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某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年級下冊開學檢測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北京市某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年級下冊開學檢測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北京市某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年級下冊開學檢測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北京市某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年級下冊開學檢測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北京市某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年級下冊開學檢測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開學檢測語文試題

本試卷共5頁,共150分。考試時長150分鐘。考生務必將答案寫在答題紙上,在試卷

上作答無效。

一、基礎知識考查。(本大題8小題,共24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不F碩的一組是()

A.掣肘(che)慳吝(qian)一摩而就(cu)強詞奪理(qimg)

B.滑沱(pang)儂酷(ju)屢見不鮮(xi&n)渾渾噩噩(hiln)

C.紈漏(pi)覘視(zhan)自怨自立(yi)風靡一時(mi)

D蹩腳(bie)稗草(bai)身陷囹圄(同)繁文緡節(rii)

【答案】c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C"覘視"的“覘”,應讀“chan”;“風靡一時”的“靡”,應讀“mi”。

故選C。

2.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越越(zl)保金(yong)度德量力(liang)飛來橫禍(heng)

B.嵯吸(shun)踝骨(huai)吹毛求娜(cD創巨痛深(chuang)

C.攻仔(jian)逡巡(qiin)冠蓋相屬(shu)日臻完美(zhen)

D.羞赧(nan)針灸(jiu)鱗次櫛比(zhi)螳臂當車(dang)

【答案】B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識記現代漢語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傭金”的“傭”應為“y6ng”;“飛來橫禍”的“橫"應為"h^ng"。

C.“攻訐”的“訐”應為“謨”;“冠蓋相屬”的“屬”應為“zhU”。

D.“針灸”的“灸”應為“詢”;“螳臂當車”的“當”應為“dMg”。

故選B。

3.下列詞語中,含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商榷馳騁伎倆迫不及待

B.誣告袒護蹂蹣蠱惑人心

C.縝秘抉擇膨脹濫芋充數

D.教誨炫耀羈絆破釜沉舟

【答案】C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并正確書寫現代常用規范漢字的能力。

C.“縝秘”的“秘”應為“密”;“濫芋充數”的“芋”應為“竽”。

故選C。

4.下列詞語中,字形都正確的一組是()

A.暮靄諂媚編輯循序漸進

B.脈膊貢獻清晰相輔相乘

C董居針硬酬碼戛然而止

D.隕落寒喧熟稔輕歌慢舞

【答案】A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并正確書寫現代常用規范漢字的能力。

B.“脈膊”的“膊”應寫作“搏”;“相輔相乘”的“乘”應寫作"成”。

C.“裝居”的“董”應寫作“蟄”;“酬碼”的“酬”應寫作“籌”。

D.“寒喧”的“喧”應寫作“暄”;“輕歌慢舞”的“慢”應寫作“曼”。

故選A?

5.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不愴當的一句是()

A.從被科尼法官講述的一起案件深深觸動,到把科尼的故事寫成《復活》,托爾斯泰修談等背了整整了12

年之久。

B.央視春晚的相聲和小品大量使用“偷菜”“我媽叫我回家吃飯”等一度很流行,現已成為明目更荏的

網絡語言,受到了網友的批評。

c.大英博物館近來因財力吃緊,裁減員工,與中國文物有關的職位苜當基沖,這樣,中國文物的巡展活

動自然難以開展。

D,硬要一位不會唱曲的嘉賓來一段“包龍圖打坐開封府”,這算不算差強人意呢?

【答案】D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A.慘淡經營:原指動筆之前的精心構思,現形容費盡心思、辛辛苦苦地經營籌劃。語境中托爾斯泰寫

《復活》,經歷了整整12年的時間,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使用正確。

B.明日黃花:原指重陽節過后逐漸萎謝的菊花,后多比喻過時的事物或消息。語境中形容曾經流行但現

在已經過時的網絡語言,使用恰當。

C.首當其沖:比喻最先受到攻擊或遭到災難。語境中說明在博物館裁員時,與中國文物有關的職位首先

受到影響,使用恰當。

D.差強人意:原指還能振奮人的意志,現在表示大體上能讓人滿意,勉強還行。語境中描述強迫一位不

會唱曲的嘉賓表演,應用“勉為其難”等成語,表示勉強去做能力所不及或不愿意做的事情。使用錯誤。

故選D。

6.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在同齡人中,他是我最真誠的朋友,經常耳提南向地對我提出忠告,使我不斷進步。

B.當人們紛紛向災區人民捐錢捐物的時候,你卻無動于衷,細木不般,這樣做,不感到羞愧嗎?

C.李石哲是個胸無城府的天才棋手,圍棋下得出神入化,在出席新聞發布會時卻常常出言無忌,為自己

的直率付出過不少代價。

D.公司明確規定,嚴格管理,對春節回家探親但久假不歸的兩名人員已按相關規定與其解除勞動關系。

【答案】C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A.耳提面命:形容長輩教導熱心懇切。語境中是“同齡人”,使用錯誤。

B.細大不捐:形容所有東西兼收并蓄。與語境中“不捐款”無關,使用錯誤。

C.胸無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誠,心口如一。用來形容天才棋手李石哲的直率,使用正確。

D.久假不歸:指長期借用而不歸還。語境是長期請假不回來,使用錯誤。

故選C。

7.在文中橫線處填入下列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蘇州的小巷令我,它曾不止一次地出現在我的夢里;蘇州彈詞、蘇劇的珠圓玉潤使我

,真怕聽久了便不能再聽懂別的方言與旋律,甚至不再會講說了多年的普通話;蘇州那美麗的

庭園,那一草一木、一墻一瓦真讓人懷疑蘇州人是不是生活在自己的神話里。

A.向往迷惑編織B.向往迷失編造

C.神往迷惑編造D.神往迷失編織

【答案】D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詞語的能力。

第一空,“向往”指因熱愛、羨慕某種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到達;“神往”指心里向往,通常表達一

種深切的、強烈的向往之情。結合語境,蘇州的小巷令人心里深切向往,應選“神往”。

第二空,“迷惑”指辨不清是非,摸不著頭腦;“迷失”指弄不清方向,走錯道路等,也指失去了原有的

方向、本意等。結合語境,蘇州彈詞、蘇劇的珠圓玉潤使我沉醉其中,找不到原有的方向,應選“迷

失”。

第三空,“編織”指把細長的東西交叉組織起來,也指編造、組織;“編造”指憑想象創造(故事)、捏

造。結合語境,蘇州人生活在自己創造的神話里,應選“編織”。

故選D。

8.在文中橫線處填入下列語句,銜接恰當一項是()

近日,德國科學家在人馬座中發現了一顆運行速度奇快的毫秒脈沖星,其環繞軌道一周所需時間僅為

93分鐘。,是地球和月球距離的約1.4

倍,它們是目前已知距離最近的雙星系統。

①這顆脈沖星與伴星距離約為52萬公里②但質量卻達到木星的8倍多

③伴星直徑約為木星的60%④它處在一個雙星系統中

A.①②④③B.②④①③C.③②④①D.④③②①

【答案】D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句子銜接排序的能力。

橫線前的句子提到“毫秒脈沖星”及其運行速度,橫線后的句子提到“它們是目前已知距離最近的雙星系

統”。因此,橫線處的內容應圍繞“雙星系統”展開。④中的“它”直接承接前文“毫秒脈沖星”,提出

“雙星系統”,引出③的“伴星”;再將“伴星”與“木星”比較,引出②,最后①點明脈沖星與伴星的

距離,與后文“距離最近”銜接緊密。

故選D?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大題4小題,共1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那些被稱士氣的鄉下人是中國社會的基層。我們說鄉下人士氣,

這個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

法。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農業直接取資于土地,種地的人搬不動地,長在土里的莊稼行動不

得,士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生的。

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的關系上說的,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系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

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為單位的。中國鄉土社區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

戶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間的關系而說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絕對的,但是人口的流動率小,社

區間的往來也必然疏少。我想我們很可以說,鄉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范圍有

地域上的限制,在區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

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假如在一個村子里的

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也就發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

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在社會學里,我們常分出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一種并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

會;一種是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用一位外國學者的話說,前者是“有機的團結”,后者是

“機械的團結”。用我們自己的話說,前者是禮俗社會,后者是法理社會。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鄉民,他

們平素所接觸的是生而與俱的人物,正像我們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們選擇得來的關系,而是無須

選擇,甚至先我而在的一個生活環境。

熟悉是從時間里、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生的親密的感覺。這感覺是無數次的小磨擦里陶煉出來的

結果。這過程是《論語》第一句里的“習”字。“學”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觸,“習”是陶煉,“不亦說

乎”是描寫熟悉之后的親密感覺。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我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的自由。這和法律

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規矩是“習”出來的禮俗。從俗即是從心。

”我們大家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著多說么?”——這類的話已經成了我們現代社會的阻

礙。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

簽個字。這樣才發生法律。在鄉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生的。“這不是見外了么?"鄉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

信任。鄉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時的可靠性。

從熟悉里得來的認識是個別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則。在熟悉的環境里生長的人,不需要這種原則,

他只要在接觸所及的范圍之中知道從手段到目的間的個別關聯。在鄉土社會中生長的人似乎不太追求這籠

罩萬有的真理。我讀《論語》時,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說著不同的話來解釋“孝”的意義時,我感覺到這

鄉土社會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沒有抽象地加以說明,而是列舉具體的行為,因人而異地答復了他的

學生。

在我們社會的急速變遷中,從鄉土社會進入現代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在鄉土社會中所養成的生活方式處

處產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組成的現代社會是無法用鄉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于是,“土氣”成了罵人的詞

匯,“鄉”也不再是衣錦榮歸的去處了。

(摘編自費孝通《鄉土中國》)

材料二:

改革開放以后,鄉村社會中的變化確實如有些學者所觀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間相互認識而不熟

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間,而大批青壯勞動力進城務工更是帶來鄉村社會普遍的空巢現象。尤其是隨著城鎮

化的推進以及市場觀念的不斷深入,熟悉社會中的關系網絡開始裂變,既有的倫理觀念、道德、價值等正在

失去約束力。但是,這可以稱之為物、周圍環境的變化,而長期浸淫于熟悉社會而習得的“給予”和“虧欠”

的人情傳統以及思維方式和行為規則等還存在巨大影響。

眾多研究表明,生活在鄉村社會的農民,雖受到外部條件變化影響,但依舊以親情紐帶和鄉土圈子為核

心,誠實相待,和諧共處,熟悉社會的親密關系也由此不斷延續下去。而進城務工人員在城市中雖然遭遇到

大量陌生關系,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依靠血緣、親緣、宗緣和地緣等,結成親密的社會關系網絡,并且依此確

認其自我身份,進而形成一種新的“地方認同”。可以看出,熟悉社會已遭遇強烈沖擊,但在日益變動的社

會結構中仍有影響。

(摘編自黃銳《鄉土社會是“熟悉社會”》)

材料三:

“熟悉的社會”是對鄉村社會的地方性與整體性結構特征的一種概括,而非指微觀的、個別的人際關系

或社會網絡狀況。經歷經濟轉型、社會與文化變遷之后,鄉村社會中諸多微觀結構與行動都可能已發生這樣

或那樣的變化,其中就包括人際關系和交往方式的變化。然而,村落共同體的地方性以及共同體的整體性特

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體中,村民之間的關系是熟悉的。熟悉的關系并非指具體的兩個個體間的交往情況和熟知程

度,而是指村落社會關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會是一種信息非常對稱的社會,也是一種信息透明的社

會。信息對稱指的是自我與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達成默契的。不論兩個村民個體之間是否有直接的交

往和互動,也不論一個人對其他個體具體情況的熟知程度如何,人們都能達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為村

落共同體本身就是一個信息透明的社會。在一個固定的場域里,個人及其社會關系的信息其實是有目共睹

的,而且人們的行動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曉,并不一定需要專門的努力就能達到。

熟悉關系仍代表著鄉村社會的一種特質,因為這是與城市社會關系有著本質區別的。盡管在城鎮化擴張

和鄉村勞動力流動的沖擊下,鄉村社會熟悉關系也處于變遷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體依然存續的情況下,

基于地緣和血緣而形成的熟悉社會關系的特征也就繼續留存。

(摘編自陸益龍《后鄉土中國》)

9.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鄉土社會里,鄉民是中國社會的基層,他們以種地為基本謀生方式,從土地中獲取生活資源,因此與

土地分不開,為土地所束縛,固守鄉土。

B.人與人在空間排列上的不流動性,造成鄉土社會里鄉民個體之間、鄉村之間的彼此關系的孤立與隔

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鄉村社會的農民,以親情紐帶和鄉土圈子為核心,誠實相待,和諧共處,而現在受到外部條件變化影

響,熟悉社會的親密關系很難延續下去。

D.“熟悉的社會”是指個體的人際關系、交往方式和微觀的社會網絡狀況;在村落共同體中信息對稱,村

民個體之間知根知底、能夠達成默契。

10.根據以上材料,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鄉土社會實際上就是熟人社會、禮俗社會,而現代社會是陌生人組成的社會、法理社會,兩者的人際

交往原則是有區別的。

B.鄉土社會中人們之間的信用,產生于對一種行為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這種信用遠勝于法理

社會中的一紙契約。

C.在鄉土社會中,人們從熟悉里獲得的認知是個別的。《論語》中孔子因人而異地解釋“孝”,能讓我們

體會到這種特性。

D.材料二認為隨著城鎮化的推進以及市場觀念的不斷深入,熟悉社會中的關系網絡開始裂變,與材料一

的一些說法相近。

11.下列說法中,不能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金窩銀窩,不如家里的草窩。

B.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C.烏鴉反哺,羔羊跪乳。

D.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

12.為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鄉土社會需要做出哪些改進?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9.A10.B11.C

12.①增加社區間往來,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會圈子。

②重視契約,增強法理意識。

③突破狹隘思想,追求普遍真理(或“普遍原則”)o

【解析】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錯。強加因果,根據材料一“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個人為

單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為單位的。中國鄉土社區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

村”文意,“所以”前后分句不是因果關系。

C.“熟悉社會的親密關系很難延續下去”錯。曲解文意,材料二說的是“熟悉社會已遭遇強烈沖擊,但

在日益變動的社會結構中仍有影響”,可見“很難延續下去”理解錯誤。

D."是指個體的人際關系、交往方式和微觀的社會網絡狀況”錯。曲解概念,根據材料三可知,“熟悉

的社會”是對鄉村社會的地方性與整體性結構特征的一種概括,而非指“微觀的、個別的人際關系或社會

網絡狀況”。

故選A?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本信息、內容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

B.“這種信用遠勝于法理社會中的一紙契約”錯。于文無據,材料一是說“鄉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

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時的可靠性”,未提及“這種信用遠勝于法理社

會中的一紙契約”。

故選Bo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據原文“士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生的”“鄉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范圍有地

域上的限制,在區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在

一個熟悉的社會中,我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的自由。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規矩是‘習‘

出來的禮俗”可概括出材料一的觀點主要有:不流動性、終老是鄉、以“禮”為俗。

C.“烏鴉反哺,羔羊跪乳”一般喻指報恩父母,材料一無此觀點,不符合題意。

故選C。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

由“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

子”得出:為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鄉土社會需要增加社區間往來,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會圈

子。

由“鄉土社會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時的可靠性”得

出:為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鄉土社會需要重視契約,增強法理意識。

由“從熟悉里得來的認識是個別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則”得出:為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鄉土社會需

要突破狹隘思想,追求普遍真理(或“普遍原則”)o

三、文化理解與傳承。(本大題2小題,共22分)

13.古詩文默寫。

<1)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詠而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

華侍坐》)

(2)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0,穩泛滄浪空闊。(《念奴嬌?過

洞庭》)

(3)千里澄江似練,o,背西風,酒旗斜矗。(《桂枝香?金陵懷

古》)

(4)吳楚東南訴,o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o(《登

岳陽樓》)

【答案】①.浴乎沂②.風乎舞雪③.肝肺皆冰雪④.短發蕭騷襟袖冷⑤.翠峰如簇

⑥.歸帆去棹殘陽里⑦.乾坤日夜浮⑧.憑軒涕泗流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詞的書寫:沂、雪、肺、蕭騷、簇、棹、乾坤、泗。

14.閱讀《紅樓夢》前十八回,根據要求完成下列各題。

(1)《紅樓夢》中所說的“木石前盟”是指開第科適中和的“還淚之說”;而“金

玉良緣”的象征則是(人名)的金鎖和賈寶玉的=

(2)第二回中,冷子興向賈雨村演說榮國府時提到:“政老爹的長女名,現因賢孝才德,選入宮

中作女史去了。二小姐乃赦老爹之妾所出,名0三小姐乃政老爹之庶出,名o四小姐

乃寧府珍爺之胞妹,名喚。”

(3)第四回“葫蘆僧亂判葫蘆案”中,門子拿出的“護官符”中四大家族分別指、、

、________四家。

(4)第十三回秦可卿臨終前給王熙鳳托夢時,提到“眼前不日又有一件非簞害事"指。

【答案】①.絳珠草②.神瑛侍者③.薛寶釵④.通靈寶玉⑤.元春⑥.迎春

⑦.探春⑧.惜春⑨.賈家⑩.史家?王家?薛家?元妃省親(賈元春晉封為

妃,皇帝恩準元春省親)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基本內容的整體把握能力。

(1)“木石前盟”的典故源于《紅樓夢》開篇神話:絳珠草為報神瑛侍者甘露灌溉之恩,化身林黛玉以

淚相還;“金玉良緣”則通過薛寶釵的金鎖與賈寶玉的通靈寶玉形成象征性聯結,暗喻世俗婚姻的“金

玉”之配。

(2)賈府四春的出身與排行需結合冷子興的敘述:元春為賈政嫡女,迎春為賈赦庶女,探春為賈政庶

女,惜春為寧國府賈珍胞妹,四人名字諧音“原應嘆息”,暗含命運悲劇。

(3)“護官符”中“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東海缺少白玉

床,龍王來請金陵王。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四句,分別對應賈、史、王、薛四大家族,體現其

權勢與聯姻關系。

(4)秦可卿托夢提及的“非常喜事”指元春晉封賢德妃并獲準省親,此事件成為賈府由盛轉衰的關鍵節

點,表面風光卻暗藏危機,呼應“烈火烹油,鮮花著錦”后的衰敗伏筆。

四、文言文閱讀。(本大題4小題,共12分)

閱讀材料,完成小題。

固字孟堅。年九歲,能屬文誦詩賦。及長,遂博貫載籍,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性寬和容眾,不

多才能高人,諸儒以此慕之。永平初,東平王蒼以至戚為騾騎將軍輔政,開東閣①,延英雄。時固始弱

冠,奏記說蒼,薦桓梁、晉馮諸人,蒼納之。

父彪卒,歸鄉里。固以彪再續前史未詳,乃潛精研思,欲就其業。既而有人上書顯宗,告固私改作國

史著,有詔下郡,收固系京兆獄,盡取其家書。固弟超恐固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馳詣闕上書,得召

見,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書。顯宗甚奇之,召詣校書部,除蘭臺令史,帝乃復使終成前所著書。

自為郎后,遂見親近。時京師修起宮室,浚繕城隍,而關中耆老猶望朝廷西顧②。乃上《兩都賦》,盛

稱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賓淫侈之論。

時北單于遣使貢獻,求欲和親,詔問群僚。議者或以為“匈奴變詐之國,無內向之心,不可。”固議

日:“漢興已來,曠世歷年,兵纏夷狄,尤事匈奴。綏御之方,其冷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

之,或卑下以就之,或臣服而致之。雖屈申無常,所因時異,然未有拒絕棄放,不與交接者也。虜使再

來,然后一往,既明中國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禮義有常,絕之未知苦利,通之不聞其害。設后北虜稍強,

能為風塵,方復求為宅通,將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為策近長。”

固后以母喪去官。永元初,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以固為中護軍,與參議。北單于聞漢軍出,遣使款

居延寒,欲修呼韓邪故事,朝見天子,請大使。憲上遣固行中郎將事,將數百騎與虜使俱出居延塞迎之。

會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聞虜中亂,引還。及竇憲敗,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學諸子,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本。初,洛陽令種兢嘗行,固奴十其車騎,吏椎呼之,奴醉

罵,兢大怒,畏憲不敢發,心銜之。及竇氏賓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獄中。

(取材于《后漢書?班固傳》,有刪改)

【注釋】①東閣:招待賓客的地方。②西顧:指遷都長安。

15.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卿的一項是()

A.召詣校書部,際蘭臺令史除:鏟除

B.綏御之方,其遂不一涂:通“途”

C.方復求為笠博交通:情感上的溝通和交流

D.固奴于其車騎干:沖撞、冒犯

16.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的詞意義、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不以才能高人舉匏樽以相屬

B.固以彪后續前史未詳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折

C.絕之未知塞利甚皆出于此乎

D.吏人苦之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17.下列語句括號中是補出的文字,補出后語句的意思不符令文意的一項是()

A.乃馳詣闕上書,(班超)得召見,具言固所著述意

B.(班固)自為郎后,遂見親近

C.時北單于遣使貢獻,求欲和親,(北單于)詔問群僚

D.畏憲不敢發,(種兢)心銜之

18.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F項的一項()

A.班固性情謙和,年少有才,博學多知,善寫文章,受人景仰。

B.班固子繼父業,潛研“前史”,雖經坎坷,終成前所著書。

C.班固富有遠見,遇事能夠權衡利弊,善于進諫,以理服人。

D.班固因連坐被免官,后得昭雪平反,最終因家奴連累致死獄中。

【答案】15.A16.D

17.C18.D

【解析】

【導語】這篇《后漢書?班固傳》節選,通過細膩的筆觸展現了班固的才情與命運。文中,班固自幼聰

慧,博學多才,性情寬和,深得儒生敬仰。他繼承父志,潛心修史,雖遭誣陷,終得昭雪,展現了其堅韌

與智慧。然而,晚年因家奴之累,身陷囹圄,令人扼腕。文章既贊其才華,又嘆其命運,字里行間透露出

歷史的厚重與人性的復雜。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意義的能力。

A.錯誤。“除”,任命、授職。句意:(皇帝)任命他為蘭臺令史。

B.正確。句意:安撫抵御的途徑也不一樣。

C.正確。句意:在那時再想同他們交好來往。

D.正確。句意:班固家的奴仆冒犯種兢的車馬。

故選Ao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不同。介詞,因/連詞,表目的,來。句意:不因自己的才能而認為自己高人一等。/舉起酒杯向同伴勸

酒。

B.不同。助詞,“所”字結構/名詞,處所、位置。句意:班固認為班彪先前繼《史記》所寫史書還不夠

詳備。/優劣各得其所。

C.不同。代詞,指代“絕之”這一行為/副詞,表推測,大概。句意:(我)不知道這樣做的利(在哪

里)。/大概都出于這個原因吧。

D.相同。都是代詞,指這件事/指行為對象。句意:(他的子孫們多不遵守法度)讓官吏很苦惱。/如果刻

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

故選D。

【1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內容和掌握文言省略句式的能力。

A.正確。句意:于是急馳至京都赴皇宮向皇上上書,(班超)得到皇帝的召見,(班超)全面細致地說明了

班固所著書的內容意義。

B.正確。句意:班固自從任郎官后,便漸漸被皇帝所親近。

C.錯誤。“詔問群僚”的主語應為漢朝皇帝,而非“北單于”。句意:當時北單于派遣使者來納貢,要求

和漢和親,(皇帝)下詔詢問眾官。

D.正確。句意:畏懼竇憲而不敢發作,(種兢)心中記下仇恨。

故選Co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后得昭雪平反”錯誤。根據原文”及竇憲敗,固先坐免官”“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獄中”可知,班固

因竇憲案牽連被免官,后因家奴冒犯種兢而被捕入獄致死,未提及“昭雪平反”。

故選D。

參考譯文:

班固字孟堅,九歲時,能著文章誦詩賦。長大后,就博覽古籍,諸子百家的言論,沒有不刨根究底

的。(他)性情溫和寬容,不因為自己的才能而認為自己高人一等,許多儒生因此而仰慕他。永平初年,

東平王劉蒼任用親戚為騾騎將軍輔佐政務,打開東閣之門,廣納英雄。當時班固只有二十歲左右,寫了陳

述意見的文書勸說劉蒼,推薦了桓梁、晉馮幾位賢士,劉蒼采納了他的建議。

父親班彪去世,(班固)回到家鄉。班固認為班彪先前繼《史記》所寫史書還不夠詳備,于是潛心精

思,研究史料,想成就父親的事業。不久有人上書給顯宗皇帝,告班固私自改作國史,有詔書下至郡署,

收捕班固系押在京兆獄中,又把班固家中的史書全部取來。班固的弟弟班超恐怕班固被郡署拷逼,而不能

自我辯白,于是急馳至京都赴皇宮向皇上上書,得到皇帝的召見,(班超)全面細致地說明了班固所著書

的內容意義,而(這時)郡府也把班固所寫之書呈上。顯宗(閱后)甚感驚奇,召班固到校書部工作,任

命為蘭臺令史,皇帝又命令他繼續往下寫,完成先前所著之書。

班固自從任郎官后,便漸漸被皇帝所親近。當時京都正修建宮殿,修繕城墻,疏通護城河,可是關中

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紳們還希望朝廷向西遷都至長安。(班固)于是獻上《兩都賦》,賦中盛贊東都洛陽規模

建制之美,以此回擊主張西遷者不符合實際、浮夸的論調。

當時北單于派遣使者來納貢,要求和漢和親,皇帝下詔詢問眾官。參與議論的人有人認為“匈奴是多

變善詐之國,沒有歸向漢朝之心,不能答應匈奴的要求”。班固發表議論說:“漢朝建立以來,歷經數

世,經歷多年,總是和夷狄有兵戈糾纏,尤其在對匈奴的事情上。安撫抵御的途徑也不一樣,或者行文道

來與他們和好,或者用武力來征伐他們,或者以謙卑的態度來遷就他們,或者使他們臣服然后招攬他們。

雖然屈申沒有定規,所憑借的只是時勢不同,但是從來沒有拒絕放棄,不和他們打交道的。匈奴使者來兩

次,然后我們派使者去一次,(這樣)既向他們表明了我漢朝持旨在于忠信,而且又讓他們知道圣朝禮義

是有常規的。拒絕他們,(我)不知道這樣做的利(在哪里),和他們打交道(我)也未聽說它有什么害

處。假設匈奴逐漸強大,能夠發動戰亂了,在那時再想同他們交好來往,將怎么來得及呢?不如趁現在就

對他們施以恩惠,這才是兼顧了眼前和長遠的計策。”

班固后來因母親去世而辭去官職。永元初年,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任班固為中護軍,參加議論軍

事。北單于聽說漢朝軍隊出征,派遣使臣在居延塞議和,想重修呼韓邪單于與漢朝友好的舊事,去朝見漢

朝天子,請漢派大使。竇憲北上,派遣班固代行中郎將事,率領數百騎兵和匈奴使者都出居延塞迎接北單

于。正趕上南匈奴攻破北庭,班固抵達私渠海,聽聞匈奴內部發生騷亂,便返回了。等到竇憲破敗時,班

固受連坐而被免官。

班固不教育諸子,他的子孫們多不遵守法度,讓官吏很苦惱。當初,洛陽令種兢曾在街上行進,班固

家的奴仆冒犯種兢的車馬,吏卒吆喝槌打了奴仆,奴仆醉酒謾罵,種兢大怒,但因畏懼竇憲而不敢發作,

心中記下仇恨。等到竇氏家族及門下賓客都被逮捕拷問之時,種兢趁此機會逮捕關押了班固,致使班固最

終死在獄中。

五、古詩閱讀理解。(本大題3小題,共12分)

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小題。

答張十一⑴

韓愈

山凈江空水見沙,哀猿啼處兩三家。

黃筲競長纖纖筍,鄙躅②閑開艷艷花。

未報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詩罷看雙鬢,斗覺霜毛一半加。

注釋:【1】本詩寫于韓愈被貶到廣東陽山后的第二年。【2】蹺躅:即羊跳躅花。

19.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思螂的一項是

A.首聯描繪了山水空凈,猿鳴聲聲,人煙鼎盛,一派繁華美好的景象。

B.頷聯“競”字寫出了賞筲蓬勃生長,“閑”字寫出了羊那躅悠然開放。

C.“未”字統領“報”與“知”,詩人慨嘆自己未報君恩,不知會死于何地。

D.尾句中“斗”同“陡”,本句的意思是詩人頓時感覺頭發白了一多半。

20.本詩首聯調動了視覺與聽覺寫景,下列詩句不合這種寫法的一項是

A.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山居秋暝》)

B.數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韋應物《登樓寄王卿》)

C.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劉方平《春怨》)

D.曉角分殘漏,孤燈落碎花。(戎昱《桂州臘夜》)

21.《南澗中題》寫于柳宗元被貶之后。這首詩與《答張十一》所表達的貶謫之情有何異同?請結合詩句

簡要分析。

南澗中題(節選)

柳宗元

去國魂已遠,懷人淚空垂。孤生易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誰為后來者,當與此心期。

【答案】19.A20.C

21.相同點:兩首詩都抒發了詩人被貶之后的憂愁、痛苦。(答思念友人、失路不得志亦可)

不同點:韓詩表達出“未報恩波”的不甘,詩人流露出仍想有所作為的情感(或:韓詩表達了短暫的歡

愉)。柳詩則主要表達了孤寂無人知的痛苦(或:柳詩表達了對后人有一點期許的感情)。

【解析】

【19題詳解】

試題分析:題干要求選出“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這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內容、

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題考查對詩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各選項內容涉及了對詩歌的手

法、形象、主題的鑒賞,考生解答時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經歷及本詩詞的寫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然

后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

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A項,“人煙鼎盛,一派繁華美好的景象”有誤,從詩中

來看,“山凈江空水見沙,哀猿啼處兩三家”,從“哀猿啼”“兩三家”可知此處應是人煙稀少,應是勾畫

出陽山地區春山明凈,春江空闊的景象,還傳遞出一種人煙稀少的空寂,淡淡幾筆,生動地摹寫了荒僻冷落

的景象。

【20題詳解】

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本詩首聯調動了視覺與聽覺寫景,下列詩句不含這種寫法的一項",這是考查學生

對寫景技巧的把握能力。題干明確了寫景的角度,即“視覺與聽覺”。“山凈江空水見沙,哀猿啼處兩三

家”,“山”“江”“水”“沙”以及人家,這些都是所見之景,“哀猿啼”是所聽之聲;A項,“竹喧歸

浣女,蓮動下漁舟”,“竹喧”是所聽之聲,“蓮動”是所見之景;B項,“數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荊榛寒

雨中”,數家搗洗衣服發出的聲音,是聽覺,寒雨中的荊棘是視覺;D項,“曉角分殘漏,孤燈落碎花”,

“曉角分殘漏”,寫所聞。“分”,是以聽覺上的不同,反映時間上的劃分,透露了詩人夢斷以后聞角聲以

前,一直眼睜睜地躺在床上耳聞更聲,其凄苦之情可知。“孤燈落碎花”寫所見,青燈照壁,詩人長時間地

望著那盞孤零零的昏暗油燈掉落著斷碎的燈花。C項,“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庭院空曠寂

寞,春天景色行將逝盡,梨花飄落滿地,無情無緒把門關緊,詩句中所寫都是所見之景,沒有“聽覺”。

[21題詳解】

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南澗中題》寫于柳宗元被貶之后。這首詩與《答張十一》所表達的貶謫之情有何

異同”,這是比較閱讀,比較的點是“詩歌的情感”。《答張十一》中,“未報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

涯”,前句的“未”字貫“報”與“知”,意謂:皇帝的深恩我尚未報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

方炎熱的瘴氣中虛度余生而已。這兩句是全詩的關鍵,蘊含著詩人內心深處許多矛盾著的隱微之情;有無辜

被貶的憤怨與悲愁,又有對自己從此消沉下去的擔心;有自己被貶南荒回歸無望的嘆息,又有對未來建功立

業的憧憬。他雖然沒有直接說憂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卻比說出來更為深切。在這樣的處境

中,尚還想“未報恩波”,這表現出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吟君詩罷看雙鬢,斗覺霜毛一半加。”“斗

同“陡”,是頓時的意思。“斗覺”二字用得奇崛,把詩人的感情推向高潮。這一聯寫得委婉曲折,詩人沒

有正面寫自己如何憂愁,卻說讀了張署來詩后鬢發頓時白了一半,似乎來詩是愁的原因,這就把全詩惟一正

面表現愁怨的地方掩蓋住了。并且寫愁不說愁,只說霜毛陡加,至于何以至此,盡在不言之中。詩意婉轉,

韻味醇厚。再看《南澗中題》,抒寫詩人由聯想而產生的感慨。詩人自述遷謫離京以來,神情恍惚,懷人不

見而有淚空垂。人孤則易為感傷,政治上一失意,便動輒得咎。如今處境索寞,竟成何事?于此徘徊,亦只

自知。以后誰再遷謫來此,也許會理解這種心情。詩人因參加王叔文政治集團而遭受貶謫,使他感到憂傷憤

懣,而南澗之游,本是解人煩悶的樂事,然所見景物,卻又偏偏勾引起他的苦悶和煩惱。最后比較兩首詩歌,

這兩首詩都抒發了詩人被貶之后的憂愁、痛苦,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這是共同之處;但韓愈的詩歌表

達出“未報恩波”的不甘,詩人流露出仍想有所作為的情感,而柳詩則主要表達了孤寂無人知的痛苦。

六、文學類文本閱讀。(本大題3小題,共15分)

閱讀材料,完成小題。

紹興的大夢

①一早醒來,我竟是睡在紹興城古老的風則江畔。推窗望去,那典雅浪漫的廊橋就在眼前,近得我有

些恍惚:這真的是紹興嗎?真的是那個讓我夢里千回的地方?

②昨日車子進城,我的心加速了跳動,路旁還看得見從前的那些古舊的磚瓦參差在高樓崛起的老街

上,好似青苔白發,感覺紹興的英魂永存。在熙攘的市中心,環繞的商鋪之中,驀然就先看見了那古老的

軒亭碑!心頭一緊,叫司機慢行。古碑雖然已顯得有些矮小,但依然撞擊著每個行人的眼睛:當年的秋瑾

先烈就是在此斷頭。斑駁的軒亭碑啊,你永遠都會記得,那個1907年7月15日,一個屬于紹興的女子,

“身穿白色汗衫,外穿原色生紗衫褲,腳穿皮鞋,釘有鐵鐐,兩手反縛,由山陰縣署至軒亭口”。離軒亭

口不遠,便是秋瑾當年住過的和暢堂。我輕輕走進那座老式的院子,石板鋪成的小天井,三間坐北朝南的

平房,與餐室毗連的耳房為秋瑾的臥室,里面的古式雕花木床和書桌都是她用過的原物,書桌上還放著秋

瑾當年使用過的文房四寶和她犧牲前幾天留下的遺墨。最讓我心顫的是墻上掛著的秋瑾男裝照片,巾幗軒

昂,風采動人。懷想1906年,秋瑾從日本返回紹興,親自主持大通學堂,開啟民智,投身革命啟蒙。這

些年來,我一直在想:年輕的秋瑾本出生在官宦人家,又嫁給了豪門富商,正可謂錦衣玉食,何以要拋去

身家性命,誓死追尋救國救民的“共和”之夢?

③紹興的“硬骨”中,除了秋瑾,更有一個魂靈,就誕生在那座立在新臺門的周家祠堂。閃過一段亭

臺樓閣,遠遠就看見長長的圍墻上如今竟畫上了魯迅的巨幅頭像,沒有上彩,木刻般的強烈效果。先生的

頭發短立著,手里夾著煙,那裊裊的煙絲順著圍墻好像飄到很遠。

④“先生!”我在心里輕較叫了一聲,鼻子就有些酸楚。其實,這是我第二次站在周家祠堂的門前。

⑤那是上世紀的八十年代,也是一個初夏,臉上還是紅撲撲的我忽然就站在這紹興城的周家祠堂前。

記憶中的我,邁進新臺門的腳步是雀躍的,尋找百草園的眼睛是歡喜顧盼的,品嘗咸亨酒店的酒是香甜醉

人的。在周家祠堂后門外的小運河上,一艘舊舊的烏篷船載著我們三個年輕人,穿過一座座木的、石的小

拱橋,駛向了魯迅兒時的外婆家。

⑥將近三十年過去,一路的風雨滄桑,當年的小辮姑娘早已無法雀躍,周家祠堂早已不再是從前那般

輕松游覽的勝地。這些年中,我幾乎“怕”談到魯迅,甚至怕寫下“魯迅”這兩個字,因為覺得自己不

配。在中國,誰能說不知道魯迅呢?只是覺得所謂的“狂人”和“阿Q”,“閏土”和“祥林嫂”卻都已

走遠,魯迅的聲音只屬于他的那個歷史。其實,魯迅的筆又何曾離開過我們?他所揭露的“國民性”依舊

在今天的“看客”身上顯現,他所抨擊的“精神勝利法”無處不在發酵,今天的閏上還會叫一聲“老

爺”,執著的“讀書狂人”還會吶喊著“救救孩子”!魯迅的身影,從上世紀走來,他還將走進下個世紀

去。

⑦又見三味書屋。輕輕地,我不敢驚醒魯迅當年上學的小桌,那上面有他親手刻著的一個“早”字,

桌面上有他那小小少年一絲不茍的眼睛。書屋的后面是百草園,當年的草木竟然被換成了一方玉米的青

苗,只有那一截矮矮的土墻,還告訴我那里曾留存過少年魯迅的手印。我不禁仰望蒼天,正看見屋檐上密

密的野草,它正在風里獨自垂看著我等人間“過客”。

⑧出了周家的大門,前方一拐就是咸亨酒店。遠遠地看見一條街上忽然突兀地立著一個孔乙己的雕

像。這個在魯迅筆下一點兒尊嚴都沒有的人,如今是真的找回了“尊嚴”。啞然之際立定再想,總不能立

個“阿Q”或“祥林嫂”吧。

⑨說起來,紹興的大夢里應該還有王羲之那青山綠水的蘭亭,雖說夢里已千回,但是蘭亭的古韻清雅

還是遠遠地超出了我的想象。借著山影,走過吊橋和涼亭,身邊正是“茂林修竹,清流激湍”,與友人對

坐在“曲水流觴”的石頭上,天地靜闊,等那千年的酒杯。我想象著當年“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一觴

一詠”“暢敘幽情”的情景,腦海里翻卷著羲之先生的筆墨豪情,品咂起他發出的那種“死生亦大

矣”“豈不痛哉”的對生命價值的深沉思考和感慨,那是一種何等高貴的文緣和情緣。

⑩懷想公元前2198年,夏禹大會諸侯于此,創立了中國第一個朝代“夏”。走過歷史的漫漫烽煙,

古老的紹興,你無論經歷多少痛苦,卻從未減損過高昂尊貴的容顏,因為你從未忘記,自己是華夏的第一

圣部。

?花夜里,漫步在護城湖畔,濃濃的思緒交織在一起。感覺自己也從那千年的大夢中走來。在這大夢

里,曾浸透著秋瑾的血,飄游著魯迅的魂,彌漫著王羲之的氣脈。其實啊,在紹興的懷抱里,還有多少古

今英靈,深藏著他們尚未完成的春秋大夢!

(選自陳瑞琳的同名文章,有刪改。)

22.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當的一項是()

A.作者敘寫了紹興的人文景觀,并加以聯想、想象,描繪出一幅幅內涵厚重的圖畫,情感濃烈,充滿著

對圣賢志士的敬仰之情。

B.作者面對秋瑾的男裝照片,心靈震動,不禁為秋瑾出生官宦人家、后嫁給豪門富商、最終卻拋去性命

的人生歷程而深深惋惜。

C.文章沒有重點敘寫如今的紹興,一是因為紹興的人文歷史深深打動了作者,二是因為如今的紹興已全

無往日厚重的文化內涵。

D.作者面對“魯迅頭像”“百草園”“咸亨酒店”,睹物思人,生發出些許感慨,其中主要表達了對魯

迅先生逝去的無限傷感之情。

23.文章第⑤段,作者插敘第一次游覽周家祠堂的經歷,有何作用?

24.從全文看,“紹興的大夢”有哪些具體內容?請分條概述。

【答案】22.A23.

插敘的文字與下文形成對比(或為下文做鋪墊)。

第一次到周家祠堂,作為年輕姑娘,“腳步是雀躍的”“眼睛是歡喜顧盼的”“酒是香甜醉人的”,周家

祠堂僅僅是輕松游覽的勝地;這一次到周家祠堂,作者已經歷三十年的風雨滄桑,走進周家祠堂,深深感

受到了魯迅的思想價值,聯系社會現實,內心深處充滿了無限的感傷(酸楚)。通過對比,凸顯魯迅大夢

的價值與現實意義。

24.①以秋瑾為代表的志士仁人的救國救民之夢。

②以魯迅為代表的思想家揭露“國民性”,力求改造人的靈魂的“立人”之夢。

③以王羲之為代表的“群賢”,沉浸在青山綠水之中,“暢敘幽情”,追尋生命價值之夢。

【解析】

【導語】《紹興的大夢》通過細膩的筆觸和深情的敘述,展現了紹興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作

者以親身游歷為線索,串聯起秋瑾、魯迅、王羲之等歷史人物的故事,表達了對這些圣賢志士的敬仰與追

思。文章情感濃烈,既有對紹興古老風貌的懷念,又有對歷史人物精神的深刻感悟,展現了紹興作為華夏

文化發源地之一的獨特魅力。通過今昔對比,作者不僅描繪了紹興的歷史厚重感,也表達了對文化傳承的

深切思考。

【2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作品內容的能力。

B.“而深深惋惜"錯誤。秋瑾是紹興的英魂之一,也是紹興的“硬骨”之一,面對她的經歷,作者對她的

的情感是贊嘆和敬仰的。

C.“紹興已全無往日厚重的文化內涵”錯誤。文中“路旁還看得見從前的那些古舊的磚瓦參差在高樓崛起

的老街上,好似青苔白發,感覺紹興的英魂永存”表明紹興依然有著厚重的文化內涵。

D.“主要表達了對魯迅先生逝去的無限傷感之情”錯誤。文中“魯迅的身影,從上世紀走來,他還將走進

下個世紀去”,寫出了魯迅精神對后世的影響,作者睹物思人,更主要的是為魯迅精神感到驕傲和對魯迅

精神的思考和感悟。

故選Ao

【2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語段的作用的能力。

插敘的文字與下文形成對比(或為下文做鋪墊),凸顯魯迅大夢的價值與現實意義。

①文中“記憶中的我,邁進新臺門的腳步是雀躍的,尋找百草園的眼睛是歡喜顧盼的,品嘗咸亨酒店的酒

是香甜醉人的”,特別是“腳步是雀躍的”“眼睛是歡喜顧盼的”“酒是香甜醉人的”表明當年作者游覽

時,心中充滿了喜悅與輕松。此時她還很年輕,只是對景物感到新奇和喜愛,還并未對景物背后所蘊含的

深刻文化內涵和魯迅的思想價值有深入的體會。

②而如今“將近三十年過去,一路的風雨滄桑,當年的小辮姑娘早已無法雀躍,周家祠堂早已不再是從前

那般輕松游覽的勝地”“我幾乎‘怕’談到魯迅,甚至怕寫下‘魯迅’這兩個字,因為覺得自己不配”。

近三十年后,作者“,怕,談到魯迅,甚至怕寫下‘魯迅’這兩個字”,與當年的輕松形成鮮明對比,突

出了經歷風雨滄桑后“我”的心境變化,強調了如今作者對周家祠堂、對魯迅的價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

更復雜的情感。并聯系社會現實中“他所揭露的‘國民性’依舊在今天的‘看客'身上顯現,他所抨擊的

‘精神勝利法’無處不在發酵,今天的閏土還會叫一聲‘老爺‘,執著的‘讀書狂人’還會吶喊著‘救救

孩子'”,對現實中依然還存有先生當年批判的現象感到痛心,感到感傷,先生的思想依然有其現實意義

和價值。

【2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①由文中“親自主持大通學堂,開啟民智,投身革命啟蒙”“年輕的秋瑾本出生在官宦人家,又嫁給了豪

門富商,正可謂錦衣玉食,何以要拋去身家性命,誓死追尋救國救民的‘共和'之夢?”可知,“紹興的

大夢”是革命者開啟民智,舍生取義,救國救民的‘共和’之夢。

②由文中“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