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S9聯盟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 含解析_第1頁
浙江省S9聯盟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 含解析_第2頁
浙江省S9聯盟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 含解析_第3頁
浙江省S9聯盟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 含解析_第4頁
浙江省S9聯盟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 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絕密★考試結束前2023學年第二學期杭州S9聯盟期中聯考高二年級語文學科試題考生須知:1.本卷共8頁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20分鐘;2.答題前,在答題卷指定區域填寫班級、姓名、考場號、座位號及準考證號并填涂相應數字;3.所有答案必須寫在答題紙上,寫在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只需上交答題紙。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5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驛道上回蕩著聲聲駝鈴,大漠里飄起裊裊孤煙。這樣的景象總是令人想起古絲綢之路的繁盛。中國人民同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人民互通有無、互學互鑒,創造了古絲綢之路的輝煌,書寫了人類文明交流史上的華章,凝結成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絲綢之路上無數文物見證了歷史,展現著文明交流互鑒的力量。鑲金獸首瑪瑙杯,是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這件用整塊瑪瑙雕刻的精美文物出土于西安南郊何家村的唐代窖藏,是中外文明互鑒的寶貴實物。據考證,該杯的原始造型來自小亞細亞赫梯文明的來通杯,瑪瑙原料來自古波斯地區,整件器物有可能是粟特商人通過絲綢之路輸入中國的。來通杯在其起源地是祭祀用具,但歷經千年,在唐代來到中國時,已演變為實用酒具。如今這件歷經2000多年滄桑的文物已成為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見證。文化交流、文明互鑒是人類歷史的常態,通過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是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重要途徑。歷史證明,那些以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熱情擁抱和吸收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國家,會獲得持久的發展活力,創造輝煌的歷史。中華民族是一個既善于吸收借鑒,也善于創新創造的民族,在繼承弘揚傳統文化時能推陳出新,在吸收消化外來文化時能別開生面,從而為中華文明綿延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唐代是我國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黃金時期。唐代文化的興盛,源自文化的自信、開放和包容。因其自信,所以對于外來文化大膽地攝取、大刀闊斧地改造;因其開放,所以為世界各地的文化進入中國提供便利渠道;因其包容,所以面對迥然不同的異域文化能不拘一格、兼容并包。唐代舞蹈、音樂、繪畫等大量吸納了外來文化因素。敦煌壁畫著名的飛天形象,是融合了印度乾達婆、希臘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產物。聞名遐邇的《羽衣霓裳舞曲》,既有中國本土的元素,也吸收了印度婆羅門曲,還加入了中亞歌舞元素。隋唐之際,因翻譯佛經而創造的新詞語多達數萬。唐代文化因博采眾長而蔚為大觀,其宏大的氣魄、豁達的胸懷是在多姿多彩的多元文明滋養下孕育出來的。四方輻輳、八面來風,中國自古就是多元文化交匯之地。5000多年來,中華民族創造中華文明的歷史,也是一部廣泛開展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早在新石器末期,青銅冶煉技術以及小麥、大麥、山羊、綿羊等作物家畜就傳入中國。漢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國的絲綢、瓷器和印刷術遠播海外,而來自西域的胡椒、西瓜、葡萄等農作物以及金銀器制作技術、宗教文化等也傳入中國。此后,造紙術、火藥、指南針等中國發明傳入西方,引發西方文明的深刻變遷。中外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對于推動雙方發展進步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昂透?,在于合異?!敝腥A文明歷來贊賞不同文明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歷史充分證明,只要堅持兼容并包、開放包容,人類文明就能不斷發展繁榮。(摘編自張賀《文明互鑒的力量》)材料二:交流互鑒需要通過媒介,需要依托平臺。隨著網絡技術特別是5G應用的飛速發展,互聯網已經滲透到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全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廣闊平臺?;ヂ摼W打破了文化交流的時空限制?;ヂ摼W時代,文明的傳播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同國別、地域、文化背景的人哪怕遠在天邊,也能隨時隨地建立文化聯系,這極大拓展了多元文化交流的廣度與深度。例如,河南安陽師范學院將甲骨文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以“殷契文淵”大型免費甲骨文資源共享平臺為基礎,實現了甲骨文數字化工程的試點建模,讓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人民能夠隨時跨越時空屏障而全面感受甲骨文的文化意蘊。互聯網催化了多元文明的交融共生。一種文明如何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關鍵!以互聯網為平臺的跨文化傳播為多元文明的激蕩、融合與創新提供了強大的內驅力?;ヂ摼W在為文化交流互鑒提供新渠道、創發新形式、激發新動力的同時,也存在信息失真、噪音傳播以及意識形態沖突等各種問題,因而可謂一把“雙刃劍”。對此,必須始終保持清醒意識,通過多主體的緊密協作,共同為文明的交流互鑒打造干凈、清朗、和諧的網絡空間,營造積極向上、健康文明的網絡環境。(摘編自張建寶《以網為媒深化文明的交流互鑒》〉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唐代因為具有宏大的氣魄、豁達的胸懷,所以才能造就了多姿多彩的多元文明,使其成為文化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B.敦煌壁畫著名的飛天形象不僅與我國的道教有關,還融合了印度、希臘等宗教里的多元文化因素。這一形象的形成與唐代對文化的自信、開放、包容等有關。C.中國的文明互鑒自古已有。出土于西安南郊何家村的鑲金獸首瑪瑙杯就是被粟特商人帶到中國的,而它的原始造型是小亞西亞赫梯文明中的來通杯。D.中國文明對世界文明也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如絲綢、瓷器、火藥和印刷術等也引發了西方文明的深刻變革。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能打破時空限制的互聯網已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成為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大平臺,也使文明交流的廣度與深度遠超以往的任何時期。B.互聯網在文明交流中的應用使多元文明的交融創新更快更好,但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如信息失真、意識形態沖突等。C.人們能通過“殷契文淵”大型免費甲骨文資源共享平臺,隨時隨地感受到甲骨文的文化意蘊,這充分體現了互聯網對文明交流的促進作用。D.中華文明是通過交流互鑒取長補短而取得發展進步的??梢?,只有堅持開放包容,才能推動文明的不斷繁榮。3.下列各項中,不能作為材料一論據的一項是()A.圓明園內有許多精美的建筑,如仁壽殿、石佛寺、海晏堂、壇教寺等。B.當時鐘敲響四下,世上一切瞬間為茶而停了。(英國諺語)C.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D.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少年行》)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的的論證結構。5.材料二中提到“通過多主體的緊密協作”“打造干凈、清朗、和諧的網絡空間”。請結合生活實際,分析如何才能打造這樣的網絡空間?!敬鸢浮?.B2.D3.C4.①運用“總分總”的論證結構,②第一段提出觀點,文明交流互鑒能互利共贏。③第二至五段以瑪瑙杯與唐代為例,論證了通過交流互鑒,能取長補短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④最后一段總結全文重申觀點,強調要堅持兼容并包開放包容的態度。層次分明,結構嚴謹,也更有說服力。5.①首先,國家要完善政策和法規的制定與實施,始終保障互聯網平臺的文化傳播與交流在正確的軌道上進行。②其次,發揮政府在文化交流中的引領作用,加強對文化交流的支持。鼓勵和支持以互聯網為媒介的多元文化交流項目,提供政策、資金等切實支撐。③再次,強化主流媒體的優勢作用,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④最后,以“人人都是傳播者”的理念吸引和調動最廣泛的主體參與?!窘馕觥俊?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所以才能造就了多姿多彩的多元文明”因果倒置,材料一第四段“其宏大的氣魄、豁達的胸懷是在多姿多彩的多元文明滋養下孕育出來的”,可見是“多姿多彩的多元文明”孕育了“其宏大的氣魄、豁達的胸懷”。C.“被粟特商人帶到中國的”有誤,材料一第二段“整件器物有可能是粟特商人通過絲綢之路輸入中國的”,這只是一個推測的結論,并不能肯定是“被粟特商人帶到中國的”。D.“絲綢、瓷器”有誤,材料一第五段“此后,造紙術、火藥、指南針等中國發明傳入西方,引發西方文明的深刻變遷”,可見,“絲綢、瓷器”并沒有“引發西方文明的深刻變遷”的作用。故選B。【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D.“中華文明是通過交流互鑒取長補短而取得發展進步的”有誤,材料一第三段中“在繼承弘揚傳統文化時能推陳出新”,所以應還有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爸挥袌猿珠_放包容,才能推動文明的不斷繁榮”也表述不當。材料一第六段中說的是“只要堅持兼容并包、開放包容,人類文明就能不斷發展繁榮”。故選D【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C.“羌笛”是流傳于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吹管樂器,無法體現材料一強調的“文明互鑒的作用”。故選C?!?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的思路和結構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中,作者借助當代中國人民同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重新交往的現象,引出了關于“文明交流互鑒”這一對象的論述,并于其中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態度:文明交流互鑒能互利共贏。這一段是全文的總起段落。此后,作者在第二—五段,分別通過鑲金獸首瑪瑙杯這一重要文物的原始造型來源地,以及唐代文化的博采眾長(這其中又以敦煌壁畫和《羽衣霓裳舞曲》為例)等相關事例,表達了“文化交流、文明互鑒是人類歷史的常態,通過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是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重要途徑”“中外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對于推動雙方發展進步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的具體觀點。這部分是對作者主要觀點“文明交流互鑒能互利共贏”的具體論述,可見這部分是分論部分。文章最后一段中,作者以簡明扼要的語句說明“歷史充分證明,只要堅持兼容并包、開放包容,人類文明就能不斷發展繁榮”,再一次強調了堅持兼容并包、開放包容態度對于人類文明的重要作用??梢娺@是文章的總結部分。由此可見,文章運用“總分總”的論證結構,層次分明,結構嚴謹,也更有說服力。【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中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答題時,首先要明確題干信息中“多主體緊密協作”代表的分別是哪些主體。比如,結合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社會結構,可以挖掘出國家、政府、主流媒體/企業、個人等成員。而這每個成員都具有不同的特色,因此想要“打造干凈、清朗、和諧的網絡空間”,就要充分發揮各自不同的特色和作用。比如,對于國家,我們可從其權威性以及立法者等角度出發,說明國家要起到全局引領作用,完善政策和法規的制定與實施,始終保障互聯網平臺的文化傳播與交流在正確的軌道上進行。對于政府,我們可以從其管理者這一角度出發,說明要發揮政府在文化交流中的引領作用,加強對文化交流的支持。同時,還可以從政府組織協作者這一角度出發,鼓勵和支持以互聯網為媒介的多元文化交流項目,提供政策、資金等切實支撐。而對于網絡信息最主要的生產制作方——主流媒體、網絡平臺等角度而言,我們可以建議強化主流媒體的優勢作用,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此外,還要結合自身,從個人廣泛個體角度出發,說明我們要以“人人都是傳播者”的理念吸引和調動最廣泛的主體參與。(二)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4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雨落石巨段愛松父親跟我說過,雨水和石頭,一直在爭斗。原來是石頭占了上風,但后來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雨水不是一天淋,也不是一個月淋,更不是一年淋,而是長年累月不斷地淋。不知道經過了多少年代,也不知道是不是天神格蒙更喜好雨水,后來雨水完全占據了上風,它們在山林間下呀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三百多天都在下,再堅硬的巖石也給淋泡松了,一旦松了,就隨時可能垮掉下來。讓父親記憶猶新的是,一個十八九歲的青年,常年穿梭在落石頻發的山崖小徑。甚至有一次,他上山采藥,眼睜睜看到,這個穿軍裝的青年要不是閃躲得快,差點就被一塊從山上滾落的大石頭砸中。這個青年的故事在我們族人中傳得很多。我的父親甚至告訴過我,天神格蒙在夢中啟示,高黎貢山和擔當力卡山中間,有一塊神石,它是活的,會移動,還會自行闖入到族人的夢境中。碰巧的是,這塊神石的漢字發音,和這個青年的名字一樣,叫枝柱。瓦拉奪是我們族群最遠也是最難進去的村寨,居住在那里的族人把病痛死亡之事傳到我的父親這里,到得進去時,往往距離這事已經過了幾周。不過,自從穿軍裝的人們來了之后,這樣的不幸事情越來越少了,因為他們會定期送醫送藥。我的父親不但看到過,而且這次還準備和枝柱一起進去。讓我的父親頗感意外的是,在去瓦拉奪的路上,枝柱居然能夠用半熟練的獨龍族語和他交流?!澳闶裁磿r候學的獨龍話呀?”我的父親問道?!皠側胛榈臅r候就開始了,我們連隊有個傳統,老兵要指導新兵學習獨龍話?!敝χχ鸬??!澳銈冊趺催€有這個傳統?”我的父親有些不解?!叭绻粚W會獨龍話,咋和您交流?連隊領導第一天集訓就下了命令,為了更好地服務獨龍族群眾,每一位戰士都得學好獨龍話?!敝χ呎f邊抹了一把額頭上的汗水。我的父親和枝柱趕到妮娜家時,天色已晚。妮娜臉色蒼白,躺在用一些粗麻破布鋪成的地鋪上,血跡斑斑,正痛苦地呻吟著。旁邊的接生婆也焦急得手足無措,她跟我的父親說,用了很多土辦法,但就是沒有辦法接生出來,再這樣下去,大人都要疼死掉了。我的父親和枝柱幾乎同時做出了同樣的決定,立刻將妮娜轉移到二十公里外的鄉衛生所。此時天已經黑了,本來就陰沉沉的天,加深了這種黑,宛如野獸深色的瞳孔,令人生畏。枝柱將包里的手電筒取出,拿給我的父親,請他打著照亮道路。他和隨隊的小戰士立刻扛起妮娜,向著鄉衛生所出發了。還沒走出一里地,飄起了小雨,道路越發崎嶇爛滑。枝柱和小戰士爭分奪秒,一路小跑。衣褲被荊棘刮破撕裂,手腳也被劃傷出血,這些都顧不上了,黑夜中兩個晃動的身影,就像兩個正拼盡全力和死神抗爭搏斗的勇士,在高黎貢山中,宛如天神格蒙在我的父親夢境里安放的那塊會活動的“神石”。由于搶救及時,妮娜順利產下一名男嬰。枝柱和小戰士都很興奮,我的父親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像妮娜這樣的情況,在以前只有等死,而現在,這些戰士、醫生,所有從外面來幫助族群的人們,多像是天神格蒙派來拯救族人苦難的天使。一天,小戰士找到了我的父親,他說,前幾天枝柱帶著他們,又去幫獨龍族孤寡老人孟臘打柴火去了……“都怪我啊,連累了班長,”小戰士難過得說不下去,沉默了一陣,又接著說,“我們下山往回走的時候,雨開始下大了。我不知道踩到了什么,腳下一滑,朝著懸崖摔去。這時,一只手猛地將我拽住,我還來不及看清楚是怎么回事,一大坨石頭砸中一個影子,班長連人帶柴火墜下了懸崖,和那塊落石一起翻滾進獨龍江?!毙鹗空f到這里,再也忍不住了,眼淚簌簌往下淌。我的父親又回想起枝柱救孕婦時憔悴而堅定的神色,那神色和他夢境中的“神石”是一樣的?!敖裉煸缟?,一個小孩抱了一只雞來,說是要送給枝柱叔叔。我們一問,才知道這是班長一直在資助的學生……”小戰士突然想起了什么,抹了抹鼻涕眼淚說。我的父親此時也忍不住了,淚水充盈著他的眼眶……我的父親說,后來他再沒有夢到過“神石”,但他夢到過枝柱,夢到過枝柱身上的雨水,夢到過雨水中的軍裝閃閃發亮。(有刪改)6.下列對這篇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第一段為了說明獨龍族人居住的地方不宜居住,運用擬人、排比、夸張等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此地的雨水多,表現了他們生存環境的惡劣。B.本文第一段中,作者寫了“雨水”使“再堅硬的巖石”也“可能垮掉下來”。這里所描寫的巖石與題中的“石巨”給人以不同的感受,使讀者心生好奇。C.本文語言質樸自然,富有口語化,如:“它們在山林間下呀下”。這樣寫,也更符合文中人物的身份。文中也有一些描寫語言生動形象,如:“加深了這種黑,宛如野獸深色的瞳孔”。D.本文多處運用細節描寫,如“躺在用一些粗麻破布鋪成的地鋪上,血跡斑斑,正痛苦地呻吟著”,寫出了妮娜危險的處境,為后文的情節作了鋪墊。7.下列對文本中“神石”相關內容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開篇寫到雨水與石頭的爭斗,以及和神石有關的傳說和故事,讓故事籠罩在一種神秘的異族文化之中,也表現了獨龍族人的蠻荒與對鬼神的迷信。B.小說中多次出現“神石”,這是本文中的重要物象,它作為文章的線索,貫穿了全文,有助于突出小說的主旨,體現軍民魚水情深的主題。C.小說結尾處父親說再也沒有夢到過“神石”,枝柱卻進入他的夢中,父親夢境的變化,表明枝柱已經成為獨龍族新的“神石”,成為獨龍族百姓的精神依靠。D.小說中的“神石”暗指枝柱,二者從名字相同到身影相似,再到神色一樣。神石象征人民解放軍改天換地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感染了人們,已經走進人們心中。8.請簡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現枝柱這一人物形象?9.有人認為本文的敘事角度不佳,限制了故事的呈現。你是否同意?為什么?【答案】6.A7.A8.①小說主要運用正面描寫。如:語言描寫,“為了更好地服務獨龍族群眾,每一位戰士都得學好獨龍話”表現枝柱為人民服務精神。神態描寫,“枝柱救孕婦時憔悴而堅定的神色”表現他為救助百姓時的堅毅性格。動作描寫,“枝柱將包里的手電筒取出,拿給我的父親,請他打著照亮道路”表現他慮事周全的性格。②運用細節描寫。如:“衣褲被荊棘刮破撕裂,手腳也被劃傷出血”表現他一心為民時的堅毅性格與英勇無畏的精神。③通過他人來側面烘托枝柱這一人物形象。如:通過小戰士敘述枝柱幫老人打柴火、資助學生等故事,表現了他一心為民、無私奉獻、舍己為人的精神。④通過環境的襯托來表現人物的精神。如:救妮娜時,要將她轉移到二十公里外的鄉衛生所,天黑又陰沉,路已難走,可是“還沒走出一里地,飄起了小雨,道路越發崎嶇爛滑”,環境的惡劣更襯托出枝柱可貴的精神。9.不同意。①“我的父親”是故事的親歷者和講述者,增強了故事的現場感,使故事真實可信。②通過“我的父親”的經歷和見聞把枝柱救助妮娜和幫助孤寡老人以及舍身救人的情節巧妙地串聯起來,使故事靈動流暢。③以“我”父親的視角來展開敘述,更細膩地表現枝柱英勇無私、關愛百姓的性格,使其偉大軍人人物形象更加豐滿。④“我的父親”是獨龍族人,由他來講述故事,更能體現解放軍對邊疆人民的深刻影響,深化了軍民魚水情深的主題?!窘馕觥俊?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作品的藝術特色的能力。A.“為了說明獨龍族人居住的地方不宜居住”是錯誤的,應是“為后文情節作了鋪墊”;此處也沒有用到“夸張”手法。故選A?!?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作品的藝術形象的能力。A.“也表現了獨龍族人的蠻荒與對鬼神的迷信”是有誤,應為“激發讀者的好奇”。故選A?!?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人物的描寫手法的能力。作者對文中枝柱這一人物形象的描寫,既有正面描寫,也有側面描寫。正面描寫中,作者主要通過枝柱這一人物形象的語言、神態、動作等本身特有的言行舉止來表現他在某些情境下的選擇,從而展現人物形象。比如,文中枝柱說“為了更好地服務獨龍族群眾,每一位戰士都得學好獨龍話”,而他的獨龍話甚至已經到了半熟練的程度,能與我們正常交流。由此,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他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比如,在文中具體描寫“我”父親和枝柱一起救助難產孕婦妮娜這一事件中,作者對枝柱的神態描寫“枝柱救孕婦時憔悴而堅定的神色”以及圍繞他的細節描寫“衣褲被荊棘刮破撕裂,手腳也被劃傷出血”,就充分表現了他雖苦雖難,卻義無反顧、無比堅定地救助獨龍族人的堅毅性格與精神。此外,“枝柱將包里的手電筒取出,拿給我的父親,請他打著照亮道路”等動作描寫,也充分展現了他作為一個戰士,所應具備的處事冷靜、周全的專業能力。除此之外,文中還充分借助側面描寫、環境描寫來多角度襯托枝柱的形象。比如,從文中另一個解放軍小戰士的口中,我們得以了解到更多關于枝柱的細節,包括但不限于枝柱幫老人打柴火、資助學生等等。正是通過小戰士的口,我們發現枝柱無時無刻不在為人民服務,而不僅僅只有在我們看得見的時候。此外,文中對于惡劣環境的極力描寫,也與枝柱等人的行為產生了鮮明的反差。救妮娜時,要將她轉移到二十公里外的鄉衛生所,天黑又陰沉,路已難走,而且“還沒走出一里地,飄起了小雨,道路越發崎嶇爛滑”。這種環境本不利于出行,可為了挽留妮娜的姓名,他們還是不顧自身安慰勇往直前。這些描寫,都強有力地襯托了枝柱的形象特點和人物精神?!?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敘述方式的能力。解答此題,首先要態度明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不同意。然后再分析“父親跟我說過”“讓父親記憶猶新的是”“我的父親不但看到過,而且這次還準備和枝柱一起進去”“我的父親又回想起枝柱救孕婦時憔悴而堅定的神色”等句子,可知“我的父親”是故事的親歷者和講述者,增強了故事的現場感,使故事真實可信?!拔业母赣H和枝柱趕到妮娜家時……我的父親和枝柱幾乎同時做出了同樣的決定,立刻將妮娜轉移到二十公里外的鄉衛生所……我的父親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敘述了“我的父親”和枝柱救助妮娜的情節;“小戰士找到了我的父親,他說,前幾天枝柱帶著他們,又去幫獨龍族孤寡老人孟臘打柴火去了……今天早上,一個小孩抱了一只雞來,說是要送給枝柱叔叔。我們一問,才知道這是班長一直在資助的學生……”“我的父親”從小戰士那里知道了枝柱幫助孤寡老人、舍身救人以及資助學生的事情,通過“我的父親”的經歷和見聞把這些情節巧妙地串聯起來,使故事靈動流暢。從“我”父親的視角來展開敘述,“讓我的父親頗感意外的是,在去瓦拉奪的路上,枝柱居然能夠用半熟練的獨龍族語和他交流”“黑夜中兩個晃動的身影,就像兩個正拼盡全力和死神抗爭搏斗的勇士,在高黎貢山中,宛如天神格蒙在我的父親夢境里安放的那塊會活動的‘神石’”“我的父親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多像是天神格蒙派來拯救族人苦難的天使”“我的父親說,后來他再沒有夢到過‘神石’,但他夢到過枝柱,夢到過枝柱身上的雨水,夢到過雨水中的軍裝閃閃發亮”,這些內容更細膩地表現枝柱英勇無私、關愛百姓的性格,使其偉大軍人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斑@個青年的故事在我們族人中傳得很多”,“我的父親”是獨龍族人,由他來講述故事,更能體現解放軍對邊疆人民的深刻影響,深化了軍民魚水情深的主題。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六年,隴西李廣為上郡太守,嘗從百騎出,卒遇匈奴數千騎。見廣,以為誘騎,皆驚,上山陳。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廣曰:“吾去大軍數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必不敢擊我?!睆V令諸騎曰:“前!”未到匈奴陣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馬解鞍!”其騎曰:“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廣曰:“彼虜以我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于是胡騎遂不敢擊。有白馬將出,護其兵;李廣上馬,與十余騎奔射殺白馬將而復還至其騎中解鞍令士皆縱馬臥。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不敢擊。夜半時,胡兵亦以為漢有伏軍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元朔元年秋,匈奴二萬騎入漢,殺遼西太守,略二千余人,圍韓安國壁;又入漁陽、雁門,各殺略千余人。安國益東徙,屯北平;數月,病死。天子乃復召李廣,拜為右北平太守。匈奴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元狩四年,大將軍青既出塞,捕虜知單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前將軍廣并于右將軍,出東道。東道回遠而水草少,廣自請曰:“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發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于,臣愿居前,先死單于。”大將軍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而公孫敖新失侯,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于,故徙前將軍廣。廣知之,固自辭于大將軍,大將軍不聽。廣不謝而起行,意甚慍怒。前將軍廣與右將軍食其軍無導,惑失道,后大將軍,不及單于戰。大將軍引還,過幕南,乃遇二將軍。大將軍使長史責問廣、食其失道狀,急責廣之幕府對簿。廣曰:“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幕府?!睆V謂其麾下曰:“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余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廣為人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無余財。猿臂,善射,度不中不發。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士以此愛樂為用。及死,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而右將軍獨下吏,當死,贖為庶人。節選自《資治通鑒飛將李廣》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與十余A騎奔B射殺C白馬將D而復E還F至G其騎中H解鞍Ⅰ令J士皆縱K馬臥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卒遇匈奴數干騎”的“卒”是通假字,意為“突然”,與“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屈原》)中的意思不同。B.“胡”在古代泛指北方和西方的各民族。選文中“于是胡騎遂不敢擊”,與“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過秦論》)中的“胡”都是指匈奴。C.“急責廣之幕府對簿”中的“對簿”是“聽訓”之意,與成語“對簿公堂”的意思有所不同。D.“當死”中的“當”是“判處”之意,與“副有罪,當相坐”(《蘇武傳》)中的用法相同。12.下列對上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漢文帝、景帝期間,匈奴不時地在邊界騷擾。李廣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投入了抗擊匈奴的事業,他成親之后身經大小七十多次戰斗。B.匈奴曾經稱李廣為“漢朝的飛將軍”,因為他英勇善戰,善于騎射,成為匈奴心目中可怕的勁敵。匈奴十分畏懼他,有意躲避他。C.李廣的一生都不太走運,雖然功勞很多,卻一直不能封侯,最后不愿意面對刀筆小吏的盤問而自刎。李廣把這當做是天意,這是一個悲劇人物。D.全軍將士與百姓聽到李廣的死訊,知道他的和不知道他的,無論年老的還是年輕的,都為他傷心落淚??梢姡墓冎?,深得民心。1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今乃一得當單于,臣愿居前,先死單于。(2)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14.選文主要寫到李廣的哪些事?請簡要概括。【答案】10.BFI11.D12.A13.(1)一直到今天才終于有機會正面對抗單于,所以我很愿意做前鋒,率先和單于拼個你死我活(2)他率領軍隊,在絕境中找到水源,如果士兵們沒有全部喝過,李廣就不會沾水。14.①李廣帶著百名騎兵,遭遇了匈奴數千騎兵,他智退敵軍。②匈奴的兩萬騎兵入侵右北平郡,當李廣做右北平太守,匈奴就退兵了。③李廣主動請求為先鋒,大將軍沒有同意。④李廣迷路誤了軍機,被責問,因不愿面對刀筆小吏而自刎。⑤李廣行軍時與士兵們同甘共苦。【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帶上十幾個騎兵奔向前去,射殺了那位白馬將軍后,重新返了回來。抵達他的百騎陣營中后,馬上解下馬鞍,命令戰士們解開戰馬,躺倒休息?!芭c十余騎奔”,省略主語的狀中結構,“奔”為謂語中心詞,句意完整,B處斷開;“射殺白馬將而復還”,“而”連接前后兩件動作來聯系緊密的事,中間不斷開,F處斷開;“至其騎中解鞍”,省略主語的動賓結構,句意完整,“至其騎中”為狀語,賓語“鞍”后I處斷開。故BFI三處需要斷句?!?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及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A.正確。通“猝”,突然。/終于。句意:突然遭遇了匈奴騎兵數千騎。/終于讓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B.正確。句意:于是匈奴騎兵果真不敢進攻他們。/匈奴不敢南下放牧。C.正確。聽訓。/受審問。句意:急切責令李廣立刻到大將軍處聽候發落。/在法庭上受審問。D.錯誤。判處。/應當。句意:判處死罪。/副官有罪,主官應當受連坐之罪。故選D?!?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成親之后”錯,“結發”在文中指年少時。故選A?!?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乃”,才;“當”,對抗;“居前”,做前鋒;“死單于”,省略介詞“于”,且是狀語后置句。(2)“將”,率領;“乏絕之處”,絕境;“近水”,沾水或接近水?!?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結合“嘗從百騎出,卒遇匈奴數千騎……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可概括出①。結合“天子乃復召李廣,拜為右北平太守。匈奴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可概括出②。結合“廣自請曰:‘……臣愿居前’……大將軍不聽”可概括出③。結合“前將軍廣與右將軍食其軍無導,惑失道,后大將軍,不及單于戰……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可概括出④。結合“廣為人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可概括出⑤。參考譯文:漢景帝中元六年,隴西人李廣擔任上郡太守,曾經帶領一百名騎兵外出,突然遭遇了匈奴騎兵數千騎。匈奴人看見李廣一行,還以為是漢軍大部隊派來的誘兵,都吃驚不小,隨即上到山上擺開陣勢。李廣手下的一百名騎兵很害怕,都打算騎馬逃跑,李廣勸阻他們說道:“我們距離大軍足有數十里遠,如今僅僅依靠這一百名騎兵往回跑,一旦匈奴人追殺射擊。我們可就立馬完了。如果我們留在這里不走,匈奴人一定會把我們當做大軍的誘敵隊伍,必定不敢輕易進擊我們?!闭f罷,李廣便命令騎兵們說:“前進!”于是就去到距離匈奴陣地不到二里的地方,停了下來,李廣命令道:“統統下馬,解下馬鞍!”他手下的騎兵都說:“現在大敵當前,一旦有什么緊急情況發生,我們怎么辦?”李廣說道:“敵人本以為我們會逃跑;我現在下令都解下馬鞍,就是向他們表示我們不會逃跑的,好以此來堅定他們認為我們是誘敵部隊的想法?!庇谑切倥T兵果真不敢進攻他們。這時從匈奴隊伍里沖出一位騎白馬的將領來,監護他的軍隊。李廣見狀飛身上馬,帶上十幾個騎兵奔向前去,射殺了那位白馬將軍后,重新返了回來。抵達他的百騎陣營中后,馬上解下馬鞍,命令戰士們解開戰馬,躺倒休息。當時,正好將近黃昏,匈奴騎兵始終對李廣部隊的行為感到奇怪,不敢輕易出擊。到了半夜,匈奴軍隊依舊認為附近有漢朝大軍埋伏,準備在夜間突襲他們,所以嚇得都領兵撤離了。等到黎明時,李廣才率軍返回到漢軍大營。元朔元年秋季,匈奴出動兩萬騎兵入侵漢境,殺死了遼西郡的太守,俘虜了兩千多人,包圍了韓安國守衛的漢軍壁壘;又進犯漁陽和雁門兩地,在兩個地方都各殺害、俘虜了一千多人。韓安國不得已率軍遷往更遠的東邊,屯駐北平;沒過幾個月,就病死了。于是武帝不得不再次起用李廣,讓他做右北平太守。匈奴曾經稱李廣為“漢朝的飛將軍”,可見他們十分畏懼李廣,所以就有意躲避他,連續數年都不敢輕易入侵右北平郡。元狩四年,大將軍衛青出塞后,從匈奴俘虜口中得知單于的住地,于是就親自領精兵挺進,而且還命令前將軍李廣與右將軍趙食其合兵一處,從東路進軍。李廣因為東路迂回遙遠,而且水草稀少,于是就主動請求說道:“我的部隊是前將軍的部隊,現在大將軍卻將我部改為東路軍。我從剛開始做一名士兵就與匈奴作戰,一直到今天才終于有機會正面對抗單于,所以我很愿意做前鋒,率先和單于拼個你死我活。”衛青出征前曾暗中受到漢武帝的告誡,認為:“李廣年紀已老,多次背運,所以千萬不要讓他與單于正面交鋒,擔心他會在擒拿單于過程中出什么差錯?!倍珜O敖剛剛失去侯爵的爵位,衛青想讓他同自己一道正面和單于對抗立功,所以才將前將軍李廣調為東路。李廣得知內情后,堅決向衛青推辭,卻遭到了衛青的拒絕。李廣于是沒有向衛青辭別就動身前行,心中的惱怒自不必說。前將軍李廣與右將軍趙食其率領的東路軍因為沒有人做向導,于是在沙漠中迷路了,所以落到了大將軍衛青的后面,沒來得及參與和單于的那一場戰爭。一直到衛青率部班師回營,經過沙漠南部時才碰上了迷路的李廣、趙食其所部。衛青派長史責問二人迷路的具體情況,并責令李廣立刻到大將軍處聽候發落。李廣說道:“眾校尉都沒有罪,是我自己迷失了方向,我現在就一個人到大將軍的幕府去聽候處置。”說罷又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年少時作戰到現在和匈奴大大小小有過七十多場戰爭,如今好不容易有了和匈奴首領單于當面交鋒的機會,而大將軍卻把我部從前鋒調到東路,路途本來就曲折遙遠,后來又迷失了道路,這一切難道不是天意嗎?何況我已經六十多歲了,哪里還能再去面對那些刀筆小吏?”于是便拔刀自刎。李廣一生為人清廉,一得到賞賜就會馬上分給部下,與部下吃住在一起,做了四十多年二千石俸祿的官,家里卻沒有任何多余的財產。他的手臂像長臂猿的手臂-樣又長又靈活,尤其擅長射箭,如果預料到射不中目標,就不放箭。他率領軍隊,在絕境中找到水源,如果士兵們沒有全部喝過,李廣就不會沾水;士兵們沒有全部吃過食物,李廣就不會進食。士兵們因此很樂意做他的部下。等到李廣自刎而死后,全軍都為之痛哭流涕。百姓聽到他的死訊,知道他的和不知道他的,無論年老的還是年輕的,沒有不為他傷心落淚的,而右將軍趙食其一人被交付幕府審判,判處死罪,后來贖了身成為平民。(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兩首詞,完成下面小題。祝英臺近·春晚(南宋)辛棄疾寶釵分①,桃葉渡,煙柳暗南浦。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斷腸片片飛紅,都無人管,更誰勸、啼鶯聲住?鬢邊覷②,試把花卜歸期,才簪又重數。羅帳燈昏,哽咽夢中語。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帶將愁去。清平樂·春晚(北宋)王安國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滿地殘紅宮錦污,昨夜南園風雨。小憐③初上琵琶,曉來思繞天涯。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楊花。注:①寶釵分:前人以分釵作為分別留贈的信物。②覷:看。③小憐:即北齊后主高緯寵幸的馮淑妃,因她“慧黠能彈琵琶”,后代詩人常用以借指歌女。15.下列對這兩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辛詞的詞面上不著一“怨”字,卻筆筆含“怨”,想要弭怨而怨仍縈繞不休,而一片怨語癡情全在轉折之中,充分顯示了婉約詞纏綿宛轉的藝術風格。B.辛詞中的“鬢邊覷”三字,刻畫少婦的心理狀態細膩密致,維妙維肖。一個“覷”字,就把閨中女子嬌懶慵倦的細微動態和百無聊賴的神情,生動地刻畫出來。C.辛詞下闋中作者通過描寫人物的典型動作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由“占卜”到“夢囈”,動作跳躍,由虛轉實,表現出人物為愁所苦又無可奈何的心態。D.兩首詞都寫到了黃鶯的鳴叫,它們在詞中的作用卻因作者的主觀感受不同而不同。辛詞中的黃鶯仿佛在催落飛紅,而王詞中的黃鶯卻似在盡力留住春天。16.這兩首詞題目同為“春晚”,都描寫了殘春之景,但抒發的情感卻有不同之處。請簡要分析?!敬鸢浮?5.C16.①辛詞除了惜春之情,還表達了對離人的思念盼歸之情?!皩氣O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寫了兩人分別時的情景,殘春之景更增添了離別的愁苦?!霸嚢鸦ú窔w期”寫出人物盼著離人早日歸來的心情。②王詞由傷春、惜春而慨嘆美好年華逝去的情懷,抒發了年華虛度之感?!皶詠硭祭@天涯”由即將逝去的春宵想到春天的匆匆歸去,引起詞人的年華虛度之感,隱隱寄托著一種美人遲暮、英雄末路的悲慨。③王詞還寄托了個人身世之慨,表達了自己孤高自傲、不肯依附權貴的品質?!安豢袭嬏弥鞈?,春風自在楊花”描寫暮春時節楊花自由自在隨春風飛揚,可始終不肯飛入那權貴人家的畫堂朱戶,寫出了自己的真性情,是作者耿直不阿人格的象征?!窘馕觥俊?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C.“由虛轉實”錯,應該是“由實轉虛”,“占卜”是實寫,“夢囈”是虛寫。故選C?!?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①辛詞除了對殘春的惋惜,還有對離人的思念和盼歸,如“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意即分釵別離時,南浦煙柳黯淡,一片凄迷,在殘春時節分別,更增添離別的愁苦;下片“試把花卜歸期”,用花瓣推算歸期,則寫出盼著離人早日歸來的心情。②王詞也抒發了傷春、惜春之情,還有對美好年華逝去的慨嘆,如“留春不住”,直接抒發了年華虛度之感,而“曉來思繞天涯”,進一步借歌女小憐拂曉思緒萬千縈繞天庭,引起年華虛度之感,隱隱寄托著一種美人遲暮、英雄末路的悲慨。③王詞還寄托了個人身世之慨,如“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楊花”,寫風飄揚的楊絮自由自在,卻始終不肯飛入權貴人家的畫堂朱戶,“楊花”即象征詞人的真性情、耿直不阿人格,借此表達孤高自傲、不肯依附權貴的品質。(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根據情境默寫。(1)《過秦論》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寫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將領、士兵守衛要塞,盤問過往行人的情景。(2)在高適《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一實一虛,既寫出了戰士們打仗的辛苦,又寫出了家中妻子對遠征戰士的思念之情。(3)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運用夸張的手法表示歷史悠久,自古以來秦蜀之間交通不便,少有往來。【答案】①.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②.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③.鐵衣遠戍辛勤久④.玉箸應啼別離后⑤.爾來四萬八千歲⑥.不與秦塞通人煙【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詞有:弩、何、戍、箸、塞。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本題共3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毛澤東詩詞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蘊含著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元素,從文化名人到歷史典故,從民間故事到神話傳說,從哲學思維到日常習俗,字里行間,①。毛澤東詩詞中反復使用的意象,比如日月江河、風雪云霧、蒼松蠟梅、旌旗鼓角、炮聲彈洞等,要么是歷代文人騷客托物言志的傳統物象,要么是現代作家用來描繪戰爭風云的常用素材。①它們既是詩人審美創造的工具,②也是讀者寄寓情感意念,③有著廣泛的認同性、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④具有不同于別國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在中國詩壇上,很少有人能像毛澤東那樣深刻地體現我們這個東方文明古國的民族特色,并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毛澤東詩詞史詩般地反映了那個特定時期的社會風貌,使讀者能夠全面客觀地體察中國人民的疾苦與心聲,剖析中國革命的形勢與任務,重溫20世紀中國歷史的波瀾壯闊與滄桑巨變,追溯毛澤東②的奮斗足跡和心路歷程。毛澤東詩詞想象獨特,亦真亦幻,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在平淡中彰顯神奇,在黑暗中顯現光明,在困難中指明前途,在曲折中展現剛毅。正因為如此,毛澤東詩詞讀來使人③,能夠感染人、鼓舞人、激勵人、塑造人。毛澤東說過:“詞有婉約、豪放兩派,各有興會,應當兼讀。我的興趣偏于豪放,不廢婉約?!焙婪排蓺鈩莅蹴?,意境雄渾,婉約派婉轉含蓄,纏綿悱惻。毛澤東詩詞明顯偏重于豪放格調,包含寰宇,貫通古今,突顯出大國氣象和偉人氣度。18.依次在文中橫線上填入恰當的成語19.文中標序號畫線句子有兩處語病,請指出其序號并修改請進行修改,使表達通順。20.請簡要評析文中畫波浪線句的修辭手法?!敬鸢浮?8.①俯拾皆是②跌宕起伏③蕩氣回腸19.②“情感意念”后面加上“的載體”,③“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改為“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20.①運用了引用的手法。引用了毛澤東的話,充分說明了“毛澤東詩詞偏重于豪放格調”的特點,更有說服力。②運用了對偶的手法。句式整齊,富有節奏感,增強了語勢,強調了兩大流派的不同特色?!窘馕觥俊?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①空,前面有“從文化名人到歷史典故,從民間故事到神話傳說,從哲學思維到日常習俗,字里行間”,強調的是到處可見,可填“俯拾皆是”。俯拾皆是:形容數量很多,極容易得到。②空,結合“20世紀中國歷史的波瀾壯闊與滄桑巨變”“毛澤東的奮斗足跡和心路歷程”這一語境,可知澤東的奮斗足跡和心路歷程是曲折起伏的,可填“跌宕起伏”。跌宕起伏:形容事情富于變化,不穩定。③空,根據后文“能夠感染人、鼓舞人、激勵人、塑造人”,可知毛澤東詩詞優美動人,富有感染力??商睢笆帤饣啬c”。蕩氣回腸:形容樂曲、文辭等十分優美動人?!?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畫線句子有兩處語病。一是成分殘缺,“是”后面少了賓語中心語,可在“讀者寄寓情感意念”的后面加上“的載體”;二是語序不當(不合邏輯),“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不合邏輯,應改為“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辨析常見的修辭手法的能力。①引用。引用了毛澤東的話“詞有婉約……不廢婉約”,來說明后面的觀點“毛澤東詩詞明顯偏重于豪放格調”,論證充分,更有說服力。②對偶?!昂婪排蓺鈩莅蹴纾饩承蹨啞薄巴窦s派婉轉含蓄,纏綿悱惻”相互對仗,分別概括豪放派和婉約派的不同特色;同時,前后句式整齊,富有節奏感,增強了語勢。(二)(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中國的繪畫、戲劇和中國另一種特殊的藝術——書法,____①____,這就是它們里面都貫穿著舞蹈精神(也就是音樂精神),由舞蹈動作顯示虛靈的空間。如唐朝大書法家張旭觀看公孫大娘劍器舞而悟書法,吳道子畫壁請裴將軍舞劍以助壯氣。而舞蹈也是中國戲劇藝術的根基。中國舞臺動作在兩千年的發展中形成一種富有高度節奏感和舞蹈化的基本藝術風格,這種風格既是美的,同時又能表現生活的真實,演員能用一兩個極洗煉而又極典型的姿勢,把時間、地點和特定情景表現出來。____②____,可以使人看出有一匹馬在跑,同時又能叫人覺得是人騎在馬上,是在什么情境下騎著的。如果一個演員在“趟馬”時“心中無馬”,光在那里賣弄武藝,那他的動作就是程式主義的了?!覀兊奈枧_動作,確是能通過高度的藝術真實,表現出生活的真實的。中國藝術上這種善于運用舞蹈形式,這種辯證地結合著虛和實的獨特的創造手法,也貫穿在各種藝術里面。大至建筑,____③____,都是運用虛實相生的審美原則來處理,而表現出飛舞生動的氣韻的。由舞蹈動作伸延,展示出來的虛靈的空間,構成中國繪畫、書法、戲劇、建筑里的空間感和空間表現的共同特征,從而形成中國藝術在世界上的特殊風格。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段落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22.請根據文本內容,給“舞蹈精神”下個定義。【答案】21.①具有共同的特點②例如“趟馬”這個動作③小至印章(其他小的藝術形式都可以)22.舞蹈精神是由富有高度節奏感和舞蹈化動作延伸出來的,能顯示虛靈的空間,表現生活的真實,貫穿在各種藝術里的一種富有美感的藝術風格。【解析】【2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第一處,根據后文“它們里面都貫穿著”可知,這里強調的是這幾種藝術形式的共性,故可填“具有共同的特點”;第二處,根據前文可知,語境意在強調“中國舞臺動作”,后文的解釋詳說“趟馬”,這里是在舉例說“趟馬”這一中國舞臺動作,故可填“例如‘趟馬’這個動作”;第三處,根據前文“大至建筑”可推知句式結構,即“小至……”,所舉藝術形式符合“運用虛實相生的審美原則來處理,而表現出飛舞生動的氣韻”這一特點即可,故可填“小至印章”等類似的句子。【2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壓縮語段和下定義的能力。要給“舞蹈精神”下定義,我們首先需要從文本中提取與“舞蹈精神”相關的信息,然后分析這些信息,最后綜合這些信息來形成定義。材料中指出,“舞蹈精神”與繪畫、戲劇、書法等藝術形式緊密相關,這些藝術形式中都貫穿著“舞蹈精神”,即通過動作來顯示虛靈的空間,這表明“舞蹈精神”與動態的表現和空間的表達有關。材料中提到張旭通過觀看劍器舞悟出書法的精髓,吳道子通過裴將軍舞劍來增加畫壁的壯氣,這些例子說明“舞蹈精神”在藝術創作中能夠激發靈感和增強表現力。中國舞臺動作富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