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市15區高三語文二模試題匯編之古詩鑒賞(教師版)_第1頁
2025年上海市15區高三語文二模試題匯編之古詩鑒賞(教師版)_第2頁
2025年上海市15區高三語文二模試題匯編之古詩鑒賞(教師版)_第3頁
2025年上海市15區高三語文二模試題匯編之古詩鑒賞(教師版)_第4頁
2025年上海市15區高三語文二模試題匯編之古詩鑒賞(教師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高三二模古詩鑒賞匯編【25二模徐匯區】(三)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第12-13題。(7分)盧溪別人①[唐]王昌齡武陵溪口駐扁舟,溪水隨君向北流。行到荊門上三峽,莫將孤月對猿愁。過分水嶺②[唐]溫庭筠溪水無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嶺頭便是分頭處,惜別潺湲一夜聲。[注]①此詩是王昌齡在盧溪送友人入蜀之作。盧溪位于湖南西部,王昌齡貶為龍標尉期間多次在盧溪住留。②此詩是溫庭筠由秦入蜀途中,經漢中府略陽縣東南分水嶺時所作。12.下列對兩首詩賞析最恰當的一項是()。(2分)A.《盧》詩并沒有直寫送別,而是獨辟蹊徑,以對友人行程的想象來表達自己的關切。B《盧》詩末句“孤月”“猿愁”寄寓了滿懷離索之人的感受,寫盡友人羈旅的悲戚。C.《過》詩以溪水的“無情”與“有情”寫出旅途的新鮮體驗,語言精美,構思巧妙。D.《過》詩次句以“得同行”巧妙寫出深山空寂無人,詩人只能與溪水結伴的無奈。13.兩首詩均以“溪水”寄情,但寫法各具其妙,請結合畫線詩句加以賞析。(5分)(三)7分12.A(2分)13.(5分)【答案示例】兩首詩均將溪水想象成有情的旅伴。(1分)《盧》詩以溪水北流的方向暗合友人旅程的蹤跡,使水流成為自己情感的具象化延伸,將離別之思拓展為綿延千里的視覺意象,自然引出了后面匯入三峽的描寫。(2分)《過》詩則寫溪水與自己的一路相伴,最后一句巧妙地以溪水的惜別來寫自己的惜別,并用“潺湲”將情感轉化為綿延的聽覺意象,回應了首句的“似有情”。(2分)【25二模金山區】(三)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題。(7分)【甲】送友人下第歸揚州覲省(唐)劉得仁新柳間花垂,東西京路歧。園林知自到,寢食計相思。雨斷淮山出,帆揚楚樹移。展昏心已泰,蟬發是回時。【乙】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注】①覲省:謂探望雙親。②泰:安定。12.出版社準備編輯一套古代文學作品選,能同時收錄這兩首詩的一書是()。(1分)A.《古詩源》B.《樂府詩集》C.《唐宋近體詩集》D.《萬首唐人絕句》13.下列對兩首詩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甲詩送別友人,畫面清新B.甲詩表達含蓄,意境悠遠C.乙詩虛實結合,以景見情D.乙詩風格明快,奔放灑脫14.兩首詩都寫到了“帆”,但作用卻不相同。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4分)(三)7分12.(1分)C13.(2分)C14.(4分)答案示例:甲詩寫作者想象友人“揚帆歸去”的迅速和歸家的迫切(1分),暗示友人科場受挫后轉向親情依托,另尋人生天地,暗含著詩人對友人的寬慰與勉勵(1分)。乙詩寫作者遠眺友人獨自乘船而去,通過“碧空”“孤帆”的反差,突出友人的孤單(1分),暗含著詩人的依依不舍。(1分)評分說明:結合詩歌內容分析“帆”的不同作用,表現詩人的不同情感。【25二模嘉定區】(三)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第12—13題。(7

分)勞勞亭①歌李白金陵勞勞送客堂,蔓草離離生道旁。古情不盡東流水,此地悲風愁白楊。我乘素舸同康樂②,朗詠清川飛夜霜。昔聞牛渚吟五章③,今來何謝袁家郎④。苦竹寒聲動秋月,獨宿空簾歸夢長。【注】①勞勞亭:又名新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送別之所。②康樂:即謝靈運,東晉文學家,以山水詩著稱。③牛渚:即今安徽馬鞍山采石磯。五章:五首詩。④袁家郎:即袁宏,少有逸才,文章絕麗,曾有詠史詩。一次,袁宏在舟中諷詠,時謝尚鎮牛渚,微服泛江,聞之,遂往聽之。謝尚佳其有興致,邀其談話至旦。自此袁宏名譽日茂。1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首聯點題,暗合“舉手長勞勞”詩句,且以“離離蔓草”突出送別的憂愁傷感。B.第二聯巧用“東流水”比喻離別之情長久難斷,以西風、白楊渲染離別愁緒。C.第三聯以謝靈運自比,清流上朗詠,“素舸”“清川”“夜霜”表現詩人孤高厭世。D.第四聯運用牛渚詠詩典故,表達對袁宏的仰慕,以及懷玉有才卻無人賞識的感傷。13.賞析詩歌最后一聯“以景結情”的妙處。(5分)12.(2分)C13.(5分)詩歌最后一聯描繪了秋夜風吹苦竹,詩人獨宿空船寄情于歸夢的場景,渲染凄涼氛圍,抒發孤獨寂寞歸夢漫長的痛苦,收束全詩。尾聯在傳統“秋月”意象上,加之“苦竹寒聲”“獨宿空簾”,與前幾聯“蔓草離離”“白楊悲風”等連綴成意象組合,離情中融入悲秋及感遇的復雜愁思,多重意蘊。以景結情,以形象畫面留給讀者回味無窮的不盡之意與想象空間。

【25二模楊浦區】(三)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第12、13題。(7分)登垂虹亭二首①〔宋〕張元幹其一一別三吳地,重來二十年。瘡痍兵火后,花石②稻粱先。山暗松江③雨,波吞震澤④天。扁舟莫浪發,蛟鱷正垂涎。其二熠熠流螢火,□□飲倒虹。行云吞皎月,飛電□長空。壯觀江邊雨,醒人水上風。須臾風雨過,萬事笑談中。【注釋】①本詩作于建炎三年(1129)。這年春天,金兵南下,宋高宗從揚州倉皇渡江南逃,江北地區大多失守。作者主張抗金,重游吳江垂虹橋上的垂虹亭,有感而作。②花石:宋徽宗宣和間曾敕令江南各地交奇花異石,民怨四起。③松江:即吳淞江。④震澤:即太湖。12.結合詩意,為詩中方框處選擇合適的一項。(2分)(1)口口飲倒虹A.盈盈B.垂垂(2)飛電□長空A.掃B.暗13.兩詩的后兩聯借風雨抒發現實之感,請以此為角度寫一段評點文字。(5分)(三)(7分)12.(2分)(1)B(2)A13.(5分)第一首詩后兩聯,“扁舟莫浪發,蛟鱷正垂涎”,借風雨中松江的險惡環境,以蛟鱷垂涎暗喻金兵南下,南宋局勢危急,表達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擔憂。第二首詩后兩聯,“須臾風雨過,萬事笑談中”,風雨雖來勢洶洶,但須臾即過,詩人借此表達在困境中仍保持樂觀豁達的態度,以及對收復失地的信心。兩首詩都借風雨抒發對現實的感慨,一憂一樂,豐富了詩歌情感內涵,展現詩人復雜的心境和對時局的深刻思考。

【25二模浦東區】(三)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第12—13題。(7分)出山道中口占(宋)朱熹川原紅綠一時新,暮雨朝晴更可人。書冊埋頭無了日,不如拋卻去尋春。出山(金)元好問松門石徑靜無關,布襪青鞋幾往還。少日漫思為世用,中年直欲伴僧閑。塵埃長路仍回首,升斗微官亦強顏。休道西山不留客,數峰如畫暮云間。12.下列對兩首詩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2分)A.朱詩前兩句借色彩動態變化與晝夜交替點明山間季節更替。B.元詩首聯通過細節描寫生動展現出往來于山中僧人的形象。C.朱詩和元詩都運用對比的手法,但對比的焦點與目的不同。D.朱詩和元詩的語言風格都平易自然,簡潔明快又較為含蓄。13.兩首詩都借“出山”抒情言志,但表達情感同中有異,請結合兩詩畫線句加以分析。(5分)(三)7分12.(2分)C13.(5分)答案示例:兩詩均借“出山”表達了對理想生活的追尋,對自由的向往。朱詩尾聯“拋卻”直抒胸臆,表現了讀書的苦悶心情,和對美麗春光的向往,情感單一明朗;元詩尾聯在“休道不留客”的自我勸解中,借暮色山景,含蓄表達了對山中閑適生活的留戀,流露出既向往隱逸又難掩宦途羈絆的矛盾心緒,情感深沉復雜。(評分說明:

相同點2分;手法差異1分;不同點2分。)【25二模奉賢區】(三)閱讀詩歌,完成第12-13題。(8分)【甲】寒穴泉①宋代王安石神泉冽冰霜,高穴與云平。空山渟千秋,不出嗚咽聲。山風吹更寒,山月相與清。北客不到此,如何洗煩醒?。【乙】寒穴泉元代王艮③石竇出寒冽,湛湛天影平。處靜能自潔,不汲元無聲。飲之煩熱除,鑒此毛骨清。寄語沈酣者,一啜當解酲。注釋:①寒穴泉位于上海松江,是一個朝天巖穴,其狀似井。自宋紹熙《云間志》以來的歷代府、縣志均稱泉在山頂。②醒:本義指酒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覺。③王艮:元代官員,崇尚氣節,以廉能簡政著稱。王艮此詩創作屬于“追和詩”,即按照前人所寫的詩的原韻或詩意創作的詩。12.下列關于兩首詩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A.兩首詩歌的首聯都以仰視的視角刻畫寒穴泉高懸云端的奇景。B.兩首詩歌韻腳相同,頷聯和頸聯都遵照律詩嚴整的對仗要求。C.兩首詩歌從多角度描寫寒穴泉的特性,寄寓詩人的政治理想。D.兩首詩歌營造的意境氛圍都暗示了詩人孤寂失落的人生現狀。13.結合兩首詩頷聯和頸聯的寫作內容,分析乙詩在繼承甲詩詩意的基礎上如何寫出了新的意趣。(5分)12.(3分)C13.(5分)前詩的頷聯和頸聯基本在詮釋首聯的寫作內容,表現山泉的高、靜、清、寒,意義重復堆疊;而后詩在頷聯的寫作上有所變化,強調泉水“潔”和“靜”的前提是“處靜”與“不汲”,從自然景觀引申到為人處世,暗含人和泉一樣,要安于寧靜、無為而治,詩意豐富有深意;頸聯敘述視角從前詩泉的角度轉變為人的視角,從“飲”和“鑒”的兩種行為感受泉水的清冽寧謐,從欣賞自然到觀照自我,且為尾聯“沉酣者”借此“解酲”提供依據。【25二模閔行區】(三)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第12-13題。(7分)自遣[唐]李群玉翻覆升沉百歲中,前途一半已成空。浮生暫寄夢中夢,世事如聞風里風。修竹萬竿資闃寂,古書千卷要窮通。一壺濁酒暄和景,誰會陶然失馬翁。12.對本詩分析與判斷正確的一項是()。(2分)A.全詩四字押韻,流暢和諧。B.首聯巧用數字,對仗工整。C.頷聯同字疊用,朗朗上口。D.全詩風格雄健,豪放灑脫。13.本詩是如何表現情意的?請加以分析。(5分)12.C(2分)13.(5分)首聯直抒胸臆,抒發人生百年浮沉不定,業已過半而功業未竟的感嘆。頷聯以比喻進一步深化人生的虛幻不實,如夢如風。頸聯借景抒情,借竹林的寂靜平復自己內心的波瀾,通過研讀千卷古書,來追求通達的境界。尾聯寫詩人在和暖的氛圍和簡單的生活中,手持濁酒,陶然自得;末句用典,以“失馬翁”自比,以一種豁達、超脫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無常。“誰會”二字以少有人領會此種心境,表達自得其樂之意,又流露出一種孤獨的嘆息。評分說明:對每聯的情意分析,一聯1分。對表現手法的分析,兩處1分。【25二模寶山區】(三)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第12-13題。(7分)烏夜啼(南北朝)庾信①桂樹懸知遠,風竿詎肯低。獨憐明月夜,孤飛猶未棲。虎賁誰見惜??御史詎相攜③?雖言入弦管,終是曲中啼。【注釋】①烏夜啼:樂府曲名。庾信:字子山,南梁朝身居顯貴。南梁被西魏攻克后,羈留長安城,雖然受北朝恩寵,但至死未能返回江南。②“虎賁”句:據記載:“漢明帝東巡泰山,到滎陽,有烏飛鳴來輿上,虎賁王吉射之”③“御史”句:《漢書》記載:“西漢時長安御史府中“列柏樹,常有野烏數千,棲宿其上”。詎:豈,哪里。12.下列對這首詩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一二句以桂樹、竹竿等美好的意象來抒情。B.三四句寫烏鵲夜飛,照應題目中的“烏夜”。C.五六句運用漢代兩個典故來寫險惡的環境。D.結尾是說烏夜啼受人青睞,能夠譜曲彈唱。13.從托物抒情的角度,賞析這首詩中烏鵲形象。(4分)(三)烏夜啼(7分)12.(3分)D13.(4分)想要棲息桂樹而遠不可及,不會隨意折節棲息,刻畫出烏鵲高貴、勁節的形象;而月夜孤飛、不能棲息,描寫了身處異鄉者孤苦形象;以虎賁射烏、御史府不能容身,寫出烏鵲處境險惡;一闕烏夜啼無法表達烏鵲內心的悲苦。詩人借烏鵲的遭遇,抒發了自己身在長安城,不能回到江南的孤獨悲苦之情,也表達了心系故園、獨立不移的心志。

【25二模崇明區】(三)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第12-13題。(7分)夜聞觱篥杜甫夜聞觱篥滄江上,衰年側耳情所向。鄰舟一聽多感傷,塞曲三更欻悲壯。積雪飛霜此夜寒,孤燈急管復風湍。君①知天地干戈滿⑦,不見江湖行路難。【注釋】①君:指吹觱篥者。②干戈滿:指當時吐蕃多次進擾,商州、幽州等地有戰亂,桂州少數民族起事等。12.下列關于本詩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2分)A.以樂景寫哀情形成反差B.用典手法暗含歷史滄桑C.設問句式引發讀者思考D.意象疊加營造抒情氛圍13.有人認為本詩尾聯采用“透過一層”寫法,不直言本意而本意愈顯。請結合全詩加以賞析。(5分)(三)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第12-13題。(7分)12.D13.本詩敘述滄江舟中夜聞悲壯觱篥的感傷,并借助“積雪飛霜”“孤燈急管”等意象營造出寒夜凄涼的氛圍,意在抒發個人孤苦飄零之感。而尾聯不直說“江湖行路難”,而是以對方的口吻用知遍地戰亂與不視行路難對比,直言“不見”,實則借此深化漂泊無依之苦,暗示自身流離根源正是“干戈滿”的結局,家國之痛與身世之悲互為映襯,更見其內心之凄苦。評分說明:詩歌內容及本意概括2分;透過一層之對比分析3分。【25二模虹口區】(三)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完成第11-12題。(7分)【甲】酬張少府(唐)王維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乙】題所居(宋)黃子棱青衫木笏尚初官,未老金魚是等閑。世上幾多名將相,門前誰有此溪山。市樓晚日紅高下,客艇春波綠往還。人過小橋頻指點,全家都在畫圖間。11.以下對兩首詩的分析不準確的一項是()。(2分)A.甲詩第一聯中表達的心態看似達觀,實則透露出自己的抱負無法實現的無奈情緒。B.甲詩第二聯寫詩人心境,蘊含深深的失落與迷茫,流露出詩人對歸隱生活的向往。C.乙詩第一聯中的“金魚”指代富貴,表達了詩人積極入世、不做等閑之輩的抱負。D.乙詩第四聯運用比喻手法,生動描繪出如詩如畫的美感,暗示生活的和樂與美好。12.請從意境營造的角度分析兩首詩第三聯的異同。(5分)(三)(7分)11.(2分)C12.(5分)答案示例:同:兩首詩的第三聯都通過自然景物與生活場景的結合(或都采用了動靜結合手法等),營造出一種平和靜謐(寧靜恬淡)的意境。異:①意象的選擇:王詩選擇了松風、山月、解帶、彈琴等意象,偏向于自然與隱逸生活的結合,更具超然物外的意味;黃詩選擇了市樓、晚日、客艇、春波等意象,偏向于人間煙火與自然景物的結合,更具生活氣息。②動靜的處理:王詩以靜為主,松風輕拂,山月清照,彈琴的動作也是輕柔的,整體更顯靜謐與超然;黃詩則寫市樓靜立中客艇往來穿梭,凸現出一種寧靜中的活力。③意境情感基調:王詩帶有隱逸的色彩,情感更為超脫,表現出對世俗的疏離與對自然的親近;黃詩帶有一種對世俗生活的欣賞與滿足,情感較為平和。評分說明:同2分(意近即可),異3分(自選角度,能自圓其說2分,闡述充分1分)。【25二模普陀區】

(三)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12—13題(7分)返照①(唐)杜甫楚王宮北正黃昏,白帝城西過雨痕。返照入江翻石壁,歸云擁樹失山村。衰年肺病唯高枕,絕塞②愁時早閉門。不可久留豺虎亂,南方實有未招魂。[注]①返照:即夕照。此詩作于詩人流亡夔州期間。當時唐將楊子琳、崔寬互相攻戰,瀘州刺史楊子琳率領數千名精銳騎兵乘虛突襲,攻入成都。②絕塞:夔州(今重慶奉節)是川東門戶,對北方京城而言處地極為偏遠,故稱“絕塞”。12.以下對本詩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衰年肺病唯高枕”書寫自己年邁多病,只能高枕臥床而難有作為的苦悶。B.“絕塞愁時早閉門”流露詩人傷感時事,身處荒僻之地且精神消沉的狀態。C.“不可久留豺虎亂”暗示朝中奸臣禍亂,表明主動抽身以遠離朝堂的決心。D.“南方實有未招魂”化用楚辭名篇《招魂》,表達結束戰亂早日北歸的企盼。13.賞析頷聯中“翻”“失”二字的妙用。(5分)12.C13.“翻”字描繪了夕陽返照入江后,江邊石壁的倒影在水中翻動的視覺效果(1分);“失”字寫歸云簇擁樹木,使山村在傍晚的云霧中逐漸隱沒消失的情景(1分)。頷聯通過“翻”和“失”二字把夕照、江水、石壁、歸云等意象組合在一起,明暗交錯、動靜結合(1分),營造出一種宏大而又略帶壓抑的意境氛圍(1分),展現出詩人對山河的深情凝望(1分),暗含對時局動蕩的深沉憂思(1分)。

【25二模長寧區】【25二模靜安區】(三)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第12-13題。(7分)讀嚴子陵傳[南宋]楊萬里客星何補漢中興①,空有清風冷似冰。早遣阿瞞移漢鼎?,人間何處有嚴陵。題伯時畫嚴子陵釣灘[北宋]黃庭堅平生久要劉文叔③,不肯為渠④作三公。能令漢家重九鼎,桐江波上一絲風。[注]①客星:古人稱天空新出現的星。劉秀,字文叔,稱帝后請當年好友嚴子陵入宮,兩人同榻而眠。嚴熟睡后將腳擱在劉秀肚皮上。次日天象官急奏客星沖犯帝座,后遂以客星指代嚴子陵。②阿瞞:曹操小名。移漢鼎:奪取漢政權。久要(yoo):老朋友。(4)渠:他,指劉秀。12.黃庭堅對嚴子陵的評價是正面夸贊,與黃庭堅觀點不同的一首詩是()(3分)A.船重只因將利去,船輕又恐為名來。如今羞見先生面,夜半撐船過釣臺。B.萬乘從君腳底眠,客星便入史官占。東都基業隨流水,今日斯臺尚姓嚴。C.伯夷請節太公功,出處行藏豈必同。不是云臺興帝業,桐江無用一絲風。D.千里江山一釣竿,高臺終古擁巑岏。經過熱客知多少,都被先生冷眼看。13.楊萬里身處南宋衰世,故對嚴的隱逸提出異議:黃庭堅身處太平時世,故稱頌嚴的隱逸。結合這兩首詩,就“詠史詩如何評價史實”提出看法,并做簡要分析。(4分)12.(3分)C13.(4分)①詠史詩對史實發表看法,抒發感慨,要尊重史實,不曲解歷史人物和歷史事實。嚴子陵不愿出仕并非沽名釣譽,這是基本史實。②時代背景和詩人個性會促使詩人針對同一史實產生不同感慨。黃稱道嚴隱逸,有提醒人們不要汲汲于官場之意:楊借嚴說事,批評借隱逸之名推脫責任,目的是提振重整山河的信心。(看法各1分,簡析各1分)【25二模黃浦區】(三)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3題。(7分)醉桃源·贈盧長笛(宋)吳文英沙河塘上舊游嬉。盧郎年少時。一聲長笛月中吹。和云和雁飛。驚物換,嘆星移。相看兩鬢絲。斷腸吳苑草萋萋。倚樓人未歸。12.下列對作品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2分)A.上片記敘了作者與友人盧長笛年少時一同嬉戲交游的場景。B.下片虛實結合,驚嘆物是人非,表達壯志難酬的感傷無奈。C.作者運用對比,將歡樂與哀愁并置,形成強烈的藝術效果。D.作品語言精煉,音律和諧,展現了作者對詩詞格律的精通。13.有批評家認為吳文英詞“意象幽深,寄托遙深”,你是否認同?請結合這首作品加以評析。(5分)(三)(7分)12.(2分)B13.(5分)【答案示例一】“意象幽深,寄托遙深”在這首作品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詞中通過對笛聲、月色、云雁、芳草等意象的組合,營造出空靈悠遠的意境,表達了對友情的珍視、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對離別的感傷以及身世漂泊之感。作品意境深遠,情感表達含蓄而深刻,展現了吳文英詞的藝術魅力。【答案示例二】“意象幽深,寄托遙深”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吳文英詞作的藝術特色,但并不完全適用于這首作品。這首作品中的意象,如笛聲、月色、云雁、芳草,雖然優美,但并未達到“幽深”的程度,并不隱晦曲折:作品營造出空靈悠遠的意境,表達了對友情的珍視、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對離別的感傷以及身世漂泊之感。對于批評家的觀點,我們可以持保留態度,結合具體作品進行具體分析。評分說明:一點1分。【25二模松江區】(三)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第12-13題。(8分)臨流〔宋]郭印長江一鏡凈,豈但燭須眉。清光瑩我心,雙鬢任如絲。鷗鷺近人來,游魚亦可窺。不把塵纓濯,身世兩相遺。好觀東去浪,晝夜無休時。學道正如此,到海以為期。12.中國文人對流水的體驗豐富而深沉,小松梳理了教材中的有關詩句,以下三個詩句表達的臨流感受分別是什么?請完成下列表格。(3分)詩人詩句臨流之感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①陶淵明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②蘇軾逝者如斯夫,而未嘗往也

③13.結合全詩分析郭印如何抒發臨流感慨?(5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