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9過秦論
一、文言文閱讀
(2022.江蘇?連云港高中高二期中)閱讀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錨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
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
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
心,日益驕固。成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節選自杜牧《阿房宮賦》)
[乙]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靖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
宋、衛、中山之君也;鋤梭棘矜,非鉆于鉤戟長鋒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
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沙車之國與陳涉度長紫大,比權量力,
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中令為家,靖
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可,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節選自賈誼《過秦論》)
[丙]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而為之守宰,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制四海,運
于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貸賄,負鋤梃
遹成之徒凰視而僉叢木呼面威矍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人怨于工面更費于上天下想合殺守劫金而.并起咎在人
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秦之事跡,亦斷可見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
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萬人側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賢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①者,繼世而理;
繼世而理者,上果賢乎,下果不肖乎?則生人②之理亂未可知也。將欲利其存孥以一其人之視聽,則又有世
大夫世食將自,以盡其封略,圣賢生于其時,亦無以立于天下,封建者為之也。豈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
吾固目:“非圣人之意也,勢也。”
(節選自柳宗元《封建論》)
[注]①封建:指三代和以后曾實行過的“封國土、建諸侯”的貴族領主制度。②生人:生民,這里指人類:以
“人”代“民”,系避唐太宗李世民諱。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負鋤梃謫戍之徒/圜視而合從/大呼而成群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殺守劫令
而并起
B.負鋤梃謫戍之/徒圜視而合從/大呼而成群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殺守劫令
而并起
C.負鋤梃謫成之徒/圜視而合從/大呼而成群/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殺守劫令
而并起
D.負鋤梃謫戍之/徒圜視而合從/大呼而成群/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殺守劫令
而并起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山東”,戰國、秦漢時指靖山以東的地方;戰國時韓、趙、魏、齊、楚、燕在太行以東,故稱“山東六
國”。
B.“六合”,指上下和東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以六合為家”是說秦始皇把天下當成了世襲的私有
財產。
C.“社稷”,土地神和山神的總稱;土地孕育五谷,山川指代大好江山。后來就用“社稷”代表國家。
D.“祿邑”:祿,古代官吏的俸給;祿邑猶食邑,君主分封給臣下的城邑,受封者在封地有收取賦稅的權力。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通過夸張和比較寫修建阿房宮的巨大的耗費,把始皇帝的橫征暴斂、驕奢淫逸形象地描繪出來。
B.[乙]文敘中帶議,句式整齊又錯落有致,借“陳涉之微”表現秦朝的不堪一擊,點明秦朝之過在“仁義不施”。
C.[丙]文認為,郡縣制強化了中央集權。有效控制了地方,但引發老百姓的怨恨的原因,并不在于制度。
D.[丙]文認為,分封制使世襲大夫世世代代統治他們的封地,占盡國土,很難產生賢能之人,圣人也無法
立足。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一夫作難而七廟照,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2)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制四海,運于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
5.結合選文簡要說明秦朝滅亡原因。
【答案】1.C
2.C
3.D
4.(1)陳涉一人起義國家就滅亡了,秦王子嬰死在別人(項羽)手里,被天下人恥笑,這是為什么呢?
(2)秦占據了天下的險要地勢,建都于全國的上游,控制著全國,把局勢掌握在手里,這是它做得對的地
方。
5.(1)秦朝的橫征暴斂、驕奢淫逸。(2)秦朝不施行仁政。(3)秦朝政治方面的失敗。
【解析】
1.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于是)那些扛著鋤木棍被責罰防守邊境的人們,彼此遞個眼色就聯合起來,怒吼著匯合成群,奮起
反秦。那時有造反的老百姓而沒有反叛的官吏,老百姓在下怨恨秦王朝;官吏在上懼怕朝廷。全國四面八
方互相配合,殺郡守劫縣令的事情在各地同時發生。
“負鋤梃謫戍”是修飾“徒”,“之”為結構助詞,所以應在“徒”后面斷開,排除BD。“時則”作“有”的狀語,所
以應在“時''前面斷開,排除A。
故選C。
2.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C.“土地神和山神的總稱;土地孕育五谷,山川指代大好江山”錯誤。社稷指土神和谷神的總稱。土載育萬物,
谷養育民眾。
故選C。
3.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很難產生賢能之人”錯誤。由原文“將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視聽,則又有世大夫世食祿邑,以盡其封略,
圣賢生于其時,亦無以立于天下,封建者為之也”可知,如果想要對國家有利而統一人民的思想,而同時又
有世襲大夫世世代代統治他們的封地,占盡了諸侯國的全部國土,即使有圣人賢人生在那個時代,也會沒
有立足之地,這種后果就是封建制造成的,所以原文所即使有賢能之人也很難在那個時代立足,而不是說
很難產生賢能之人。
故選D。
4.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作難”,發難,指陳涉一人起義;“麋”,毀壞;“為天下笑”,被動句,被天下人恥笑。
(2)“據”,占據;“都”,名詞活用作動詞,建都;“攝”,控制;“此其所以為得也”,判斷句,這是它做得
對的地方。
5.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可知,一個人的意愿,也就是千萬人的意愿啊。
秦皇喜歡繁華奢侈,人民也顧念他們自己的家,也就是秦朝的橫征暴斂、驕奢淫逸導致了秦朝的滅亡。
由原文“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可知,就因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啊,也就是秦朝不施
行仁義導致了秦朝的滅亡。
由原文“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萬人側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可知,
但是郡縣不能正確發揮郡縣制的作用,郡守、縣令不能很好地治理人民。殘酷的刑罰、繁重的勞役,使萬
民怨恨。這種過失在于政治方面,不在于郡縣制本身。秦朝的情況便是這樣,即秦朝政治方面的失敗導致
了秦朝的滅亡。
參考譯文:
[甲]唉,一個人的意愿,也就是千萬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歡繁華奢侈,人民也顧念他們自己的家。為什
么掠取珍寶時連一錨一銖都搜刮干凈,耗費起珍寶來竟像對待泥沙一樣。致使承擔棟梁的柱子,比田地里
的農夫還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織機上的女工還多;梁柱上的釘頭光彩耀目,比糧倉里的粟粒還多;瓦
楞長短不一,比全身的絲縷還多;或直或橫的欄桿,比九州的城郭還多;管弦的聲音嘈雜,比市民的言語
還多。使天下的人民,嘴上不敢說,心里卻敢憤怒。可是失盡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驕傲頑固。
結果戍邊的陳勝、吳廣一聲呼喊,函谷關被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宮化為一片焦土。
[乙]況且那天下并沒有縮小削弱,雍州的地勢,靖山和函谷關的險固,是保持原來的樣子。陳涉的地位,
沒有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的國君更加尊貴;鋤頭木棍也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那遷
謫戍邊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國部隊抗衡;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國的武將謀臣。可是
條件好者失敗而條件差者成功,功業完全相反,為什么呢?假使拿東方諸侯國跟陳涉比一比長短大小,量
一量權勢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論了。然而秦憑借著它的小小的地方,發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管轄全國,
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已經一百多年了;這之后把天下作為家業,用靖山、函谷關作為自己的內宮;陳涉
一人起義國家就滅亡了,秦王子嬰死在別人(項羽)手里,被天下人恥笑,這是為什么呢?就因為不施行
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啊。
[丙]秦朝統一了全國后,不分諸侯國而設置郡縣,廢除諸侯而委派郡縣長官。秦占據了天下的險要
地勢,建都于全國的上游,控制著全國,把局勢掌握在手里,這是它做得對的地方。但沒過幾年便天下大
亂,那是有原因的。它多次征發數以萬計的百姓服役,使刑法越來越殘酷,耗盡了財力。于是那些扛著鋤
木棍被責罰防守邊境的人們,彼此遞個眼色就聯合起來,怒吼著匯合成群,奮起反秦。那時有造反的老百
姓而沒有反叛的官吏,老百姓在下怨恨秦王朝;官吏在上懼怕朝廷。全國四面八方互相配合,殺郡守劫縣
令的事情在各地同時發生。錯誤在于激起了人民的怨恨,并不是郡縣制的過失。
秦朝的情況,也完全可以看清楚了:朝廷有治理百姓的制度,而不讓郡縣專權,這是正確的;中央有管
理政務的大臣,不讓地方官自行其是,這也是正確的。但是郡縣不能正確發揮郡縣制的作用,郡守、縣令
不能很好地治理人民。殘酷的刑罰、繁重的勞役,使萬民怨恨。這種過失在于政治方面,不在于郡縣制本
身。秦朝的情況便是這樣。
至于天下的常理,是治理得好、政局安定,這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使賢明的人居上位,不肖的人居下
位,然后才會清明安定。封建制的君長,是一代繼承一代地統治下去的。這種世襲的統治者,居上位的果
真賢明嗎?居下位的真的不肖嗎?這樣,人民究竟是得到太平還是遭遇禍亂,就無法知道了。如果想要對
國家有利而統一人民的思想,而同時又有世襲大夫世世代代統治他們的封地,占盡了諸侯國的全部國土,
即使有圣人賢人生在那個時代,也會沒有立足之地,這種后果就是封建制造成的。難道是圣人的制度要使
事情壞到這種地步嗎?所以我說:“這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形勢發展的結果。’’(節選自柳宋元《封建論》)
(2022.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第三中學高一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文段一)
賈生多里洛陽人也年土八必熊通遁屬書用于郡史吳廷尉為河南守國甚合才召曼門工甚幸愛孝文皇帝初
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常學事焉,乃征為廷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
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是時賈生年二十余,最為少。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
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節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有刪改)
(文段二)
①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
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
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
愚黔首;照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鎘,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
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
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②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
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是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
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靖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
宋、衛、中山之君也;鋤梭棘矜,非銘于鉤戟長鏢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
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紫大,比權量力,
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靖
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慎,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節選自《過秦論》,有刪改)
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B.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C.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D.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奮六世之余烈奮:振興
B.收天下之樂,聚之咸陽兵:軍隊
C.而倔起吁陽之中阡陌:田間小路,這里代指田野
D.然秦以區區之地,致不黍之勢萬乘:兵車萬輛,表示軍事力量強大
8.下列對課文中相關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六合”,指天地四方,即天下。本課中具有相同意思的詞語還有“宇內”“四海”“八荒”。
B.“百越”,是古代居住在桂、浙、閩、粵等地的各越族部落的統稱,也叫“百粵”。
C.“黔首”,秦朝稱百姓為“黔首”。“黔”是黑色,平民以黑巾裹頭,故名。古代百姓的稱謂還有“布衣”、“黎民”、
“生民”、“蒼生”和“氓”等。
D.“七廟”,天子供奉歷代祖先的宗廟,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百姓一廟。
9.下列對文段(二)有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段(二)第①段主要寫秦始皇統一天下。作者寫到了秦始皇從政治、文化等方面鞏固政權的措施。
B.文段(二)第②段寫陳涉起義和秦王朝的覆滅。極力寫了陳涉的地位低下、才智不足,缺乏作戰能力,
這其實是在為最終結論做鋪墊。
C.文段(二)第③段闡述了各諸侯國和秦王朝滅亡的原因。以“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收束全篇,點明
主旨。
D.文段(二)在寫秦的強盛和陳涉的地位身份時,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語言氣勢磅礴,語意酣暢淋
漓,讀起來有一瀉千里之感。
1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2)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答案】6.C
7.B
8.D
9.A
10.(1)好的將領手執強弩,守衛著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員和精銳的士卒,拿著鋒利的兵器,盤問過往
行人。
(2)指揮著幾百人的隊伍,掉轉頭來進攻秦國,砍下樹木作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天下豪杰像云一樣聚
集,回聲似的應和他,許多人都背著糧食,如影隨形地跟著。
【解析】
6.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賈生的名叫誼,是洛陽人。十八歲的時候,便以能賦詩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氣。吳廷尉當時是河南郡
郡守,聽說賈誼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羅致到自己門下,對他很賞識。
“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這是介詞短語后置句,“于郡中”是“聞”的狀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D;
“吳廷尉”是專有名詞,“廷尉”官職名,“吳廷尉”意思為“姓吳的廷尉”,作“為河南守'’的主語,中間不能斷開,
排除A;
“召置門下”,“門下”是“置”的后置狀語,不可斷開,排除B。
故選C。
7.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B.“兵”,“兵器”。句意: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陽。
故選Bo
8.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D.“百姓一廟”錯誤,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一般的平民老百姓是沒有資
格建宗廟的,只能在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祭拜。
故選D。
9.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A.”作者寫到了秦始皇從政治、軍事、文化、防衛等方面鞏固政權的措施”錯誤,結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等可知,還有“刑法”。
故選A。
10.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點:“信”,可靠的;“陳”,拿著;“誰何”,賓語前置句,為“何誰”,緝查盤問。
(2)得分點:“將”,率領帶領;“云集響應”,像云一樣聚集像回聲一樣響應;“贏”,擔著背著。
參考譯文:
(文段一)
賈生的名叫誼,是洛陽人。十八歲的時候,便以能賦詩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氣。吳廷尉當時是河南郡郡
守,聽說賈誼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羅致到自己門下,對他很賞識。孝文皇帝即位不久,了解到河南
郡的吳郡守治理政事、安撫百姓在全國最有成績,過去又因與李斯是同鄉而常向李斯學習,就把他征召到
朝廷擔任廷尉。吳廷尉便向皇帝推薦賈誼,說他很年輕,頗為通曉諸子百家的學說。于是,文帝便把賈誼
召到朝廷任命為博士。當時賈誼才二十歲出頭,在朝臣中是最年輕的。每當皇帝詔令臣下商議政事,各位
老先生往往無言答對,而賈誼卻總是答得很完滿,人人都感到賈誼所講的,正是自己所要說的。
(文段二)
到秦始皇的時候,發展六世遺留下來的功業,以武力來統治各國,將東周、西周和各諸侯國統統消滅,
登上皇帝的寶座來統治天下,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風震懾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
地,把它劃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著頭,頸上捆著繩子,把性命交給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
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長城,守衛邊境,使匈奴退卻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邊來放牧,勇士不敢拉弓
射箭來報仇。秦始皇接著就廢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燒諸子百家的著作,來使百姓愚蠢;毀壞高大的
城墻,殺掉英雄豪杰,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陽,銷毀兵刃和箭頭,冶煉它們鑄造十二個銅人,以便
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憑借華山為城墻,依據黃河為城池,憑借著高聳的華山,往下看著深不可測的
黃河,認為這是險固的地方。好的將領手執強弩,守衛著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員和精銳的士卒,拿著絳
利的兵器,盤問過往行人。天下已經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認為,這關中的險固地勢、方圓千里的堅固的城
防,是子子孫孫稱帝稱王直至萬代的基業。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懾著邊遠地區。可是,陳涉不過是個破甕做窗戶、草繩做戶樞的
貧家子弟,是氓、隸一類的人,(后來)做了被遷謫戍邊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沒有孔丘,墨翟那樣
的賢德,也不像陶朱、猗頓那樣富有;(他)躋身于戍卒的隊伍中,從田野間突然奮起發難,率領著疲憊無
力的士兵,指揮著幾百人的隊伍,掉轉頭來進攻秦國,砍下樹木作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天下豪杰像云
一樣聚集,回聲似的應和他,擔著干糧如影隨形地跟著。靖山以東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齊起事,消滅了秦的
家族。
況且那天下并沒有縮小削弱,雍州的地勢,靖山和函谷關的險固,是保持原來的樣子。陳涉的地位,
沒有尊貴于齊國、楚國、燕國、趙國、韓國、魏國、宋國、衛國、中山的國君;鋤頭木棍,也不比鉤戟長
矛更鋒利;那遷謫戍邊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國部隊抗衡;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國的
武將謀臣。可是條件好者失敗而條件差者成功,功業完全相反,這是為什么呢?假使拿東方諸侯國跟陳涉
比一比長短大小,量一量權勢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論了。然而秦憑借著它的小小的地方,發展到兵車萬
乘的國勢,管轄全國,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已經一百多年了;這之后把天下作為家業,用靖山、函谷關
作為自己的內宮;陳涉一人起義國家就滅亡了,秦王子嬰死在別人(項羽)手里,被天下人恥笑,這是為
什么呢?就因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啊。
(2022?福建?三明一中高一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字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
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壁
翼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鐳,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南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
日可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
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
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攝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
斬木為庠,揭竿為旗,天下石集響應,贏糧而景叢。口布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靖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
衛、中山之君也;鋤授棘矜,非鉆于鉤戟長鋒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
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紫大,比權量力,則不
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靖函為
宮;一夫作難而+巧填,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節選自賈誼《過秦論》)
11.下列對文中字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期天下之民弱:使...弱B,天下云集響應云:像云一樣
C.國河為池因:因為D.斬木為共兵:兵器
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黔首”是中國戰國時期和秦代對百姓的稱呼。戰國時期己經廣泛使用,含義與當時常見的民、庶民同。
B.“河”指的是一種自然形成的水道,一種水體形式,包括我們說的溪,江,川,水,河等。文段中是指“黃
河”。
C.“山東”,因居太行山以東而得名,省級行政區,簡稱“魯”,省會濟南。在本文中是指太行山以東。
D.七廟,歷代帝主為維護儒教宗法制度,設七廟供奉七代祖先,太廟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廟”
為王朝的代稱。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秦始皇統一天下后使用殘暴的方式進行統治,聲威傳遍天下,以致死后,邊遠的地方還能感受到他的余
威。
B.秦始皇還從思想上對百姓進行禁錮,焚毀書籍,但該措施不但沒有鞏固秦朝統治,反而加速了秦朝的滅
亡。
C.作品從出身、才能、財富、軍隊規模、謀略、武器裝備等方面運用對比的方法來突出說明陳涉的微不足
道。
D.強大的秦朝迅速土崩瓦解,引發讀者思考。作品也道明了秦朝滅亡根本上還是因為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
化。
14.把中文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2)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答案】ILC
12.C
13.C
14.(1)秦始皇接著就廢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燒諸子百家的著作,來使百姓愚蠢。
(2)天下豪杰像云一樣聚集,回聲似的應和他,擔著干糧如影隨形地跟著。
【解析】
11.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的含義的理解能力。
C.“因河為池”的意思是:依據黃河為城池。其中,“因”的意思是“依據,依仗”,而非“因為”。
故選C。
12.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C:“山東,……在本文中是指太行山以東”錯,在本文中,“山東”指的是“峰山以東”,而非“太行山以東
故選C。
13.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財富”錯誤,文中只從“出身、才能、軍隊規模、謀略、武器裝備”這些方面運用對比的方法來突出說明陳
涉的微不足道,并未涉及到“財富”的對比。
故選C。
14.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道”,治世之道;“言”,著作;“愚”,使動用法,使……愚蠢;“黔首”,百姓。
(2)“云”,名詞作狀語,像云一樣;“響”,名詞作狀語,像回聲一樣;“贏”,擔著;“景”,通“影”,名詞
作狀語,像影子一樣。
參考譯文:
到秦始皇的時候,發展六世遺留下來的功業,以武力來統治各國,將東周、西周和各諸侯國統統消滅,
登上皇帝的寶座來統治天下,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風震懾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
地,把它劃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著頭,頸上捆著繩子,把性命交給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
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長城,守衛邊境,使匈奴退卻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邊來放牧,勇士不敢拉弓
射箭來報仇。秦始皇接著就廢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燒諸子百家的著作,來使百姓愚蠢;毀壞高大的
城墻,殺掉英雄豪杰,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陽,銷毀兵刃和箭頭,冶煉它們鑄造十二個銅人,以便
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憑借華山為城墻,依據黃河為城池,憑借著高聳的華山,往下看著深不可測的
黃河,認為這是險固的地方。好的將領手執強弩,守衛著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員和精銳的士卒,拿著鋒
利的兵器,盤問過往行人。天下已經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認為,這關中的險固地勢、方圓千里的堅固的城
防,是子子孫孫稱帝稱王直至萬代的基業。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懾著邊遠地區。可是,陳涉不過是個破甕做窗戶、草繩做戶樞的
貧家子弟,是氓、隸一類的人,(后來)做了被遷謫戍邊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沒有孔丘,墨翟那樣
的賢德,也不像陶朱、猗頓那樣富有;(他)躋身于戍卒的隊伍中,從田野間突然奮起發難,率領著疲憊無
力的士兵,指揮著幾百人的隊伍,掉轉頭來進攻秦國,砍下樹木作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天下豪杰像云
一樣聚集,回聲似的應和他,擔著干糧如影隨形地跟著。靖山以東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齊起事,消滅了秦的
家族。
況且那天下并沒有縮小削弱,雍州的地勢,靖山和函谷關的險固,是保持原來的樣子。陳涉的地位,
沒有尊貴于齊國、楚國、燕國、趙國、韓國、魏國、宋國、衛國、中山的國君;鋤頭木棍,也不比鉤戟長
矛更鋒利;那遷謫戍邊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國部隊抗衡;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國的
武將謀臣。可是條件好者失敗而條件差者成功,功業完全相反,這是為什么呢?假使拿東方諸侯國跟陳涉
比一比長短大小,量一量權勢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論了。然而秦憑借著它的小小的地方,發展到兵車萬
乘的國勢,管轄全國,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已經一百多年了;這之后把天下作為家業,用靖山、函谷關
作為自己的內宮;陳涉一人起義國家就滅亡了,秦王子嬰死在別人(項羽)手里,被天下人恥笑,這是為
什么呢?就因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啊。
(2022?西藏?拉薩中學高二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下面小題。
(-)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
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遍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錨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
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
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
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
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
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節選自《阿房宮賦》
(二)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
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靖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
衛、中山之君也;鋤慢棘矜韭鉆于鉤戟長鏤也謫戍之眾韭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
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黎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靖函為宮;一夫作難而
七廟鬼,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節選自賈誼《過秦論》)
15.對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剽掠其人,倚疊如山票IJ:掠奪B.旗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滅族
C.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D.戍卒叫,函谷舉舉:起義
1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不敢言晅敢怒貌恭晅心不服B.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為天下笑者
C.多于南畝之農夫余威震于殊俗D.然秦步區區之地洎牧場饞誅
1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鋤樓棘矜非鉆/于鉤戟長錢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
B.鋤棒棘矜非話/于鉤戟長鏤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
C.鋤梭棘矜/非錯于鉤戟長錢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
D.鋤梭棘矜/非信于鉤戟長錢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
18.對上述兩段文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段(一)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極言秦始皇不顧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殘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文段(一)還寫到了天下之人對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終還是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使秦迅速
滅亡。
C.文段(一)對于秦的滅亡和阿房宮的被燒毀,作者用“可憐焦土”一語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一)(-)作者都指明,六國和秦的滅亡,都是由于內部原因造成的,見解極為深刻。
19.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2)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祭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答案】15.D
16.A
17.C
18.C
19.(1)秦人來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為他們悲哀;如果后人為他們悲哀而不以他們為鑒,也會使更后來
的人再為后人悲哀了。
(2)假使拿東方諸侯國跟陳涉比一比長短大小,量一量權勢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論了。
【解析】
15.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D.“舉”,(被)攻下。句意:戍邊的陳勝、吳廣一聲呼喊,函谷關被攻下。
故選D。
16.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均表轉折關系,去隊第一句句意:嘴上不敢說,心里卻敢憤怒。第二句句意:表面上恭敬,內心里卻不
服氣。
B.動詞,做。句意:那么皇位就可以傳到三世還可以傳到萬世做皇帝。/介詞,被。句意:被天下人恥笑。
C.介詞,比。句意:比田地里的農夫還多。/介詞,表對象。句意:他的余威(依然)震懾著邊遠地區
D.介詞,憑借。句意:然而秦憑借著它的小小的地方。/介詞,因為。句意:等到李牧因為讒言被殺害。
故選Ao
17.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鋤頭木棍也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那遷謫戍邊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國部隊抗衡;深謀遠慮,行軍用兵
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國的武將謀臣。
“非鉆于鉤戟長錢也”為狀語后置,“于鉤戟長錢”作“鉆”的狀語,中間不可斷開,排除AB;
“向時之士”作“及”的賓語,中間不可斷開,排除D。
故選C。
18.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寄予了一定的同情”錯誤。這里的“可憐”解釋為“可惜”,作者用這二字,感慨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農民
起義的沖擊下土崩瓦解,沒有同情之意。
故選C。
19.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點:
(1)“自哀,,,賓語前置;“哀”,為動用法,為……悲哀;“鑒”,意動用法,以……為鑒;第三個“后人”,
唐之后的人。
(2)“試使”,假使;“山東”,嵯山以東;“度長茶大”,比長短大小;“同日而語”,相提并論。
參考譯文:
(一)
燕趙、韓魏國家收藏的金玉珍寶,齊國楚國挑選的珍寶,是諸侯世世代代,從他們的子民那里掠奪來
的,堆疊得像山一樣。一旦國破家亡,這些再也不能占有了,都運送到阿房宮里來。寶鼎被當作鐵鍋,美
玉被當作頑石,黃金被當作土塊,珍珠被當作沙礫,丟棄得到處都是,秦人看見這些,也并不覺得可惜。
唉,一個人的意愿,也就是千萬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歡繁華奢侈,人民也顧念他們自己的家。為什么
掠取珍寶時連一錨一銖都搜刮干凈,耗費起珍寶來竟像對待泥沙一樣。致使承擔棟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
農夫還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織機上的女工還多;梁柱上的釘頭光彩耀目,比糧倉里的粟粒還多;瓦楞
長短不一,比全身的絲縷還多;或直或橫的欄桿,比九州的城郭還多;管弦的聲音嘈雜,比市民的言語還
多。使天下的人民,嘴上不敢說,心里卻敢憤怒。可是失盡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夭夭更加驕傲頑固。
結果戍邊的陳勝、吳廣一聲呼喊,函谷關被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宮化為一片焦土。
唉!滅亡六國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啊。消滅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嘆呀!
假使六國各自愛護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來抵抗秦國。假使秦王朝又愛護六國的人民,那么皇位
就可以傳到三世還可以傳到萬世做皇帝,誰能夠族滅它呢?秦人來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們哀傷;如
果后人哀悼他卻不把他作為鑒戒吸取教訓,也只會使更后的人又來哀悼這后人啊。
(二)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懾著邊遠地區。可是,陳涉不過是個破甕做窗戶、草繩做戶樞的
貧家子弟,是氓、隸一類的人,(后來)做了被遷謫戍邊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沒有孔丘、墨翟那樣
的賢德,也不像陶朱、猗頓那樣富有。(他)躋身于戍卒的隊伍中,從田野間突然奮起發難,率領著疲憊無
力的士兵,指揮著幾百人的隊伍,掉轉頭來進攻秦國,砍下樹木作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天下豪杰像云
一樣聚集,回聲似的應和他,許多人都背著糧食,如影隨形地跟著。靖山以東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齊起事,
消滅了秦的家族。
況且那天下并沒有縮小削弱,雍州的地勢,靖山和函谷關的險固,是保持原來的樣子。陳涉的地位,
沒有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的國君更加尊貴;鋤頭木棍也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那遷
謫戍邊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國部隊抗衡;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國的武將謀臣。可是
條件好者失敗而條件差者成功,功業完全相反,為什么呢?假使拿東方諸侯國跟陳涉比一比長短大小,量
一量權勢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論了。然而秦憑借著它的小小的地方,發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管轄全國,
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已經一百多年了;這之后把天下作為家業,用靖山、函谷關作為自己的內宮;陳涉
一人起義國家就滅亡了,秦王子嬰死在別人(項羽)手里,被天下人恥笑,這是為什么呢?就因為不施行
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啊。
(2022.江蘇?高二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過秦論(中)(節選)
賈誼
秦滅周祀,并海內,兼諸侯,向用稱帝,以養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風。若是,何也?目:近古之
無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滅,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諸侯力政,強凌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
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注]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當此之時,專威
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
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詐力,安危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秦離戰國而王天下,
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夫寒者利祿學,而饑者甘糟糠。天下囂囂,新主之資也。此言
勞民之易為仁也。向便三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里主一父而憂途內之遇綺素而正先帝之■過裂處殳民必封功
臣之后建國立君以禮天下虛囹圄而免刑戮,去呼竽污穢之罪,使各反其鄉里;發倉%散財幣,以振孤獨
窮困之士;輕賦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約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節修行,各慎其身;
塞萬民之望,而以盛德與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內皆歡然各自安樂其處,惟恐有變。雖有狡害之民,
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而暴亂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術,而重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之宮;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
無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紀;百姓困窮,而主不收恤。然后奸偽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眾,刑戮相望
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眾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成不安其位,故易動也。是以
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借公侯之尊,奮臂于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
【注】元元:善良。
2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內之患韁素/而正先帝之過/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國立
君以禮天下/
B.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內之患/縮素而正先帝之過/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國立
君以禮天下/
C.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內之患縮素/而正先帝之過/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國立
君以禮天下/
D.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內之患/縮素而正先帝之過/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國立
君以禮天下/
2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南面稱帝”中的“南面”,古代以坐北面南為尊位,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所以稱居帝位為“南面”。
B.“夫寒者利褪褐”中的“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服,“解褐”又可指離開官職或辭去官職。
C.“去收孥污穢之罪”中的“收孥”是指古時,一人犯法,妻子兒女連坐,沒為官奴婢。
D.“不借公侯之尊”中的“公”是爵位名,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2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選文論證結構清晰,先回顧歷史,指出秦統一天下是得民心、順天意的;再指出秦失天下的根本原因;
最后正反對比,突出秦二世之“過”。
B.選文與課文比較,指出秦取天下與守天下都必須施行仁義,反對統治者“廢王道”“以暴虐為天下始”的行
為。
C.賈誼作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統治階級的立場為漢王朝出謀劃策,但他也能從客觀上認識到“民心”的
重要作用。
D.作為辭賦家的政論文,語言有辭賦特色,講究鋪排渲染,選文也多用駢偶,讀起來鏗鏘有力,且句式變
化多端,不顯得單調。
2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雖有狡害之民,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而暴亂之奸弭矣。
(2)然后奸偽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眾,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24.文章指出“取與守不同術”,請用對稱句式表達其“不同”,不超過12個字。
【答案】20.D
21.B
22.B
23.(1)那么即使有奸詐不軌的人,而民眾沒有背叛主上之心,圖謀不軌的臣子也就無法掩飾他的奸詐,
暴亂的陰謀就可以被阻止了。
(2)于是奸險欺詐之事紛起,上下互相欺騙,蒙受罪罰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連綿不
斷,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難。
24.有仁則取易無仁則守難
【解析】
20.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貞賢能的人,君臣一心,為天下的苦難而憂心,喪服期間就改
正先帝的過失,割地分民,封賞功臣的后代,封國立君,對天下的賢士以禮相待。
“海內之患”是“憂”的賓語,在其后斷開,排除AC。
“封”的賓語為“功臣之后”,即封賞功臣的后代,不可斷開,故排除B。
故選D。
21.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B「“釋褐,又可指離開官職或辭去官職”錯誤。“釋褐”指的是脫去平民衣服,指始任官職。
故選B。
22.
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B.“指出秦取天下與守天下都必須施行仁義”錯誤,根據原文“夫兼并者高詐力,安危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
不同術也。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可見,作者認為,兼并
戰爭時重視詭詐和實力,安定國家時要重視順時權變,這就是說奪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樣的方法,而秦
國奪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沒有不同這才導致失敗。所以說“取天下與守天下都必須施行仁義”的說法錯誤,
取天下時重視武力和詭詐,并不是必須施行仁義。
故選B。
23.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狡害之民”,奸詐不軌的人;“無離上之心”省略句,省略主語“民眾”;“離”,背離,背叛;“不軌”,
圖謀不軌;“飾”,掩飾;“弭”,消除,被阻止。
⑵“遁”,欺騙;“蒙”,蒙受;“刑戮”,遭到刑戮的人;“刑戮相望于道”,狀語后置,道路上遭到刑戮的
人前后相望,接連不斷;“苦”,意動用法,以……為苦,可譯為“陷入了苦難”。
24.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原文內容、概括文章的思想觀點的能力。
原文有“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意思是:秦經歷了戰國到
統一天下,它的路線沒有改,他的政令沒有變,這是它奪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沒有不同,都采用了暴
政,以至于最終失敗。
又有“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即四海之內皆歡然各自安樂其處,惟恐有變。雖有狡害之民,
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而暴亂之奸弭矣”,意思是: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貞
賢能的人……如果天下到處都歡歡喜喜安居樂業,唯恐發生變亂,那么即使有奸詐不軌的人,而民眾沒有
背叛主上之心,圖謀不軌的臣子也就無法掩飾他的奸詐,暴亂的陰謀就可以被阻止了。可見,作者認為秦
國滅亡的原因是不實行仁政,最后只能被動防守以致滅國,而施行仁政是國君安身立命的前提,同時也利
于在征戰中攻取。即:有仁則取易,無仁則守難。
參考譯文:
秦統一天下,吞并四海,兼并諸侯,臨朝稱帝,供養四海,天下的士人順服的慕風向往,為什么會像
這樣呢?回答是:近古以來沒有統一天下的帝王已經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繼死去以后,天子
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諸侯憑著武力相征伐,強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戰事不止,軍
民疲憊。如今秦皇南面稱帝統治了天下,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這樣一來,那些善良的百姓就都希望能
靠他安身活命,沒有誰不誠心景仰皇上,在這個時候,應該保住威權,穩定功業,是安定,是危敗,關鍵
就在于此了。
秦王懷著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個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親近士民,拋棄仁政王道,樹立個
人權威,禁除詩書古籍,實行嚴刑酷法,把詭詐權勢放在前頭,把仁德信義丟在后頭,把殘暴苛虐作為治
理天下的前提。實行兼并,要重視詭詐和實力,安定國家,要重視順時權變,這就是說奪天下和保天下不
能用同樣的方法。秦經歷了戰國到統一天下,它的路線沒有改,他的政令沒有變,這是它奪天下和保天下
所用的方法沒有不同。
當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沒有人不伸長脖子盼著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凍的人穿上粗布短襖就覺
得很好,挨餓的人吃上糟糠也覺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執政才能的表現。這就是說勞
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貞賢能的人,君臣一心,為天下的苦難而憂心,
服喪期間就改正先帝的過失,割地分民,封賞功臣的后代,封國立君,對天下的賢士以禮相待,把牢獄里
的犯人放出來,免去刑戮,廢除沒收犯罪者妻子兒女為官家奴婢之類的雜亂刑罰,讓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
家鄉。打開倉庫,散發錢財,以賑濟孤獨窮困的士人;減輕賦稅,減少勞役,幫助百姓解除急困;簡化法
律,減少刑罰,給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機會,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變節操,修養品行,各自謹慎對待
自身;滿足萬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對待天下人,天下人就歸附了。如果天下到處都歡歡喜喜安居樂業,
唯恐發生變亂,那么即使有奸詐不軌的人,而民眾沒有背叛主上之心,圖謀不軌的臣子也就無法掩飾他的
奸詐,暴亂的陰謀就可以被阻止了。
二世不實行這種辦法,比始皇更加暴虐無道:破壞宗廟,殘害百姓,重新修建阿房宮;使刑罰更加繁
多,殺戮更加嚴酷,官吏辦事苛刻狠毒;賞罰不得當,賦稅搜刮沒有限度。國家的事務太多,官吏們都治
理不過來;百姓窮困已極,而君主卻不加收容救濟。于是奸險欺詐之事紛起,上下互相欺騙,蒙受罪罰的
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連綿不斷,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難。從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
人人心中自危,身處窮苦之境,到處都不得安靜,所以容易動亂。因此陳涉不憑商湯、周武王那樣的賢能,
不借公侯那樣的尊貴,在大澤鄉振臂一呼而天下響應,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處于危難之中。
(2022?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級中學高二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秦孝公據靖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
八荒之心。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
笞天下,威振四海。秦王既沒,余威震于殊俗。然陳涉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
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絮大,比
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個^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
為家,靖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一,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節選自賈誼《過秦論?上》)
秦二世立,不行仁政,重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之宮;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
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紀;百姓困窮,而主不收恤。然后奸偽并趙,而上下相遁;蒙罪者眾,刑戮
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眾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成不安其位,故易動也。
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借公侯之尊,奮臂于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是以牧民之道,務在
安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山東理工大學《形體與舞蹈IV》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信陽農林學院《面向對象應用開發》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浙江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水工建筑物(上)》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蘭州文理學院《模擬電子技術A》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燕山大學《英語4》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宿州航空職業學院《結構檢驗》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沈陽工業大學工程學院《數據庫》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夏令營合作合同協議
- 工程人工承包合同
- 養老院聘用合同書
- (一模)桂林市、來賓市2025屆高考第一次跨市聯合模擬考試生物試卷(含答案詳解)
- 四川省宜賓市第三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含答案)
- 北京市消防條例解讀
- 電纜溝、電纜管、電纜井專項施工方案
- 2024年公務員考試中財務知識的考察試題及答案
- 治理鹽堿可行性報告
- 部編版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六年級語文期中考試卷(有答案)
- 外研版(2025新版)七年級下冊英語Unit 4 學情調研測試卷(含答案)
- DL∕T 1751-2017 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余熱鍋爐運行規程
- 醫院檢驗科實驗室生物安全程序文件SOP
- JTG D70-2-2014 公路隧道設計規范 第二冊 交通工程與附屬設施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