦朝道路的修建,據材料無法體現“秦朝暴政”,排除C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修建陸路交通網的目

的是為了鞏固統治,排除D項。故選A項。

4.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

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和“左官律”等手段,維護統治,豐富了

國家治理手段,D項正確;漢朝察舉制有利于人才選用,排除A項;“消除了”說法絕對,排除B項;材料未涉

及律令合一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

5.D【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

知準確時空是:東晉(中國)。據材料可知,“晉人南渡”指的是西晉滅亡,中原老百姓為躲避戰亂,向南遷徙,

歷史上也稱為“北民南遷”,北民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也豐富了江南地區的勞動力,促進了江南

地區的開發,D項正確:唐朝中后期的人口遷徙,加快了中國經濟重心南移速度,與材料中世紀不符,排除A項:

中國傳統的經濟格局尚未改變,此時北方仍是經濟重心,排除B項;劉裕建宋,此時南北朝對峙的政治局面正式

形成,排除C項。故選D項。

6.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

空是:唐朝(中國)。據材料可知,唐朝開元以來邊將久任,節度使兼統數州且州刺史盡屬之,這使得地方節度

使權力過大,地方權力的膨脹必然會削弱中央集權,D項正確:邊將久任且擁有的權力過大,不一定能提高武將

的忠誠度,反而可能會使他們滋生野心,排除A項;地方權力過大容易形成藩鎮割據,從而加劇統治危機,排除

B項;雖然在一定時期節度使可能對邊疆地區穩定有一定作用,但從長遠來看地方權力過大不利于國家穩定,排

除C項。故選D項。

7.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宋朝時期。根據材料“知

州的公文命令必須經通判的附署方能生效,通判還可直接向朝廷奏事。”可知,宋太祖為了加強對地方官的監察

和控制,防止知州職權過重,專擅作大,創設了通判一職,起到了制約地方長官的作用,A項正確;宋代設置轉

運使負責地方的財政大權,排除B項;通判對知州起到了制約作用,不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項;宋

代在中央設立參知政事牽制中書門下,排除D項。故選A項。

8.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

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宋代宰相出身家族比唐朝更多,分布范圍更廣,這一變化反映出宋代社會

流動性的增強,為宋代政治增添了活力,D項正確;這一變化反映出宋代社會流動性的增強,未涉及中央集權,

排除A項;這一變化反映出宋代社會流動性的增強,未體現科舉考試制度嚴密,排除B項;這一變化反映出宋代

社會流動性的增強,與人身依附關系減弱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

9.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明中后期中國。據材料,

明代中后期的江浙一帶民戶多從事棉紡織業,拿到市場上售賣獲得收入,糧食等也需要從外面進口,賣布買糧說

明當時江浙一帶的民戶和市場的關聯較為密切,A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出政府扶植棉紡織業,排除B項;自然

經濟解體是鴉片戰爭后出現的經濟現象,排除C項;材料未提及雇傭關系,無法得出資本主義萌芽得到發展,排

除D項。故選A項。

10.A【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原因題、影響題。據本題

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清代人口急劇增長使得資源危機日益顯露,加

上政治腐敗和貧富矛盾的積累,亂象逐漸萌生,這為統治危機的出現埋下隱患,A項正確;當時小農經濟依然占

統治地位,生產方式未發生根本改變,排除B項;新型生產關系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于明代,排除C項;清朝時期

人口增長是農業發展的結果,排除D項。故選A項。

11.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清政府在戰爭支出上遠遠超過英國,但同時期中

國GDP約占世界總量的20%,英國GDP約占世界總量的5%,這說明清政府在戰爭中投入的物質基礎遠超英國,但

最終以清政府的失敗而告終,這說明兩國政府執政能力不同,C項正確;清政府在戰爭中投入的物質基礎遠超英

國,但最終以清政府的失敗而告終,這說明物質基礎并不能決定戰爭勝負,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清政府的財

源問題,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兩國經濟發展情況的對比,排除D項。故選C項。

12.A【解析】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話可知是正向題。

時空是:19世紀中期中國和英國。圖中數據峰值出現的時間是1842年前后和1856-1860年前后,時值兩次鴉片

戰爭前后,中英矛盾加劇,A項正確;1842年前后和1856-1860年前后中英爆發兩次鴉爭,貿易發展和文化交

流受到影響,而非達到峰值,排除B項、C項:1842年前后和1856-1860年前后中英爆發兩次鴉片戰爭,戰爭

的原因除了制度沖突外,最根本的是英國意欲打開中國市場、掠奪原料,“政治制度沖突”說法不準確、不全面,

排除D項。故選A項。

13.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

空是:1854年的中國。根據“1854”、“一個年輕的剛剛通過斗爭而生存的勢力”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勢力指

的應該是太平天國政權。英國駐上海領事館的這一官員認為太平天國作為一個新興的政權應該渴望謀求得到歐洲

的支持,但太平天國并沒有選擇這么做,說明太平天國在外交政策上的獨立自主性,C項正確;太平天國主張與

外國通商貿易,并沒有中斷,并且太平天國沒有積極主動與歐洲合作不代表太平天國中斷了與外國的通商貿易,

排除A項;太平天國堅持獨立自主的政策,并沒有得到列強的支持,排除B項:僅根據這一官員的報告描述,并

不能說明列強已經開始與清政府聯合鎮壓太平軍,排除D項。故選C項。

14.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晚清(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漢族督撫占比上升,說明在地方要員中漢族官員影響力增大,一定程度

上說明中央權力式微,A項正確;“滿洲貴族勢力己經失去國家治理能力”說法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

從材料看不出西方列強的因素,C項結論無法得出,排除C項;這一變化表明晚清政治和權力結構出現了重大變

化,未涉及漢族官僚和滿洲貴族的近代化意識,排除D項。故選A項。

15.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洋務運動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可知,洋務運動通過引進西方的設備、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推動

了中國的近代化,這反映了對西方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移植,故選A項:材料中體現了洋務運動引進西方的

設備、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等各個方面,并非只強調首先創辦軍事工業,排除B項;材料中雖然有西用的表述,

但是沒有涉及“中體”,排除C項;洋務運動中引進了西方的人才培養模式,但是并不具備“完整”的西學知識

結構體系,排除D項。故選A項。

16.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時空是1861年的中國。根據

材料及時空限制,洋務派為了自強,創辦了一批官辦的軍事工業,采用西法練兵。期望洋務新政可以保障國家安

全,抵抗外來侵略,D項正確;“學習西方技術”和“傳播自強思想”是抵御外來侵略的方式而非目的,排除AC

項;“發展資本主義”是洋務運動客觀上帶來的影響,排除B項。故選D項。

17.A【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

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這場戰爭”是甲午中日戰爭。甲午中日

戰爭后,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其內容包括割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

增開重慶、沙市、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承認朝鮮獨立等等,進一步把中國社會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深淵,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同時,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證明了洋務運動的破產,A項正確;《辛丑條

約》使清廷成為“洋人之朝廷”,排除B項;1858年《天津條約》簽訂后不久,清政府被迫與英、法、美簽訂了

《通商章程善后條約》,承認了鴉片貿易的合法化,排除C項;鴉片戰爭導致民族危機加深,促使魏源等人開眼

看世界,排除D項。故選A項。

18.A【解析】甲午戰爭時期,列強圍觀傷痕累累的清兵,體現出列強對日本侵華的默許、縱容態度,希望趁機

擴大在華利益,A項正確;材料反映列強對日本侵華的態度,無法體現列強對革命派的態度,排除B項;《辛丑

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且材料無法體現,排除C項;漫畫無法體現列強對日本的孤

立態度,排除D項。故選A項。

19.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19世紀末,英、法、德等帝國主義列強相互勾結,就在中國劃分“勢

力范圍”、獲取鐵路筑路權等問題達成協議,掀起了瓜分中國狂潮,B項正確;英國未在1896年或1898年發動

侵華戰爭,排除A項;材料不僅涉及山東,還提及列強圖謀瓜分云南、四川等地,排除C項;材料內容只涉及云

南、四川、天津、山東南部,晚清中央集權被削弱,但清廷此時并沒有喪失對地方的管控權,排除D項。故選B

20.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時空是1895年的中國。根據

材料及所學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后,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進一步把中國推向了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C項正確;《南京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辛丑條

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排除A項;《馬關條約》簽訂后,促使西方帝國

主義國家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排除B項;《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排除

D項。故選C項。

21.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901年的中國。根據

材料及所學可知,西方國家在開會,頭上懸著一把巨大的劍,象征著在西方侵略之下中國人民的覺醒,反映了中

國的民族意識引起列強的擔憂,預示著列強徹底瓜分中國的圖謀難以實現,D項正確;鴉片戰爭后,中國的民族

意識開始覺醒,排除A項;義和團運動最終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并未阻止住列強侵華的步伐,排除B項;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后,清王朝完全淪為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材料并不是強調清朝統治日益腐朽

無能,排除C項。故選D項。

22.C【解析】本題為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目的題、影響題。時空范圍為19世紀末中國。梁

啟超、嚴復、譚嗣同都是資產階級維新派,他們創辦報刊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報刊啟迪民眾思想,宣傳變法思想,

C項正確:維新派創辦報刊沒有動搖封建統治的理論基礎,排除A項:這些報刊并不能促進維新思想走向成熟,

排除B項;D項夸大了這些報刊的作用,并非這些報刊推動了清政府進行新政改革,排除D項。故選C項。

23.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1901年(中國)。根據材料中圖片信息可知,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由列強派兵駐守,中國軍隊不

得駐守,這是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的內容,D項正確;《天津條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簽訂的條約,

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A項;《北京條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簽訂的條約,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馬關條約》

是甲午中日戰爭后簽訂的條約,開放了沙市、重慶、蘇州、杭州,而題干內容體現了《辛丑條約》內容,排除C

24.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1901年(中國)。根據材料“立國之道,大要有三:一日治、二曰富、三日強。國既治,則貧弱者可以

力求富強”可知,劉坤一、張之洞談論的立國之道,目的在于實現國家富強和國家的治理,本質上是為了維護清

政府的封建統治,A項正確;劉坤一、張之洞并非維新派,其主張也并非維新思潮,排除B項;變法從根本上維

護封建統治,并不是維護農民階級利益,排除C項;1901年洋務運動早己結束,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

25.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1912年(中國)。材料中上海工商全體休息慶祝總統履任,中法大藥房以贈送孫大總統紀念照來促銷,

這些行為都體現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思想影響漸廣,C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

是對總統履任的慶祝和民主共和觀念的體現,而非城市商業競爭日趨激烈,排除A項;1912年資產階級革命已

經推翻清王朝,不是興起,排除B項;材料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