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說木葉課件 2024-2025學年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1頁
語文說木葉課件 2024-2025學年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2頁
語文說木葉課件 2024-2025學年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3頁
語文說木葉課件 2024-2025學年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4頁
語文說木葉課件 2024-2025學年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林庚第1課時林庚1.通過任務一,理解文中引用的詩句的意義,以及“樹葉”和“木葉”、“落葉”和“落木”的不同意味2.通過任務二,理解古代詩人為何喜用“木葉”而不用“樹葉”1.閱讀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首先列舉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現象,即“木葉”成為詩人筆下鐘愛的形象;其次具體說明“木葉”的兩個藝術特征,以及為什么有這些特征;最后重點說明“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差無幾,在藝術形象上的差別幾乎是一字千金。2.請簡要概括“木葉”的兩個藝術特征。①含有落葉的因素;②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疏朗的秋天氣息。明結構說“木葉”“木葉”成為詩人鐘愛的形象“木”的兩個藝術特征及原因詩人們鐘愛用“木葉”古詩很少用“樹葉”“木葉”“樹葉”不同概念上:相差無幾藝術形象:一字千金提出問題第一個特征:含有落葉的因素(暗示性)第二個特征:微黃、有干燥感(顏色性)小結“木葉”“樹葉”的異同分析問題推出結論任務一理解文中引用的詩句的意義,以及“樹葉”和“木葉”、“落葉”和“落木”的不同意味1.(理解引用的作用)文章引用了大量的詩句,意義何在?請找出每段出現的詩句并具體分析。(1)第1段有4處引用:①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戰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②洞庭始波,木葉微脫。(南朝宋·謝莊《月賦》)③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南朝齊·陸厥《臨江王節士歌》)④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北周·王褒《渡河北》)意義:指出“木葉”是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析重點(2)第2段有10處引用:①后皇嘉樹,橘徠服兮。(戰國楚·屈原《橘頌》)②桂樹叢生兮山之幽。(西漢·淮南小山《招隱士》)③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無名氏)④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南朝梁·蕭綱《折楊柳》)⑤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東晉·陶淵明《擬古》)⑥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南朝梁·柳惲《搗衣詩》)⑦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唐·沈佺期《古意》)⑧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唐·杜甫《登高》)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北周·庾信《哀江南賦》)⑩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北宋·黃庭堅《登快閣》)意義:指出在詩歌中“樹”“葉”“木葉”“落木”常見,“樹葉”卻少見。(3)第4段有3處引用:①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南朝梁·吳均《答柳惲》)②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三國魏·曹植《野田黃雀行》)③枯桑知天風。(樂府古辭《飲馬長城窟行》)意義:引出“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含有落葉因素。(4)第5段有1處引用:午陰嘉樹清圓。(北宋·周邦彥《滿庭芳》)意義: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5)第6段有4處引用:①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戰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②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三國魏·曹植《美女篇》)③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唐·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④日暮風吹,葉落依枝。(民歌《青溪小姑歌》)意義:引出“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有微黃與干燥之感。2.(理解重要概念的含義)根據上面“木葉”與“樹葉”、“落木”與“落葉”的相關語句,對比它們的不同意味。樹葉:“樹”飽滿,具有繁茂的枝葉,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想;“樹”與“葉”的形象十分一致,“樹葉”可以簡化為“葉”;一般是褐綠色。木葉:“木”空闊,比“樹”更單純,含有落葉的因素;“木”具有“木頭”等的影子,讓人們更多地想到了樹干,“葉”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暗示了顏色,有落葉的微黃和干燥之感,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疏朗與綿密交織;窸窣飄零,讓人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落葉:春夏之交飽含水分的繁密的葉子,如曹植《美女篇》中的落葉。落木:比“木葉”更顯得空闊,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3.(理解引用的作用)林庚既是一位深諳詩歌妙道的學者,也是一位暢游詩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詩中關于“木葉”的詩句,這對闡發道理起了怎樣的作用?①作為引子,引出議論話題;②作為例證,使得析理有憑有據;③調節文氣,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內涵。

林庚先生此文命中了詩歌創作與鑒賞的玄機,撩開了詩歌神秘的面紗。但是文章沒有擺出“理論”的面孔,沒有搬弄術語,而是把深奧的文學理論滲透于對古詩“木葉”意象的捕捉和闡釋中。更重要的是,作者把深奧的道理寄托在具體的詩句中,在對一個個鮮活的例句的解讀中指導讀者領悟詩歌語言暗示性的妙處。這樣,讀者也會不知不覺地參悟深蘊其中的道理。任務二理解古代詩人為何喜用“木葉”而不用“樹葉”[情境]在語意理解上,“木葉”和“樹葉”是一樣的,但詩人在創作詩歌時,喜愛用“木葉”這個詞語,如李白《秋思》有“天秋木葉下”,杜甫《江上》有“高風下木葉”,陸游《秋雨》有“暮秋木葉已微丹”,等等。[問題](概括文章內容要點)我國古代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用“樹葉”而多用“木葉”?我國古代詩歌中多用“木葉”而少用“樹葉”,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①“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在習慣用單音詞的古典詩歌中,很少見到“樹葉”這個詞。因為“樹”和“葉”之間有太多的一致,“樹葉”連用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而“木葉”則全然不同。②“木葉”比“樹葉”顯得“單純”。“木葉”能準確地用在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可以帶來疏朗的清秋的氣息;而“樹葉”就缺少藝術的暗示性。第2課時林庚1.通過任務一,體會古典詩歌意象相對穩定的特點,賞析文章的論證特色2.通過任務二,探討詩歌標題的優劣,探究詩歌語言暗示性的利弊任務一體會古典詩歌意象相對穩定的特點,賞析文章的論證特色1.[情境]“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薄昂I仙髟?,天涯共此時?!薄叭擞斜瘹g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薄按猴L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在古代詩歌中,人們望月懷遠,思念親人,“月”暗含著月圓人不圓的愁情。[問題](理解詩歌意象)中國古詩中的意象在長期的文化發展進程中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情感。大家可以列舉一些這樣的意象嗎?(1)“酒”是“愁”的象征。①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②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登高》)③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并序》)④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⑤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李清照《聲聲慢》)(2)“雁”是傳信之物,常常成為寄托離愁別緒的載體。(3)“柳”常常與離情有關,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①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秋思》)②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③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李清照《聲聲慢》)①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采薇》)②相看指楊柳,別恨轉依依。(李冶《送韓揆之江西》)③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2.[情境]孟子的說理散文雄辯有力,長于論證,這在《魚我所欲也》中有突出的表現。該文采用了比喻論證、對比論證、道理論證等論證方法,一層一層地分析,最后揭示主旨:“正義”比“生命”更重要,主張舍生取義。[問題](分析文章的論證特色)本文是怎樣采用比較分析的方法來論證的?除此之外,本文在論證上有哪些特色?(1)采用層層設疑、由表及里的比較分析方法。作者在比較分析的過程中,采用由現象到本質、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思維模式:先通過引用詩句總結“木葉”出現的場合,再由此深入探討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由于作者緊扣詩句,并對詩句意境進行了想象和挖掘,讀者也一同進入了詩歌鑒賞的境界,學會了品味詩歌的外部語言和內部語言。

這是一篇詩歌理論文章,旨在探討詩歌形象與概念之間的異同,尋找鮮明生動的詩歌形象背后隱藏的藝術規律。分析詩歌領域的形象問題,勢必引用大量詩句,而如何透過詩句表面認識內部規律,則需要敏銳的藝術眼光和嚴謹的思維邏輯。作者采用層層設疑、由表及里的比較分析方法,使文章井然有序,親切自然,讓“木葉”的藝術魅力躍然紙上。(2)①選題小,論理深。雖然本文論證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這樣一個大的論點,但作者并沒有擺出學者的姿態來嚇唬讀者,而是選取了古詩中的“木葉”形象作為論題,言近而旨遠,深入而淺出。②逐層剝筍式探究。古代詩人為什么喜用“木葉”而不用“樹葉”,作者不急于“兜底”,而是以探尋的目光層層分析。這樣安排不僅十分科學,也契合了讀者的心理。③頗具文化內涵。這是一篇詩論,作者不僅深諳詩歌妙道,而且在詩的海洋里游弋自如,在行文中許多有關“木葉”的古詩信手拈來。這樣不僅使析理有憑有據,而且使文章增添了文化內涵,讀之令人賞心悅目,受到美的熏陶。任務二探討詩歌標題的優劣,探究詩歌語言暗示性的利弊1.[情境]文章的標題之所以常被人說是文章的眼睛,是因為標題揭示著文章的重要信息。有的標題交代了文章的寫作內容,如魯迅的《一件小事》,它交代了文章的寫作內容是一件小事;有的標題是文章的線索,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文章以花開花落為線索;有的標題交代了寫作順序,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則交代了文章是按空間順序來寫的。[問題](對文章進行個性化解讀)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而標題卻擬為“說‘木葉’”。若改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你認為如何?①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這恐怕會被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②標題擬為“說‘木葉’”,選取古詩中的“木葉”意象作為論題,在結構安排上由引古詩到探意蘊。

文章先排除古代詩人考慮文字洗練的因素,再從“木葉”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尋其含有落葉等因素,最后才觸及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問題,并加以闡釋。這樣,文章就把深奧的文學理論滲透于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逐層深入,探幽發微,既體現了作者的科學態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罢f‘木葉’”的擬題其實就是本文的一個亮點。2.[情境]中國詩詞簡約而不失豐富,含蓄而不失形象,輕靈而不失厚重。這些特質使得詩詞的語言具有暗示性,而暗示性是借助詩詞語言的詞性、意象、標題、注釋等來傳達其極耐人尋味的內容和情感的。劉禹錫《竹枝詞》云:“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暗示性的語言讓此詩別有韻味。李商隱《無題》云:“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卑凳拘缘恼Z言令這些詩句意蘊豐富。[問題](評價文中的觀點)文中說:“要說明‘木’字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對此,你有何看法?觀點一:在我國詩歌中,由于許多意象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達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這不是絕對的,有時候,詩人們把它們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達了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

在我國詩歌中,“梅”是詩人們喜歡歌詠的對象之一,寫“梅”的詩歌不勝枚舉,但詩人們表達的感情不盡一致。王安石的《梅花》表現了梅花“凌寒獨自開”的高貴品格。我國古代把松、竹、梅譽為“歲寒三友”,它們是高貴圣潔的象征,王安石的《梅花》的意象表現的就是我國這種傳統文化精神。陸游的《卜算子·詠梅》表達的是梅花“寂寞開無主”的無奈、“黃昏獨自愁”的凄涼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而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雖與陸游詞的詞題、詞調相同,但意境截然不同。毛詞巧妙地把陸詞中對梅花不幸遭遇的傾訴和孤芳自賞的表露化為對梅花達觀堅定的描述和高貴純潔的贊頌,詞中有一種超越時空的壯美,豪放樂觀,振奮人心。在古代詩歌中,類似“梅”的意象不勝枚舉,如竹、松、草、柳等,這些意象都能表現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感情。觀點二:詩歌語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會給詩歌創作帶來負面影響,成為“流弊”。

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曾說:“聯想意義也最易誤用而生流弊。聯想起于習慣,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最大,一人走過,人人就都跟著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敘離別不離‘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現在用鉛字排印書籍還是‘付梓’‘殺青’?!蓖?,后人受屈原“木葉”詩句的影響,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這又算不算是一種“流弊”呢?一樣明月別樣情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除前面所說的“酒”“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